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基与细胞衰老的生物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1](2021)在《甘氨酸对高氟诱导猪睾丸支持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是启动雄性动物性机能发育和维持性成熟后精子发生的上皮细胞,它能够与生精细胞直接接触并为其提供营养,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维持精子发生过程,为维护睾丸生精环境、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保证雄性生精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所以SC能够决定精子的质量,其增殖与生物功能对公猪繁殖力影响重大。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下水的卤族元素,有研究表明高剂量的氟化物不仅可以导致多种类型细胞发生损伤,还可穿透雄性动物的血睾屏障,从而引起其生殖能力下降。它主要通过刺激细胞发生氧化应激而导致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引起细胞凋亡。甘氨酸是一种公认的自由基清除剂,在细胞内属于抗氧化系统。有研究表明,甘氨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抗氧化、抗凋亡、提高免疫力等,在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讨甘氨酸对过量氟化物暴露诱导的猪睾丸SC损伤的保护机制,我们在使用甘氨酸及氟化钠单独或同时处理猪睾丸SC后,检测其生理状态与功能的变化,并尝试阐明细胞变化过程中的部分分子机制。具体内容如下:在本研究中,首先检测了不同浓度氟化钠对猪睾丸SC活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甘氨酸对猪睾丸SC活力的保护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甘氨酸对氟化钠诱导的猪睾丸SC细胞周期、增殖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的保护作用。实验发现800μM的氟化钠能够显着抑制猪睾丸SC的活力(P<0.001),并显着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而迁移能力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时间达到120h时迁移能力发生极显着的降低(P<0.001)。800μM的氟化钠还导致猪睾丸SC在G1期发生极显着阻滞(P<0.01),进而引起S期细胞数量极显着减少(P<0.001)。而同时添加2 m M的甘氨酸可以有效缓解氟化钠对SC在增殖过程中的不利影响,使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随后,为了了解甘氨酸对过量氟化钠暴露诱导的猪睾丸SC的损伤保护所涉及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实验对处理过程中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功能、DNA损伤程度及凋亡等水平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能够显着抑制氟化钠诱导的猪睾丸SC内ROS的产生(P<0.0001)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GSH的作用;此外,甘氨酸还能够显着改善线粒体功能紊乱,恢复线粒体膜电位(P<0.0001)和促进ATP的产生(P<0.05),从而抑制DNA损伤积累(P<0.01)和降低凋亡发生率(P<0.001)。补充甘氨酸还可显着下调高氟诱导的猪睾丸SC中衰老标志基因如P53、P21、HMGA2和P16INK4a基因的表达(P<0.05),缓解由氟化钠诱导的猪睾丸SC衰老进程。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甘氨酸对氟化钠诱导的猪睾丸SC增殖及损伤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该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发挥作用,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线粒体功能的前提下阻止细胞DNA损伤甚至凋亡,这对促进猪睾丸SC增殖、缓解SC在氧化应激刺激下损伤及凋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了解甘氨酸在SC保护中发挥作用提出新的见解。
王幼琳[2](2021)在《天麻素通过干预过氧化氢诱导铁死亡而延缓PC12细胞衰老的初步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大脑和脊髓中的细胞和神经元丢失所导致的疾病。它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D),帕金森氏病(PD)和亨廷顿氏病(HD)等相关疾病。研究证明衰老是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且神经退行性疾病最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但目前相关机制仍然不明确,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是以脂质活性氧的过多积累有关。其被证明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衰老存在密切联系,神经细胞衰老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导致过多活性氧(ROS)积累,加重氧化应激,从而导致铁死亡发生。神经系统中过多游离铁的积累会加速神经细胞衰老,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进程。然而,关于铁死亡是否可以通过促进细胞衰老来加速神经推行性疾病进程仍不明确。天麻素(Gastrodin,GAS)是从中药天麻干燥块茎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GAS可以通过发挥抗氧化作用和调控细胞死亡机制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GAS是否可以通过调控铁死亡而延缓衰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因此本课题通过过氧化氢(H2O2)诱导氧化应激发生,建立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进而研究细胞衰老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GAS的调控作用,为找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向。目的研究GAS对H2O2诱导PC12细胞铁死亡和衰老的保护作用并探讨GAS对延缓PC12细胞衰老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H2O2建立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MTT法检测PC12细胞活力,筛选和确定GAS和H2O2的最佳处理时间和浓度;倒置显微镜观察GAS和H2O2作用PC12后细胞形态的变化;β-半乳糖苷酶老化染色检测PC12细胞老化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的变化;使用WST-1法检测PC1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检测PC12细胞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中总谷胱甘肽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老化相关蛋白p53、p21、p16、FTH、GPX4、SLC7A11、ACSL4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H2O2诱导PC12细胞衰老H2O2损伤PC12细胞后,可抑制PC12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增强SA-β-gal活性,上调p53、p16、p21蛋白表达。2.GAS可挽救H2O2诱导PC12细胞衰老GAS可提高H2O2细胞损伤后PC12细胞活力,改善细胞形态,降低SA-β-gal活性,下调p53、p16、p21蛋白表达。3.GAS对H2O2损伤PC12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GAS可保护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损伤后PC12细胞活力,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铁螯合剂(DFO)预保护后与GAS都可挽救PC12细胞损伤,H2O2损伤会导致线粒体形态发生变化,线粒体脊梁变厚、线粒体体积变小、双层膜发生皱缩及膜密度增加,GAS预保护后可改善线粒体,GAS还可降低H2O2损伤后ROS、MDA、提高SOD、GSH水平。GAS和Ferrostatin-1预保护后均可上调GPX4、FTH、SLC7A11蛋白表达,下调ACSL4蛋白表达。Ferrostatin-1预保护后也可下调p53、P21、p16蛋白的表达。结论H2O2通过诱导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从而导致铁死亡的发生,进而导致细胞衰老的发生。其机制有可能是因为H2O2可使p53、p16、p21表达上调且能够使GPX4、FTH、SLC7A11蛋白表达下调。而GAS和Ferrostatin-1预处理后,使PC12细胞内ROS水平逐渐降低,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延缓细胞衰老进程,降低细胞死亡水平,同样也抑制p53、p16、p21表达和提高GPX4、FTH、SLC7A11蛋白表达。由此可以表明GAS通过p53/SLC7A11/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延缓细胞衰老,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铁死亡发生,延缓细胞老化,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刘思彤[3](2020)在《金雀异黄酮对叔丁基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细胞衰老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en)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peroxide,t-BHP)诱导的衰老H9c2细胞抗氧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5~13代H9c2细胞,以不同浓度的t-BHP刺激H9c2细胞,通过MTT法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筛选建立H9c2细胞衰老模型的最佳t-BHP作用浓度。用CCK-8法检测Gen对细胞毒性的作用。将H9c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Gen低、中、高剂量组,MTT法检测H9c2细胞的存活率;应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细胞衰老的程度;比色法测定H9c2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细胞P53、P2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及细胞核内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1.200μmol/L作为建立H9c2细胞衰老模型的最佳t-BHP作用浓度。