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大学英语的双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周恩,丁年青[1](2012)在《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文中提出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教学要为双语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本文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视角阐述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的定义、性质和目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和衔接现状,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在管理机构、师资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准入标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期推动我国双语教学向纵深发展,并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启示。
张雪红[2](2014)在《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郑大湖,戴炜华[3](2013)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2003-2012年十年间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刊登的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研究论文进行了一次文献研究。研究主要结果显示: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多数,双语教学的主体研究十分欠缺。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外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对未来双语教学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研究方法应采用比较研究、跟踪研究和反复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2)研究内容应包括适合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实际的理论研究、符合学科特点的单科双语教学各环节研究和双语教学主体(教师、学生)研究等。
文华俊[4](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调查对象分大学生和中学生两类,同时专项调查维吾尔族学生参加社会培训班英语学习的情况。调查方法为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结果表明:缺乏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导致英语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不协调。学校对“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软件和硬件不足,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不恰当等,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高热情,低行动”的特点,学习动机不明,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处理好母语、汉语和英语三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英语教育与培训班英语教育互为补充,但大学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如社会培训班。针对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规范与管理:首先,出台针对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建设细则。其次,尽早确立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考试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就业英语考核的标准及方式。再次,需打破既有课程体系,根据校本实际,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后,维吾尔族学生应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并将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注重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俞理明,韩建侠[5](2012)在《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有两股改革潮流,一股是教育部主导的、规模空前的大学英语改革,这场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走以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中心的语言驱动的路子;另一股则是高校双语教学的引入和ESP的回归,它走的是内容驱动的语言教学路子。作者认为,错误的定位导致大学英语陷入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泥潭,出路是采用依托式教学模式,处理好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二者关系。
袁平华[6](2011)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经历了数十年发展,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将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理念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创设、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模式选择、语言教师与学科教师合作及教材开发提供了有益启示。
马武林[7](2011)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文中提出近年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稳步提升,学生对大学通用英语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国内专家对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方向之一——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界定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学科英语、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解释了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胡尚帆[8](2017)在《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校本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几经衍变,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迄今为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上仍是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脱节,教学实践中“两张皮”现象严重。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融语言教学和专业学习为一体,注重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从而实现大学英语终极功能的回归。本文基于对大学英语教学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内涵回顾,构建了一种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用英语教授学科内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网络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模式实现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融合。为了验证该模式的实施效果,本文选取了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NUPT·NYIT)为主要研究个案。在个案研究开始前,对南京邮电大学本科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校本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师生普遍认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有待改善。与此同时,本文以该项目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从教学模式的五个构件对其CLIL教学运行过程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最后,将该项目通过实施CLIL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与其他学院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CLIL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科研成果、四六级通过率、研究生升学率远远高于普通学院;(2)CLIL教学模式下的2014级本科生学情调查各子题项答案与普通学院有显着差异;(3)CLIL教学模式取得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一致好评。本研究结果证明,CLIL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融合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鉴于国内关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较少,本文的实践个案或许能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供一条新路径。
