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我国税制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我国税制改革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税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楼继伟[1](2019)在《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税改革成效显着,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逐步显现。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在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回顾和梳理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出台,在还原历史的同时,澄清社会上存在的典型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以更好地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刘娟[2](2019)在《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1在西方,素有“罗宾汉税”之称的个人所得税肇始于英国,随后美、德、法等国家纷纷效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人所得税逐步发展成为欧美国家的主体税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日趋复杂,逐步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或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演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关注重点也开始从如何实现税收效率逐渐转移到如何选择更能体现税收公平正义价值的课税模式上来。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相对较晚,但课税模式的改革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2018年8月31日,我国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订,将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作为本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仅仅从立法形式上对课税模式进行改革,显然是一种狭义的形式意义上的改革。要实现课税模式实质意义上的改革,理应将课税模式的改革作广义的理解,并将其视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而言,就此次修法的具体内容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故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探寻适合于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改革路径,俨然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正式颁布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但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过大、税负分配不公、税收流失严重等现象却日益凸显。归根结底,这与我国个人所得税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无关联。此次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进行了首次改革,实现了过去20多年一直想解决但却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可见,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传统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弊病进行理性地纠偏,是国家深化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和实现现代税制的必然选择。此次修法旨在体现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与正义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缩小贫富差距的调节功能。因而,以税收公平为研究视角,在检视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基础上,打开思想的藩篱,对我国此番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改革进行通盘考虑,试图从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税制要素路径、配套改革路径着手,注重个人所得税立法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制度设计,以提升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以期抛砖引玉,为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有益的见解。

陈思瑞[3](2019)在《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文中提出曾几何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治水平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式奇迹。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发展的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各级政府各自招商引资、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政府赖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把控经济发展的方向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以经济分权冲破行政分权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改变了央地政府之间传统的博弈关系,提高了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后续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基本框架。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长期担任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引致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打造健全的地方税体系,再次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成为当前深化财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营改增后,营业税消失,增值税五五分成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本文在探索地方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在当前阶段应摒弃以税收立法权或税收征管权作为地方税划分依据的观点。以税收收益权作为地方税的划分准,将地方享有收益权的税种都纳入地方税体系的考察范围之中。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的中心,在税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健全地方税体系,必须先明确地方主体税种,确立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构建层级清晰的税收体系。在归纳外国地方税体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能够满足地方财政需求,保障地方财政自主权,并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正面的激励效果;在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兼顾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区域调控能力,并反映地区居民的差异化公共受益程度;在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具备税收正义的价值取向,满足实质正义、程序正义和制度正义三个维度的要求。基于此,通过联动的立法改革,构建“消费税+资源税”的双主体税种结构,是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的适当选择。

夏宏伟[4](2013)在《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设立之初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经过近33年的运行,在组织收入、调节收入分配、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但这33年间,我国居民收入渠道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这对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和课税模式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我国6次修正了个人所得税法,3次修正了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政策和征管的规范性文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尽管我们政府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与百姓的期待仍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上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再次提出的明确目标。然而,何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如何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系统学习梳理研究各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藉此探索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之路。但因认识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只能抛砖引玉。论文共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正文部分共十章,每章最后一节为本章内容小结。第二章分四节对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一节以西方经济学派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归纳了古典主义学派、庸俗经济学派、社会政策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制度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的认识。第二节分六个时间段归纳了主要国家不同时期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的变迁。第三节分析了财政收支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差距、政治阶级利益、国际税收竞争、税制结构演进和征收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个税职能定位的影响。第三章分四节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进行了研究。第一节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的九项因素。第二节在总结现行税制职能发挥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税制面临的挑战和要求。第三节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理论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本文观点。第四章分三节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进行了探索。第一节比较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历史上主要的税制改革指导思想、税制改革方案、课税模式及其在税收立法中的应用,探讨了影响税制改革的关键问题。第二节对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的原因,提出了我国税制改革路径选择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第五章分五节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进行了研究。第一节比较归纳了来源说、净增值说和消费支出说关于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的观点。第二节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和我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课税范围。第三节对各国税法中关于雇佣所得、经营所得、农林牧渔业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信托所得、受赠所得、养老金所得和非法所得的规定进行了比较和归纳。第四节从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农林牧渔业所得、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递延型养老保险所得和其他所得等方面,对我国课税对象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分四节对我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关键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节探讨了我国税制改革中综合所得项目与分类所得项目的划分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税率结构协调问题。第二节比较归纳了主要国家纳税单位选择和演化,以及OECD国家纳税单元最新趋势,提出我国课税单元仍应坚持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但应逐步考虑家庭因素。第三节比较了主要国家成本费用扣除实践,归纳总结了各国成本费用扣除发展趋势,对我国费用扣除机制协调进行了研究。第四节对主要国家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纳税义务判定标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纳税义务判定标准的具体建议。