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企业家成长激励机制的构建

论职业企业家成长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论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激励机制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静[1](2021)在《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的“主力军”,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具有较高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通过识别市场机会,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发展。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一个可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是:尽管每个企业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家才能,但是,随着企业家通过理论学习和“干中学”,其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发生了变化。企业家才能的属性特征不同,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就会不同,企业家才能绩效必然有差异性。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历史回溯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企业家才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进行文献回顾,并作简要概括和评论;第二,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内在关系;第三,运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回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演进脉络及其发展概况,探寻企业家才能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同时利用江苏扬州数据检验和典型案例研究,揭示企业家才能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家才能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良好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理是:其一,捕捉市场机会的才能,是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对此进行识别和预测,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快速反应和行动,及时做出市场决策,为企业带来可能的盈利机会的能力。其二,组织生产要素的才能,是企业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较小的要素投入实现高效的产出,实现市场平均利润的能力。其三,创新发展的才能,是企业家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在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组织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变革,使企业获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互为影响,贯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过程。第二,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动态变化关系。具体表现在:其一,企业家才能具有累积性。农业企业家在学习教育和“干中学”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累积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良好的绩效,良好的绩效又对企业家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农业企业家再一次累积企业家才能。其二,企业家才能具有异质性。差异化的企业家才能形成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企业家才能越高,取得的经营绩效越好。在每一个农业企业家的企业家才能内部,企业家才能的维度结构具有异质性。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应均衡发展,形成企业家才能的整体合力。其三,企业家才能具有匹配性。企业家才能应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动态匹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要求。从本研究中,得出的政策建议是:第一,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项目、税收、金融等支持的同时,要加大培育力度,更加注重培育农业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的企业家才能。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发展阶段,在农业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关注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的动态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态跟踪培养。要改变低层次、重复化的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业企业家具备程度更高、维度结构更完整、与企业发展要求更匹配的企业家才能。第二,打破偏重工商企业家、城市专业技术人才下乡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想,鼓励青年农民、农民工、村干部、农村大学生等有乡土根基、有农业创业意愿、有一定企业家素质和才能的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者,让乡土农民这个最大的潜在创业群体创成业、创好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现有文献对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的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本研究构建“企业家才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捕捉市场机会、组织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家才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三个维度的属性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态变化关系。第二,现有文献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和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测度指标。本研究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的素质、能力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谁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本研究既拓展了企业家才能理论的研究领域,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陈晓青[2](2021)在《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亟需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的格局。即宏观层面融合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中观层面融合学校与企业;微观层面融合教育教学与生产,这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为系统构建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首先,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确定产教融合内外动力因子和动力机制模型,据此编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和模型进行验证。其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市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296份,收回有效问卷272份。访谈对象包括3所广州市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及2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搜集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制度文本、人才培养方案和广州市产教融合行业协会章程(草案)以及相关活动报道等资料。案例分析则以KM职业学院产业学院为对象,深入探究其产教融合情况,从实践层面再次验证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是由动力激发机制、动力合成机制以及动力保障机制三个维度组成的。二、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整体现状尚为良好,动力激发机制表现最好,动力合成机制次之,动力保障机制表现稍差,并通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办学类型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即公办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做得比民办院校好;不同开展产教融合时间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激发机制、动力合成机制以及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即开展产教融合时间长的高职院校要比产教融合时间短的院校做得好。综上所述,针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并借鉴KM职业学院产业学院的经验做法,本研究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修葺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优化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等相应策略。

