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胡苏[1](2020)在《宜良县税务局税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繁荣,相应的涉税事项也越来越多,特别在十八大以后,中央实施放权和管理相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积极支持大众创业,改善营商环境,整个市场主体的规模显着增大,涉税事项更是呈几何式增长。然而,基层税务机关人力资源、信息化程度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纳税人数量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县区税务局作为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基层税务机关直接处理着各种具体的涉税事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税源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昆明市宜良县税务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宜良局的税源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的相关数据,梳理宜良县税务局当前的税源管理模式和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并以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宜良局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税源管理模式落后、税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和基层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惯性思维影响税源管理的发展、重视程度和历史原因,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缴税人、税务机关以及第三方信息孤立导致了各方产生隔阂,内外部因素造成缴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不高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为解决前述问题,本文主要借鉴了云南省官渡区、保山市、曲靖市和香格里拉市的税源管理成功经验,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加强税源管理新模式建设、优化税源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管理及应用、切实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和建立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等建议,以期提高宜良县基层税源管理水平,探索县域税源管理健康发展之路。
肖萍[2](2016)在《吉安市地方税源发展壮大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每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各税的税收,同时地方税收也是地方政府运作地方经济强有力的杠杆支撑。地方税收与当地GDP之间的密切联系更足以说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税源是地方税收的根本和源泉,它的发展变化不仅影响着地方税收的规模范围和提升速度,也直接左右着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因此,培育高质量的地方税源,加强税源建设就是夯实税收基点,是做大税收总量、强盛地方财力的终南捷径。吉安地处江西省中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尽管面对诸多的压力和挑战,吉安的税收经济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近几年来,中央和江西省又先后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绿色崛起等若干个实施意见和帮扶政策,在资金投放和政策鼓励上对吉安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倾斜。以此为契机,吉安各行各业发展活跃,经济活动日新月异。据统计,吉安二十年来累计完成的税收收入达435亿元,年均增幅21.7%,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值也一直保持两位数、四字头的增长,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各行各业虽发展迅猛,地方经济在总体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发展带来的弊端却随之逐步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缺乏、经济下行的压力多重叠加、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等方面。这些都对吉安市的税源和税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先从收入总量、税源结构、机构分支和行业分析四个方面对吉安市税源现状进行分析,再从区域因素、观点因素和政策因素入手解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以发挥优势,向区域经济发展要税收;争取优惠,向政策要税收;有序管理,向房地产健康发展要税收;灵活机制,向“总部经济”要税收等几个有力措施为加强税源建设的着力点,最终达到优化地方税源结构、拓宽地方税源总量、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郑超[3](2016)在《促进税源建设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税收来源于经济,同时又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及质量的反映,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要实现税收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必须有丰裕的税源作保障;而税源建设取决于经济结构能够持续优化和经济状态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当前,经过近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常态,“发展中高速、结构渐优化、新动力推动、挑战多元化”是其显着特点,在这期间,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速放缓这一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势必会对税收收入产生较大影响,税收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国内外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L市为例,通过对相关国税税收数据的分析,从税收收入总量、增速、宏观税负、税收弹性、分税种、分产业、分经济类型、分区域等角度对20年来L市税源结构演进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结构造成的税源影响,并尝试对经济结构与税源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税源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提出建议,以期对其他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和税源建设提供相应借鉴。文章共分七个章节。首先由绪论引入,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是税收、经济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第三章介绍了我国的经济结构现状和税源结构特点,包括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概况及经济结构变革历程、税收收入及税源结构概况。第四章以L市经济结构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了L市当前的经济发展概况、税源特点及经济结构的税源影响。第五章尝试对经济结构影响税源的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税源质量的对策建议。第七章得出结论。
