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硝基甲苯粉尘接触工人眼晶状体变化的探讨

三硝基甲苯粉尘接触工人眼晶状体变化的探讨

一、三硝基甲苯接尘工人眼晶状体改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灿[1](2020)在《三种纳米级含能材料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级含能材料的发展给军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熔点、较低的蒸汽压、优良的热安定性和爆轰稳定性,还对低压长脉冲刺激钝感而对高压短脉冲刺激敏感等优点。此外,其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于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报道,多为对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纳米材料及量子点等材料毒性研究,而对关于纳米含能材料毒性研究报道甚少,特别是纳米级含能材料对动物细胞和微生物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本论文研究了三种纳米级含能材料即六硝基茋(HNS)、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和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细胞和细菌毒性及其致毒机理。分别研究了:(1)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为模型细胞进行染毒实验,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对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细胞凋亡水平进行测定以分析判断细胞死亡机制。(2)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为模型细菌,采用光密度法检测细菌存活率,探究粒径大小、分散介质、细菌类型对其毒性大小的影响。通过观察细菌的细胞形态变化、细菌表面疏水性、细菌-纳米颗粒沉降特征等来分析判断细菌死亡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级含能材料HNS、TATB、LLM-105均可以引起RAW264.7细胞活性显着下降,并呈现剂量相关性。其中HNS、TATB、LLM-105对RAW264.7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9.3、211.3、6.6μg·m L-1。随染毒剂量升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同时上清液中LDH酶的活性也呈上升趋势,说明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其中HNS染毒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变化不明显;TATB可引起胞内SOD活力的下降,但MDA的含量并未显着增加;而LLM-105染毒细胞内SOD酶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同时三种材料均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水平增加。这说明,HNS诱导了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中、晚期可以破坏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降低细胞活性;TATB可引起胞内SOD活力的下降,引发氧化应激,但并未引起严重的氧化损伤,同时还诱导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活力下降;LLM-105通过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组织的氧化损伤,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导致细胞活力下降.(2)纳米级含能材料HNS、TATB、LLM-105对L929细胞具有毒性作用,LLM-105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强,HNS次之,TATB毒性微弱。随染毒剂量升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同时上清液中LDH酶的活性也呈上升趋势,说明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此外,HNS、TATB染毒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微弱;LLM-105染毒细胞内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同时诱导了细胞凋亡。这说明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是HNS、TATB引发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而LLM-105可以通过产生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进而导致细胞破裂、坏蛆,细胞活力下降。针对不同的纳米材料,其生物毒性效应和机理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材料,受试对象不同,其致毒机理也存在差异。(3)纳米级含能材料HNS、TATB、LLM-105中仅LLM-105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明显,因此主要研究LLM-105的微生物毒性效应。以LB培养基为分散介质,比较了纳米级和微米级LLM-105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发现两种粒径的颗粒均对大肠杆菌具有毒性作用,并呈现尺寸-效应关系,纳米级颗粒的毒性明显强于微米级颗粒的毒性;LLM-105在LB培养基中比在MD培养基中的表现出更强的细菌毒性;同时还发现LLM-105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大于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最后,由细菌扫描电镜图、细胞表面疏水性及沉降特征可知,LLM-105能够与细菌表面接触引起细菌形态结构改变,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