许世建[3](2020)在《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是具有跨界、整合、重构特征的教育类型,因此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并实现与就业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制度调控的重要供给主体,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然而,由于利益诉求得不到精准满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普遍性的“一头冷”正向短期培训“热”、长期育人“冷”的结构性“冷”转变,办学主体功能与地位缺失,对办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需要政府优化财税政策激励机制进行宏观干预。据此,本研究釆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系统论研究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就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展开研究:(1)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以往学者有关企业参与办学及财税政策激励的研究,了解我国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现状和问题;(2)将企业参与办学动力机制放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中进行研究,揭示财税政策在系统中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财税政策激励置于企业行为系统中,通过分析企业参与办学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应概念模型;(3)通过问卷调査方法获取数据,对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参与办学的激励路径和效应,并通过横向多维分组对比进行财税政策效果评价;(4)总结典型国家基本经验,并结合实证数据分析结果,分政策利用和优化两个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财税政策体系相关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系统内形成了一个具有马太效应的“动力源—加压装置—减压装置—调节装置”动力循环。财税政策使企业参与办学行为处于高度的激活状态,保障了企业办学动力在系统中的良性运转并得到逐渐增强;(2)财税政策作为企业参与办学的外在激励条件,并不直接对企业行为产生显着的正影响,而是通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构建委托—代理协调关系,作用于企业行为影响因素,通过满足企业需求提高办学动力向实际行为的转化效率,以间接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3)财税政策中不同类型政策对于企业参与办学激励效果存在差异,并且在不同特征企业和不同政策实施条件下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将职业教育研究由学校转向企业、由纯粹企业行为态度转向由财税政策激励形成的主观规范,区别当前主要针对院校的政策支持,过多倾向于企业自身加强投入;(2)从微观层面探析财税政策对企业参与办学激励路径和效应,横向多维分组评价现行政策效果,扩展当前主要集中于优惠政策制定的面上研究;(3)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其中,突破现有以教育论教育的学术思维藩篱。

杨丽云[4](2020)在《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与设计 ——以竞争型国有企业为重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其进行相应程度的改革与调整一直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由来已久,但改革任务仍未完成,而是进入了深水区。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企深化改革指明了诸多方向,这其中便首次正式提出了在国企中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此后,一系列文件政策的出台、改革试点的实践以及国资委相应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颁布与试行,使得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成为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一环。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大力推行亦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然而当前阶段对于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研究资料文献本身就数量较少、质量亦参差不齐;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较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法律研究更是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所提出的法律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因此笔者选择立足于当前改革节点,首先对当前国企改革为何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国企职业经理人改革的实践以及法律制度设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析,其次对于经理、职业经理人和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地位进行了界定,并得出了国企职业经理人是特殊种类的经理人的结论,为后续法律研究打下基础。随后,笔者对于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研究了当前阶段立法现状,又探讨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过程中权利、义务及责任相关立法的缺失,尤其针对竞争型国有企业、国企经理以及职业经理人的特殊性进行探讨研究。接下来,基于国企职业经理人的独特性,笔者将视角投至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从薪酬、保险、股权、精神四层激励机制和市场、制度、法律、组织四重约束机制来对国企职业经理人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透彻把握,确保切实有效地为竞争型国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保驾护航。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笔者对于国企职业经理人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与提出,从“法律制度设计之前提、权利法律制度设计、义务与责任法律制度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其他辅助制度”五个模块做出了全面性的建设性的构想,以期弥补当前阶段法律的缺失,为后续理论和实践的法律研究与设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而能够做到以法治促改革,真正实现改革与立法良性互动。

张小梨[5](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于晨[6](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周婉秋[7](2019)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构建经营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织载体之一,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苏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运行机制不规范、分配方式不合理、资金技术支持匮乏、社员认同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提升合作社带头人的能力至关重要。论文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在梳理相关企业家能力、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利用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模型来探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提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依据胜任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本理论,通过专家访谈法,将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分为外显能力和内隐能力,其中外显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乡土资本;内隐能力包括创业能力、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运用李克特量表法,在苏北区域内样本市随机抽样选取部分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作为调查对象,获取204份问卷调查数据,以问卷中明确选项作为可观测变量来研究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带头人能力各级指标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带头人能力指数。