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115柴油机电器设备(一)(论文文献综述)
孙学芳[1](2021)在《高海拔高寒环境对金属矿山机械设备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熊锐[2](2020)在《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力市场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操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契机。本文将主要针对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从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具体包含主接线系统、厂用电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本文首先根据火电厂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结合规划要求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厂用电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紧贴实际,实现系统的高效、可靠运作。其次,围绕设计方案对软件系统开展设计工作并就如何实现软件系统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软件功能、数据库、监控系统等三项内容,旨在实现对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试验,强化对设备的监督、缺陷管理,实时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该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新昌电厂,提升了火电厂运营效益,保证了电能生产的安全性,借助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为新昌电厂的运行提供了便利,在降低运维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了电厂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电厂运营故障的及时反馈,排除各种设备隐患,大大提升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韩广俊[3](2020)在《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船用辅锅炉主要用于以柴油机作为动力的船舶,是船舶动力装置中最早实现自动控制的设备之一,锅炉的自动控制是锅炉发展的趋势,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高效的自动控制系统一直是船用轮机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船舶将向船舶大型化、自动化、无人机舱方向的发展,对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系统简单、工作安全,动作要求快速准确,可靠性高。基于继电器和接触器的旧控制系统已无法满足当今船舶日益增长的高复杂控制要求,所以当今船用辅助锅炉大多数都采用PLC控制方案,来实现锅炉的自动控制运行。本文就是采用PLC技术对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其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分析了辅助锅炉的控制特性,现状,性能和原理,为船用辅助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按照船舶辅锅炉的控制要求和控制任务,给出PLC在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控制方案,并选定了PLC控制器,设计了主电路和控制系统,在输入/输出基础上给出了PLC接线图,结尾部分介绍了常规控制电器和现场仪表的选型。最后,根据锅炉的设计方案和硬件设计进行锅炉控制系统的PLC软件设计并对锅炉的调试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故障进行了叙述。
王青[4](2020)在《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文中提出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工业建筑中相对独立的类型,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西方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闽南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华侨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对闽南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推动了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早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等城市配套市政体系的完善。本文以1842年至1966年期间创办的闽南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理清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工业建筑遗存个案现状等方面的情况,揭示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特征。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体系,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与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介绍闽南华侨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路径,以及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停滞和二次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闽南华侨工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地域分布和规模状况。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厦门淘化大同罐头厂、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厦门、泉州、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中食品工业类、公共事业类和其它工业类典型案例的建造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立面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叙述,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规模与总平面布局特点、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内容的揭示和分析,总结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马海宁[5](2020)在《源储融合的直流微电网故障响应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机或风力驱动的永磁同步发电机配合PWM整流器发电是直流微电网中常用解决方案。