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氧乙酸对六号病毒的杀灭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超,胡茂,何健,李元凤,陈宇晨,蒋立[1](2021)在《消毒药实验室筛选及其非洲猪瘟复产前空猪舍临床消毒使用效果评价》文中提出针对目前现存的养猪场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形势选择合适有效消毒药的困扰,研究基于很多猪场在非洲猪瘟后升级建有小型实验室的情况下,利用简单实验室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筛选不同品种的消毒药,结合非洲猪瘟复产的空猪舍进行现场试验和消毒效果评价检测,以期能够筛选出消毒效果较好的消毒药。结果发现,在中等浓度1∶3 000条件下,消毒药A(过氧乙酸)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抑菌效果最好;在高浓度1∶100条件下,消毒药D(戊二醛苯扎氯铵)对猪舍环境临床消毒杀菌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上进行消毒时,要针对消毒目的来对消毒药类型及浓度进行选择,达到经济有效消毒、减少环境污染和对动物的伤害的目的,同时也为生产上利用简单试验条件为临床上筛选消毒药及消毒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郭长梅[2](2021)在《复方癸甲氯铵消毒剂杀菌作用的影响因素及现场消毒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伯梅[3](2020)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养鸭业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以农村散养传统养鸭模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化养殖。由于集约化养鸭养殖密度大,规模鸭场环境卫生不达标、水污不能分离、粪污依靠自然沉淀降解、鸭舍场地潮湿和通风不良等因素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多发,一旦发生疫病将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控细菌性疾病养鸭场通常会使用大量消毒剂来进行环境消毒,选择消毒剂类型单一并重复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导致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本研究对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并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掌握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选用市场上销售的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并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片段,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掌握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运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及消毒效果分析,研究结果为养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和消毒措施的执行提供参考。1.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为了解鸭场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采集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针对细菌16S r DNA基因V4~V5高变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对采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品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结果:空气菌落总数为3.79×104CFU/m3,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共有的数量为24;群落组成结构中有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菌群被鉴定;在细菌属水平,检测出里氏杆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潜在动物病原菌。2.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选用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分离出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并配制这五种消毒剂的最小杀菌浓度对大肠杆菌进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这五种消毒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最短作用时间。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基因(ade G、ade J、fab I、amv A、ade T1、ade T2、abe D、abe M、ade B、car O、qac E?1、qac A/B、qac C、qac G、qac J)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结果:聚维酮碘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MICs/MBCs均为1:4,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巴氏杆菌的MICs/MBCs均为1:8;苯扎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200、1:25;月苄三甲氯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920、1:960;复方戊二醛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200、1:600;戊二醛癸甲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000、1:500。复方戊二醛在MBC下作用1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聚维酮碘、月苄三甲氯铵、戊二醛癸甲溴铵在MBC下作用3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苯扎溴铵在MBC下作用5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在1株大肠杆菌、1株葡萄球菌、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检测出耐消毒剂基因qac E?1,阳性率为30%(3/10),其他14种耐消毒剂基因未检测出。3.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分别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苯扎溴铵、月卞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及戊二醛癸甲溴铵4种消毒剂,采用雾线、喷洒消毒方法对舍饲鸭场空气、漏缝地板、料槽、蛋框及运输车车轮进行现场消毒,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进行涂抹消毒,测定这五种消毒剂消毒前后的菌落总数变化,计算这5种消毒剂对细菌的消亡率。