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大纲了解您的学生,并讨论如何为上课做准备

通过教学大纲了解您的学生,并讨论如何为上课做准备

一、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论文文献综述)

丘雅慧[1](2019)在《小学语文名师的备课艺术 ——以袁瑢、斯霞、霍懋征为例》文中指出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研究名师的备课有利于年轻教师学习名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袁瑢、斯霞、霍懋征是我国三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三面旗帜”。她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总结和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为语文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当下及以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将三位教师的备课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学习她们的教学经验,借鉴她们的长处,取长补短,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将名师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不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本研究对袁瑢、斯霞、霍懋征三位小学语文名师的备课艺术从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分析学情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这四个方面的共同点和特点,在比较研究后得出的研究启示是:在备课时,研究教学内容要以宏观的角度钻研教材,根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把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设定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生为本,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分析学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因材施教;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科学使用,善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杜惠洁[2](2006)在《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走进了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呈现快速发展之际,教学设计中的种种缺憾与疑问也浮上水面,这些问题影响和妨碍着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和研究当代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便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专门介绍和研究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论着。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德国教学设计理论流派为主线,从模式变迁的视角,分析和评价了这个时期内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情况。通过描述和揭示各个教学设计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主张,较为系统地论述和透析了德国教学设计各派思想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思潮的紧密关系,透过各个教学设计流派的兴盛和衰退的历程,揭示出了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精髓所在。 本研究在考察德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全面揭示出德国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明确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相互依存原则;适当性原则;可控性原则。较为详细和具体分析了教学设计的两个前提条件,即,人类学—心理学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从中可以透视出德国教学设计实践的理论品格。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利用了到德国访学的机会,采用文献分析方法、调查法、中小学课堂实地观察方法、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几个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总体上比较准确地透视出其教学设计实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状况,即,多种教学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家长等多种社会资源、实现开放性教学设计互动以及重视跨学科教学设计实践。 最后,在分析我国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吸取和借鉴德国教学设计的精华,诸如:加强教学论分析、教学中设计的互动要从形式走向实质、加强对教学前提条件的分析、跨学科教学作为综合课教学的过渡、谨慎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为了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行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策略等等,这些都将为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与实践再构方略提供结构性帮助。

梁文郁[3](1988)在《谈谈怎样备好课》文中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人人都想讲好课,这里除其它因素外,备课的质量如何则是讲好课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我想谈点粗浅的看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崇高任务。教育工作的成效与国家、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与自己的崇高目标统一起来,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大意义,端正态度,这是备好课之