从第七章开始,每章在比较分析OECD国家立法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设计中比较关键的工薪所得、股息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投资理财收益和生产经营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七章分五节对我国工资薪金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一节分析了OECD国家法定税率、中央所得税税前基本扣除额、和税率门槛变动规律,对法定税率与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关系进行了比较。第二节研究了OECD国家税前扣除项目和法定税率变动规律以及费用扣除和税率级距调整机制。第三节在分析美国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建议。第四节对我国现行涉外工薪所得税收政策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第五节介绍了OECD国家征管制度,提出了完善我国纳税申报制度的建议。第八章分三节对我国股息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一节系统梳理了英美法等国家所得税一体化进程,对各国关于公司向股东支付所得、资本回购和注销清算等方面的税收处理规律进行了总结。第二节对我国股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完善建议。第九章分三节对我国财产转让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一节从财产转让所得的实现和确认、财产转让所得范围和税率、损失弥补限制、递延纳税机制、财产交换股票、个人住所转让、通货膨胀处理机制等方面,对英美法等国家财产转让所得计税机制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第二节对我国财产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十章分四节对我国投资理财收益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一节分析了我国理财产品种类及其收益实现形式,指出了理财产品税收特征。第二节从纳税主体认定、信托收益所得税特征两个方面对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国家信托所得税制度进行了比较。第三节在梳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指出了现行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第十一章对我国生产经营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一节从看穿原则适用范围、看穿征税结构、债务和税收成本及损失处理、合伙企业与投资人交易、合伙利益处置合伙企业清算等方面,对主要国家合伙企业所得税立法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二节从课税主体、看穿机制设计、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分配、投资者计税基础、企业清算、有限合伙税收处理、纳税地点和扣缴义务人等方面,对我国生产经营所得税制安排进行了研究。

于俊[5](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一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改革是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课题,从古至今,税收制度改革以制度促经济、以经济稳政治、以政治助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税收制度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税收制度改革是通过税收制度架构设计和组成要素的边际变化来调整治理格局、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助推国家治理优化。当今世界,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抑或是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非常重视税收制度改革,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吸收和借鉴他人在税收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有益成果,适时推进本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鉴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庞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税收政策等较为传统单一的领域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开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可以将税收制度改革由微观的、具体的工作层面提升到宏观的、战略的层面,拓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对税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税收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的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赋予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使命,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探讨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及其调整、改革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及其调整以税收集权化匹配计划经济化、以集中统一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公共化匹配经济市场化、以公共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现代化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税收制度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这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经验。历经七十年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但也还存在结构布局、法律层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瓶颈制约着税收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只有从新时代税收文明现代化的高度统筹布局税收制度改革,才能打破瓶颈,建立起与国家治理战略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是贯穿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始终的一根红线。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集中体现党对税收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势。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融洽相助益,总体布局重塑了税收制度改革的灵魂,税收制度改革强劲了总体布局的血脉。自觉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文明发展的“净化剂”、社会发展的“粘合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宏观抱负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税收制度改革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恪守税收制度改革的家国情怀、激励国家社会公民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遵循市场规则、力求治理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注重统筹兼顾、发挥制度集成聚变效应,尊重契约伦理、扞卫税收权利义务生态,维护央地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中观价值和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税收制度改革应有的姿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施行税收法治方略,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放大税收乘数效应,在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下释放税收正能量,在绿水青山愿景引领下促进绿色税收发展,在多元共治价值追寻下创新税收治理方式,为各国治理中的税收制度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微观努力和路径探索。

王敏,袁娇[6](2018)在《中国税制改革四十年回溯与发展趋向》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的演化历程可划分为税制改革的酝酿、兴起、深化和新征程四个阶段,在政府主导下由内外需求倒逼税制改革,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实现税制革新,在制度模仿中形成突破性的改革路径。经过四十年的变迁,我国税收制度已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逐渐向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转变。未来建立完善的现代税收制度,还应进一步强化税务管控,完善税收结构,强化税收法治。

谭飞[7](2019)在《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即使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可能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巨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升至2822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0.491。尽管近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46以上的高警戒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分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成为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制度大有可为,而税制结构的完善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税制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减少贫困,有利于改善不同收入等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以货劳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速度太快,而税制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这使得间接税和直接税占我国税收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系结构不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不成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断强化,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公正,必须缩小不同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政府要想办法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税制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视角出发,使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趋势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达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具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简要评述。第2章主要阐述了收入分配、税制结构及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及规律,并从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第4章主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所得税、财产税、货劳税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探讨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第5章实证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同时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探讨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为税制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实证支撑。第6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及收入分配效应。根据税制结构国际比较经验和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第7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改革建议。第8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税制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实证和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整体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现行各税类和税种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上确实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货劳税内部不同税种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正有负,但对收入格局的整体影响为负。