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

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

一、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田进成[1](2021)在《开城:一个六盘山乡村的民族格局演进与生态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开城,如今是六盘山麓下的一个小乡村,历史上曾是元代安西王府的所在地,在有元一带,因开成而得名的行政建制开成路辖地较广。如今开城村、开城镇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宁夏固原,固原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融汇萃的中枢地带,历史上曾为萧关边塞,牧草悠悠,生态优美,历朝经多次军屯移民,人口日众,逐步农业化。清末民国时期,六盘山一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六盘山之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某机构视为不适合人类生存之地。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环保理念的提升,六盘山一带受到了退耕还林等反哺,如今草木茂盛、生态怡人,尤其到夏季时一派江南气象。与六盘山地区的生态变迁相应随,人们的生计方式也经历从早期盛行的畜牧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业,再到如今的生计方式多样化之演变,民族格局亦不断变迁。论文以开城村、开城镇为田野点,通过对开城的历代生态变迁、生计方式和民族格局的研究,在对其历史、文化、经济等进行力所能及地多层次解读的同时,探讨生计与人口对村落生态环境的作用,以及历史古村落之乡村振兴研究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交代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同时将前人对本选题相关研究加以梳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开城村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第二章主要从民族格局、人口变迁来介绍族群格局演进,着重阐述人口变迁对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章以开城村的历史纵横为主来介绍当地的生态变迁;第四章主要论述开城村的生计变迁。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环境、生计与人口间的互动进行总结。开城,不仅是六盘山生态变迁的缩影,也是西海固地区民族格局演变的案例。

李治兵[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郑丽颖[3](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煜东[4](2020)在《甘、宁考察日志》文中认为2018年12月12日至12月16日,由余欣老师组织、带领,孙晓峰老师陪同,博士生李煜东,硕士生熊钿、邱雨组成的考察队,赴甘肃兰州、天水、庆阳,以及宁夏固原等地考察。现将考察记録整理爲日志,以飨读者。考察队成员及分工:余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晓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煜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行前准备、司机)熊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拍摄、财务)邱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杂务)

陈斯亮[5](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时伟[6](2020)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的末次冰消期四川叠溪湖相沉积记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大陆地壳构造变形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自2008年汶川Ms 8.0强震以来,一系列7级中强地震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岷江上游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河谷和山间盆地中,导致局部人口密度较大。当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更容易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使得岷江流域范围内的构造和气候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岷江上游地区广泛出露的湖相沉积为揭示区域气候演化和构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湖相沉积中粒度、磁化率、软沉积物变形等指标揭示构造信息,然而气候信号研究较少。末次冰消期以来,湖相沉积高频波动的粒度、磁化率指标所揭示的气候或构造信息以及背后的主控机制还不清楚。此外,湖相沉积多分布于岷江河流两侧,那么湖相沉积的物源供给是否受到河流过程影响?如果有河流贡献,贡献量是多少?这一点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次研究(1)通过对岷江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分析,一方面分析构造和气候因素对河流物源供给的影响,探讨河流沉积物对断层活动性的响应;另一方面定量估算河流过程对湖相沉积的贡献量。(2)通过对新磨村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进行深度解读,揭示末次冰消期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并分离出指示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3)通过叠溪博物馆湖相沉积的粒度、磁化率、TIC、TOC、亮度(L*)、p H、粘土矿物详细分析,揭示湖相沉积记录的古地震事件,探讨高频波动的主控机制;基于14C和OSL年代标尺,计算湖相沉积记录的古地震周期。通过上述研究,获得的初步认识如下:1.岷江上游不同河段的粒度分布呈明显的分段性。其中,岷江源-松潘-叠溪段河流沉积物以细颗粒背景粉尘(2-20μm,52.9%-57.3%)和近源粉尘(20-63μm,23.3%)为主;叠溪-汶川-都江堰河段粗颗粒当地物源(125-500μm,55.1%-63.3%)的显着增加可能响应了茂县-汶川断裂强烈的构造活动。基于粒度分布特征,CM图和端元模拟结果得到,河流过程对湖相沉积的贡献量远小于19.7%。2.末次冰消期(18.7-10.6 ka),新磨村湖相沉的孢粉记录表现为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植被景观。其中喜湿花粉含量变化,如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Poaceae)、蓼属(Polygonum)、香蒲属(Typha)和狐尾藻属(Myriophyllum),可作为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根据喜湿花粉含量变化,将末次冰消期区域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8.7-16.8 ka,气候逐渐变湿;16.8-14.6 ka,气候维持湿润状态;14.6-12.9 ka,最湿润期;12.9-11.6 ka,气候显着变干;11.6-10.6 ka,气候再次变湿,过渡到全新世。此外,通过喜湿花粉百分含量与全球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在B/A暖期(14.6-12.9 ka),北半球纵向温度梯度增加驱使印度季风向南退缩,导致区域喜湿花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14C、OSL年龄结果显示叠溪博物馆湖相沉积形成于末次冰消期(17.62-14.55 ka,持续时间为3070年,平均沉积速率为6.5 mm/a,样品分辨率为1.54年)。叠溪湖相沉积物的粒度、CM图、端元模拟等指标显示以风成物源为特征。根据粒度突然升高、缓慢降低古地震识别标志,在该剖面中识别出20次可能与古地震有关的环境事件。此外,3层软沉积物变形可能对应了3次古地震事件。4.叠溪博物馆剖面的碳含量、亮度、粘土矿物、p H值多指标分析显示,高频波动的粒度特征可能记录了频繁的地震活动引起物源变化,气候影响占次要地位。此外,20-63μm组分记录了26年、53年两个中强震周期和161年大震周期。