魏桐,周阳,杨治林,杨宏[2](2019)在《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4,6?三硝基甲苯(TNT)、黑索今(RDX)、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TN)等典型炸药可以引起肝、肾、血液及神经等多组织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就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简要概述了典型炸药的细胞、微生物和动物毒性效应,以及职业人群的流行病学统计;以TNT为例,着重从氧化应激机制、代谢产物与蛋白质、DNA反应机制两个方面来阐述典型炸药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炸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炸药毒性测试方面,而对炸药毒性机制的认识比较缺乏。认为采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炸药分子与其生物毒性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深入研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毒性白内障、致癌、致畸等硝基芳香类炸药典型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等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杨治林[3](2019)在《老黄素家族酶代谢TNT的Meisenheimer路径及其分子机制的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含能材料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难题,美国国防部统计美国约有1500万公顷的土地受到含能材料的污染,预估的修复费用高达80到1410亿美元。其中,用量大、应用广的2,4,6-三硝基甲苯(TNT)是最受关注的污染组分之一。TNT可导致中毒性白内障、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症、肝功能异常等疾病,而且其分子结构稳定,难以降解,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考虑到受污染地区的规模,采用生物降解技术修复含能材料(包括TNT)污染已成为最具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的方法之一。目前TNT的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有两条:硝基还原路径和苯环还原路径。苯环还原路径因其会生产麦森海默(Meisenheimer)复合结构又称为Meisenheimer路径,此路径降解过程中无亚硝基或羟胺等有毒中间产物,可去芳香化,被认为是最可能实现TNT开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路径。遗憾的是已发现的能够使TNT发生Meisenheimer·降解路径的生物酶很少,都来自于同一个家族即老黄素酶家族(OYEs),且这些酶催化降解TNT的分子反应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 TNT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子模拟技术的出现为酶催化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通过计算机建模,我们可以从原子层面对酶催化反应进行深入认识,获得酶与底物的作用机制及具体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信息。本文以OYEs代谢TNT的Meisenheimer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分子对接技术(Docking)、量子力学(QM)以及过渡态理论等多尺度模拟方法深入揭示了该路径的分子机制。以期为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实现TNT完全矿化的实验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具体工作如下:(1)季戊四醇四硝酸醋还原酶(PETNR)催化降解TNT的反应机理研究PETNR是首个被发现的能使TNT发生Meisenheimer降解路径的生物酶,是OYEs的典型代表之一。已有实验工作指出,TNT的第一步氢转移反应是其整个降解过程的决速步,决定了 TNT的优势降解路径(硝基还原路径或Meisenheimer路径)。所以本文结合实验结果深入研究了 PETNR降解TNT的第一步氢转移反应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经典的MD模拟,发现了 TNT与PETNR活性中心的结合机制—TNT与辅助因子黄素单核甘酸(FMN)形成了 π-π堆积结构。基于此结构,确定了氢转移反应的转移原子为FMN上的H20原子,氢接受位点为TNT的C3和O1原子。其次,通过热力学积分(T1)模拟,对上述两个转移位点的反应自由能和产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到了两条路径各自的反应机理—氢自由基转移(硝基还原)和氢负离子转移(苯环还原)机理。基于经验价键(EVB)理论方法,计算了两条降解路径氢转移反应的活化能,发现Meisenheimer路径的反应能垒比硝基还原路径低15.8 kcal·mol-1,表明此π-π堆积结构能显着降低FMN的H20原子向TNT苯环上C原子转移的反应能垒,是PETNR可通过Meisenheimer路径降解TNT的决定性因素。最后通过活性中心残基与TNT的氢键作用分析,确定此π-π堆积结构的稳定机制,并分析了影响此π-π堆积结构形成的关键残基。该工作揭示了 PETNR降解TNT的关键机制—TNT与FMN形成π-π堆积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它OYEs降解TNT的分子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2)五种典型老黄素酶催化降解TNT的反应路径本质研究已有实验工作推测OYEs的184位(PETNR的残基序号)的残基可能是影响TNT降解路径的关键因素,为了验证此推论以及探索决定TNT路径的本质原因,本部分工作研究了五种典型的老黄素酶(PETNR,NEMR,XENBR,MR,OYE)及其突变体对TNT降解路径的影响。首先通过MD模拟发现能够使TNT发生Meisenheimer路径的酶(PETNR、NEMR、XENBR)活性中心的FMN都与TNT形成了 π-π堆积结构,而不能发生Meisenheimer路径的酶(MR、OYE)则没有形成,同时反应活化能计算结果也验证了先前的结论,即π-π堆积结构能显着降低Meisenheimer路径的反应能垒,是整个老黄酶家族可通过Meisenheimer路径降解TNT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为了探寻决定此π-π堆积结构的本质原因,我们通过非键相互作用能分析,确定了影响此π-π堆积结构的关键活性残基为含有苯环共轭结构的组氨酸(His),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而并非实验上所推测的184位的氨基酸残基。同时揭示了决定TNT是否能与FMN形成π-π堆积结构的关键机制—π-π竞争机制。最后,依据此机制,对活性中心关键残基进行定向突变(例如将MR的Phe239突变成Gly239),发现突变后的酶都可使TNT与FMN形成稳定的π-π堆积结构,随后按Meisenheimer降解路径对TNT进行降解。该部分工作首次对实验上的推论进行了验证并纠正了实验认识的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老黄素家族酶降解TNT的两种不同路径的本质原因,通过关键残基突变位点的选择与设计,实现了 TNT降解路径的调控,拓宽了 TNT的Meisenheimer路径的降解酶,为利用基因工程或蛋白质工程技术来实现TNT的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3)麦森海默一氢化合物(H-TNT)在OYEs中的降解反应机制研究虽然OYEs中有可使TNT发生Meisenheimer降解路径的酶蛋白,但同时这些酶也会无法完全抑制TNT的硝基还原路径,引入羟胺等有毒中间产物。幸运的是,后续实验又发现TNT的Meisenheimer降解路径的第一步氢转移反应产物即H-TNT,在OYEs作用下只能发生Meisenheimer路径,而不生成任何硝基还原路径的中间产物,这为TNT的完全Meisenheimer路径降解提供了可能。为了探索H-TNT的此降解特性及其本质原因,本部分工作首先通过对H-TNT在五种OYEs活性中心的动力学模拟发现,与TNT不同,H-TNT与所有酶活性中心的FMN都形成了稳定的π-π堆积结构,在此结构下,FMN上的活性氢到H-TNT苯环上的转移位点距离约3~4 A,十分有利于Meisenheimer路径的发生。同时反应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氢转移到硝基上的能垒比转移到苯环上的能垒高出10~20 kcal·mol-1,最低反应能垒也在30kcal·mol-1左右,表明硝基还原反应很难发生,与实验结果吻合。接着我们对H-TNT和TNT的静电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H-TNT硝基氧原子的电荷密度更大,电负性更强,更容易与OYEs活性中心含有极性氢原子的残基(如OYE的His191,MR的His179)形成氢键,这些氢键对H-TNT起到了重要的牵引和稳定作用,有利于H-TNT与FMN的π-π堆积结构的形成。最后通过分析活性中心残基与H-TNT和TNT的非键相互作用发现,H-TNT与FMN的π-π相互作用比TNT更强,使得H-TNT与FMN形成的π-π堆积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更容易发生Meisenheimer路径。该部分工作揭示了 OYEs降解TNT的Meisenheimer路径的第二步反应机理,解释了 OYEs降解H-TNT和TNT反应路径的差异,通过对H-TNT的降解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可提供一种混合降解策略,即首先通过化学的方法将TNT转化H-TNT,再将通过OYEs降解H-TNT,采用这种化学降解-生物降解组合的方法实现TNT的完全Meisenheimer路径降解。(4)麦森海默二氢化合物(2H-TNT)的后续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研究尽管Meisenheimer路径被认为是最可能实现TNT开环降解的反应路径,但TNT生成2H-TNT后的后续转化过程仍不清楚,其关键的开环反应也未得到证实。已有的实验只给出了 2H-TNT后续转化的部分检测结构,表明2H-TNT的后续转化存在两条主要的竞争过程:水解和二聚,但这两个过程的完整线路尚未报道,二者是否都能发生仍存在争议,阻碍了通过Meisenheimer路径实现TNT完全降解的发展。本章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过渡态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 2H-TNT的后续转化过程。首先通过H-TNT和2H-TNT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计算,选取了 TPSSH泛函和6-311+g(d,p)基组结合SMD溶剂化模型的计算方法。然后采用所选模型和方法对2H-TNT后续的质子化过程,水解过程,开环过程的每一步可能的产物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自由能计算,得到了一条明确的,能量最低的2H-TNT转化到开环产物的反应路径。该反应路径的中间产物与实验检测的结构一致。同时结果表明水解过程和二聚过程都能发生,但水解过程占主导地位。最后我们对开环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通过过渡态搜索的方法(TS)找到了反应的过渡态结构,得到开环反应的活化能约为37.7 kcal·mol-1,根据过渡态理论推断开环反应的能垒较高,证明了 TNT的开环反应在纯化学条件下难以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在更复杂的条件下,如微生物环境中或其他生物酶参与下才能发生。本部分工作首次给出了一条明确的2H-TNT化合物的后续转化反应路径,为控制和管理TNT的后续降解产物以及进一步实现TNT的完全降解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揭示了 OYEs控制TNT降解路径的本质原因,得到了 Meisenheimer降解路径全过程反应路径,有利于TNT等硝基芳香类分子的酶催化降解技术的发展,对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大范围的含能材料污染物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本文对TNT后续转化过程的研究都是基于纯化学环境,所以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在酶蛋白催化条件下,探索TNT分子的后续转化过程机理,寻找和设计可实现TNT分子开环降解的酶蛋白结构。

