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古文派简史

桐城古文派简史

一、桐城古文学派小史(论文文献综述)

陶德民,杨梦瑶,钱婉约[1](2021)在《日本知识分子对于民初文学革命的反响——以吉野作造、青木正儿、西村硕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在日本也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四位日本学者对于这场文学革命的看法以及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作为民本主义者的吉野作造认为新文化运动适应了时代的潮流,"道家之徒"青木正儿则表现了深厚的汉文素养及独特观点,"桐城派推崇者"西村硕园却表达了对于新派盲目排旧的不赞同,而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慈善家清水安三则带来了作为文学革命亲历者的生动记录。

张丹丹[2](2020)在《文都桐城:明末清初的桐城士人与桐城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桐城素来以“文都”之名享誉文坛,有清一代出现赫赫有名的桐城派。明末清初是桐城派崛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段,学界却对这一阶段的桐城士人关照不足,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时代背景之下,历经易代的桐城士人如何推动文都桐城的形成,从而影响到桐城学派的建构。晚明时期,由于政治的异动,社会出现了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局面,在这种推力下,桐城地方文化的发展趋于鼎盛。境内的文教事业也在此时开展,表现为社学、会馆等教学场所的崛起,同时也催生了邑内讲学论道的风气,促使深受儒学教导的桐城士人开始忧心时局,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时期的文事活动彰显了桐城文风的炽盛。易代之际,中央政权开始松动,地方也很难独享太平,由于险要的地理位置,桐城在明末屡受兵火的侵扰。但是,士人在动乱中的表现极为活跃,开始关注自身的出处问题,因为保身、保家的顾虑使得士人的政治选择趋向复杂和曲折,虽然分化出不同的选择,但士人仍然关注着地方社会的治理活动,与官府积极合作,参与到治乱的过程,使得乡梓桐城得以保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桐城士人的内聚力。清初,历经战乱的桐城满目疮痍,士人开始参与桐城社会的重构活动。一方面,士人通过延续明末邑内的交往风尚,使得桐城社会保持了较好的文脉,另一方面,清初桐城士人开始拓展交际网络,但还是延续了原有的交际圈,交往的轨迹跨越了桐城,遍及江南,无形中扩大了桐城文化的传播路径。此外,历经易代的士人,在新朝重新投入到地方事务的参与之中,彰显了士人原有的社会责任感。可见,通过士人的努力,清初桐城文化实际上是延续了明代的发展脉络。桐城派的兴起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明末清初桐城士人的努力建构密不可分。士人在构建桐城派学术话语权的征途中,通过褒扬对学派发展的有利因素,剔除阻碍学派发展的不利因素,重新评价整合邑内学人,使得学派得以发展兴盛,在清代名震四海。

