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光束全息干涉仪研究

调制光束全息干涉仪研究

一、调制光束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兆祥[1](2020)在《像素偏振成像技术及其在数字全息显微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偏振成像的基本目标是获取由斯托克斯参量及其衍生参数描述的光波偏振信息,在图像对比度增强、遥感、生物医学诊断、旋光度检测、光弹性应力应变测量、全息、干涉计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像素偏振相机具有结构简单、紧凑、集成化和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正逐步成为这些领域中实现偏振信息测量的主流选择。本文致力于像素偏振成像技术中像素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标定、斯托克斯参量的估计、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评估、像素偏振相移技术等基础且关键问题的研究,期望为像素偏振相机的应用建立理论和实验指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像素模型,用于表征像素偏振相机对斯托克斯参量的测量。(2)对现有基于插值和频域滤波的斯托克斯参量估计方法进行了总结,给出了使用最近邻、双线性、双三次、双三次样条插值进行斯托克斯参量估计的卷积实现。提出了两种普适性估计方法——局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和全局光滑正则估计方法,能够用于非均匀调制下斯托克斯参量的估计。(3)对像素瞬时视场角差异和斯托克斯参量响应的非均匀性带来的系统误差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使用傅里叶分析推导了基于卷积型插值的估计方法、局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全局光滑正则估计方法在理想调制下的等效频域滤波实现。评估和对比了几种估计方法处理瞬时视场角误差和非均匀性误差的能力。对现有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数值标定方法进行了解释,指出超像素标定方法在处理非均匀性时会引入瞬时视场角误差。提出了能够对实际像素偏振相机的斯托克斯参量估值误差进行定量评估的旋转半波片实验。(4)对噪声导致的随机误差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阐明了像素偏振成像技术中斯托克斯参量估计的整体误差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系。对几种斯托克斯参量估计方法中噪声随机误差权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综合讨论了像素偏振相机的量子效率、增益、噪声、主次透过率对随机误差影响。(5)从偏振成像视角解释了像素偏振相移技术,对比了像素偏振相移与离轴空间相移技术的优劣。给出了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系统达到衍射极限分辨率时物镜倍率、数值孔径与激光波长、像素偏振相机采样间隔应满足的关系。构建了基于像素偏振相机的数字全息显微系统,实现了数值聚焦功能,并对系统的分辨率进行了实验验证。

王思育[2](2020)在《基于涡旋光相移干涉的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研究》文中提出涡旋光是一种具有螺旋相位波前和中心相位奇点的特殊光场,由于其相位的特殊性,涡旋光的光强呈中心为暗核的圆环形分布。随着涡旋光在自由光通信、通信编码、光学捕获、光学操纵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利用涡旋光的相位特性开展精密测量的研究也日益增加。随着高精度零部件在机器制造业广泛应用,对物体表面形貌高精度测量的技术需求也与日俱增。基于涡旋光独特的相位性质,采用涡旋光与相移干涉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高精度物体表面形貌测量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本文在研究涡旋光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涡旋光相移干涉技术进行了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的研究。基于涡旋光与平面波干涉理论,本论文设计了涡旋光作为参考光、平面波作为测量光的物体表面形貌测量实验方案。本方案中利用反射式纯相位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来产生涡旋光,并通过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加载图像实现涡旋光的数字化操控。通过采集涡旋光与平面波的干涉图像,结合相移干涉原理和解包裹算法来获得测量物体的表面形貌信息。本论文先利用光学软件VirtualLab Fusion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其中的涡旋光和表面形貌均由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编码产生,经过对比仿真结果和预设形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利用设计的方案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实验测量,并结合实验结果给出了误差分析,实现了将涡旋光应用于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的研究。

李香莲,施亚明,陈诚,张凯宏[3](2014)在《运动调制参考光实时全息测量位移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用物体运动调制参考光实时全息测量物体位移方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一束近似平行的光照射贴有反射镜的物体,由两者分别反射到全息干版上的物光和参考光相干涉形成和记录实时全息图。用原记录光束照射全息图,使试件沿一定方向位移,通过实时全息图观察到的实时干涉条纹会随观察点的移动而移动。物体位移方向、干涉条纹位移方向和观察点位移方向之间有确定的关系,推导了这种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根据这种关系归纳出了测量物体位移方向的基本法则。用不同试件完成了测定位移方向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和相应新技术的正确性。