王鲁男[4](2014)在《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英语,作为教育部“钦定”的一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基础课,在中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教育部先后通过全国规划教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杠杆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指导、督促和推动。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几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已发展成为高校课程中规模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门本科课程。说它是一门国家课程也毫不为过。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的高度关注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这种关切以及巨大投入当然期待收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议论一直不绝于耳,那种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实际英语应用中,听不能懂、说不能畅、读不能解、写不成章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空穴来风。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与效率的关切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纵观现实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确也存在种种困境:从客观条件来审视,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多,班级人数也多,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师资水平差异也大,各校教学条件参差不齐,应试教育痕迹太重等等;从主观维度来分析,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理解有盲点,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不时浮现。老师们为体现“新”,囫囵吞枣,把各种“新”元素凑到一块,课堂教学演绎成“杂耍竞技”。知识呈现、技能操练、跨文化体验、交际互动、角色扮演轮番上阵,看则热闹、实则无效。教学流程不清、任务意图模糊、时间节奏跳跃,学生难以适从。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维度拖累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也是本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如何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从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培养层面,从发展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三个维度,从开设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专业英语和英语选修六类课型,从兼顾英语技能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两个英语课程属性,从勾连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教学目标等方面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减少时间耗损,提高教学效率的改革路向,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多注重微观教学时间管理的分析,在课堂这个局促空间里,从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阶段特征维度讨论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教学时间管理的要求;从知识内在逻辑和教材内容结构维度讨论知识连贯性与循序渐进性对教学时间管理的影响;从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课型安排维度讨论课型与方法对教学时间管理的影响。但却忽视了作为时间分析和管理的单元,大学英语教学时间是一个超越课堂空间范畴,由上至下的概念连续统,宏观是“国本”时间,它指向国家外语政策,国家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的总量(16学分或320学时左右)和总量分配的指向;中观是“校本”时间,它关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决定大学英语的课时制度和课时细分指南;微观是“教本”时间,它实例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不同课型以及不同的教学任务决定了教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和时间节奏。这便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框架。本课题以“效率取向”为研究旨归,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选择,分“国本”、“校本”、“教本”三个维度,以三维协同共管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思考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现状如何?有何得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要走向何处?这便构成了本课题的立论基础。问题的综合决定了方法的综合:论文运用历史文献法,全面爬梳我国大学外语政策“国本”时间的发展历程;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校本”时间管理现状;运用个案分析法,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本”时间分配情形;既而,在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效率的相应对策。在此思路下,论文讨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选择问题,并通过对时间管理内涵及其特征的考察进一步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应有的“效率取向”问题。随之,论文以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习得时间、速度、顺序、接触量等基本概念内涵为据,以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英语教学路径、策略、方法为准,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分析框架。从大学英语作为国家课程的特征出发,以越过课堂空间范畴的大时间管理为主线,建构三个维度的时间管理框架:即“国本”、“校本”和“教本”三位一体。这一框架也贯穿在本文的整个研究之中,在“国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梳理了从古代以来的外语教育“国本”时间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古代-“国本”时间酝酿期、近现代-“国本”时间发展期、当代-“国本”时间完善期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校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依据不同类型高校对大学英语的不同要求,将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外语类院校作为抽样对象,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68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以全面把握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基本现状,归纳各类型高校时间管理的不同特点。在“教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以课堂实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时间管理的得失以及与时间管理相关的系列因素。最终,基于以上三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时间管理分析讨论,论文提出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可能策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包括了针对“国本”、“校本”和“教本”不同的策略,在国本方面,需要做到因势而动、与时俱进,追求国标、校标和教标的内在一致;在校本方面,需要多元视角、因地制宜,注重时间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规划设计,强化时间管理的引导与激励;在教本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树立教师正确的时间观和时间分配策略,提高教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时间效能感,引导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利用。本文尝试以“效率取向”这一概念为主线,贯穿“国本”、“校本”、“教本”三个教学时间管理维度,揭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价值选择。究其根本,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追求单位时间里教学的最大有效。因此,文中的效率概念是融合了时间与质量内涵的广义效率观,运用这一效率观来运筹时间,在教学中,向时间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这就是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取向。

杨小芳[5](2019)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研究 ——以2016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为例》文中提出教学亮点是课堂中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地方。精彩的教学亮点,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系统论述几乎没有,但分点、分类研究较多,这为笔者本次的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状况,以及他们对于历史教学亮点的认识。说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必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研究的基本前提,由此,本课题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结语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发现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反思。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提出展望,以期设计出精彩的教学亮点。最终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打造成为“轻松、活跃、欢乐、有效”的课堂,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势越来越好。

鲍君冶[6](1990)在《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文中提出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所以说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我认为既有思想问题,也有方法问题。过去传统的备课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查阅工具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教学方法,制订教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虽然

荣俊杰[7](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鲁莹[8](2020)在《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尤其对高中历史新手教师来说,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素养。虽然关于备课的理论以及高中历史备课策略的研究成果有不少,但从新手教师的角度切入,关注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现状,探寻提高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效果的建议并不多。而事实上,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了解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实况,挖掘影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真实原因,探寻其备课改变的可能,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叙事研究法,以X校的A老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其真实的备课情境,对他的备课进行详实的描述,挖掘他备课的真实想法,发现他备课存在的问题,探讨他备课改进的可能,进而针对他备课应该怎样改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质量,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A老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深度描述了A老师的备课计划、时间、方式,备课主要的关注点,备课反思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A老师在备课中善于思考,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意识较浓且有不断学习的意识。但同时A老师备课存在备课费时且质量难以保证;缺少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难以做到博观而约取,学生课堂获得感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分析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自身的原因主要有:缺少合理的备课规划;专业知识有待完善;精进教学设计的行动力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师生角色定位有待改变;对备课反思的认识有所偏差,态度有所松懈。此外,工作环境的压力以及高考制度下功利主义思想这些外在因素,对A老师不断学习备课的动力以及备课观念影响很大。但他态度认真且愿意付出努力,有成长的主动性和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这为他备课的改变,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供了可能。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操作层面A老师的备课都有改善的可行性。最后针对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要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历史课堂,研读课标,完善备课理念、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行动力,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用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进历史课堂、注重细节表达,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多方位了解学情,做好“教”与“学”的衔接;改进备课习惯,学会合理规划,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既要努力,更要坚持,坚持写详案、提升备课反思水平;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坚定教育理想,增强职业成长的信念。本研究虽然关注的是个体,但研究过程中同时关注了其他不同任教学校、不同学历背景、不同性格特征的其他新手教师备课习惯,以及老教师对新手备课教师评价,在同行比较中、新老教师比较中,力图更为全面地反映新手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为更多即将成为或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提供一定的借鉴。

