一、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炼华,冯瑞文,古艳卿,李卓强,刘振华,洪灿彬[1](2016)在《2014年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的血铅和ZPP水平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的血铅和红细胞ZPP水平,为制定防止厂内铅污染、保护工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2014年的258名作业工人静脉血,血铅、ZPP分别用AA-63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PP-3800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 258名作业工人血铅水平为6.2μg/L658.3μg/L,中位数为144.2μg/L,超过400μg/L的有35人,超过600μg/L的有18人,超标率为6.98%;ZPP的检测水平为0.16μmol/L3.87μmol/L,中位数为0.95μmol/L,超过2.91μmol/L的有24人,超标率为9.30%。随着工龄的增加,各工龄组血铅水平和ZP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男、女铅作业工人血铅和红细胞ZPP含量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916、0.824,P<0.01)。结论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职业性铅中毒检出率不算高,但不能太乐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改善作业环境,革新工艺,防患于未然。
田丽婷[2](2010)在《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职业性铅接触致肾损伤的修饰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lead, Pb)是金属元素,是受WHO、IARC、美国ATDSR关注的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对多种人体器官皆具有毒害作用。肾脏是铅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铅进入人体后大部分经肾脏排泄。血铅能较好地反映机体近期铅接触情况,当血铅浓度>1.9μmol/L (400μg/L)时,即可出现肾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铅的作业工人肾病检出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职业铅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铅接触对人群肾小管和肾小球的损伤,并将基准剂量引入铅接触引起的肾损伤危险度评价,以求得到人群短期、高剂量接触铅对肾损伤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研究金属硫蛋白与铅接触标志和效应标志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将尿金属硫蛋白作为铅致肾损伤效应参考指标的可能性;进而分析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铅致肾损伤的修饰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积极寻找短期内高浓度铅接触所致肾损伤的易感人群,在不同性别人群与铅相互作用后出现的不同程度肾损伤方面进行初步的机制探讨。研究选取浙江省某蓄电池厂工人239人作为接触组,其中男性172人、女性67人;选取同地区某厨具厂工人76人作为对照(所招募工人无铅作业接触史);其中男性50人、女性26人。接触组铅作业工人工龄为<1年-5年,平均为1.23年。两组在工龄、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吸烟、饮酒等方面均衡可比。本研究收集工厂2005年-2007年的空气铅资料,估算每一位工人所接触的铅外剂量,同时测定了人群铅接触生物标志(血铅和尿铅)与反映肾功能的生物标志(尿肌酐、尿NAG、尿ALB)以及待评价的铅接触参考指标(尿金属硫蛋白),分析了接触标志和效应标志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各效应标志的血铅和尿铅的基准剂量;选取金属硫蛋白1A亚型和2A亚型基因上的4个位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分别测定其基因型,分析了各种基因型在铅接触并致肾损伤过程中的修饰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铅接触评估,研究发现:接触组空气铅接触剂量远高于对照组,空气铅在男性工作场所明显高于女性工作场所;外剂量与内剂量相关性良好。接触组工人铅的内剂量都较高,无论男、女,其血铅、尿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在同一个组内,男女性血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尿铅则高于男性,差异显着。年龄和工龄对血铅、尿铅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在铅接触剂量较低的情况下(如对照组),吸烟对铅接触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铅对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影响的研究发现:按照研究对象的外剂量水平分别分组后,UNAG、UALB水平在空气铅接触指数高于1mg·month的两个组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显着,尤其是女性。根据工人体内的血铅水平和尿铅水平分别将工人分为4个剂量组,工人在高于或略低于GBZ2-2002中规定的铅吸收标准时,UNAG和UALB水平即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UANG在血铅、尿铅各剂量组均出现递增的趋势,UALB在尿铅各组出现递增的趋势,在血铅各组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对照组各指标第95百分位数作为上限值,得到人群各指标的异常率。