柳康[4](2019)在《基于声光调制的激光相干振动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振动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微机电系统和数据硬盘组件等精密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中,用到的振动测量仪器需要达到纳米级分辨率且拥有良好的动态特性。激光多普勒干涉测振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的优势成为现代测振技术研究的主流。针对国内激光多普勒测振分辨率较低、信号噪声严重的研究现状,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声光调制的双通道激光相干振动测量技术,以期实现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现场测量。首先,本论文对激光相干振动测量的数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声光调制的双通道激光相干振动测量系统数学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测量原理,保证了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分辨率;通过激光相干测量结构的设计,提高了光路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声光调制在测量光和参考光之间引入80120MHz的稳定频差,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测量分辨率。其次,经过对声光器件性能的实际测试,系统选定声光调制驱动模块的中心频率为100.4MHz,此时衍射效率达到88.9%,最大限度提高了系统的测量分辨率;针对传统光路复杂且难以调试的问题,引入光纤进行传导并研究出高效的光纤耦合系统,简化了光路,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再次,鉴于从光电探测器输出的信号非常微弱且频率成分复杂的特点,研究出分步移频解调电路,提高了系统的信噪比;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将多普勒信号转换到频域进行分析,提出Zoom-FFT和比值校正相结合的算法,解决了频谱分析精度不高的问题,精准提取多普勒频率,实现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振动测量。最后,对激光相干振动测量实验系统进行了振动测试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声光调制的双通道激光相干振动测量系统在0.1Hz4.5kHz的扫频测试中动态误差小于1%,在频率为160Hz,幅值为80um处的测量不确定度(k(28)2)小于0.6%,而且在现场测量中展现了较高的信噪比和测量分辨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意义。

段浩淼[5](2020)在《基于视觉的激光散斑振动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程侦听方法一直是国家安全部门和社会安防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现行的侦听方法中,激光侦方法具有相比较于传统的电话侦听法和基于监听器的侦听方法而言所不具备的非接触性、隐蔽性和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实,激光侦听其实就是激光测振技术的一种特殊应用。激光测振技术本身分为干涉法测量法、光反射调制测量法和散斑测量法三种技术。在应用于远距离侦听时,激光散斑测量技术克服了其它两种技术的缺点,拥有以下优势:可以轻易分离不同声源的信号,不必使用特殊的分离算法;系统适应性强,摆放位置比较灵活,结构简单,易于维护;远距离侦听时不必要求被测对象附近一定要有窗户。基于散斑测振法在侦听领域的独特优势,本课题采用激光散斑测振技术作为测振方案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其在音频检测方面的应用。本文搭建了一套中距离测量振动的实验系统,并实现了一种高效准确的振动恢复算法,将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获取到的散斑信息转化为目标的振动信息,可以达到在线检测的要求,后续进行语音降噪处理,得到最终检测出的音频信号。本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对激光散斑测振技术的应用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深入研究了电子散斑法测振法和数字散斑测振法的相关原理和系统结构,为测振方案的最终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实现了基于多种子点融合的散斑测振算法,将散斑测振的时间复杂度由传统的数字散斑相关法的O(n3/2)提高到了是O(1)级别,大大提升了散斑测振的效率和实时性。(3)完成了基于视觉的激光散斑测振系统的总体设计、算法实现、硬件选型和系统搭建。本文所实现的系统可以在2m的距离内对振频02000Hz范围内的单频振动的物体进行振动检测,误差在0.07%以内,同时也能实现呼吸振动和音频振动的检测,对镜头离焦程度的鲁棒性也较高。(4)开展了大量对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包括:(a)扬声器的中低频测振实验(b)不同材料的测振实验(c)真实场景中的振动检测实验,包含对呼吸振动和音频振动的检测通过本文的工作,搭建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激光散斑测振系统,为散斑测振技术应用于音频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继巍[6](2018)在《基于数字全息术的近场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界面附近近场区域介质样品折射率、形貌及厚度等参量的高精度、高灵敏度动态测量,无论对于生物组织的高衬比度成像,还是微纳米尺度材料物性及其微弱变化过程的定量测量,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数字全息术(Digital holography,DH)可实现对物场复振幅分布的全场、非接触、高精度及动态测量,基于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的分析方法可实现对界面附近近场区域介质待测参量的非侵入和高灵敏度测量,本文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基于TIR、SPR-DH的近场测量方法。在TIR和SPR过程中,处于棱镜、金属膜表面近场区域介质样品的相关参量及其变化,对处于远场的反射光波复振幅(包括振幅和相位)分布产生高灵敏度调制,利用DH动态测量反射光波的复振幅分布及其变化,以实现近场区域介质样品待测参量的定量测量。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有:(1)提出了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术(Digital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DHI)测量TIR过程中处于远场的反射光波波前的相位差分布,以实现对棱镜表面近场区域电介质样品二维折射率分布的动态测量;搭建了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TIR-DHI实验系统,对静态样品和样品动态过程进行了实验测量;设计了一种紧凑型物参光共路干涉结构,以此构建了基于TIR-DHI的原理性实验样机和数据处理软件,并对测量方法和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搭建了基于TIR的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系统,对棱镜表面近场区域的生物组织进行了相位成像。(2)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电介质样品折射率和几何厚度分布同时动态测量的透射/全反射集成式数字全息显微术(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DHM),其中,利用TIR-DHM动态测量样品的二维折射率分布,利用透射式DHM同步获取光波穿过样品的相位差分布,进而计算得到样品的几何厚度分布;借助角度/偏振复用技术设计了集成式数字全息显微系统,并对静态样品和样品动态过程进行了实验测量;针对TIR过程中,物平面与照明光波光轴不垂直导致重建像产生的畸变,讨论了利用数值方法予以校正。