其中,增值税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均表现出明显的累退性,消费税和营业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表现不一,但整体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第二,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对居民收入分配还是对要素收入分配都表现出一定的累进性,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影响积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则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尽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但总体上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19年1月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其收入分配效果还有待观察。第三,财产税和其他类税尽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调节效果,但受课税范围、规模所限,调节功能基本缺失。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税制结构的主要对策有:第一,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降低货劳税比重是当前实现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向。要继续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影响减税降费的效果。要加大消费税改革,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税率,适当提高奢侈品消费和资源耗费型消费行为的税率,加强对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税的征管力度。第二,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应尽快完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对资本性收入的课税力度,适当降低劳动所得课税税率,减少税率等级,维持工资薪金课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逐步扩大专项支出抵扣范围和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企业所得税方面,应主要着眼于扩大承担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范围与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与力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第三,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逐步推进”的基本方略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探索如何加大对社会存量财富的征税力度,提高财产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占比。本论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区域收入分配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6年国内30个省份的数据,不但研究不同税种在不同地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尝试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可加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果非线性的实证分析,一改诸多学者使用线性模型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税制结构作用的做法,研究工具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收入数据的隐蔽性,官方公布的可查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对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因缺少足够的微观收入数据和税收数据,文中实证分析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或家庭层面,最后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数据基础之上,使得研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还不够丰富、成熟。本文主要从税制结构对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尽管也分区域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使用了非线性模型,但未能充分探讨该模型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本文对各税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种主要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其他税种较少涉及。另外,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缺乏近年来“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分配效果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刘颖[8](2014)在《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可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结构主导型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经济全球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国际分工格局也出现新的趋势。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①税收制度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施加影响进而对一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产生影响,通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利益配置调节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当前税制所面临的外部大环境已经从如何促进“增长”转变为如何适应并促进“转型”,从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应该如何促进税制的优化,形成怎样的税制结构,才能建立一个融收入功能与调控功能为一体、充分发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税制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首先应用并拓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等四个方面阐述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作用机制,从激励引导和矫正作用方面突出税制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动态匹配是发展目标,揭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税制演进与产业结构变化做关联性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所体现的经济结构制约着税制结构的发展演变,而税制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于产业结构的顺利发展演进同样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随后研究重点是分析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从我国税制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中小企业发展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进行具体分析,认为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税负正向激励不足,以高税负的约束机制实施的税制也严重缺失,同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本文还对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进行验证,从实证结果得出各主要税种都存在进一步改革空间的结论;以浙江省为案例,从产业税收构成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主要问题,并从亩产税收视角对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性较强产业——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分析,认为地方可以运用适当的税收政策工具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税制结构有不断趋同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进行国际比较与借鉴。在总结各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税制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税制优化路径并围绕具体税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调整要素结构来看,实施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税制优化;从调整需求结构来看,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与方向、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从促进产业集聚来看,实施促进产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税制优化;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实施鼓励与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提高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竞争力为切入点,围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理论模型展开分析,从模型中的辅助性要素——“国家税收制度”如何对决定产业竞争优势四个关键要素发挥促进作用的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以及税收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探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税制优化路径。二是研究工具的创新。近年来已有的实证分析更多地是对主要税种与GDP(或地区GDP)建模研究,但是对于各个税种与主要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税收的税种来源构成,根据主要税种与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在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等方面,五大主要税种还存在较大的改革优化空间。三是研究论据的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后,“浙江模式”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非常迫切,浙江省产业结构呈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税收结构进行分析,以传统制造业(纺织业)为例、从亩产税收视角对税收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做阐述,认为税制可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钟月[9](2016)在《“营改增”背景下的增值税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就像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税制改革侧重经济视角,但需遵循法治导向;税收立法侧重法治层面,必依改革成果为依据。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二者所体现的皆是实践的创新,共同的目标是税收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改革与增值税立法正是此种逻辑。这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要义。我国于2013年10月将增值税立法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立法规划之中,由此增值税立法纳入了国家立法日程。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调整期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依法治国重大举措的大背景下,中央对业已实施的增值税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增值税立法的紧迫性也愈加凸显出来。本文以总结“营改增”试点改革为依托,分析“营改增”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大势所需,重新审视我国增值税制度从“不完整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向“现代型增值税制度”改革的策略,进一步深入挖掘现代型增值税制度及构造机理。同时,研究“营改增”与增值税立法之间的关联性,探索增值税立法的重点与难点,厘清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所需的增值税立法思路,以解决“营改增”背景下现代型增值税立法之困难。同时,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增值税法的立法经验,提出现代型增值税法的方案设计,进而对我国增值税立法提出对应建议,推进我国税收法治的稳步发展。这是本文的首要研究目的。根据以上思路,本文论述内容如下:首先,以围绕“营改增”对增值税立法之影响效应为中心,对“营改增”进行了深入、系统、广泛的研究和论证。全面总结了“营改增”试点改革对财政与经济,以及增值税立法的影响,阐明“营改增”叩开增值税立法之门,而现代型增值税制度的建立则进一步推进增值税立法进程。由于各国增值税法都存在差异,除因其法律框架和具体制度设计不同外,其所采用的增值税制度形态也有差别。因此,本文对现代型增值税制度基本原理做了解读,并深入到制度背后,探明支撑现代型增值税制度和增值税法的理论依据和法律实践性适用原理,阐明其形成原因并说明其发展趋势。同时,论证简化与优配的适用税率,并以全部抵扣进项税额为扣税基础的现代型增值税税制才是改革关键所在,也即,建立现代型增值税制度是增值税立法的目标。其次,探索“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立法中的重点与难点,寻求解决的基本途径,处理好“营改增”先改革后立法带来的矛盾。继而论证,根据现代型增值税制度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现代化税收法治的需求,改革到立法的周期应被缩短,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制定现代型增值税法障碍。再次,增值税法的域外考察。第四章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现行立法规划,借鉴域外增值税法的立法经验,为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的制定提供建议。对域外增值税税制的形成、增值税立法与增值税改革过程、法律渊源、税率、征收范围、以及特殊规定等方面进行局部性阐述,为制定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提供参考。第五章对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的基本原则提出建议,即增值税中性原则。现代型增值税法应遵循增值税制度的中性原则。本文研究构建现代型增值税法,将增值税中性原则单独列为一章进行详细论述,通过研究我国增值税非中性效应之体现、我国中性效应增值税法的构建标准等内容,论证我国应建立具有中性效应的现代型增值税法。最后,本文第六章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层面对我国制定现代型增值税法给出具体制度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旨在阐述现代型增值税法框架的构成和建立现代型增值税法后,国家税务机关如何执行现代型增值税法。其中,抵扣制度是增值税内在机制有效运行和产生功效的前提和基础,纳税人抵扣权制度的建立有益于保障纳税人在履行国家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抵扣权利,并按照现代型增值税法的规定,享有一定的抵扣权标准。与此同时,税收征收管理权限之核定权制度的确立,是从法律层面规制税收执法人员征收管理核定权。其中,建立税收征管权限中的核定权制度,完善对税收执法人员具有约束力的管理权限和核定权限的审查与监督规则,实行科学和多样的量化核准机制,是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运行的保障。

