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彭秋和[1](1992)在《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星系动力学方程组出发,以星(系)盘的Poisson方程为基本方程,由Bessel-Fo-urier变换导出决定星盘外部物质投影面密度σ(r)的基本方程.对于星系外部平直旋转曲线情形,寻求了σ(r)和恒星速度弥散度随γ的指数分布解,并求出了它们的指数衰减系数(或特征尺度)与星系厚度间的一个重要关系式
丁蓉[2](1998)在《三维盘状星系的星系盘物质分布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盘星系旋转曲线的特征是:内部刚性旋转,外部呈现为平直性.利用这个特征,从星系动力学方程组出发,以星盘的Possion方程为基本方程,由Bessel-Fourier变换导出了决定星盘物质投影面密度的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银河系的有关观测资料,用数值方法建立了银河系的物质分布模型.
李化南[3](2005)在《晚型旋涡星系的盘的颜色和颜色梯度》文中研究说明在旋涡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星系盘的形成和演化是关键,因为盘是星系的主要成份,大部分的重子物质都包含在星系的盘中。我们从Sloan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第二批释放的数据(Data Release Two,简称DR2)中,选择了395个在r波段亮于15等的晚型旋涡星系,作为样本做了颜色梯度的研究。在对样本星系的表面亮度轮廓做一维两成份拟合的基础上,区分了核球和盘的成份,重点研究了盘的颜色梯度,并进一步讨论了颜色及颜色梯度与其它结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首先我们明确了盘本身存在颜色梯度,而且对于波长相距较大的颜色,如r-z和g-z,颜色梯度更符合Δc/ΔR为常数的线性变化形式,而g-r则符合Δc/Δlog R的情形。(2)用Δc/ΔR拟合的梯度值分别为Δ(g-r)/ΔR=-0.048±0.003,Δ(r-z)/ΔR=-0.166±0.088,Δ(g-z)/ΔR=-0.245±0.011;用Δc/Δlog R拟合的梯度值分别为Δ(g-r)/ΔlogR=-0.152±0.010,Δ(r-z)/ΔlogR=-0.377±0.019,Δ(g-z)/ΔlogR=-0.590±0.026,Δc/ΔlogR的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盘的绝对星等与盘的颜色相关,越亮的盘颜色越红;盘的绝对星等与盘的颜色梯度无关。(4)盘的大小与盘的颜色相关,在给定盘星等的情况下,盘越大越蓝;盘的大小与盘的颜色梯度相关,越大的盘颜色梯度越陡。(5)盘的颜色本身与颜色梯度也有关,越蓝的盘,颜色梯度越陡。(6)盘的颜色及颜色梯度与核球-盘的光度比也存在弱的相关性,但分析表明这可能是与盘星等、尺度相关关系的间接表现。(7)我们的统计结果强烈地暗示了颜色及颜色梯度对盘的形成是很好的观测约束;在盘的形成过程中,盘的质量和角动量都起了主导作用,分
唐丽[4](2019)在《宇宙各向异性和暗物质替代理论的一些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建立的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不仅是目前最简单又相对全面描述宇宙演化发展的模型,而且模型与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都高度一致。ΛCDM模型认为宇宙是由暗能量、暗物质和普通重子物质组成,宇宙空间在大尺度上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尽管模型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微波背景辐射功率谱中呈现出半球不对称性、电磁精细结构常数在大尺度宇宙空间中具有偶极结构形式等反常现象显示我们的宇宙可能偏离了宇宙学原理的要求,即统计学各向同性的假设。此外,暗物质假设提出至今约90年之久,除了星系旋转曲线和引力透镜等天文观测证据,物理学家并没有找到暗物质粒子存在的直接证据,因此讨论暗物质替代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多种天文观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检验。本文首先关于ΛCDM模型中宇宙空间是否各向同性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检验:1)距离对偶关系检验法。我们对宇宙学距离对偶关系进行各向异性参数化来检验宇宙空间结构。通过与强引力透镜和超新星的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在Union2.1的超新星样本中各向异性振幅参数A=0.038±0.063,并没有宇宙各向异性的信号。在JLA的超新星样本中我们得到各向异性振幅参数A=0.068±0.049。以上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明显的空间各向异性。我们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了方法的统计意义,而且一旦确认宇宙空间呈各向异性分布,该方法还能进一步确认各向异性最优方向。2)探测精细结构常数变化法。天文观测的反常现象表明超出标准宇宙学模型在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在一些各向异性宇宙模型中可能存在电磁耦合,光子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磁精细结构常数αe变化,那么通过对αe偶极结构的探测可以检验各向异性。在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GW)探测时代,利用GW信号可以在更高的精度上检验宇宙学。