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草本小红

带状疱疹的草本小红

一、草药一点红治疗带状疱疹(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21)在《雷公山区苗族传统医药知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梁丽清,陈少锋,卢苇,苏华珍[2](2021)在《壮药一点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一点红是一种民间常用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一点红主要含有黄酮、生物碱、酚类、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保肝、抗菌、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静脉炎、带状疱疹、天蛇毒、急性扁桃体炎等。本文对一点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一点红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玉罕的[3](2021)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医学是生物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傣族传统“拢匹勒”(产后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傣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总结,并反复实践的结果。傣医药知识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知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傣医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深入研究和探讨迫在眉睫。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傣族“拢匹勒”疾病防治实践的内容,并发现防治背后的医药文化内涵、地域性医药知识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多元的医疗选择,以新的视角体现民族医药的科学、文化双重性,为发展传承少数民族医药提供“傣族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借助人类学中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专业、民间、大众三个层面挖掘整理傣医预防、诊治该病的理论、治则、方药、疗法、特殊技艺、保健经验、传统习俗、仪式、文化及产生背景、案例资料,并尝试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具体的研究。首先对“拢匹勒”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其次,进行实地调研,以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的专业医疗机构、民间傣医居住的村寨、傣族群众生活村寨为田野点,收集“拢匹勒”防治实践资料,以及傣族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多元医疗选择;最后,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析。研究结果:产后病是影响傣族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傣族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独特理论、诊疗技术、用药经验。傣族产后病病因复杂,防治方法多元化。专业层面病症类别多达40个,针对复杂病症内服的傣成药有43个,外治成品制剂有12个;民间病因认知受到宗教文化影响,可分为客观因素、“超自然”因素两大类,具有草药、仪式等多种防治方法;大众对产后病的病因认知有不同的解释,这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三个层面普遍擅长运用睡药、熏蒸、拖擦、攃药、洗药、包药疗法防治产后病。傣医在防治产后病中无论是内治、外治、单方、复方均使用“解毒”药,说明傣族“解毒”理论在其治疗实践中极为重要;另外一个特点是大众用药简单,通常为单方,而民间和专业用药更为复杂,但许多常用药物相同。研究结论:1、三个层面的个案访谈中体现出不同群体对产后病的病因、治疗认知存在差异性,这与其个体经历及宗教文化因素密不可分。2、傣族产后病的防治实践是专业、民间、大众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结果。所以三个层面的防治原则、用药、特色疗法具有共性寓于个性的特点,且具有多元性。3、傣族传统产后病防治实践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安全、有效、惠民,值得推广。4、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医疗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就医行为趋向于专业医疗机构,但偏远地区和年纪大的人群仍然对民间治疗保持信任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实践正在发生变迁,只有传统治疗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药服务需求。

肖雄[4](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少珍[5](2021)在《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对饮食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以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制备了针对大豆胰蛋酶抑制因子、恶唑烷硫酮、秋水仙碱、乌头碱、松香酸、马兜铃酸、铅离子和汞离子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这些抗体建立了相应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1、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得到了可同时识别BBI和KTI的配对抗体3E9和2F12,在双抗夹心ELISA最佳条件下,该组抗体对BBI和KTI的检测限分别为0.7 ng/mL和2.2 ng/mL,基于该组抗体,分别建立了检测KTI和BBI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对BBI的检测限为10 ng/mL,对KTI的检测限为50 ng/mL,并对豆浆样本进行了检测。(2)设计了恶唑烷硫酮的半抗原,制备了恶唑烷硫酮的单克隆抗体3B4,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3.78×109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3B4的IC50为541.72ng/mL,检测区间为95.33~3078.24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建立并优化了用于检测恶唑烷硫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6~14μg/mL,在油菜籽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40~100μg/mL。(3)选择秋水仙碱的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并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1E4,其亚型为IgM,优化ic-ELISA得到1E4的IC50和检测区间分别为0.43 ng/mL和0.09~2.16 ng/mL。建立了检测秋水仙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0.5~10 ng/mL,回收率为95.3~99.54%;在牛奶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为93.56~97.4%;在牛肉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50 ng/mL,回收率为84.96~95.8%;在食用百合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93.97~102.33%;在黄花菜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83.51~106.52%。2、中药潜在危害物质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设计了乌头碱的半抗原,制备了单克隆抗体5D1,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25×101 0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5D1的IC50是3.45 ng/mL,检测区间是1~11.91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和附子理中丸中的回收率区间分别为91.2~106.88%和93.02~103.08%。建立并优化了检测乌头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条件: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5~1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25 ng/mL;在附子理中丸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0~250 ng/mL。(2)将蛋白巯基化后再与松香酸的双键偶联,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并制备了抗体3H8,其亚型为IgM,亲和力常数为7.93×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抗体3H8的IC50是15.17 ng/mL,检测区间为4.23~54.43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跌打片中回收率均91.67~101.83%,;在在风湿关节炎片中回收率为92.48~101.14%。建立并优化了检测松香酸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50~500ng/mL,在跌打片和风湿关节炎片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均为100~1000 ng/mL。(3)通过合成马兜铃酸的包被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2A8,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96×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2A8的IC50为4.21 ng/mL,检测区间为0.62~28.66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中的回收率为95.48~101.89%。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10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50~500 ng/mL。3、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铅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得到抗体2C3,其亚型为IgG2a,亲和力常数为2.38×1010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IC50为0.51 ng/mL,检测区间为0.15~1.7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91.16~104.27%。建立并优化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HBS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为5~25 ng/mL;在糙米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回收率为93.25~111.24%。(2)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汞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了抗体2C10,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5.67×109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得到的IC50为2.69 ng/mL,检测区间为0.44~16.2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牛奶样本的回收率为94.06~101.58%。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在H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在牛奶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0~100 ng/mL。