结果: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细菌消亡率最高,为34.85%;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细菌消亡率最高,为96.78%;戊二醛癸甲溴铵对料槽细菌消亡率最高,为74.35%;复方戊二醛对蛋框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1.31%;复方戊二醛对运输车车轮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7.5%;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细菌的消亡率为72.45%。结论:1.鸭场中空气细菌菌落数为3.79×104CFU/m3,超出NY/T 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限值(25000 CFU/m3);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 CFU/m L);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超出国标关于粪便处理标准(1×106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超出了国标规定的清洁土壤数值(1×104CFU/g)。2.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成功地检测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获得了全面且深入的菌群信息。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涵盖了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细菌菌群。3.聚维酮碘溶液在稀释比为1:4,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苯扎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25,至少作用5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月苄三甲氯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96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复方戊二醛溶液在稀释比为1:600,至少作用1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50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4.在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均检测出qac E?1耐消毒剂基因,且阳性率为30%(3/10)。5.通过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中,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蛋框、运输车车轮的细菌消亡率最高,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料槽的细菌消亡率最高,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的细菌的杀灭效果良好。
孔志龙[4](2018)在《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养猪业多次出现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引起猪群大面积的死亡和生产性能降低,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传染性疾病是猪养殖业最重要的隐患之一,如何杀灭病毒,切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针对特定的传染性病毒,应该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来消毒。银纳米消毒剂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消毒剂,癸甲溴铵消毒剂是一种猪养殖场较为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了探究两种消毒剂对于猪伪狂犬病毒(有囊膜病毒)以及猪细小病毒(无囊膜病毒)的消毒效果,本试验将这两种消毒剂分别与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体外作用后,感染ST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来判断作用后病毒的感染能力,从而客观反映这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为今后猪养殖业的消毒剂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研究如下:1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的杀灭效果研究使用银纳米消毒剂和癸甲溴铵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有囊膜病毒)进行实验室以及猪舍内地面消毒研究,测定消毒剂与猪伪狂犬病毒作用后的病毒滴度和杀灭指数。结果显示,银纳米消毒剂与癸甲溴铵消毒剂对于猪伪狂犬病毒具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其中在实验室平皿内银纳米消毒剂与猪伪狂犬病毒作用O h、1h、2 h、4 h、8 h、24 h,杀灭指数分别为 1×100、1×100、1×100、1×100、1.8×103、1×104;癸甲溴铵消毒剂与猪伪狂犬病毒作用0 h、1 h、2 h、4 h、8 h、24 h,杀灭指数分别为5.6×104、7.9×104、7.9×104、1×105、1×105、1×106。在猪舍内地面银纳米消毒剂与猪伪狂犬病毒作用1 h、4 h、8 h、24 h,杀灭指数分别为2.5×104、2.3×103、1×103、4×102;癸甲溴铵消毒剂与猪伪狂犬病毒作用1 h、4 h、8 h、24 h,杀灭指数分别为4×103、2×101、1×101、4×102。可以看出两种消毒剂对于猪伪狂犬病毒的消毒效果具有显着差异,在实验室内和猪舍内地面的消毒效果也有所不同,癸甲溴铵消毒剂在实验室内消毒比银纳米消毒剂消毒效果好,然而在猪舍内地面癸甲溴铵消毒剂消毒效果不如银纳米消毒剂。2两种消毒剂对猪细小病毒的杀灭效果研究使用银纳米消毒剂和癸甲溴铵消毒剂对猪细小病毒(无囊膜病毒)进行实验室和猪舍内地面消毒效果研究,测定消毒剂与猪细小病毒作用后的病毒滴度和杀灭指数。结果显示,银纳米消毒剂与癸甲溴铵消毒剂对于猪细小病毒具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其中在实验室平皿内银纳米消毒剂与猪细小病毒作用O h、1 h、2 h、4 h、8 h,杀灭指数分别为3×100、1.3 ×101、3×102、1×103、4.4×103;癸甲溴铵消毒剂与与猪细小病毒作用0 h、1 h、2 h、4 h、8 h,杀灭指数分别为1×100、3×100、5×100、1.8×101、1×101。在环境地面上银纳米消毒剂与猪细小病毒作用1 h、4 h、8 h、24 h,杀灭指数分别为1.3×101、1.4×101、4.5×101、7×100;癸甲溴铵消毒剂与猪细小病毒作用1h、4h、8h、24h,杀灭指数分别为3×100、1×100、1×100、2×100。可以看出两种消毒剂对于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具有显着的差异,癸甲溴铵消毒剂在实验室内以及猪舍内地面消毒均没有银纳米消毒剂消毒效果好。