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森林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

引言——森林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

一、引言——林木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蒋承雨[1](2021)在《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泡桐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优质速生树种,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较少。人工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但是许多施肥考虑的只是林木的生长响应,并没有考虑到林木的生长响应效率,不符合可持续生产的理念,为了探讨不同施肥量对泡桐幼苗生长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六塘村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用9501号泡桐幼苗,布置16个试验样地,设置4种施肥水平处理,即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高肥(500g/株)和对照组,肥料为复合肥料(N-P-K为20-8-12),每种处理重复4次。一共3个时期,即出苗期(4月-6月),缓慢生长期(6月-8月)和速生期(8月到10月)。共测定生长、物理、化学、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指标33个,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土壤的关键变量,再通过数据包络模型(DEA)评价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最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探究泡桐生长以及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土壤的关键变量为有机质、全氮、有效铜、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镁、有效钙七个指标。根据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可知,对出苗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缓慢生长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和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苗高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低肥(250g/株),对速生期的泡桐幼苗地径增长的最佳施肥处理为中肥(350g/株)。(2)根据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的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出苗期至速生期,中肥(350g/株)的施肥技术水平、施肥配比效率、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均为最高。根据考虑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可知,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和速生期,低肥(250g/株)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均为最高。说明延迟效应中的结转变量能够促进泡桐的生长,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3)根据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可知,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磷、钾含量的增加,泡桐幼苗的地径增量在增加,泡桐幼苗的苗高增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随着氮、磷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在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而随着钾含量的增加,土壤中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效钙在增加,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镁含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基于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低肥(250g/株)、中肥(350g/株)和高肥(500g/株)处理对泡桐幼苗的苗高、地径均有明显效果,不同时期的最适施肥量不同,且土壤存在延迟效应,使泡桐幼苗在较低的施肥处理下有更高的响应效率。

于景麟[2](2020)在《沟灌水肥耦合三倍体毛白杨水氮吸收及利用研究》文中认为三倍体毛白杨因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特点而成为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但因该树种速生丰产用材林缺乏合理水肥管理等集约经营措施,生产力较低。水肥耦合在国内外虽已广泛应用于人工林培育,但关于其对杨树水氮吸收和利用的调控效应和机制目前尚了解不足。本研究针对沟灌水肥耦合方式下杨树水氮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变化规律与机制等科学问题,以栽植于黄泛平原砂土上的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三年生)为研究对象,研究3个灌溉梯度(W20、W33、W45;即沟渠正下方40 cm土壤水势分别达到-20、-33和以及-45 k Pa时灌溉),4个施N梯度(N120、N190、N260、N0,;即施肥量为120、190、260、0 kg·hm-2·a-1)和自然条件(CK对照)下毛白杨林木生长和水氮吸收利用规律,在对林木生长及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运用田间试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沟灌水氮耦合条件下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氮吸收利用规律的相关研究;揭示林木水氮吸收利用特征对水肥耦合的响应规律与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耦合措施不能改变毛白杨原有的季节生长模式,但合适的水氮耦合措施能够有效调控毛白杨的生长发育。W20N120(高水低肥;土壤水势-20 k Pa,施N量120 kg·hm-2·a-1)处理的胸径增量最高,对三倍体毛白杨的林地生产力提升最为显着,其林地生产力最高可达32.37 m3·hm-2·a-1。(2)毛白杨对水分的吸收主要受到灌水量的影响,W20N120处理吸水量和水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3268.28 t·hm-2·a-1和129.4%。增加灌溉量或施N量都会提高林木吸氮量,但吸氮量主要受施N量影响;W20N260处理总株吸氮量最高,达112.17 kg·hm-2·a-1,较CK增加74.0%。(3)各处理中,W20N12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总株氮肥偏生产力可达221.4 kg·kg-1。不同水氮耦合处理灌水量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影响效果显着,其中W45N260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达13.66 g·kg-1。充足的灌水能够降低毛白杨对氮肥的依赖,同时促进其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增加氮肥偏生产力。(4)毛白杨各器官中,生理活动比较活跃的器官,如叶片和根系,对灌水和施肥的响应较为积极。W20灌溉梯度时,叶片生物量分配比例较CK提升45.5%,增量为0.05 g·g-1。适当的水氮耦合措施能够改变毛白杨体内的生物量分配以及养分分配,促进叶片的生长发育,进而提升林木蒸腾,增强光合作用,并强化毛白杨根系对水分和氮肥的吸收利用,最终有效提升林地生产力。(5)综上所述,为达到较大的收益,当地应保持充足的水分灌溉(-20 k Pa),和相对偏低的施氮量(120 kg·hm-2·a-1)。