2.Gen细胞毒性结果显示,Gen在0~5μmol/L浓度范围内对H9c2细胞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以Gen预处理的H9c2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Gen各剂量组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AOC水平和SOD、GSH-Px、CAT的活性降低(P<0.01),MDA的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en各剂量组能显着提高H9c2细胞T-AOC水平和 SOD、GSH-Px、CAT 的活性(P<0.05 或 P<0.01),降低 MDA 的含量(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P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Gen各剂量可以显着下调P53、P2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Nrf2、HO-1蛋白及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Gen各剂量可以显着下调Keap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Nrf2、HO-1蛋白及细胞核内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Gen通过提高H9c2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而抑制H9c2细胞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53、P21、Keap1蛋白和上调Nrf2、HO-1蛋白表达有关。
王培宇[4](2020)在《南瓜籽多肽制备及其抗衰老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皮肤老化的日渐关注,“抗衰老”不再是专业词汇,现如今已经进入全民“抗衰老、抗氧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抗衰老成分被加入至化妆品中,这类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功能的产品在各个国家都占有大量市场。多肽因其优越的生物相容性、易吸收、安全、水溶性好、低分子量等优点,同时具有保护,以及修复损伤细胞、促进细胞生长、除去细胞内过剩自由基的功效,因此多肽作为抗衰老物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南瓜籽粕作为南瓜籽榨油后的副产物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8种,是制备天然蛋白质的优秀原料,但是目前仅作为饲料和生产酱油的辅料,造成极大的浪费。虽然关于南瓜籽蛋白的研究也有所报道,但是目前对于南瓜籽蛋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水解产物抗氧化性能上,且评价方法都为化学方法,无法评估南瓜籽多肽的生物活性及其对人体细胞的影响。本文以廉价、易得的南瓜籽粕为原料,酶解法制备南瓜籽多肽,首次从细胞水平上评价其抗衰老性能以及探究其机理,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主要内容如下:(1)以脱脂后的南瓜籽为原料制备蛋白质以及水解法制备多肽。采用碱提酸沉法,超声辅助成功从南瓜籽粕中提取蛋白质,该方法提取的蛋白含量高达86.27%,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27.95%。碱性-胰蛋白酶水解所得南瓜籽多肽在水解度27.23%、多肽产率39.20%、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 Da的多肽含量92.72%、对DPPH·、OH·、O2·清除率46.27%、25.37%、10.57%等方面均为五种酶解产物中最优,相较于传统单酶酶解产物性能均有提高。使用HSF细胞和HaCat细胞评价南瓜籽多肽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对人体皮肤细胞的体外作用,结果表明该多肽可以提高细胞活力,相比于对照组HSF细胞、HaCat细胞活力分别最高提高了11.38%、10.91%;可以修复氧化损伤细胞,相比于模型组HSF细胞、HaCat细胞活力分别最高提高了13.85%、17.89%。(2)从细胞水平考察不同分子量的南瓜籽多肽对抗衰老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时间成功制备分子量分布较大差异的南瓜籽多肽P-1、P-2、P-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南瓜籽多肽P-3促进HSF细胞活力性能最优,达到112.22%;修复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细胞,提高了细胞存活率,同时细胞表现出了典型的纤维形态;细胞寿命最高达到模型组的1.36倍。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发现,在加入P-3孵育24 h后,衰老细胞明显减少;P-3可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HSF细胞早衰。(3)从促进人皮肤细胞生长角度评价南瓜籽多肽抗衰老性能。分别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周期、绘制生长曲线评价P-3对人体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发现P-3对HSF细胞和HaCat细胞增殖率最高分别达到113.1%、114.87%;该多肽可以减少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即DNA合成期细胞比例;孔中空隙减少、细胞密度明显增加、细胞群体数量显着增加、分裂相细胞增加;最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发现HSF细胞、HaCat细胞数目分别是初始数目的3.6倍和2.5倍。(4)从细胞内活性氧以及细胞内衰老相关物质角度对南瓜籽多肽的抗衰老机理进行初步探究。H2O2作用HSF细胞1 h后细胞内活性氧明显增加,致使氧化应激,以及部分细胞衰老。由于南瓜籽多肽的加入SOD酶活力、GSH含量有所提高,细胞内过多活性氧得以清除,因此修复氧化损伤细胞,缓解了氧化应激,抑制细胞早衰。由于P-3的加入,HSF细胞内胶原蛋白含量和弹性蛋白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07%、39.09%;HaCat细胞内透明质酸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增加了40.69%。由于南瓜籽多肽的加入,抗皮肤衰老相关物质的分泌量提高,因此其起到了抗皮肤衰老的作用。(5)促进人皮肤细胞生长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P-3分别经超滤、葡聚糖凝胶G-10、DEAE-52离子交换色谱、RP-HPLC分离纯化,以促进人体皮肤细胞增殖为筛选指标,最终得到的组分PU-3-b-2-i促进HSF细胞、HaCat细胞增殖率最高分别达到139.06%、131.31%,并使用MALDI-TOF-MS对PU-3-b-2-i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及多肽氨基酸测序,发现两个新多肽,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LNDDLL(Leu-Asn-Asp-Asp-Leu-Leu)和KLVQVE(Lys-Leu-Val-Gln-Val-Glu)。
杨健濠[5](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王瑜[6](2020)在《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端粒(Telomere)、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抑癌基因p53、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激酶C(PKC)、蛋白磷酸酶2A(PP2A)表达的影响,从端粒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角度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为灵龟八法延缓衰老提供更多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共4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共42天。造模期间正常组正常称重和抓取,不注射任何药水;灵龟八法预防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造模结束后继续常规饲养;灵龟八法治疗组在造模期间不做治疗,在造模结束后的次日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共28天。实验结束的次日处死全部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ERT、p53、Rb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和TERT、p53、Rb的m 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KC、PP2A活性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相对端粒长度显着长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53和Rb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53的蛋白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p53和Rb的m RNA表达、Rb的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表达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TERT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KC表达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KC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2A表达显着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P2A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灵龟八法预防组与灵龟八法治疗组相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但从数据看来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1)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能有效延缓衰老大鼠肝组织中端粒长度缩短的时间,维持染色体的稳定;能有效增加衰老大鼠肝组织中TERT的表达,激活端粒酶的活性以维持细胞增殖,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2)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能有效增加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KC的表达,下调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53、Rb的表达,下调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P2A的表达,增加细胞的抗衰老能力,控制衰老信号的进一步传导,使停滞的细胞周期得以恢复,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3)灵龟八法对衰老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治疗组能达到与预防组相当的疗效。但从各项数据看来预防组则稍优于治疗组,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延缓衰老,早做预防可能效果更好。
