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利,刘真真[1](2010)在《一对姊妹不等式的联想》文中认为
赵文涛[2](2016)在《一组不等式的统一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曾宪安[3](2000)在《再谈对柯西不等式及幂平均不等式的思考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读了贵刊文[1]后,颇受启发,收获很大。稍感遗憾的是,命题2的证明使用了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三个知识点:切比雪夫不等式、琴生不等式及凸函数的有关性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单墫教授曾说过:不论是全国的高中数学联赛,还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中的不等式证明部分仅使用均值不等式及柯西不等式足矣。因此对中学生专题辅导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再介绍更多的不等式。
李志平[4](2006)在《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百多年的数学竞赛的实践,已经为全面进行数学竞赛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素材,有专家认为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竞赛数学。竞赛数学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竞赛数学教育是基础数学教育的完善与有益补充,对人才的培养和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索将教育理论与竞赛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竞赛数学教学论研究。 首先,介绍了竞赛数学的简史,论述了竞赛数学的研究现状和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然后,运用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学观、数学思维教育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竞赛数学学习与教学的诸多方面的相关课题,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概括。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提出了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最后,提出了对中国数学竞赛教育的一些思考:如何看待目前取得的成绩;如何抓好数学竞赛的培训工作等。
吴世锦[5](1996)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一个不等式及应用》文中提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一个不等式及应用556000贵州省黔东南师专吴世锦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与第三边所对角的半角的余割值之积.证明设ΔABC的三边长为a,b,c.则由正弦定理得根据半角公式,我们便得到与上述定理等价的一个比较原始的结论:下面再用...
薄洪波[6](2010)在《关于Landau不等式系数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Landau不等式中的系数进行了综合的概括及研究。其中,在第一章,对Landau不等式的背景及发展状况做了简要阐述;在第二章,对Landau不等式的系数进行了纵向扩展,分别将Landau不等式在C0 -半群、C0压缩半群、群、余弦函数及Lp-空间中给出具体形式及证明过程;在第三章,对Landau不等式的系数进行了横向扩展,将Landau不等式中变量u在更高阶的定义域即u∈D ( An+1 )进行了讨论;在第四章,利用Riesz-Thorin插值定理类似的方法,对Landau不等式系数之间的关系给出猜想及证明。
马子奇[7](2019)在《三角法在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重建三角”提出以来,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他们把它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文献和实证对平面几何定理和竞赛试题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三角新体系的实用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重建三角”的背景,对张景中三角新体系以及三角法研究平面几何的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从而为本文提供参考.第二章,介绍三角新体系,内容包括共高命题、共角命题、共边命题、正弦的定义、正弦定理、正弦和角公式、余弦定理等.第三章,主要研究三角法在几何定理的证明,并证明四个定理的等价性.第四章,通过例子,归类了运用三角法证明线段相等、线段比例式、三点共线、不等式、几何计算等试题,且对其中几个题目进行背景分析,并推广命制了几道竞赛题.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结论,同时指出本文的某些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方法.
李永利[8](2001)在《涉及三角形高线的又一不等式》文中指出
张家瑞[9](1990)在《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文中研究指明 本刊86年第4期介绍下列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设△ABC的内切圆O分别切各边于A′,B′,C′,则s△A′B′C′≤1/4S△ABC. (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1) 这里介绍一个更一般的征法.
陈明书[10](1997)在《在不等式证明教学中应注意“回归课本”》文中研究指明
二、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4)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学竞赛与竞赛数学 |
1.2 竞赛数学学与教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数学学习理论与竞赛数学学习 |
2.1 数学学习理论 |
2.2 竞赛数学学习认知分析 |
2.3 数学学习理论对竞赛数学学习的启示 |
第三章 现代数学教学观与竞赛数学教学 |
3.1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综述 |
3.2 竞赛数学解题的思维特征研究 |
3.3 运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指导竞赛数学教学 |
第四章 对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
4.1 对目前竞赛数学学习取得的成绩的思考 |
4.2 对开展竞赛数学教学培训工作的思考 |
4.3 关于数学竞赛与创新教育的思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铭谢词 |
原创性声明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关于Landau不等式系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文章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关于Landau 不等式系数的纵向扩展 |
2.1 Landau 不等式 |
2.2 C_0 -半群 |
2.3 C_0 压缩半群 |
2.4 群 |
2.5 余弦函数 |
2.6 L_p —空间 |
第3章 关于Landau 不等式系数的横向扩展 |
3.1 C_0 压缩半群 |
3.2 压缩余弦函数 |
第4章 关于Landau 不等式系数之间关系猜想和证明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三角法在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三角新体系的研究状况 |
1.4.2 三角法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的研究状况 |
第二章 张景中的三角新体系 |
2.1 正弦与正弦定理 |
2.2 正弦和角公式 |
2.3 余弦与余弦定理 |
第三章 几个有名的几何定理的证明 |
3.1 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 |
3.2 西姆松定理 |
3.3 托勒密定理 |
3.4 斯特瓦尔特定理 |
3.5 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 |
3.6 四个相互等价定理 |
第四章 三角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
4.1 证明线段相等 |
4.2 证明线段比例式 |
4.3 证明三点共线 |
4.4 证明不等式 |
4.5 几何计算 |
4.6 命制几道竞赛题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对姊妹不等式的联想[J]. 李永利,刘真真. 数学通讯, 2010(06)
- [2]一组不等式的统一推广[J]. 赵文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6(18)
- [3]再谈对柯西不等式及幂平均不等式的思考及应用[J]. 曾宪安. 中学数学杂志, 2000(09)
- [4]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D]. 李志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5]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一个不等式及应用[J]. 吴世锦. 中学数学, 1996(03)
- [6]关于Landau不等式系数的研究[D]. 薄洪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7]三角法在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D]. 马子奇. 广州大学, 2019(01)
- [8]涉及三角形高线的又一不等式[J]. 李永利. 数学教学研究, 2001(03)
- [9]一个不等式的另一证法[J]. 张家瑞. 中等数学, 1990(06)
- [10]在不等式证明教学中应注意“回归课本”[J]. 陈明书. 中学数学, 199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