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青[1](2007)在《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目对2001年至2006年问山东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ND)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8个父母代肉种鸡场,48个鸡群,共计274万套父母代肉用种鸡。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从发病严重鸡场分离到28株有血凝性的病毒,经血球凝集试验(HA)、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及血清中和试验,结果23株被确定为鸡新城疫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23株鸡新城疫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37.4~55.7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70~1.89;6周龄鸡静脉注射致病指数(IVPI)为2.39~2.71。测定结果表明,23株鸡新城疫病毒均为鸡新城疫病毒强毒。用23株分离的鸡新城疫病毒接种30日龄新城疫非免疫鸡,其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70%~100%。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鸡新城疫一直是严重影响青岛地区肉用种鸡饲养生产的最主要的疫病,在青岛地区的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即墨市、莱西市等地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冬未春初季节发病的频率最高(19/23)。鸡新城疫可使不同品种鸡发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周龄的鸡均可发生鸡新城疫,但其主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育雏阶段(20~40日龄)和产蛋高峰前后(200~350日龄)。种鸡群ND抗体水平的高低并不能阻止新城疫病毒对鸡群的感染。较高的鸡群抗体可控制鸡群的死亡,但不能有效控制产蛋性能的下降。鸡新城疫免疫既需要血清抗体,也需要粘膜抗体。所以,在控制鸡新城疫时,要重视通过点眼、滴鼻、气雾等免疫接种方式来建立鸡只粘膜免疫非常关键。采用从青岛地区某种鸡场分离的新城疫强毒株制成疫苗进行的肉种鸡产蛋期ND分离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表明,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传统毒株新城疫疫苗并不能完全保护鸡群免受当前流行NDV毒株的攻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高效价血清抗体不能保护病毒从粘膜面的侵袭;病毒除了发生基因型的变异外,也可能发生了血清特异性方面的变异;这可能正是种鸡生产中高免抗体鸡群仍能爆发ND的主要原因。建议种鸡群ND免疫接种时在使用传统毒株疫苗的基础上,进行ND流行毒株灭活疫苗的加强免疫,以提高免疫效果,降低ND的发生率。通过对青岛地区18个父母代肉种鸡场、23群种鸡发生新城疫疾病的原因分析,制定了种鸡场防治新城疫疾病发生的综合措施,在其中的10个种鸡场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试验表明:试验种鸡场采用综合防制对策后,发生鸡新城疫的次数显着减少,ND疾病发生率下降了81.25%。所以,对肉种鸡新城疫疾病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陈玉库[2](2010)在《几种中药成分及其复方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性疾病一直是危害我国动物养殖业的主要疾病,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应用疫苗进行预防,配合免疫增强剂能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然而一些油乳类、铝胶类等化学佐剂常有副作用大、局部刺激重、致癌以及制备麻烦或不能足够提高弱抗原的免疫原性等弊端。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和新型免疫增强剂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研究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病毒和增强免疫的作用,且应用安全。本研究根据文献检索选择有抗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的氧化苦参碱、黄芪多糖等7种中药成分,并组成复方,比较了它们抗鸡新城疫病毒和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以下八个部分:试验一、7种中药成分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选择氧化苦参碱(OM)、甘草酸(GA)、绿原酸(CA)、栀子苷(GP)、虎杖苷(PD)、木犀草素(LT)、黄芪多糖(APS)等7种中药成分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细胞维持液倍比稀释成10个浓度,OM、APS、GP、PD为2000~3.91μg/mL,GA、CA为1000~1.95μg/mL,LT为50~0.09 gg/mL,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A570值和形态观察结果判定它们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中药成分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PD 500μg/mL,APS和GA 250μg/mL,GP和CA 125μg/mL,OM 31.25μg/mL,LT 3.13μg/mL;7种中药成分在合适的浓度均能促进细胞生长,作用强度依次为GA>CA>PD>OM>GP>APS>LT.试验二、7种中药成分对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将7种中药成分稀释成安全浓度范围内的高、中、低3种浓度(μg/mL):PD,500、250、125; GA,250、125、62.5;APS和CA,125、62.5、31.25;OM和GP,32、16、8;LT,1.6、0.8、0.4。