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护理教育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魏小雪[2](2014)在《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导致了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要从发展中国家招聘大量护理人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目前澳大利亚需要5万名护士;英国需要20万名护士;美国对护士需求高达10万人。资料显示到2020年这些国家将缺少近百万名护理人员。随着中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也相继增多,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在国内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对高素质护理人员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的需求对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加剧了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短缺的现状。面对国际性护理服务市场日趋发达,护理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这将对我国护理教育现存的办学体制和教育模式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国内培养涉外护理方向的护理院校也逐渐增多,大部分护理院校相继开设了不同层次(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的涉外护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各有不同,尤其是护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国际领先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教育学分不能被国际领先标准所互认,导致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毕业生出国就业有很大障碍,因此构建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符合国际要求的课程设置对培养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拓展护理人员国际就业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1)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通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我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标准、中国护理人才通用能力标准以及中、美、加高等护理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初步构建适应国际需求的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2)基于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美、加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建立适应国际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实现课程与国际教育对接,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3方法和对象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对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初步构建;第三部分是基于现状调查结果,以培养目标体系为核心,通过与美、加课程计划进行比较研究,构建国际适用型护理课程体系。3.1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现状调查在文献回顾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对来自全国40所医学院校的60名在校护理研究生以及广州市某医科大学的80名本科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两部分被调查者经历了护理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及临床实践,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我国护理教育的问题所在,旨在了解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现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问卷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基本情况,共有4题;第二部分是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包括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理念等,共有6题;第三部分是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情况,实践与理论安排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等内容,共有11题。每个题目的认同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认同度越好。3.2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构建该部分结合第一部分的现状调查,应用文献回顾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构建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理论依据,并进行指标框架的拟定;再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指标体系的筛选与修改。本研究遴选了来自广东、辽宁、吉林、山东、湖南、福建、陕西省份7家三级甲等医院、11所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的23位专家,专家领域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以及临床护理。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择如下专家:①护理教育专家,从事护理教育或护理科研工作10年及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②护理管理专家或者临床护理专家,三级甲等医院工作,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护理管理工作或者临床护理工作10年及以上。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3.3基于培养目标的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课程设置的研究本研究以前期对护理教育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构建为参考依据,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台湾、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通过网络获得有关本科护理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理论实践等内容,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方案。对比国内外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将相似课程进行融合;对开课率超过50%的差异课程在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基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构建一套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要求,又满足国际护理教育领先标准的课程设置。4结果4.1从受教育者视角调查分析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本次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了来自全国40所院校的60名优秀在读护理研究生,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年级,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8个领域;同时选取了广州市某医科大学80名大四(实习后)本科护理生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7.1%。136名受调查者,其中男生22人,女生114人,年龄为18-27岁,平均年龄为(24.1±0.3)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不够完善,缺乏人文课程设置、实践课时比例较少,实践与理论脱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调查结果在受调查者中无差异,说明此调查结果在反映全国的护理教育现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2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构建两轮分别咨询了18位来自广东、辽宁、吉林、山东、湖南、福建、陕西省份7家三级甲等医院、11所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理专家。专家领域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方面。专家年龄为41-54岁,平均(46.4±0.62);工作年限为10-34年,平均(24.4±0.24)年;本科学历4(22.2%)名,硕士学历9(50%)名,博士学历5(27.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两轮分别发放问卷23份、18份,回收问卷20份、18份,有效问卷分别为18份、17份,有效回收率为90%、94.4%。两轮咨询专家平均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91,0.893。