李葆杭[4](2018)在《职业病危害风险预警模式研究及保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职业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行业内的分布越来越广泛,职业病的产生在威胁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我国职业病患者保障体系并不完善,现行的保险制度无法满足大多数职业病患者的医疗需求。因此,如何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健全职业病患者保障体系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并关系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以及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本文将风险预警理论引入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中,先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机理,从固有风险因素、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因素及劳动者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分别对尘肺病危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随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拟合评估结果,确定三个因素的影响权重。据此建立尘肺病危害风险预警模式,划分风险预警警级,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根据预警模式实现对劳动者患尘肺病风险的预测预警,同时对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出改进意见,力争从源头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最后,本文将风险预警模式与保险理论相结合,研究设计职业病保险方案框架,从保障范围、保障模式、责任限额和保险费率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职业病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邢书才,田衎,樊强[5](2017)在《水中三硝基甲苯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的研制》文中指出研制了以三硝基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水质计量用标准物质。用先密后疏的方式检验样品的稳定性,对样品的均匀性、稳定性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线性模型进行考察,组织多个国内权威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协作分析定值,并对定值结果进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评估。样品的定值结果为0.983 mg/L,扩展不确定度为0.046mg/L。均匀性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物质的技术要求,稳定性可达24个月以上。可满足水质三硝基甲苯分析量值传递的需要,达到分析测试中质量保证的目的和要求。