分别与新城疫病毒以先加中药后加病毒、先加病毒后加中药、中药与病毒同时加入3种方式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先加中药后加病毒时,OM、GA、APS在高、中浓度和GP在高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先加病毒后加中药时,OM在高、中浓度和APS在中、低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与病毒同时加入时,APS在高、中、低浓度、OM在高、中浓度和GA在高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综合比较,4种中药成分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能力作用依次为OM>APS>GA>GP、试验三、4个中药成分复方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选择OM、APS、GP和GA 4种中药成分分别按一定比例组成OM-APS、OM-APS-GP、GA-APS和GA-APS-GP 4个复方,分别用MEM培养液倍比稀释成1000~1.95μg/mL10个浓度,分别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4个复方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OM-APS、OM-APS-GP、GA-APS-GP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000μg/mL, GA-APS为500μg/mL; OM-APS、OM-APS-GP、GA-APS在500~1.961μg/mL,GA-APS-GP在500~3.92μg/mL显着促进CEF生长,OM-APS-GP的作用最强,其次为OM-APS。试验四、4个中药成分复方对鸡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将OM-APS、OM-APS-GP、GA-APS和GA-APS-GP 4个复方用细胞维持液稀释成安全浓度范围内的高(500μg/mL)、中(250μg/mL)、低(125μg/mL)3种浓度,分别与新城疫病毒以3种方式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A570值判定其对鸡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加中药后加病毒时,4个复方的3个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先加病毒后加中药时,OM-APS的3个浓度、OM-APS-GP的中、低浓度、GA-APS的高、中浓度和GA-APS-GP(?)勺高、低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与病毒同时加入时,OM-APS的高、中浓度、OM-APS-GP的中、低浓度、GA-APS的高、低浓度和GA-APS-GP高浓度显着抑制病毒感染细胞。综合3种加药方式,4个复方抑制NDV感染细胞能力依次为OM-APS>OM-APS-GP>GA-APS>GA-APS-GP。试验五、2个中药成分复方及其主药防治鸡ND的效果26日龄非免疫罗曼蛋公鸡570羽随机均分成19组,空白对照组隔离饲养;疫苗对照组用NDV-Ⅳ系疫苗滴鼻、点眼免疫,每羽4羽份;30日龄时,3个预防组分别开始口服1 mg的OM-APS、OM-APS-GP和OM,每天3次,连用7 d;33日龄时各组胸肌注射新城疫强毒攻毒,3个同时给药组分别口服1 mg的上述3种药物,每天3次,连用4 d;于攻毒后12h大部分鸡只开始发病时9个治疗组分别口服高(2 mg)、中(1 mg)、低剂量(0.5 mg)上述3种药物,病毒唑对照组口服10 mg病毒唑,每天3次,连用4 d;病毒对照和疫苗对照组不治疗。于攻毒后7d统计各组死亡率、采血测定血清NDV抗体效价、剖检死亡鸡统计器官出血阳性率、存活鸡称重计算总增重和均增重。结果显示,OM-APS各组,OM-APS-GP 6勺高、低剂量组和预防组的死亡率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OM-APS高剂量组、预防组,OM-APS-GP的低剂量组和预防组的死亡率低于病毒唑对照组;OM-APS、OM-APS-GP和OM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和预防给药组抗体效价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OM-APS低剂量、OM-APS-GP高剂量、OM中剂量抗体效价显着高于病毒唑对照组;OM-APS的3个剂量组、OM-APS-GP预防组的盲肠扁桃体出血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和病毒唑对照组,2个复方的预防组、3个剂量组和同时给药组的腺胃出血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OM-APS(?)勺中、低剂量组和OM-APS-GP高剂量组的小肠黏膜出血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OM-APS高剂量组和OM-APS-GP预防组的总增重率、OM-APS高、中剂量组和OM-APS-GP预防组的均增重率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和病毒唑对照组。表明,2个复方对ND有较好的防治效果,OM-APS的效果最好。试验六、四种中药成分及其复方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将OM、APS、GA、GP及其复方OM-APS、OM-APS-GP、GA-APS和GA-APS-GP用RPMI1640培养液自15μtg/mL倍比稀释至0.9μg/mL5个浓度(安全浓度范围内),与鸡脾脏淋巴细胞、伴刀豆素球蛋白(ConA)一同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APS、OM、GA、OM-APS、OM-APS-GP和GA-APS的5个浓度、GA-APS-GP在0.9μg/mL的A570值显着高于ConA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P<0.05)。表明,4种中药成分及其复方能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单味成分以APS、复方以OM-APS的作用最强,复方的效果优于单味。试验七、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新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14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蛋公鸡594羽随机均分为11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滴鼻、点眼免疫,28日龄重复免疫。在首次免疫的同时,OM-APS、OM和APS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口服高(4 mg/mL)、中(2 mg/mL)、低(1 mg/mL)浓度的药物1 mL,疫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口服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 d。分别于14、21、28、35和42日龄采血,用MTT法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用β-微量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变化。于14、21、28、35日龄,每组随机抽取4羽,称重,剖杀,摘取法氏囊和脾脏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于69日龄用新城疫强毒攻毒,观察保护率。结果表明,OM-APS、OM和APS的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T淋巴细胞增殖、OM-APS的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OM-APS的3个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脾指数、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法氏囊指数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OM-APS和APS的3个剂量组、OM中、低剂量组的攻毒保护率高于免疫对照组。