在直流母线过载/短路故障下,由于该方案没有自然的前向通路保护,需要在直流侧或交流侧采用额外的保护装置进行电流速断保护,可能会导致发电机脱网运行,无法参与故障切除后微网母线电压的恢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故障下发电机保持不离网、故障消除后参与恢复母线电压为研究目标,开展源-储节点拓扑、控制和直流微电网故障响应策略的研究。针对直流微电网中母线对地短路故障问题,提出了源储节点拓扑,形成以开关磁阻发电机(SRG)与超级电容(UC)储能为输入的多端口功率变换器。拓扑中的基本结构包括控制超级电容双向功率潮流的Buck-Boost桥臂、适用开关磁阻发电机的独立励磁与续流的不对称半桥和隔离故障的固态断路器。分别根据源储特性分析了其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仿真模型,验证了储能功率双向流、SRG启停发电和固态断路器隔离故障的效果。提出了源储节点正常工况运行控制策略。采用电流闭环控制超级电容恒流充电、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超级电容维持发电机励磁电压、选择了斩波管脉宽调制方案控制发电机的出力。搭建了节点正常工况运行仿真,通过模拟负载投切,验证了超级电容与发电机正常工况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提出了源储融合的微网节点在直流母线对地短路故障的情况下的响应策略。通过隔离故障、超级电容稳定励磁电压的方式确保发电机不离网。发电机向故障母线注入优化的维持功率脉冲,可在故障消除后迅速恢复母线电压。通过仿真验证,该策略在仿真预设参数下可迅速隔离故障并维持发电机励磁端口能量,发电机在故障时不离网,并能迅速在故障消除后恢复母线电压。本研究提出了非永磁式发电机与快速储能配合的形式能够有效的在直流母线及其负载发生对地短路的情况下保证节点中的发电机不离网,并能在故障消除后迅速的恢复母线电压,节约了发电机重新起动的时间,改善了直流微网在故障下的性能表现。
李姚旺[6](2020)在《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储能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在诸多储能技术中,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A-CAES)因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清洁环保、可多能联储/联供等优点而备受瞩目,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近年来,世界上诸多国家已相继开展了AA-CAES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已建成了多座AA-CAES示范电站,这些示范电站的成功运行极大地推动了AACAES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但是,AA-CAES技术目前尚处于工程示范阶段,AA-CAES系统建模与运行理论尚不成熟,亟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鉴于此,本文从AA-CAES系统动态建模技术、经济性评估方法和协同调度策略三个重要方面开展研究,为AA-CAES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AA-CAES系统动态建模问题,提出了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建模方法,该方法为研究AA-CAES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奠定了基础。首先,基于我国兆瓦级AA-CAES示范系统的实际机型配置情况,构建了AA-CAES系统各关键部件的动态数学模型,进而搭建了各关键部件的动态仿真模型,形成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元件库。之后,基于实验数据验证了各关键部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所构建的动态仿真元件库,搭建了兆瓦级AA-CAES全系统仿真模型,并开展了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分析;此外,面向微电网应用场景,详细分析了兆瓦级AA-CAES系统发电过程的动态特性,并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了AA-CAES系统在微电网中用作事故备用电源的技术可行性。(2)针对AA-CAES系统经济效益评估问题,提出了同时考虑AA-CAES系统能量管理功能和事故备用功能的AA-CAES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面向海岛微电网的兆瓦级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中,该方法对进一步拓展兆瓦级AA-CAES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构建了面向典型日优化运行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之后,以系统年化全寿命周期成本为评估指标,提出了AA-CAES电站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基于某海岛微电网中的调度资源配置情况和负荷情况,开展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风光资源丰富、燃料价格高、供电可靠性低、故障恢复时间长的海岛微电网系统能够成为AA-CAES技术的优势应用场景。(3)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日前调度的问题,提出考虑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充分考虑了AA-CAES电站的备用性能,能够同时优化系统各调度资源的出力计划和备用计划。首先,综合考虑AA-CAES电站运行工况、动态特性、运行状态、气压约束和储热量约束对其备用容量调节范围的影响,建立了AA-CAES电站的备用约束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AA-CAES电站、常规机组和风电的协调互动,构建了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电能与备用日前联合调度模型,模型中针对AA-CAES电站备用容量调节范围不连续的特点,引入了常规机组备用容量购买下限约束,以实现系统备用容量连续可调。仿真结果表明:提供备用能够成为AACAES电站的重要收益来源,且AA-CAES电站的宽工况运行性能对其备用能力影响较大。(4)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问题,提出了考虑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策略,该策略能够准确反映AA-CAES电站的运行状态,并能够同时优化系统各调度资源在实时调度阶段的出力计划和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on Generation Control,AGC)阶段的参与因子。首先,详细分析了AA-CAES电站关键部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能够反映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储能电站运行约束模型。然后,考虑AA-CAES电站在AGC阶段的功率调节行为对实时调度的影响,建立了AA-CAES电站AGC容量约束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系统AGC容量需求约束、AGC调节速率需求约束和AGC调节任务量需求约束。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仿真结果也表明了在实时调度阶段考虑AA-CAES电站变工况特性的必要性。(5)针对含AA-CAES电站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问题,提出了考虑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能够准确量化AA-CAES电站在各时段的储热状态、供热能力和供冷能力,实现冷、热、电协同优化。