(3)提出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全息显微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holographic microscopy,SPRHM)的近场测量方法,利用DHM测量SPR过程中处于远场的反射光波波前的复振幅分布,以实现金属膜表面近场区域电介质样品折射率微小变化的高灵敏度动态测量;设计了一种利用单个分光棱镜实现物参光共路全息图记录的棱镜耦合SPRHM实验系统,对标准样品折射率的微小变化进行了实验测量;提出了采用激发波长复用技术拓宽系统的折射率测量范围,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对标准样品进行了实验验证;利用设计的单、双波长实验系统,分别实现了金属膜表面近场区域生物组织的SPR强度和相位同时成像。(4)分析了基于棱镜耦合的SPRHM系统的固有缺陷,提出将基于高数值孔径油浸物镜耦合的SPR激发装置引入到DHM中,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利用沃拉斯顿棱镜实现物参光共路全息图记录的实验系统,并分析了系统的优点、测量了系统的稳定性;建立了四层SPR结构模型,分析了基于该模型测量金属膜表面近场区域介质薄膜厚度的可行性,并对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薄膜样品进行了实验测量;建立了五层SPR结构模型,分析了基于该模型测量被覆盖介质薄膜厚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叶必卿[7](2006)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特性研究及在全息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着重研究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各种特性以及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实际应用。文中分别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读出光正入射及读出光斜入射时的各种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读出光斜入射时的特性。在应用研究中提出了二个实用的实时动态检测振动物体的系统。 本论文利用液晶的基本概念及向列相液晶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导出了向列相液晶在外场作用下指向矢的分布。应用以上理论结果对液晶的光学性质、液晶中光的传播以及液晶的电控双折射效应进行分析。 在读出光正入射时,研究了电寻址可程控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衍射效率及在不同电压强度及电压频率下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强调制特性和相位调制特性。采用高速图像摄取装置和相关光路结合组成的实验系统,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时间响应特性及温度对时间响应特性的影响。这个实验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把被研究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分成128×128个点阵,然后同时获得16384个点阵的时间响应特性,即两维空间的时间响应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观察时间响应过程中快速变化的状况,这是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做到的。 在读出光斜入射时,研究了不同入射角下电寻址可程控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强调制特性、相位调制特性及衍射效率。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读出光斜入射下的理论进行了推导,建立了读出光斜入射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本论文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全息干涉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研究:1) 研究了全息记录材料的要求,提出并建立了利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实时动态全息实验系统;利用全息干涉测量技术中的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法,进行全息的记录及再现;对干涉图形进行了理论分析,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2) 提出并建立了应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和法布里-帕罗干涉仪结合的全息剪切干涉系统,实现了振动物体的记录及再现。并利用剪切干涉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两个实验系统的特点是可以观察到物体振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在日本滨松光子株式会社第四研究室联合研究时完成的。

尹博超[8](2014)在《数字全息记录及再现技术》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要求的提高,对测量物体的位移及形变的精度也越来越高。数字全息干涉测试技术是一种精密的检测技术,精度达微米级,并且具有全场、实时、非接触、条纹对比度好等优点。是全息干射测量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本论文将电荷耦合器件CCD和电寻址液晶EALCD相结合,提出新的数字全息干涉测量系统,并且在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全息的关键技术.内容含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包括实验的理论基础、实验条件、器材选取、光路设计、光路调试、实验论证、后期的图像处理等等。为实现数字全息干涉测量,必须解决数字全息的关键技术,即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时间相干度、空间相干度、空间带宽积、条纹对比度、光的偏振度、物距条件、光的偏振度条件。但实验中通过光路记录后所得到的全息图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本身误差、光路调校不够精准、杂散光过多、周围环境不稳定等,这就使全息图不可避免的带有噪声,要想使再现像的质量提高,就要对记录的全息图进行去噪、锐化等一系列处理。对此本文提出了拉普拉斯图像处理的办法,通过这种算法有效的提高了再现图像和全息图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程海宾[9](2019)在《基于电子散斑干涉的形貌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革新,形貌测量技术在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lectronic Speckle Interferometry,ESPI)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全场测量、高测量精度、高灵敏度等优点,一直深受科研工作者重视。近些年随着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ESPI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光学测量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将ESPI与傅里叶变换法和相移法结合应用于测量物体形貌,对其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并搭建一套基于ESPI的形貌测量实验光路系统,可以实现物体形貌的非接触、高精度测量。