付荣[7](2020)在《燕麦生物碱中抗结肠癌活性成分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预计到2035年全球肿瘤患者将达到2400万人。结肠癌作为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在2018年其死亡率约为11.6%,成为癌症相关性死亡的第二大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已成为结肠癌的高发地区。结肠癌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术结合放射性及化学疗法)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传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导致患者复发转移以及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天然产物功能分子以其明确的抗癌活性、多靶点、低毒性等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抗癌药物筛选的重要资源。燕麦(Avena sativa L.)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种植资源丰富,是一种世界性栽培作物。燕麦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富含β-葡聚糖、燕麦皂苷、黄酮、维生素及燕麦生物碱(AVNs)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降低II型糖尿病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风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食用全谷物食品可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植物源抗肿瘤药物主要是生物碱类,如长春新碱,以高效低毒等特点受到广泛认可,成为多种肿瘤治疗的首选药物。AVNs是燕麦独特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然而AVNs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活性成分、直接作用靶点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以燕麦加工副产物——燕麦麸皮为原材料,利用醇提法提取了AVNs,首次在体内外评价了其抗结肠癌活性。我们通过“分子垂钓”技术,鉴定出燕麦生物碱AVN A是AVNs中发挥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细胞、人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及AOM/DSS小鼠原位结肠癌等模型,分别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以及化疗增敏等方面对AVN A的抗结肠癌效应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AVNs的制备及体内外抗结肠癌活性评价。利用乙醇提取燕麦麸皮中的生物碱类物质,采用大孔树脂AB-8进行纯化除杂,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进行主成分比对,鉴定发现提取产物为AVNs。利用MTT、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凋亡及EdU等实验手段检测了AVNs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AVNs有效抑制了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通过体外模拟实体瘤缺氧、缺糖及低pH的肿瘤微环境,发现结肠癌细胞在应激环境下对AVNs更敏感。构建裸鼠皮下成瘤动物模型,研究显示AVNs干预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2)AVNs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胞内作用靶点的发现。免疫荧光实验及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均显示:AVNs干预导致了线粒体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肿胀型形态显着增加;另外,线粒体有氧呼吸途径受阻,ATP产量降低。AVNs处理破坏了电子传递链(ETC)复合体,继而引发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导致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打开,线粒体膜电位(MMP)丧失,细胞色素c释放以及caspase 3活化介导的内源性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调控线粒体翻译功能的RNA解螺旋酶DDX3是AVNs的胞内作用靶点,AVNs处理可引起DDX3泛素化降解,进而导致由线粒体编码的ETC复合体关键亚基合成受阻,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并诱发凋亡。(3)探究AVNs中靶向DDX3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具体作用位点。通过原核表达纯化His-DDX3融合蛋白,利用Biacore T200分子互作仪反向垂钓AVNs中与DDX3发生相互作用的成分。经过质谱及1H NMR检测,鉴定出AVN A是AVNs中与DDX3结合的分子。采用Autodock 6软件模拟AVN A-DDX3的结合模型,发现AVN A可能与DDX3的4个氨基酸形成氢键:Lys255、Arg287、Ser290和Arg294。通过对以上氨基酸位点进行点突变,我们发现AVN A可以与DDX3的Arg287和Arg294两个位点结合并诱导DDX3降解。采用AOM/DSS小鼠结肠癌原位模型评价AVN A体内的抗结肠癌活性。建模之前给予小鼠口服AVN A处理,可显着降低小鼠结肠癌的生长,说明AVN A对结肠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小鼠血清样本核磁共振结果进一步说明,AVN A抗肿瘤需要依赖于其对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改变。(4)AVN A诱导结肠癌细胞衰老及机制研究。通过对AOM/DSS模型组及AVN A干预组小鼠的肠道肿瘤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AVN A处理后Ki67下调,γ-H2AX发生高表达。值得注意的是,HE染色结果显示AVN A对小鼠正常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细胞实验结果表明,AVN A干预导致结肠癌细胞表现出体积增大、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升高、G1期停滞并促进p21蛋白表达等衰老特征,但AVN A处理并不会引起正常结肠细胞FHC的衰老。AVN A处理使得miR-129-3p表达显着升高,进而对其靶基因如p53的泛素连接酶Pirh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AVN A通过上调miR-129-3p导致Pirh2受到抑制,间接促进了p53及p21的表达水平增加,随后诱导了结肠癌细胞衰老。(5)AVN A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促进结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机制研究。本研究发现AVN A与5-FU联合使用,通过降低原癌基因miR-17-92簇的表达上调了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从而提高结肠癌对5-FU的敏感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筛选,确定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C(KDM4C)是miR-17-92的编码基因MIR17HG直接的转录调控因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VN A干预或敲减KDM4C,均导致MIR17HG启动子区的转录抑制性标志——H3K9me3水平明显升高。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KDM4C可逆转AVN A对miR-17-92簇的抑制作用,表明AVN A抑制了MIR17HG基因的转录。AVN A通过抑制KDM4C/MIR17HG/Bim信号通路,增强了5-FU对结肠癌的疗效。利用裸鼠成瘤模型评价了AVN A与5-FU联合使用在体内的效果,结果显示共同处理组瘤体积明显小于单独处理组(AVN A组或5-FU组)。AVN A干预有效抑制了小鼠肿瘤组织中KDM4C及miR-17-92的表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由5-FU引起的小鼠全身性不良反应:如体重减轻、肝脏AST及ALT酶活性升高、肠道损伤及粒细胞减少症可以通过AVN A干预有所缓解。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取、纯化了AVNs,在体内外评价了AVNs的抗结肠癌活性。通过对AVNs诱导结肠癌发生凋亡的机制的探讨,找到其作用靶点DDX3,并反向垂钓出AVNs中靶向DDX3的活性成分——AVN A。由于AVN A诱导了结肠癌细胞氧化应激且阳性表达γ-H2AX指标,推测其可能对细胞衰老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AVN A通过活化miR-129-3p/Pirh2/p53信号诱导结肠癌细胞衰老,发挥抗结肠癌作用。植物化学成分常应用于临床联合治疗,因此我们又探讨了AVN A与5-FU联合的疗效,结果显示AVN A下调了KDM4C的表达,从而抑制miR-17-92的编码基因——MIR17HG的转录,导致Bim升高,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研究发现p53和p21也是miR-17-92的有效靶点,因此AVN A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是网络化的,这也体现了小分子多靶点、作用明确等优势。