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编辑理想人格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7)在《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研究 ——以储安平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是我国新闻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报纸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重言论的趋势,逐渐形成“首为论说”的中国特色,使得民国时期新闻评论勃兴,蔚为大观,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评论名家,创办了一份又一份风行天下的以言论为主的报刊。储安平和他所创办的《观察》,就是民国评论界光辉名单上的最后一拨。储安平1946年9月创办的《观察》,是一份以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评论刊物,集合了几乎当时所有的大学者作为撰稿人,读者遍布国内,最高发行量达十万多份,在当时影响很大,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查封。储安平作为民国末期有影响的评论名家,其评论理念吸纳了前人的智慧结晶,继承了民国的评论精神,是民国时期评论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旨在以储安平的新闻评论理念为典型代表进行个案考察,同时对梁启超、张季鸾、胡适等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评论界人士的言论主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国时期的新闻评论理念。本文首先对储安平的身世与生平进行了考证,对有争议的储安平失踪之谜、储安平求学生活的细节进行了史料对比和印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发掘新的史料来源、仔细阅读已有研究成果,对储安平身世有自己的研究发现。而通过对储安平的评论作品和评论主张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储安平的评论理念主要有四个关键词:批评、责任、独立、理性。储安平承认意见有褒有贬,但是他显然倾向于批评性的新闻评论,认为这才是新闻评论的核心;储安平言论事业的内在驱动力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读者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构成了他评论理念中的“责任”理念;而储安平更是将“独立”视为新闻评论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所在,珍视不同意见、鼓励不同意见,主张以中立立场客观评价事物;此外,储安平明确提出“理性”作为评论的内在要求,主张运用理性思维评价事物,主张在评论争鸣中保持君子之争的克制理性风度。储安平的上述评论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民国时期思想界激烈交锋和新闻评论界这个大环境的熏染。储安平深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有迫切的爱国救国、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也秉承自由主义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自由、民主、独立;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精神和家族文化中“尚气节”的家风,使得储安平推崇独立精神,将之视作为人、为文的内在精神;这三个方面彼此交织,构成了储安平评论理念的理论来源。而在民国时期的评论界,文人论政的办报风气、此起彼伏的言论争鸣,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媒体大环境中耳濡目染,促成了储安平评论理念的形成。储安平作为民国末期异军突起的评论界新秀,他的评论理念是民国时期言论观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本研究发现,梁启超秉持“有益于国事”、选题以“要”“周”为主、立场无党派出自公心、面向读者适合国情的评论理念;张季鸾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评论理念;胡适秉持保持独立精神、言论报国、出自公心态度公平的评论理念;他们分别作为民国初期、民国中期和民国中后期的评论界代表人物,其评论理念与民国末期的储安平有高度重合之处。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评论界人士的评论理念,笔者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民国时期较为常见的新闻评论理念,主要有:一是以言论报国为宗旨,试图通过在言论上的努力勤勉工作,来对国家社会有推动作用,梁启超的“有益于国事”奠定了这个理念基础;二是张扬独立精神,以无党无私相标榜,推崇独立思考、将独立发言的精神视为报刊不可动摇必须坚守的内在品格和风骨,胡适第一个高举独立精神的大旗并使之成为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的核心理念。三是秉持敢于批评的态度,敢于批评当局、监督政府、监督社会,主张新闻评论要切中社会的时弊,这已经成为民国时期评论界的共识。