杨林国[9](2006)在《追寻教师美德 ——基于斯霞教师美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斯霞(1910—2004),17岁从教,85岁退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享有广泛赞誉的着名教育家。有人誉之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有人誉之为“教育界的梅兰芳”。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与孩子们在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做一辈子小学教师”的诺言。 教师必须是具有爱的精神、爱的品格的人,爱别人是教师的极其重要的修养之一。在教师爱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现代学校教育出于效率主义的考虑,过于重视学校中的角色际关系,而将人际关系放逐到教师个体的私人领域,其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教育中缺乏了那种人对人之间的关怀和爱。现代教育还试图以教师道德规范为实际展开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伦理上的“立法”。规范对于现代学校来说是必需的,但规范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秩序,却无法保障教师个人德性的卓越。多视角叙事(学生、同事和子女)揭示了斯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精神。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特征,在她身上,爱就是爱,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是给予性的爱,她所追求的是教育的内在利益,对教育内在利益的寻求既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爱。这种爱在她的子女、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光大。 教师公正就是教师在按照公正原则评价和处理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品质。斯霞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公正有两个基本层面:人际关系层面和利益关系层面。就人际关系层面来说,斯霞不仅能够公正地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从不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也不以“道德的代言人”自命,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与学生一道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斯霞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不仅强调基本性公正,同时还非常重视补偿性公正,“向后进生身上‘浇灌’爱水”。就利益关系来说,斯霞毕生所追求的正是教育的内在利益而不是外在利益。斯霞获得了很多荣誉,但这些荣誉在斯霞那里并不简单就是一种外在利益,而是一种与内在利益相配的外在利益,从本质上说,仍旧是一种内在利益。 斯霞是幸福的。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存在着三个基本的派别:主观主义幸福论、客观主义幸福论和折衷主义幸福论。依照本文分析与论证,对斯霞教师幸福的理解必须建基于客观主义幸福论,即幸福必须是行动的,幸福必须是合乎德性的。斯霞一生的努力就是在实现“一辈子做小学老师”的人生理想,并且以优越的德性和卓越的能力,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理想。基于对斯霞教育实践活动的考察,斯霞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过程是合于德性的。斯霞的教师幸福是自足的,同时也是给予性的和创造性的。一个人有好的外部条件(如财富等)而慷慨地给予是一种德性,一个人即使没有好的条件,但积极创造好的条件而慷慨地给予,这更反映了一种德性境界。斯霞正是拥有这样境界的人。正是在给予和创造中,斯霞实现了自己的创造人生、德性人生、幸福人生,因为对于追求教育实践内在利益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更

刘洪翔[10](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二、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名师的备课艺术 ——以袁瑢、斯霞、霍懋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小学语文名师备课中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第一节 袁瑢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归类教材内容
        二、以“实”求效
    第二节 斯霞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钻研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探索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 霍懋征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合理组织教材
        二、依据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
    第四节 三位名师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比较分析和启示
        一、三位名师研究教学内容的共同点
        二、三位名师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三位名师研究教学内容的启示
第二章 小学语文名师备课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一节 袁瑢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学目标具体有效
        二、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
    第二节 斯霞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重视基础字词的教学
        二、重视人文性教育
    第三节 霍懋征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注重基础教学
        二、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四节 三位名师设定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一、三位名师设定教学目标的共同点
        二、三位名师设定教学目标的特点
        三、三位名师设定教学目标的启示
第三章 小学语文名师备课中对学情的分析
    第一节 袁瑢对学情的分析
        一、思学生所“思”
        二、与学生平等交流
    第二节 斯霞对学情的分析
        一、“三抓两管”
        二、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节 霍懋征对学情的分析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二、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点
    第四节 三位名师对学情分析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一、三位名师分析学情的共同点
        二、三位名师分析学情的特点
        三、三位名师分析学情的的启示
第四章 小学语文名师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袁瑢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深层导学”
        二、教要科学
    第二节 斯霞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善用设疑法
        二、以“读”悟情
    第三节 霍懋征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启发式教学
        二、“五多三好”
    第四节 三位名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一、三位名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共同点
        二、三位名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特点
        三、三位名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键词的说明与界定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德国教学设计产生的历史回溯
    一、德国教学设计缘起的社会动因
    二、德国教学设计生成的学术动因
第二章 德国教学设计主要流派及其分析
    一、德国现代最初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柏林教学论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及其分析
    三、一种以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观
    四、汉堡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五、克拉夫基的“批判—建构”教学设计思想
    六、开放教学设计理念与模式
    七、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第三章 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
    二、持续性原则
    三、可逆性原则
    四、相互依存性原则
    五、适当性原则
    六、可控性原则
第四章 德国的教学设计前提条件
    一、各教学论流派提出的教学前提条件
    二、教学前提条件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的比较
第五章 德国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运用冲突故事进行社会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跨学科活动的教学设计
    三、关于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四、开放课堂学习具体设计案例
    五、对实践中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第六章 比较与借鉴:中国教学设计再构策略
    一、我国教学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德国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德文文献
    中文文献
后记