综上可得,银纳米消毒剂和癸甲溴铵消毒剂对于猪伪狂犬病毒(有囊膜病毒)的消毒效果:癸甲溴铵消毒剂在实验室内比银纳米消毒剂消毒效果好,在猪舍地面上银纳米消毒剂比癸甲溴铵消毒剂消毒效果好。银纳米消毒剂和癸甲溴铵消毒剂对于猪细小病毒(无囊膜病毒)的消毒效果:不管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在猪舍地面上,银纳米消毒剂均比癸甲溴铵消毒剂消毒效果好。今后,对于不同的病毒消毒,应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张帅[5](2016)在《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病菌和有害藻类大量增加,水生动物病害和水质环境日渐严重。然而常用杀菌和抑藻药物的副产品和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了水产品安全,对人身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市场上没有一种既能杀灭病菌又对环境和养殖动物没有危害的药物。过氧乙酸是过氧化物,分子结构不稳定,氧化产生氧气,增加水体的溶氧。本试验在10、20、30℃下,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检测过氧乙酸(15%)在池塘水和蒸馏水中的放氧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过氧乙酸的分解放氧速度与温度和不同介质关系明显,温度越高放氧越快,但温度越高氧气的饱和量越低,气体外溢,所以测出数值低。过氧乙酸在池塘水中10℃时4 h达到放氧的最大值14.145 mg/L,20℃时3 h达到最大值13.585 mg/L,30℃时2 h就以到达最大值9.440 mg/L。本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通过过氧乙酸和3种常用杀菌剂对6种常见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发现过氧乙酸对不同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腐生葡萄球菌对过氧乙酸表现出最强的抑菌效果。四种常用药物的抑菌效果排序为恩诺沙星>过氧乙酸>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用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毒杀,检测不同时间段内pH的变化情况,每隔24 h取一次样,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含量,用试剂盒测定藻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酸碱度的变化明显,在过氧乙酸的胁迫作用下,pH值逐渐下降,浓度越高越明显,起始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浓度为1.0×107 cells/mL,96 h后10 mg/L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浓分别度为2.8×105 cells/mL和3.0×105 cells/mL。说明过氧乙酸导致小球藻死亡,进而影响pH值的变化。通过pH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析出过氧乙酸对藻的杀灭效果。在加入过氧乙酸24 h,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出现了差异,随着浓度的加大差异也逐渐增大。各组试验的叶绿素a含量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组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试验组0.31 mg/L和0.63 mg/L组出现低浓度促进其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则出现了抑制现象。其它试验组叶绿素a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叶绿素a的差异明显。本试验研究表明在过氧乙酸环境下可诱导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产生sod和mda,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sod和mda的活性呈现低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直接降低的趋势。而对照组藻丝体sod和mda的活性基本保持稳定,可能是因为营养液对藻类的应激反应有一点浮动。处理48h后,除了0.31mg/l和0.63mg/l组的sod活性在增长外,都开始降低。mda的含量,在96h内各个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越大,mda含量越高。过氧乙酸为1.25mg/l和0.63mg/l浓度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差异开始明显。说明试验组藻类由于受到胁迫,细胞遭到破坏。试验用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对采自上海海洋大学滨海养殖基地池塘的黄丝藻进行毒杀,24h采样一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黄丝藻藻丝体外部结构和内部叶绿素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植物细胞中叶绿素a(chla)含量,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黄丝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数值和丙二醛(mda)的数值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过氧乙酸的试验组水体开始混浊,藻丝体开始断裂,叶绿素a(chla)含量开始减少,浓度越高越明显。浓度为0.5mg/l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a的含量升高,差异不明显,96h才开始下降。其它浓度的试验组叶绿素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叶绿素a的差异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丝藻藻丝体sod的数值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组藻丝体sod的活性也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藻类对营养液的应激反应有关。处理72h后。除了10mg/l的sod活性在增长外,都开始降低。96h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试验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6h各个试验组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越大,mda含量越高。2mg/l浓度开始与对照组差异开始明显。说明试验组黄丝藻藻丝体由于受到胁迫,细胞遭到破坏程度最严重。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用过氧乙酸对不同规格的团头鲂和南美白对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过氧乙酸对1.66cm组和2.94cm组试验团头鲂的24hlc50为3.950mg/l和8.320mg/l,48hlc50为2.430mg/l,5.24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480mg/l和2.150mg/l。过氧乙酸对1.42cm组和2.53cm组试验南美白对虾的24hlc50为1.245mg/l和34.150mg/l,48hLC50为0.834 mg/L,26.74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105 mg/L和8.180mg/L。综合分析,过氧乙酸在水产养殖中在抑制单胞藻和丝状藻的同时,可以杀灭养殖水体的病原菌,又能对水体起到增加氧气的作用。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对鱼虾没有危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产品。