其次,论文通过分析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对影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其能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因子,以带头人能力指数作为因变量,各主成分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多元回归分析各主成分因子与带头人能力的相关关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精神因子、当地环境因子、政府政策因子、家庭因子均对其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带头人个人资本因子与其能力无显着相关关系。最后,基于对苏北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论文提出相应的能力提升路径及政策建议:建立合作社奖惩机制,激励带头人创业冒精神;创建良好当地环境,提升带头人战略管理能力;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供带头人外部保障机制;建立带头人选拔机制,增强带头人乡土资本作用;创新带头人培训机制,提高带头人技术学习能力。论文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合作社带头人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黄晓玲[8](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马蕊[9](2017)在《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发展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引下,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背景下,职业体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欧美强国职业体育联盟的成功运行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性经验与教训。本文以世界上最成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职业篮球联盟-NBA为研究对象,基于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家视野下,采用逻辑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NBA联盟的本质特征、运行特征与发展模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职业体育联盟的综述研究发现:NBA联盟是世界上运行最规范、最具影响力及品牌效应的职业体育联盟,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改革路径具有典型代表性。2.时代特征:NBA联盟自由放任阶段(1898-1945):以自由发展区域性联盟为主,球队数量较多且解散频繁,秩序混乱,竞争无序,生命力不足;自发提升阶段(1946-1976):规模扩张频繁,竞争逐渐转向有序至寡头,恢复力较强;兴盛崛起阶段(1977-1990):规模持续扩张,竞争较有序,迈向稳定;全球化整合阶段(1990—),规模趋于稳定,竞争平衡有序,垄断发展。3.组织特征:NBA联盟具有团队生产、合资企业、组织粘性等特征;协作生产性与契约交易性双重本质属性,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4.运行特征:历届总裁均有大学学位,具备创新、英雄主义精神等企业家基本素质;球员主要来源于选秀,比例呈现提高-下降-均衡发展趋势,平均年龄较均衡26.53,平均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逐渐递增;大众与校际篮球市场蓬勃发展;门票市场兴盛,体现服务性;媒体市场繁荣,凸显合作性;全球化拓展中具有时序性、差异性与创新性,彰显情感性;核心产品是一种服务性、非静态性联合产品,具有非实物特性、身体操作性、利益外溢性等特征。5.发展模式特征:产权契约为纽带的本土单一门票经营型—电视转播权导向型—冠名权或特许商品经营拓展型—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主导型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特征;横向与纵向一体化为主体,协调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特征;本土化、单一性门票收入主导—电视转播权、门票等多元化收入并存—无形资产与品牌乘数效应收入提升的盈利模式特征;股东主导型、共主体、收益共享的治理模式特征。四者相互协调确保联盟健康持久运行。

秦润莹[10](2016)在《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薪酬与经理人变更的影响研究 ——兼论经理人市场基本运行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高级部分,承担着配置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重要功能。根据法马和詹森有关经理人市场的理论,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能够起到激励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代理难题。西方有关经理人市场的研究发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且具备相对完备的法律法制文化等与之配套的运行环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理人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西方学者倾向于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考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效果。较少涉及经理人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引入经理人权力理论、工资决定理论、供求理论和价格理论等理论构建我国经理人市场运行机制研究框架。本文从理论上拓展了委托代理理论范式下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研究,力图为完善我国经理人市场治理提供理论上依据和指导。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发端于国企改革初期对实际经营管理者的放权让利,成长于民营经济的突飞猛进,其演进过程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密不可分。经过近30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经理人市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功能,但仍然存在市场分割、风险失控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机制改革的深入,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经理人市场在推动国企改革深化和民营经济繁荣过程中的重要现实意义逐渐凸显。当前国有企业高管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也迫切需要运转良好的经理人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全面深入研究我国经理人市场的运行现状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循环系统,主要由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等核心内容构成。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传递出市场供求的信号,牵动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引导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竞争机制通过交易双方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实现合理配置,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优胜劣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基本法则。供求机制反映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供求双方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本文在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的驱动下开展我国经理人市场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构建研究框架实证检验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公司治理有效性。为了构建经理人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体系,本文以经理人薪酬为切入点研究经理人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状况;以经理人被动变更为切入点研究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运行现状,并把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细分经理人市场需求和经理人市场供给两个方面考察。在考察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制约效果的基础上引入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因素,考察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经理人市场的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调节效应。