焦艳[3](2019)在《杨彝珍交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彝珍是清代桐城派晚期作家之一,他尊崇方苞,深得桐城派古文义法,着述甚多。他生活在嘉庆至光绪年间,享年93岁,人生阅历丰富,交友众多,并且留下的古文作品甚多。在交游、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以《移芝室全集》为研究资料,结合杨彝珍友人的文集,探析杨彝珍的家世、生平、交游、为政、治军等方面的情况,力求比较系统地描述杨彝珍其人及其生平事迹,对他在晚清社会中的交游与影响,进行客观地评价。全文除绪论和附录部分外,共三章。第一章通过研究杨彝珍家族世系、其本人生平、渊源关系,以便于准确、系统地叙述其人生经历。杨彝珍生于湖南武陵,祖上自杨芾起,以理学治家,曾祖父杨任庵以举人官石门教谕。其祖父杨柄章乾隆年间贡生,其父杨丕复自幼聪颖,十三岁补县庠生,家里藏书众多,通六经诸子百家之旨,曾官石门训导,着《舆地沿革表》等。杨彝珍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谓家学渊源深厚,为以后立身处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光四年(1824),杨彝珍注学籍,充县庠生。其后历任石鼓书院、仰高书院等讲席。三十年(1850),四十四岁的彝珍进京,参加会试,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任兵部主事。后请假归乡倡办乡兵,抵御太平军,组织民众,在当地开展自保。因多行义举,深得民众尊敬。晚年被光绪皇帝嘉赏四品京卿衔。第二章考述杨彝珍与晚清名人的交游。杨彝珍交游广泛,与他交往的多是文人名士,仅从他与友人互动的诗文书信统计来看,曾与他交游者多达150余人,遍布全国各省市。但基于地缘关系,杨彝珍交游关系最深厚、密切的大多是湖南人,比如与他同是湖南人的曾国藩、吴敏树、郭嵩焘、李元度等。本章分三节,第一节分析了杨彝珍的交游对象以及分布地域;第二节针对与杨彝珍关系较为密切的五位友人进行考察,分析他与友人在为文、为官、交友方面的情况;第三节分析了杨彝珍与学生之间的交游情况。第三章探析杨彝珍交游的影响。本章着力于分析作为湖南籍的桐城派作家杨彝珍,一生交游广泛,在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都有颇大的贡献。他对从政与治军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论,并且将这些理论都付诸于实践,比如重视贤才、设义仓赈济百姓、重视书院教育以及他回乡办团练抵御太平军,组织乡民自保,抵御外国侵略军等,既刚正不阿、同仇敌忾,又治军严明,这都是他与友人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之间的诗文互动、书信往来、宴游唱和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交往,拓展了视野,继承和宣传了桐城派古文理论、促进杨彝珍与友人古文创作水平的提升。杨彝珍为官之时,勤政为民,尽职尽责,传承桐城派作家教书育人、经世致用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上述研究,系统地了解作为文人名士的杨彝珍,他对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李晴[4](2018)在《胡适与桐城派》文中认为胡适在求学生涯中,通过阅读严复、吴汝纶等人的着作,与桐城派的接触逐步深入。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对桐城派的批判性态度逐渐凸显。二三十年代,胡适对桐城派的态度逐渐走向缓和,批评其缺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优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桐城派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转变过程。

焦艳[5](2018)在《试论杨彝珍的为官之道》文中认为以晚清湖南籍的桐城派作家杨彝珍为研究对象,以杨彝珍全集为研究基础,论述杨彝珍的为官之道。虽然杨彝珍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时刻心系朝廷和百姓,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表现出桐城派作家为官清正廉洁、知人善任、关注民生、重视教育的特点。

张丽莉[6](2018)在《陈用光古文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用光是姚鼐的知名弟子之一。他继承桐城派文学理论,又结合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古文理论,具体表现为文必“适用”、“文贵自然,以气贯之”和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三点。陈用光的古文理论可分为功能论、风格论和创作论三个层次,其古文理论在其创作中得到集中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的桐城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功能论。陈用光受经世思潮的影响和桐城派的熏陶,结合自身的为政经历,提出文必“适用”的古文理论。文必“适用”要求为文要因时而变,反映时事与社会现实。本章对陈用光文必“适用”古文理论进行全面爬梳,以期深入掌握文必“适用”的深刻内涵。第二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风格论。陈用光在古文风格方面主张“文贵自然,以气贯之”。这一古文理论是在继承方苞的“雅洁”观、刘大櫆的“神气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具体内容上要求为文要文辞雅质、阐发义理、贯穿气势和求致妙境,从而使文章在“扶植理道”、“守纯气专”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出“宽博朴雅”之态。第三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作家论。陈用光在古文创作方面主张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这一古文理论的提出与其仕途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用光长期担任学政一职,主管一省的教育和科举,在实际工作中,他逐渐总结出古文家创作古文应“学、德、才”兼备的创作理论。第四部分论述陈用光的古文理论与其创作的互动。陈用光所主张的文必“适用”、“文贵自然,以气贯之”和古文家“学”、“德”、“才”兼备的理论始终贯穿于其散文创作中。在其奏议文中,“适用”观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文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问题。山水游记类的文章以自然为贵,以独特的视角勾勒自然的灵气,同时注重彰显文章内在气势。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这一古文理论的提出主要与陈用光的为政经历有关。陈用光担任学政期间刊印的《四书文选》《一隅集》《读书分年日程》等,并为之作序,在序言中系统阐发了这一理论。第五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理论的渊源。陈用光的古文理论既受其家学的熏陶,又得益于其师友的助益,同时也与他成长的江西独特地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江西陈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倡导经世思想,这对陈用光的古文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鲁九皋和姚鼐等人的古文思想及对他的奖掖和诱导亦有推波助澜之功。同时,江西黎川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对陈用光古文思想也有或隐或显的浸润作用。陈用光的古文思想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是陈用光古文思想的活水源泉。第六部分论述陈用光及其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影响。陈用光仕途通达,地位显贵,官至礼部左侍郎,两任学政。侍郎和学政都是清代级别较高的官职,属于从二品。而学政的官职尤为重要,对一省的学风和士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任期间,他重道励学,认真选拔人才。1815到1835年,这二十年是陈用光仕途生涯中春风得意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推动桐城派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段。陈用光居于枢纽地位,在政治和文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大力弘扬姚鼐之学,对管同、梅曾亮、刘开、姚莹等奖掖不遗余力。同时,桐城派在陈用光的积极推动下,在江西也不断得到传播与发展。陈溥、陈学受、陈兰祥、吴嵩梁等人都受陈用光影响很大。