康佳玉[7](2020)在《甘肃白银地区明清碑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以目前搜集到的210通白银地区明清时期的碑刻为研究对象,碑刻主要分布在靖远县和会宁县,明代碑刻78通,清代碑刻132通。根据碑文内容,碑刻分为以下五类:墓志碑、书院社学碑、寺庙道观碑、纪念功德碑、城建碑。结合白银地区的地方志和明清史料以及其他文献资料,利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明清白银地区的教育、宗教、军事防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白银明清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移风易俗、教化民众两个方面;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官绅捐赠以及教学机构自身经营获得的收入。白银明清时期的宗教碑刻中反映的宗教职能主要有举办道场、进香、祈求雨雪、祈求神灵保平安和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这几个方面。白银明清时期的军事防务依托白银特殊的地理位置,军事防务的重要性体现在会宁城、靖远城的建设,以及怀戎堡、打剌赤堡、干盐池堡、永安堡、卢沟堡、水泉堡等军事防御城堡的建设。

陆颉[8](2020)在《基于地理场馆学习的学习单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特点,地理实践力是组成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中学地理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教师与学校纷纷将视野转向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场馆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场馆学习中,学习单作为重要中介物,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查阅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对于场馆学习学习单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等许多场馆的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关于利用发挥场馆学习教育功能的实证性研究也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地理场馆学习与学习单理论和相关的设计方法。因此,本研究从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在地理场馆学习中如何开发设计应用学习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和准实验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地理场馆学习和学习单相关文献,界定场馆、地理场馆学习、学习单的概念,梳理国内外地理场馆学习、学习单的研究进展。找出现阶段利用学习单开展地理场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准实验研究,在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学习单进行案例分析后,归纳学习单开发的模型。之后迭代多轮开发地理场馆学习单(worksheet)。以地震博物馆为例,介绍了利用学习单开展地理类场馆学习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并对学习单开发、场馆选择、活动目标、实施过程和学生评价部分进行了具体设计。教学设计方面,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和选择适量的场馆学习资源,然后确定场馆学习的主要目标、具体任务和评价策略。实施过程中选取了三所学校相同年级的学生参与了案例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借助学习单引导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与学以致用相统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活动实施完成后访谈了参与活动实施的教师、学生,从与师生的对话中获得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对活动和学习单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用量化数据和实践结果两方面说明学习单作为场馆学习的中介对于学生参观学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地理场馆学习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情境,不仅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构造等地理知识,还直接提高了学生的防震减灾能力,进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在此基础上,跨学科的整合活动拓展了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将多学科的知识相链接,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有力推动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提升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习单可以充分延长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时长,充分发挥场馆的给养作用,场馆作为设计环境具有教育职能,学习单作为场馆学习的中介,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解读场馆展品信息,挖掘和提取信息,从而发挥场馆教育职能。最后,学习单的设计要合理,内容要结合使用者的特点设计,版面尽量清新舒适,要让学习单真正起到学习支架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周子烨[9](2020)在《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文件以来,研学旅行在全国逐步得以推广,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成为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和丰富的研学资源,本文基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研学旅行为途径对呼和浩特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适宜进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路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地理学理论,遴选出10个典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并结合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的综合分析,开发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师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呼和浩特市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根据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开发的基本程序是:资源收集调研→资源筛选分析→资源设计整合。第二,适宜开展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乡土资源应具备典型性、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可探究性的特点,遴选整合出6大类、109个乡土地理资源。第三,适宜开发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教学内容应具备与乡土地理的关联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包含12个研学主题。第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包含自然景观类、文化遗产类、科普场所类、农业景观类、工业景观类、公共交通类六大类资源。第五,课程资源应用方案由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活动准备、研学活动方案、研学总结评价六个部分组成,基于此设计了4个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肖修来[10](2020)在《基于全极化SAR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破坏性地震往往会给人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难题的今天,快速地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是减缓灾害损失的主要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凭借着观测范围广、随时观测等特点被逐渐应用到应急救援工作,尤其是SAR遥感技术,有着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优势,在应急救援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玉树县结古镇的全极化SAR遥感数据以及地理信息POI数据,快速、准确地提取了玉树县结古镇的建筑物震害信息。