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推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张新仕,李海山,李敏,李英杰,许皓月,王晓夕,王桂荣[2](2019)在《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评价:以三河、唐山、邯郸国家重点监测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强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基础条件等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条件较差,园区投资低,科技支撑作用弱,与全国存在一定的差距;推广新品种技术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产出有待提高;从全国综合得分排名看,邯郸、唐山、三河分别排名20位、55位、75位,河北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杨勤伟[3](2013)在《地方政府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举措,也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本质要求。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集聚技术领域高端人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也有利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本文采取层层推进的分析方式对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进行讨论,试图就地方政府如何有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出建议。导论部分在对已有各领域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概要地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一般过程及重要性,试图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给予一个清晰的阐释和定义。第三章对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阐述,也从该角度表明了地方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四章对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总体概况、基本特点、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表述,为之后对策的提出做好前期分析和准备。第五章的内容为国内外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之比较,重点分析了美国、日本两国政府的推进模式和台湾、北京、深圳等国内地方政府的发展经验,并进行小结。最后,第六章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的基本思路。在体制方面,认为应该组建产业规划专家队伍,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配套制度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在机制方面,提出要完善各类所有制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产学研协作机制和合作共赢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协调发展机制。总之,本文认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根据地区发展阶段采取相应宏观调控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从而保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王荣[4](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陈洪涛[5](2009)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30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世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战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重视,如何有效引入新兴产业和推进新兴产业的成长成为各国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对新兴产业发展尤为重要,政府有效地从多方面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或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必将影响实践的成效。本文以“行为——绩效”为逻辑视角,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了政府管理行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规律,进而探讨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行为的政策选择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兴产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政府的适当管理与有效作为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是宽泛的理论研究不足以指导如何运用政府的管理行为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问题,探索政府作用的规律,把握政府作用的机制,提高政府作用的效率。(2)对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本文在界定了新兴产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新兴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回顾了不同学者对新兴产业产生的动因、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就政府作用产生的国内外理论探讨、政府作用内容和方式等基础问题进行了综述;并侧重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内外政府作用的典型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虽然对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但目前的研究结论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有效指导,亟需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新建树。(3)建立研究理论基础并构建了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研究从国家政治制度结构的视角切入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政府管理行为,而不同的管理行为导致不同的政策导向,进而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对政府作用机制的内涵、类型和特征,国家政治制度结构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不同政府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情,提出并梳理了以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内容的政府作用行为要素体系,以技术创新程度、市场渗透程度、资源利用程度、阶段成熟程度为内容的新兴产业发展绩效因素体系,以技术风险、政策风险为内容的环境动态性影响的调节因素体系,从而为整个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各主体的结构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政府作用、新兴产业发展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动态性影响,最终建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4)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政府作用、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影响不同要素的测量问项,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并就所获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在对实证研究的方法做了简要说明后;对所获研究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最终建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模型并对其要素间的路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就环境动态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5)探讨了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对策措施。在理论分析的相关结论和实证分析相关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角色定位与转变后,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四方面的管理行为进行了政策性对策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关键结论:(1)政府作用的不同行为要素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绩效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效应。经济调节对技术创新程度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对资源利用程度层面有显着的负向作用;社会管理对市场渗透程度和阶段成熟程度层面都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市场监管对市场渗透程度和资源利用程度层面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而对技术创新程度存在显着的负向作用;公共服务对技术创新程度、资源利用程度层面和阶段成熟程度均存在显着的正向作用。(2)在环境动态性影响方面,政府作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即随着技术风险的增大或者政策风险的增大,有效的政府作用行为对新兴产业发展都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构建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模型,并实证检验得出该模型反映了政府对科技、经济资源的分配,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以及对产业市场化进行干预、控制与管理过程。
胡洋,周景宏[6](2009)在《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实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干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政府干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理、原则等进行分析,以及与国外政府干预情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建议。