陈全红[4](2012)在《衡阳地税税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衡阳地税税收规模的高速增长,当地税源结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地税税源管理监控难度增加,如何把握税源的流动性、打破税源的隐蔽性,堵住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管理,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成为当前衡阳地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总结了多年地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法,旨在阐述衡阳地税当前税源管理的状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指导衡阳地税的税源管理工作。首先,通过第1章绪论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问题,归纳中外学术界对于税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2章和第3章,主要是阐述衡阳地税当前税源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2章从税收政策、“四位一体”内部运行机制和信息管税三个方面对衡阳地税的税源管理工作进行了介绍。税收政策方面包括税收管理员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征管质量考核制度三大制度,维持了税源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四位一体”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综合治税五项,为跨部门跨职能的税收协调工作提供了保障;最后介绍了信息管税的进程。第3章是在第2章阐述的基础上,分析指出还存在哪些问题,得出了税收总量、税收征管、税收计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协税护税六个方面的税源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4章和结语,主要是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对策。第4章针对第3章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加强税源管理的六大对策分别是:要深入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要完善税源管理质量考核机制,要组建“双向”税源管理控制体系来预防和管控税收风险,要探索科学的税源分析方法,要强化重点税源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最后,做出总结。
崔岚[5](2010)在《西安市地方税收税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税源管理是治税思想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源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税收的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税源管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税收入库的状况。在实践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从税收法制建设、税源管理的社会支撑和税源的管理办法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税源管理的制度、方法和经验。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税源管理仍是我国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长期重视征收和稽核,没有将税源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来对待,造成了税源管理实质性的缺位,使税收的漏征漏管现象严重。本文以西安市地方税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税源管理的理论为依据,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税收征管数据进行分析,对西安市地方税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对国际税源管理进行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地税部门如何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和完善税源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对西安市地方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吴建[6](2009)在《税收数据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税源管理要求实施精细化科学管理,而强化涉税数据的综合利用,正逐步成为强化税源管理的有效手段。这种数据应用以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为基础,在税源管理面临制约瓶颈的情况下,显得既有可能又有内在的必要性。我国税务系统目前正在经历着金税工程的研发和推广,而随着税收数据的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处理模式的建立,全国性的深化数据应用必将成为税务系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在一些信息化应用比较先进的地区,已经大胆尝试数据的深入利用,在税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税收管理中研究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国内研究与实践大多停留在理论或表象层面,构建的应用模式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对在现阶段税源管理中所遇到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南通市地税系统为例,在结合相关理论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在税源管理中全面实施数据应用进行了研究,以达到强化税收监管、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的目标。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通过绪论主要分析了全文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等,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了国内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税源管理和税收数据应用的内涵,以博弈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分析了强化数据分析应用的必要性,分析了现条件下实施数据应用的可能性。第三章从税源管理模式演进历程出发,描述和分析税源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总结了税源管理中数据应用的三方面存在问题。第四章介绍和总结国外税源管理中强化数据的成熟经验,得出在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强化税收数据应用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及具体建议。第六章结论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存在不足进行了总结。本文紧密围绕工作单位的实际经验,坚持理论和实践并行。文章首先从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入手,深层次地挖掘建立税收数据应用机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实践方面对目前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比较前瞻性的解决思路。