孟娜[7](2018)在《朱仕琇古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朱仕琇及其古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朱仕琇的家世生平、古文观、古文体裁及内容、古文影响四个方面予以阐释。通过详细梳理朱仕琇的家世生平,对朱仕琇不同人生阶段及其古文风格的转变加以区分总结。在细读朱仕琇作品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其古文创作成就和古文观。同时,朱仕琇古文主要影响于福建鳌峰书院与江西新城两处,其中江西新城又与桐城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探讨朱仕琇古文的传播与影响,可以让我们反观朱仕琇古文创作的特点,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的回答朱仕琇的流派归属问题。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现阶段朱仕琇古文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第一章介绍朱仕琇的家世与生平。福建建宁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杨林朱氏家族先人们的优秀品质对朱仕琇的个人修养和治学态度有着深远影响。本章以此为背景,结合朱仕琇的人生经历,清理出朱仕琇古文创作的发展脉络。从读书求学、蹉跎仕路再到执教生涯,朱仕琇不同的人生经历影响着古文创作风格的转变。第二章深入分析其古文观。朱仕琇的古文观深受韩愈影响,与他人来往的书信是传递朱仕琇古文观的主要载体。本章主要从朱仕琇文集中的书信入手,从文与道和文与气两个问题展开,探讨朱仕琇对韩愈古文观的继承和发展。第三章具体分析朱仕琇古文,并对其文进行分类。在全面了解朱仕琇古文体裁和古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中文学性较强的序文类、传状类、碑志类和杂记类四个部分进行重点研究,着重分析其写作内容和写作特色,并对朱仕琇古文中的名篇佳作进行重点赏析,突出展现朱仕琇古文的艺术价值。第四章探究朱仕琇的古文影响。朱仕琇古文影响集中于闽赣两地,地域性较突出。朱仕琇在闽地主要依托鳌峰书院,他不仅坚持古文教学,而且培养了一批弟子。朱仕琇在江西地域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新城,其古文的传播与新城两大家族陈氏、鲁氏密切相关,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其弟子鲁九皋在新城教学收徒、刊刻文集,扩大了这种影响。此外,李祖陶编选的《梅崖居士集文录》和胡达源编选的《朱梅崖文钞》也从侧面展现朱仕琇古文的影响力。结语与余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同时,针对朱仕琇是否属于桐城派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朱仕琇与桐城派建立联系的原因。附录部分是杨林朱氏家族朱国汉一支第九世到第十四世家庭成员列表,李祖陶《国朝文录续编·梅崖居士集文录》的批语辑录以及在胡达源编选《朱梅崖文钞》中发现的朱仕琇文集之外的一篇佚文《黄君七十寿序》。

路海洋[8](2017)在《《近代桐城文派研究》:桐城派研究新视域》文中指出桐城派研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1985年全国第一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其中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周中明《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王达敏