(4)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效率取向与时间管理: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概念框架与界说
    (四) 研究假设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价值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意蕴
        (一)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内涵
        (二)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表征
    二、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取向
        (二) 基于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逻辑演绎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
    一、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理论归依
        (一) 先验派的时间观
        (二) 经验派的时间观
        (三) 时间观差异的教学启示
    二、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建构
    三、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的要素解析
        (一) “国本”时间与国家语言政策
        (二) “校本”时间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 “教本”时间与课堂教学任务
第四章 “国本”时间与外语政策历史沿革
    一、“国本”时间酝酿期
    二、“国本”时间发展期
        (一) 新芽初绽
        (二) 走向成熟
    三、“国本”时间完善期
        (一) 淡化与调整阶段(1949年—1955年)
        (二) 建设与恢复阶段(1956年—1965年)
        (三) 震荡与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
        (四) 复苏与重建阶段(1977年—1982年)
        (五) 发展与繁荣阶段(1983年—至今)
第五章 “校本”时间管理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意图
        (二) 方案设计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研究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应有地位
        (二) 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选择
        (三) 大学英语学时的分布类型
        (四) 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占比
        (五) 大学英语教师的时间分配变率
        (六) 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师生评价
    四、研究发现
        (一) 对大学英语的重视趋向积极
        (二) 大学英语的外延逐渐扩展
        (三) 大学英语教师时间观有待改变
    五、“校本”时间管理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调适
第六章 “教本”时间与课堂教学效率取向
    一、来自课堂观察的启示
        (一) 课堂观察的设计
        (二) 课堂观察的过程
    二、来自个案的启示
        (一) 个案Ⅰ分析
        (二) 个案Ⅱ分析
        (三) 个案Ⅲ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教学时间与教师教学效率
        (二) 教学时间与学生学习效率
第七章 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国本时间:纲领指引,教学时间管理的源头
        (一) 与时俱进的调整改革导向
        (二) 重心下沉的分权管理机制
    二、校本时间:承上启下,架构教学时间管理的枢纽
        (一) 多元视角的动态选择
        (二) 规划领先的系统管理
        (三) 细节入手的管理品质
    三、教本时间:师生在场,共赋教学时间以生命
        (一) 教本时间管理策略
        (二) 教本时间分配管理模型
第八章 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建构
    一、国家维度: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
    二、学校维度:承上启下的制度建设
    三、教师维度:效率意识的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研究 ——以2016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教学亮点总体的研究
    三、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堂教学
        (三)教学亮点
    四、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必要性
    第一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亮点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二)调查问题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的意义
        一、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三、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实践运用
    第一节 教学亮点设计之教学导入
        一、以悬念设计亮点
        二、以乡土资源设计亮点
        三、以时事热点设计亮点
        四、以人物设计亮点
        五、以图片设计亮点
        六、以影视音频设计亮点
    第二节 教学亮点设计之教学过程
        一、故事型
        二、辩论型
        三、突破难点型
        四、突出重点型
    第三节 教学亮点设计之教学结语
        一、问题式
        二、板书式
        三、口诀式
        四、表格式
        五、对联式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反思
    第一节 教学亮点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情
        二、亮点不均
        三、脱离教材内容
        四、教师教学观念受限
        五、受社会现状的限制
    第二节 解决教学亮点设计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情
        二、遵循适度原则
        三、揣摩课标及教材
        四、转变教师观念
        五、争取社会支持
    第三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的展望
        一、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丰富化
        二、初中历史教师提升途径多样化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六)研究设计
一、A老师的成长经历
    (一)努力与压力并存的中学时代
    (二)兴趣使然选择历史
    (三)初出茅庐的工作经历
二、A老师的备课故事
    (一)A老师的备课计划、时间以及方式
        1.A老师的备课计划