首先,详细分析了冷热电联供场景下AA-CAES系统中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然后,计及载热介质的温度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AA-CAES电站的冷热电联合调度约束集合。之后,通过分段线性近似法和二进制离散法,将储热器中载热介质温度和质量的求解过程解耦,从而将调度约束集合中的复杂非线性约束转为其近似线性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AA-CAES电站的微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史灵娟[7](2020)在《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下属一个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正式更名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负责国防重工业计划与经济建设。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东南沿海省份相继沦陷,工矿企业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委员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包括甘肃在内的大后方地区,进行重工业建设及特种矿产的开发。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甘肃工矿业,以此来支援抗战,成为资委会开发甘肃的重要原因。战前,甘肃虽幅员辽阔,原材料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低。在资源委员会及甘肃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甘肃油矿局、甘肃矿业公司、甘肃煤矿局、兰州电厂、天水电厂、甘肃机器厂、甘肃水泥公司、甘肃酒精厂、华亭电瓷厂等企业建成并迅速投产。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重心转向于接收沦陷区收复企业,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工矿开发活动急转直下趋于衰落。但是,这些企业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对甘肃工矿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系列开发活动为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改善了战前甘肃工矿业不合理的布局,为战后甘肃工矿业现代化建设作了一定程度上的铺垫。
郭经[8](2020)在《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电网(microgrid,MG)和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是应对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RES)并网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大量智能测量、信息通信与控制设备的集成,以及面向电气信息的通信架构和信息技术的引入,MG和ADS可实现对多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和需求侧资源的协调控制,以达到最大限度消纳RES、提升资产利用率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目的,MG和ADS也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信息通信技术的引进为MG和ADS的主动运行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同时,信息系统的故障也给配用电系统(MG和ADS)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如电压频率控制失效、保护系统故障、信息失效引发系统级联故障等事故频发,严重恶化系统的可靠性。按照CPS的理念,从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的角度,探究MG和ADS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分析信息物理交互作用机理、量化信息系统故障对电网可靠性的影响、甄别并改善系统薄弱环节,对于加快MG和ADS发展进程、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在主动运行过程中,RES大量并网、系统控制功能复杂、信息物理深度耦合等重要特征逐渐呈现,而这些特征使得其可靠性评估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围绕MG和ADS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中信息故障对物理系统的耦合机理及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以物理系统建模、信息系统建模、信息物理融合可靠性评估方法为基本研究思路,首先建立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时序模型以及物理元件的停运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通信方式、通信网络结构下通信链路连通性和传输有效性的故障类型,基于邻接矩阵和深度优先搜索提出了通信链路连通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信息时延和误码可靠性模型;分析信息物理故障交互作用及其对可靠性评估的影响,在传统可靠性评估框架上,提出了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2)针对孤岛微电网信息元件故障直接导致物理元件失效,以及信息元件故障通过频率控制过程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元件故障对微电网可靠性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建立了信息和物理故障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信息元件两类作用下系统故障后果的量化评估方法;建立了能够表征控制失效的广义可靠性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频率控制仿真的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算法,并通过仿真算例分析两类信息故障作用对孤岛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孤岛微电网控制性能的可行性方法。(3)分析了微电网保护装置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研究了保护拒动失效和误动失效对微电网的作用关系,建立了保护装置误动失效和拒动失效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保护故障后果的量化评估方法;计及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需求和可控微源出力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基于优化运行策略的系统状态生成方法,建立了非线性优化模型;采用基于保护装置故障后果模型和优化运行策略的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评估保护装置故障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4)针对信息失效在ADS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过程中恶化系统可靠性的问题,分析了信息元件故障、信息传输时延对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混合通信网的、考虑路由转移和接入网业务负载率的信息链路可靠性模型;分析了信息失效在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以及故障恢复三个阶段的作用,建立了信息失效导致负荷切除的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了结合物理元件故障和信息链路失效的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仿真算例分析了信息失效对ADS可靠性的影响。