刘喜房,徐建军[6](2016)在《接触三硝基甲苯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文中指出自2014年10月1日起,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实施,为指导企业做好接触三硝基甲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规定了相应的技术性、规范性意见。三硝基甲苯(TNT),为白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俗称黄色炸药,无臭、有吸湿性;熔点80.3581.1℃、达沸点240℃时爆炸;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苯、甲苯、丙酮,突然受热也能引起爆炸。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用于采矿爆破、隧道开凿、建筑拆毁、染料制造,

于洪领,王增杰[7](2016)在《吉林市某工厂TNT作业工人晶状体损害检查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生产线上三硝基甲苯(TNT)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情况,分析TNT作业工人晶状体混浊情况,为控制TNT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吉林市某工厂113名TNT作业化工人员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和裂隙灯检查,检测眼晶状体混浊情况。结果该工厂TNT作业工人总体视力水平相对下降;晶状体混浊率为35.40%,男、女混浊率分别为44.87%、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25岁、35岁、45岁、55岁的眼晶状体混浊率分别为7.69%、10.94%、87.1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1年、10年、20年、30年的眼晶状体混浊率分别为25.00%、23.68%、31.3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提示随着工龄的增加晶状体混浊率逐渐上升。结论 TNT对眼部的损伤主要是造成晶状体混浊,最终导致白内障。该厂TNT作业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现象不容忽视,应及时采取完善措施保护TNT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黄冬梅,朱林平,杨金平,吴东平[8](2015)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患者眼部的超声检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三硝基甲苯(TNT)白内障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和裂隙灯对比观察45例90只TNT白内障及60例120只健康成人眼晶状体的形态及内部回声,同时测量眼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计算超声对TNT白内障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检出TNT白内障的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100.00%,诊断符合率为97.14%,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5.23%,阳性似然比为93.33,阴性似然比为0.67。超声显示:随着TNT白内障期别的增加,晶状体出现梭形、球形、盘状等形态改变,后囊膜弧形回声带逐渐增厚、回声增强。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阻力指数(RI)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对TNT白内障晶状体病变的敏感性与眼科裂隙灯相近。超声能客观真实反映出晶状体混浊的形态、范围、密度程度,且容易观测,有助于裂隙灯明确TNT自内障的诊断与分期,还可提供眼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医生判断病情、估测治疗效果及探索治疗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秦克江,朱林平,杨金平[9](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加用黄芪注射液对三硝基甲苯(TNT)白内障患者眼前节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45例TNT白内障患者治疗前后眼前节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与用药前比较,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提高,阻力指数(R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TNT白内障,既可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还能改善眼前节血管供血,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观测眼前节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为临床TNT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冉秀芬,杨金平,朱林平[10](2014)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超声声像特征》文中认为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检测45例TNT白内障患者90只眼的晶状体,分析晶状体形态及内部回声的改变。结果显示壹期TNT白内障晶状体平均厚度4.2 mm,晶状体呈梭形;贰期TNT白内障晶状体平均厚度5.0 mm,晶状体呈球形;叁期TNT白内障晶状体平均厚度3.6 mm,晶状体呈盘状。高频超声检查能够了解晶状体病变情况,为TNT白内障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二、三硝基甲苯接尘工人眼晶状体改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硝基甲苯接尘工人眼晶状体改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纳米级含能材料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的性质
        1.2.2 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
        1.2.3 纳米材料毒性的影响因素
    1.3 含能材料
        1.3.1 含能材料的性质
        1.3.2 含能材料的毒性
        1.3.3 HNS、TATB、LLM-105 的毒性研究进展
        1.3.4 含能材料与环境
    1.4 毒性机理
        1.4.1 细胞损伤
        1.4.2 氧化应激
        1.4.3 炎症反应
        1.4.4 细胞凋亡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纳米级含能材料对RAW264.7细胞毒性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纳米颗粒悬液的配制
        2.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2.2.4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2.2.5 细胞形态的观察
        2.2.6 细胞活性检测
        2.2.7 细胞培养液上清LDH活性检测
        2.2.8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
        2.2.9 细胞凋亡的检测
        2.2.10 数据处理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2 细胞形态学变化
        2.3.3 细胞活性影响分析
        2.3.4 毒性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级含能材料对L929细胞毒性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纳米颗粒悬液的配制
        3.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3.2.4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3.2.5 细胞形态的观察
        3.2.6 细胞活性检测
        3.2.7 细胞培养液上清LDH活性检测
        3.2.8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
        3.2.9 细胞凋亡的检测
        3.2.10 数据处理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纳米颗粒的表征
        3.3.2 细胞形态学变化
        3.3.3 细胞活性影响分析
        3.3.4 毒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级含能材料对细菌毒性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4.2.2 纳米颗粒悬液的配制
        4.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4.2.4 抑菌试验
        4.2.5 细菌形态学表征
        4.2.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4.2.7 沉降特征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种含能材料在LB培养基中毒性初探
        4.3.2 粒径大小对LLM-105的毒性影响
        4.3.3 分散介质对LLM-105的毒性影响
        4.3.4 细菌类型对LLM-105的毒性影响
        4.3.5 毒性机理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2)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
    2.1 细胞毒性
    2.2 微生物毒性
    2.3 无脊椎动物毒性
    2.4 哺乳动物毒性
    2.5 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2.6 职业人群TNT典型毒性效应分析
        2.6.1 中毒性白内障
        2.6.2 血液疾病
3 TNT毒性机制
    3.1 氧化应激
    3.2 TNT代谢产物与蛋白质、DNA的共价结合
        3.2.1 TNT代谢产物与血红蛋白反应
        3.2.2 TNT代谢产物与DNA反应
4 结论