薄慧娟[3](2020)在《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长年依赖进口大量木材,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满足木材需求的重要保障。杨树在我国种植面积达85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生产力相对较低。毛白杨是我国乡土树种,生长期长,新的优良无性系不断培育成功。利用2007年种植的“十一五”至“十二五”河北威县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常规密度田间试验地,于2015~2017和2019年开展试验研究。首先进行4种无性系(S86、BT17、B331、1316)在7种种植密度(D22:2 m×2 m、D23:2 m×3 m、D33:3 m×3 m、D43:4 m×3 m、D44:4 m×4 m、D45:4 m×5 m和D46:4 m×6 m[行距×株距])下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采用根序法、土钻法、网袋原位分解法等分别研究S86优良无性系在3种典型种植密度(D22、D43和D45)下的细根、叶片、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和叶枯落物分解等特征,明确密度调控下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构建杨树速生丰产林和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密度和无性系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密度D46下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最大,D23蓄积量最大;B331和S86无性系较BT17、1316表现良好。(2)S86无性系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且上述指标在1~3级细根与>3级细根之间差异显着。密度D22的1~3级细根生物量、根长、直径、表面积、氮含量较高,D43和D45的>3级细根指标较高。(3)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受土壤养分因子、细根根序级别等因素影响,表现不一致。(4)种植密度显着影响S86无性系叶片性状。叶形态、养分含量均在密度D22下较小,而比叶重和化学计量比则较大;叶形态、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S86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所占比例为69%~79%。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受种植密度显着影响(速效钾除外)。(6)S86叶枯落物年质量残留率平均值为77%,养分残留率平均值为碳(26%)、氮(56%)、磷(31%);D22密度下叶枯落物的质量和养分残留率显着高于密度D43和D45,碳氮比排序为密度D22>D43>D45。研究揭示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现阶段在密度2 m×2 m下,林木个体生长资源受到限制,细根间的竞争较大,林地养分匮乏,叶枯落物归回周期较长,不利于后期林木生长,应适时进行间伐或水肥管理。

贾茜[4](2020)在《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平泉黄土梁子镇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适生区,该地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培育目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林区每年未能及时更新密度调控措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本文以构建油松建筑材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体系为重点,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具体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三种立地、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分开展全生命周期密度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剖析不同立地、不同密度梯度下油松人工林全生命周期的干形指标、树干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状况,揭示适宜油松人工林培育的最佳立地及密度效应;开展合理密度研究,制定各径级林木的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表;制定适用于华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密度管理图,且针对最适宜培育油松建筑材的立地,结合建筑材材种出材量,确定最佳主伐年龄。旨在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林场等相关部门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细化参考。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制定出河北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提出主要立地类型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填补现阶段研究的空白。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厚土和阴坡中土相较于阳坡中土,林分整体分杈率低、活冠高长、高径比大,干形较好,且以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干形最佳。(2)同一林龄下阳坡中土油松林的理论密度最大,阴坡中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对于同一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大小均呈现出阳坡中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小于径阶18cm时,随着径阶增大,阴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油松林分的合理经营密度均逐渐减小,径阶18~22cm时,三种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基本一致,为500株·hm-2左右。(3)阳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3000~3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10a生开始间伐,间伐强度为12%,15a和25a以强度20%、25%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为5a和10a,在成熟龄期保留株数密度1650株·hm-2让林木自然生长,保持较好干形,且生物量多向树干转移,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为0.0697m3,公顷蓄积115m3,用于培育油松小径级建筑材,材种规格为8~16cm。