试验八、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新城疫苗免疫雏鸡血清IL-2、IFN-γ水平的影响14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蛋公鸡594羽随机均分为11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滴鼻、点眼免疫,28日龄重复免疫。在首次免疫的同时,1~9组分别口服高(4 mg)、中(2 mg)、低(1 mg)剂量的OM-APS、OM和APS,疫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口服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 d。分别于14、28和42日龄采血,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2和IFN-γ的浓度。结果显示,OM-APS的3个剂量组、OM高、中剂量组和APS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血清IL-2浓度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OM-APS的高、中剂量组在各时间点、OM-APS低剂量组在42日龄、APS高、中剂量组在28和42日龄、OM中剂量在42日龄的血清IFN-γ浓度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表明,OM-APS、OM和APS能促进鸡血清IL-2、IFN-γ的分泌,复方的效果优于组分药。
李舫[3](2004)在《山东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从山东省的潍坊、聊城、青岛、烟台、滨州、淄博、德州、荷泽、临沂、泰安、济宁、东营等地发病严重鸡场分离到38株有血凝性的病毒,经HA、HI试验及血清中和试验,结果32株被确定为鸡新城疫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32株鸡新城疫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37.7-57.9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1.68-1.89;6周龄鸡静脉注射致病指数(IVPI)为2.31-2.70。测定结果表明:32株鸡新城疫病毒均为鸡新城疫病毒强毒。用32株分离的鸡新城疫病毒接种30日龄新城疫非免疫鸡,其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70%-100%。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鸡新城疫一直是影响养禽业的最主要的疫病之一,在山东省的潍坊、聊城、青岛、烟台、滨州、淄博、德州、荷泽、临沂、泰安、济宁等地也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冬天出现的频率最高(17/32)。鸡新城疫可使不同品种鸡发病,但不同品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不同。不同日龄的鸡均可发生鸡新城疫,但其主要的发病日龄相对集中在20-40日龄和180-260日龄,10日龄以内的雏鸡亦可发病,其死亡率较高,而且发病鸡的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的鸡的死亡率可超过70%。蛋鸡群多在180-260日龄发病,产蛋下降率多在20%-50%之间,死亡率多在0.1%-5%之间,个别产蛋鸡群的死亡率超过30%。 我们通过分析32个鸡场发生鸡新城疫的可能原因,制定了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在20个曾发生过鸡新城疫的鸡场推广使用。使用结果表明:试验鸡场采用综合防制对策后,发生鸡新城疫的次数显着减少,疾病发生率下降了81.8%。所以对新城疫的控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是有效的。
胡琦[4](2015)在《密云县散养蛋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密云县散养蛋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新城疫发病鸡户病料,通过细菌学检测、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发现有23个散养蛋鸡户鸡群有新城疫病毒,且带有革兰氏阴性菌的鸡群数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将23个疑似鸡新城疫的病毒进行鸡胚尿囊腔接种,并通过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检测,结果23个疑似新城疫病毒的样品的尿囊液有血凝性,而且能被鸡新城疫病毒的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根据国际上对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方法:对23株疑似鸡新城疫病毒进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测定,其结果分别为1.71-1.89;2.45-2.69。按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标准对上述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分离出来的病毒均为鸡新城疫病毒强毒。动物回归试验检测这些分离毒,接种鸡的发病率为100%,病死率在70%-100%之间,对照组未见异常。确诊鸡群新城疫HI平均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当HI抗体效价低于26时,鸡新城疫强毒的检出率最高。通过对密云县散养蛋鸡新城疫病的调查可见,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就发生阶段而言,以产蛋高峰期多发,并且不同饲养、防疫管理水平均会对ND发生产生影响。通过对我县散养蛋鸡户可能发生新城疫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了符合我县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措施。在发生过鸡新城疫的散养户进行测试,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后新城疫的发生率下降了88.8%,疾病发生率下降明显,由此可见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防制新城疫是切实可行的。
李春生,李吉华[5](1994)在《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感染鸡新城疫(ND)病毒后,用Ⅳ系和I系弱毒疫苗大剂量注射及用抗ND病毒高免卵黄抗体加ND油佐剂灭活疫苗共同注射进行紧急接种.结果,对照组9/10死亡;大剂量Ⅳ系苗接种组8/10死亡;I系苗接种组7/10死亡;高免卵黄抗体加油剂灭活苗接种组死亡1/10.感染鸡耐过后13天,其HI效价均大于1:80.