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ESPI的典型光路和测量原理,分别研究基于傅里叶变换法的载波调制形貌测量原理和基于相移法的形貌测量原理,并设计了基于ESPI的形貌测量实验光路系统。2)分析散斑干涉条纹图不同生成模式的各自特点,并根据实际处理效果,选择减模式作为本实验光路系统的条纹图生成模式。3)根据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特性,进行对比度增强和滤波处理的相关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对比度增强方法和滤波处理算法对散斑干涉条纹图进行图像处理,设计了先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再维纳自适应滤波的预处理方案。4)基于傅里叶变换法和相移法的相关理论,分别对散斑干涉条纹图进行相位信息提取,根据结果对傅里叶变换法和相移法进行分析和比较。5)针对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相位展开技术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相位解包裹算法对包裹相位图进行解包裹处理,通过比较解包裹后的相位分布图,选出质量图导向法或枝切法作为本实验光路系统的解包裹处理算法。6)构建实验光路系统,包括器件选型、搭建和调试,进行基于傅里叶变换法的载波调制形貌测量实验和基于相移法的形貌测量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系统构建方案的可行性,并分析实验光路系统的误差来源,提出改进措施。

陆洋[10](2019)在《基于飞秒激光的相干扫描表面形貌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飞秒激光作为本世纪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为精密测量领域时空分辨力的提升提供了突破性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飞秒激光的脉冲重复频率可以溯源至原子钟频率基准,将脉冲与脉冲之间的空间距离精度锁定到原子跃迁的共振频率稳定性上,利用这绝对精确的距离作为一把标尺去测量几何量可以达到超高的空间分辨力;(2)飞秒激光的脉冲宽度为10-15s量级,该时间尺度在宇宙大统一作用力崩解与电弱对称崩解的时间之间,利用单个飞秒脉冲对物理现象进行曝光捕获,可以达到超高时间分辨力。本文以实现精密表面形貌测量中的超高时空分辨力为任务,开展了基于飞秒激光的静态表面和动态表面形貌测量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开展了飞秒激光光源相干性定量测量方法研究。测量结果表明,光纤飞秒激光光源具有高空间相干性和低时间相干性。基于飞秒激光搭建的干涉系统可以消除寄生噪声条纹对测量的影响,验证了飞秒激光对提高光学干涉成像测量视场和条纹分辨力的可行性。2)提出了基于低相干扫描的大视场粗糙表面形貌测量方法。根据飞秒激光的相干特性,分析了飞秒激光相干扫描干涉理论,研究了干涉条纹的零级条纹识别算法。针对粗糙表面,提出了光强偏振调制的技术,保证了干涉对比度,以粗抛光中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镜面碳化硅基板为例,实现了高精度、大视场粗糙表面的三维形貌测量。3)搭建了基于飞秒激光重复频率扫描的多目标表面形貌并行测量系统并彻底解决了在线测量精度溯源问题。利用溯源至原子钟的飞秒激光重复频率扫描,进行不同干涉仪站点中不同级脉冲之间的扫描干涉并实现了多个表面形貌测量,完成了从空间测量精度到频率测量精度的转化,彻底解决了现有相干扫描干涉垂直分辨力难以溯源以及难以实现并行检测等问题。利用所搭建的系统对硅晶片和量块进行了纳米精度的表面形貌测量,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测量精度和在线并行检测能力。4)研究了光纤飞秒激光脉冲数字全息干涉测量方法。基于飞秒激光超短脉冲宽度特性,将单脉冲成像技术与数字全息干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动态表面形貌测量的超高时间分辨力。利用脉冲飞行时间与相机曝光时间的同步匹配对被测目标进行曝光和成像,深入研究了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放大的ASE干涉成像噪声抑制技术,并进行了不同方法对比和技术特点总结。以反射式离轴数字全息干涉系统为例,实现了声致薄膜振动的动态表面进行测量。5)结合泵浦探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单脉冲数字全息干涉的平面光声波瞬时测量方法。研究了光声波激发及传播原理,分析了热扩散和压力扩散限制对光声成像的要求,设计并搭建了透射式单脉冲数字全息泵浦探测系统,对飞秒激光泵浦激发丙酮溶液的瞬时光声波进行测量。和传统光声波测量方法相比,该测量方法无需区域扫描或电子噪声平均化,具有理想的图像对比度,首次实现了光声波超高时间分辨力和高空间分辨力的二维平面表征。

二、调制光束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制光束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像素偏振成像技术及其在数字全息显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偏振的数学表示
    1.3 偏振成像的应用
    1.4 偏振相机
        1.4.1 时间分割型
        1.4.2 振幅分割型
        1.4.3 孔径分割型
        1.4.4 焦平面分割型/像素化偏振调制
    1.5 像素偏振片阵列
        1.5.1 基于二向色性吸收的像素偏振片阵列
        1.5.2 基于双折射效应的像素偏振片阵列
        1.5.3 基于液晶的像素偏振片阵列
        1.5.4 基于金属纳米栅线的像素偏振片阵列
    1.6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像素模型和参数标定
    2.1 像素模型
        2.1.1 测量方程
        2.1.2 调制参数和非均匀性
        2.1.3 噪声
    2.2 参数标定
        2.2.1 实验标定原理
        2.2.2 实验标定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斯托克斯参量的估计
    3.1 理想调制下的估计
        3.1.1 基于插值的估计
        3.1.2 基于频域滤波的估计
    3.2 非均匀调制下的估计
        3.2.1 局部最小二乘估计
        3.2.2 全局光滑正则估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误差
    4.1 估值误差理论评估
        4.1.1 理想调制下的傅里叶分析评估
        4.1.2 非均匀调制下的数值模拟评估
        4.1.3 正则化参数的选择
    4.2 估值表现实验评估
        4.2.1 理想调制下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4.2.2 非均匀调制下的定性评估
    4.3 数值标定方法中的问题
    4.4 旋转半波片实验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随机误差
    5.1 整体误差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关系
    5.2 噪声随机误差权重
        5.2.1 理想调制
        5.2.2 非均匀调制
    5.3 像素偏振相机性能参数对随机误差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全息显微
    6.1 全息与相移