伍赛特[9](2020)在《航空母舰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详尽介绍了综合电力系统技术及其在航空母舰上的应用,并据此对其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综合电力系统的应用可显着改善航空母舰全舰机动性及续航力,提升全舰作战能力,增强国家海防力量,同时考虑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其具有广阔而美好的应用前景。
杨云露[10](2020)在《汽车车载电源控制器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继电器在整车控制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机械式继电器触点容易烧蚀和失效、开关速度慢、有吸合释放声音和容易产生电磁干扰等不足,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已无法满足要求,智能MOSFET作为一种新型负载开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基于校企合作项目,本文利用MOSFET的开关特性设计了一款具有CAN总线数据通信和报警功能的大电流车载电源控制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车载电源控制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分析了电子继电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控制器的设计指标、技术难点等。接着本文对车载电源控制器进行总体设计,制定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在硬件方面,选用英飞凌XC2234L芯片作为主控制器,在考虑到电磁兼容和抗干扰性能的基础上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利用Altium Designer绘制电路板原理图,完成PCB布线和制板。在软件方面,利用DAv E配置英飞凌XC2234L芯片来生成代码框架,在Tasking编译器中编写A/D采集和通信驱动等底层程序,在Visual Studio中设计了上位机端监测软件,实时监测控制器的温度、输入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从而实现通信数据的采集显示、监测以及报警功能。在大电流的情况下控制器的发热较为严重,针对控制器温升过高这一问题,本文在ANSYS Icepak中对电路板上的MOS管进行了简单的散热仿真,对比了加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之后的效果,仿真之后本文通过改进MOS管的布置和引线、改进散热铜条结构、加导热硅胶等一系列散热措施,经测试之后的结果表明散热效果明显。在完成原理样机的焊接调试之后,在实验室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软硬件联调、CANTest通信以及功能稳定性实验。最后联调的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满足了设计要求,能稳定控制200A大电流的负载,MOSFET的温度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控制器的稳定性得到了验证,寿命和通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产品最终推向了市场。
二、4115柴油机电器设备(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115柴油机电器设备(一)(论文提纲范文)
(2)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与研究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
2.1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
2.2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
2.3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3 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 |
3.3.1 导体选择 |
3.3.2 设备选择 |
3.4 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 |
3.4.1 6KV厂用电系统 |
3.4.2 380/220V厂用电系统 |
3.5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设计 |
3.5.1 单元机组UPS |
3.5.2 500kV网络及辅助车间交流不停电电源 |
3.6 直流系统设计 |
3.6.1 直流系统方案 |
3.6.2 蓄电池型式及容量选择 |
3.6.3 充电器配置及容量选择 |
3.6.4 直流系统接线 |
3.7 二次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3.7.1 控制、信号和测量 |
3.7.2 辅助车间电气控制系统 |
3.8 元件继电保护 |
3.8.1 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3.8.2 起备变保护配置优化 |
3.8.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3.8.4 保护装置的布置 |
3.9 自动装置 |
3.9.1 同期装置 |
3.9.2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
3.9.3 故障录波装置 |
3.9.4 自动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
3.9.5 GPS时钟系统 |
第4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
4.1.1 定期管理 |
4.1.2 台账管理 |
4.1.3 设备管理 |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4.3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4.3.1 各层级功能的设计 |
4.3.2 硬件功能要求 |
4.4 软件系统的实现 |
4.4.1 系统配置的实现 |
4.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4.4.3 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在新昌电厂的应用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1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2 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 |
5.2.3 厂用母线起动电压水平验算 |
5.2.4 厂用电负荷计算 |
5.3 电气控制管理系统 |
5.3.1 站控层 |
5.3.2 通信层 |
5.3.3 间隔层 |
5.4 元件继电保护 |
5.4.1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的配置 |
5.4.2 起动/备用变压器的保护配置 |
5.4.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锅炉控制的几种方式 |