萧晓阳,陈正博[9](2017)在《黄昏后的偶像:再论“《选》学”与“桐城”——兼评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文中认为《文选》之文与桐城古文作为古典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经历了批判、沉寂与复兴三个阶段。"五四"抨击"妖孽"与"谬种",有矫枉过正之嫌;当代数十年间几无人问津,是将古典文化视为禁区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以来,桐城文化研究成果丰硕,骆鸿凯《文选学》、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在《选》学领域也各有独特的意义。

郑婧[10](2016)在《“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界对于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开及其散文研究并不充分,尤其对刘开散文创作成就的评价颇多分歧,本文通过研究其学行、交游、散文理论与实践、思想倾向等四个方面,探究刘开与桐城派的异同,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作家的创作风貌与成就。第一章对刘开的家世、生卒年和学行进行了考述。家世方面,本文以刘开的自述和友人的记载为基础,详细探究了刘开的家世;生卒年方面,前人对刘开生年的研究也颇多疑问,其好友陈世镕的相关记载为其生年的考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学行方面,刘开受到时人訾议,本文结合刘开的自述以及友人的记载对其学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辨。第二章探讨刘开的师承与交游。本文为充分探讨其交游状况,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刘开年谱。刘开一生转益多师,汲取了不同的诗文创作方法。同时,刘开喜好交游,不分派系,兼容并包,长期的交游和幕府经历对其思想倾向、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分析刘开的散文创作,包括古文和骈文两部分。本文通过与姚鼐等人的对比,认为刘开在散文理论主张与实践上既有桐城派的渊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尤其是骈文方面,刘开提出了骈散同源的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第四章研究刘开的思想倾向,主要分析其兼容汉宋与躬行实践的思想。刘开明确提出了兼容汉宋的主张,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没有体现。而躬行实践的经世思想是其作为文人的不断追求,与桐城派的倡导相一致。最后,结语部分认为刘开在学行、思想倾向、散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不同于桐城派的特征,称为“桐城一别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刘开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如气势过盛而思想内容过于单薄,二者不能相称,这也是刘开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桐城古文学派小史(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知识分子对于民初文学革命的反响——以吉野作造、青木正儿、西村硕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本主义者”吉野作造的文学革命观
二、“道家之徒”青木正儿的文学革命观
三、“桐城派文章论的推崇者”西村硕园的文学革命观
附录:在中国的“慈善教育家”清水安三的文学革命观

(2)文都桐城:明末清初的桐城士人与桐城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的厘清
第一章 晚明桐城社会
    一、文教昌盛
    二、讲学论道
    三、忧心政局
第二章 易代动乱
    一、异乱并起
    二、士人的出与处
    三、官绅治乱
第三章 清初桐城社会的重构
    一、邑内交往
    二、士人的交际网络
    三、地方参与
第四章 构建话语——清初桐城学派之兴
    一、清初的文化政策
    二、褒扬赞赏:以方以智为例
    三、抑恶除名:以阮大铖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杨彝珍交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杨彝珍其人及家世梳理
    第一节 杨彝珍家族世系
    第二节 杨彝珍生平简介
    第三节 杨彝珍对桐城派的继承和传播
第二章 杨彝珍与晚清名人的交游
    第一节 杨彝珍交游对象概述
    第二节 杨彝珍与同辈名臣的交游
    第三节 杨彝珍与学生的交游
第三章 杨彝珍交游的影响
    第一节 继承和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
    第二节 彰显了杨彝珍自己关注民生和国事的理念
    第三节 彰显桐城派作家教书育人、经世致用的传统
结语
附录: 杨彝珍交游人物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胡适与桐城派(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学期间胡适与桐城派的接触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桐城派的批判
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桐城派态度的缓和

(5)试论杨彝珍的为官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彝珍生平简述
二、杨彝珍的为官之道
    (一) 清正廉洁
    (二) 知人善任
    (三) 关注民生
    (四) 重视教育
三、结语