(4)阴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700~30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9a、19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10a,在成熟龄期保留1500株·hm-2林分以获得较好干形,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0.0920m3,公顷蓄积138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2200~2500株·hm-2,9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7a和27a分别以25%和30%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8a和10a,保留密度为10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平均单株材积0.1450m3,公顷蓄积145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5)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000~2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7a、15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8a,最佳主伐年龄为47a,保留株数密度为12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1375m3,公顷蓄积165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1000~1200株·hm-2,7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3a和23a分别以20%和25%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6a和10a,保留密度为530株·hm-2以获得较好干形,此时树干生物量占比最佳,最佳主伐年龄为53~55a,伐期树高13~15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2245m3,公顷蓄积119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

刘峰[5](2020)在《沟灌水肥耦合对毛白杨林地水氮运移与根系分布的调控机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速生丰产林提质增产迫在眉睫。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栽培面积已达757万公顷,但产量和质量远低于其潜在生产力以及国际中等水平,水肥管理措施低效是重要原因之一。盲目的水肥供应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林木产量低效低质等。发展沟灌栽培以及水肥耦合管理技术,关注N矿化反应、根区的水氮运移、根系分布、吸收利用过程中各环节,以及彼此间动态联系和整体调控机制,寻找合理的人工林水肥管理措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要求。本研究以黄泛平原三年生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沟灌水肥耦合培育。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灌溉水平(I20、I33、I45)和4个施N水平(F0、F120、F190、F260),以及CK对照(不灌溉不施肥),共13个水氮耦合处理。探究该林分影响N矿化的关键因素、土壤水氮运移分布规律、细根分布、生物量产量以及林木水肥利用效率等。明确不同水肥耦合措施对杨树人工林木的影响,并提出沟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的优化水肥管理制度。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树脂芯原位培养法,对雨季和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矿化速率和矿质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影响矿化反应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充分灌溉(-20 k Pa)处理容易引起林地土壤养分深层渗漏。土壤含水量在10.2%~15.8%范围内,矿化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加快,且不会出现深层渗漏现象。2.通过定点定时观测不同水肥耦合处理水、氮在土壤中的运移分布轨迹发现:(1)相同灌溉量,旱季、雨季均形成上低中高下稳定的椭圆形湿润体,但雨季湿润体在垂向、横向分别扩大67%和100%,均可达到0~100 cm的范围。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水分运移速率越快;降雨过程中雨滴的动能也可加快水分运移。(2)短周期内,NO3--N的运移规律与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相似,但其运移速率滞后于水分,含量于湿润体内部高于边缘,以垂直运移为主;NH4+-N主要在0~40 cm土层累积,土层间分布层次分明;水肥入渗再分布过程中,25%左右的土壤含水率是硝化反应迅速进行的节点。(3)不同处理年度水养分运移中,施N量影响NO3--N的累积,灌溉量影响运移和分布;100~140 cm土层NO3--N渗漏量随施N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I20F260处理浸出现象严重。NO3--N在40~60 cm土层有所累积,其中I33F260处理累积量最高。3.通过对Ⅱ、Ⅳ、Ⅴ区组,根、干、枝、叶等各部分林木生物量的采集,探究不同处理根系分布、林木生物量的相应差异。结果表明:(1)CK处理,根长密度(RLD)在80~150 cm土层显着高于其他水肥耦合处理。水肥耦合处理使根系分布浅层化,0~10 cm土层细根含量显着;集中分布在半径为50 cm土壤湿润体内,径向距树30cm处吸收根最为富集;水平、垂直方向分别可延申至150、100 cm。I20处理根系生长状况优于F260处理,根系生长对N的响应取决于灌溉水平。水肥管理措施可改变根系分布规律,使根系呈“双峰型”分布。(2)I20F120处理林木年均生物量、生物量增量、水肥综合利用效率最高,水肥利用效率高达1074.15,是I45F260处理的47.6倍;I20F260处理,叶和根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I45F260处理,过高的盐浓度对根系生长造成毒害作用,根长密度显着低于其他水肥耦合处理(P<0.05),林木生物量、年度生物量增量也较低。(3)RLD与林木生物量(TB)在50 cm以上土层回归关系拟合程度较好,即50 cm以上土层的细根显着影响林木生长。综合各项研究结果,I20F120处理林木生物量、年度生物量增量、水肥综合利用效率等表现较好,且深层NO3--N浸出量最小,能够形成适量的RLD,促进林木生长。因此,I20F120处理是三年生毛白杨幼林的最佳水肥管理措施。

黄恒[6](2020)在《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作为用材林经济效益显着。目前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非常高,生态环境脆弱,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严重,而刺槐因其具有耐干旱瘠薄,更新萌芽能力强,生长迅速,保持水土性能良好等特点成为该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先锋树种,营造固氮树种刺槐可极大的改善土壤环境。因此,阐明施肥对黄河下游盐碱地刺槐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林木和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分生长与土壤特性相互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营造刺槐速生丰产林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2a生皖刺一号刺槐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进行正交试验,采用4因素4水平的正交设计,以不施肥作空白组(CK),旨在探讨无机肥和有机肥混施对两地刺槐林分的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综合试验结果筛选出最适宜实际生产的施肥组合,建立黄河下游刺槐人工林的平衡施肥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试验中,两块试验地的最优施肥水平有所不同,盐碱地为:N125g、P145g、K85g、FA55g;非盐碱地为:N175g、P145g、K185g、FA55g。非盐碱地土壤相对肥沃,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大,过量施肥可能会对植株生长发育产生负面作用。施肥对于刺槐树木个体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尤其是N有利于刺槐树高和生物量的增长,P对于刺槐叶面积的增加效果显着,单施肥对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2)施肥更能够改变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的再分配机制。N、P在植株体内更为稀缺,N、P的高施肥水平和K的低施肥水平,更能够促进刺槐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积累,而林木体内的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相应的生长发育能力也会提高,同时林木的生理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其生长环境的条件。