李果[10](2019)在《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高经济增长被世界瞩目,同时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研究也备受关注,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认为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对经济主体征税,事实上是对经济的一种扭曲,减税则是可以降低这种扭曲,同时税收政策也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最灵活有效工具。在现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仍在全国大力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而我国减税政策的实施能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的减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减税政策对我国的TFP提升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别对全国的宏观税负与TFP的增长、我国各地区的宏观税负与地区TFP增长以及各产业的宏观税负与TFP增长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分析其中的依赖机制,以推导出我国的减税政策对TFP提升的路径,为我国正在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首先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部分是与减税相关的,包括我国的减税政策梳理,与减税的理论基础。拉弗曲线是最早解释了减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进一步分析了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传播途径的理论学派,有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理论和乘数理论,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TFP增长的核心,借鉴了投资理论,减税激励企业行为,借鉴了最优税收理论和税收的“相对价格”理论。另外一部分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关的知识梳理,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以及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为分析TFP增长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TFP的增长主要有三种途径:科技的进步、技术效率的提高以及中观和宏观经济的结构转换,结构转换进一步表现为技术效率的提高。分别从全国、地区以及产业三个层面,分析减税政策在这三个方面对TFP提升产生的影响,及减税政策在各层面起作用的具体方面。然后是文章的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全国、各地区以及各产业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并具体分析减税政策在三个层面对TFP提升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认为:(1)减税政策在宏观层面能够促进TFP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以及减税政策提供的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TFP的增长。(2)减税政策使企业增加创新投资等,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同时降低了社会上的要素流动成本,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使企业技术效率得到提升,促进企业TFP水平,推动地方TFP的提升。(3)减税政策能够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使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更好地结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促使了更多的新型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部门的TFP水平;同时我国的制度特征也是影响TFP提升的重要因素,减税政策使地方税收降低则不利于产业TFP的提升。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政策实施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减税政策在新技术与其应用部门之间的衔接作用,促进新技术在社会上的推广,同时也发挥减税政策对社会创新活动的鼓励,为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方面,使减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管理,促进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在中观和宏观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要促进既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也要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TFP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税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税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税改革作为突破口为经济体制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一) 打破“统收统支”, 在摸索中寻找改革方向
        1.“统收统支”“必须坚决加以改变”
        2. 财税改革先行一步
    (二) “放权让利”, 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试行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
        2. 两步“利改税”势在必行
        3.“利改税”是改革的方向
        4. 从企业承包制到“税利分流”
    (三) “分灶吃饭”,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 从“分灶吃饭”到“财政大包干”
        2. 预算外资金膨胀
        3. 土地财政起源
        4. 中央财政职能弱化
        5. 分税制的早期探索
    (四) 矫正包干制, 酝酿价税财联动改革
        1. 从价格“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2. 价税财联动改革的设想
        3. 市场化改革取向的艰难探索
二、税制和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一) 工商税制改革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 税制替代承包制
        2. 税制改革“一石三鸟”
        3. 为控制投资过热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二) 分税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 分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整体性改革的中心环节
        2. 原有的财税体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 中央财政“站在悬崖边上”, 危及国家长治久安
    (三) 分税制财税体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稳定规范的财政分配关系
        1. 收入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改为按税种划分
        2. 把地方政府藏于预算外的财政资金引入“分税制基数”
        3. 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财力差距
    (四) 分税制改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 分税制改革是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2. 分税制改革:在历史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最大努力
三、公共财政:基于市场化的财政改革目标模式
    (一) 建立公共财政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
        1. 市场化改革要求转变财政大包大揽的模式
        2. 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要求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
    (二) 预算制度成为财政改革的重点
        1. 首部《预算法》的出台
        2. 从一本预算到四本预算
        3. 从预算角度看宏观税负和土地收入
        4. 预算外资金的终结
    (三) 扩大社会性支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
        2.“非典”后大幅增加公共卫生支出
        3.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覆盖城市和乡村
    (四) 公共财政参与和支撑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
        1. 支撑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 塑造成熟市场经济主体
        2. 财政支撑金融改革破局
        3. 推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 首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1.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2. 从积极到稳健、再到积极, 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受阻
四、新时代财税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一) 财税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1.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财政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
        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财政主动改革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财政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 以“营改增”为重点完善税收制度
        2. 修订《预算法》现代预算制度起步
        3. 启动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三) 保障和改善民生,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 初步实现全民医保
        2. 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
        3. 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4. 加强基本住房保障
        5. 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任重道远
        1. 防控重大财政风险
        2. 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
        3. 推动实现“四个全面”