两轮咨询,一级指标的和谐系数在0.203-0.221,二级指标的和谐系数在0.295-0.302,三级指标的和谐系数在0.261-0.275,且第二轮较第一轮增加,经检验P<0.05,说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根据界值法对指标条目进行筛选,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职业价值和态度、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13项二级指标、73项三级指标。4.3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探索(1)国内大部分本科护理院校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占到了各类课程的20%左右,但其中政治理论课占人文课程的80%左右,其他方面的内容仅占约20%。而美、加本科护理的人文社会学科课时占课程设置的1/3且学科门类较多,涉及面较广。本研究通过对课程的一对一的比对,找出国内外的差异课程,增加了全球文化、社会行为学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人文课程,扩大学科范围,适当压缩了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程。(2)中国本科护理教育实践学时数较国外偏少,平均为1:0.48,本研究之比为1:0.37,国内所有院校均在最后一年进行集中式实习。美国、加拿大理论学时数与实习学时数之比为1:0.8,英国基本达到1:1,且都采取交叉式实习模式,实习贯穿于护理专业学习的始终。研究建议适当压缩最后一年的实习课时,分配到理论学习期间,保持实习与理论的同步进行。(3)中国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采取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即“三段式”,分别是公共基础课(1年)、护理专业基础课程(1-1.5年)和护理专业课程(1-2年),最后一年进行集中式临床实习(42-52周)。在美国,加拿大,包括英国、台湾的学校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间的严格的界限,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根据本校特点设置,形式多样,较为灵活。本研究适当压缩了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医学课程(如耳鼻喉学、微生物学等),整合护理课程,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且增加了部分双语授课课程,例如护理学基础与护理技术以及药理学等。5结论5.1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改进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理念向着全方位培养人才方向转变,但不够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与国际护理本科标准比较存在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实践课时比例较小,实践与理论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形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所以,应加强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改革,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逐步缩短国际差距,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5.2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在国内外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比较基础上,借鉴美国、加拿大、台湾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以及国际、国内注册护士标准、我国护士通用能力标准,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确定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职业价值和态度、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13项二级指标、73项三级指标。咨询专家权威性高,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5.3构建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结合文献研究,通过对比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的8所大学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采取与国内相似课程(授课内容、教学大纲)进行融合,差异课程适当进行补充的方式,在国内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人文素质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压缩临床医学课程、增加护理专业特色课程;建议增加实践课时,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使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突显护理特色。
李全磊,颜美琼[3](2011)在《台湾地区护理教育及认证制度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台湾地区正式护理教育始于1947年三年制护士科,1949年成立护理学系,1979年设立硕士班,1997年设立博士班,并于2005年将台湾地区护理职业学校改制为护理专科学校以提升护理教育最低层级。现有"高教""技职"体系下7类不同护理教育学制并形成完整的升学途径。目前有近6万名护理科、系、所学生,仍以专科学生为主体。2006年成立"台湾护理教育评鉴委员会",开始对台湾地区39所护理院校进行系统地评价与鉴定。
孙宏玉,朱丽娜,岳彤,党芸[4](2014)在《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是保障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国内外护理学教育标准的发展及现状、护理学教育标准的内容、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的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为规范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推广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依据。
王惠珍,魏小雪,史蕾[5](2014)在《国内外8所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国内外8所院校先进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状况,为我国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美国、加拿大、我国台湾的8所护理院校的本科护理课程设置异同点。结果 8所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是人文素质及政治教育课程涉及领域广;特色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临床实践。结论通过分析国内外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找出符合国际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为国内护理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借鉴。
姜小鹰,曹枫林,林雁[6](2012)在《开拓 前瞻 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护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护理专业地位与服务品质。台湾地区的医院和护理院校以全人照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主旨,注重医院环境人文化,护理工作人性化;强调护理教育产、学结合及实务化发展,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护理教育倾向。提示护理教育工作者和临床护理工作者:学生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的养成,学校和医院负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院校联系,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和人性化医疗环境,深化护理教育改革,有助于提升护理专业地位,保证护理专业永续发展。
孟萌[7](2011)在《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认证提供科学的工具。2.揭示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内在成因和实施机制,比较其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的本质特点和差异性,为建立我国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做出探索,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提出参考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考察国内外护理及医学教育标准研究现状,把握教育标准研究趋势,探讨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及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内涵。2.应用比较研究法,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正式规则(认证机构、教育标准、认证程序)、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特征、差异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3.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原则,初建标准的框架。选择18位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专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就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讨论,通过结果分析确定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要素。