        6.1.1 时间相移
        6.1.2 空间相移
    6.2 显微全息图频谱分析
    6.3 衍射计算
    6.4 实验
        6.4.1 数值聚焦
        6.4.2 分辨率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涡旋光相移干涉的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涡旋光及其在测量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涡旋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涡旋光在测量领域的发展动态
    1.3 光学相移干涉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2 涡旋光的基本理论
    2.1 涡旋光的数学描述
    2.2 涡旋光的轨道角动量
    2.3 涡旋光束的几种常见类型
        2.3.1 拉盖尔高斯涡旋光束
        2.3.2 贝塞尔高斯光束
        2.3.3 环形涡旋光束
        2.3.4 完美涡旋涡旋光束
    2.4 涡旋光的产生方式
        2.4.1 几何模式转换法
        2.4.2 螺旋相位板法
        2.4.3 计算全息法
        2.4.4 空间光调制器法
    2.5 本章小结
3 涡旋光相移干涉测量物体表面形貌方案设计
    3.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2 涡旋光束的干涉理论
        3.2.1 涡旋光与平面波的干涉
        3.2.2 涡旋光与球面波的干涉
    3.3 相移干涉测量原理
    3.4 图像处理
        3.4.1 图像去噪
        3.4.2 均值滤波
        3.4.3 中值滤波
        3.4.4 频域滤波
        3.4.5 三种滤波方式去噪效果对比
    3.5 快速傅里叶变换相位解包裹算法
        3.5.1 基于4-FFT的算法
        3.5.2 基于2-FFT的算法
        3.5.3 基于4-DCT的算法
        3.5.4 基于LS-FFT的算法
        3.5.5 四种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降噪效果比较
    3.6 测量光路系统器件选型
        3.6.1 激光器的选型
        3.6.2 空间光调制器的选型
        3.6.3 相机的选型
    3.7 本章小结
4 涡旋光相移干涉测量物体表面形貌仿真分析
    4.1 VirtualLab Fusion简介
    4.2 涡旋光产生仿真分析
        4.2.1 涡旋光产生的仿真
        4.2.2 涡旋光产生仿真结果及结论
    4.3 涡旋光干涉理论仿真
        4.3.1 涡旋光与平面波的干涉仿真
        4.3.2 涡旋光与球面波的干涉仿真
    4.4 涡旋光测量物体表面形貌仿真
        4.4.1 仿真系统搭建
        4.4.2 仿真结果及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搭建和结果分析
    5.1 涡旋光束的产生
        5.1.1 涡旋光的产生实验系统
        5.1.2 实验结果及结论
    5.2 涡旋光干涉特性实验
        5.2.1 涡旋光与平面波的干涉
        5.2.2 涡旋光与球面波的干涉
    5.3 涡旋光相移干涉量物体表面形貌模拟实验
        5.3.1 实验系统搭建
        5.3.2 模拟实验结果及结论
    5.4 样品测量及结果分析
        5.4.1 实验系统搭建
        5.4.2 样品测量结果及结论
    5.5 实验系统的误差分析
        5.5.1 硬件引起的误差
        5.5.2 软件引起的误差
        5.5.3 环境造成的误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声光调制的激光相干振动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振动测量及应用
        1.1.2 振动测量技术的发展
        1.1.3 全息干涉测振技术
        1.1.4 散斑干涉测振技术
        1.1.5 激光多普勒测探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相干测振数学方法的研究
    2.1 振动测量中的多普勒效应
        2.1.1 光的描述
        2.1.2 物体振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
    2.2 激光相干测量结构
        2.2.1 光学混频
        2.2.2 光外差干涉
    2.3 声光调制
    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相干测振系统光路的设计
    3.1 光源模块的设计
    3.2 声光调制模块中心频率的确定
    3.3 光电探测器的选取
    3.4 光纤耦合系统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相干测振系统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4.1 几种典型多普勒信号处理方法的比较
        4.1.1 频谱分析法
        4.1.2 频率跟踪法
        4.1.3 计数法
        4.1.4 快速傅里叶变换法
    4.2 分步移频解调电路的设计
        4.2.1 选频放大电路
        4.2.2 混频电路
        4.2.3 低通滤波电路
    4.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4.3.1 快速傅里叶变换法的误差分析
        4.3.2 窗函数的选择
        4.3.3 频谱细化算法
        4.3.4 比值校正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振动测试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1 实验系统振动测试
        5.1.1 正弦扫频振动测试
        5.1.2 现场测振对比测试
    5.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及评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基于视觉的激光散斑振动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内外常用激光测振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激光散斑计量法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第二章 激光散斑测量技术介绍
    2.1 激光散斑介绍
        2.1.1 散斑成因及类型
        2.1.2 散斑图像的统计特性
        2.1.2.1 散斑图的光强分布函数
        2.1.2.2 散斑图的衬度
        2.1.2.3 散斑图的特征尺寸
    2.2 散斑计量方法
        2.2.1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法
        2.2.2 数字散斑测量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觉的激光散斑测振系统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散斑光场的产生
    3.3 散斑的接收与检测
    3.4 图像处理算法