1.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船用辅锅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船用辅锅炉简介 |
2.1.1 锅炉功能简介 |
2.2 船用辅锅炉的组成 |
2.2.1 燃油锅炉系统工艺 |
2.2.2 硬件组成 |
2.2.3 辅助锅炉本体的电气控制附件 |
2.2.4 控制系统 |
2.2.5 报警系统 |
2.3 锅炉的工作过程 |
2.3.1 燃油在炉膛中的燃烧过程 |
2.3.2 烟气向水的传热过程 |
2.3.3 补水泵补水的过程 |
2.4 辅锅炉控制原理和系统分析 |
2.4.1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概述 |
2.4.2 船舶辅锅炉的主要控制任务 |
2.4.3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原理分析 |
2.5 安全保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设计方案 |
3.3 系统组成 |
3.4 硬件原理设计 |
3.4.1 PLC控制器选型及配置 |
3.4.2 PLC系统配置 |
3.4.3 供电电源设计 |
3.4.4 马达主电路 |
3.4.5 控制电路设计 |
3.4.6 常规控制电器选型 |
3.4.7 控制箱设计 |
3.5 现场仪表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燃油辅锅炉系统的软件结构 |
4.3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简介 |
4.3.1 概述 |
4.3.2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 |
4.4 模拟量采集 |
4.4.1 模拟量比例换算 |
4.4.2 组态模拟量输入 |
4.4.3 PID算法 |
4.4.4 PID调节控制面板 |
4.5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1 供风机、燃油供给泵控制 |
4.5.2 点火时序控制 |
4.5.3 锅炉水位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5.4 锅炉蒸汽压力自动控制设计 |
4.5.5 燃油温度控制 |
4.5.6 锅炉启停控制 |
4.5.7 报警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系统的调试与故障分析 |
5.1 锅炉系统的调试 |
5.1.1 调试前的准备任务 |
5.1.2 检查锅炉系统的安装状态 |
5.1.3 检查安装方式及系统完整性 |
5.1.4 通电前检查工作 |
5.1.5 通电调试过程 |
5.1.6 调试安全保护系统 |
5.1.7 SMART_200 锅炉控制系统在线调试运行 |
5.2 锅炉调试过程中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相关概念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闽南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闽南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4 既往研究问题综合分析 |
1.3 研究范畴与框架 |
1.3.1 研究范围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2.1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1 从海外谋生到创办工厂 |
2.1.2 厦门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3 泉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4 漳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5 闽南华侨工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因分析 |
2.2 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1842-1907) |
2.2.1 厦门地区 |
2.2.2 泉州地区 |
2.2.3 漳州地区 |
2.3 闽南华侨工业的快速增长(1908-1936) |
2.3.1 厦门地区 |
2.3.2 泉州地区 |
2.3.3 漳州地区 |
2.4 闽南华侨工业的停滞阶段(1937-1944) |
2.5 闽南华侨工业的二次发展(1945-1966) |
2.5.1 厦门地区 |
2.5.2 泉州地区 |
2.5.3 漳州地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南华侨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 |
3.1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及分布 |
3.1.1 闽南近代工业概况 |
3.1.2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 |
3.1.3 闽南工业分布 |
3.2 闽南华侨工业的门类 |
3.2.1 闽南华侨食品工业 |
3.2.2 闽南华侨公用事业 |
3.2.3 闽南其它华侨工业 |
3.3 闽南华侨工业分布特征与成因 |
3.3.1 早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2 兴盛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3 停滞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4 二次发展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
4.1 厦门华侨工业建筑 |
4.1.1 食品工业类 |
4.1.2 公共事业类 |
4.1.3 其它工业类 |
4.2 泉州华侨工业建筑 |
4.2.1 食品工业类 |
4.2.2 公共事业类 |
4.2.3 其它工业类 |
4.3 漳州华侨工业建筑 |
4.3.1 食品工业类 |
4.3.2 公共事业类 |
4.3.3 其它工业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
5.1 建筑规模、选址分布与总平面布局特点 |
5.1.1 以中小型为主导的建筑规模 |
5.1.2 受城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的选址分布 |
5.1.3 行列式排布的总平面布局 |
5.2 建筑单体立面风格 |
5.2.1 闽南传统地域建筑风格 |
5.2.2 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5.2.3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5.3 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 |
5.3.1 地域性的细部构造处理 |
5.3.2 闽南传统材料的广泛使用 |
5.4 建筑结构类型 |
5.4.1 砖木混合结构 |
5.4.2 钢筋混凝土结构 |
5.4.3 钢结构 |
5.5 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的引入 |
5.5.1 建造技术的引入——上李水库拱坝 |
5.5.2 建筑设备的引入——电力和水利 |
5.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6.1.1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
6.1.2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门类及区位分布规律的总结 |
6.1.3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闽南第二次工业普查工厂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B 闽南华侨工业企业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C 闽南工业遗产名录总汇 |