窦豆[6](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唐云[7](2021)在《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基础药物治疗+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增强患者面肌功能,改善面部对称性,提升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0人,共4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泼尼松、甲钴胺分散片治疗。研究组除了给予上述药物治疗外,还给予针刺“反映点”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对患者面肌功能(portman量表)、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随访记录。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变量的分布。对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显着性。统计计算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 For Windows(Armonk,NY,USA)。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患病侧分布、治疗前面肌功能portman评分、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分级经比较分析后,P>0.05,具有可比性;2、面肌功能portman评分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研究组portman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之间比较,研究组治疗10天、20天、30天后分别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在治疗10天即1个疗程后portman评分就得以改善。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10天即1个疗程后,差异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portman评分高于治疗前,说明对照组治疗在2个疗程后才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起作用,疗效见效时间较长。3、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分级比较: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H-B评分为(54.03±5.53)分,2个疗程后H-B评分为(75.67±5.45)分;3个疗程后H-B评分为(91.33±5.09)分;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H-B评分为(47.73±6.34)分,2个疗程后H-B评分为(67.89±6.59)分;3个疗程后H-B评分为(83.41±8.19)分;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治疗后面肌功能恢复程度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组内各个时间的评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2、3个疗程后,分别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疗效显效较快,1个疗程后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治疗1个疗程,差异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治疗前,说明对照组治疗在2个疗程后才对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组治疗1、2、3个疗程之间的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评分差值,说明研究组对面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显着。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研究还是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差值均高于治疗后1、2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分布水平要好于对照组,P<0.05;4、疗效评价:3个疗程后,研究组20个人中共有18个人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20个人中,共有11个人得到了有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55%,说明针刺患侧“反映点”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药物治疗。结论: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的临床疗效佳,且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此外,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够显着提高患者面肌功能的portman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治疗效果好于常规药物治疗。

邓怡平[8](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周爱华,周大鸣[9](2021)在《多元医疗及其整合机制——以青海互助县一个土族村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某村落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当地存在西方医疗、中医藏医和本土性仪式性医疗三种医疗体系。在日常实践中,这三者在不同情形下被分别、先后或同时使用。当地村民在生病时基于文化背景通过反思自己的患病经历和体验,在认知上整合西医或中医藏医与本土性仪式性治疗;中医藏医和本土性仪式性医疗的治疗者通过"分工"和"跨界"为村民提供混合治疗方案,由此实现对多种医疗体系的功能整合;西方医疗中病人和治疗者之间较远的"社会距离"使得村民在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社会距离"较小的本土性仪式性治疗和中医藏医治疗。三种医疗体系在广义的医患关系层面上存在分化,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医疗选择的可能。

黄玉妹,兰妹莲,卢娟,黄莹莹,容岩,马燕,梁敏玲,涂冬萍[10](2020)在《一点红本草考证及药食两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食两用药材一点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中药及民族医药应用广泛。通过对一点红的名称、药用沿革、民族用药、组方用药、食用功能及应用、毒性等进行考证及综述,为其用药安全及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二、草药一点红治疗带状疱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药一点红治疗带状疱疹(论文提纲范文)

(2)壮药一点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1.2 生物碱类
    1.3 萜类
    1.4 甾醇类
    1.5 其他类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2.2 抗炎作用
    2.3 镇痛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5 免疫增强作用
    2.6 降血糖作用
    2.7 抗肿瘤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静脉炎
    3.2 带状疱疹
    3.3 急性扁桃体炎
    3.4 乙型肝炎
    3.5 鼻窦炎
    3.6 其他疾病
4 结语与展望