        3.4.1 算法流程
        3.4.2 种子点选取准则
        3.4.3 多个种子点恢复振动
        3.4.4 复杂度分析
    3.5 语音信号的处理
        3.5.1 语音信号的分帧
        3.5.2 滤波器去噪
        3.5.3 谱减法去噪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验与分析
    4.1 系统硬件的选型
    4.2 系统参数测试与分析
        4.2.1 图像处理算法的测试与分析
        4.2.2 光学系统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4.3 振动测量实验与分析
        4.3.1 扬声器的中低频测振实验
        4.3.2 不同材料的测振实验
        4.3.3 真实场景中的振动检测实验
        4.3.4 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数字全息术的近场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近场光学简介
        1.1.1 近场光学概念
        1.1.2 近场光学的研究意义
    1.2 近场测量方法
        1.2.1 近场测量方法分类
        1.2.2 基于全内反射的近场测量方法
        1.2.3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近场测量方法
    1.3 数字全息术
        1.3.1 数字全息术概述
        1.3.2 数字全息术的发展
        1.3.3 数字全息术的研究现状
    1.4 基于数字全息术的近场测量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数字全息术
        2.1.1 标量衍射理论
        2.1.2 离轴全息术
        2.1.3 基于卷积法的物光波前数值重建
        2.1.4 二次曝光数字全息干涉术
    2.2 数字全息显微术
        2.2.1 预放大离轴数字全息显微术
        2.2.2 物参光共路数字全息显微术
    2.3 全内反射
        2.3.1 全内反射倏逝波
        2.3.2 全反射相移
    2.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2.4.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发方式
        2.4.2 三、四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结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全内反射的数字全息干涉术
    3.1 近场区域电介质样品折射率分布的动态测量
        3.1.1 测量原理
        3.1.2 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实验系统
        3.1.3 静态均匀样品的实验测量
        3.1.4 折射率测量精度分析
        3.1.5 样品动态过程的实验测量
    3.2 测量系统仪器化
        3.2.1 紧凑型物参光共路干涉仪结构设计
        3.2.2 原理性实验样机构建
        3.2.3 数据处理软件构建
    3.3 测量误差分析
        3.3.1 误差来源
        3.3.2 误差分析
    3.4 近场区域生物组织的相位成像
        3.4.1 实验系统
        3.4.2 植物组织的成像实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透射/全内反射集成式数字全息显微术
    4.1 引言
    4.2 数字全息术中的复用技术
        4.2.1 波长复用
        4.2.2 角度复用
        4.2.3 偏振复用
    4.3 集成式数字全息显微术的系统实现
    4.4 集成式数字全息显微术的实验验证
        4.4.1 电介质样品折射率和几何厚度同时测量原理
        4.4.2 静态样品测量
        4.4.3 动态样品测量
    4.5 全反射数字全息术中倾斜物面的数值重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棱镜耦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全息显微术
    5.1 引言
    5.2 近场区域电介质折射率微小变化的高灵敏度动态测量
        5.2.1 测量原理
        5.2.2 基于物参光共路干涉仪的实验系统
        5.2.3 实验系统优点
    5.3 近场区域电介质折射率微小变化的动态测量实验
        5.3.1 实验系统中入射角的标定
        5.3.2 动态过程的实验测量结果
        5.3.3 折射率测量精度分析
        5.3.4 实验结果讨论及误差来源分析
    5.4 基于复用技术拓宽系统的折射率测量范围
        5.4.1 原理分析
        5.4.2 实验系统设计
        5.4.3 动态过程的实验测量结果
        5.4.4 实验系统中金膜厚度的测定
        5.4.5 数据处理方法与分析
    5.5 近场区域生物组织的复振幅成像
        5.5.1 单波长系统的实验结果
        5.5.2 双波长系统的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物镜耦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全息显微术
    6.1 引言
    6.2 基于物参光共路干涉仪的实验系统
        6.2.1 实验系统及优点
        6.2.2 实验系统搭建
    6.3 基于四层SPR结构模型测量近场区域介质薄膜厚度
        6.3.1 测量原理
        6.3.2弱光学吸收电介质薄膜的测量实验
        6.3.3强光学吸收介质薄膜的测量实验
        6.3.4 测量范围分析
    6.4 基于五层SPR结构模型测量近场区域介质薄膜厚度
        6.4.1 测量原理
        6.4.2 初步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

(7)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特性研究及在全息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光调制器的定义及分类
    1.2 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状况
        1.2.1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概况
        1.2.2 变形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概况
        1.2.3 微通道板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概况
        1.2.4 光折变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概况
    1.3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
第二章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2.1 液晶及液晶的特性
        2.1.1 液晶的物质状态及类别
        2.1.2 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粘滞系数及电光效应