(6)陈用光古文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功能论
    (一) 文必“适用”
    (二) 格物致知,以求博识
二 风格论
    (一) “文贵自然”
    (二) “以气贯之”
三 作家论
    (一) 践行义理,以“学”为本
    (二) 明善思诚,正心诚意
    (三) “学”、“德”与“才”的辨证关系
四 陈用光古文理论与创作的互动
    (一) 关注现实的政论文
    (二) 清新自然的游记文
    (三) 奖掖后进的序跋文
五 陈用光古文理论的渊源
    (一) 陈氏家族
        1. 敦厚仁恕,家风醇正
        2. 崇尚宋学,切实有用
    (二) 师学
        1. 鲁九皋
        2. 姚鼐
    (三) 地域文化背景
六 陈用光及其古文理论的影响
    (一) 扩大了桐城派在江西的影响
    (二) 奖掖桐城派后进
        1. 管同
        2. 梅曾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朱仕琇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仕琇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朱仕琇家世背景
    第二节 朱仕琇的人生经历与古文创作历程
        一、读书求学:奠定学韩的基调
        二、蹉跎仕路:古文风格的第一次转变
        三、执教生涯:古文风格的第二次转变
第二章 朱仕琇的古文观
    第一节 文与道
    第二节 文与气
第三章 朱仕琇的古文创作
    第一节 序文创作
    第二节 传文与行状创作
    第三节 碑志创作
    第四节 杂记创作
第四章 朱仕琇的古文影响
    第一节 朱仕琇与鳌峰书院
    第二节 朱仕琇与江西新城鲁九皋
    第三节 朱仕琇文集的后人选本
        一、《梅崖居士集文录》
        二、《朱梅崖文钞》
结论与余论
附录一 朱仕琇家庭成员表
附录二 李祖陶《梅崖居士集文录》批语辑录
附录三 佚文《黄君七十寿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近代桐城文派研究》:桐城派研究新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桐城文派总体风貌的全景式呈现
二、近代桐城文派嬗变过程的俯瞰式考察
三、近代桐城文派文化源流的多维度演绎

(9)黄昏后的偶像:再论“《选》学”与“桐城”——兼评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论文提纲范文)

一、批判期:“妖孽”与“谬种”
二、沉寂期:失语与暗潮
三、复兴期:重构与拓展

(10)“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开家世、生卒年及学行考略
    第一节 刘开家世考略
    第二节 刘开生卒年考略
    第三节 刘开学行考略
第二章 刘开交游考论
    第一节 师承指授
        一、家学渊源
        二、启蒙老师
        三、授业恩师
    第二节 群居切磋
        一、刘开与同里好友的交往
        二、刘开与阳湖派的交往
        三、幕府经历
        四、刘开与其它人物的交往
第三章 刘开的散文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刘开的古文创作主张及实践
        一、创作主张之一——取径广博
        二、创作主张之二——文无定法
        三、创作主张之三——识、学、气、才、力
        四、古文创作实践的代表性文体——传记文
    第二节 刘开的骈文创作主张及实践
        一、创作主张——骈散同源
        二、骈文创作实践
第四章 刘开思想倾向研究
    第一节 汉宋兼容的学术观
        一、姚鼐及其弟子对汉宋之争的态度
        二、刘开兼容汉宋的思想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实践观
        一、刘开经世思想的形成
        二、刘开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刘开经世思想的重要意义
结语
附录一 刘开交游人物简表
附录二 刘开年谱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桐城古文学派小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知识分子对于民初文学革命的反响——以吉野作造、青木正儿、西村硕园为例[J]. 陶德民,杨梦瑶,钱婉约. 当代比较文学, 2021(02)
  • [2]文都桐城:明末清初的桐城士人与桐城社会[D]. 张丹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杨彝珍交游研究[D]. 焦艳. 安徽大学, 2019(07)
  • [4]胡适与桐城派[J]. 李晴.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5]试论杨彝珍的为官之道[J]. 焦艳. 皖西学院学报, 2018(04)
  • [6]陈用光古文理论研究[D]. 张丽莉. 安徽大学, 2018(11)
  • [7]朱仕琇古文研究[D]. 孟娜. 安徽大学, 2018(11)
  • [8]《近代桐城文派研究》:桐城派研究新视域[J]. 路海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9]黄昏后的偶像:再论“《选》学”与“桐城”——兼评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J]. 萧晓阳,陈正博.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10]“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D]. 郑婧.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桐城古文派简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