(3)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介绍
第一章 傣族疾病观
    第一节 疾病分类
    第二节 病因解释
    第三节 疾病治疗选择
        一、专业治疗选择
        二、民间治疗选择
        三、大众治疗选择
    小结
第二章 傣医专业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病因
        二、病机
        三、疾病类别及特征
        四、证型分类
    第二节 傣医产后病临床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内外治方药
        三、特色疗法
    第三节 案例举隅
    小结
第三章 傣族民间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民间草药治疗者病因观
        二、民间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三、民间草药兼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第二节 民间产后病的防治
        一、草药治疗
        二、仪式治疗
        三、草药兼仪式治疗
    第三节 案例举隅
    小结
第四章 大众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高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二、低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第二节 大众产后病防治方法
        一、大众防治经验
        二、大众防治习俗及仪式
    第三节 个案访谈
    小结
第五章 傣族产后病治疗实践多元化的人类学分析
    第一节 傣族产后病防治实践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防治实践变迁现象
        二、变迁原因分析
    第二节 多元医疗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一、传统治疗方式仍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统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产后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傣族防治产后病用药汇总
    二、民间“摩雅”基本情况
    三、产后病问卷调查表
    四、部分图片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抗营养因子概述
    1.3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概述
    1.4 重金属概述
    1.5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1.5.1 半抗原的分子设计原则
        1.5.2 半抗原连接臂的选择
        1.5.3 半抗原的制备
    1.6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1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2 荧光免疫层检测技术
        1.6.3 其他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7 课题研究对象
    1.8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引言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1.5 酶标抗体的制备
        2.1.6 单克隆抗体配对与最优配对的筛选
        2.1.7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2.1.8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2.1.9 结果与讨论
        2.1.10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2 恶唑烷硫酮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 引言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小鼠血清检测
        2.2.5 结果与讨论
        2.2.6 ic-ELISA的优化
        2.2.7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3 秋水仙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引言
        2.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3.5 ic-ELISA的优化
        2.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乌头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引言
        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1.5 ic-ELISA的优化
        3.1.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2 松香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2.1 引言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讨论
        3.2.5 ic-ELISA的优化
        3.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3 马兜铃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引言
        3.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ic-ELISA的优化
        3.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铅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1 引言
        4.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与讨论
        4.1.5 ic-ELISA的优化
        4.1.6 荧光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2 汞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2.1 引言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与讨论
        4.2.5 ic-ELISA的优化
        4.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研究
        2 发病机制
        2.1 血运障碍学说
        2.2 病毒感染学说
        2.3 血管内血液因素
        2.4 免疫缺陷学说
        2.5 类固醇激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4 治疗
        4.1 内科药物治疗
        4.1.1 皮质类固醇激素
        4.1.2 抗病毒药
        4.1.3 甲钴胺
        4.2 物理治疗
        4.3 手术治疗
    二、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 中医古代文献对周围性面瘫的记载
        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3.1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代研究
        3.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分期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研究组
        2.3 研究组患者治疗周期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患病侧分布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功能portman评分的比较分析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分析
    4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值的比较分析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的分析
    6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针灸疗法
    二、针刺患侧“反映点”的理论依据
    三、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四、结论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学
    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
    3 并发症
    4 预后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5.1.1 皮质类固醇药物
        5.1.2 抗病毒药物
        5.2 综合治疗
        5.3 针灸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多元医疗及其整合机制——以青海互助县一个土族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多元医疗体系与实践
    (一)多元医疗体系
        1.西方医疗体系。
        2.中医藏医医疗体系。
        3.本土性仪式性医疗体系。
    (二)多元医疗实践
三、多元医疗的整合机制
    (一)认知整合:病人的反思
    (二) 功能整合:治疗者的“分工”和“跨界”
    (三) 关系整合:病人与治疗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四、结 论

(10)一点红本草考证及药食两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规范
2 药用沿革
3 民族用药
4 组方用药
5 食用考证
6 毒性考证
7 结语

四、草药一点红治疗带状疱疹(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公山区苗族传统医药知识研究[D]. 李雪.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壮药一点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梁丽清,陈少锋,卢苇,苏华珍.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06)
  • [3]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D]. 玉罕的.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李少珍. 江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多元医疗及其整合机制——以青海互助县一个土族村落为例[J]. 周爱华,周大鸣. 民族研究, 2021(01)
  • [10]一点红本草考证及药食两用研究[J]. 黄玉妹,兰妹莲,卢娟,黄莹莹,容岩,马燕,梁敏玲,涂冬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20(12)

标签:;  ;  ;  ;  ;  

带状疱疹的草本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