(3)在盐碱地上,N对刺槐树木个体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K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最大,当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时,适量的有机肥更能有效促进根系活力提升,但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根系活力指数不再增加,林木生长也趋于稳定;对于非盐碱地,N对刺槐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影响最大,N肥在提高了全氮含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而过量施肥对林木的生长无益。(4)施肥能够显着促进盐胁迫下林地土壤环境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P更为敏感,适当施加P肥能有效改良土壤,而N、K肥的施用并没有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土壤酶活性更依赖N、P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5)有机肥能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6)黄腐酸对于刺槐树木个体根系的发生与表达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非常显着,尤其是在盐碱地上的表达效果更好。而施肥对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和生长状况表现出负相关现象。

何清伟[7](2020)在《两种落叶松优良种质选择及其分子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和荒山造林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落叶松的传统优树选择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良种选育技术相对落后,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基础薄弱,造成落叶松育种及遗传改良进程缓慢。本研究采用无损伤活立木材性指标测定法对144个家系3033株华北落叶松进行了测定,利用遥感技术和传统选优方式结合开展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选择的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评价;并对上述两种方法选出的优良单株构建SSR指纹图谱,提出优良种质利用的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无损伤活立木材性指标测量法选出华北落叶松5个优良家系和21个优良单株,实现了对材性和生长性状的同时改良。华北落叶松家系的胸径和弹性模量遗传力分别为0.4921和0.3413。综合生长性状和材性指标等参数对华北落叶松选出5个优良家系:F1、F11、F19、F16和F8,胸径和弹性模量遗传增益分别为和7.1%和6.1%。在5个优良家系中以大于群体胸径平均值30%选出优良单株12株、大于群体平均弹性模量30%选出优良单株9株。(2)采用结合遥感技术的优树选择法选出长白落叶松优树254株。对黑龙江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结合遥感技术的选优方法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优树选择,为建立长白落叶松优树群体种子园等奠定了基础。(3)利用20对SSR分子标记对选出的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优树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本研究所选择的华北落叶松优良家系群体和长白落叶松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0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7.9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5.25。Shannon信息指数为0.826~0.957平均为0.899。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62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0。(4)构建了华北落叶松优树32株和长白落叶松优树173株的SSR指纹图谱。根据20对核心引物扩增结果的峰图,准确读出条带的有无,并采用以扩增片段为基础的引物组合法构建了两种落叶松的指纹图谱。这些研究结果为落叶松品种鉴定、亲子分析、品种注册、分辨真假杂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刘宁[8](2020)在《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杨树(Populus spp.)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速生、分布广泛、易繁殖等特点。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是我国杨树生产的重要品种。杨树的生长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区域化试验是对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有效研究手段。然而环境对于生长初期杨树的影响是综合的,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对于不同欧美杨基因型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关于光照时长的影响长期以来未被重视。研究以12个基因型欧美杨生长初期的多地点(诸城、郓城、宁阳、石首、黑山、滦南)试验和其中4个基因型的光照时长处理(11h、12h、13h、14h和15h)试验为基础,以数量遗传学及统计学理论为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欧美杨生长初期胸径的变异整体上大于树高,生长性状在我国东北和华中地区变异较大。三年生杂交欧美杨生长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显着影响。模型数据GGE双标图的拟合度均在80%以上,结果可靠。入选基因型有5号、7号、3号、4号和9号。丰产性较高稳产性最高的为7号,丰产型为5号,高于平均产量且丰产稳产都较好的为4号。在黑山地区和诸城地区适合栽植3号、4号;在宁阳地区和石首地区适合栽植5号;滦南地区和郓城地区适合栽植7号。高产稳产性不同的4基因型树高胸径对光照时长、温度和降水的响应不同,光照时长对于生长有明显的作用。(2)在不同的光照时长处理下,4基因型的节数、苗高、地径、叶片形态、叶片含水量、叶干重、SPAD值、原初光能转换效率、PSII潜在光化学活性、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和根冠比等多个欧美杨幼苗指标均出现明显差异,光照时间的延长对各基因型的生长均起到了显着的正面作用,表现为封顶日期推迟甚至不封顶、叶片形态的改变以获取更多有效光照、光合生理活跃、幼苗生物量的增加及生物量向地上部分优先分配。4基因型中,G2对光照时长最为敏感,G10次之,G7只在14h光照时长处理下表现较好,G11在全部处理中表现均为最差。G2、G7及N146是具有杂交潜力的育种材料。