王月华[6](2013)在《育成鸡新城疫的综合诊断及发病原因分析》文中提出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新城疫是严重危害我国和世界养禽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随着疫苗的强化免疫,新城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在免疫选择压的作用下,NDV的毒力有增强的趋势,使免疫鸡群仍有发病。某饲养规模为10000只的育成蛋鸡群,40日龄时突然发生以精神沉郁、采食下降、呼吸困难、排黄绿色稀粪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后死亡率迅速上升,高峰期每天死亡达400多只,疑似鸡新城疫,我们对该病例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剖检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末端、空肠中部、回肠起始部淋巴滤泡处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溃疡,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直肠黏膜点状出血;呼吸道黏膜出血性卡他性炎症。组织病理学检测,脑膜充血、出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现象,胶质细胞结节状及弥漫性增生;脾脏淋巴细胞灶状坏死;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充血、出血、水肿,淋巴滤泡坏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固有层充血、出血、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症病变。发病后15天时检测发病鸡群新城疫抗体水平显着上升,平均效价达7个滴度,为发病初的2.22倍,7个滴度以上的占60%,10%超过11个滴度。从发病育成鸡的气管和肺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能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其在CEF中的毒价可达10-4.8/0.1mL。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新城疫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大小约700bp的目的条带。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症状观察、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测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分析该病例为强毒新城疫病毒感染所致典型新城疫。该研究还对该病例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苏琪[7](2016)在《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禽类以呼吸困难、流涎、甩头、腹泻、神经机能紊乱、纤维乳头出血等为特征的急性和高接触性A类传染病。ND的传播非常迅速,死亡率也很高,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严重损害养禽业的最主要传染病之一。尽管我国对鸡新城疫防控极为重视,并采取了较严格的全面免疫接种,但由于种种原因,ND仍然分布广泛,危害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了解全面免疫后,鸡群抗体产生情况和抗体滴度分布规律,本研究对西安市不同区县、不同来源的鸡新城疫进行了免疫抗体监测。从2011到2015年,从西安市下辖的未央区、高陵区、长安区、灞桥区、阎良区、户县、周至县及蓝田县等区县共采集血样3465份,涉及规模以上养鸡场120个,散养户10个,畜禽交易市场3个,其中合格样品3227份。对采集来的血样分离血清,采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滴度,对监测结果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5年,西安市春秋两季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了70%以上,平均合格率为93%,免疫效果良好。根据五年的数据和不同季节监测免疫抗体合格率。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合理免疫程序和规范操作,全面免疫后鸡群抗体保护水平较高,可以作为参考程序进行推广。
杨洪全,于家敏,宋时菊,吴群修[8](2001)在《鸡新城疫》文中提出
刘娜[9](2018)在《松花粉多糖对H9N2亚型AIV的抑制作用及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文中提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可感染多种禽类如鸡、鸭、火鸡等;新城疫病毒(Newcastal diseasevirus,NDV)感染可造成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中以鸡的易感性最强。禽流感与新城疫混合感染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在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接种疫苗防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流行与传播,但疫苗的免疫效果、质量、免疫保护期等的不足,往往造成免疫接种的失败;同时由于地区环境、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病毒变异,毒力增强,使疾病的防疫面临极大挑战。当前重要任务是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而寻找安全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免疫效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重点。植物多糖是一种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副作用小、安全无毒等优点,有望研究开发成为新型疫苗佐剂或免疫增强剂。本研究室试验表明松花粉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并且松花粉多糖具有无副作用,天然绿色等特点。基于松花粉多糖的抗病毒及其免疫调节特性,本试验设计3种不同剂量的松花粉多糖配合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免疫14日龄雏鸡,评估松花粉多糖对该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初步探索其增强疫苗免疫的作用机理,为生产推广应用及研发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共分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松花粉多糖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根据文献资料报道,松花粉多糖抗病毒的最佳时期为吸附期,其预防作用更显着。为了研究松花粉多糖(TPPPS)的抗病毒特性及最佳时期。本试验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例,通过体外细胞感染及免疫荧光试验验证TPPPS抑制病毒的作用时期,结果表明,TPPPS可以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体外生长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在吸附期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最佳。为比较TPPPS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通过体内攻毒保护性试验检测TPPPS攻毒前使用及攻毒后使用的动物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TPPPS攻毒前使用组的AI-HI抗体滴度水平优于攻毒后使用组,证明松花粉多糖在预防期使用效果最佳。