任利军[6](2016)在《苯扎溴铵碘对畜禽细菌的杀灭效果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苯扎溴铵碘是将卤素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各自的特点结合而成的新型复方消毒剂产品,但该消毒剂对细菌的消毒效应、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稳定性尚未进行系统研究,为探讨该消毒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以期在实践中得到合理应用,我们根据消毒剂临床试验技术规范进行了试验。本试验中,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杀灭试验、影响因素、能量试验、现场模拟消毒试验、现场消毒试验、最小抑菌(杀菌)浓度试验等方法,测定其对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真菌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1.悬液定性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苯扎溴铵碘最低有效量为(有效碘含量)25mg/L,作用5min,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作用良好;对细菌芽孢和真菌则为25mg/L 15min。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苯扎溴铵碘最低有效浓度(有效碘含量)25mg/L作用5min,能对细菌繁殖体起到良好的杀灭效果,杀灭对数值≥5;对细菌芽孢和真菌则为25mg/L 15min。2.苯扎溴铵碘在温度20℃、30℃时杀菌效果较10℃好,但无明显变化;杀菌效果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差异也不明显;环境中有机物在0%-40%时对消毒剂灭活细菌的效果影响不显着;其在较低浓度下,对反复加菌的耐受力较强。3.苯扎溴铵碘溶液0.083%(25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起连环杀灭作用。4.模拟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有效杀菌浓度(25mg/L)的苯扎溴铵碘对桌面上大肠杆菌的灭活率均≥99.9%,杀灭对数值≥3。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有效浓度(25mg/L)的苯扎溴铵碘消毒60min后,对鸡舍空气中的细菌杀灭率就能达到90%左右。5.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ostatic concentration,MBC)测定试验,检测细菌和真菌对苯扎溴铵碘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苯扎溴铵碘对六种受试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有效碘含量)为0.48-3.84mg/L,最小杀菌浓度(有效碘含量)为0.96-15.36mg/L。
王爱玲[7](2016)在《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提高了养殖效益的同时,疫病的多发也成为困扰养猪场的重要问题。及时确定引起疫病的病原,并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是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主要工作,消毒是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的生物安全措施,选取有效的消毒剂和作用方式,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本研究在某规模化猪场发生的一起仔猪腹泻病原的分离鉴定、疫情扑灭的基础上选取生产中常用的四种消毒剂,在实验条件下研究其对大肠埃希菌、志贺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狂犬病病毒等猪场常见病原的杀灭作用。取得以下结果:1.在排除仔猪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基础上,从患病猪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经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大肠埃希菌;分离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哌拉西林等药物不敏感;经对病猪用敏感药物治疗和环境消毒,本次疫情得以扑灭。2.分别选取戊二醛-癸甲溴铵、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过硫酸氢钾和次氯酸钠为候选消毒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和链球菌为目标菌,研究不同条件下各种消毒剂的最佳使用方法。(1)有效中和剂的选择在中和剂对细菌无明显影响的前提下,确定各种消毒剂的中和剂分别为:戊二醛-癸甲溴铵(500 mg/L)的中和剂为吐温-80(3 000 mg/L)+甘氨酸(1000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的中和剂为吐温-80(3000 mg/L)+卵磷脂(300 mg/L);过硫酸氢钾(2 500 mg/L)的中和剂为硫代硫酸钠(300 mg/L);次氯酸钠(275 mg/L)的中和剂为硫代硫酸钠(300 mg/L)。(2)对大肠埃希菌有效杀灭作用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37℃、25℃、4℃作用5 min。在有蛋白干扰物时:(1)有机物浓度为3%时:戊二醛-癸甲溴铵(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6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25℃作用10 min。(2)有机物浓度为25%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00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125 mg/L)、过硫酸氢钾(625 mg/L)、次氯酸钠(690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25℃作用10 min。(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在有蛋白干扰物时:(1)有机物浓度为3%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125 mg/L)、过硫酸氢钾(1250 mg/L)、次氯酸钠(276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25℃作用10 min。(2)有机物浓度为25%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过硫酸氢钾(2500 mg/L)、次氯酸钠(1104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25℃作用10 min。