附录 D 工业遗产调研案例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源储融合的直流微电网故障响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直流微网中源储节点拓扑设计与建模 |
2.1 源储节点拓扑设计与功能定义 |
2.2 节点发电机的结构与建模 |
2.2.1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结构、电磁关系与数学模型 |
2.2.2 开关磁阻发电机发电运行原理 |
2.2.3 开关磁阻发电机模型的构建 |
2.3 节点储能端口结构与建模 |
2.3.1 储能控制桥臂原理及数学模型 |
2.3.2 超级电容组及储能控制桥臂仿真模型的构建 |
2.4 分断发电-励磁的固态断路器设计 |
2.4.1 固态断路器仿真模型的构建 |
2.4.2 全控型固态断路器及其缓冲吸收电路的仿真验证 |
第3章 源储微网节点运行控制策略 |
3.1 储能装置与电源的运行状态分析 |
3.2 超级电容组充放电控制算法设计与建模 |
3.2.1 恒流充电模式的设计与建模 |
3.2.2 电流电压双闭环放电模式的设计与建模 |
3.3 开关磁阻发电机出力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建模 |
3.3.1 常用控制策略的比较与选择 |
3.3.2 控制策略与控制参数的设计和建模 |
3.4 负载投切的响应过程分析 |
第4章 直流微电网母线故障响应策略研究 |
4.1 故障响应流程设计 |
4.2 故障切除策略的仿真验证 |
4.3 母线电压恢复过程中发电机控制参数的影响对比 |
4.4 负载端母线电压故障切除与恢复过程算例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专利与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6)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AA-CAES技术的发展与工程示范现状 |
1.3 AA-CAES系统建模、经济性评估及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AA-CAES全系统动态仿真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AA-CAES系统关键部件动态建模 |
2.3 关键部件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2.4 AA-CAES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 |
2.5 模型应用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面向典型日调度运行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3.3 AA-CAES系统经济性评估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优化调度策略 |
4.1 引言 |
4.2 AA-CAES电站的备用能力分析 |
4.3 计及AA-CAES电站备用特性的电力系统日前调度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优化调度策略 |
5.1 引言 |
5.2 面向电力系统实时调度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5.3 含AA-CAES电站的电力系统实时调度模型 |
5.4 算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
6.1 引言 |
6.2 面向冷热电联合调度的AA-CAES电站运行约束集合建模 |
6.3 计及AA-CAES电站冷热电联供特性的微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资料来源 |
四、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战前西北考察活动与甘肃地位的空前提升 |
第二节 战前甘肃工业及资源概况 |
第三节 矿工理事会的成立及工矿企业合办方针 |
第二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采矿工业的开发 |
第一节 甘肃油矿局 |
第二节 甘肃矿业公司 |
第三节 甘肃煤矿局 |
第三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电力工业建设 |
第一节 兰州电厂 |
第二节 天水电厂 |
第三节 天水水力发电工程处 |
第四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化学工业建设 |
第一节 甘肃酒精厂 |
第二节 甘肃化工材料厂 |
第五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机械、水泥、电瓷工业建设 |
第一节 甘肃机器厂 |
第二节 甘肃水泥公司 |
第三节 华亭电瓷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配用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2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建模及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理论 |
2.1 引言 |
2.2 配用电物理系统建模 |
2.2.1 分布式电源与负荷建模 |
2.2.2 物理元件可靠性建模 |
2.3 配用电信息系统建模 |
2.3.1 信息元件可靠性建模 |
2.3.2 考虑路由转移的通信链路连通性评价 |
2.3.3 信息路径时延可靠性建模 |
2.3.4 信息路径误码可靠性建模 |
2.4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 |
2.4.1 可靠性评估指标 |
2.4.2 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 |
2.4.3 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频率控制影响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3.1 引言 |
3.2 孤岛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 |
3.2.1 孤岛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拓扑结构 |
3.2.2 孤岛微电网频率控制策略 |
3.2.3 信息物理故障耦合关系 |
3.3 孤岛微电网可靠性模型 |
3.3.1 元件两状态故障模型 |
3.3.2 计及孤岛运行特性的储能充放电策略 |
3.4 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1 物理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2 直接作用类信息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4.3 间接作用类信息元件故障后果分析 |
3.5 计及频率控制影响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评估 |
3.5.1 计及控制失效的广义可靠性指标体系 |
3.5.2 基于频率控制仿真的孤岛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流程 |
3.6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6.1 仿真系统及参数 |
3.6.2 信息元件失效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与分析 |
3.6.3 不同频率允许波动范围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3.6.4 信息元件故障率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保护装置故障的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4.1 引言 |
