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粮油学报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19)在《农膜推广与回收的创新扩散研究 ——基于张掖市六坝村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实地调查法进行的一次从传播学视角观照“三农”问题的尝试。以位于西部的一个村庄——六坝村为研究个案,通过四个月的实地调查,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运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试图回答:以农膜为代表的“依附型扩散技术”在农村不同发展时期是如何扩散的。本文主体部分基于农膜技术扩散和农膜回收观念扩散的过程研究,分别从农膜技术的扩散、农膜回收观念的扩散、农膜推广与回收的创新扩散比较三个方面进行了扩散过程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农膜技术的扩散是典型的依附型创新扩散,农膜是一种依附型扩散技术,即无法独立进行扩散,必须依附其他事物,由其他事物支配其扩散的技术类型。从能否独立扩散的特征出发,可将“技术群”内的技术分为“依附型扩散技术”和“独立型扩散技术”。所依附事物直接影响着依附型创新扩散的进程和成败,农膜污染实际是农膜技术扩散后产生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依附型扩散技术的问题,除了从技术本身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着手,更应注意到其所依附物的作用。行政主导的农膜技术推广和回收均为“执行先行”,农膜技术明显有助于农业增产而最终完成扩散,农膜回收观念的扩散目前来看是并不成功的扩散,农膜回收效果与政策强度息息相关。创新扩散的传播网络也是政府乡村治理权力的传播网络,农村政策信息传播主要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传播和以乡镇及村干部为中心的人际传播。创新通常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技术扩散是技术硬件部分和信息软件部分共同扩散的过程,观念扩散是与技术相关观念或某观念单独扩散的过程。行政强制力可以直接介入技术扩散,但在观念扩散中作用有限。
寇星亮[2](2013)在《长庆油田机关搬迁事件的社会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缘起于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革命老区-庆阳,在石油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却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大力发展香包产业的发展思路。笔者通过对此现象的追踪,发现这种经济发展思路是在地方遭遇石油产业发展困境的局面而提出来的,继而追溯到上世纪末在庆阳地区发展了近三十年的长庆石油勘探局及其部分所属机关单位整体搬迁的社会事件,这给地方政府的石油产业发展造成了困境,也严重破坏了地方的产业链条。笔者首先通过相关的文献研究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即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接着对长庆石油勘探局机关搬迁的决策过程、搬迁过程以及搬迁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做了一个陈述。继而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对勘探局搬迁以前的地方社会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所谓“和睦”的地企关系实质上是以国家对社会的强有力控制为前提的。而到8、90年代,随着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则呈现出了一种紧张的态势。笔者通过对长庆石油勘探局搬迁事件过程的事件分析,发现勘探局实质上是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而在地方进行开采的,因此勘探局就是国家力量在地方的呈现,而地方社会则在国家这个机器下失去了主体性,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所谓地方的主体性也只有在政治和国家的框架之外才能有所积极的表现。另外在国家代理人制的制度设计下,应该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其他利益主体入手,增强他们在国家资源分配中的权益,进而实现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化。最后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考察分析,笔者认为国家与社会并非是一个同质性的实体概念,权力与利益的相互共生才是造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紧张的根源,因此,如何将权力与利益关进“制度化”的牢笼里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制度分析方法与事件分析方法则应该是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不能简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人为的”切割。在对地方发展研究的反思上,笔者认为不应忽视地方发展与国家科层制度设计的关系,即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发展的过程如何受到科层制度的限制和约束。
刘伟[3](2011)在《1988年中国“物价闯关”研究》文中指出物价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最敏感、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男女老少、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议论最多的话题。早在1980年,世界银行的布鲁斯教授就预言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都会在价格问题上“卡壳”。价格问题解决了,改革就会继续前进;解决不了价格问题,改革就会停滞或倒退。其实,在任何社会中,无论其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范畴内处于什么地位,它的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价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和价格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开启了价格改革的航程。价格改革的方向、进程,从根本上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战略步骤。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波三折”而又“稳步推进”的过程,即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当属“惊险的一跃”,其改革成败与市场制度的建立“荣辱与共”。然而,由于长期受“左”的倾向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中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而横遭批判,物价和工资长期处于冻结状态,价格体系严重违背价值规律。