UNAG异常率在空气铅、血铅、尿铅各组随着暴露剂量升高,异常率也随之升高,有显着性趋势。而女性和总体的UALB异常率在空气铅、血铅、尿铅各组随着暴露剂量升高,异常率也随之升高,有显着性趋势。经过计算UANG、UALB的血铅、尿铅BMDL值后发现,男性、女性、总体的UNAG的血铅BMDL分别为402.03μg/L、264.67μg/L和362.56μg/L,尿铅BMDL分别为81.80μg/gCr、71.52μg/gCr和78.79μg/gCr;男性、女性、总体的UALB的血铅BMDL分别为962.44μg/L、285.44μg/L和607.76μg/L,尿铅BMDL分别为153.37μg/gCr、75.71μg/gCr和117.79μg/gCr。UNAG的BMDL值总是低于UALB,而女性各指标的BMDL,总是低于男性。金属硫蛋白水平与铅接触关系研究发现:UMT与血铅和尿铅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水平随着内剂量增加也逐渐递增。以对照组各指标第95百分位数作为上限值,得到人群UMT的异常率。UMT异常率在空气铅、血铅、尿铅各组均逐渐增加,趋势显着。经过计算UMT的血铅、尿铅BMDL值后发现:男性、女性和总体的血铅BMDL分别为411.85μg/L、310.99μg/L和398.60μg/L,尿铅BMDL分别为76.96μg/gCr、87.29μg/gCr和87.37μg/gCr;各人群UMT的血铅BMDL均高于UNAG,女性UMT的血铅BMDL高于UALB,女性UMT的尿铅BMDL高于UNAG和UALB,男性UMT的尿铅BMDL均低于UNAG和UALB。通过MT1A、MT2A亚型4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铅吸收、铅致肾损伤的易感性均与MT的遗传多态性有关。4个位点各自的3种基因型均在研究人群中找到。MT1A-rs11076161的基因多态性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血铅、尿铅均有显着的修饰作用(P<0.01),AA基因携带者表现出铅吸收较其它基因型的人为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低接触组男性工人中较为明显。rs28366003的GG型与其它两种基因型的组合相比,低接触组血铅值较高,携带rs28366003-AA型的女性血铅较高。携带rs11076161-AA型的高接触组男性尿铅较低而女性并未有这种变化。携带rs10636GG基因型的人在高接触组血铅和尿铅值较低即铅吸收较少,差异显着,尤其是男性。携带rs1610216-CC型的高接触组男性铅吸收较低,而同样携带这种基因型的女性则相反,铅吸收较高。通过研究MT基因多态性与铅致肾损伤之间的关系发现:携带rs11076161-AA基因型的女性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标志的水平均较其它基因型携带者为低。rs10636-GG基因型携带者的UNAG值较低,这种现象在高接触组中更为明显,尤其是男性。携带rs28366003-AA型的高接触组女性尿NAG水平较高,携带rs28366003-GG型的高接触组女性尿ALB水平较高。携带rs1610216-CC基因型的高接触组男性尿NAG水平较低,而携带同样基因型的女性却有着较高的尿NAG和ALB水平,差异显着,同时吸烟和饮酒对所研究各研究群体的各基因位点多态性的修饰作用均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①空气铅可以作为高浓度铅作业工人铅接触的一个参考指标。②人群在高剂量铅作业时即使是短期作业也能明显引起肾小管、肾小球损伤。通过各指标血铅、尿铅BMDL值的比较,可以认为肾小管损伤早于肾小球损伤。③尿金属硫蛋白与铅的内剂量有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其可以作为铅致肾损伤的一个参考指标。④女性接触的空气铅低于男性,而血铅水平与男性相似,尿铅高于男性;同时女性的肾损伤指标的血铅、尿铅BMDL均低于男性,说明女性易蓄积铅,对铅致肾损害更加敏感。⑤MT家族中的MTIA亚型和MT2A亚型是铅毒性的易感基因。在相同的职业外暴露环境下,MT1A-rs11076161的AA基因型携带者表现出铅吸收较其它基因型的人为低的趋势;铅接触量较低时MT2A-rs28366003的GG基因型携带者体内铅吸收水平较高;研究对象总体中MT2A-rs10636-GG基因型和MT2A-rsl610216-CC基因型携带者肾小管损害程度较低。⑥MT基因多态性对不同性别工人的铅毒性有不同的修饰作用:在铅接触剂量较低时,MT1A-rs11076161-AA基因型携带者中男性其铅在尿液中蓄积较多,这种基因型携带者中的女性肾小管和肾小球受损程度较低。在铅接触剂量较高时,MT2A-rs10636-GG基因型携带者中的男性铅负荷水平较低且肾小管损害程度较低;MT2A-rs1610216-CC基因型携带者中,男性铅负荷水平较低而女性铅负荷水平较高,同时男性肾小管损害程度较低而女性肾小管和肾小球损害程度均较严重。⑦MT2A-rs10636对研究总体、不同性别的铅吸收、肾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修饰作用,携带CC+CG基因型的人群与GG型相比,UNAG水平明显较高,经比较,两个人群的血铅BMDL分别为300.88、378.68μg/L,说明前者对铅致肾损伤较为易感。前者人群在总人群中占45.05%,近一半,提示人群中有近一半的人对铅致肾损伤较为易感,因此,该位点多态性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张恒,周梅,毛玉明,杨昭庆,李憬南,余秀峰[3](1995)在《血锌原卟啉在不同浓度铅作业工人中预防性监护价值的探讨》文中指出对某冶炼厂3个不同铅浓度接触组作业工人的血锌原卟啉(ZPP)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尿铅(pb-u),尿δ-ALA一u,尿粪卟啉(Cp-u)3项常用的铅接触指标,初步探讨ZPP在铅作业工人预防性监护中的价值.结果表明,ZPP在一定范围内主要受作业环境中空气铅浓度的影响,并可反映空气铅浓度及其对工人的职业性损害.ZPP能反映早期铅对机体卟啉代谢的影响,且可靠性好,其灵敏性、可行性均优于Pb-u,δ-ALA一u,CP-u,作为铅接触早期生物学监测指标值得推广.