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这项工作有些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至少说全面实施数据应用的提法、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蒋斌[7](2008)在《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县级财政困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负债高,财政风险高,财政收入偏低,财政空转现象和“空壳”化严重。县级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最基层的部分,一旦陷入困境必然会引起广泛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建设怎样的县级财政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课题。为此,本研究跟踪和研读了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大多数相关文献都是将县级财政看作地方财政的一部分,即使有少量以县级财政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也着眼于如何摆脱现有的财政困境,研究成果显得较为零散,没能对县级财政的未来模式进行系统的回答。本文在重新梳理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县级财政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可持续的。考虑到县级财政效应的广泛性,本文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本研究是财政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西方对财政的研究由来已久,即使在我国也经历了一段时间。虽然这些研究或是因为财政体制的差异,或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减弱了对本研究的借鉴意义,但不妨碍其理论成果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这些理论主要是指: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大量有关我国财政、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以及相互关系的学术成果对本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了解我国县级财政的体制环境。论文首先对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分别进行了阐述,试图作为分析我国财政体制的参照以及为未来的体制设计提供参考。其次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财政制度中的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也对近些年我国财政政策走向,未来财政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描述。基本上明确了县级财政未来建设的体制约束条件。为了加深对本研究现实意义的认识,本文还对我国县级财政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概括,认为县级财政建设不尽如人意,任重而道远。此后,对县级财政所带来的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利用重庆县际数据对县级财政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良性发展的县级财政会对县域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此外,县级财政还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会直接冲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强调的是,县级财政的效应不仅仅限于县域范围内,而会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向外传播。由此加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现实基础。针对目前的县级财政运行状况,本研究罗列了现有的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要实现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财政体制等居多因素。在居多因素之外,本研究还针对县级政府可能存在的夸大县级财政困难的冲动,建立了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模型。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这种冲动是存在的,而上级政府的对应策略是降低对下级财政的支持,从而减弱了转移支付对建立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贡献。体制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本文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角度进行了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强调应多种手段、多种政策综合运用,各项改革同时进行,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县级财政。并对构建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加强了本研究的政策含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县级财政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大量的理论成果为工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需要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方法、工具进行不断的创新,丰富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内涵。本文虽然试图初步构建起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但是限于作者的知识结构,本研究还留下了不少遗憾。在本文结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在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蒋颖[8](2006)在《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分析与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速,必须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改革,提高税收收入,防止税收流失,充分发挥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保护纳税人的相关权益,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管体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核心。本文从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现状入手,在阐述税收、税收原则以及税收征管的内涵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论结合实证,具体对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由此带来的深远意义以及对我国税制提出的新的要求。其次,详细分析介绍了现行地方征管体系的现状,提出并分析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再次,遵循从国际到国内积极适当借鉴的原则。分别对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在税收征管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分析,并对国内相关省份如广东、湖南、海南等在地税征管过程中采取的先进做法进行了分析借鉴。