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药”并非要“苦口”(论文文献综述)
万里凤[1](1990)在《“良药”并非要“苦口”》文中认为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越大。由于“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影响,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教师对待年幼的小学生
雷月荣[2](2020)在《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中一颗尚待开采的明珠。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主要体现为对国民健全独立人格的培育,倡导通过个人改造与社会制度改造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人格的建构。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仍存在一种忽略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责任精神的价值取向,仍存在一种重视人的改造,忽视制度建设的“单项决定论”倾向。历史上那些被猛烈批判过的国民素质问题,亦或国民劣根性问题如今在国人身上仍然有迹可寻。可以认为,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提高国人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造就健全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终极目标。健全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独立批判态度、自由冒险精神与责任意识。胡适基于健全独立人格,在国民性批判、国民性建构、国民性改造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释。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经由对“国民”的批判发展到对“人”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以“个人本位”的国民性改造内容。培养个人本位意识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核心内容,据此,胡适对女子问题、贞操文化、传统孝道、封建礼俗、家族个人主义等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理想国民性的建构上,经由“现代国民”到“现代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健全独立人格”的国民性改造目的。“健全独立人格”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价值基点与目标归宿,它要求现代人应具备两个特点:其一,个人“要有自由意志”,其二,个人须“当干系、负责任”。在如何改造国民性问题上,经由“单项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制度与人”的双向互动国民性改造途径。双向互动改造包括以教育、文学为主的“人的改造”和以“民主制度”为主的“制度改造”两个方面。而民主制度的改造思路重点体现为民主制度之“民主”基础、“人权”核心、“宪政”实质、“法治”表征、“渐进改良”过程及“个人权利与自由”目的等方面。同时,胡适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改造路径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改造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批判。“国民性改造问题”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包括两大关键主题:其一,国民性改造的“立国”与“立人”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中的“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问题;其二,国民性改造的“单项”和“双向”路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前者关乎“造就什么样的人”,后者关乎“如何造就这样的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勾勒出一条以“权利与责任”为旨要,以“双向互动”为路径的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国民性改造思路,实现了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在方面体现为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近代中国面临现代性与建立民族国家的双重任务。胡适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时,不自觉带入了民族、国家意识,他一方面宣扬“个人价值”,试图“解放个性”,另一方面迫于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任务,其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更多是强调强国护民,“解放个性”被弱化。二者的两难兼顾成为了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一大悖论。内在方面体现为中国自由主义自身问题: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由西方引入,而非本土生发;改造主体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改造方式以批判为主调,建设性较弱;实验主义自身内在限度等。当前,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基于对中国人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整全性阐释,并且立足当前我国教育的实践,一种依循于健全独立人格的“公民教育”理念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关注对象。
易然[3](2006)在《谈议论文写作中的逆反思维方式》文中研究表明议论文写作要出新意,经常使用逆反思维,它属于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逆反思维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否定已成为事实而又证明是错误的结论;一是在认识事物中,从反面去认识它,从而拓宽思维空间,狭路宽走,于阔处行文。议论文不光要有说理性,还要有很强的可读性,运用逆反思维写作议论文,可使文章起伏曲折,引人入胜。逆反思维在议论文写作的定题、点题、标题中均有所运用。