        4. 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2)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缘由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实质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愿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社会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主张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主张实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主张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利弊的研究现状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三)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首要原则:税收法定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法定原则的作用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核心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公平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公平原则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辅助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效率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效率原则的作用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划分与比较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区别定性说
        二、支付能力说
        三、二元课税说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评判
    第一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 “三税并存”时期(1978 年-1993 年)
        二、 “分类统一”时期(1993 年-2018 年)
        三、 “小综合+多扣除”时期(2018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三税并存”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分类统一”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小综合+多扣除”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一、纳税单位公平价值的缺失
        二、税基公平价值的缺失
        三、税率公平价值的缺失
        四、费用扣除公平价值的缺失
        五、征管方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六、税收优惠公平价值的缺失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一次转型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二次转型
    第二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黎巴嫩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也门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美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德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英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日本课税模式的特色
    第三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有限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窄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综合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宽泛
        (五)税收抵免范围广泛
        (六)采取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分别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较多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广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第六章 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构想
        一、明确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目标
        (一)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价值
        (三)切实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二、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必要性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实现税收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三、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可行性
        (一)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二)法律层面的可行性
        (三)征管层面的可行性
        四、实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步骤
        (一)初始阶段的步骤
        (二)巩固阶段的步骤
        (三)提升阶段的步骤
    第二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
        一、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以夯实税制改革的法律基础
        二、深入细化《个人所得税法》以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促进个税改革的公平正义
    第三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税制要素路径
        一、重新界定个税纳税单位范畴
        二、适时扩大综合所得计征范围
        三、优化调整个人所得税率结构
        四、合理规范费用扣除申报制度
        五、改革完善个税征收管理方式
        六、规范健全个税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配套改革路径
        一、设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二、实行纳税申报激励制度
        三、加强税务稽查处罚机制
        四、搭建协税护税网络平台
        五、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
        六、切实完善税收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资料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基本概念
        一、地方税的概念及涵义
        二、地方税相关概念辨析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概念及涵义
    第二节 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地方税收支的意义
    第三节 财政分权理论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财政分权理论对于地方税权的意义
    第四节 税收正义理论
        一、税收正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税收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税收正义理论对于地方税的意义
第二章 营改增后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地方税收不符合地方公共财政需求
        一、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低
        二、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高
        三、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第二节 地方税权难以适应财政分权的需求
        一、地方税立法权缺失
        二、地方税征管权日趋萎缩
        三、税收收益权划分愈发不合理
    第三节 地方税制有违税收正义价值
        一、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实质正义要求
        二、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程序正义要求
        三、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制度正义要求
    第四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溯因
        一、市场与政府界限不清晰
        二、分税制以集权作为初衷
        三、地方税制设计有违正义
第三章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一、发达国家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二、发达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三、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一、发展中国家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三、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第三节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比较分析
        一、外国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二、外国政府间税权划分比较分析
        三、外国地方主体税种设置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借鉴
        一、科学合理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稳定适度的政府间税权配置
        三、明确合理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和选择标准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
        一、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前提
        二、关于地方主体税种的备选税种
    第二节 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财政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保障意义
        二、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作用
        三、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导向
    第三节 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经济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
        二、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区域发展特色相一致
        三、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居民公共受益相匹配
    第四节 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价值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实质正义
        二、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程序正义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制度正义
第五章 地方主体税种部分备选税种的利弊分析
    第一节 增值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增值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增值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增值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企业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分析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个人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个人所得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四节 房地产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房地产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房地产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房地产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六章 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设想
    第一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消费税方案
        一、消费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二、消费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三、消费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第二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资源税方案
        一、资源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二、资源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三、资源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第三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路径
        一、双主体税种模式的立法改革总体思路