最后,深入探讨本体系改革方向,提出具体改革完善的对策,主要包括有:深化征管体系改革、简明机构设置、提高征管质量、改进稽查手段和方法、提高征管效率、创建服务体系、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罗美琴[9](2005)在《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税收筹划是成熟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成熟的行为体现,是纳税人理性化战略的一部分。它的成熟程度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反映了该国国民的纳税意识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目前,税收筹划在我国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刚刚起步,并且在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强调依法治税的今天,剖析税收筹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税收筹划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节税的区别,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入手,阐述了我国税收筹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我国税收筹划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我国税收筹划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对税收筹划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税收筹划可以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税收筹划在未来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在以上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首先在归纳与评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税收筹划概念表述的基础上,认为税收筹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鉴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的法制状况,本文赞同广义的税收筹划概念。为把握税收筹划的内涵,笔者接着分析了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节税等概念的区别。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税收筹划的三个特点和三项原则。然后运用税收价格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阐释了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在税收筹划理论依据的探讨中着重分析了从法律意义上来理解税收筹
税研[10](1993)在《《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文中研究说明 由湖北省税务局局长胡金山同志主编的《梯级税源建设》一书,最近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研究成果,并于1992年6月8日在京通过国家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组织的专家评审。《梯级税源建设》认真总结湖北省并吸收了全国各地税务部门多年税务促产实践
二、《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宜良县税务局税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述 |
一、税源管理的概念 |
二、税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
三、税源管理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新公共行政理论与纳税服务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重塑税收管理 |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源专业化管理 |
第二章 宜良县税务局税源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宜良县税源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宜良县税源的特点 |
一、宜良县税源免税企业多 |
二、宜良县重点税源企业少 |
三、宜良县重点税源结构单一 |
四、税收收入过度集中 |
第三节 宜良县税源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
第四节 宜良县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五节 宜良县现行税源管理模式 |
一、宜良县苗木行业概况 |
二、宜良县苗木行业税源特点 |
三、针对苗木行业税源特点宜良县采取的税源管理模式 |
第六节 宜良县重点税源的管理情况 |
第七节 宜良县税务局税源管理的成效 |
第三章 宜良县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宜良县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税源管理模式落后 |
二、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
三、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
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 |
五、基层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 |
第二节 宜良县税源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惯性思维影响税源管理的发展 |
二、重视程度和历史原因造成了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
三、纳税人、税务机关以及第三方信息孤立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
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
五、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
第四章 省内先进税源管理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昆明市官渡区税务局三级分类式管理 |
第二节 保山市税务局与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
一、成立专门机构保障工作实施 |
二、初期的具体做法 |
三、政府牵头形成七方数据运用机制 |
第三节 香格里拉税源管理新模式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
第四节 曲靖市对重点行业进行风险管理 |
第五节 借鉴先进税源管理经验对于宜良税源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优化宜良县基层税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
第一节 加强税源管理新模式建设 |
一、构建“管户制与管事制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新模式 |
二、积极向税收管理员和纳税人宣传复合征管模式 |
三、加强税收管理员综合能力培养 |
四、“管户制”“管事制”双管辖,贯彻综合治理 |
第二节 优化税源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 |
一、保障税源管理部门人才供给 |
二、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人员的优势 |
三、加强电子税务局的应用 |
第三节 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管理及应用 |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机制 |
二、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 |
三、强化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
第四节 切实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
一、构建良好的纳税氛围 |
二、丰富税收宣传的形式 |