宋守文[4](2011)在《良药并非皆苦口》文中研究说明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许多患者,为了治病,不得不吞下大碗的苦药,苦不堪言。这种治病的方式,曾嫁接到治"思想病"上,即采取强硬的惩罚手段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还美其名曰"利于病",甚至还要再填上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医药的发展已使许多药品,品不出苦味来了,就是极苦的黄莲,在外边也裹上了一层糖衣、胶囊之类的东西,使得良药不再苦口。因而,忠言何必一定要逆耳,即使是批评,也可幽默、婉曲、单独、暗处。
初风起[5](2015)在《一片茶叶蕴千年,源远流长茶之道》文中提出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而得茶",从"南方之嘉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可见由一片小小的树叶孕育出的文化精神。几干年来,茶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在日本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
郝如一,史同明[6](1984)在《从“良药苦口”谈中药质量》文中研究指明 最近,笔者参加中药质量检查,在某地医院遇一病人反映说:近日旧病复发,服用几剂煎药,苦涩难咽。然过去发病也服此药,却无这般苦味,不知何故,遂向医生询及,医生以“良药苦口”一推了之。说着,病人打开药包,我们一看,有几味药业已霉变,岂不增加苦味?难怪病人“叫苦连天”。“良药苦口”,是一颇具哲理之成语,人们常将其与“忠言逆耳”相提并论。不可否认,许多疗效好的药材是比较苦的,但
詹石窗,李冀[7](2017)在《文昌信仰与孝道传播及其社会疗治》文中研究表明文昌信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两宋时期,文昌信仰承载了孝道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思想内涵愈加丰富。其中,《梓潼帝君化书》与《文昌孝经》堪称代表作。文昌信仰之所以承载孝道,这既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从身心疗养与社会救治角度来评估,文昌信仰与孝道的结合,正如中药配伍,两药合力,必然比起单方更为有效。在今天看来,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对于移风易俗、消除精神病毒、端正人心、激发正能量,依然具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蔡志书,杜全喜[8](2009)在《构筑高等职业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高职高专师生关系失调,现状不容乐观。探究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的原因,探索改变师生关系失调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尤为重要。
林伟文[9](2013)在《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文中指出现时台湾的医疗共有三大体系:西方医疗体系,中医体系和民间医疗体系。前二者都是台湾目前的主流医疗体系;而后者是民间经年累月地对疾病认识得来的经验,是一种非官方主流的文化,是庶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物。而鸾堂宗教医疗是民间医疗体系的重要形态,采取了经验的民间医疗方法和超自然观的手段来治疗疾病。本论文研究以鸾堂医疗文化为代表的台湾民间宗教医疗文化,鸾堂是台湾民间宗教的一支,是以儒为宗,以神为教,故又称为儒宗神教。藉扶鸾仪式作为主要宗教活动来提醒人心,要人们弃恶从善,而归正道。鸾堂在这种济世情怀抱负下,以宣扬儒家思想来启悟、规正人心,立德行善,修已度人;持着佛教因果报应的病因观;和采取了道教超自然观的方法来为信众解厄治病。鸾堂医疗文化采取道教医疗模式,融合了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治疗的多元化的医学文化,并配合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因素,与宗教信仰紧合扣在一环上,形成从内而外,又从外而内的多重、多角度、多面向的治心与治身的统合医学文化作为济世的手段。本论文按研究内容共分为六大单元,第一部分,先介绍台湾现有的宗教教派、台湾巫术信仰的传统,从中了解到台湾民间宗教的鸾堂,除融合儒、道、佛三教教义外,还含有巫术文化在内。再探讨台湾汉人重视宇宙和谐和人的关系,形成了台湾的宗教医疗主要的病因观之一,因此使用了有异于现代医疗的方法。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轨迹讨论台湾鸾堂的发展,其中与儒宗神教、当地仕绅和儒教的关系,另有关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因果报应的病因观,而戒庸医论是驱动鸾堂使用医疗作为济世的手段。从而体会了鸾堂的入世救济观,是信徒依附宗教医疗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有关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方法,有凭藉个人持修,如道德持修、重视孝道、行善积阴德、印赠善书、持斋戒杀、诵经;和借助超自然力量的如扶鸾、祭解、叩问、呈疏、礼斗、安太岁、符咒法术、扶鸾乩方、制煞等来治疗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第五部分,是举出鸾堂治病方法的案例,如戒鸦片烟、药签、收惊、祭解、龙笔灵疗和鸾堂使用的药物如符水、香灰、和无象之药的训示话语等。最后以心理与文化两个面向对鸾堂宗教治疗作综合讨论。本论文在文化研究大前提下,第一次有系统研究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显示鸾堂宗教医疗因果报应的病因观,是一种文化病因观,因为宗教医疗本身就是出自民族文化的病因观,并非是生物生理的因素,解决病因的方法,也就是以民族文化的内涵条件,作为应对的手段。本文就以文化疗愈作立杆,因为生病不是只有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也是其中之一,故此在文化里生病,也只能在文化里被疗愈,而鸾堂宗教医疗是文化疗愈的范畴,是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王廷法[10](2020)在《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文中提出聚云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着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与其游方经历密不可分,形成了主要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线索的几个交游中心。