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价格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1984年之前,价格改革总体上仍局限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计划价格中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比价和差价进行适度调整,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即只有在供求状况有所缓解后,才对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小的小商品价格放开。1979—1984年中国的价格改革,在取得了显着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为强化改革力度、深化改革层次和扩大改革领域提供了契机。在“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的改革思路引导下,1985年1月,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这标志着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的正式实施。另外,中国理论界和中共中央高层的思想碰撞,对这一政策的确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价格“双轨制”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回避。因此,经济领域针对“双轨制”的利弊及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随着“价格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尤其是计划内、外两种价格的高额差价催生出一个新的“倒爷”阶层,并由此加剧了“寻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混乱状况,政策制定者在1986年已开始考虑如何实现双轨价格尽早并轨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价格并轨思路主体的“价、税、财联动”方案却迟迟未能出台。由于双轨制价格的实施造成了“官倒”盛行及严重的市场不公,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改革开始进入胶着阶段。于是,在“长痛不如短痛”的思想影响下,强行并迅速并轨的思路逐渐占据上风。1988年,决策层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实行“物价闯关”,以完成价格并轨。结果,这直接导致当年全国大范围的物价上涨,加之群众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随之而起。最终,尚不具备宽松环境和充分条件的激进“闯关”决策遭受重创。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并决定把1989、1990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次年11月,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以及由于所谓“官倒”而造成的社会的巨大混乱,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又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这意味着价格改革逐渐向稳步推进道路的回归,“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取代了激进的“物价闯关”。治理整顿期间,双轨价格渐趋接近,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最终结束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格局,“双轨制”价格悄然并轨。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价格体制改革最终进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形成完善阶段。相反,前苏联东欧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因改革思路的偏差及其它原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改革陷入低谷。在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中可见,渐进式改革思路在中国的历史合理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对价格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困难重重,到90年代初又轻而易举自然过关的描述,既无法让人明白当代中国历史上价格改革为什么先难后易,也无法让人理解为什么这种如此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系又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之后,能源等基础品的价格问题时至今日仍在困扰着我们?因此,在中共建党90周年之际,拂去时间的尘埃和人为的涂抹,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一个拉长的镜头从而更加立体和客观的角度,展示中国价格改革进程中的众多片段,对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展望今后的价格改革前景,显然并非简单的回顾之旅,而是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崔宪涛[4](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高晗[5](2003)在《红枣乳酸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枣是中国的特色果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红枣营养丰富而全面,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果品。作为传统的滋补食品,红枣历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我国红枣资源丰富,但目前红枣加工产品形式单一,加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何丰富红枣产品的种类,提高红枣产品的质量,是食品工作者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帮助枣区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课题。 以红枣为原料开发研制乳酸发酵型饮料,无疑为我国红枣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丰富了市场上饮料产品的种类,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试验综合红枣、乳酸菌两方面在营养保健功能、口感风味上的优势,主要对红枣的蒸煮条件、菌种驯化、纯枣浆发酵条件、饮料的调配、产品的稳定性、均质条件、杀菌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1 对红枣进行蒸煮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预煮料水比、预煮时间、蒸煮料水比、蒸煮时间进行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得出:蒸煮最佳条件为:预煮料水比1:5,预煮5min去苦,蒸煮料水比1:5,蒸煮时间为10min。 2 在对菌种驯化时,首先将原菌种进行3~4次活化,达到一定活力后,选用单因素试验,将单一菌种按1:1混合后,接入枣浆和乳液的不同比例培养基中驯化,最后选择枣浆含量、培养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进行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得出:菌种驯化的最佳条件为,枣浆含量50%,温度为39℃,发酵时间8h,接种量为6%。 3 将驯化后的菌种直接接入含有一定的乳糖和蔗糖的纯枣浆中进行发酵,其最佳参数为:乳糖加入量2%,蔗糖加入量10%,接种量7%,培养温度41℃。 4 经发酵后的枣浆进行加酸调配,得出最佳调配方法为:pH3.7,蜂蜜1%。 5 确定最佳复合稳定剂配比为:黄原胶0.09%,海藻酸钠0.06%,琼脂0.15%。 6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均质条件为:温度60℃,压力20MPa进行二次均质,组织状态细腻,稳定性好。 7 杀菌试验表明,在85℃杀菌10min,产品稳定性好,保质期长。