三、建立公平的违法处罚机制 |
第五节 建立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一、将风险管理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 |
二、分类开展税源风险管理 |
三、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指标 |
四、定期发布风险应对指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吉安市地方税源发展壮大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税源概念与发展经济 |
2.1 税源基本概念 |
2.2 税源、税收与经济发展 |
3 吉安市地方税源建设的的基本现状 |
3.1 总量依然偏小 |
3.2 税源结构单一 |
3.3 税源外流严重 |
3.4 非银行金融业税源弱 |
4 制约吉安市地方税源壮大的因素分析 |
4.1 区域位置不靠前 |
4.2 观念意识不主动 |
4.3 优惠政策不倾斜 |
4.4 行业架构不合理 |
4.5 税收体制不完善 |
4.6“营改增”后的囧迫 |
5 吉安市如何在改革中把握壮大地方税源的着力点 |
5.1 紧跟国内经济发展趋势 |
5.1.1 以区域经济发展稳步壮大税收 |
5.1.2 用好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1.3 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增加税收 |
5.1.4 打造“总部经济”吸引外来税源 |
5.2 做大做强地方经济 |
5.2.1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推动税收 |
5.2.2 拓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税收渠道 |
5.2.3 筹划文化旅游品牌增加税收 |
5.3 在改革新形势下开源节流 |
5.3.1 培育新税源 |
5.3.2 降低征管成本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促进税源建设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经济结构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 经济与经济结构的概述 |
2.1.1 经济的内涵 |
2.1.2 经济结构的内涵 |
2.2 税收与税源结构的概述 |
2.2.1 税收的内涵 |
2.2.2 税源及税源结构的内涵 |
2.3 经济结构决定税收规模和结构 |
2.3.1 经济结构对税收规模的影响 |
2.3.2 经济结构对税源结构的影响 |
2.4 税收影响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
2.4.1 税收收入对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影响 |
2.4.2 税收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导向性影响 |
第3章 我国经济结构现状和税源结构特点 |
3.1 我国经济发展概况和经济结构变革历程 |
3.1.1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概况 |
3.1.2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历程 |
3.2 我国税收收入和税源结构概况 |
3.2.1 我国当前税收收入概况 |
3.2.2 我国当前税源结构概况 |
第4章 L市的税源特点及经济结构的税源影响 |
4.1 L市基本情况介绍 |
4.1.1 L市当前经济发展概况 |
4.1.2 L市经济发展变迁历程 |
4.1.3 L市经济结构特点 |
4.2 L市经济税源结构特点 |
4.2.1 税收收入总量不断攀升,税收增长速度波动较大 |
4.2.2 宏观税负水平稳步提升,税收增速略快于经济增速 |
4.2.3 间接税负稳居主导地位,直接税保持快速增长 |
4.2.4 第二产业税收结构优化,服务业税收增势强劲 |
4.2.5 股份制税收担当主力,多元化税收格局形成 |
4.2.6 区域税收竞相增长,五区税收仍占主力 |
4.2.7 重点税源支撑作用明显,经济助推税收增长 |
4.3 L市经济结构的税源影响 |
4.3.1 从总量上看,经济税收贡献率偏低,经济税源质量有待提高 |
4.3.2 从增幅上看,经济税收增速放缓态势将会持续 |
4.3.3 从结构上看,税源结构不够合理,税收增长后劲乏力 |
4.3.4 从规模上看,大中型企业税收贡献低,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
4.3.5 从地域上看,县区间税收发展不均衡,县区产业结构单一 |
第5章 L市经济结构影响税源的成因分析 |
5.1 L市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和问题 |
5.1.1 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
5.1.2 民营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但税收贡献优势尚未充分显现 |
5.1.3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支柱税源企业,税收风险明显偏高 |
5.1.4 外贸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5.2 政府刺激经济结构转化的政策的不足 |
5.2.1 投资趋势逐步下移回落,机器设备投资规模小 |
5.2.2 结构性减税规模不断扩大,制约税收收入快速增长 |
5.2.3 招商引资成果显着,但引资效益较低 |
5.2.4 财政政策扶持效应不足,激励作用发挥不到位 |
第6章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税源质量的对策建议 |
6.1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税源结构 |
6.1.1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 |
6.1.2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 |
6.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 |
6.2 加快培育新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
6.3 充分发挥县区优势,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6.4 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衡阳地税税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我国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 |
1.1.2 信息管税成为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1.1.3 税源结构日益复杂,税源管理面临巨大压力 |
1.2 研究的内容、意义、篇章结构、创新之处与主要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论文的篇章结构 |
1.2.4 主要研究方法 |
1.2.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3 税源管理概述 |
1.3.1 税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
1.3.2 税源管理的历史沿革 |
1.3.3 税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衡阳地税税源管理的现状 |
2.1 税源管理的制度 |
2.1.1 税收管理员制度 |
2.1.2 户籍管理制度 |
2.1.3 征管质量考核制度 |
2.2 税源管理的“四位一体”的内部互动机制 |
2.2.1 税收分析 |
2.2.2 纳税评估 |
2.2.3 税务稽查 |
2.2.4 税源监控 |
2.2.5 综合治税 |
2.3 衡阳地税税源管理信息化的进展 |
第3章 衡阳市地税局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衡阳地税税收总体运行情况 |
3.2 衡阳地税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衡阳地税税收计划、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 |
3.3.1 税收计划科学性不强 |
3.3.2 缺乏合理的税收分析和统计体系 |
3.4 衡阳地税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 |
3.4.1 对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3.4.2 缺少具有专业素质的纳税评估人员 |