郑舜琼,刘廷筑,潘建敏,石向东[4](1993)在《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红细胞锌原卟啉(ZPP)作为铅接触健康监护指标的应用日渐增多。为了探讨 ZPP 测定值作为铅接触危害诊断指标的价值,我们作了如下的实验观察。1.对象与方法1.1 分析对象301名受检者(男213人,女88人)包括无铅接触史的干部、教师和工人144人(对照组)以及接铅作业的蓄电池工、铸字工和锌冶炼工157人。全部受
吴荣桂,周仁[5](1991)在《铅中毒实验室诊断指标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国内外在研究制订铅中毒诊断标准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而且正在积极探寻其它新的诊断指标,同时对于铅中毒有关效应指标性别差异的问题,亦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就这些方面的内容作如下综述。
薛汉麟[6](1989)在《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锌卟啉对铅中毒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对72例轻度铅中毒、44例铅吸收及7例接触铅无铅中毒住院患者测定了PbB、CPbU(驱铅治疗第一日的尿排铅量)、ALAU、FEP、ZPP。微机分析结果指出不同病情的3组病例之间,5项指标都有极显着的差异,并高度相关,可以相互换算。相关分析表明曲线回归优于直线回归。FEP的升高程度大于ZPP。FEP与ZPP的优点是在慢性铅中毒很少出现假阴性,测定结果的稳定性较好,简便迅速而易于操作。缺点是接触铅后并不迅速升高,临床治愈后并不迅速恢复,测定结果与病情不平行,特异性也不够,评价时应注意这些不足之处。
薛汉麟[7](1987)在《浅谈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国的铅中毒诊断标准即将修订,根据实践及所见文献,略提几点意见以供讨论。 一、化验指标 1.血铅 是举世公认为很有价值的病因指标,我国各地很多单位早已能够熟练地用双硫腙法测定,不少单位还有原子吸收光谱仪,即现在有条件将它列入诊断标准。国外对于血铅
王世俊[8](1983)在《铅的剂量与效应》文中指出 70年代以来,毒理学研究趋向于重视效应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国际职业卫生学会所属金属毒理工作组(TGMT)于1974年召开会议,讨论有毒金属的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会上统一了一些有关剂量和效应的基本概念,如临界器官、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等。 铅的剂量 空气铅浓度是接触量,可代表外环境的铅量,但不能代表体内的剂量。由于铅的临(?)
二、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014年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的血铅和ZPP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采血方法 |
1.3.2 检测方法 |
1.3.2. 1 血铅测定 |
1.3.2. 2 血液中锌原卟啉测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血铅和ZPP检测情况 |
2.2 不同工龄组和车间作业工人血铅和ZPP检测情况 |
2.3 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血铅和ZPP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职业性铅接触致肾损伤的修饰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铅接触评估 |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节 铅的外剂量与内剂量的关系 |
第三节 铅负荷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部分 铅致肾损伤评定 |
第一节 样品的测定与基准剂量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职业铅接触与肾小管损伤特征 |
第三节 职业铅接触与肾小球损伤特征 |
第三部分 金属硫蛋白作为铅致肾损伤参考指标的探讨 |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节 尿金属硫蛋白与铅接触、铅致肾损伤的关系 |
第四部分 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铅致肾损伤的修饰作用 |
第一节 样品收集、测定与分析 |
第二节 金属硫蛋白基因分型 |
第三节 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铅接触的影响 |
第四节 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肾小管损伤的修饰作用 |
第五节 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肾小球损伤的修饰作用 |
第六节 MT基因多态性修饰作用的BMD验证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
附录二课题综述 基因多态性与铅毒性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四、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年鹤山市某塑料制管厂作业工人的血铅和ZPP水平调查[J]. 梁炼华,冯瑞文,古艳卿,李卓强,刘振华,洪灿彬.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16)
- [2]金属硫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职业性铅接触致肾损伤的修饰作用[D]. 田丽婷. 复旦大学, 2010(11)
- [3]血锌原卟啉在不同浓度铅作业工人中预防性监护价值的探讨[J]. 张恒,周梅,毛玉明,杨昭庆,李憬南,余秀峰.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5(02)
- [4]红细胞锌原卟啉作为铅接触危害指标的价值探讨[J]. 郑舜琼,刘廷筑,潘建敏,石向东.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3(04)
- [5]铅中毒实验室诊断指标研究近况[J]. 吴荣桂,周仁. 职业医学, 1991(04)
-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与锌卟啉对铅中毒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J]. 薛汉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89(04)
- [7]浅谈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J]. 薛汉麟. 劳动医学, 1987(02)
- [8]铅的剂量与效应[J]. 王世俊.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