AVN A兼具安全性较好及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本研究可为AVN A深度利用及结肠癌的营养干预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姜苏原[8](2020)在《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命关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其他学者对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并界定了生命关怀与生命关怀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采取整群抽样法将吉林省公主岭实验中学高一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以《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了当下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培育策略。利用案例研究法和模拟教学法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模块选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两节课程内容,结合“教师访谈提纲”的相关建议进行整合,形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生命关怀教育的教学设计范例,为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生命关怀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学课程性质出发,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与互通性;从生物学教学的本体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学科渗透性与交叉性;从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依赖性与同源性。生命关怀教育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理论指导下,构成了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双重稳定格局,教师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与实操指向性,这是对生命关怀本体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因此,本研究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确定了生命关怀的4个维度:即以认识生命的内涵、认同生命存在的形式、了解生命关怀的意义为目标的“感知生命”;以认识生命发展过程、认同生命出现、变化与消逝为目标的“体验生命”;以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万物为目标的“敬畏生命”;以生命感恩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为目标的“激昂生命”。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强的学科指导性与联系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两个理念对生命关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意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在“感知生命”和“体验生命”2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不如“敬畏生命”和“激昂生命”2个维度;家庭对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中生命关怀教育相关资源的丰富度、学校将生命关怀教育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情况、年级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喜爱程度、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方式等对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某些方面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为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生命关怀教育,针对本研究结果与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与培育策略。教学建议:(1)生命关怀教育应是伴随学生的终身教育;(2)应遵循高中生物学课程特点高效地渗透生命关怀教育;(3)丰富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识。培育策略:(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向化;(2)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构建民主化的教学策略;(3)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此外,笔者在学生问卷的调查过程中、教师访谈过程中和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挖掘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并提供了支撑与参考。
胡国文[9](2020)在《ESC-sEVs减轻海马区神经干细胞衰老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人数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海马是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的海马神经干细胞(Hippocampal Neural stem cells,H-NSCs)在维持海马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研究发现自然衰老过程中以及损伤后均可出现组织器官内的细胞衰老,损害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组织器官损伤后的修复,而靶向衰老细胞的治疗成为一种防治衰老相关性疾病、促进损伤组织器官修复的有效措施。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作为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纳米囊泡,是干细胞发挥其治疗功能的重要媒介,而且具有无成瘤风险和几乎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优势。鉴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的无限增殖性、全能分化性以及内源性抗衰老特性,提示ESCs来源的sEVs(ESCs derived sEVs,ESC-sEVs)可能在抗衰老领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目前尚未见H-NSCs衰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也无ESC-sEVs具有改善干细胞衰老的功能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课题将在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和血管性痴呆模型中共同探究H-NSCs衰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以及ESC-sEVs减轻H-NSCs衰老以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为了探究H-NSCs衰老参与了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程中,我们首先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2月龄(青年)、6月龄(中年)、12月龄(老年)SAMP8早衰小鼠认知功能的变化,随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年龄小鼠H-NSCs数量及H-NSCs衰老表型的动态变化。为了明确ESC-sEVs减轻H-NSCs衰老促进神经再生和年龄相关性认知障碍的恢复,我们首先建立了人源性ESCs的培养体系以及ESC-sEVs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体系,随后给予6月龄SAMP8小鼠ESC-sEVs干预至12月龄,12月龄(中年)C57/BL小鼠ESCsEVs干预至20月龄(老年),检测不同干预组小鼠认知功能、H-NSCs衰老表型、H-NSCs数量及神经再生的变化。最后在体外H-NSCs的复制性衰老模型中检测ESC-sEVs改善H-NSCs衰老的功能。2、为了探究H-NSCs衰老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病程中,我们首先构建了大鼠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随后检测了VD大鼠术后0.5M、1M、2M、4M、8M的认知功能、H-NSCs数量、新生神经元数量及H-NSCs衰老表型的动态变化。为了明确ESC-sEVs减轻H-NSCs衰老促进神经再生和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恢复,我们在术后即给予VD大鼠ESC-sEVs干预,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点VD大鼠的认知功能、H-NSCs数量、新生神经元数量及H-NSCs衰老表型的变化。最后在体外D-半乳糖诱导的H-NSCs衰老模型检测ESC-sEVs改善HNSCs衰老的功能。3、为了明确ESC-sEVs减轻H-NSCs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在体外构建H-NSCs的复制性衰老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调控H-NSCs衰老以及ESC-sEVs发挥改善H-NSCs衰老的关键靶基因。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对靶基因和靶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慢病毒敲低靶基因后检测H-NSCs衰老状态的变化以及ESC-sEVs改善H-NSCs衰老功能的变化。通过ESC-sEVs的质谱分析、RT-q 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明确ESC-sEVs改善H-NSCs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ESC-sEVs减轻H-NSCs衰老改善小鼠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1)Morris水迷宫显示小鼠认知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免疫荧光染色、SA-β-gal染色、Western blot结果共同显示H-NSCs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H-NSCs衰老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2)ESC-sEVs干预可改善老龄小鼠的认知功能,减轻H-NSCs的衰老程度,提高海马SGZ区H-NSCs数量和新生神经元数量。(3)体外H-NSCs的复制性衰老模型显示衰老H-NSCs的增殖和神经元定向分化能力减弱;ESC-sEVs可通过减轻H-NSCs的衰老而恢复其自我更新和神经再生功能。