该部分的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说明松花粉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早期使用更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第二部分松花粉多糖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为探讨松花粉多糖(TPPPS)对雏鸡接种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将1日龄健康雏鸡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0只,分别于1日龄口服不同剂量的松花粉多糖及生理盐水,连续口服10 d,于14日龄时免疫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分别测定各组试验鸡的免疫指标,探讨松花粉多糖对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组松花粉多糖的ND、HI抗体效价、外周血IL-2、IL-4、IFN-γ的水平、CD4+/CD8+比值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TPPPS高剂量组(40 mg/mL)免疫增强效果优于低剂量组(10 mg/mL)。本试验表明松花粉多糖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效果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且以40 mg/mL组效果最佳。
杨希国,张秀英[10](2006)在《中药口服液对人工感染新城疫防治效果观察》文中指出
二、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新城疫的历史分布及流行状况 |
2 病原学 |
2.1 病毒分类地位 |
2.2 鸡新城疫病毒的形态结构 |
2.3 理化特性 |
2.4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清型及毒力 |
2.5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性 |
2.6 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
3 鸡新城疫临床和流行病学 |
3.1 宿主 |
3.2 传播与扩散 |
3.3 NDV病型分类 |
3.4 临床症状 |
3.5 病理剖检变化 |
4 新城疫诊断 |
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4.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4.3 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二章 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材料 |
2.1 病料 |
2.2 血清与毒株 |
2.3 鸡与鸡胚 |
2.4 试剂与溶液配制 |
2.5 主要仪器设备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的病毒分离及鉴定 |
3.3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
3.4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动物回归试验(人工感染试验) |
3.5 确诊新城疫病鸡群的HI抗体效价测定 |
3.6 与ND流行发生相关因素的调查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样品细菌学检测结果 |
4.2 样品的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4.3 鸡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结果 |
4.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4.5 确诊ND发病鸡群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
5 讨论及总结 |
5.1 细菌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
5.2 ND强毒分布广泛 |
5.3 新城疫流行防治出现新需求 |
5.4 新城疫呈明显季节性流行 |
5.5 新城疫发生没有明显品种差异 |
5.6 不同周龄种鸡群发生ND的表现差异显着 |
5.7 管理和免疫因素对预防ND具有重要意义 |
5.8 种鸡高ND HI抗体并不能阻止NDV感染 |
第三章 种鸡产蛋期新城疫分离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材料 |
2.1 病毒株 |
2.2 普通疫苗 |
2.3 鸡胚 |
2.4 试验鸡 |
3 试验方法 |
3.1 疫苗制备 |
3.2 免疫保护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鸡群接种免疫后表现及抗体消长情况 |
4.2 交叉攻毒试验结果 |
5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肉种鸡新城疫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推广 |
1 种鸡群发生新城疫疾病的原因分析 |
1.1 种鸡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缺乏或不完善,防疫意识淡薄 |
1.2 基础饲养设施落后,鸡群饲养应激大 |
1.3 免疫抑制性病原体的存在 |
1.4 鸡群ND免疫因素影响 |
1.5 忽视新城疫局部免疫保护 |
1.6 NDV抗原性的变异 |
1.7 鸡群ND免疫操作失当 |
1.8 其它病原体并发感染 |
1.9 野毒、强毒的入侵 |
1.10 其它可能导致鸡群新城疫发生的原因 |
2 制定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并在曾发生过鸡新城疫的鸡场推广使用 |
2.1 肉种鸡新城疫病综合性防制措施 |
2.2 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在曾发生过鸡新城疫的鸡场推广使用 |
3 新城疫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效果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几种中药成分及其复方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1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
1.1 单味中药 |
1.2 方剂 |
1.3 中药成分 |
2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
2.1 直接途径 |
2.2 间接途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
1 具有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 |
1.1 单味中药 |
1.2 方剂 |
1.3 中药成分 |
2 中药增强免疫的作用机理 |
2.1 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
2.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2.3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2.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2.5 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
2.6 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2.7 对机体第二信使水平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7种中药成分对CEF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成分准备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细胞生长的形态观察 |
1.4 细胞增殖测定 |
1.5 中药成分对CEF安全浓度的判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OM和APS组的变化 |
2.2 GP和PD组的变化 |
2.3 CA和GA组的变化 |
2.4 LT组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七种中药成分对CEF的安全浓度 |
3.2 七种中药成分对CEF生长的影响 |
3.3 中药成分对CEF生长的量效关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7种中药成分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成分准备 |