从而把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纳入一个框架进行考察,全面系统的刻画了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公司治理有效性和经理人市场运行机制的现状。本研究分为三个子研究:子研究1主要研究经理人市场需求对经理人薪酬和经理人被动变更的影响。分别从企业规模、多元化程度、往期业绩和企业成长性四个维度测量经理人市场的需求。主要研究结论有(1)经理人市场需求对经理人薪酬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国企样本中同样显着。(2)在企业规模、多元化、业绩和成长性四个维度上测度的经理人市场需求对薪酬具有显着正向作用(3)经理人市场需求在企业规模和业绩两个维度上对经理人被动变更具有显着作用。这说明经理人市场的价格受市场需求的显着正向影响,经理人市场需求对竞争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规模和业绩两个维度上。子研究2主要考察经理人市场供给对经理人薪酬和经理人被动变更的影响。以同行业内其他公司高管数量作为经理人市场供给的代理变量,实证研究了市场供给对经理人薪酬和被动变更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有(1)市场供给增加显着的降低了经理人薪酬。(2)经理人市场供给对经理人被动变更的影响在全样本和非国企样本中显着,而国企样本的结果则不显着。结合子研究1的结论可以经理人市场的价格机制运行良好,需求增加则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则价格下降。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机制则运行不够顺畅。子研究3考察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经理人市场治理有效性的调节效应。选取监事会规模和经理人权力变量实证检验其对经理人市场的公式治理有效性的调节效应。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经理人权力对经理人市场治理有效性调节效应是显着的。从实证结果来看,经理人权力对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的关系具有在企业规模维度上全样本和国企样本显着;多元化维度上三个样本均显着;经营业绩和成长性维度上仅有国企样本显着。(2)两职合一导致的代理问题在国有企业里更加突出。(3)两职合一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在全样本和非国有样本中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经理人权力对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的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仅在非国企样本里得到了验证。(4)监事会规模在多元化程度维度上对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具有显着区别。国企样本中监事会规模显着抑制了企业多元化与经理人薪酬的正向关系,而非国企样本中监事会规模则显着增强了企业多元化与经理人薪酬的正向关系。(5)监事会规模对经理人市场需求对经理人被动变更关系的调节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监事会规模在企业业绩维度上减弱了业绩与经理人被动变更的作用。上司公司监事会对经理人业绩的监督作用仅在非国企样本中有效。(6)监事会规模显着加强经理人市场供给对薪酬的负向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能够根据市场供给状况对经理人薪酬进行合理的监督。本文实证考察了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公司治理有效性,并考察了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引入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和供求价格理论分析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弥补了委托代理理论在解释经理人薪酬和经理人变更的不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经理人市场治理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为我国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国企经理人薪酬和选聘提供了有益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论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激励机制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激励机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择
        1.4.3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才能
        2.1.1 企业家
        2.1.2 企业家才能
    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2.1 农业企业家
        2.2.2 农业企业家才能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基本特征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2.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4.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
        2.4.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2.4.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
    2.5 简要的研究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1.1 企业家
        3.1.2 企业家才能
        3.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2 企业家才能理论
        3.2.1 风险与不确定性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人力资本理论
    3.3 企业理论
        3.3.1 分工理论
        3.3.2 生产函数理论
        3.3.3 契约理论
    3.4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4.1 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3.4.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和匹配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历史回顾
    4.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1 1949年到1978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2 1978年至20世纪末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1.3 21世纪初至今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略
    4.2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变迁
        4.2.1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变迁
        4.2.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变迁
        4.2.3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变迁
    4.3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异质性、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1 企业家才能的累积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2 企业家才能的异质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3.3 企业家才能的匹配性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变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研究
    5.1 案例介绍
    5.2 企业家才能与家庭农场发展关系的阐释
        5.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家庭农场发展
        5.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家庭农场发展
    5.3 经营绩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研究
    6.1 案例介绍
    6.2 企业家才能与农民合作社发展关系的阐释
        6.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民合作社发展
    6.3 经营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案例研究
    7.1 案例介绍
    7.2 企业家才能与农业企业发展关系的阐释
        7.2.1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维度与农业企业发展
        7.2.2 企业家才能的三个属性特征与农业企业发展
    7.3 经营绩效
    7.4 本章小结
    7.5 三个案例讨论
第8章 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江苏扬州数据检验
    8.1 理论基础