而储安平在批评时政方面不遗余力、深刻入骨,将不平则鸣的批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小平,治丹丹[2](2013)在《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以《文心雕龙》为例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与修养》文中指出学界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多立足于文学理论与批评角度,但从编辑学角度看,《文心雕龙》通篇闪烁着朴素、丰富、独到的编辑思想,某些方面甚至开中国古代编辑学思想领域之先河,对当今编辑学,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具体工作仍有巨大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以高校学报编辑视角切入,从"学养"、"德养"、"识养"3方面探究《文心雕龙》在编辑品格修养方面对学报编辑群体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林华山[3](2012)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及其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复合是学术期刊编辑理想的角色状态。学术期刊编辑是职业编辑与专业学者的复合体,是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统一体。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既不能去编辑职能而单向学者化,也不可只固守编辑职能而不承担学术职能。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需要个人、组织和体制共同铺设畅通的路径。
王丽[4](2012)在《《开明少年》杂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杂志的研究,以往的思路往往忽略了媒介本身的意义,关注的是作品或文本自主的抽象意义,或思想的,或文化的等等。这样剥离作品或文本的具体媒介环境意义去独立的研讨作品或文本自身是很容易造成效果的不全面性。本文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应用查找文献统计说明的方法,结合叶圣陶、叶至善、开明书店的相关史料,对《开明少年》杂志的创办背景、传者、受众、传播渠道、广告营销、议题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分析《开明少年》背后的编辑群“开明派”的“培养健全人格”理念,总结其教育意义。《开明少年》创办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于是新文学、新道德、新科学、白话文在杂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开明书店与开明人作为该杂志的出版书店和编辑群体,本文对它们的演化过程、特征进行了研究;叶圣陶、叶至善作为该杂志的主编,本文也对他们的编辑思想进行了探讨,以上二者的研究对于考证《开明少年》杂志创办的办刊理念和教育初衷是有必要的。接着,本文又研究了杂志的读者定位和信息反馈,以中等教育水平的读者为出版对象是书店当时针对教育现状所作出的选择,也是杂志发展的自然选择过程;编者说与广告栏目是该刊进行读者沟通的主要渠道。发行渠道与广告营销文中也作了介绍,发往何地、如何定刊都有涉及,广告营销主要是通过叶至善的广告理念研究来反衬的杂志的广告内容,因为杂志内的大部分广告都是由叶先生撰写或受其影响而写的。再接下来研究的就是文章重点了,“培养健全人格”议题的设置,文中写到了是如何提出这个议题的,以及杂志内容是如何渗透这个议题的。最后本文得出《开明少年》杂志是有时代性、先进性的优秀刊物,对于现代少儿书刊具有借鉴意义,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文化选择与优化的媒介,杂志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改良办刊行为。
胡睿臻[5](2011)在《“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文中研究说明“诗史”观念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宋书·谢灵运传》,晚唐孟棨在《本事诗》中把“诗史”作为一个诗学概念使用。宋代是“诗史”说的基本理论内涵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以后“诗史”说理论特征的发展提供了生发点。明清两代强调了“诗史”在史和诗两方面的独特品质,从创作与学术方法上使“诗史”说趋向成熟。现当代,“诗史”观念的运用更为宽泛,“诗史”说也因此泛化;同时对“诗史”说中具体问题的总结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度。“诗史”说的形成与发展有中国传统文化、诗学、史学、和时代、个人诸多方面深刻的原因;不仅有正面的建设,反面的意见也促使人们在理论上弥补“诗史”观的不足,丰富“诗史”说的诗学意义。“诗史”说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了理论内涵与特征:“诗史”说是一个有机体系,“诗史”作品的特征、社会功能、“诗史”作家的主体特征、“诗史”作品的生产和接受对象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诗史”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诗史”说是一个包容(含纳)结构,包含了社会与个体、维护与批判、实用(教化)与审美、理与情、道与技、阳刚与阴柔、常与变、正与反二元却不对立的二元结构。“诗史”说是一种规约机制,它对诗人的创作起到规范制约作用,参与了传统文人形象的塑造,它宣扬伦常观念,起到了巩固等级秩序的作用。通过“诗史”说,我们能大体看到传统文化多元共存、互相吸纳的特点,能看到随着王权的加剧,传统文化内部交流能力的下降和文人主体地位的消退。通过“诗史”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史学与西方一些史学流派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史关系观念,还可以看到中西方对文学的政治品性与主体性的不同看法。