本文首先论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极化SAR数据进行建筑物震害评估的研究现状;其次,为了说明极化SAR的成像原理,本文第二个章节主要介绍了SAR的成像理论基础,将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极化分解模型(Yamaguchi四分量分解模型、Pauli分解模型)、灰度共生矩阵分解模型、极化特征都作了相关阐述;接着,本文以2010年玉树地震的全极化SAR图像为研究对象,就基于纹理信息和结合极化信息分为两个章节分别采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实验提取分析,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采用变差函数计算的建筑物纹理特征有着较高的分辨力,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提取其中倒塌、完好建筑区域,精度分别达到80.14%、84.54%。但是提取的前提是需要通过人工绘制建筑物区域的掩膜,这不利于在实际震例的推广和应用。(2)为充分利用全极化SAR图像的纹理信息和极化信息,本文引入了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分别对玉树地区的完好建筑物、倒塌建筑物、背景地物进行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最后以30*30的窗口切割整幅SAR图像输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中,得到结果分类图。整体的提取精度达到99.12%,整个过程都是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有利于实际震例的推广应用。(3)POI数据在西部偏远地区存在不完整性,而在城市中POI数据是基本完整、可利用的。因此,在绘制核密度分布图中只能参考部分POI数据进行震害综合评估,这也说明本文结合POI数据的震害评估模型在城市地震中更具有推广性。

二、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开城:一个六盘山乡村的民族格局演进与生态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思路
第一章 开城: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梁”还是“凉”
    第二节 从“成”到“城”
第二章 民族格局演进:六盘山下族群的变化
    第一节 民族格局
    第二节 人口变迁
    小结
第三章 生态变迁:从草山到林田
    第一节 萧关边塞的牧地
    第二节 历代军民的屯田
    第三节 退耕还林的反哺
    小结
第四章 生计变迁:从农牧到农业再到多样性
    第一节 早期畜牧业盛行
    第二节 面朝黄土背朝天
    第三节 生计方式多元化
    小结
结语:环境、生计与人口的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6)构造和气候作用下的末次冰消期四川叠溪湖相沉积记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拟开展的工作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叠溪博物馆剖面样品采集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 岷江河流沉积物特征及其构造响应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
    4.3 岷江河流沉积物特征与分析
    4.4 岷江河流沉积物物源及搬运动力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相沉积孢粉记录的区域气候演化
    5.1 引言
    5.2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5.3 新磨村剖面的孢粉记录
    5.4 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叠溪博物馆湖相沉积的年代序列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和实验处理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叠溪剖面年龄深度序列建立
    6.5 叠溪剖面沉积速率讨论
第七章 叠溪博物馆湖相沉积古地震记录
    7.1 湖相沉积的成因分析
    7.2 端元模拟结果及物源分析
    7.3 湖相沉积的古地震记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叠溪博物馆湖相沉积高频波动的构造控制
    8.1 .引言
    8.2 .湖相沉积物高频波动的指标分析
    8.3 .湖相沉积物高频波动的构造响应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对比
    9.1 引言
    9.2 剖面介绍和样品选择
    9.3 粒度组分和磁化率特征
    9.4 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分析
    9.5 湖相沉积中磁化率受控机制探讨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7)甘肃白银地区明清碑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20-21世纪甘肃地区的碑刻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白银地区明清碑刻的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明清碑刻的保存现状
    第二节 明清碑刻的形制
第二章 白银地区明清碑刻的分类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墓志碑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纪事类碑刻
第三章 白银地区明清碑刻内容反映的地方社会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地方教育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地方宗教
    第三节 明代的军事防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地理场馆学习的学习单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
        2.地理场馆学习等非正式学习是体现地理学科实践特点的重要形式
        3.目前场馆学习存在许多问题
        4.学习单在地理场馆学习中的有效性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 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概况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观察法
        4.准实验研究
    (六) 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
    (一) 情境学习理论
    (二)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1.分析
        2.学习单设计步骤
三、本研究学习单开发及应用
    (一) 第一版学习单开发应用
        1.第一版学习单的开发
        2.第一版学习单的应用
        3.第一次学习单应用活动反思
        4.第一版学习单再设计
    (二) 第二版学习单开发应用
        1.第二版学习单的开发
        2.第二版学习单应用
        3.第二版学习单应用结果分析
        4.第二版学习单应用活动的反思
        5.第二版学习单再设计
    (三) 第三版学习单开发应用
四、L市地震博物馆第三版学习单应用行动研究
    (一) 活动准备
        1.场馆选择
        2.参观路线
        3.学情分析
        4.活动目标
        5.活动任务
        6.学生分组
        7.评价设计
        8.学习单开发
        9.讲解提纲
    (二) 行动研究
        1.对照组活动
        2.实验组活动
    (三) 结果分析
        1.学习单信度分析
        2.实践成果
        3.量化评价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参观前问卷
    附录二 学生参观前问卷
    附录三 第三版学生学习单
    附录四 跨学科整合立方
    附录五 防震减灾小魔方