1.2 对照药物 |
1.3 病毒 |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5 试验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OM组的变化 |
2.2 APS组的变化 |
2.3 GP组的变化 |
2.4 GA组的变化 |
2.5 CA、PD和LT组的变化 |
2.6 中药成分对NDV感染CEF能力的抑制率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3.2 中药成分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量效关系 |
3.3 中药成分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能力作用优于病毒唑 |
3.4 关于中药成分抑制NDV感染细胞能力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4个中药成分复方对CEF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5 细胞增殖测定 |
1.6 中药成分对CEF安全浓度的判定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4个复方对CEF增殖的影响 |
2.2 4个复方对CEF增殖率影响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复方对CEF的安全浓度 |
3.2 中药成分复方对CEF生长的影响 |
3.3 中药成分复方促进CEF生长的的量效关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六章 4个中药成分复方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病毒 |
1.3 主要试剂 |
1.4 对照药物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试验方法 |
1.7 中药成分抗病毒活性的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先加中药、后加病毒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2.2 先加病毒、后加中药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2.3 中药与病毒同时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复方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3.2 中药成分复方抑制NDV生长的能力优于病毒唑 |
3.3 不同给药方式其抑制病毒生长作用的效果不同 |
3.4 不同中药成分组方抑制病毒感染细胞能力不同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七章 2个中药成分复方及其主药防治鸡ND的效果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 |
1.2 病毒与疫苗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死亡率的变化 |
2.2 血清NDV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死亡鸡器官出血阳性率的变化 |
2.4 增重变化 |
3 讨论 |
3.1 氧化苦参碱及其复方对ND的防治效果 |
3.2 氧化苦参碱及其复方对抗体水平的影响 |
3.3 氧化苦参碱及其复方对器官出血率的影响 |
3.5 不同给药方式和剂量其临床效果有差异 |
参考文献 |
Abstrac t |
第八章 4种中药成分及其4个复方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中药成分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中药成分复方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及其复方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中药成分及其复方对淋巴细胞增殖的量效关系 |
3.3 复方促进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优于单味药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九章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新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和病毒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动物 |
1.5 试验设计 |
1.6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方法 |
1.7 抗体效价测定方法 |
1.8 攻毒保护率测定方法 |
1.9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2.4 攻毒保护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新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
3.3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4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免疫保护力的影响 |
3.5 复方及其组分药增强免疫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
3.6 复方增强免疫作用优于单味组分药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章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新城疫苗免疫雏鸡血清IL-2、IFN-Γ水平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新城疫疫苗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动物 |
1.5 试验设计 |
1.6 血清中IL-2和IFN-γ浓度测定方法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中IL-2水平的变化 |
2.2 血清中IFN-γ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血清IL-2水平的影响 |
3.2 中药成分复方及其组分药对血清中IFN-γ水平的影响 |
3.3 复方增强免疫作用优于单味组分药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3)山东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概况 |
2 鸡新城疫病毒 |
2.1 鸡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地位 |
2.2 鸡新城疫病毒的结构 |
2.3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清型及毒力 |
2.4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性 |
2.5 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
2.6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 |
3 鸡新城疫疫苗 |
3.1 鸡新城疫活疫苗 |
3.2 鸡新城疫灭活疫苗 |
3.3 鸡新城疫基因工程疫苗 |
4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一、 山东省鸡新城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样品的病毒分离培养 |
2.3 鸡新城疫病毒株毒力测定 |
2.4 鸡新城疫病毒分离株人工感染试验 |
2.5 确诊鸡场有关情况统计 |
2.6 确诊鸡场的HI抗体测定 |
3 结果 |
4 讨论及结论 |
5 参考文献 |
二、 山东省鸡新城疫的防制措施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鸡场发生新城疫的可能原因 |
1.3 综合防制措施的推广应用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密云县散养蛋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鸡新城疫的研究现状 |
1.2 鸡新城疫的病原学 |
1.2.1 病毒的分类地位 |