刘梅[9](2013)在《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ESP等后续课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兼顾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地区、各个高校之间的差异以及地区、高校内部的差异,构建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个模型将基础英语课程、通识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双语课程等融为一体,同时对于教师、学生、管理者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
徐剑英,张雪红,胡吉祥[10](2017)在《ESP转型下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研究——以《新闻英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英语的生存危机说明,课程原有的通用英语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ESP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延伸,ESP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整合大学内各院系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新闻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与新闻学院专业教师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形式,有利于成功推行双语教学和ESP转型。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如何克服"各自为政",实现部分合作或全面合作的教学实践,提出具体合作方案。
二、试论大学英语的双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大学英语的双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
2.1 大学公共英语 |
2.2 专业英语 |
2.3 双语教学 |
2.4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
3.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的现状 |
3.1 学生语言水平、专业英语能力与双语教学不相适应 |
3.2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定位不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 |
3.3 双语教学中学科内容学习与英语能力提高未能同步 |
4.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的思考 |
4.1 建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
4.2 加强师资培训, 更新师资知识结构 |
4.3 调整课程设置, 加大专业英语课程比例 |
4.4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转变教学方法 |
4.5 选用合适教材, 注重消化吸收 |
4.6 实行双语教学准入标准, 根据学生水平和课程特点实施不同教学模式 |
5. 结束语 |
(2)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解释 |
1.5 论文结构 |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ESP 起源与发展 |
2.2 国外 ESP 研究 |
2.3 国内 ESP 研究 |
第3章 ESP 本体研究 |
3.1 ESP 界定 |
3.2 ESP 特征 |
3.3 ESP 分类 |
3.4 ESP 发展的重要阶段 |
3.5 对 ESP 中“专门性”的剖析 |
3.6 基于中国情境的 ESP 概念评述 |
小结 |
第4章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定位 |
4.1 我国当前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性质 |
4.2 国内大学 ESP 课程概况研究 |
4.3 欧洲大学的 ESP 课程情况调查 |
4.4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
小结 |
第5章 中国情境下的大学 ESP 课程模式 |
5.1 内容与语言的关系 |
5.2 差异之对比分析 |
5.3 中国情境下大学 ESP 课程具体模式 |
第6章 大学 ESP 课程建构 |
6.1 大学 ESP 课程建构理论 |
6.2 大学 ESP 课程建构方法技术 |
6.3 大学 ESP 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
6.4 大学 ESP 教师队伍建设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我国大学 ESP 课程建设中要思考的问题 |
7.3 大学 ESP 课程分类标准建议 |
7.4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书目 |
附录一 南昌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职场人士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大学 ESP 课程模式科学性与可行性大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
(3)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范围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基本特点 |
2. 研究内容 |
四、对研究状况的思考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
1. 对研究状况的思考 |
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五、结语 |
(4)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目标 |
0.3 研究意义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新疆外语教育 |
1.1 新疆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
1.1.1 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
1.1.2 新疆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
1.2 新疆外语教育政策 |
1.3 新疆外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 |
1.3.1 优势 |
1.3.2 局限性 |
小结 |
第2章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育文献综述 |
2.1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研究 |
2.1.1 认识上的差异 |
2.1.2 语言习得特点 |
2.1.3 障碍因素 |
2.2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研究 |
2.2.1 教学问题 |
2.2.2 对教材的认识 |
2.2.3 师资队伍 |
小结 |
第3章 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
3.1 英语学习现状和因素分析 |
3.1.1 学习现状 |
3.1.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 |
3.2 英语学习校际差异 |
3.2.1 学习现状校际差异 |
3.2.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校际差异 |
3.3 英语学习班级类型差异 |
3.3.1 学习现状班级差异 |
3.3.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班级差异 |
3.4 英语学习年级差异 |
3.4.1 学习现状年级差异 |
3.4.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年级差异 |
3.5 英语学习性别差异 |
3.5.1 学习现状性别差异 |
3.5.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性别差异 |
3.6 问题与反思 |
3.6.1 问题 |
3.6.2 反思 |
第4章 喀什市第六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调查 |
4.1 英语学习现状和因素分析 |
4.1.1 学习现状 |
4.1.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 |
4.2 宏志班、双语班、普通班英语学习对比 |
4.2.1 学习现状班级对比 |
4.2.2 英语学习主客观影响因素班级对比 |