在伴随有电磁对应体(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EM conterpart)的强引力透镜引力波源中,EM对应体和GW各自形成源的两个像。由于光子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而引力子仍以实验室光速传播,EM和GW的时间延迟差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检验αe的偶极形式提供了可能。我们通过对强引力透镜引力波源及其电磁对应体的时间延迟差的理论分析得到测量αe偶极变化的探测精度为1.85×10-5,如果考虑红移的影响,该精度可以达到10-10。本文还通过两种天文观测检验了暗物质替代理论:1)星系旋转曲线检验模型。我们选用18个星系组成的样本检验了三种模型,即暗物质模型、修改牛顿动力学模型(MOND)、修改引力模型中的MSTG模型。我们通过统计方法来评估最佳模型。结果显示,只有1个星系能与MSTG模型相拟合,有2个星系并不需要添加暗物质或者修改引力来解释星系旋转曲线,5到6个星系能由暗物质模型最佳拟合,9到10个星系可以与MOND模型达到最佳拟合。总体而言,MOND模型在此样本检验下是最佳拟合模型。2)星系团强引力透镜检验模型。Verlinde最近研究Emergent gravity(EG)理论,从微观自由度作用得到了宏观表现的等效暗物质这个重要结果,也有望成为替代暗物质的理论,因此,我们在文中利用星系团强引力透镜数据检验了暗物质模型中的NFW模型和Verlinde的EG理论。鉴于EG的最佳拟合参数与理论值都在同一数量级,EG理论可以在定性上解释引力现象。但是,严格的统计结果显示NFW模型比EG模型更好。
二、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3)晚型旋涡星系的盘的颜色和颜色梯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星系的介绍 |
1.2 旋涡星系的基本理论 |
1.3 颜色和颜色梯度 |
1.4 颜色梯度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成果 |
1.4.1 早型星系和核球的颜色梯度 |
1.4.2 旋涡星系的颜色梯度 |
1.4.3 活动星系与非活动星系的颜色梯度 |
1.4.4 单个星系的细致研究 |
1.4.5 棒对颜色梯度的影响 |
1.4.6 尘埃对颜色梯度的影响 |
1.4.7 颜色梯度的产生原因 |
1.4.8 基本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数据及数据处理 |
2.1 Sloan数字巡天计划 |
2.1.1 SDSS的测光数据 |
2.1.2 SDSS的基本数据结构 |
2.2 样本 |
2.2.1 近邻面向星系 |
2.2.2 面向星系的一维两成份拟合 |
2.2.3 样本的选择及样本的特点 |
2.2.4 星系形态分类的检验 |
2.3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
2.3.1 盘成份 |
2.3.2 颜色和半径的归一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盘的颜色梯度 |
3.1 颜色梯度的定义 |
3.2 盘的颜色随半径的分布 |
3.3 拟合结果和结论 |
3.4 讨论 |
第四章 颜色及颜色梯度与其它结构参数的关系 |
4.1 盘的颜色与其它结构参数的关系 |
4.1.1 颜色与绝对星等的关系 |
4.1.2 盘的颜色与盘尺度的相关关系 |
4.1.3 颜色与B/D的相关关系 |
4.2 盘的颜色梯度与其它结构参数的关系 |
4.2.1 盘的颜色梯度与绝对星等的关系 |
4.2.2 盘的颜色梯度与盘的尺度的关系 |
4.2.3 盘的颜色梯度与B/D的关系 |
4.3 盘的颜色梯度与盘的颜色的关系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拟合方法-x~2拟合 |
附录2 绝对星等和距离的计算 |
附录3 星系三色合成图像 |
附录4 |
在学期间发表或接受文章目录 |
个人简历 |
(4)宇宙各向异性和暗物质替代理论的一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标准宇宙学模型简介 |
2.1 宇宙学原理 |
2.2 宇宙红移 |
2.3 宇宙学距离 |
2.3.1 共动距离 |
2.3.2 光度距离 |
2.3.3 角直径距离 |
2.4 宇宙动力学 |
2.5 标准宇宙学模型面临的问题 |
2.5.1 视界疑难 |
2.5.2 准平坦性疑难 |
2.5.3 各向异性 |
2.5.4 暗物质问题 |
3 宇宙各向异性检验 |
3.1 基于距离对偶关系的检验法 |
3.1.1 距离对偶关系 |
3.1.2 超新星 |
3.1.3 强引力透镜 |
3.1.4 各向异性检验方法 |
3.1.5 数据样本和结果 |
3.1.6 方法统计意义验证 |
3.1.7 总结与讨论 |
3.2 基于精细结构常数变化的检验法 |
3.2.1 引力波与电磁对应体 |
3.2.2 限制精细结构各向异性 |
3.2.3 数值估算结果 |
3.2.4 总结与讨论 |
4 修改引力模型检验 |
4.1 引力模型 |
4.1.1 暗物质模型 |
4.1.2 MSTG引力 |
4.1.3 修改牛顿动力学 |
4.1.4 Emergent gravity |
4.2 利用星系旋转曲线检验引力模型 |
4.2.1 星系结构 |
4.2.2 旋转速度 |
4.2.3 星系旋转曲线拟合结果 |
4.2.4 模型比较 |
4.2.5 小结 |
4.3 利用星系团引力透镜检验引力模型 |
4.3.1 理论模型和方法 |
4.3.2 样本和结果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盘状星系的研究Ⅰ.星(系)盘外部的指数分布模型[J]. 彭秋和. 天文学报, 1992(04)
- [2]三维盘状星系的星系盘物质分布模型[J]. 丁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2)
- [3]晚型旋涡星系的盘的颜色和颜色梯度[D]. 李化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2005(11)
- [4]宇宙各向异性和暗物质替代理论的一些研究[D]. 唐丽.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