2、ESC-sEVs减轻H-NSCs衰老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1)Morris水迷宫显示VD大鼠认知功能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免疫荧光染色、SA-β-gal染色、Western blot显示H-NSCs和新生神经元数量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减少,H-NSCs衰老程度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2)ESC-sEVs干预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减轻H-NSCs的衰老程度,提高海马SGZ区H-NSCs数量和新生神经元数量。(3)体外H-NSCs的D-半乳糖诱导衰老实验显示衰老H-NSCs的增殖和神经元定向分化能力减弱;ESC-sEVs可通过减轻H-NSCs的衰老而恢复其自我更新和神经再生功能。3、ESC-sEVs转运SMADs调控MYT1-Egln3-Sirt1轴改善H-NSCs的衰老:(1)转录组测序、RT-q PCR及Western blot证实H-NSCs衰老后MYT1表达减少,导致Egln3表达上调,依次引起HIF-2α、NAMPT、Sirt1表达减少。(2)ESC-sEVs的质谱检测和Western blot等实验证实ESC-sEVs通过转运SMAD4和SMAD5激活衰老H-NSCs内的MYT1,从而依次抑制Egln3,上调HIF-2α、NAMPT、Sirt1的表达水平。结论:1、H-NSCs的衰老损害其自我更新和神经再生功能,减轻H-NSCs衰老有利于其增殖和神经元定向分化能力的恢复。2、老龄化过程中逐渐出现H-NSCs的衰老,导致认知功能逐渐损害;ESC-sEVs通过减轻老龄后的H-NSCs衰老改善年龄相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3、VD的进展伴随着H-NSCs衰老程度逐渐加重,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功能障碍;ESC-sEVs通过减轻VD后的H-NSCs衰老而改善VD的认知功能障碍。4、H-NSCs内MYT1的逐渐下调,引起Egln3上调,依次抑制HIF-2α、NAMPT和Sirt1的表达,从而导致H-NSCs的衰老;ESC-sEVs可通过转运SMAD4和SMAD5激活衰老H-NSCs内的MYT1,依次抑制Egln3,提高HIF-2α、NAMPT和Sirt1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H-NSCs的衰老。5、ESC-sEVs为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无细胞的干细胞治疗工具。
闵斐[10](2020)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延缓衰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衰老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开展延缓衰老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天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在抗衰老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lsafflor yellow A,HSYA)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HSYA能够缓解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肝、肺纤维化疾病,且HSYA能够抑制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光老化。然而,HSYA对个体衰老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仍有待探究。本研究通过建立D-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并对该小鼠模型进行HSYA给药干预后,测定了小鼠体重增长率和免疫器官指数以及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类活性,并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以探明HSYA延缓小鼠衰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变化,进一步探究了HSYA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抗衰老及相关疾病药物提供新思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小鼠体重增长率、胸腺和脾脏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与衰老模型组相比,HSYA治疗组小鼠体重增长率、胸腺和脾脏指数都显着提高(p<0.05)。说明HSYA能改善D-gal诱导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下降及体重增长率的降低。2.通过对小鼠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衰老模型组相比,HSYA治疗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SOD、CAT、GSH-PX活性显着提高(p<0.05),且肝脏中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说明HSYA能够改善D-gal诱导引起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氧化应激损伤。3.通过对小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表明,与衰老组相比,HSYA治疗后小鼠由于D-gal诱导导致的肝细胞衰老现象得到明显改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发现,与衰老组相比,HSYA治疗后小鼠肝细胞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明显降低,说明HSYA可以保护肝细胞,减轻D-gal诱导导致的肝细胞衰老。4.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对小鼠肝组织内衰老相关基因和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衰老组相比,HSYA治疗后小鼠肝组织中p16基因和p16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进一步验证发现HSYA治疗后可调控p16-R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说明HSYA可通过调节p16基因从而抑制p16-p Rb途径,来延缓D-gal诱导的小鼠衰老。
二、自由基与细胞衰老的生物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基与细胞衰老的生物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甘氨酸对高氟诱导猪睾丸支持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睾丸SC的研究进展 |
1.1 睾丸SC的结构特点 |
1.2 睾丸SC发挥多种生理功能 |
1.3 睾丸SC的凋亡的主要方式 |
第二章 氧化应激与凋亡及其相关机制 |
2.1 氧化应激的概念 |
2.2 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 |
2.2.1 ROS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
2.2.2 氧化应激介导的DNA损伤 |
2.2.3 细胞衰老 |
第三章 氟与甘氨酸的研究进展 |
3.1 氟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
3.2 氟污染对哺乳动物生殖的影响 |
3.3 细胞凋亡的三种主要调控途径 |
3.4 甘氨酸的概述 |
3.5 甘氨酸在哺乳动物体内发挥的主要生理功能 |
3.6 总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甘氨酸对NaF诱导的猪睾丸SC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甘氨酸可恢复NaF诱导的猪睾丸SC细胞活力 |
2.2 甘氨酸可提高由NaF诱导的猪睾丸SC增殖能力 |
2.3 甘氨酸可缓解NaF诱导的猪睾丸SC G1 期阻滞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甘氨酸对NaF诱导的猪睾丸SC功能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甘氨酸可降低NaF诱导的猪睾丸SC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内过量ROS产生 |
2.2 甘氨酸能够恢复由NaF诱导的猪睾丸SC MMP并促进产生ATP |
2.3 甘氨酸能够保护的猪睾丸SC DNA不受NaF诱导损伤,抑制DNA片段化 |
2.4 甘氨酸能够降低NaF诱导的猪睾丸SC凋亡率 |
2.5 甘氨酸可延缓NaF诱导的猪睾丸SC衰老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天麻素通过干预过氧化氢诱导铁死亡而延缓PC12细胞衰老的初步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过氧化氢可诱导PC12细胞衰老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和传代 |
2.3 细胞冻存 |
2.4 细胞计数 |
2.5 实验分组及药物处理 |
2.6 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的药物敏感性试验(MTT法) |
2.7 倒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
2.8 细胞老化实验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MTT法) |
3.2 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 细胞老化实验 |
4 讨论 |
4.1 过氧化氢可诱导PC12细胞发生氧化应激 |
4.2 p53、p21、p16与细胞衰老 |
5.小结 |
第二部分 天麻素可挽救过氧化氢诱导PC12细胞衰老发生 |
1.实验材料和仪器细胞株 |
1.1 细胞株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剂配制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传代、复苏、冻存和计数 |
2.2 实验分组及药物处理 |
2.3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的敏感性试验(MTT法) |
2.4 天麻素对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
2.5 细胞老化实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MTT法) |
3.2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 细胞老化实验 |
4.讨论 |
4.1 天麻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
4.2 天麻素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而延缓老化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所致PC12细胞衰老的初步分子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冻存和细胞计数 |