(4)对志贺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志贺氏菌(1.24×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5)对链球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6250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链球菌(1.2×107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3.戊二醛-癸甲溴铵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有效杀灭条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有效中和剂为甘氨酸(3000 mg/L),此剂量消毒剂和中和剂均对PK15细胞生长无影响;对108.1TCID50的伪狂犬病病毒最佳杀灭条件为25℃作用30 min。在对猪场环境进行消毒杀灭病原时,四种消毒剂使用推荐作用条件为:戊二醛-癸甲溴铵(1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过硫酸氢钾(2500 mg/L、)次氯酸钠(1104 mg/L),室温条件下(25℃),作用不少于10 min。
郭鸣鸣[8](2015)在《壳聚糖在几种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食品加工中,通常采用热加工或者在食品配方中添加防腐剂的方式来控制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然而,热加工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抗菌包装,包括可食用膜和涂膜,是一种可控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生长的有效手段。食品变质和食品致病菌污染通常从食品表面开始。在食品加工后采用食品表面涂膜处理和抗菌包装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是开发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新型壳聚糖食品包装系统。本论文综合评述了壳聚糖在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开发了壳聚糖与其他化学物质制备抗菌涂膜溶液和抗菌膜的独特配方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了已开发的壳聚糖涂膜和壳聚糖膜,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干预技术复合使用时,在模拟体系及食品体系中对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的抗菌特性;评价了抗菌涂膜和抗菌膜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贮藏稳定性;并且研究了高压均质技术与天然植物乳化剂在抗菌包装中的应用。本课题初步研究了有机酸与壳聚糖涂膜或壳聚糖膜结合的抑菌效果。复合使用乳酸(LA)、乙酰丙酸(Lev A)、醋酸(AA)和柠檬酸(CA)制备壳聚糖溶液,并且评价其抗菌活性。在所有的配方测试中,LA+Lev A和LA+Lev A+AA的抗菌活性最强。在涂膜溶液中添加CA没有提高涂膜溶液对李斯特菌(Listeria)的抗菌活性。通过抑菌效果确定有机酸壳聚糖液体配方后,本课题进一步将月桂酸精氨酸酯(LAE)、乳酸钠(Na L)和山梨酸(SA)添加到壳聚糖溶液中,单独或者复合使用,以制备抗菌可食性壳聚糖-酸溶液,成膜,并考察其在液体培养基或者肉样品表面对L.innocua,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含LAE的抗菌膜对液体培养基中两种Listeria和Salmonella的抑菌效果最好,将其降低到低于检测限水平(<0.69 log CFU/m L)。接种Listeria或Salmonella后即食肉在10°C条件下贮藏3周和5周期间,相同含LAE抗菌膜可显着降低(P<0.05)即食肉表面接种Listeria 2-3 logs和Salmonella 1-1.5 logs。含Na L和SA抗菌膜显着抑制L.innocua,但对Salmonella的抑制作用较弱。Na L和SA与LAE复合使用并未对肉制品表面L.innocua或者Salmonella产生叠加或者协同抑制作用。本课题对抗菌涂膜溶液直接涂膜与抗菌膜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采用相同的抗菌涂膜配方,抗菌膜和涂膜没有显着抗菌效果差异。因此,食品加工者可根据喜好、便利性、实用性和成本效益进行选择。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抗菌剂必须直接与食品表面接触,以发挥抗菌效果,直接涂膜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表面粗糙食品,如果不进行真空包装,膜与这类食品表面不能直接接触。然而,涂膜溶液的制备和涂膜/干燥过程中可能会减慢生产效率。与此相反,抗菌膜可由目前膜制造生产线定制,由包装公司预制,并且用作常规包装材料。本课题开发一种新的方法,将抗菌溶液涂膜到预挤压膜表面,以制备双层壳聚糖抗菌聚乳酸(PLA)膜。制备含多种有机酸和其他抗菌剂的壳聚糖涂膜聚乳酸膜,并考察其对L.innocua,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抗菌活性。在10°C贮藏条件下,抗菌聚乳酸膜显着抑制即食肉表面两种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达5周,表明这一抗菌包装系统在肉产品应用方面具有潜力。然而,由于活性膜和基膜的表面特性不同,因此,活性层在基膜表面的结合和附着能力是开发双层抗菌膜的巨大挑战之一。在壳聚糖抗菌聚乳酸膜贮藏过程中,通常能够观察到活性层从基膜表面分离,从而限制了抗菌膜的商业应用。因此,本研究中,应用表面电晕放电技术(Corona Discharge,CD)处理聚乳酸膜,显着提高抗菌膜的粘附能力和贮藏稳定性;将膜样品包装于聚乙烯袋中,于4和10°C贮藏210天,活性层和基膜没有分离,适用于商业应用。进一步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和采用新型天然乳化剂,研制新型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抗菌溶液。研究发现高压均质的处理能够提高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膜的抗菌效果。由微乳液制备的复合膜显着抑制液体模拟体系和即食肉样品表面Listeria innocua,在22°C条件培养2 d后,可抑制超过7 log CFU/m L微生物菌落数;而在10°C条件下贮藏35天,可降低至少4 logs肉样品表面Listeria innocua。扫描电镜照片显示从微乳液所制复合膜表面更为光滑且在横切面微颗粒周围观察到微通道。玉米膳食纤维(Corn fiber gum,CFG)是一种可从玉米纤维中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它对乳液的稳定能力、低成本以及对光和氧低敏感性,使得它在这种乳液涂膜应用中非常独特。当单一处理技术不能够达到目标时,可采用食品保鲜栅栏技术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和稳定性。本论文中,多种干预技术与抗菌包装系统复合应用,包括低温冷冻、臭氧处理、酸洗和蒸汽瞬时巴氏杀菌。抗菌涂膜或者抗菌膜与这些技术结合后,进一步提高了对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的抗菌效果,从而可灵活设计单独应用抗菌包装或者与其他干预技术复合应用。由于食品基质为微生物提供了保护性环境,研究发现抗菌剂在食品体系与模拟体系中的抑菌效果差别很大,因而真实食品体系对于食品抗菌包装系统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除模拟体系外,本论文以真实食品体系为模型对已开发抗菌包装系统进行评价,包括天然虾、即食虾、即食肉以及新鲜水果等,为这一新技术进一步大规模实验和成功商业应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本课题阐述了开发新型壳聚糖抗菌包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成果不但可以降低食品商品的食源性致病菌并加强食品安全,而且还可以提高食品产品质量并且延长保质期。可食性涂膜系统的成功应用可为食品工业生产高质量食品提供有效的工具,还能够降低污染或生产链与市场链导致的二次污染,避免因保质期短、产品召回、疾病等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