吴平,黄星[6](2010)在《编辑学研究五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编辑学理论、编辑活动与编辑规律、编辑主体、中国编辑史、编辑出版学科与专业教育、新时期编辑、部门编辑学七方面的研究情况入手,对近五年(2006—2010)编辑学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体而言,近五年编辑学研究没有整体上的突破,但在研究成果数量和研究内容上有一定提升、扩展,编辑思想史研究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亮点。
黎敏[7](2010)在《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以广州琴人群体其组织形态、琴乐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社会学和音乐学交叉性的研究,其主旨在于通过广州琴人群体雅集活动的田野考察,将其放置于具有多层文化积淀的千年都市的当代背景之中,以社会组织学的视角观察雅集活动同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琴人群体其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层之本质特性和内在逻辑;以音乐学视角的多个维度观察琴人琴乐音响语言的陈述结构、音色聚合、音时展衍,探讨其琴乐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同一性。以此了解身处全球化和大众文化边缘的琴人群体,在都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位秩,从而厘清琴人群体身份的性质以及如何以是的问题。
张秀红[8](2010)在《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张秀红[9](2009)在《编辑人格维度探析》文中认为编辑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的人格维度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编辑只有在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三个方面和谐发展才能塑造成理想的编辑人格,达至人格的最高境界。
张秀红[10](2009)在《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二、论编辑理想人格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编辑理想人格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研究 ——以储安平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动机 |
1.1.1 对新闻评论理论的重新审视 |
1.1.2 补充评论史上被忽略的一页 |
1.1.3 对现有研究成果不足的匡正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储安平及《观察》的研究 |
1.2.2 关于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的研究 |
1.2.3 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个案研究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3.3 历史比较研究 |
1.4 难点与创新 |
1.4.1 难点 |
1.4.2 创新 |
2 储安平其人及生平考证 |
2.1 储安平的身世 |
2.1.1 储安平个人经历简述 |
2.1.2 关于储安平身世争议之我见 |
2.1.3 本文对储安平身世的研究发现 |
2.2 储安平的言论生涯 |
2.2.1 文学生涯阶段:作为新月派文学作家 |
2.2.2 评论生涯阶段:作为评论家和报刊主笔 |
3 储安平的新闻评论分析 |
3.1 储安平常用的新闻评论文体分析 |
3.1.1 政论与时评的出现 |
3.1.2 政论、时评的区别与联系 |
3.1.3 杂文:与报刊评论结缘的古老文体 |
3.2 储安平新闻评论分类研究 |
3.2.1 储安平的时评分析 |
3.2.2 储安平的政论分析 |
3.2.3 储安平的杂文分析 |
4 储安平的新闻评论理念 |
4.1 批评:储安平新闻评论的关键词 |
4.1.1 储安平认为报刊存在的意义在于批评 |
4.1.2 储安平将批评视为新闻评论的核心 |
4.2 责任:新闻评论的出发点 |
4.2.1 储安平言论建国主张的责任意识 |
4.2.2 职业道德所驱使的责任感 |
4.3 独立:新闻评论的精神内核 |
4.3.1 独立精神的涵义辨析 |
4.3.2 储安平:独立是我们的主要精神 |
4.4 理性:新闻评论的原则之一 |
4.4.1 理性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素质 |
4.4.2 储安平在其新闻评论中实践着理性原则 |
4.4.3 新闻评论中的理性原则 |
5 储安平言论观的形成理路 |
5.1 储安平新闻评论理念的思想根源 |
5.1.1 民族主义的思想根源 |
5.1.2 自由主义的思潮影响 |
5.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精神的影响 |
5.2 储安平所处媒体环境的熏染 |
5.2.1 民国时期新闻评论发展概况 |
5.2.2 储安平深受民国评论界的影响 |
6 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梳理 |