3.4.3 评估信息渠道比较狭窄 |
3.4.4 复杂的评估程序操作性不强 |
3.4.5 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提高 |
3.5 衡阳地税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 |
3.5.1 人工稽查选案缺乏科学性 |
3.5.2 税务稽查缺乏监督,“四分离”难以落实 |
3.5.3 稽查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
3.6 相关部门协税护税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加强衡阳市地税局税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的税源管理体系 |
4.1.1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
4.1.2 加强分税制的合理建立,推进税源管理机构建设 |
4.1.3 建立信息化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 |
4.2 建立合理科学的税源管理制度 |
4.2.1 推行个人唯一的纳税管理代码及管理体制 |
4.2.2 提高纳税评估水平,增强反避税能力 |
4.2.3 纳税信誉等级评定还需加强 |
4.2.4 改革稽查制度,增强稽查力量 |
4.2.5 鼓励发展税务代理事业 |
4.2.6 完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 |
4.3 实现专业化税源管理 |
4.3.1 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上要有创新 |
4.3.2 不遗余力的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
4.3.3 完善税源管理质量考核机制 |
4.3.4 实行税源管理预防管控的双向管理机制 |
4.3.5 运用科学的税源分析方法来把握衡阳地税税收的运行规律 |
4.3.6 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 |
4.4 加强税源风险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西安市地方税收税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税源管理理论概述 |
2.1 税源的定义 |
2.2 税源管理的定义 |
2.3 税源管理的重点 |
2.3.1 税源监测 |
2.3.2 税源分析 |
2.4 税源管理的分类 |
2.4.1.根据不同税种分类 |
2.4.2 根据纳税人规模分类 |
2.5 税源管理的主要原则 |
2.5.1 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 |
2.5.2 从应征到入库的原则 |
2.5.3 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
2.5.4 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2.5.5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2.6 影响税源的主要因素 |
2.6.1 经济因素 |
2.6.2 制度因素 |
2.6.3 征纳因素 |
2.6.4 其他因素 |
2.7 税源管理的理论依据 |
2.7.1 纳税遵从理论 |
2.7.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西安地方税源管理的现状及成效 |
3.1 税收管理员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
3.2 税源监控初现成效 |
3.3 发票管理得到加强 |
3.4 重点税源管理取得一定的进展 |
3.5 税源分析评估工作开始启动 |
3.6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
3.7 个体和集贸市场税收征管得到进一步规范 |
3.8 干部培训工作挖掘了税源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
第4章 西安地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税收法制体系还不能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
4.1.2 税源管理作用的正常发挥受到现行财税体制的制约 |
4.1.3 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 |
4.1.4 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
4.1.5 税源管理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
4.2 西安地方税源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经济总量偏小仍是制约地方税收发展的瓶颈 |
4.2.2 现有产业结构布局创税能力不足 |
4.2.3 重点税源分布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 |
4.2.4 全市各经济区域税源发展不均衡 |
4.2.5 涉外企业税收贡献率较低 |
4.2.6 税源监控管理平台应用缺失 |
4.2.7 全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尚未形成 |
第5章 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 |
5.1 税收法制建设 |
5.1.1 税制不断得以完善 |
5.1.2 重点税源管理制度较为健全 |
5.1.3 推行统一的身份代码制度 |
5.1.4 实行源泉扣缴和预付暂缴制度 |
5.2 税源管理的社会支撑 |
5.2.1 税源管理机构设置较为科学 |
5.2.2 控制现金交易的数量 |
5.2.3 注重涉税公共信息的交换 |
5.2.4 利用网络科技加强税源管理 |
5.2.5 加大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 |
5.3 税源管理的管理办法 |
5.3.1 建立离境清税制度 |
5.3.2 纳税评估分析体系健全 |
5.3.3 加强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管理 |
5.3.4 设置专门的纳税人维权服务机构 |
5.3.5 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工作 |
5.3.6 普遍注重纳税信用建设 |
5.4 对我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
第6章 加强西安地方税源管理的对策 |
6.1 建立严密的社会化税源管理体系 |
6.2 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源管理制度 |
6.3 实现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
6.4 加强税源风险管理 |
6.5 优化税源管理外部环境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税收数据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税收数据应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税源管理和税收数据应用的内涵 |
一、税源管理 |
二、税收数据应用 |
三、税源管理与数据应用的关系 |
第二节 税源管理的博弈分析 |
一、税收征纳博弈环境与行为假设 |
二、税收信息不对称分析 |
三、纳税人行为的策略分析 |
第三节 税源管理的风险分析 |
一、风险识别 |
二、风险评估 |
三、风险处理 |
四、风险控制 |
第四节 现条件下实施数据应用的可能性 |
一、软件系统应用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
二、税收数据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
三、数据之间普遍存在数学逻辑关系 |
第三章 我国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源管理模式演进 |
第二节 现行税源管理模式分析 |
一、税源管理存在问题 |
二、税源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税源管理中的数据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数据应用现状分析 |
二、数据应用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税源管理与税收数据应用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税源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 |