小结 |
第5章 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
5.1 概况 |
5.1.1 生源地 |
5.1.2 英语基础 |
5.1.3 学生规模 |
5.1.4 学生专业 |
5.1.5 年级分布 |
5.1.6 学生特性 |
5.2 大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认识 |
5.2.1 开课认识 |
5.2.2 对英语学习的看法 |
5.2.3 英语对自己的影响 |
5.2.4 学习语言的选择 |
5.2.5 英语重要性认识 |
5.2.6 学习意义 |
5.3 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 |
5.3.1 学习动机 |
5.3.2 学习方法 |
5.3.3 自学时间 |
5.3.4 第二课堂活动 |
5.3.5 学习优势 |
5.3.6 语言迁移 |
5.4 校本教育 |
5.4.1 教学对象 |
5.4.2 开课情况 |
5.4.3 教材 |
5.4.4 师资 |
5.4.5 教学大纲、教案 |
5.4.6 教学内容 |
5.4.7 教学方法 |
5.4.8 教学设施 |
5.4.9 检测方式 |
5.4.10 教学改革 |
5.4.11 教学效果 |
反思 |
第6章 社会培训班英语教育 |
6.1 社会培训班 |
6.1.1 培训班规模 |
6.1.2 培训班之间的竞争 |
6.1.3 培训班的优势 |
6.1.4 培训班的不足 |
6.1.5 培训班的价值 |
6.2 大学与培训班英语教育对比 |
6.2.1 学校与培训班班级规模 |
6.2.2 学校与培训班学习内容 |
6.2.3 使用教材和教材难易度 |
6.2.4 教师的民族成分 |
6.2.5 学校和培训班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 |
6.2.6 语言使用环境 |
6.2.7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使用 |
6.2.8 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使用 |
6.2.9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
结语 |
7.1 结论 |
7.2 反思 |
7.3 对策 |
7.4 本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纪实 |
附录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三:中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5)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回顾 |
2. 双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21世纪两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 |
2.1 双语教学浪潮 |
2.2 专门用途英语 (ESP) 浪潮 |
3. 语言驱动和内容驱动的比较 |
3.1 语言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 |
3.2 内容驱动:英汉双语教学和ESP教学的核心 |
3.3 事半功倍:内容驱动教学的优越性 |
4. 大学英语正确定位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5. 结论:内容驱动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路 |
(7)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1.背景 |
2.学术英语概述 |
2.1 定义 |
2.2 学术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
3.重要概念区分 |
1) 专门用途英语 (ESP) |
2) 专业英语 |
3) 分 (学) 科英语 |
4)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
5) 双语课程 |
6) 全英语课程 |
4.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4.1 需求分析 |
1) 国家外语教育战略需要。 |
2) 社会需要。 |
3) 学生需要。 |
4.2 学术英语课程设置 |
1) 课程设置原则 |
2) 课程内容设置 |
4.3 授课方式和手段 |
5.结语 |
(8)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校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梳理及文献回顾 |
2.1 大学英语教学 |
2.1.1 大学英语教学起源与发展 |
2.1.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衍变 |
2.1.3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
2.2 CLIL(内容和语言融合式学习) |
2.2.1 CLIL的定义及内涵 |
2.2.2 CLIL的特点及优势 |
2.2.3 CLIL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 |
2.2.4 国内外CLIL相关研究回顾 |
2.2.4.1 国外CLIL相关研究 |
2.2.4.2 国内CLIL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校本调查 |
3.1 调查背景 |
3.2 调查设计 |
3.3 调查数据分析 |
3.3.1 学生问卷 |
3.3.2 教师问卷 |
3.3.3 用人单位问卷 |
3.3.4 问卷中―教学过程‖相关分析 |
3.4 调查揭示的问题与对策 |
3.4.1 学生方面 |
3.4.2 教师方面 |
3.4.3 用人单位方面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个案研究 |
4.1 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内涵 |
4.2 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NUPT·NYIT)的CLIL教学个案 |
4.2.1 理论依据 |
4.2.2 教学目标 |
4.2.3 操作程序 |
4.2.4 实现条件 |
4.2.5 教学评价 |
4.2.6 教学效果 |
4.3 其他CLIL个案 |
4.3.1 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University of Urbino)"CLIL Project"教学 |
4.3.2 西班牙某大学对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的CLIL教学实验 |
4.3.3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技术学院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CLIL教学实践 |
4.3.4 中国石油大学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价值 |
5.3 研究的不足 |
5.4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3 对用人单位相关问卷调查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英语教学重心的转移 |
2.1 ESP与EGE |
2.2 ESP与BT |
3 ESP教学现状 |
4 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 |
5 结语 |
(10)ESP转型下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研究——以《新闻英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1. 大学英语课程的生存危机 |
2. ESP转型背景与合作教学实践的提出 |
3. 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理论依据 |
二、《新闻英语》在大学英语ESP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调查报告 |
三、结语:研究启示 |
四、试论大学英语的双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 周恩,丁年青. 外语界, 2012(04)
- [2]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 张雪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3]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 郑大湖,戴炜华. 外语界, 2013(01)
- [4]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文华俊.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5]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俞理明,韩建侠.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3)
- [6]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袁平华. 外语界, 2011(04)
- [7]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J]. 马武林. 外语研究, 2011(05)
- [8]基于CLIL的大学英语教学校本研究[D]. 胡尚帆.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9]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 刘梅. 外语电化教学, 2013(01)
- [10]ESP转型下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研究——以《新闻英语》为例[J]. 徐剑英,张雪红,胡吉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