1.2.2 鸡新城疫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3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清型及毒力 |
1.2.4 鸡新城疫病毒的理化特性 |
1.2.5 鸡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性 |
1.2.6 鸡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
1.2.7 鸡新城疫病毒的结构蛋白 |
1.3 流行病学 |
1.3.1 宿主 |
1.3.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1.3.3 致病机理 |
1.3.4 临床症状 |
1.3.5 病理剖检 |
1.4 实验室诊断 |
1.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4.2 血清学诊断 |
1.4.3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第三章 密云县散养蛋鸡流行病学调查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2 研究材料 |
3.2.1 病料 |
3.2.2 新城疫毒株及标准阳性血清 |
3.2.3 鸡与鸡胚 |
3.2.4 试剂及相关溶液配制 |
3.2.5 主要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品采集 |
3.3.2 样品的病毒分离及鉴定 |
3.3.3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鉴定 |
3.3.4 动物回归试验 |
3.3.5 确诊鸡群的新城疫 HI 平均效价测定 |
3.3.6 与新城疫流行发生相关因素的调查 |
3.4 研究结果 |
3.4.1 样品细菌学检测结果 |
3.4.2 样品的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3.4.3 鸡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结果 |
3.4.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4.5 确诊鸡群的 ND HI 平均抗体效价测定结果统计 |
3.4.6 影响确诊鸡群发病因素分析 |
3.5 讨论 |
3.5.1 细菌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
3.5.2 新城疫强毒分布广泛 |
3.5.3 新城疫流行防制出现新要求 |
第四章 鸡新城疫防制措施的研究 |
4.1 鸡群发生新城疫疾病的原因分析 |
4.1.1 鸡群环境因素 |
4.1.2 鸡群新城疫免疫因素 |
4.1.3 鸡群新城疫免疫操作不当 |
4.1.4 强毒入侵 |
4.2 制定综合性防制对策并进行推广使用 |
4.2.1 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措施 |
4.2.2 鸡新城疫综合性防制对策的推广使用 |
4.3 结果 |
4.4 讨论与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育成鸡新城疫的综合诊断及发病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发病历史 |
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2.1 形态学 |
2.2 化学组成 |
2.3 生物学特性 |
2.3.1 血凝活性 |
2.3.2 细胞融合和溶血 |
2.3.3 病毒复制 |
2.3.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2.3.5 毒株分类 |
2.3.6 致病性 |
2.3.7 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3 流行病学 |
3.1 发生与分布 |
3.2 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 |
3.3 传播 |
3.4 潜伏期 |
4 临床症状 |
5 剖检变化 |
6 病理变化 |
7 诊断 |
7.1 病毒分离 |
7.1.1 鸡胚 |
7.1.2 细胞培养 |
7.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7.2.1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7.2.2 荧光抗体技术(FA) |
7.3 RT-PCR |
7.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7.5 琼脂扩散试验(AGP) |
7.6 乳胶凝集试验(LAT) |
7.7 协同凝集试验 |
8 鉴别诊断 |
8.1 不同血清型之间的鉴别诊断 |
8.2 在实际工作中的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霍乱和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鉴别诊断 |
9 防制 |
9.1 加强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侵入鸡群 |
9.2 定期预防接种,增强鸡群的特异免疫力 |
10 治疗 |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症状观察 |
2.2.2 病理剖检 |
2.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2.3.1 取材 |
2.2.3.2 固定 |
2.2.3.3 修切和冲水 |
2.2.3.4 脱水 |
2.2.3.5 透明与浸蜡 |
2.2.3.6 包埋 |
2.2.3.7 切片 |
2.2.3.8 展片和粘片 |
2.2.3.9 烤片 |
2.2.3.10 HE 染色 |
2.2.3.11 封片 |
2.2.4 抗体检测 |
2.2.5 病原分离 |
2.2.5.1 病料处理 |
2.2.5.2 鸡胚接种 |
2.2.5.3 细胞接种 |
2.2.5.3.1 鸡胚成纤维的培养 |
2.2.5.3.2 接毒 |
2.2.6 血清中和试验 |
2.2.7 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2.2.8 PCR 鉴定 |
2.2.8.1 病毒 RNA 的提取 |
2.2.8.2 RT- PCR 扩增 |
2.2.8.3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9 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
2.2.9.1 PCR 产物的回收 |
2.2.9.2 DNA 的连接 |
2.2.9.3 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a 的制备 |
2.2.9.4 转化 |
2.2.9.5 质粒 DNA 的提取 |
2.2.9.6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病情况调查及临床症状观察 |
3.2 剖检病变 |
3.3 病理组织学诊断 |
3.4 抗体检测 |
3.5 病毒分离 |
3.6 血清中和试验 |
3.7 CEF 细胞接种 |
3.8 TCID50 的测定 |
3.9 PCR 鉴定 |
3.10 遗传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新城疫研究进展 |
1.1 新城疫的流行情况 |
1.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1.3 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
1.3.1 病原分类 |
1.3.2 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
1.3.3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3.1 病毒的基因型 |
1.3.3.2 病毒的结构蛋白 |
1.3.4 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机理 |
1.3.5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3.5.1 血凝特性 |
1.3.5.2 神经氨酸酶活性 |
1.3.5.3 细胞融合性与溶血活性 |
1.4 新城疫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1 临床症状 |
1.4.2 病理变化 |
1.4.2.1 典型病理变化 |
1.4.2.2 非典型病理变化 |
1.5 新城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5.1 血清学诊断技术 |
1.5.1.1 血凝抑制试验 |
1.5.1.2 琼脂扩散试验 |
1.5.1.3 免疫荧光技术 |