        8.1.1 关于企业家才能理论的认识
        8.1.2 关于企业家才能指标的研究现状
        8.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指标体系
    8.2 数据来源与检验
        8.2.1 数据来源
        8.2.2 信度效度检验
    8.3 描述性统计分析
        8.3.1 企业家才能素质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2 企业家才能能力指标特征描述及讨论
        8.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才能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8.3.4 讨论
    8.4 实证分析
        8.4.1 变量选择与含义
        8.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
    9.1 讨论与结论
    9.2 理论贡献
    9.3 政策建议
    9.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产教融合
        二、动力机制
        三、产教融合动力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系统分析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结构分析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结构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作用关系
    第二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耗散结构分析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耗散结构特征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熵流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原则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初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量表编制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编制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编制的依据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题目的确定
    第二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实证调研
        三、模型验证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分析设计
        一、个案分析的理由
        二、个案分析的逻辑
    第二节 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个案研究
        一、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情况简介
        二、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成效及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成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现状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现状
        五、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现状
        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个案研究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完善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
        二、修葺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
        三、优化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初始问卷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正式问卷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访谈提纲(高职院校版)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访谈提纲(企业版)
附录五 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制度文本汇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办学
        二、办学主体
        三、财税激励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现实基础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分析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特征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机理
    第二节 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激励现状分析
        一、政策文本收集与处理
        二、国家层面政策分析
        三、地方政府层面政策分析
        四、政策激励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针对性方面
        二、政策的科学性方面
        三、政策的公平性方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模型构建
    第一节 财税政策干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理论依据
        二、财税政策干预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概念模型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行为路径
        二、财税政策的激励效应
    第三节 研究假设
        一、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
        二、需求满足、行为意向与行为
        三、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一、问卷设计
        二、变量测量
    第二节 预测试问卷分析
        一、分析程序与判断标准
        二、问卷量表的项目分析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统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数据分析及模型验证
        一、数据分析方法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率检验
        五、模型适配度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政策评价
    第一节 政策评价方法应用
        一、政策评价概述
        二、变量定义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评价模型设定
    第二节 财税政策之间激励效果差异分析
        一、差异整体性分析
        二、不同企业特征检验
        三、代表性财税政策条款检验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财税政策效果差异分析
        一、不同行业分布差异
        二、不同生命周期差异
        三、不同政策目标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策略建议
    第一节 典型国家财税政策激励机制分析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财税政策
        二、英国学徒制职业教育财税政策
        三、日本企业内培训职业教育财税政策
        四、法国学徒制职业教育财税政策
        五、典型国家财税政策激励基本经验
    第二节 我国现行政策利用
        一、鼓励企业投资国家重点扶持领域
        二、鼓励企业选择试点政策优惠地区
        三、鼓励企业吃透政策,统筹申报
        四、鼓励企业运营中重视优惠政策筹划
    第三节 我国政策优化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打通政策激励通道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三、完善财税激励体系,体现政策差异化
        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二、观点创新
        三、方法创新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访谈提纲
附录 B: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与设计 ——以竞争型国有企业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选题的创新之处
2 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设计之背景
    2.1 竞争型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2.2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国企改革实践
    2.3 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设计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3 国企职业经理人概念界定及法律地位探析