6.1 民国时期有影响的评论界人士及其评论理念 |
6.1.1 民国初期:以梁启超的评论理念为代表 |
6.1.2 民国中期:以张季鸾的评论理念为代表 |
6.1.3 民国中后期:以胡适的评论理念为代表 |
6.2 对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的梳理 |
6.2.1 言论报国的宗旨 |
6.2.2 独立精神的张扬 |
6.2.3 敢于批评的态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储安平作品年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以《文心雕龙》为例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与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勰之“学养”观 |
(一) 好学博观 |
(二) 思敏睿智 |
(三) 才华卓越 |
二、刘勰之“德养”观 |
(一) 无私正直 |
(二) 客观理性 |
(三) 有容乃大 |
(四) 重责任感 |
三、刘勰之“识养”观 |
(一) 志存高远 |
(二) 求索精神 |
(三) 唯物精神 |
(3)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及其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复合建构的必要性 |
(一)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
(二)编辑职能的文化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
(三)编辑活动的对话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
二、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内部构成 |
(一)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内部矛盾关系 |
(二)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内部统一的基本方式 |
三、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基本路径的铺设 |
(一)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个人路径 |
(二)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组织路径 |
(三)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体制路径 |
(4)《开明少年》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开明少年》创办的时代背景 |
2.1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教育思潮的起伏 |
2.1.1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 |
2.1.2 国民教育思潮的起伏 |
2.2 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变革 |
2.2.1 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属性的继承 |
2.2.2 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
第三章 《开明少年》的出版书店、主编与受众 |
3.1 传播者:开明书店及其开明人 |
3.1.1 开明书店的演化 |
3.1.2 开明书店里的“开明人” |
3.2 主编叶圣陶、叶至善的编辑思想 |
3.2.1 叶圣陶的编辑思想 |
3.2.2 叶至善的编辑思想 |
3.3 受众:读者定位与信息反馈 |
3.3.1 读者定位:少年人与中等教育 |
3.3.2 信息反馈:编者说与广告栏目 |
第四章 《开明少年》的发行渠道与广告营销 |
4.1 发行渠道 |
4.2 广告营销 |
4.2.1 自觉的广告意识 |
4.2.2 明确的读者定位 |
4.2.3 生动的语言表达 |
第五章 编辑思想:“培养健全人格”的议题设置 |
5.1 “培养健全人格”的由来 |
5.2 “健全人格”议题的提出:新国民主体构建 |
5.2.1 健全的个人:人格塑造的人学内涵与时代质素 |
5.2.2 “调和与发达”——“开明派”人格构建的具体内容 |
第六章 《开明少年》与中国教育现代转型 |
6.1 发挥少儿书刊教育作用的现实意义 |
6.2 文化选择与优化的文化学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诗史"说发展过程概述 |
(一) 遥远的起源:由周末到晚唐 |
(二) 众义始兼备:从史家、诗人到理学家、遗民 |
(三) 发展与深入:朝代之交的独特贡献 |
(四) 泛化与深化:新背景下的使用与研究 |
二、"诗史"说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
(一) 文化渊源 |
(二) 诗学渊源 |
(三) 史学渊源 |
(四) 时代渊源 |
(五) 个人因素 |
三、有关"诗史"说的不同看法及其意义 |
(一) 主要的异议 |
(二) 异调的背后 |
(三) 异议对"诗史"说的积极意义 |
四 "诗史"说的内涵与特征 |
(一) "诗史"说是一个有机体系 |
(二) "诗史"说是一个历史过程 |
(三) "诗史"说是一个包容(含纳)结构 |
(四) "诗史"说是一种规约机制 |
五、由"诗史"说向外窥视 |
(一) 从"诗史"说看中国文化的特点 |
(二) 从"诗史"说看中西史学 |
(三) 从"诗史"说看中西文史关系 |
(四) 从"诗史"说看中西文学政治功能观 |
(五) 从"诗史"说看中西主体性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编辑学研究五年(论文提纲范文)