4.应用文献分析法考察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现状,形成《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5.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协调下,依据不同的地域、办学类型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98所开办本科护理学教育的护理学院(系),对《标准》(讨论稿)条目的内容全面性、描述清晰性、定位及可实现性等进行2轮调查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试行)。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回顾了国内外护理、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育标准研究现状。2.通过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掌握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得出市场、专业发展、政府力量、市民社会等是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主要成因,比较了各国共同点和差异性。通过横向比较,首先分析了美、英、澳认证机构的性质、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和差异。其次,描述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的认证标准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从本质标准和过程标准的特点出发,比较了认证标准的共性及差异。第三,在认证程序比较中,着重强调了各国程序的公平、客观、科学性机制的建立,分析了认证程序、各步骤参与人员以及认证结果的异同点。非正式规则比较,从价值取向、伦理规范、风俗习性三个方面,得出了人本主义、学术自由与学校自治、公平性和客观性、立足于防止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的开放性、规则意识、创新性等共同点。实施机制比较中,对制度的合理性、制度安排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选择结果、违约成本及信息公开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如下建议:完善我国护理学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促进护理学专业组织的发展;加快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即最低合格标准的制订;完善认证程序和相关规范,建立科学的认证实施方案;建立与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相配套的先进文化。3.以一般系统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哈蒙德教育评价模式等理论为指导,以文献回顾和比较分析为基础,提出标准构建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标准框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求得了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基本要素,确定了《标准》基本框架。4.文献研究得出了我国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内外护理本科基本教育办学条件的研究现状。在以上基础上,借鉴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5.通过对全国98所护理学院(系)专家进行2轮咨询,修订《标准》(讨论稿),形成了由本科护理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2项)和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10个领域40项)两部分构成的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专家对各级条目的赞同程度和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均较高。6.分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应用问题,归纳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结论:1.本研究将系统论、教育目标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管理理论引入教育标准的构建研究,形成了标准构建的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2.第一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小组会议、文献研究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和调查,科学地构建了包括本质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两部分的全国适用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提供了工具。本标准建立了培养国际竞争能力、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作为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对全国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资质和条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符合国内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融入了我国护理学专业发展特色,体现了当前护理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它可信度较高,可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起到定向、指导和规范作用。该标准目前已提交教育部,应用于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试认证。3.首次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研究,通过比较从认证主体建设、完善认证依据、加强文化建设三方面提出我国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转换政府职能,发展多元化教育评价;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鼓励中介组织发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要把握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护理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核心,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考量;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专业认证程序和步骤;颁布认证相关政策条款,规范认证过程;进行认证相关的先进文化建设。
李爱夏,袁葵,陈燕,黄美惠,温孟娟[8](2015)在《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介绍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概况,包括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实习安排等,并对大陆护理教育的相应内容进行思考,在提高护理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发展专科护理教育和重视慢病护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沈曲,刘洋,杨金秋,黄遵诚,叶本兰[9](2014)在《台湾地区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为大陆高等护理教育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台湾地区9所高校全日制护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结果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三类;公共通识课程丰富,医学基础课程精简,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选修课程呈现多样化。结论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较为符合社会及临床需求,值得借鉴。
周守民,陈立言[10](2018)在《台湾实施生命教育提升护生专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素养的实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生命教育对护生专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素养的影响。方法以我国台湾中部某护理院校的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生命教育干预,将生命教育列为教育主轴之首,辅以环保节能及服务学习两大教育主轴,同时开设《生死关照》课程,作为生命教育与护理教育结合的特色课程。在研究期间对每一年护理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使用生命教育自评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在校5年的生命教育干预,护生的生命教育自评问卷总均分均>3.5分,得分最高的两个条目分别为"经过5年的培育我能认同护理是一门专业"与"我能做到关怀与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且二者7年来分数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在院校实施生命教育结合护理教育得到护生的认可,尤其在增加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培养护生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和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方面有显着成效,为院校培养护生的护理能力提供参考。