李贵[9](2020)在《萜类合成酶基因sMpGPPS调节植物生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萜类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由异戊二烯为结构单元的化合物的总称,是迄今所发现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具有多种化学生态学效应。萜类在植物中主要有两条代谢途径,一种是甲羟戊酸途径MVA(Mevalonic acid),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主要代谢产物有萜类、三萜、倍半萜、植物淄醇类等;另一种是甲基赤藓糖磷酸途径MEP(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主要在质体进行,主要代谢产物有异戊二烯、单萜烯类、柠檬油精(柠檬烯、伞花烃、桉树脑)、脱落酸、赤霉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等。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总数超过了3万种,很多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对固着生活的植物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萜类代谢跟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本文针对目前很少有能够显着提高林木生长及生物量的基因现状,旨在利用生物合成的方法寻找一个调控萜类代谢的基因运用到林木上,以期培育出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的新品种。本论文以3段异源基因序列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PTP(At RBCSIA(Atlg6709))、蚜虫(Myzus persicae)的Mp GPPS(AAY33491.1)、人类的流感血凝素HA(Hemagglutinin)序列人工合成一个新的基因序列,并构建到含有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PMDC84上,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MDC84-Cy-s Mp GPPS(由Mp GPPS-HA组成)、PMDC84-Pl-s Mp GPPS(由PTP-Mp GPPS-HA组成)。以烟草(Nicotiana tobacco Xianthi)、银腺杨无性系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GV3101介导的基因共转化,导入两个基因以及空载PMDC84,通过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实现多个基因序列片段相对稳定的结合,并比较了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的形态、生理指标差异,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萜类代谢分析,研究了两个基因调节植物生长的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来自拟南芥的PTP(At RBCSIA(Atlg6709))、蚜虫的Mp GPPS(AAY33491.1)、人类流感血凝素HA(Hemagglutinin)基因序列通过人工合成方法聚合成新型萜类合成酶基因PMDC84-Cy-s Mp GPPS、PMDC84-Pl-s Mp GPPS,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实现不同物种基因稳定整合,进行模式植物烟草及杨树的基因转化,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抗性植株分子检测,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2)对不同基因型5d生实生苗下胚轴进行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显示GFP,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PMDC84-Cy-s Mp GPPS及空载PMDC84的GFP定位在细胞质。而PMDC84-Pl-s Mp GPPS基因主要在质体中表达,由于下胚轴细胞内的胞质流动非常活跃,质体随流动而移动,因此,质体的绿色荧光模式在细胞中呈快速移动的动态模式。(3)通过形态、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烟草中过表达的两个s Mp GPPS基因显着促进生长以及提前开花结实,和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苗高增加40%、叶面积增加35%~50%、叶数增加20%、开花提前3~4d;显着提高了生长量及生物量,其中平均生长速率提高近1倍、生物量干重增加50%~80%,种子产量最高可增加77.78%,转基因植株在形态特征上主要表现为株高生长快、叶片增大、叶量增多。(4)萜类代谢产物调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PMDC84-Pl-s Mp GPPS基因过表达的烟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而PMDC84-Cy-s Mp GPPS基因过表达的烟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减少;转基因植株的异戊二烯的排放要显着低于野生型及空载对照PMDC84植株,转基因烟草的异戊二烯释放量一天中明显小于野生型释放量,只在中午3h有部分交叉,而晚上的释放量大概只有野生型的50%~60%。而空载与野生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5)对温室大棚中生长的T1代烟草进行了GC-MS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个s Mp GPPS转基因型和野生型样品之间的总离子色谱图(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存在显着差异,总离子色谱图峰值显示出显着的变化,GC-MS分析数据有助于阐明代谢修饰对全基因组植物代谢的影响。(6)杨树中过表达的PMDC84-Cy-s Mp GPPS、PMDC84-Pl-s Mp GPPS基因显着促进苗期生长,使植株长得更高更壮,转基因株系主要表现为苗高生长快、地径增长快,叶数增多,节间长等特征,和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苗高增加17%~31%、地径增加10%~15%、叶数增加20%;显着提高了生长量及生物量,其中平均生长速率提高近50%。本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控萜类代谢的关键步骤GPPS来促进植物生长,调节生物量积累,以此获得较高生物量的新品种,为传统育种难以显着突破生物量提供新思路,为今后合成基因s Mp GPPS在植物中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及理论基础,对林木遗传育种及速生丰产新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森[10](2020)在《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是我国黄淮海平原商业化种植的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但在南方亚热带区域泡桐多为四旁绿化树种,南方地区宜桐地的种植潜力较大,因而探讨施肥等人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可为亚热带区域泡桐人工林科学施肥与集约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研究亚热带区域不同施肥年限下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土壤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在湖南湘阴县设置4种不同施肥年限的(施肥1年、3年、10年和13年)泡桐人工林施肥试验,测定28项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指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演替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探究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群落样本序列优化比例仅为50%,而真菌群落样本序列优化比例则达到98%。细菌群落样本总共测得741465有效序列,平均优化比率为45.48%。真菌群落样本总共测得826904有效序列,平均优化比率达到97.99%。真菌群落的序列优化比例和有效序列数均显着高于细菌群落,而从丰富度指数来看,人工林处理均高于常绿阔叶林。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Chao1)以及均匀度指数(Heip)在人工林及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显着(p<0.05)。真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2)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3-yr和CK,与1-yr、10-yr和13-yr处理之间差异显着。试验林土壤在门水平下,不同处理间的优势菌门均为绿弯菌门,细菌优势菌属为嗜酸栖热菌属(Acidotherm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试验林土壤在门水平下,不同处理间的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真菌优势菌属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等。