2.2 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对过氧化氢诱导PC12细胞的影响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线粒体形态变化 |
2.4 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
2.6 Western Blot实验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铁死亡抑制剂和铁死亡诱导剂对过氧化氢作用PC12细胞的影响 |
3.2 天麻素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变化 |
3.3 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
3.4 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FTH、GPX4、SLC7A11、ACSL4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天麻素干预后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FTH、GPX4、SLC7A11、ACSL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和天麻素干预后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FTH、GPX4、SLC7A11、ACSL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7 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和天麻素干预后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p53、p21、p16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细胞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4.2 铁死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4.3 天麻素通过P53/GPX4/SLC7A11通路抑制铁死亡从而延缓老化 |
5 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3)金雀异黄酮对叔丁基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细胞衰老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 |
2.1 Gen |
2.2 主要耗材 |
2.3 主要试剂 |
2.4 抗体 |
2.5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1.1 细胞培养 |
3.1.2 细胞传代 |
3.1.3 细胞冻存与复苏 |
3.2 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 |
3.2.1 实验分组 |
3.2.2 MTT法检测H9c2细胞的存活率 |
3.2.3 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观察H9c2细胞衰老程度 |
3.3 Gen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
3.3.1 实验分组 |
3.3.2 CCK-8法检测H9c2细胞的存活率 |
3.4 Gen对t-BHP刺激后的H9c2细胞衰老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
3.4.1 MTT法检测H9c2细胞的存活率 |
3.4.2 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观察H9c2细胞衰老程度 |
3.4.3 比色法检测H9c2细胞内T-AOC水平和SOD、GSH-Px、CAT的活性及MDA的含量 |
3.4.4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9c2细胞的P53、P21、Keap1、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4.1 t-BHP诱导H9c2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 |
4.1.1 t-BHP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1.2 t-BHP对H9c2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的影响 |
4.2 Gen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
4.3 Gen对t-BHP刺激后的H9c2细胞衰老的抑制作用 |
4.3.1 Gen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3.2 Gen对H9c2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的影响 |
4.3.3 Gen对H9c2细胞内T-AOC水平的影响 |
4.3.4 Gen对H9c2细胞内SOD、GSH-Px和CAT活性的影响 |
4.3.5 Gen对H9c2细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
4.4 Gen抑制H9c2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 |
4.4.1 Gen对H9c2细胞内P53、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2 Gen对H9c2细胞内Keap1、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3 Gen对H9c2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瓜籽多肽制备及其抗衰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皮肤与衰老 |
1.1.1 皮肤简介 |
1.1.2 皮肤老化的基本表现 |
1.1.3 皮肤衰老学说 |
1.2 皮肤衰老模型的建立 |
1.2.1 H_2O_2诱导的细胞衰老模型 |
1.2.2 紫外诱导的衰老模型 |
1.2.3 D-半乳糖衰老模型 |
1.2.4 阿霉素诱导衰老模型 |
1.3 抗衰老物质的评价方法 |
1.3.1 清除自由基 |
1.3.2 皮肤细胞增殖 |
1.3.3 保湿 |
1.4 抗衰老多肽的研究进展 |
1.5 南瓜籽的研究进展 |
1.5.1 南瓜籽的基本概况 |
1.5.2 南瓜籽的营养成分 |
1.5.3 南瓜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课题意义 |
1.6.2 课题内容 |
第二章 南瓜籽多肽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南瓜籽蛋白的提取 |
2.3 南瓜籽蛋白及多肽成分分析 |
2.3.1 水分含量测定 |
2.3.2 脂肪含量测定 |
2.3.3 灰分含量测定 |
2.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5 多糖含量测定 |
2.3.6 氨基酸组分分析 |
2.4 酶解法制备南瓜籽多肽 |
2.4.1 酶法制备工艺 |
2.4.2 水解度的测定 |
2.4.3 多肽产率的测定 |
2.5 南瓜籽多肽的抗氧化性能 |
2.5.1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2.5.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
2.5.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测定 |
2.6 多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
2.7 南瓜籽多肽的生物学性能 |
2.7.1 细胞培养 |
2.7.2 多肽对人皮肤细胞活力的影响 |
2.7.3 南瓜籽多肽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修复作用 |
2.8 实验结论 |
2.8.1 自制南瓜籽蛋白成分分析 |
2.8.2 南瓜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2.8.3 南瓜籽多肽的制备 |
2.8.4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2.8.5 南瓜籽多肽的抗氧化性能 |
2.8.6 南瓜籽多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2.8.7 南瓜籽多肽对氧化损伤细胞的修复作用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瓜籽多肽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南瓜籽多肽的制备 |
3.3 多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
3.4 细胞培养 |
3.4.1 细胞复苏 |
3.4.2 细胞传代 |
3.4.3 细胞冻存 |
3.5 不同分子量多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早衰的影响 |
3.5.1 不同分子量多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5.2 不同分子量多肽对氧化应激细胞的修复作用 |
3.5.3 多肽对氧化应激细胞寿命的影响 |
3.5.4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 |
3.6 南瓜籽多肽对人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6.1 南瓜籽多肽对人体皮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2 南瓜籽多肽对HSF和 Ha Cat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3.6.3 P-3对HSF和 Ha Cat细胞周期的影响 |
3.6.4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3.7 实验结论 |
3.7.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南瓜籽多肽的制备 |
3.7.2 南瓜籽多肽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早衰的影响 |
3.7.3 南瓜籽多肽对人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瓜籽多肽抗衰老机理初探及促进细胞生长活性成分分离 |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人皮肤细胞的培养及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测定 |
4.2.1 细胞复苏 |
4.2.2 细胞传代 |
4.2.3 细胞冻存 |
4.3 南瓜籽多肽抗皮肤衰老机理的探究 |
4.3.1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
4.3.2 细胞内SOD酶活力与GSH含量测定 |
4.3.3 细胞内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
4.3.4 细胞内弹性蛋白含量测定 |
4.3.5 细胞内透明质酸含量测定 |
4.4 南瓜籽多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4.4.1 超滤 |