(3)老黄素家族酶代谢TNT的Meisenheimer路径及其分子机制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NT的毒性效应简介
        1.1.1 主要毒性表现
        1.1.2 毒性机制
    1.2 TNT的污染概况及治理方法
        1.2.1 污染概况
        1.2.2 传统治理方法
    1.3 新型治理方法—酶催化降解法
        1.3.1 酶的概念及特点
        1.3.2 酶的活性中心
        1.3.3 酶催化降解的化学本质及特点
    1.4 TNT酶催化降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TNT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
        1.4.2 TNT的典型降解酶—老黄素家族酶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1.4.3 TNT酶催化降解存在的问题
    1.5 理论计算在酶催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5.1 研究酶催化反应机理
        1.5.2 研究酶的结构对催化过程的影响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2.1 分子力学基本原理简介
        2.2.2 分子动力学与算法简介
        2.2.3 分子力场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步骤
    2.3 热力学积分法(TI)
        2.3.1 自由能计算方法
        2.3.2 计算原理
    2.4 经验价键法(EVB)
        2.4.1 EVB简介
        2.4.2 原理及算法
    2.5 密度泛函理论(DFT)
第三章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还原酶催化降解TNT的反应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及具体参数
        3.2.1 体系准备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热力学积分计算
        3.2.4 经验价键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NT分子在活性中心的构象变化及反应位点分析
        3.3.2 TNT分子在活性中心的稳定机制
        3.3.3 水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
        3.3.4 两条降解路径的氢转移反应自由能及产物稳定性对比
        3.3.5 两条降解路径的氢转移反应势垒及氢转移类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老黄素家族酶催化降解TNT的反应路径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及具体参数
        4.2.1 体系准备
        4.2.2 分子对接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4 经验价键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中心的平衡构象分析
        4.3.2 TNT与FMNH_2的Π-Π堆积结构的作用
        4.3.3 HIS184的非普适性作用
        4.3.4 活性中心的Π-Π相互作用竞争机制
        4.3.5 TNT降解路径的定向突变调控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麦森海默一氢化合物的酶催化降解反应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及具体参数
        5.2.1 体系准备
        5.2.2 分子对接
        5.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5.2.4 经验价键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平衡构象分析
        5.3.1.1 RMSD分析
        5.3.1.2 几何构象分析
        5.3.2 氢转移位点及活化能分析
        5.3.3 H-TNT在五种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机制
        5.3.4 影响TNT与H-TNT构象的关键残基对比
        5.3.5 H-TNT与TNT的静电势及RESP电荷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麦森海默二氢化合物的后续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及具体参数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及泛函与基组选择
        6.3.2 质子化过程推测及产物自由能计算
        6.3.3 水解反应过程及机理推测
        6.3.4 开环反应过程及机理推测
        6.3.5 二聚反应过程推测及自由能计算
        6.3.6 最佳反应路径全过程及自由能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职业病危害风险预警模式研究及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病流行现状
        1.1.2 我国职业病保障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论文相关概念介绍
    2.1 职业病
    2.2 尘肺病相关概念
    2.3 风险预警基本理论
第3章 尘肺病危害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尘肺病危害风险因素的识别
    3.2 固有风险因素
        3.2.1 粉尘种类
        3.2.2 粉尘的理化性质
        3.2.3 粉尘浓度
        3.2.4 接尘时间和接触频率
        3.2.5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
    3.3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因素
        3.3.1 组织管理
        3.3.2 预防措施
        3.3.3 监督检测
        3.3.4 健康监护
    3.4 劳动者个体差异
        3.4.1 基本情况
        3.4.2 个体营养状况
        3.4.3 健康状况
        3.4.4 个人生活习惯
第4章 尘肺病危害风险评估
    4.1 固有风险因素风险评估
    4.2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因素评估
        4.2.1 评估方法简介
        4.2.2 建立层次结构
        4.2.3 构造判断矩阵及数据处理
        4.2.4 权重计算结果
        4.2.5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因素评估结果
    4.3 个人差异评估
第5章 尘肺病危害风险预警模式
    5.1 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5.2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重
        5.2.1 方法简介
        5.2.2 计算步骤
        5.2.3 建立权重计算模型
        5.2.4 计算尘肺病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
    5.3 划分风险预警警级
    5.4 风险预警模式说明
    5.5 实例验证
第6章 尘肺病保险方案框架设计
    6.1 保障范围设定
    6.2 保障模式设计
    6.3 责任限额设计
    6.4 保险费率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5)水中三硝基甲苯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主要制备试剂的纯度检验
    1.3 样品浓度及介质的选择
    1.4 标准物质的配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的检验
        2.1.1 均匀性检验
        2.1.2 稳定性检验
    2.2 样品的定值
    2.3 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评价
        2.3.1 定值不确定度分量uchar
        2.3.2 样品均匀性不确定度ubb
        2.3.3 长期稳定性导致的不确定度ults
        2.3.4 扩展合成不确定度UCRM的计算
3 结论