泡桐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30.6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18%)、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9.21%),绿弯菌门在不同处理中差异显着(p<0.05)。真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72.9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4.52%)、接合菌门(Zygomtcota)(5.13%),接合菌门在不同处理中差异显着(p<0.05)。(3)土壤pH、全钾、速效钾、有机质、硝氮、氨氮、有效硼、有效硫在不同施肥年限泡桐人工林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在人工林处理和对照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在人工林处理和对照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4)在不同施肥年限泡桐人工林的土壤细菌群落有显着相关关系的土壤化学指标为全磷、有机质、有效硼,表明这些因素与施肥年限密切相关。真菌群落的结果表现出不同施肥年限的全钾、有机质、有效硼与土壤真菌群落显着相关,说明这些土壤性质与施肥年限紧密相关。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共有的极显着相关因子为土壤粘粒含量、有效铁、有效锰、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的极显着相关因子为土壤粘粒含量、有效铁、微生物量磷,土壤真菌丰富度指数的极显着相关因子为土壤粘粒含量、氨氮、有效铁、有效锰、微生物量磷,但土壤真菌均匀度指数则并没有极显着相关关系因子。总而言之,对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关键限制因子为有机质和有效硼,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共同限制因子为粘粒含量、有效铁、微生物量磷,在施肥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铁元素和磷元素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引言——林木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言——林木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施肥研究进展
        1.2.2 施肥对林木生长特性研究
        1.2.3 数据包络模型用于施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和土壤
        2.1.3 植被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选取与实验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关键变量筛选方法
        2.4.2 数据包络分析
        2.4.3 方差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1.1 土壤特征的动态变化
        3.1.2 土壤的关键变量
        3.1.3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3.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效率
        3.2.1 不同生长期的泡桐生长响应效率
        3.2.2 不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2.3 考虑土壤延迟效应的泡桐生长动态响应效率
    3.3 土壤特征和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1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3.3.2 土壤特征对施肥的响应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区域的泡桐施肥响应对比
    4.2 泡桐生长对施肥的响应和响应效率对比
    4.3 施肥延迟效应的机理和利用途径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沟灌水肥耦合三倍体毛白杨水氮吸收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2 林木水氮管理策略研究
        1.2.3 林木水氮吸收研究
        1.2.4 林木水氮利用及效率研究
        1.2.5 杨树水氮耦合机制研究
    1.3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案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和分析
    3.1 毛白杨林木生长变化规律
        3.1.1 胸径、树高
        3.1.2 叶面积指数
        3.1.3 林地生产力
        3.1.4 林木生物量
    3.2 毛白杨水氮吸收特征
        3.2.1 对液流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水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3.2.3 对吸氮量的影响
        3.2.4 对氮肥吸收效率的影响
    3.3 毛白杨水氮利用特征
        3.3.1 对叶片氮肥养分月动态的影响
        3.3.2 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3.3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毛白杨水氮耦合机制
        3.4.1 生物量和吸氮量分配
        3.4.2 灌水、施肥与水分吸收利用的关系
        3.4.3 灌水、施肥与氮肥吸收利用的关系
4 讨论
    4.1 毛白杨林木生长变化规律
    4.2 毛白杨水氮吸收特征
    4.3 毛白杨水氮利用特征
    4.4 毛白杨水氮耦合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养分循环
        1.2.2 杨树特性
        1.2.3 毛白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因子
        1.2.4 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2.5 细根研究进展
        1.2.6 细根与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7 叶片研究进展
        1.2.8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9 枯落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特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蓄积量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4.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4.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
        5.1.2 细根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5.1.3 细根与土壤之间定性、定量关系
        5.1.4 叶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方式
        5.1.5 种植密度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
        5.1.6 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林分密度研究
        1.2.2 合理密度确定
        1.2.3 密度效应研究
        1.2.4 林分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关系
        1.2.5 密度管理图研究
        1.2.6 建筑材林研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状况