        二、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三、资源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第四节 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明确政府职能并简化政府层级
        二、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
        三、税收立法权下放的配套条件
        四、稳步推进地方辅助税种立法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结论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2 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理论研究综述
        2.1.1 古典主义学派
        2.1.2 庸俗经济学派
        2.1.3 社会政策学派
        2.1.4 新古典学派
        2.1.5 凯恩斯主义学派
        2.1.6 新古典综合派
        2.1.7 新剑桥学派
        2.1.8 货币主义学派
        2.1.9 新制度学派
        2.1.10 供给学派
        2.1.11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2.2 国外立法实践中职能定位变迁研究
        2.2.1 18世纪末至19世纪60年代
        2.2.2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2.2.3 20世纪30至70年代
        2.2.4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2.2.5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2.2.6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
    2.3 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影响因素分析
        2.3.1 财政收支状况
        2.3.2 经济发展水平
        2.3.3 收入分配差距
        2.3.4 政治阶级利益
        2.3.5 国际税收竞争
        2.3.6 税制结构演进
        2.3.7 征收管理水平
        2.3.8 其他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研究
    3.1 职能定位约束因素分析
    3.2 我国税制运行情况评价
        3.2.1 税收职能发挥情况分析
        3.2.2 现行分类税制面临的挑战
    3.3 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研究
        3.3.1 理论研究综述
        3.3.2 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定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课税模式研究
    4.1 税制改革理论和实践
        4.1.1 个税改革指导思想和实践
        4.1.2 主要税改方案和实践
        4.1.3 主要课税模式和实践
        4.1.4 税制改革关键问题分析
    4.2 我国课税模式研究
        4.2.1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特征分析
        4.2.2 我国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理论分析
        4.2.3 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路径选择
        4.2.4 税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课税对象研究
    5.1 课税对象理论研究综述
        5.1.1 来源说
        5.1.2 净增值说
        5.1.3 消费支出说
    5.2 课税对象地域比较分析
        5.2.1 美国
        5.2.2 英国
        5.2.3 德国
        5.2.4 瑞典
        5.2.5 澳大利亚
        5.2.6 日本
        5.2.7 韩国
        5.2.8 新加坡
        5.2.9 我国台湾地区
        5.2.10 我国香港特区
    5.3 课税所得项目比较分析
        5.3.1 雇佣所得
        5.3.2 经营所得
        5.3.3 农林牧渔业所得
        5.3.4 财产转让所得
        5.3.5 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3.6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5.3.7 信托所得
        5.3.8 受赠所得
        5.3.9 养老金所得
        5.3.10 非法所得
    5.4 我国课税对象研究
        5.4.1 工资薪金所得
        5.4.2 生产经营所得
        5.4.3 劳务报酬所得
        5.4.4 农林牧渔业所得
        5.4.5 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4.6 财产转让所得
        5.4.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5.4.8 递延型养老保险所得
        5.4.9 其他所得
    5.5 本章小结
6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总体设计
    6.1 税目划分和税率协调研究
        6.1.1 我国综合所得与分类所得划分
        6.1.2 税率结构协调机制
    6.2 纳税单位研究
        6.2.1 主要国家纳税单位选择
        6.2.2 典型国家纳税单位演化
        6.2.3 OECD国家纳税单位最新趋势
        6.2.4 我国课税单位选择
    6.3 成本费用扣除协调机制研究
        6.3.1 主要国家成本费用扣除实践
        6.3.2 主要国家成本费用扣除发展趋势
        6.3.3 完善我国成本费用扣除协调机制政策建议
    6.4 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判定标准研究
        6.4.1 现行政策运行情况评价
        6.4.2 纳税义务判定标准国际比较
        6.4.3 完善我国纳税义务判定标准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综合所得课税制度研究
    7.1 OECD国家税负和税前扣除变化分析
        7.1.1 法定税率变动分析
        7.1.2 中央所得税税前基本扣除额变动分析
        7.1.3 税率门槛变动分析
        7.1.4 法定税率与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比较分析
    7.2 我国税前扣除和税率结构研究
        7.2.1 税前扣除项目研究
        7.2.2 法定税率研究
        7.2.3 费用扣除和税率级距调整机制研究
    7.3 股权激励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7.3.1 美国税收政策设计机制研究
        7.3.2 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所得税收政策建议
    7.4 涉外工薪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7.4.1 现行政策运行情况分析
        7.4.2 完善我国涉外工薪所得税收政策建议
    7.5 纳税申报制度研究
        7.5.1 OECD国家征管制度分析
        7.5.2 完善我国纳税申报制度建议
    7.6 本章小结
8 股息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8.1 主要国家股息所得税制设计机制研究
        8.1.1 避免重复征税机制
        8.1.2 股东分配处理机制
        8.1.3 资本回购处理机制
        8.1.4 注销清算处理机制
    8.2 完善我国股息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8.2.1 现行政策运行情况分析
        8.2.2 完善我国股息所得税收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财产转让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9.1 OECD国家税制设计机制研究
        9.1.1 财产转让所得的实现和确认机制
        9.1.2 财产转让所得范围和税率安排
        9.1.3 损失弥补机制
        9.1.4 递延纳税机制
        9.1.5 财产交换股票处理机制
        9.1.6 个人住所转让所得政策设计
        9.1.7 通货膨胀处理机制
    9.2 完善我国财产转让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9.2.1 现行政策运行情况分析
        9.2.2 完善我国财产转让所得税收政策建议
    9.3 本章小结
10 投资理财收益税收政策研究
    10.1 我国理财产品发展情况分析
        10.1.1 产品种类和收益分析
        10.1.2 财产品税收特征分析
    10.2 典型国家信托所得税制设计机制研究
        10.2.1 纳税主体认定机制
        10.2.2 信托收益所得税特征分析
    10.3 完善我国理财产品收益税收政策研究
        10.3.1 现行税收政策运行情况分析
        10.3.2 完善我国理财产品收益税收政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11 生产经营所得税收政策研究
    11.1 主要国家合伙企业所得税制研究
        11.1.1 看穿原则适用机制
        11.1.2 看穿征税结构安排
        11.1.3 债务、税收成本和损失处理机制
        11.1.4 与投资人关联交易税收处理机制
        11.1.5 合伙利益处置税收处理机制
        11.1.6 清算所得税收处理机制
    11.2 完善我国生产经营所得税收政策建议
        11.2.1 课税主体
        11.2.2 看穿机制
        11.2.3 应纳税所得额确定
        11.2.4 应纳税所得额的分配
        11.2.5 投资者计税基础
        11.2.6 合伙人退伙所得和清算所得
        11.2.7 有限合伙税收处理
        11.2.8 税率结构安排
        11.2.9 纳税地点和扣缴义务人
    1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
    第一节 国家治理
        一、国家治理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历史性超越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的税收因素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第二节 税收及其制度
        一、财政与税收
        二、税收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税收的论述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的互动
        一、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的税收制度
        二、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三、税收制度助推国家治理成就新高度
第二章 国外税收制度改革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税收制度促进面向现代国家转型
        二、相机抉择的税收制度结构化改革
        三、税收制度改革强国富民的新担当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税收制度助力稳固民族独立成果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税收制度改革
        三、税收制度改革擦亮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色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苏联东欧国家不成功的税收制度改革
        二、越南革新开放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三、古巴“模式更新”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第三章 当代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的建立、调整和评价
        一、新旧税收制度的转换
        二、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调整
        三、对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改革的评价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税收制度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二、涉外税制和“利改税”的出台
        三、分税制和“营改增”的深远影响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央地税收的合作与博弈
    第三节 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布局不够完善
        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
        三、地方税收体系失衡
        四、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使命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治理的“助推器”
        一、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提升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能力
        三、拓展公共资源的多元协同治理
    第二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治理的“稳定器”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
        二、从依法治税实践推及到依法治国战略
        三、从税收技术发展关涉到民主权利保障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的“催化剂”
        一、协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治理的“粘合剂”