(9)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研学旅行
        2.地理研学旅行
        3.地理课程资源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后现代课程论
        4.地理学理论
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具体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研究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地理性原则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程序
        1.资源收集调研
        2.资源筛选分析
        3.资源设计整合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依据
        1.师生的实际情况
        2.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初中地理教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资源目录
附录2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
附录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附录4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目录
附录5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应用方案设计
附录6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之《研学手册》
致谢

(10)基于全极化SAR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数据类型的PolSAR建筑物震害识别
        1.2.1.1 多时相PolSAR数据的建筑物震害识别
        1.2.1.2 多源遥感数据的PolSAR建筑物震害识别
        1.2.1.3 单时相PolSAR数据检测建筑物震害信息
        1.2.2 不同方法的单时相PolSAR数据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
        1.2.2.1 极化目标分解法
        1.2.2.2 极化特征法
        1.2.2.3 综合纹理特征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极化SAR图像原理
    2.1 SAR成像原理
    2.2 全极化SAR数据理论基础
        2.2.1 相干目标分解
        2.2.1.1 Pauli分解
        2.2.2 非相干目标分解
        2.2.2.1 Yamaguchi分解
    2.3 部分物理散射机制
        2.3.1 散射熵(H)
        2.3.2 反熵(Anisotropy)
        2.3.3 同质性(Homogeneity)
        2.3.4 二阶矩(secondmoment)
        2.3.5 相关性(Correlation)
第三章 结合变差纹理特征提取建筑物震害信息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预处理
        3.2.2 K-means聚类算法
        3.2.3 FCM算法
        3.2.4 变差函数
    3.3 实验
        3.3.1 建筑物提取
        3.3.2 变程计算
        3.3.3 变差纹理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建筑物震害信息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卷积神经网络
        4.2.1.1 输入层
        4.2.1.2 卷积层
        4.2.1.3 池化层
        4.2.1.4 激活函数
        4.2.1.5 全连接与输出层
    4.3 实验
        4.3.1 灰度共生矩阵、极化分解
        4.3.2 样本训练
        4.3.3 山脊、山腰提取
        4.3.4 建筑物区域提取
        4.3.5 完好建筑物提取
    4.4 小结
第五章 结合地理信息POI数据的震害评估
    5.1 引言
    5.2 POI数据
    5.3 核密度(KDE)算法
    5.4 实验
        5.4.1 数据介绍
        5.4.2 实验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城:一个六盘山乡村的民族格局演进与生态变迁[D]. 田进成.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4]甘、宁考察日志[J]. 李煜东. 中古中国研究, 2020(00)
  • [5]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构造和气候作用下的末次冰消期四川叠溪湖相沉积记录研究[D]. 时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
  • [7]甘肃白银地区明清碑铭研究[D]. 康佳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地理场馆学习的学习单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陆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D]. 周子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全极化SAR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D]. 肖修来.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20(08)

标签:;  ;  ;  ;  ;  

兰州地震博物馆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