        2.1.6 水文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芯采集与标准木选取
        2.2.3 建筑材材种规格制定
        2.2.4 相关指标计算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作用规律
        3.1.1 干形质量
        3.1.2 生产力
        3.1.3 生物量分配
        3.1.4 小结
    3.2 合理密度经营表
        3.2.1 不同立地下林分树冠面积和冠幅变化
        3.2.2 不同立地、不同郁闭度下林分理论密度变化
        3.2.3 不同立地、不同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
        3.2.4 小结
    3.3 密度管理图
        3.3.1 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
        3.3.2 等疏密度线和最大密度线
        3.3.3 自然稀疏线
        3.3.4 密度管理图的绘制与检验
        3.3.5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3.3.6 小结
    3.4 最佳主伐年龄
        3.4.1 林分工艺成熟龄
        3.4.2 林分经济成熟龄
        3.4.3 林分数量成熟龄
        3.4.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立地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
    4.2 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的最佳主伐年龄
    4.3 森林成熟龄的研究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沟灌水肥耦合对毛白杨林地水氮运移与根系分布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林地土壤N矿化规律
        2.1.1 土壤N矿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2.1.2 土壤N矿化的研究方法
    2.2 林木根区水、N运移规律
        2.2.1 根区水、N运移及分布
        2.2.2 根区水、N淋失
    2.3 林木根系分布以及水、N吸收规律
        2.3.1 林木根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3.2 林木根区水、N吸收
    2.4 小结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地概况
        3.3.2 取样方法
        3.3.3 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
        3.3.4 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环境因子及水分处理对林地土壤N矿化的影响
        4.1.1 林地环境因子变化
        4.1.2 土壤N矿化反应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1.3 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N矿化反应的动态变化
        4.1.4 不同水分处理下土壤有机N矿化变化规律
    4.2 土壤水、N运移分布规律
        4.2.1 土壤水分短期运移规律
        4.2.2 土壤NO_3~--N、NH_4~+-N短期运移规律
        4.2.3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土壤剖面中NO_3~--N的运移规律
    4.3 林木根系、水养分布以及生物量间的关联性
        4.3.1 根长密度分布差异
        4.3.2 林木生物量差异与NO_3~--N分布与根长密度间的相关性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影响土壤N矿化的因素
        5.1.2 水、N运移与根系密度分布
        5.1.3 毛白杨生产力、细根分布以及水肥有效性
    5.2 结论
6 论文创新与展望
    6.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林木施肥研究现状
        1.2.1 林木施肥的重要性
        1.2.2 施肥对盐碱地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1.2.3 施肥对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1.2.4 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施肥对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盐碱试验地概况
        2.1.2 非盐碱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与测定法
        2.4.1 生长指标
        2.4.2 林木养分含量
        2.4.3 生理指标
        2.4.4 土壤物理性质
        2.4.5 土壤化学性质
        2.4.6 土壤酶活性
        2.4.7 土壤微生物
    2.5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树木个体生长规律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施肥对刺槐树木个体生长的影响
        3.1.2 施肥对刺槐林树木个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3.1.3 施肥对刺槐林树木个体生理特性的影响
    3.2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地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3.1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2 施肥对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施肥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3.4.1 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长指标和林地土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2 非盐碱地刺槐树木个体生长指标和林地土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刺槐树木个体生长变化规律
    4.2 刺槐树木个体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4.3 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
    4.4 刺槐林地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两种落叶松优良种质选择及其分子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落叶松研究价值
    1.2 落叶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 落叶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4 落叶松当前待解决问题及育种前景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形质指标调查方法
        2.2.1 材性性状测量方法
        2.2.2 优树选择方法
    2.3 优树枝条采集方法
    2.4 DNA提取
    2.5 测定提取的DNA浓度
    2.6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2.7 引物来源
    2.8 统计方法
        2.8.1 数据处理
        2.8.2 遗传参数估算
3 结果
    3.1 长白落叶松优树选择
        3.1.1 三种方法优树选择
        3.1.2 三种选优方法比较
    3.2 华北落叶松优良家系选择
        3.2.1 家系性状差异
        3.2.2 家系遗传力及遗传增益估算
        3.2.3 优良家系和单株选择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SSR位点多态性