本刊编辑部[6](1993)在《一九九二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文中指出本索引分两期刊登。本期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学、民族语言文字部分;下期为民族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族历史部分。
二、中国粮油学报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粮油学报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农膜推广与回收的创新扩散研究 ——基于张掖市六坝村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城镇兴起与乡村凋敝 |
(二)技术狂欢与环境焦虑 |
二、要回答的问题 |
三、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概述 |
(一)什么是扩散 |
(二)创新-发展过程的六个步骤 |
(三)创新-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 |
(四)创新属性、采用者及采用率 |
(五)农业推广模型 |
(六)“技术群” |
四、创新扩散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源起和发展 |
(二)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
(三)观念扩散研究 |
(四)扩散与传播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一章 六坝村概述 |
一、初识六坝村 |
二、六坝村农业生产 |
三、六坝村农业科技 |
四、费孝通与六坝村 |
五、六坝村传播媒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六坝村农膜技术的扩散 |
一、现代农业技术下乡 |
(一)农膜的含义 |
(二)六坝村引进地膜前我国地膜技术推广概况 |
(三)六坝村引进地膜前甘肃地膜技术扩散过程 |
(四)六坝村地膜技术引进 |
二、农膜技术的传播扩散 |
(一)创新-决策过程模式 |
(二)行政强制力下的话语博弈 |
(三)技术扩散中的传播网络 |
三、“依附型扩散技术” |
(一)“技术群”与“依附型扩散技术” |
(二)“依附型扩散技术”的适用性 |
(三)“依附型技术”扩散的其他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坝村农膜回收观念的扩散 |
一、农膜回收的政策背景 |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媒体监督倒逼行政作为 |
(二)“全域无垃圾治理”:直面农业面源污染 |
二、农膜回收观念的延续与变化 |
(一)自发回收:一种朴素的环保观 |
(二)组织回收:一种行政强制力 |
(三)回收赚钱:一笔不划算的经济账 |
(四)技术更新:一种乡土智慧 |
三、农膜回收中的传播网络 |
(一)传播策略 |
(二)传播渠道 |
(三)话语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膜推广与回收的创新扩散比较 |
一、技术扩散与观念扩散 |
(一)创新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
(二)知行不合一的“KAP差距” |
二、付诸行动与改变观念:一本经济账 |
(一)创新的经济因素影响 |
(二)“个体指责”与“体系指责” |
三、“中心化”与“非中心化”:两种扩散系统 |
(一)“中心化”扩散系统 |
(二)“非中心化”扩散系统 |
四、政府与市场:三种扩散模型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尴尬”的农膜 |
参考文献 |
附录1:受访者信息 |
附录2:田野日志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长庆油田机关搬迁事件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结构-制度分析方法 |
四、过程-事件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
一、对中国石油产业及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地方政府的研究 |
三、关于西部发展问题的研究 |
四、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 海外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
(二) 海内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
(三) 对国家与社会概念的理解 |
第三章 长庆油田机关搬迁的始末 |
一、前石油时代的庆阳地区 |
二、一剂强心剂:长庆石油勘探局的的到来 |
三、长庆石油勘探局搬迁的始末 |
(一) 长庆油田机关搬迁的决策过程 |
(二) 搬迁的过程及后果 |
第四章 油田搬迁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一、亲缘与危机 |
二、裂痕的呈现与加剧 |
三、搬迁过程呈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一) 制度层面的分析 |
(二) 油田与地方互动过程的分析 |
(三) 对搬迁后果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地方政府消极的主体性 |
二、国家代理人制的制度安排 |
三、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
(一)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
(二) 对制度分析与事件分析方法的讨论 |
(三) 对地方发展问题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1988年中国“物价闯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出版的相关专着 |
(二) 关于改革思路及重点的选择问题 |
(三) 关于价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地位和作用 |
(四) 关于价格“双轨制”的利弊分析和存废争论 |
(五) 目前物价“闯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主要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意点和难点 |
(一) 主要创意点 |
(二) 写作难度及不足 |
第一章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由来 |
第一节 1979—1984 年中国价格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计划体制下的价格状况 |
二、“调放结合、以调为主”阶段的价格改革 |