1.5.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5.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1.5.2.1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1.5.2.2 基因芯片技术 |
1.5.2.3 核酸探针技术 |
1.5.2.4 单克隆抗体技术 |
1.5.2.5 RNA指纹图谱法 |
1.5.2.6 荧光实时定量检测技术 |
1.6 新城疫免疫研究进展 |
1.6.1 新城疫免疫 |
1.6.1.1 体液免疫 |
1.6.1.2 细胞免疫 |
1.6.1.3 黏膜免疫 |
1.6.1.4 被动免疫 |
1.6.2 新城疫疫苗 |
1.6.2.1 活苗 |
1.6.2.2 灭活苗 |
1.6.2.3 基因工程疫苗 |
试验研究 |
西安市鸡新城疫疫苗免疫规程 |
2.1 疫苗 |
2.1.1 疫苗组织和采购 |
2.1.2 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
2.2 免疫接种 |
2.2.1 家禽健康检查 |
2.2.2 接种前准备工作 |
2.2.2.1 疫苗的检查 |
2.2.2.2 疫苗的预温 |
2.2.3 免疫注射 |
2.3 免疫效力保证措施 |
2.3.1 规范操作 |
2.3.2 建立档案 |
2.3.3 落实防疫责任 |
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实验样品 |
3.1.1.2 实验试剂 |
3.1.1.3 实验仪器 |
3.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2 方法 |
3.1.2.1 检验依据 |
3.1.2.2 检测方法 |
3.1.2.3 结果判定 |
3.1.2.4 数据分析 |
3.2 2011‐2015 年西安市免疫鸡群监测结果与分析 |
3.2.1 2011‐2015 年西安市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 |
3.2.2 2011‐2015 年西安市不同季节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 2015 年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检测 |
3.3.1 不同检测点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2 不同日龄段鸡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 |
3.3.3 疫苗接种时间与抗体水平 |
3.3.4 接种疫苗次数和抗体水平 |
3.3.5 不同免疫方法与抗体水平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松花粉多糖对H9N2亚型AIV的抑制作用及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禽流感研究进展 |
1.1.1 禽流感的危害及流行状况 |
1.1.2 禽流感疫苗的现状及特点 |
1.2 新城疫研究进展 |
1.2.1 新城疫的危害及流行状况 |
1.2.2 新城疫疫苗的现状及特点 |
1.3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
1.4 多糖的研究概况 |
1.4.1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1.1 多糖的抗病毒作用 |
1.4.1.2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1.4.2 多糖佐剂 |
1.4.3 松花粉多糖佐剂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化学试剂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松花粉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2.2 松花粉多糖液的制备 |
2.2.3 松花粉多糖抑制H9N2流感病毒试验 |
2.2.3.1 体内试验 |
2.2.3.2 体外试验 |
2.2.4 松花粉多糖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2.2.4.1 试验动物分组 |
2.2.4.2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2.2.4.3 血清IL-2、IL-4、IFN-Γ分泌量测定 |
2.2.4.4 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测定 |
2.2.4.5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
2.2.4.6 动物保护性试验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松花粉多糖抑制H9N2流感病毒试验 |
3.1.1 体内试验 |
3.1.2 体外试验 |
3.2 松花粉多糖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3.2.1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ND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AI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血清IL-2、IL-4、IFN-Γ分泌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外周血CD4+/CD8+T比值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3.2.6 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多糖对NDV/H9N2攻毒保护的效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10)中药口服液对人工感染新城疫防治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新城疫强毒 |
1.4 攻毒剂量的测定 |
1.5 预防试验 |
1.6 治疗试验 |
1.7 药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攻毒剂量测定结果 |
2.2 雏鸡感染ND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2.3 预防试验结果 |
2.4 治疗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地区肉种鸡群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D]. 赵春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2]几种中药成分及其复方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D]. 陈玉库.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3]山东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D]. 李舫.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3)
- [4]密云县散养蛋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的研究[D]. 胡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4)
- [5]对新城疫病鸡的紧急接种试验[J]. 李春生,李吉华.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4(01)
- [6]育成鸡新城疫的综合诊断及发病原因分析[D]. 王月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7]西安市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调查与分析[D]. 苏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
- [8]鸡新城疫[J]. 杨洪全,于家敏,宋时菊,吴群修. 中国禽业导刊, 2001(09)
- [9]松花粉多糖对H9N2亚型AIV的抑制作用及对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D]. 刘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10]中药口服液对人工感染新城疫防治效果观察[J]. 杨希国,张秀英. 中国兽医杂志,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