吹万禅师不同时期的游方、住持经历,见证其弘扬禅法的起伏,最终成为明季巴蜀一代宗师。吹万的方内之交多为抗清忠义之士,与忠州世家大族高、田二氏及马千乘、马祥麟、秦良玉等忠义之士互有往来。吹万广真身处明末动乱之际,援儒入释,保有忠义菩提的救世情怀,受到诸多忠义之士的钦仰。吹万禅师的禅学思想会通三教,思想来源广博,现存着作《一贯别传》保存了吹万禅师的主要禅学思想,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真经》等道教典籍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多种佛经予以禅学解读,遵循三教“一贯传心”之旨,以一“心”会通三教,将儒家仁者心德、玄宗无为之道与释家空性相论,以三教合一的圆融之道宣畅居士佛教。吹万广真继承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参悟之道,倡导“外净内禅”,在禅宗内部则倡“五宗兼备”,认为参禅一法贵在真参实悟,宣畅寻常日用的平常心之禅道。吹万广真传世着作除了保留吹万禅师上堂说法的语录之外,涉及诗、词、歌、赋、记、引、序、传及小说等多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吹万诗歌不但具有禅意、禅趣、禅理,亦与明末时局相关,体现了隐逸与忠义的双重主题,并体现了明代“真情”“真诗”的诗歌风貌。吹万禅师所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二、“良药”并非要“苦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药”并非要“苦口”(论文提纲范文)
(2)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历史资源:众多历史先贤国民性问题探索成果 |
(二) 现实关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民素质提升需求 |
(三) 认知盲点:“熟悉的陌生人”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胡适思想研究概况 |
(二) 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
(三)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 |
(四)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进与形成 |
一、胡适生平 |
(一) 绩溪岁月(1891—1904):“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
(二) 上海求学( 1904—1910):“受到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
(三) 美国留学(1910——1917):“杜威教授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 |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26):“新文化运动领袖” |
(五) 大革命时期(1926—1930):“人权的斗士” |
(六) 抗战前夕(1931——1937):“战乱阴影下的北大文学院长” |
(七) 抗战期间(1937——1946):“驻美大使” |
(八) 内战时期(1946—1948):“北大校长” |
(九) 落日余晖( 1949—1962):“坚持为自由而战的老斗士” |
二、背景:从民族危机到文化自觉 |
(一) 辛亥革命后的文化反思思潮 |
(二) 新民派先驱者的思想渗透 |
(三) 留美求学后认识深化 |
三、溯源:从中国传统到西方文化 |
(一) 隐性的暗合: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 显性的自觉:西方文化的影响 |
四、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 上海求学(1904-1910):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发轫时期 |
(二) 留美七年(1910-1917):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
(三) 归国以后(1917—1962):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深化时期 |
第二章 国民性批判:从“国民批判”到“人的批判” |
一、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分析 |
(一)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 |
(二) “现代国民”、“现代人”等概念分析 |
二、“无国民意识”: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
(一) “立足救亡而兼顾启蒙”:20世纪前后国民性思想基本格调 |
(二) “中国人总是一盘散沙”: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
三、“无个人意识”: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
(一) “超越贤妻良母”:对女子问题的批判 |
(二) 人格应该高于贞操:对贞操文化的批判 |
(三) “父母无恩”: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
(四) “无后主义”:对家族个人主义的批判 |
(五) 丧礼改革:对封建礼俗的批判 |
(六) 对“时间观念淡薄、懒惰、知足”等劣根性的批判 |
第三章 国民性建构:从“现代国民”到“现代人” |
一、“现代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理想 |
(一)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20世纪前后国民性建构理想 |
(二) “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
二、“现代人”: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
(一) “健全独立人格”:“个人有自由意志”与“个人当干系、负责任” |
(二) 真假个人主义辨析 |
三、“健全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 |
(一)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须有独立批判的态度 |
(二) “造就有意义的新生活”:须有自由冒险的精神 |
(三) “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侣”:须有与社会协进的观念 |
第四章 国民性改造:从“单向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 |