        一、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二、推动建成全面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三、推动创建融通的大格局社会治理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的“净化剂”
        一、克服生产的“异化”及自然的“异化”
        二、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外部性
        三、绿色税收制度拓宽绿色发展道路
    第六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
        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恪守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
        二、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助力民族复兴之梦
    第二节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把握好坚守与开创的关系
    第三节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二、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三、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第四节 遵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契约伦理
        一、维护税务相对人的权益
        二、建设纳税社会信用体系
        三、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
    第五节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二、健全地方税体系
        三、增强税收预算科学性
第六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全面落实税收法治方略
        一、大力推进税收立法进程
        二、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三、完善提供税收司法保障
        四、创新开展税收法治宣教
    第二节 充分发挥税收乘数效应
        一、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二、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水平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种类改革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改革
    第三节 有力彰显税收公平正义
        一、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情系民生降低基尼系数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
        四、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第四节 加速提升税收绿色指数
        一、激活绿色税收制度机制
        二、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三、增强现有税种绿色程度
    第五节 多元构建税收综合治理
        一、推动建立税收保障制度
        二、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力量
        三、打造经世济用税收智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税制改革四十年回溯与发展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制改革的酝酿:建立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税制体系 (1978—1993年)
二、税制改革的兴起: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体系 (1994—2000年)
三、税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税制体系 (2001—2012年)
四、税制改革的新征程:建立现代税制体系 (2013年至今)
    (一) 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国地税合并以加强征管
    (二) 优化税制结构:结构性减税不断深入
    (三) 推进税收法治: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五、我国税制改革的特征
    (一) 政府主导下由内外需求倒逼税制改革
    (二)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实现税制革新
    (三) 制度模仿中形成突破性的改革路径
六、中国税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向
    (一) 强化税务管控:打造“智慧型税收”, 深化国际税收合作
    (二) 完善税制结构:所得税改革的深化与地方税体系的构建
    (三) 强化税收法治:税收立法的持续推进

(7)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
        1.2.2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2.3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1.2.4 税制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与税制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4 皮凯蒂的收入分配理论
    2.2 税制结构理论
        2.2.1 税收分类理论
        2.2.2 税制结构模式选择理论
    2.3 税制结构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3.1 货劳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2 所得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3 财产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4 税制结构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4.1 货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2 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3 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3.1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2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
        3.2.1 货劳税的结构变化
        3.2.2 所得税的结构变化
        3.2.3 财产税的结构变化
    3.3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3.3.1 货劳税内部结构
        3.3.2 所得税内部结构
        3.3.3 财产税内部结构
        3.3.4 直接税、间接税结构
第4章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4.4 税制结构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4.2 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5 税制结构对资本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5.1 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6 税制结构对区域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6.1 货劳税的影响
        4.6.2 所得税的影响
        4.6.3 财产税的影响
    4.7 实证小结
第5章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5.1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设定
        5.1.3 数据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税制结构对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非参数可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模型构建、变量设定与检验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实证小结
第6章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
    6.1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1.1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6.1.2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2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2.1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
        6.2.2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3 我国税制结构现存的问题
        6.3.1 税制结构未能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3.2 税制结构未能充分发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7章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7.1 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7.1.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7.1.2 以打造均衡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7.1.3 以构建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区域收入分配机制为着力点
    7.2 税制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7.2.1 货劳税的调整与完善
        7.2.2 所得税的调整与完善
        7.2.3 财产税的调整与完善
    7.3 推进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7.3.1 建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制度
        7.3.2 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
        7.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税制优化问题
        1.2.2 产业结构、税制与经济增长关系
        1.2.3 产业结构与税制、税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1.2.4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2.5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1.4.2 税制与税制优化的概念界定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产业分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1.1 产业分类方法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依据
        2.2.1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体系
        2.2.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3 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
        2.3.1 生产要素
        2.3.2 需求条件
        2.3.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2.3.4 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2.4 税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定位
        2.4.1 积极作用
        2.4.2 局限性
3. 产业结构演变与税制变迁的实践互动
    3.1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1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
        3.1.2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3.2 税制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3.2.1 世界税制发展规律
        3.2.2 我国税制发展及现状
        3.2.3 税制变迁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4. 我国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分析
    4.1 税制对生产要素的效应分析
        4.1.1 生产要素
        4.1.2 税制与生产要素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4.2 税制对需求结构的效应分析
        4.2.1 需求情况
        4.2.2 税制与扩大内需的适应性分析
    4.3 税制对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4.3.1 产业关联度
        4.3.2 税制与产业集聚的适应性分析
    4.4 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4.4.1 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4.4.2 税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5.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
    5.1 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1.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5.1.2 模型设立与估计
        5.1.3 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