4.4.2 葡聚糖凝胶G-10分离 |
4.4.3 离子交换色谱 |
4.4.4 RP-HPLC分离 |
4.4.5 结构鉴定 |
4.5 实验结论 |
4.5.1 南瓜籽多肽抗皮肤衰老机理的探究 |
4.5.2 南瓜籽多肽的分离纯化 |
4.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各种抗体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饲养条件 |
2.3 造模方法 |
2.4 各组处理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ELISA检测结果 |
3.3 RT-PCR检测结果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
3.本实验选穴依据 |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
3.3 实验结果讨论 |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
4.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衰老 |
1.1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
1.1.1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2 DNA甲基化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3 自由基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4 端粒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2 传统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1.2.1 肾虚衰老 |
1.2.2 脾虚衰老 |
1.2.3 肝虚衰老 |
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 |
2.1 灵龟八法的定义 |
2.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
2.3 灵龟八法的演算方法 |
2.4 八脉交会穴的认识与应用 |
2.4.1 公孙与内关 |
2.4.2 照海与列缺 |
2.4.3 申脉和后溪 |
2.4.4 足临泣和外关 |
2.5 灵龟八法的现代应用 |
2.5.1 临床研究 |
2.5.2 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动物饲养条件 |
1.1.3 动物分组及处理办法 |
1.2 模型制备 |
1.3 穴位定位方法 |
1.4 施灸方法 |
1.5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5.1 主要仪器 |
1.5.2 试剂 |
1.6 标本采集 |
1.7 指标检测 |
1.8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2.2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53mRNA表达的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Rb m RNA表达的比较 |
2.5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 m RNA表达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53蛋白含量的比较 |
2.7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Rb蛋白含量的比较 |
2.8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蛋白含量的比较 |
2.9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KC活性表达的比较 |
2.10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P2A活性表达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衰老动物模型的选择 |
1.1 D-半乳糖致衰模型 |
1.2 自然衰老模型 |
1.3 去胸腺致衰模型 |
1.4 快速老化模型 |
1.5 O3损伤致衰模型 |
1.6 本实验的模型选择与现代研究 |
2 选穴依据及其临床应用 |
2.1 理论依据 |
2.2 实验研究 |
2.3 临床研究 |
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3.1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
3.2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53的影响 |
3.3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Rb的影响 |
3.4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TERT的影响 |
3.5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KC的影响 |
3.6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P2A的影响 |
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灵龟八法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燕麦生物碱中抗结肠癌活性成分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概述 |
1 天然产物抗肿瘤研究现状 |
1.1 天然产物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 |
1.2 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分子 |
2 燕麦及燕麦生物碱 |
2.1 燕麦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 |
2.1.1 燕麦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 |
2.1.2 燕麦对II型糖尿病的有益作用 |
2.1.3 燕麦对肠道疾病的有益作用 |
2.2 燕麦生物碱 |
2.2.1 燕麦生物碱的稳定性 |
2.2.2 AVNs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生物学活性 |
3 肿瘤靶向治疗策略 |
3.1 氧化还原稳态与肿瘤治疗 |
3.2 细胞衰老与肿瘤治疗 |
3.2.1 细胞衰老的特征 |
3.2.2 细胞衰老过程中调控生长停滞的分子机制 |
3.2.3 靶向细胞衰老的肿瘤治疗策略 |
3.3 化疗耐药与肿瘤治疗 |
3.3.1 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 |
3.3.2 表观遗传失调与化疗耐药 |
3.3.3 表观遗传药物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治疗策略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燕麦生物碱AVNs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2.2 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及配制 |
2.3 AVNs提取及纯化 |
2.3.1 AVNs提取条件优化 |
2.3.2 AVNs大孔树脂纯化及定性、定量分析 |
2.3.3 HPLC-MS |
2.4 AVNs抗结肠癌活性检测 |
2.4.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2.4.2 细胞冻存及复苏 |
2.4.3 MTT实验 |
2.4.4 EdU实验 |
2.4.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4.6裸鼠成瘤实验 |
2.4.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8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5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 |
3.1 AVNs提取最适条件选择 |
3.2 AVNs得率及主要成分鉴定 |
3.3 AVNs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活力 |
3.4 AVNs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3.5 AVNs抑制小鼠肿瘤生长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AVNs靶向DDX3 触发活性氧应激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及配制 |
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 |
2.6 细胞有氧呼吸水平检测 |
2.7 Western blot |
2.8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
2.9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10 免疫组织化学 |
2.11 荧光定量PCR |
2.12 细胞凋亡 |
2.13 细胞线粒体分离 |
2.14 DDX3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15 MTT实验 |
2.16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 |
3.1 AVNs引起线粒体形态肿胀 |
3.2 AVNs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 |
3.3 AVNs诱发ROS应激导致的结肠癌细胞内源性凋亡 |
3.4 DDX3 在结肠癌中高表达 |
3.5 AVNs促进DDX3 蛋白泛素化降解 |
3.6 AVNs通过抑制DDX3 触发ROS介导的细胞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AVN A是 AVNs中靶向DDX3 抗结肠癌的有效成分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2.2 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4 DDX3 及其截短体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5 DDX3 及其截短体蛋白的表达纯化 |
2.6 DDX3 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7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
2.8 Biacore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2.9 HPLC-MS |
2.10 ATP酶活性检测 |
2.11 ~1H NMR |
2.12 MTT实验 |
2.13 Western blot |
2.14 小鼠原位结肠癌模型构建 |
2.15 血清代谢组学 |
2.16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 |
3.1 AVN A是 AVNs中的有效抗结肠癌活性成分 |
3.2 AVN A与 DDX3 Helicase结构域相互作用 |
3.3 DDX3的R287和R294是AVN A的结合位点 |