        2.A老师的备课时间
        3.A老师的备课方式
    (二)A老师备课的主要关注点
        1.对教学理念的关注
        2.对学生的关注
        3.对教学过程的关注
    (三)A老师备课的反思习惯
    (四)A老师备课存在的困惑
三、A老师备课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A老师备课的闪光点
        1.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浓
        2.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二)A老师备课存在的问题
        1.备课费时且质量难以保证
        2.缺少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4.难以做到博观而约取,学生课堂获得感不足
四、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善的可行性
    (一)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身因素
        2.外部因素
    (二)A老师备课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1.主观意愿层面
        2.客观操作层面
五、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质量提升策略建议
    (一)要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历史课堂
        1.研读课标,完善备课理念
        2.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行动力,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1.用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进历史课堂
        2.注重细节表达,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
    (三)多方位了解学情,做好“教”与“学”的衔接
    (四)改进备课习惯,既要努力,更要坚持
        1.学会合理规划,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
        2.坚持写详案、提升备课反思水平
    (五)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六)坚定教育理想,增强职业成长的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9)追寻教师美德 ——基于斯霞教师美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八十年代以来教师道德的祛魅
    一、教师道德的祛魅
    二、“底线道德”的依据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
        (一) 教师“底线道德”的理论依据及其质疑
        (二) 职业伦理的实质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三、当代我国教师道德面临的困境
第二章 斯霞教师德性研究的价值、现状及架构
    一、斯霞教师德性研究的基本价值
        (一) 斯霞是推进建国以后基础教育改革的最优秀的小学教师代表
        (二) 斯霞所以作出重要贡献和取得显着成绩,德性是关键
        (三) 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教师具有斯霞式教师德性
    二、斯霞教师德性研究的现状
        (一) 国内关于斯霞研究的现状
        (二) 与斯霞研究相关的一些研究
        (三) 关于教师发展研究
    三、关于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整体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整体架构
第三章 斯霞的教师爱
    一、“爱的缺失”的教育学意味
        (一)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二) 教师规范伦理与教师爱的缺失
    二、爱的教化——关于斯霞教师爱的叙事
        (一) 学生眼中的斯霞之爱
        (二) 同事眼中的斯霞之爱
        (三) 子女眼中的斯霞之爱
    三、斯霞教师爱的内涵
        (一) 斯霞的尊重
        (二) 斯霞的平等
        (三) 斯霞的宽容
        (四) 斯霞的关怀
    四、斯霞师爱的特征: 本体性的存在
        (一) 斯霞的爱是本体性的爱
        (二) 斯霞的爱是给予性的爱
        (三) 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
第四章 斯霞的教师公正
    一、公正与教育公正
    二、教师公正的基本含义
        (一) 个人公正的基本含义
        (二) 教师公正的含义
    三、斯霞教师公正的内涵
        (一) 平等地处理自身与儿童的关系
        (二) 平等地对待所有儿童
        (三) 公正地处理各种外在利益
第五章 斯霞的教师幸福
    一、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一) 主观主义幸福论
        (二) 客观主义幸福论
        (三) 折衷主义幸福论
    二、教师幸福及其实现条件
        (一) 教师幸福的概念
        (二) 教师幸福实现条件
    三、斯霞教师幸福的实现
    四、斯霞教师幸福的特征
        (一) 斯霞教师幸福的给予性
        (二) 斯霞教师幸福的创造性
第六章 追寻教师美德
    一、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
    二、教师德性与教师规范
附录一: 斯霞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斯霞教育论着、论文目录
附录三: 1960年以来斯霞研究取得的成果
附录四: 访谈记录之一
附录五: 访谈记录之二
附录六: 访谈记录之三
附录七: 访谈记录之四
附录八: 访谈记录之五
附录九: 访谈记录之六
附录十: 访谈记录之七
附录十一: 斯霞教育思想研究访谈提要
附录十二: 试验班和六年制六(二)班各科毕业成绩对比
后记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名师的备课艺术 ——以袁瑢、斯霞、霍懋征为例[D]. 丘雅慧.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杜惠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3]谈谈怎样备好课[J]. 梁文郁. 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1988(03)
  • [4]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 王鲁男. 西南大学, 2014(10)
  • [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亮点设计研究 ——以2016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为例[D]. 杨小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按照大纲 了解学生——也谈怎样才能备好课[J]. 鲍君冶. 小学教学研究, 1990(01)
  •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D]. 鲁莹. 河南大学, 2020(02)
  • [9]追寻教师美德 ——基于斯霞教师美德的研究[D]. 杨林国.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通过教学大纲了解您的学生,并讨论如何为上课做准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