一、“单向决定论”:留美前胡适“思想革新”式个人改造 |
(一) 从新民派到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国民性改造路径 |
(二) “人的改造”: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路径 |
二、“双向互动论”:留美及归国后“制度与人”双向互动式改造 |
(一) 人的改造:教育与文学 |
(二) 制度改造:民主制度 |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对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批判 |
(一) 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批判 |
(二) 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批判 |
四、留美前后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转变之原因 |
(一) 社会价值的近代转换 |
(二) 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不同 |
(三)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 |
(四) 留美前后胡适受教育经历不同 |
第五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局限及教育启示 |
一、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 |
(一) 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
(二) 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 |
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限度 |
(一) 外在: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 |
(二) 内在:中国自由主义内在问题 |
三、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 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 |
(二) 培养合格公民:中国人现代化之集中体现 |
(三) 公民性: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主要特征 |
(四) 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实践路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谈议论文写作中的逆反思维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属于求异思维的逆反思维, 它的本质在于创新 |
二、逆反思维可使写议论文时狭路宽走, 视野明朗开阔, 使文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学效果 |
第一, 逆反思维可以使议论文作者开阔视野, 取得思路上的突破 。 |
第二, 逆反思维可以使议论文作者狭路宽走, 于阔处行文。 |
第三, 结合使用逆反思维的议论文, 更有力量, 也更符合文章的美学要求。 |
三、逆反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
(7)文昌信仰与孝道传播及其社会疗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昌信仰由来与内涵变化 |
二、文昌信仰与孝道的初步结合 |
三、文昌信仰对于孝道传播的推动作用 |
四、文昌信仰承载孝道的社会疗治 |
(8)构筑高等职业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高职高专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现状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从教师自身看, 存在以下问题 |
(2) 从学生角度看, 存在以下问题 |
3. 高职高专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二、构筑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
1. 从教师看, 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
(1)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
(2) 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
(3)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
2. 从管理角度看,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的不断提高,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
3. 从学生角度看,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
4. 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看, 搭建“不拘一格”的通心桥梁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
(1) 完善和丰富师生交往的平台 |
(2) 探究师生沟通交往的技巧 |
(3)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师生交往的有效性 |
(9)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台湾的宗教与鸾堂宗教医疗的关系 |
1.1 台湾的宗教与鸾堂的关系 |
1.2 台湾民间宗教病因观与鸾堂的关系 |
1.3 台湾民间宗教与鸾堂宗教医疗的关系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台湾鸾堂与医疗 |
2.1 何谓鸾堂 |
2.2 鸾堂的发展 |
2.3 鸾堂组织 |
2.4 鸾堂与宗教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法--凭藉个人行为的持修 |
3.1 道德持修 |
3.2 重视孝道 |
3.3 行善积阴德 |
3.4 印赠善书 |
3.5 持斋戒杀 |
3.6 诵经 |
3.7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台湾鸾堂的宗教医疗法--借助超自然力量 |
4.1 扶鸾 |
4.2 祭解 |
4.3 叩问 |
4.4 呈疏 |
4.5 礼斗 |
4.6 安太岁 |
4.7 符咒法术 |