(7)吉林市某工厂TNT作业工人晶状体损害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临床疗效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眼前节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
    2.2 临床疗效观察
3 讨论

(10)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超声声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 2检查方法
    1. 3诊断标准
2结果
    2. 1 TNT白内障晶状体前后囊膜变化
    2. 2 TNT白内障晶状体厚度及形态变化
    2. 3 TNT白内障晶状体混浊范围比较
3讨论

四、三硝基甲苯接尘工人眼晶状体改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纳米级含能材料毒性的研究[D]. 唐灿.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典型炸药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魏桐,周阳,杨治林,杨宏. 含能材料, 2019(07)
  • [3]老黄素家族酶代谢TNT的Meisenheimer路径及其分子机制的模拟研究[D]. 杨治林.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
  • [4]职业病危害风险预警模式研究及保险[D]. 李葆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8(05)
  • [5]水中三硝基甲苯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的研制[J]. 邢书才,田衎,樊强. 化学试剂, 2017(07)
  • [6]接触三硝基甲苯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J]. 刘喜房,徐建军. 劳动保护, 2016(03)
  • [7]吉林市某工厂TNT作业工人晶状体损害检查结果分析[J]. 于洪领,王增杰.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6(01)
  • [8]三硝基甲苯白内障患者眼部的超声检查分析[J]. 黄冬梅,朱林平,杨金平,吴东平.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5(04)
  • [9]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 秦克江,朱林平,杨金平.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4(04)
  • [10]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超声声像特征[J]. 冉秀芬,杨金平,朱林平.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4(01)

标签:;  ;  ;  ;  ;  

三硝基甲苯粉尘接触工人眼晶状体变化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