高红燕[9](2014)在《消毒方法对硅橡胶表面质量影响及早期真菌粘附的研究》文中认为[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face properties after silicone elastomer materials is disinfect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disinfection methods,ompared with the surface morphology,the surface roughness.the surface wettability.the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the number of the fungus adhered to the surface.[Materials and methods] First:The silicone elastomer specimen were cleaned by altrasonic cleaner for4min.Then divided those specimen into4groups. Group A was the specimen disinfect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134℃) for30min, group B was the specimen disinfected by2%Alkaline glutaraldehyde forl Oh, group C was the specimen disinfected by1%Acetic acid peroxide for30,groupD was the specimen disinfected by0.1%Chlorine dioxide for1h.respectively.This was called the first sterilization time.Then had done it again for the second,third,forth sterilization time. Silicone elastomer materials without disinfectant treatment served as the controls.Observe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specimen in the SEM.Second:The contact angles were measured through the Sessile drop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the contact angles were evaluated.The surface roughness was measured though the surface roughness measuring instrument.Third:Taking the common C.albicans for research.C. albicans that adhered on the specimens for2h,8h,24h was observed in vitro assay by Plate count method.[Results] First:As the time went on specimen were disinfected by group A and group B treatment.the size of the aperture in the surface were increasing. The filler exposed more and show the tendency of reunion.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silicone elastomer infected C and D were relatively small.Second:As the time went on,specimen were disinfected by group A and group B, the surface roughness was increasing, surface wettability and surface free energy were decreasing. The surface quality of the silicone elastomer infected C and D were relatively small.Third:There was AP under the condition of2h、8h、24h in each time of4kinds of sterilization.the number of the fungus that adhered on the specimen was not seen obviously change. When there was no AP,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group and glutaraldehyde group as the treatment of the extension of time, Ra>0.458um.the number of the fungus that adhered on the specimen was increasing.[Conclusion]1.With prolonging the sterilization time,The surface quality of silicone rubber is greater influence. At the same sterilization time,the specimen is disinfect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glutaraldehyde whose surface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disinfected by Acetic acid peroxide and Chlorine dioxide, the surface quality of silicone rubber for Glutaraldehyde treatment group(except the first sterilization time) is greater tha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reatment group.2. With prolonging the sterilization time, the number of C. albicans that adhe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pecimen that is disinfect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glutaraldehyde is greater than Acetic acid peroxide and Chlorine dioxide With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AP.There is the AP under the condition of2h,8h,24h in each time of4kinds of sterilization,the number of fungus that adhered on the specimen is not seen obviously change.