第二节 税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特点 |
第三节 国外经验对我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全面开展税收数据应用的思路 |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 |
一、树立正确的数据应用理念 |
二、加快数据大集中进程 |
三、坚持走信息化道路 |
第二节 开展税收数据应用的措施 |
一、建立数据应用的组织模式 |
二、提高数据的基础质量 |
三、构建全面的数据分析机制 |
四、建立自动预警推送机制 |
第三节 数据应用的保障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思路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借鉴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 理论借鉴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公共财政分权理论 |
2.2.3 财政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各国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借鉴 |
3.1 国外财政管理及实践概述 |
3.1.1 美国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2 日本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3 欧盟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4 俄罗斯财政体制改革及评价 |
3.2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及实践综述 |
3.2.1 我国财政现行框架体制结构 |
3.2.2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
3.2.3 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
3.2.4 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5 财政政策研究 |
3.2.6 财政中长期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
3.3 国外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点 |
3.3.1 按税种划分收入 |
3.3.2 财权与事权相称 |
3.3.3 适度集权与合理分权 |
3.3.4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4 县级财政运行机理及效应分析 |
4.1 县级财政运行评价 |
4.2 县级财政运行的效应分析 |
4.2.1 县级财政的经济效应 |
4.2.2 县级财政的社会效应 |
4.2.3 县级财政的政治效应 |
4.2.4 县级财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
5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
5.1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非体制因素分析 |
5.1.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
5.1.2 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 |
5.1.3 社会稳定与进步 |
5.1.4 县域产业结构 |
5.1.5 政策因素 |
5.1.6 制度缺陷 |
5.1.7 财政管理能力 |
5.2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因素分析 |
5.2.1 分税制的不完善 |
5.2.2 转移支付存在缺陷 |
5.3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弈分析 |
5.3.1 表象之下的博弈 |
5.3.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5.3.3 混同均衡 |
5.3.4 对县级财政困境的解释 |
5.3.5 博弈视角下的体制设想 |
6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6.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6.2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6.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6.2.2 三角模糊权的确定 |
6.2.3 熵权的确定 |
6.2.4 确定组合权 |
6.2.5 关于评价方法运用的说明 |
7 重庆市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
7.1 武隆县财政运行情况 |
7.1.1 武隆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
7.1.2 比较分析 |
7.1.3 武隆县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
7.2 武隆县财政收支预测 |
7.2.1 基于BSP 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 |
7.2.2 基于BP 对武隆县财政收入的预测 |
7.2.3 基于BP 对武隆县财政支出的预测 |
7.3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 |
7.3.1 财政收入结构及其评价 |
7.3.2 财政支出结构及其评价 |
7.3.3 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水平及变化趋势 |
7.3.4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 |
7.3.5 武隆县财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7.4.1 高度重视财源建设,落实增收措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
7.4.2 完善、健全财政支出管理,节约支出,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
7.4.3 管好用活财政资金 |
7.4.4 加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7.4.5 精简机构,扭转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局面 |
7.4.6 建立领导责任制,遏制县级赤字与债务 |
8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
8.1 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 |
8.1.1 近期目标:取消乡镇一级政府 |
8.1.2 远期目标:逐步建立规范的三级政府结构 |
8.2 构建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对称机制 |
8.2.1 明确县级政府事权 |
8.2.2 扩大县级政府充分的财权 |
8.3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8.3.1 完善我国对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方向和原则 |
8.3.2 转移支付的分类 |
8.3.3 完善县级转移支付的设想 |
8.4 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测预警系统 |
8.4.1 财政风险指数预警系统的构建 |
8.4.2 政策建议 |
8.5 加强其他相关制度建设 |
8.5.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
8.5.2 建立完备的听证与审批制度 |
8.5.3 完善县级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 |
8.5.4 建立对不当举债与违规举债的追究制度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分析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论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