    3.1 国企职业经理人概念界定
    3.2 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探析
        3.2.1 经理人法律地位
        3.2.2 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3.2.3 公司治理视角下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法律地位
        3.2.4 小结
4 国企职业经理人相关权利、义务研究
    4.1 国企职业经理人的权利
        4.1.1 国企职业经理人相关权利的立法现状
        4.1.1.1 国企职业经理人相关权利的范围
        4.1.1.2 国企职业经理人的产生、退出和限制
        4.1.2 国企职业经理人权利相关规定的缺失
        4.1.2.1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相关权利范围界定不明
        4.1.2.2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相关权利的授予内容及机制存疑
        4.1.2.3 国企职业经理人退出及限制机制缺失
    4.2 国企职业经理人的义务和责任
        4.2.1 国企职业经理人义务与责任的立法现状
        4.2.1.1 国企职业经理人义务立法现状
        4.2.1.2 国企职业经理人责任立法现状
        4.2.2 国企职业经理人义务与责任立法不足之处
        4.2.2.1 国企职业经理人义务立法不足之处
        4.2.2.2 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责任相关规定存在不足
5 国企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5.1 国企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探讨与研究
        5.1.1 薪酬激励
        5.1.2 保险激励
        5.1.3 股权激励
        5.1.4 精神激励
    5.2 国企职业经理人约束机制相关思考
6 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设计——以竞争型国企为重点
    6.1 法律制度设计之前提
    6.2 国企职业经理人权利相关法律制度设计
        6.2.1 明确国企职业经理人权利范畴
        6.2.2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
    6.3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相关义务及责任
        6.3.1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义务相关规定
        6.3.1.1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的信义义务
        6.3.1.2 引入经营判断规则
        6.3.1.3 增设国企职业经理人的离职义务
        6.3.2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责任相关规定
    6.4 增设国企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6.4.1 增设国企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
        6.4.2 增设国企职业经理人约束制度
    6.5 国企职业经理人其他辅助制度设计
        6.5.1 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社会保障制度
        6.5.2 畅通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政策变迁
        三、政策场域
        四、政策学习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层面
        二、分析技术层面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一、政策场域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二、理论预设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对企业家能力的相关研究
        1.3.2 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
        2.1.2 企业家能力
        2.1.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胜任力素质模型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点及其带头人能力
        2.3.1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点
        2.3.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要求
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理论模型构建
        3.1.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要素理论构建
        3.1.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构建
        3.1.3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1.4 研究变量界定
        3.1.5 研究假设
    3.2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问卷设计和量表确定
        3.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信度分析
    3.4 效度检验
    3.5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指数的计算
        3.5.1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维度权重的确定
        3.5.2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6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3.6.1 主成分分析
        3.6.2 多元回归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建议
        4.2.1 建立合作社激励机制,激励带头人创业精神
        4.2.2 创建良好当地环境,提升带头人战略管理能力
        4.2.3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供带头人外部保障机制
        4.2.4 建立带头人选拔机制,增强带头人乡土资本作用
        4.2.5 创新带头人培训机制,提高带头人技术学习能力
5 研究局限及展望
    5.1 研究局限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积极响应改革政策,一国体育客观发展的历史进程
        1.1.2 实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非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1.1.3 做强、做大项目产业,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1.1.4 职业体育全球化扩张、竞争发展的客观需求
        1.1.5 实现体育强国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职业体育
        1.2.2 职业体育联盟的内涵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理论
        2.1.2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2.1.3 小结
    2.2 职业体育研究简述
        2.2.1 职业体育研究发端及历史演变
        2.2.2 中国职业体育研究
    2.3 国内外职业体育联盟研究
        2.3.1 国外职业体育联盟研究
        2.3.2 国内职业体育联盟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分析法
        3.2.3 实证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系统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美国职业体育历史发展脉络
        4.1.1 职业体育历史简述
        4.1.2 世界职业体育俱乐部历史简述
        4.1.3 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的历史溯源
        4.1.4 小结
    4.2 篮球运动发展历史溯源
        4.2.1 篮球运动诞生动因分析
        4.2.2 NBA联盟发展史与时代特征
        4.2.3 小结
    4.3 NBA联盟的性质及组织特征分析
        4.3.1 NBA联盟的性质
        4.3.2 NBA联盟组织特征
        4.3.3 NBA联盟的本质特征
        4.3.4 小结
    4.4 NBA联盟运行特征分析
        4.4.1 NBA联盟“企业家”发展特征
        4.4.2 NBA球员发展特征
        4.4.3 NBA联盟市场发展特征
        4.4.4 NBA联盟产品的生产、研发及推广特征
        4.4.5 小结
    4.5 NBA联盟发展模式特征分析
        4.5.1 NBA联盟治理模式特征
        4.5.2 NBA联盟经营模式特征
        4.5.3 NBA联盟管理模式特征
        4.5.4 NBA联盟盈利模式特征
        4.5.5 小结
    4.6 对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启迪
        4.6.1 中国职业体育发展路径历史回溯
        4.6.2 职业体育改革的实践困境
        4.6.3 职业体育改革路径选择