        3.3.2 落叶松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
        3.3.3 核心种质选择
    3.4 落叶松指纹图谱构建
4 讨论
    4.1 基于遥感技术的选优方式
    4.2 弹性模量的无损测量方法
    4.3 选择落叶松优树的潜力
    4.4 遗传多样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附录A 长白落叶松落叶松优树SSR指纹图谱

(8)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遗传与环境对欧美杨生长初期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结果
        2.2.2 混合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检验
        2.2.3 欧美杨生长初期评价
        2.2.4 气象因素对4 基因型的影响模式差异
    2.3 小结
3 光照时长对欧美杨4 基因型幼苗的影响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照时长对苗期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时长对苗期叶片的影响
        3.2.3 光照时长对苗期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萜类合成酶基因sMpGPPS调节植物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萜类化合物种类、功能
    1.3 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1.4 萜类合成酶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sMpGPPS基因合成及载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质粒转化农杆菌GV3101
    2.3 小结
3 sMpGPPS在植物中的遗传转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MpGPPS遗传转化农杆菌菌株的获得
        3.2.2 sMpGPPS的农杆菌介导浸染-共培养
        3.2.3 sMpGPPS对植物的遗传转化-筛选培养
        3.2.4 sMpGPPS对植物的遗传转化-生根培养
        3.2.5 sMpGPPS对植物的遗传转化-炼苗及移栽
    3.3 小结
4 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及PCR分子检测
        4.2.2 RNA提取及RT-PCR分子检测
        4.2.3 qRT-PCR分子检测
        4.2.4 转基因植株序列检测与比对
    4.3 小结
5 sMpGPPS基因调节植物生长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基因型植株亚细胞定位分析
        5.2.2 不同基因型植株叶数比较
        5.2.3 不同基因型植株叶面积比较
        5.2.4 不同基因型植株苗高比较
        5.2.5 不同基因型植株生物量、生长率比较
        5.2.6 不同基因型植株开花时间比较
        5.2.7 不同基因型植株叶绿素含量比较
        5.2.8 不同基因型植株类胡罗素含量比较
        5.2.9 不同基因型植株结实量比较
        5.2.10 不同基因型植株异戊二烯释放比较
        5.2.11 不同基因型植株TIC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sMpGPPS基因合成构想
        6.2.2 Pl-sMpGPPS的代谢路径
        6.2.3 Cy-sMpGPPS的代谢路径
        6.2.4 sMpGPPS调节植物生长
    6.3 创新点
    6.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泡桐人工林研究现状
        1.2.2 林木施肥的作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研究方法现状
        1.2.4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3 研究评述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样地布置
        2.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2.4 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测定
    2.5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2.5.1 DNA提取和PCR扩增
        2.5.2 Illumina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
    2.6 分析方法
        2.6.1 微生物数据处理
        2.6.2 OTUs聚类分析
        2.6.3 稀释曲线
        2.6.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2.6.5 方差分析
        2.6.6 相关性分析
        2.6.7 主坐标分析
        2.6.8 冗余分析
    2.7 统计分析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3.1.1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3.1.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3.1.3 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3.2 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3.2.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3.2.2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3 真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3.3 施肥年限泡桐人工林土壤性质研究
        3.3.1 土壤物理性质
        3.3.2 土壤化学性质
        3.3.3 土壤生物化学性质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年限下泡桐人工林土壤基本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引言——林木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亚热带地区泡桐幼苗生长特征对施肥的响应[D]. 蒋承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沟灌水肥耦合三倍体毛白杨水氮吸收及利用研究[D]. 于景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D]. 薄慧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D]. 贾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沟灌水肥耦合对毛白杨林地水氮运移与根系分布的调控机制[D]. 刘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立地条件的黄河下游刺槐林施肥效应[D]. 黄恒.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两种落叶松优良种质选择及其分子遗传分析[D]. 何清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杂交欧美杨多地点评价及光照时长响应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9]萜类合成酶基因sMpGPPS调节植物生长研究[D]. 李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10]施肥年限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D]. 刘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引言——森林速生丰产的生理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