1.5 本文的研究创新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税收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地位 |
2.1.1 税收的基本内涵 |
2.2 税收原则 |
2.2.1 效率原则 |
2.2.2 公平原则 |
2.2.3 收入原则 |
2.2.4 法治原则 |
2.3 税收征管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重要地位 |
3 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北京市税收征管体系的经济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
3.2 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的现状 |
3.2.1 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内涵 |
3.2.2 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现状 |
4 国内外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4.1 国际地方税收征管体系运行及改革的先进经验 |
4.1.1 较为健全的反避税法律体系 |
4.1.2 强化重点税源管理,管理机构设置简明高效,征管成本降低 |
4.1.3 强化税务登记管理,推行统一税务代码制度 |
4.1.4 先进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和强大的信息平台管理体系 |
4.1.5 税务稽查体系规范,严格征管 |
4.1.6 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较大,严肃征管制度 |
4.1.7 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建立 |
4.1.8 营造良好的纳税社会氛围 |
4.2 国内其他省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运行及改革的先进经验 |
4.2.1 广东省现行地方税收征管体系运行及改革的先进经验 |
4.2.2 我国其他省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运行及改革经验总结 |
4.3 国内外税收征管体系运行及改革的经验借鉴及总结 |
5 改革和完善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5.1 全面推进与相关政府部门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
5.2 规范稽查体系,严肃稽查制度 |
5.3 加大税收处罚、查处力度 |
5.3.1 依靠法律的刚性原则,提升权威性 |
5.3.2 坚持依法治税 |
5.3.3 长期坚持普查与专查相结合 |
5.4 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5.5 不断深化和拓展税收征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征管质量 |
5.6 创建首都特色纳税服务体系 |
5.6.1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 |
5.6.2 一切工作价值实现尺度以纳税人满意为标准 |
5.6.3 构建一流纳税服务平台,实行纳税业务集约化办理 |
5.6.4 以第三方评价为主导,形成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服务评价新机制 |
5.6.5 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形成互动关系 |
6 改善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的保障和支持体系 |
6.1 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 |
6.1.1 加快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 |
6.1.2 中央适度放权,地方加快立法 |
6.2 建立税收外部监控体系 |
6.2.1 建立各系统部门间信息交流平台 |
6.2.2 开展关联部门的评议公报 |
6.2.3 引进效能监察体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 |
1.1 税收筹划的概念及内涵 |
1.1.1 税收筹划的概念 |
1.1.2 税收筹划与其它减轻税收负担途径的比较 |
1.2 税收筹划的原则 |
1.2.1 不违法性原则 |
1.2.2 成本效益原则 |
1.2.3 综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
1.3 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条件 |
1.3.1 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 |
1.3.2 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 |
2.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
2.1 税收筹划在我国产生发展的历程及进展 |
2.1.1 我国税收筹划发展历程 |
2.1.2 我国税收筹划取得的成就 |
2.2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制约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发展的因素分析 |
3. 促进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政府及税务机关 |
3.2 企业方面 |
3.3 税务代理中介机构 |
3.4 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工作者 |
3.5 进一步加深对企业开展税收筹划重要性的认识 |
4.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发展前景展望 |
4.1 依法治税促使税收筹划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
4.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使税收筹划普遍化 |
4.3 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发展使税收筹划走向专业化 |
4.4 税收筹划在未来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声明 |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四、《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宜良县税务局税源管理研究[D]. 胡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吉安市地方税源发展壮大的对策研究[D]. 肖萍.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7)
- [3]促进税源建设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以L市为例[D]. 郑超.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4]衡阳地税税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全红. 湘潭大学, 2012(01)
- [5]西安市地方税收税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崔岚. 西北大学, 2010(02)
- [6]税收数据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吴建.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2)
- [7]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D]. 蒋斌. 重庆大学, 2008(06)
- [8]北京市地方税收征管体系分析与改革研究[D]. 蒋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9]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罗美琴. 四川大学, 2005(03)
- [10]《梯级税源建设》即将出版[J]. 税研. 税务研究,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