伍湘[7](2009)在《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依靠市场的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或放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设计创新制度的重要力量,政府的角色定位对创新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陈柳钦[8](2008)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知识创新带来的系统利益是正相关的。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产权化的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想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促进国家经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祝仰亚[9](2008)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以科技、经济实力为核心的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成为竞争中的焦点,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己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对我国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措施的研究,以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概念、特性和规律阐述为切入点,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明确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应当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以此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和“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明确了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本文对发达国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不同政府行为模式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借鉴,并以淄博这个中国众多地方城市中的普通一座为个案,对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个案研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情况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明确了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滞后的现实条件下,不应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规划重点、实行“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职能。最后,按照强化政府管理职能这一思路,从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和高新区产业化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调整和完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构想。
方慧敏[10](2008)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主线,从整体观、系统观角度探讨分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运作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策略选择,以谋求动力系统的整体最优效果。本文首先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概念、动力机制研究包涵的内容以及动力机制的特征和机能;接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分析了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主体,并根据各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影响方式和推动作用,将其划分为核心动力因素、支撑动力因素两大类;在分析和研究各单一动力因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和机理后,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谋求对各因素综合互动的机理研究;于是在第四章中,分别从动力要素协同作用的原因、协同作用的方式以及协同作用的效能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运行机理;最后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策略选择,并从核心动力要素的改善、支撑动力要素的调整、协同作用的优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推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推动(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
9.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评价:以三河、唐山、邯郸国家重点监测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1.3 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北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条件 |
2.1.1 总体情况 |
2.1.2 具体指标表现 |
2.2 河北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与产出 |
2.2.1 总体情况 |
2.2.2 具体指标表现 |
2.3 河北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产业经济效益与带动作用 |
2.3.1 总体情况 |
2.3.2 具体指标表现 |
2.4 河北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
3 结论与讨论 |
(3)地方政府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之由来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一般过程及重要性 |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般过程 |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
一、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角色 |
二、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四章 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概况 |
二、基本特点 |
三、取得的成效 |
四、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之比较 |
一、美国的政府多元分散型特色 |
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特色 |
三、北京的人才资源推动型特色 |
四、台湾地区的整体推动型特色 |
五、深圳的产学研结合促发展型特色 |
六、小结 |
第六章 地方政府有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建议与对策 |
一、组建以技术专家为主的产业规划专门组织 |
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配套制度建设 |
三、形成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
四、完善各类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 |
五、建立更加有效的产学研协作机制 |
六、创设合作双赢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协调发展机制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发展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
1.1.2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3 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新兴产业成长规律 |
2.1.1 内涵界定及分类 |
2.1.2 形成与发展规律 |
2.2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2.2.1 政府作用相关基础理论 |
2.2.2 政府角色及作用演变 |
2.2.3 政府作用的方式 |
2.3 理论评述 |
2.3.1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作为 |
2.3.2 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 |
2.3.3 政府需对新兴产业市场进行监管 |
3 政府作用的国内外实践 |
3.1 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1.1 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1.2 韩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1.3 印度发展新兴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1.4 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1.5 韩国发展生物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2 国内发展新兴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2.1 浙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2.2 江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2.3 江西新余发展光伏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2.4 浙江杭州发展动漫产业的政府作用实践 |
3.3 国内外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经验 |
4 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4.1 政府作用机制内涵及基石 |
4.1.1 政府作用机制内涵 |
4.1.2 国家政治制度结构 |
4.2 不同国家制度结构的政府作用机制和新兴产业发展 |
4.2.1 国家社团主义的政府作用机制和新兴产业发展 |
4.2.2 自由主义的政府作用机制与新兴产业发展 |
4.2.3 社会社团主义的政府作用机制与新兴产业发展 |
4.2.4 国家所有的政府作用机制与新兴产业发展 |
4.3 政府作用的行为要素分析 |
4.3.1 经济调节 |
4.3.2 社会管理 |
4.3.3 市场监管 |
4.3.4 公共服务 |
4.4 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和绩效 |
4.4.1 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
4.4.2 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要素分析 |
4.4.3 环境动态性影响调节因素的识别 |
4.5 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 |
4.5.1 概念模型构建 |
4.5.2 研究假设 |
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5.1.2 问卷基本结构 |
5.2 变量的度量 |
5.2.1 内生变量的度量 |
5.2.2 外源变量的度量 |
5.2.3 调节变量的度量 |
5.2.4 控制变量的度量 |
5.3 数据收集 |
5.3.1 样本获取及分布 |
5.3.2 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的保障 |
6 研究模型检验 |
6.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1.1 内生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6.1.2 外源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6.1.3 调节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6.2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6.2.1 环境动态程度的评判 |