第二节 价格双轨制改革思路的滥觞 |
一、莫干山会议:价格双轨制“实至名归”的发端 |
二、双轨制现象“有实无名” |
三、价格双轨思路与高层意图不谋而合 |
第二章 双轨制在与经济社会的“磨合”与“摩擦”中嬗变 |
第一节 价格双轨制实施初期的正效应——基于广东的个案分析 |
一、价格双轨制在推行初期正效应明显 |
二、价格双轨制在广东价格改革实践的初期成效显着 |
第二节 价税财联动方案 |
一、联动方案的缘起及经过 |
二、配套改革方案搁浅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官倒”与“寻租”:双轨制孽生的“怪胎” |
一、价格双轨制给企业乱涨价提供了口实 |
二、倒买倒卖的投机行为泛滥 |
三、对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冲击 |
第三章 “物价闯关”决策出台始末 |
第一节 理论界关于价格改革战略的思想碰撞 |
一、企业改革与价格改革谁先行? |
二、是否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的宽松? |
三、“一步到位”取消价格双轨制的设想 |
第二节 决策层对价格改革定调:“闯关” |
一、理顺物价关系“这项工作很艰巨” |
二、高层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分歧 |
三、“抓住价格改革这条主线可以推动整个经济改革” |
第三节 决策层为何选择激进的价格并轨方案 |
一、全国物价形势严峻 |
二、“双轨”流弊与“官倒”怪象 |
三、补贴过多造成财政不堪重负 |
四、长远发展战略的激励效应 |
五、“与其扬汤止沸,何如斧底抽薪” |
第四章 价格改革在“闯关”途中遭遇严重挫折 |
第一节 抢购和挤兑风潮引致“闯关”夭折 |
一、抢购商品和挤兑存款风潮乍起 |
二、放开名烟名酒价格的时机选择不当 |
三、更大规模的抢购和挤兑风潮又起 |
第二节 “闯关”导致社会恐慌的原因探析 |
一、转轨时期的“改革焦虑症”难以避免 |
二、中国的消费膨胀问题不断凸显 |
第五章 治理整顿:“闯关”的理性回归 |
第一节 中止“物价闯关” |
一、“治理整顿”的决定正式出台 |
二、最高决策层改革思路的相对统一 |
第二节 双轨制“遗毒”激化社会矛盾 |
一、价格“双轨制”引发文化市场的混乱 |
二、“官倒”腐败触发社会危机 |
第三节 双轨制价格在治理整顿中悄然并轨 |
一、1980 年代末价格改革在曲折中前进 |
二、市场化:1990 年代价格改革的主线 |
结语:“物价闯关”的理性反思 |
一、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历史合理性 |
二、价格“双轨制”是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具体化 |
三、宽松的宏观环境是搞好价格改革的必要条件 |
四、把握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提高决策科学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
四、 劳务合作 |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
后记 |
(5)红枣乳酸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软饮料及其发展动态 |
1.1.1 软饮料的概念及其含义 |
1.1.2 软饮料工业发展概况 |
1.2 保健功能食品及其发展趋势 |
1.3 红枣资源及其利用 |
1.3.1 红枣资源 |
1.3.2 红枣的营养价值 |
1.3.3 红枣的药用价值 |
1.3.4 红枣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1.4 国内外对乳酸菌的研究动态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2.1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工艺流程 |
2.2.2 红枣浆的制备试验 |
2.2.3 菌种的优化与驯化试验 |
2.2.4 纯枣浆发酵条件的筛选 |
2.2.5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调配试验 |
2.2.6 稳定剂的优化选择 |
2.2.7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均质试验 |
2.2.8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杀菌试验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2.3.2 打浆得率 |
2.3.3 乳酸菌计数 |
2.3.4 总酸的测定 |
2.3.5 pH值 |
2.3.6 离心分层率 |
2.3.7 感官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红枣浆的制备试验 |
3.1.1 预煮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3.1.2 蒸煮条件的优化试验 |
3.2 菌种的优化与驯化研究 |
3.2.1 菌种的初选 |
3.2.2 菌种的驯化 |
3.2.3 菌种驯化条件的优化试验 |
3.3 驯化菌种和未驯化菌种比较试验 |
3.4 纯枣浆发酵条件的筛选 |
3.5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调配试验 |
3.6 稳定剂的选择试验 |
3.6.1 单一稳定剂的稳定性试验 |
3.6.2 稳定剂复合使用试验 |
3.7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均质条件研究 |
3.7.1 温度对均质的影响 |
3.7.2 压力对均质的影响 |
3.7.3 均质次数对均质的影响 |
3.8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杀菌条件研究 |
3.9 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产品指标 |
3.9.1 感官指标 |
3.9.2 理化指标 |
3.9.3 微生物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红枣乳酸发酵饮料乳酸菌选择 |
4.2 关于红枣打浆后苦味的探讨 |
4.3 关于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稳定性的探讨 |
4.3.1 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
4.3.2 均质对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4 脱气对红枣乳酸发酵饮料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中国粮油学报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膜推广与回收的创新扩散研究 ——基于张掖市六坝村的实地调查[D]. 李丽. 兰州大学, 2019(08)
- [2]长庆油田机关搬迁事件的社会学分析[D]. 寇星亮. 兰州大学, 2013(11)
- [3]1988年中国“物价闯关”研究[D]. 刘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4]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5]红枣乳酸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D]. 高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6]一九九二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民族研究, 1993(03)
标签:中俄;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国家经济; 企业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