1编辑学理论研究 |
1.1编辑学定义研究 |
1.2编辑概念研究 |
1.3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 |
1.4改进措施研究 |
2编辑活动与编辑规律研究 |
2.1编辑活动研究 |
2.2编辑规律研究 |
3编辑主体研究 |
3.1编辑主体角色、内涵研究 |
3.2编辑素养研究 |
3.4编辑心理研究 |
4中国编辑史研究 |
5编辑出版学科与专业教育研究 |
5.1编辑出版学科 |
5.2编辑出版专业教育 |
6新时期编辑研究 |
6.1新时期编辑角色研究。 |
6.2新时期编辑素质研究 |
7部门编辑学研究 |
8小结 |
(7)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琴学文献与理论综述 |
一、琴论研究 |
(一) 琴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
(二) 琴乐美学研究 |
二、琴律研究 |
(一) 琴律理论研究 |
(二) 琴律数理方法论研究 |
三、琴史研究 |
(一) 琴史通论与断代史研究 |
(二) 琴徽考据专题研究 |
(三) 琴人考据专题研究 |
(四) 国外琴乐专题研究 |
四、琴谱研究 |
(一) 谱式研究 |
(二) 打谱研究 |
五、琴派研究 |
(一) 琴派传承研究 |
(二) 琴派研究理论与方法 |
六、琴人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方法论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州琴人群体生存的都市人文背景及历史记忆中的岭南琴乐渊源 |
第一节 广州琴人群体生存的都市人文背景 |
一、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 |
二、广州文化层积 |
(一) 广州本土古越先民文化与中原移民文化的融合 |
1. 前秦和秦汉"越汉杂处"时期 |
2. 秦汉以后"汉越融合"时期 |
(二) 汉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融合 |
1. 海外宗教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
2. 海外科学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中的岭南琴乐渊源 |
一、岭南琴乐发展的第一阶段-宋代时期 |
二、岭南琴乐发展的第二阶段-明代时期 |
三、岭南琴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清代以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琴人群体雅集组织的形态研究 |
第一节 礼失求诸野:琴人群集雅集活动的田野考察 |
一、2007年底至2009年度琴人群体雅集活动总体概况 |
二、2007年底至2009年度琴人群体雅集活动的分类简述 |
(一) 类型一:纪念杨新伦诞辰110周年的古琴雅集系列活动 |
(二) 类型二:赈灾义演的古琴雅集活动 |
(三) 类型三:日常性古琴雅集活动 |
第二节 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的形态要素分析 |
一、人员结构统计分析 |
(一) 雅集人员的出席频率和人数统计 |
(二) 雅集人员的性别统计 |
(三) 雅集人员的学历统计 |
(四) 雅集人员的年龄统计 |
二、多重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
(一) 角色构成方式:琴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
(二) 角色存在形态:主观角色和实际角色 |
结语 |
第四章 琴人群体的琴乐语言 |
第一节 琴乐语言的谱本分析 |
一、《鸥鹭忘机》的琴乐解题 |
二、《鸥鹭忘机》的琴乐版本 |
第二节 琴乐音响语言的结构陈述 |
一、琴乐音响语言陈述的宏观布局 |
(一) 琴乐音响语言的结构布局 |
(二) 琴乐音响语言的音区布局 |
(三) 琴乐音响语言的句法布局 |
(四) 琴乐音响语言的落音布局 |
(五) 琴乐音响语言的调式布局 |
二、琴乐音响语言陈述的微观结构 |
(一) 音核组织 |
(二) 音核组织在同宫场内的变易与传递 |
(三) 琴乐音响语言的结构特点 |
1. 对称性 |
2. 平衡性 |
第三节 琴乐音响语言的音时展衍 |
一、琴乐音时语言的速度研究 |
(一) 宏观速度布局与微观速度陈述 |
(二) 音时语言之速度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
1. 宏观速度的分析与归纳 |
2. 微观速度的分析与归纳 |
二、琴乐音响语言的节拍与节奏研究 |
(一) 音时语言的节拍体系多层划分 |
1. 段拍、句拍和字拍之定义 |
2. 音时语言节拍体系划分的数理呈示 |
(二) 音时语言节拍体系的分析与归纳 |
1. "非均分性律动"的节拍表达方式 |
2. "韵律性律动"的节拍表达特质 |
第四节 琴乐音响语言的音色聚合 |
一、四位琴人音色语言的节奏律动、音色分离与结构布局 |
(一) 横向铺陈中音色律动节奏的数理归纳 |
(二) 横向铺陈中的音色分离 |
1. 音色分离:点状音色和块状音色的基态描述 |
2. 音色分离:点状音色和块状音色的分形描述 |
(三) 横向铺陈中的音色布局 |
1. 音色布局的材料来源 |
2. 音色布局的展衍方式 |
(1) 分层镶嵌的展衍方式 |
(2) 分层转接的展衍方式 |
3. 音色布局的整体架构 |
二、四位琴人音色语言的声学研究 |
(一) 四位琴人琴乐音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声学测量 |
1. 琴乐音色研究的理论视角 |
2. 琴乐研究的声学测试 |
(二) 四位琴人琴乐音色多个角度的声学描述 |
1. 同一乐音在不同激励方式下的音色比较 |
(1) 散音激励方式的音色描述 |
(2) 按音激励方式的音色描述 |
(3) 泛音激励方式的稳态音色描述 |