    5.2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5.2.1 浙江省产业结构概况
        5.2.2 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基于产业税收视角
        5.2.3 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亩产税收视角
6.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国际比较与借鉴
    6.1 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
        6.1.1 产业结构高科技化
        6.1.2 呈现经济服务化趋向
        6.1.3 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
        6.1.4 产业生态化趋势日益显现
    6.2 国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
        6.2.1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税制
        6.2.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
        6.2.3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
        6.2.4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
    6.3 经验与启示
        6.3.1 保护资源环境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2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3 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7.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优化路径研究
    7.1 调整要素结构的税制优化
        7.1.1 优化资源环境税制
        7.1.2 实施创新驱动税制
        7.1.3 提升人力资本税制
    7.2 调整需求结构的税制优化
        7.2.1 扩内需促消费的税制优化
        7.2.2 调整投资方向与结构的税制优化
        7.2.3 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
    7.3 促进产业集聚的税制优化
        7.3.1 税制应有利于强化企业垂直关联
        7.3.2 税制应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
        7.3.3 税制应支持劳动力要素流动
    7.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
        7.4.1 制定针对性税收法律法规
        7.4.2 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营改增”背景下的增值税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我国“营改增”改革的研究综述
        (二)我国增值税立法的研究综述
        (三)国外增值税立法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论文研究难点
        (一)论文内容的难点
        (二)其他方面
    六、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立法的意义与目标
    第一节“营改增”的成效及问题
        一、“营改增”的背景
        二、“营改增”的成效
        三、“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四、对“营改增”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营改增”对增值税立法的影响
        一、“营改增”改革与增值税立法的关系
        二、一般意义上的增值税与“营改增”背景下的增值税之不同
        三、“营改增”对增值税立法的影响
    第三节 增值税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增值税立法的必要性
        二、增值税立法的可行性
    第四节 增值税立法的目标:现代型增值税制度的建立
        一、世界增值税的发展简史
        二、我国增值税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增值税立法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型增值税制度
        四、我国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与现代型增值税法之比较
第三章“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立法的难点
    第一节“营改增”全面推进的现实障碍
        一、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状态仍然持续
        二、2016 年“营改增”全面改革面临的困境
        三、税收增长乏力与税源结构失调
    第二节“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立法的现实障碍
        一、不完善的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分配体制是增值税立法的障碍
        二、税收立法民主化程度进展障碍
        三、税收立法意识和立法技术的缺失
        四、流动性税源对增值税立法的障碍
    第三节“营改增”背景下增值税立法障碍之克服
        一、规范税收征收权应对收入分配体制下的税制不公
        二、加快税收现代化治理进程实现税收法治化目标
        三、核定权与简易征收应对流动性税源的挑战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增值税立法的域外考察
    第一节 法国增值税立法的考察
        一、《法国增值税法》的历史沿革
        二、《法国增值税法》的主要特征--以金融业增值税为例
        三、国际货物转让过程中出口退税和进项抵扣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英国增值税立法的考察
        一、增值税法的法律与实践渊源
        二、《英国增值税法》执行--处罚制度
        三、《英国不动产增值税法》评析
    第三节 日本消费税立法的考察
        一、《日本消费税法》的建立过程
        二、租税法定主义在《日本消费税法》中的应用
        三、《日本消费税法》的税收分享体制
        四、《日本消费税法》的劣根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营业税立法的考察
        一、台湾地区的“税收立法”
        二、《台湾加值型及非加值型营业税法》的形成及其法律渊源
        三、《台湾加值型及非加值型营业税法》的特殊规定
    第五节 域外增值税立法经验的评价分析
        一、借鉴域外增值税立法经验的总结
        二、对制定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的启示
第五章 税收中性原则在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中的确立
    第一节 增值税法中性原则的理论分析
        一、税收中性原则是现代型增值税立法的基本原则
        二、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的相对中性原则
        三、现代型增值税法的相对税收中性
    第二节 增值税法中性原则的域外实践
        一、欧盟增值税税收中性原理解析
        二、域外增值税中性原则的适用
        三、欧盟委员会起诉成员国违反增值税中性原则的案例
    第三节 我国增值税非中性效应之体现
        一、增值税非中性效应源于中性原则的削弱
        二、发育不良的增值税中性税制
        三、琢磨不透的的税收立法权与税收征收权
    第四节 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中性原则的构建标准
        一、增值税立法原则的中性内涵
        二、现代型增值税法中纳税人抵扣权的确立
        三、现代型增值税法中性效应税权的配置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的规制要点及制度设计
    第一节 我国现代型增值税法的规制要点
        一、现代型增值税制度下制定增值税法的规制要点
        二、增值税征收管理机制解决现代型增值税法困境
    第二节 现代型增值税实体法的制定
        一、总则
        二、纳税主体的划分标准
        三、征税范围
        四、纳税主体的抵扣制度
        五、税率
        六、计税依据
    第三节 现代型增值税程序法的制定
        一、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
        二、税收征收管理权限之核定权的规定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事项
        四、增值税出口劳务免税及退税的相关规定
        五、纳税人缴纳时间与进口货物缴纳地点的确认
    第四节 现代型增值税法附则的制定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10)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述
        一、减税政策的含义及其测度方法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及其测度方法
        三、减税政策对TFP增长路径影响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可能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减税的理论基础
        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三、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现实基础
        一、促进税制优化阶段的减税政策:1978-1994年
        二、扩大内需阶段的减税政策:1994-2003年
        三、结构性减税阶段的政策:2003-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减税政策对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用分析
        一、减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二、减税政策促进技术效率水平提升
    第二节 减税政策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用分析
        一、减税政策对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逻辑
        二、构建减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
    第三节 减税政策对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减税政策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逻辑
        二、我国减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减税对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全国各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二、减税政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三、实证结论分析
    第二节 减税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二、减税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三、实证结论分析
    第三节 减税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我国三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二、构建减税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分析
        三、实证结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启示
    第一节 减税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一、减税促进新技术应用
        二、减税鼓励社会创新
    第二节 减税政策促进技术效率提升
        一、减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减税促进人力资本效率提高
    第三节 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减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减税促进新型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学术研究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税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J]. 楼继伟. 财政研究, 2019(02)
  • [2]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D]. 刘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D]. 陈思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D]. 夏宏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5]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于俊. 华侨大学, 2019(12)
  • [6]中国税制改革四十年回溯与发展趋向[J]. 王敏,袁娇. 经济纵横, 2018(06)
  • [7]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谭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8]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D]. 刘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 [9]“营改增”背景下的增值税立法研究[D]. 张钟月.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10]我国减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效应分析[D]. 李果.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我国税制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