3.4 AVN A抑制AOM/DSS模型小鼠肿瘤的生长 |
3.5 AVN A影响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AVN A通过上调mi R-129-3p/Pirh2/p53 信号诱导结肠癌细胞衰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4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2.6 SA-β-gal活性检测 |
2.7 Western blot |
2.8 荧光定量PCR |
2.9 mRNA稳定性检测 |
2.10 荧光素酶实验 |
2.11 RNA干扰 |
2.12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 |
3.1 AVN A处理可诱导结肠癌细胞衰老 |
3.2 AVN A促进结肠癌细胞p21 的转录表达 |
3.3 AVN A通过抑制p53 泛素连接酶Pirh2 从而促进p53 表达 |
3.4 AVN A通过活化miR-129-3p/Pirh2/p53 信号轴促进细胞衰老 |
3.5 AVN A对于正常细胞及组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AVN A通过KDM4C/mir-17-92/Bim信号通路增强结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2.2 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4 MTT实验 |
2.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6 细胞凋亡 |
2.7 Western blot |
2.8 mRNA稳定性检测 |
2.9 荧光定量PCR |
2.10 载体构建 |
2.11 荧光素酶实验 |
2.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 |
2.13 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 |
2.14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
2.15 裸鼠成瘤实验 |
2.16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 |
3.1 AVN A提高结肠癌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 |
3.2 AVN A抑制miR-92a从而促进Bim表达 |
3.3 AVN A抑制结肠癌细胞miR-17-92 簇表达 |
3.4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C在转录水平调控MIR17HG表达 |
3.5 KDM4C/miR-17-92是AVN A和5-FU联合治疗结肠癌的有效靶点 |
3.6 AVN A和5-FU联合治疗抑制小鼠肿瘤生长 |
4 讨论 |
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生命关怀教育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生命关怀教育研究进展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生命关怀教育的研究意义 |
1.4.2 本研究创新点 |
2 生命关怀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策略 |
2.1 生命关怀教育的相关理论 |
2.1.1 生命的含义与特征 |
2.1.2 生命关怀的理论与内容 |
2.1.3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关怀教育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统计分析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案例研究法 |
2.2.5 模拟教学法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工具 |
2.4.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2.4.2 教师访谈录的制定 |
2.4.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培育现状 |
3.1 实施调查过程 |
3.2 调查结果与测量 |
3.2.1 数据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2 样本数量统计 |
3.2.3 学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总体分析 |
3.2.4 各个维度上的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水平分析 |
3.3 学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个人家庭因素 |
3.3.2 学校环境因素 |
3.3.3 教师教学因素 |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1 研究结果与结论 |
4.1.1 生命关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
4.1.2 生命关怀教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
4.1.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 |
4.2 研究讨论 |
4.2.1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关怀教育的影响因素 |
4.2.2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策略 |
5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范例 |
5.1 《细胞的分化》教学中联系“体验生命”的案例分析 |
5.2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中渗透“生命消亡”的案例分析 |
6 研究反思、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反思 |
6.1.1 学生问卷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6.1.2 教师访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6.1.3 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 |
6.2 研究建议 |
6.2.1 生命关怀教育是伴随学生的终身教育 |
6.2.2 遵循高中生物学课程特点高效渗透生命关怀教育 |
6.2.3 丰富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对生命关怀教育的意识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附录2 《高中生生命关怀意识与现状的调查问卷》(版式重排)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内容(原版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ESC-sEVs减轻海马区神经干细胞衰老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ESC-SEVS减轻H-NSCS衰老改善小鼠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ESC-SEVS减轻H-NSCS衰老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ESC-SEVS减轻H-NSCS衰老的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羟基红花黄色素A延缓衰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衰老简介 |
1.2 小鼠衰老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 羟基红花黄色素A抗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理作用和研究进展 |
1.4 p16介导的信号通路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D-gal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HSYA用药量的筛选 |
3.2 HSYA 对 D-gal 诱导衰老小鼠免疫器官及体重增长的影响 |
3.3 HSYA 对 D-gal 诱导衰老小鼠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HSYA 对 D-gal 诱导衰老小鼠肝脏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HSYA对 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HSYA对 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肝脏组织中SA-β-Gal活性的影响 |
3.7 HSYA对 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肝脏中衰老相关基因的影响 |
3.8 HSYA对 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肝脏中衰老相关蛋白p16 的影响 |
3.9 HSYA对 p16-R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自由基与细胞衰老的生物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甘氨酸对高氟诱导猪睾丸支持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天麻素通过干预过氧化氢诱导铁死亡而延缓PC12细胞衰老的初步分子机制研究[D]. 王幼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金雀异黄酮对叔丁基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细胞衰老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 刘思彤. 延边大学, 2020(05)
- [4]南瓜籽多肽制备及其抗衰老作用研究[D]. 王培宇. 江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D]. 王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燕麦生物碱中抗结肠癌活性成分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 付荣. 山西大学, 2020
- [8]生命关怀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公主岭实验中学为例[D]. 姜苏原.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ESC-sEVs减轻海马区神经干细胞衰老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胡国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羟基红花黄色素A延缓衰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闵斐.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