宋虎卫,张瑞越,李文卉,郑永华,袁卫明[10](2013)在《过氧乙酸结合钙处理对青种枇杷的保鲜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引起的腐烂是枇杷贮藏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过氧乙酸(PAA)被认为是一种安全、高效、廉价的"绿色"防腐剂。研究了不同浓度PAA结合0.8%CaCl2处理青种枇杷在非冷害低温(7±1)℃和0.02 mm PE包装贮藏条件下部分品质与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2个对照(0.8%CaCl2、清水处理)、0.2%PAA和0.8%PAA结合钙处理相比,0.4%PAA+0.8%CaCl2复合处理能显着抑制青种枇杷果实腐烂指数、失重率、硬度和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有效阻延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出汁率的降低,并使果实呼吸强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贮藏25 d时果实外观与风味品质良好,说明0.4%PAA+0.8%CaCl2复合处理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枇杷保鲜实用技术。
二、过氧乙酸对六号病毒的杀灭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乙酸对六号病毒的杀灭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消毒药实验室筛选及其非洲猪瘟复产前空猪舍临床消毒使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2.1 消毒药 |
1.2.2 菌种 |
1.2.3 试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3.1 药敏试验 |
1.3.2 猪舍消毒试验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药敏结果分析 |
2.2 不同消毒药对猪舍消毒前后消毒效果分析 |
2.3 价格比较 |
3 讨论与小结 |
3.1 实验室药敏试验筛选 |
3.2 临床上使用消毒剂后消毒效果评价 |
(3)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进展 |
1 化学消毒发展简史 |
2 消毒剂的种类 |
3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菌机理 |
4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
4.1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4.2 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
4.3 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 |
4.4 消毒剂对寄生虫的杀灭效果 |
5 消毒剂的耐药性 |
6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
前言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舍饲鸭场基本情况 |
2 方法 |
2.1 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菌落总数测定 |
2.2 鸭场环境(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 |
2.2.1 DNA文库构建 |
2.2.2 文库定量及测序 |
3 结果 |
3.1 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
3.2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
3.2.1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本PCR扩增结果 |
3.2.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
4 讨论 |
4.1 鸭场细菌菌落总数分析 |
4.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 |
5 小结 |
第二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
1 材料 |
1.1 试验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
2.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IC测定 |
2.4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BC测定 |
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
2.6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 |
3 结果 |
3.1 中和剂鉴定结果 |
3.2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ICs测定结果 |
3.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BCs测定结果 |
3.4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
3.5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五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比较 |
4.2 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采样 |
2.2 菌落总数统计 |
2.3 消亡率的计算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概述 |
1 猪伪狂犬病毒概述 |
1.1 猪伪狂犬病毒病原学 |
1.2 猪伪狂犬病毒流行病学 |
1.3 猪伪狂犬病毒的诊断以及防控 |
2 猪细小病毒概述 |
2.1 猪细小病毒病原学 |
2.2 猪细小病毒流行病学 |
2.3 猪细小病毒的诊断以及防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消毒剂研究现状 |
1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
1.1 季铵盐类消毒剂 |
1.2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
1.3 含氯类消毒剂 |
1.4 醇类消毒剂 |
1.5 醛类消毒剂 |
1.6 碘类消毒剂 |
1.7 酚类消毒剂 |
2 物理消毒剂的分类 |
2.1 纳米银(Ag)粒子消毒剂 |
2.2 纳米氧化镁(MgO)粒子消毒剂 |
2.3 纳米二氧化钛(TiO_2)粒子消毒剂 |
2.4 纳米氧化锌(ZnO)粒子消毒剂 |
2.5 纳米氧化铁(Fe_3O_4)粒子消毒剂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的消毒效果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病毒 |
1.2 实验细胞和消毒剂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主要溶液配制 |
2.2 ST细胞培养 |
2.3 病毒培养 |
2.4 两种消毒剂对细胞毒性观察 |
2.5 两种消毒剂对实验室内猪伪狂犬病毒的杀灭作用 |
2.6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地面猪伪狂犬病毒的杀灭作用 |
2.7 实验结果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伪狂犬病毒感染ST细胞观察 |
3.2 两种消毒剂对ST细胞毒性作用 |
3.3 猪伪狂犬病毒病毒滴度测定 |
3.4 猪伪狂犬病毒接毒量 |
3.5 猪伪狂犬病毒收毒时间 |
3.6 两种消毒剂对实验室内猪伪狂犬病毒作用测定结果 |
3.7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内猪伪狂犬病毒作用测定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两种消毒剂对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病毒 |
1.2 实验细胞以及消毒剂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培养 |
2.2 两种消毒剂对实验室内猪细小病毒的杀灭作用 |
2.3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内猪细小病毒的杀灭作用 |