    2.2 液晶的双折射和电控双折射效应
        2.2.1 液晶中光的传播——液晶的双折射
        2.2.2 电控双折射效应
    2.3 向列相液晶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及其应用
        2.3.1 形变的描述及连续体弹性形变理论
        2.3.2 连续体弹性理论的应用——沿面平行排列向列相液晶在外场作用下指向矢的变化
        2.3.3 沿面平行排列向列相液晶在外场作用下的指向矢分布的模拟
    2.4 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液晶空间光调制器(PAL-SLM)的结构特性及工作原理
        2.4.1 PAL-SLM的结构
        2.4.2 PAL-SLM的工作原理
    2.5 电寻址可程控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PPM)的结构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读出光正入射时的特性研究
    3.1 研究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空间光调制器特性的两种光路
        3.1.1 强度调制模式的光路
        3.1.2 相位调制模式下的光路
    3.2 时间响应特性及温度对其影响的研究
        3.2.1 高速图像摄取装置
        3.2.2 电寻址扭曲向列相空间光调制器的响应时间
        3.2.3 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空间光调制器的响应时间
        3.2.4 电寻址组合空间光调制器的响应时间
    3.3 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空间光调制器(PAL-SLM)光强传输特性及相位调制特性的研究
        3.3.1 电压强度对光强传输特性及相位调制特性的影响
        3.3.2 电压频率对光强传输特性及相位调制特性的影响
        3.3.3 PAL-SLM在不同相位调制深度时的输出特性
    3.4 电寻址可程控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PPM)衍射效率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寻址可程控相位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PPM)在读出光斜入射时的特性研究
    4.1 PPM光传输特性和相位调制特性的研究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结果及特性分析
    4.2 PPM的衍射效率研究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结果及特性分析
    4.3 读出光斜入射时相位调制特性的理论探讨与数值模拟
        4.3.1 模拟思路
        4.3.2 模拟计算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寻址平行排列向列相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应用研究
    5.1 全息的基本原理——产生、记录及再现
    5.2 全息干涉测量
        5.2.1 基本概念
        5.2.2 全息干涉测量技术
    5.3 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法
    5.4 全息记录材料
        5.4.1 记录材料在记录时的光学变化
        5.4.2 记录分辨率
    5.5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特性参数的测量实验
        5.5.1 空间光调制器的空间分辨率
        5.5.2 空间光调制器的灵敏度
        5.5.3 空间光调制器的衍射效率
        5.5.4 空间光调制器的相位调制特性
    5.6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测量实验
        5.6.1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选用
        5.6.2 实验系统
        5.6.3 测量时入射角的选择
        5.6.4 实验系统的优化
        5.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6 用柱透镜进行准直的实验
    5.7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全息剪切干涉测量实验
        5.7.1 全息剪切干涉测量法
        5.7.2 实验系统
        5.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资料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数字全息记录及再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全息技术的发展
    1.2 数字全息术的发展
    1.3 光全息和数字全息的对比
    1.4 数字全息技术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全息基本理论
    2.1 光学全息的基本理论
    2.2 全息记录与全息再现
    2.3 全息再现算法
    2.4 全息图的分类
    2.5 全息干涉术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全息测试装置
    3.1 激光器
    3.2 空间滤波器
    3.3 电荷耦合器件CCD
    3.4 电寻址液晶EALCD
第四章 实验关键技术
    4.1 时间相干度条件
    4.2 空间相干度条件
    4.3 空间带宽积条件
    4.4 分辨率条件
    4.5 物距条件
    4.6 条纹对比度条件
    4.7 偏振度条件
第五章 图像处理
    5.1 拉普拉斯变换
    5.2 平滑滤波器
    5.3 中值滤波
    5.4 直方图均衡化
    5.5 维纳滤波
第六章 数字全息实验研究
    6.1 实验光路
    6.2 准备调试工作
    6.3 物体再现实验
    6.4 物体位移实验
    6.5 物体变形实验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电子散斑干涉的形貌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形貌测量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1.1 形貌测量的意义
        1.1.2 形貌测量的研究现状
    1.2 光学形貌测量方法的概述
        1.2.1 摄影测量法
        1.2.2 结构光法
        1.2.3 相位测量法
        1.2.4 光学干涉法
    1.3 散斑的成因及类型
    1.4 电子散斑干涉的发展及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ESPI形貌测量的原理研究
    2.1 ESPI的典型光路及原理
        2.1.1 ESPI的典型光路
        2.1.2 ESPI的测量原理
    2.2 ESPI形貌测量原理
        2.2.1 载波调制形貌测量原理
        2.2.2 相移法形貌测量原理
    2.3 ESPI形貌测量的光路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散斑干涉条纹图生成模式及预处理研究