二、台湾护理教育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护理教育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
七、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
附录六、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2)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设想 |
第二章 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构建 |
3.1 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 |
3.2 指标体系框架拟定与研究方法 |
3.3 培养目标指标体系专家咨询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培养目标的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课程设置的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2 研究方法 |
4.3 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课程设置初步构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2 研究结论 |
5.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5.4 研究的局限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
致谢 |
(4)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护理学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的发展 |
1.1 美国护理学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的发展 |
1.2 加拿大护理学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的发展 |
1.3 澳大利亚护理学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的发展 |
1.4 英国护理学教育标准及专业认证的发展 |
2 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发展 |
2.1 台湾、香港地区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发展 |
2.2 内地护理学专业认证的发展 |
(5)国内外8所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8所院校课程设置特点 |
3.1 人文素质及政治教育课程涉及领域广 |
3.2 特色课程设置模块化 |
3.3 课程设置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
3.4 注重临床实践 |
4 启示 |
4.1 强化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
4.2 压缩基础课程, 减少重复内容 |
4.3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融合,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
4.4 适当增加实践比重 |
(6)开拓 前瞻 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护理的人性化与信息化 |
1.1 医院环境人文化, 护理管理人性化 |
1.2 临床护理信息化, 护理工作高效化 |
2 护理教育产学结合与实务化 |
2.1 注重产学结合, 细化专业设置 |
2.2 注重教学方法, 客观测评成效 |
3 启示 |
3.1 明确培养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 |
3.2 重视教学改革, 完善实践环节 |
3.3 注重院校结合, 养成人文理念 |
3.4 加强质量管理, 促进护理成效 |
(7)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部分 国外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比较 |
一、理论基础 |
二、比较研究方案 |
三、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描述与比较 |
四、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正式规则描述与比较 |
五、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非正式规则描述与比较 |
六、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机制描述与比较 |
七、对我国建立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启示 |
第三部分 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构建 |
一、构建原则 |
二、理论研究 |
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框架的确定 |
四、《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的形成 |
五、《标准》(讨论稿)的全国范围调查咨询与修订 |
六、讨论 |
小结 |
附录一 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专家咨询问卷(节选) |
附录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全国调查咨询参与院校名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介绍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护理教育层次现状 |
2大仁科技大学的育人实践 |
2.1教学资源 |
2.1.1硬件设施 |
2.1.2教材资料 |
2.1.3师资力量 |
2.2教学特点 |
2.2.1师生关系 |
2.2.2课堂纪律 |
2.2.3教学方法 |
2.3考试考核 |
2.4学生实习 |
2.5授帽仪式 |
3思考和启发 |
3.1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力 |
3.2发展专科护理教育 |
3.3重视慢性病护理能力的培养 |
3.4避免护理知识的重复教育 |
3.5增加实习单位的选择范围 |
(9)台湾地区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方法 |
2 结果 |
2.1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结构 |
2.2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内容 |
2.3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护理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实践比率 |
2.4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
2.5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情况 |
3 讨论 |
3.1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结构 |
3.2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内容分析 |
3.2.1 公共通识课程多样化 |
3.2.2医学基础课程精简 |
3.2.3 护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3.2.4 选修课程多样化 |
(10)台湾实施生命教育提升护生专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素养的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生命教育”主轴培养方案与实施 |
2.1.1 营造校园生命教育氛围 |
2.1.2 培养人文艺术与生命教育素养 |
2.1.3 举办模拟体验活动 |
2.2“环保节能”培养方案与实施 |
2.3“服务学习”培养方案与实施 |
2.3.1“服务学习”的基础服务学习 |
2.3.2“服务学习”的进阶服务学习 |
2.4《生死关照》的培养方案与实施 |
2.5 效果评价 |
2.5.1 评价工具 |
2.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 |
4.2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提高了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
5 小结 |
四、台湾护理教育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2]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 魏小雪.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3]台湾地区护理教育及认证制度概况[J]. 李全磊,颜美琼. 中华护理教育, 2011(09)
- [4]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J]. 孙宏玉,朱丽娜,岳彤,党芸. 中国护理管理, 2014(04)
- [5]国内外8所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 王惠珍,魏小雪,史蕾. 护理管理杂志, 2014(11)
- [6]开拓 前瞻 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 姜小鹰,曹枫林,林雁. 中华护理教育, 2012(06)
- [7]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D]. 孟萌.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 [8]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介绍及思考[J]. 李爱夏,袁葵,陈燕,黄美惠,温孟娟. 中华护理教育, 2015(08)
- [9]台湾地区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 沈曲,刘洋,杨金秋,黄遵诚,叶本兰. 护理学杂志, 2014(15)
- [10]台湾实施生命教育提升护生专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素养的实效研究[J]. 周守民,陈立言. 护理管理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