4.8 鸾堂乩方 |
4.9 制煞 |
4.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鸾堂治病案例与医药 |
5.1 治病案例 |
5.2. 台湾鸾堂的医药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讨论 |
6.1 台湾汉人身心二元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2 台湾汉人鬼神信仰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3 文化疗愈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6.4 宗教信念与鸾堂宗教医疗文化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10)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吹万广真生平考证 |
第一节 生平考述——明末巴蜀佛教第一人 |
一、夙结佛缘,出家受具(1582—1616) |
二、游方时期(1617—1624) |
三、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1624—1638) |
第二节 吹万广真交游考述及影响 |
一、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 |
二、吹万禅师的方内之交 |
第三节 吹万广真《释教三字经》《示谶说》与明清“二道悟”之诤 |
一、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与天皇道悟 |
二、吹万禅师《示谶说》与马祖“五宗”说 |
第二章 吹万广真思想研究:三教合一与居士佛教的倡导 |
第一节 思想渊源 |
一、吹万思想的形成时期 |
二、吹万禅师思想着述 |
三、《一贯别传》与三教会通 |
第二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儒宗 |
一、《易经》:天地之心与如来之藏 |
二、《学》《庸》:性觉妙明与明德同一 |
三、《论语》:天下归仁与正法眼藏 |
四、《孟子》:孺子之心与本来面目 |
第三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玄宗 |
一、《道德经》:无为与空性 |
二、《南华经》:佛道归一 |
三、《文始真经》:无得与无相 |
第四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释宗 |
一、《心经》:般若空观与无位真人 |
二、《金刚经》:云何应住与自识本心 |
三、《弥陀经》:一心不乱与理事相融 |
四、《四十二章经》:“命在呼吸之间”与“不可须臾离道” |
五、《佛说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与曹溪指月 |
六、《楞伽经》:出佛身血与无明烦恼 |
七、《圆觉经》:圆无不觉与万物一府 |
八、《楞严经》:妙真如性与性外无物 |
九、《法华经》:开权显实与声色言语 |
十、《华严经》:一真法界与寻常日用 |
第三章 吹万广真的禅法及文学思想 |
第一节 吹万广真对临济禅法的革新与重构 |
一、从大慧宗杲“看话头”到吹万广真以儒、释、道之言为话头的变革 |
二、吹万广真“外净内禅”与晚明“禅净合一”模式的变革 |
三、从汉月法藏“○相”至吹万禅师“五宗兼备” |
四、吹万禅师对“寻常日用”与“真参实悟”的诠释 |
五、吹万禅法之旨归:平常心与佛祖相传之心 |
第二节 吹万广真文学思想研究:历史视域中的“文字禅” |
一、吹万广真对文字禅的继承与反拨:文字禅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
二、吹万禅师的动态诗学观 |
三、吹万广真的诗学主张:亦禅亦儒的双重性 |
第四章 吹万诗歌研究——真情与真诗:明诗本位论的一个尝试 |
第一节 明代禅林偈与诗的合流及其功用的泛化 |
一、偈与诗的合流 |
二、偈颂在明代禅林中功用的泛化 |
三、《吹万禅师语录》中偈与诗的合流 |
第二节 吹万广真诗歌体裁研究 |
一、五绝:丈室不增,诸天不减 |
二、七绝:游戏三昧 |
三、律诗:写禅林事,发世外情 |
第三节 隐逸与忠义:吹万广真诗歌的创作题材 |
一、僧俗交往诗 |
二、山居诗 |
三、怀古与抒情感怀 |
第四节 吹万的诗歌风貌及其诗学意义——真诗: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
一、禅悦: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
二、物像观照与情感映射:禅林与世俗双重衰落的气象 |
三、意境的营造:清寒意境的突破与“苦吟式”作诗法的转变 |
四、“响”:从“真情”到“大丈夫相” |
第五章 吹万广真《古音王传》研究 |
第一节 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的创作成因及其影响 |
一、小说与禅的关系转变 |
二、僧人创作小说的发端及发展状况 |
三、创作原因蠡测 |
四、吹万《古音王传》之影响 |
第二节 《古音王传》的禅学指归——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与秤叟居士对《古音》的阐发 |
一、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 |
二、秤叟居士对《古音王传》的阐发 |
第三节 《古音王传》“奇”“幻”的叙事机制 |
一、创作渊源 |
二、叙事伦理:佛门善恶观与因果报应说 |
三、叙事结构:以双层结构为经,重叠式结构为纬 |
四、叙事风格:详赡、奇幻与讽刺 |
结论 |
附录:吹万广真年谱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良药”并非要“苦口”(论文参考文献)
- [1]“良药”并非要“苦口”[J]. 万里凤. 江西教育, 1990(01)
- [2]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 雷月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谈议论文写作中的逆反思维方式[J]. 易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 [4]良药并非皆苦口[J]. 宋守文. 中国培训, 2011(10)
- [5]一片茶叶蕴千年,源远流长茶之道[J]. 初风起. 求学, 2015(47)
- [6]从“良药苦口”谈中药质量[J]. 郝如一,史同明. 医院管理, 1984(06)
- [7]文昌信仰与孝道传播及其社会疗治[J]. 詹石窗,李冀. 世界宗教研究, 2017(01)
- [8]构筑高等职业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 蔡志书,杜全喜. 石油教育, 2009(06)
- [9]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D]. 林伟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D]. 王廷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