6.2.2 企业规模、产业性质、企业产权的影响 |
6.3 模型运行结果与讨论 |
6.3.1 初始模型的估计 |
6.3.2 模型的改进 |
6.3.3 模型结果与讨论 |
6.4 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7 政策建议 |
7.1 我国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亟待改进 |
7.1.1 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 |
7.1.2 政策措施激励不够 |
7.1.3 金融支撑不够强 |
7.1.4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
7.1.5 新兴产业市场培育不够 |
7.1.6 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不够 |
7.2 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对策 |
7.2.1 提升经济调节的对策 |
7.2.2 完善社会管理的对策 |
7.2.3 强化市场监管的对策 |
7.2.4 优化公共服务的对策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1.1 政府作用行为的具体构成 |
8.1.2 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作用关系 |
8.2 理论模型的实践应用 |
8.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理与原则 |
二、政府在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 |
三、国外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 |
1. 优惠的税收政策。 |
2. 财政、信贷扶持。 |
3. 促进高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 |
4. 政府采购政策。 |
四、对我国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行为的建议 |
1. 不断研究未来技术的发展, 制订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制订发展计划。 |
2.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利用优惠的税收、信贷和财政等政策来扶持和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
3. 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
4.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赖以成长的市场体系。 |
5. 既要重视对政策的制定也要重视政策的执行。 |
6.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 |
7. 政府在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
8. 要处理好技术保护和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 |
(7)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
2 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
3 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 |
(8)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产权的创新效益分析 |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征与趋势 |
1. 保护的战略化趋势 |
2. 保护范围的扩大化 |
3. 保护时效上的及时化趋势 |
4. 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
5. 自主化趋势 |
6. 保护的信息化趋势 |
7. 营运的股份化趋势 |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作用 |
1.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
2.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
3. 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
4.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维护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秩序,保护高新技术业主对其技术成果的正当权益。 |
5.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四、知识产权证券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
1.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内涵 |
2.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
3.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
4. 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推动力 |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
1.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2. 重视对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 |
3. 要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体 |
4. 深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科研体制改革 |
5. 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 |
6.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 |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
(9)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国内外研究动态 |
3.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5.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章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1.1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规律和特性分析 |
1.2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1.3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
第2章 外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启示 |
2.1 典型发达国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政府行为模式简析 |
2.2 美、日、欧等国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
2.3 外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3章 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个案研究 |
3.1 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3.2 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
3.3 淄博市政府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
第4章 我国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分析 |
4.1 我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概述 |
4.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实施情况 |
4.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5章 我国政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政策调整构想 |
5.1 强化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管理职能 |
5.2 明确政府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方向 |
5.3 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调整对策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
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概述 |
2.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
2.2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内涵 |
2.3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机能 |
3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构成 |
3.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主体 |
3.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动力 |
3.3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动力 |
4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 高新技术产业化各动力要素协同作用的原因 |
4.2 高新技术产业化各动力要素协同作用的方式 |
4.3 高新技术产业化各动力要素协同作用的效能 |
5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机制的对策分析 |
5.1 高新技术产业化核心动力要素的改善 |
5.2 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动力要素的调整 |
5.3 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要素协同作用的优化 |
结束语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推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评价:以三河、唐山、邯郸国家重点监测园区为例[J]. 张新仕,李海山,李敏,李英杰,许皓月,王晓夕,王桂荣.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5)
- [3]地方政府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杨勤伟. 复旦大学, 2013(03)
-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5]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 陈洪涛. 浙江大学, 2009(11)
- [6]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胡洋,周景宏.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 [7]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J]. 伍湘. 企业技术开发, 2009(01)
- [8]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 陈柳钦. 学习与实践, 2008(12)
- [9]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研究[D]. 祝仰亚. 青岛大学, 2008(03)
- [10]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方慧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