        4.6.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薪酬与经理人变更的影响研究 ——兼论经理人市场基本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经理人权力理论
        2.1.3 工资理论
        2.1.4 供求价格论
    2.2 以职业经理人为主题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以职业经理人为主题的研究
        2.2.2 国内以职业经理人为主题的研究
    2.3 以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主题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以经理人市场为主题的研究
        2.3.2 国内以经理人市场为主题的研究
    2.4 经理人市场与公司治理
        2.4.1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薪酬和变更的影响
        2.4.2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薪酬和变更影响的研究
    2.5 文献述评
        2.5.1 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2.5.2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2.5.3 本文拟突破的方向
    本章小结
3 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模型
    3.3 研究思路和内容
        3.3.1 经理人市场需求和供给对经理人薪酬和经理人被动变更的影响
        3.3.2 产权性质对经理人薪酬和经理人被动变更的影响
        3.3.3 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经理人市场治理作用的影响
    本章小结
4 子研究1: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和变更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
        4.1.1 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
        4.1.2 经理人市场需求、产权性质与经理人薪酬
        4.1.3 经理人市场需求与被动经理人变更
        4.1.4 经理人市场需求、产权性质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说明
        4.2.3 样本分布情况报告
        4.2.4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4.2.5 变量相关性统计结果
        4.2.6 模型构建
    4.3 实证结果
        4.3.1 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
        4.3.2 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4.4 稳健性检验
    4.5 研究结果与讨论
        4.5.1 假设检验情况
        4.5.2 研究讨论
    本章小结
5 子研究2: 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和变更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1.1 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
        5.1.2 市场供给、产权性质与经理人薪酬
        5.1.3 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5.1.4 经理人市场供给、产权性质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说明
        5.2.3 样本分布情况报告
        5.2.4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5.2.5 变量相关性统计结果
        5.2.6 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
        5.3.1 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
        5.3.2 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5.4 稳健性检验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5.1 假设验证情况
        5.5.2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6 子研究3: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市场公司治理作用的调节效应
    6.1 研究假设
        6.1.1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
        6.1.2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6.1.3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
        6.1.4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被动变更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说明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性分析
        6.2.5 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
        6.3.1 两职合一对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薪酬的调节效应
        6.3.2 两职合一对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被动变更关系的调节
        6.3.3 两职合一对经理人供给与经理人薪酬的调节效应
        6.3.4 两职合一对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被动变更关系的调节效应
        6.3.5 监事会规模对经理人市场需求对经理人薪酬关系的调节效应
        6.3.6 监事会规模对经理人市场需求与经理人被动变更关系的调节效应
        6.3.7 监事会规模对经理人市场供给对经理人薪酬关系的调节效应
        6.3.8 监事会规模对经理人市场供给与经理人被动变更的调节效应
    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6.4.1 假设验证情况
        6.4.2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我国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
        7.1.2 我国经理人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状况与理论预测相符
        7.1.3 经理人市场供求状况显着影响国企经理人薪酬水平
        7.1.4 经理人市场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作用不同
        7.1.5 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具有协同效应
    7.2 对策和建议
        7.2.1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理人人力资本配置中的作用
        7.2.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7.2.3 实现党管干部和市场化选聘的有机统一
        7.2.4 提高经理人市场有效供给
        7.2.5 强化媒体的经理人市场监督功能
        7.2.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经理人市场治理功能
    本章小结
8 研究贡献与展望
    8.1 主要贡献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激励机制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家才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 王雅静. 扬州大学, 2021
  • [2]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D]. 陈晓青.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D]. 许世建. 天津大学, 2020(01)
  • [4]国企职业经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与设计 ——以竞争型国有企业为重点[D]. 杨丽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6]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以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为例[D]. 周婉秋. 扬州大学, 2019(01)
  •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9]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发展特征研究[D]. 马蕊.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10]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薪酬与经理人变更的影响研究 ——兼论经理人市场基本运行机制[D]. 秦润莹.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论职业企业家成长激励机制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