    3.1 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生成模式及特征
        3.1.1 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生成模式
        3.1.2 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特性
    3.2 散斑干涉条纹图预处理的研究
        3.2.1 散斑干涉条纹图对比度增强
        3.2.2 散斑干涉条纹图滤波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散斑干涉条纹图相位信息提取的研究
    4.1 散斑干涉条纹图相位提取技术的研究
        4.1.1 相移法
        4.1.2 傅里叶变换法
    4.2 相位解包裹技术的研究
        4.2.1 相位解包裹原理
        4.2.2 相位解包裹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ESPI形貌测量实验
    5.1 实验系统的器件选型
        5.1.1 激光光源
        5.1.2 CCD相机
        5.1.3 激光扩束系统
        5.1.4 相移系统
        5.1.5 高精度旋转平台
    5.2 实验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5.2.1 实验系统的搭建
        5.2.2 实验系统的调试
    5.3 基于傅里叶变换法的载波调制形貌测量实验
    5.4 基于相移法的形貌测量实验
    5.5 实验系统的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飞秒激光的相干扫描表面形貌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态表面高精密形貌测量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2.1 触针式表面轮廓仪
        1.2.2 非光学扫描显微镜
        1.2.3 光学相移干涉测量系统
        1.2.4 相干扫描干涉表面形貌测量系统
        1.2.5 共焦显微镜
        1.2.6 光谱分辨干涉表面形貌测量
        1.2.7 数字全息显微镜
    1.3 超高时间分辨力动态表面测量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光谱成像干涉技术
        1.3.2 超快数字全息显微镜
        1.3.3 光谱时空编码成像显微镜
        1.3.4 超快空间相移干涉仪
    1.4 课题的意义和作者主要工作及创新
第二章 飞秒激光空间相干性研究
    2.1 引言
    2.2 光源空间相干性测量理论
    2.3 飞秒激光空间相干性测量系统构成
        2.3.1 分波前杨氏双缝干涉系统
        2.3.2 分振幅Michelson干涉系统
    2.4 飞秒激光相干性测量结果分析
    2.5 光源相干性对光学干涉表面形貌测量的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视场粗糙表面低相干扫描形貌测量
    3.1 引言
    3.2 相干扫描干涉系统及测量理论
        3.2.1 大视场相干扫描干涉表面形貌测量系统
        3.2.2 飞秒激光相干扫描干涉理论
        3.2.3 相干扫描干涉中的零级条纹识别算法
    3.3 粗糙表面低相干干涉系统配置及光强调制
    3.4 测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秒激光重复频率扫描多目标表面形貌测量
    4.1 引言
    4.2 测量系统构成
    4.3 飞秒激光扫频脉冲干涉原理
    4.4 光纤飞秒激光器的重复频率控制
        4.4.1 重复频率控制方法
        4.4.2 重复频率控制精度分析
    4.5 干涉系统光纤光路延时设计
    4.6 fr扫描相干干涉的表面形貌重构算法
    4.7 测量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纤飞秒激光脉冲数字全息干涉技术
    5.1 引言
    5.2 单脉冲数字全息干涉方法
        5.2.1 数字全息干涉记录
        5.2.2 数字全息干涉再现
        5.2.3 数字全息再现算法
        5.2.4 单脉冲数字全息干涉
    5.3 基于声光调制器的光纤飞秒激光降频
        5.3.1 声光调制器降频工作原理
        5.3.2 声光调制降频实验结果
    5.4 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放大与成像噪声
        5.4.1 激光放大工作原理及自发辐射噪声
        5.4.2 ASE噪声对单脉冲干涉成像的影响
    5.5 单脉冲干涉ASE噪声的抑制方法
        5.5.1 时间平均相位调制技术
        5.5.2 相邻脉冲干涉技术
        5.5.3 串联脉冲选择技术
        5.5.4 非线性倍频技术
        5.5.5 几种ASE噪声抑制方法对比
        5.5.6 飞秒激光脉冲时间对比度测量
    5.6 声致薄膜振动动态表面测量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声波的瞬时二维平面测量
    6.1 引言
    6.2 光声波激发及传播原理
        6.2.1 调制连续激光光热效应的热传导
        6.2.2 脉冲激光光热效应的热传导
        6.2.3 光传播介质内光声压与折射率的关系
    6.3 单脉冲数字全息泵浦探测系统设计
    6.4 单脉冲数字全息泵浦探测实验结果
        6.4.1 掺镱光纤激光放大器ASE噪声抑制结果
        6.4.2 泵浦探测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7.2 论文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调制光束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像素偏振成像技术及其在数字全息显微中的应用[D]. 姜兆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基于涡旋光相移干涉的物体表面形貌测量研究[D]. 王思育. 中北大学, 2020(10)
  • [3]运动调制参考光实时全息测量位移方向研究[J]. 李香莲,施亚明,陈诚,张凯宏. 仪器仪表学报, 2014(11)
  • [4]基于声光调制的激光相干振动测量技术研究[D]. 柳康.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5]基于视觉的激光散斑振动测量研究[D]. 段浩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数字全息术的近场测量方法研究[D]. 张继巍.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7]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特性研究及在全息测量中的应用[D]. 叶必卿. 浙江大学, 2006(06)
  • [8]数字全息记录及再现技术[D]. 尹博超.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 [9]基于电子散斑干涉的形貌测量研究[D]. 程海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飞秒激光的相干扫描表面形貌测量技术研究[D]. 陆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调制光束全息干涉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