4.2 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保护系统结构 |
4.3 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 |
4.3.1 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 |
4.3.2 保护装置故障可靠性建模及故障后果分析 |
4.4 考虑保护装置故障的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 |
4.4.1 计及优化运行策略的微电网状态生成方法 |
4.4.2 优化模型的求解 |
4.4.3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评估流程 |
4.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4.5.1 测试系统及算例 |
4.5.2 可靠性指标统计与分析 |
4.5.3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可靠性评估的比较 |
4.5.4 保护装置不同类型故障的灵敏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配电自动化的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5.1 引言 |
5.2 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结构和功能描述 |
5.3 CPDS信息失效分析及可靠性建模 |
5.3.1 信息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
5.3.2 信息链路有效性建模 |
5.4 基于信息链路失效的CPDS状态分析 |
5.4.1 故障定位与隔离阶段 |
5.4.2 故障转移阶段 |
5.4.3 孤岛运行分析 |
5.5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的CPDS可靠性评估方法 |
5.5.1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模拟的CPDS可靠性评估流程 |
5.5.2 信息链路有效性评估流程 |
5.6 算例仿真与分析 |
5.6.1 仿真算例描述 |
5.6.2 可靠性指标统计结果 |
5.6.3 接入网通信性能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6.4 接入网结构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6.5 接入网技术特征对CPDS可靠性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航空母舰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 |
1.1 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优势 |
1.2 综合电力系统的组成 |
2 航空母舰综合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
2.1 推进电机 |
2.2 区域配电系统 |
2.3 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
2.4 储能技术 |
2.4.1 飞轮储能装置 |
2.4.2 超导磁储能装置 |
2.4.3 电容储能装置 |
2.4.4 电池储能装置 |
2.5 保护电器技术 |
3 航空母舰综合电力系统应用前景展望 |
4 结论 |
(10)汽车车载电源控制器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载电源控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1 设计指标 |
1.3.2 技术难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车载电源控制器总体设计 |
2.1 车载电源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2.2 高边驱动及MOSFET工作原理 |
2.3 车载电源控制器通信方式 |
2.3.1 CAN总线技术 |
2.3.2 CC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电源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微控制器选型与最小系统设计 |
3.2 电源稳压电路设计 |
3.3 电压/电流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4 工作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5 高边驱动电路设计 |
3.5.1 功率管选型 |
3.5.2 光耦隔离驱动电路 |
3.6 CAN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电源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
4.1.1 MCU底层配置和开发环境 |
4.2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2.1 数据发送子程序 |
4.2.2 数据接收子程序 |
4.3 上位机标定软件设计 |
4.3.1 上层通信设计 |
4.3.2 下层通信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OS管的散热分析及系统整体测试 |
5.1 功率模块损耗分析 |
5.2 PCB的散热分析 |
5.3 基于ANSYS Icepak软件仿真分析 |
5.3.1 电路板布线层的导入 |
5.3.2 边界条件设置和网格划分 |
5.3.3 模型求解及后处理 |
5.4 系统调试 |
5.4.1 CANTest测试 |
5.4.2 上位机测试 |
5.5 整机实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4115柴油机电器设备(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海拔高寒环境对金属矿山机械设备性能的影响研究[D]. 孙学芳.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2]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熊锐. 南昌大学, 2020(04)
- [3]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韩广俊.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4]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D]. 王青. 华侨大学, 2020
- [5]源储融合的直流微电网故障响应策略研究[D]. 马海宁. 扬州大学, 2020(04)
- [6]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建模、经济性评估及协同调度方法研究[D]. 李姚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7]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D]. 史灵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配用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研究[D]. 郭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航空母舰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研究综述[J]. 伍赛特. 机械管理开发, 2020(03)
- [10]汽车车载电源控制器设计与开发[D]. 杨云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