2. 同一乐音在响度方式下的音色测试 |
结语 |
一、"我是谁":都市化边缘自我身份的叩问 |
二、"我是琴人":都市化边缘群体身份的拟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升编辑个体的人格境界 |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2.学会做人——铸就编辑的德行人格。 |
3.学会学习——完善编辑的文化人格。 |
4.学会审美——提升编辑的审美人格。 |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1) 协调好编辑与编辑之间的关系。 |
(2) 协调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
(3) 协调好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二、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
1.创设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氛围。 |
2.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编辑评价体系。 |
(1) 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 |
(2) 设计合理的薪酬标准。 |
(3) 建立考核绩效的奖惩制度。 |
4.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9)编辑人格维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格的内涵解析 |
二、编辑人格及其维度 |
(一) 编辑的德行人格 |
(二) 编辑的文化人格 |
(三) 编辑的审美人格 |
(10)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主体及其人格维度 |
1.编辑主体及其人格。 |
(1) 关于编辑主体。 |
(2) 编辑主体的人格。 |
2.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 |
(1) 编辑主体的德行人格。 |
(2) 编辑主体的文化人格。 |
(3) 编辑主体的审美人格。 |
二、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特征 |
1.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要素特征。 |
(1) 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 |
(2) 具有突出的能力素质。 |
(3) 具有完善的道德素质, 即具有高尚的德行。 |
(4) 具有坚强的意志素质。 |
(5) 具有健康的情感素质。 |
2.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结构特征。 |
(1) 编辑主体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意志等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要健全。 |
(2) 编辑主体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结构要平衡。 |
(3) 编辑主体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结构要协调。 |
3.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标志特征。 |
(1) 自尊自信的品格。 |
(2) 自强自立的能力。 |
(3) 自主自由的精神。 |
(4) 自觉自律的意识。 |
四、论编辑理想人格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研究 ——以储安平为中心的考察[D]. 杨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2]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以《文心雕龙》为例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与修养[J]. 刘小平,治丹丹.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3]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及其建构[J].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4)
- [4]《开明少年》杂志研究[D]. 王丽. 中南大学, 2012(02)
- [5]“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D]. 胡睿臻. 兰州大学, 2011(12)
- [6]编辑学研究五年[J]. 吴平,黄星. 出版科学, 2010(05)
- [7]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D]. 黎敏. 星海音乐学院, 2010(01)
- [8]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路径[J]. 张秀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9]编辑人格维度探析[J]. 张秀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0]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J]. 张秀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