2.4 实验结果处理 |
2.5 两种消毒剂对猪细小病毒作用后猪细小病毒血凝效价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细小病毒感染ST细胞观察 |
3.2 猪细小病毒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3.3 猪细小病毒接毒量 |
3.4 猪细小病毒收毒时间 |
3.5 两种消毒剂对猪细小病毒作用后血凝价测定结果 |
3.6 两种消毒剂对实验室内猪细小病毒作用的测定结果 |
3.7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内猪细小病毒作用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5)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过氧乙酸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 过氧乙酸的理化性质和杀菌机理 |
2 过氧乙酸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对养殖水体的增氧作用 |
2.2 对养殖水体的杀菌作用 |
2.3 对水产动物杀虫作用 |
2.4 对水体杀藻作用 |
2.5 降低水体中氨氮作用 |
2.6 降低水中重金属、有机物等作用 |
3 影响过氧乙酸在水产养殖中作用的因素 |
3.1 温度 |
3.2 酸碱度 |
3.3 浓度与作用时间 |
3.4 有机物 |
4 过氧乙酸的生产工艺 |
4.1 醋酸法 |
4.2 乙醛氧化法 |
4.3 乙酰基活化剂法 |
5 结束语 |
第二章 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藻类的选取 |
1.3 试验用水产动物病源菌株 |
2 试验方法 |
2.1 过氧乙酸(15%)的增氧效果 |
2.2 过氧乙酸的抑菌效果 |
2.3 单胞藻的培养及过氧乙酸浓度的设定 |
2.4 不同时间pH值的变化 |
2.5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2.6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超氧化歧化酶和戊二醛含量的影响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温度下过氧乙酸在蒸馏水和河水中的放氧浓度 |
3.2 四种试剂对六种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
3.3 添加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pH值改变 |
3.3.1 不同浓度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pH值的变化 |
3.3.2 不同浓度过氧乙酸对小球藻的pH值变化 |
3.4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3.4.1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3.4.2 过氧乙酸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3.5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超氧化歧化酶和戊二醛含量的影响 |
3.5.1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
3.5.2 过氧乙酸对小球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3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5.4 过氧乙酸对小球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过氧乙酸的增氧效果分析 |
4.2 过氧乙酸的抑菌效果分析 |
4.3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杀灭效果 |
第三章 过氧乙酸抑制黄丝藻藻华的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藻类的选取 |
2 试验方法 |
2.1 黄丝藻藻丝体培养及过氧乙酸浓度的设定 |
2.2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丝体结构的改变 |
2.3 不同时间黄丝藻pH和溶氧的变化 |
2.4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丝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2.5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丝体两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丝体结构的改变 |
3.2 添加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华水的pH值改变 |
3.3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丝体叶绿素a含量影响 |
3.4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值的影响 |
3.5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细胞中丙二醛(MDA)数值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叶绿素a的影响 |
4.2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超氧化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
第四章 过氧乙酸对鱼、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1.2 试验鱼和虾的选取及暂养 |
1.3 试验用水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药物浓度配置 |
2.2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
2.3 计算方法 |
2.3.1 死亡率的修正公式 |
2.3.2 LC50计算 |
2.3.3 安全浓度的计算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过氧乙酸对团头鲂的急性毒性试验 |
3.2 过氧乙酸对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 |
4 讨论 |
4.1 过氧乙酸在团头鲂养殖阶段使用的最适浓度 |
4.2 过氧乙酸在南美白对虾养殖阶段使用的最适浓度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资助情况 |
已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苯扎溴铵碘对畜禽细菌的杀灭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消毒剂概述 |
1.1 消毒剂的发展 |
1.2 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
2 消毒剂的分类 |
2.1 化学消毒剂 |
2.1.1 卤素类消毒剂 |
2.1.2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
2.1.3 醛类消毒剂 |
2.1.4 醇类消毒机 |
2.1.5 酚类消毒剂 |
2.1.6 双胍类及季铵盐消毒剂 |
2.1.7 强酸强碱类消毒剂 |
2.2 含银消毒剂 |
2.3 生物消毒剂 |
2.3.1 中药消毒剂 |
2.3.2 生物酶类消毒剂 |
2.3.3 抗菌肽 |
2.3.4 其他 |
3 消毒剂研究的发展趋势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用消毒剂 |
1.2 试验菌株 |
1.3 培养基 |
1.4 主要化学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6.1 0.03M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置 |
1.6.2 标准硬水(硬度342mg/L)的配置 |
1.6.3 普通肉汤培养基的配置 |
1.6.4 中和剂的配置 |
2 试验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1.1 细菌繁殖体悬液的制备 |
2.1.2 腊样芽孢杆菌8008芽孢悬液的制作 |
2.1.3 白色念珠菌ATCC10231菌悬液的制备 |
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
2.3 悬液定性杀菌试验 |
2.4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
2.5 影响因素试验 |
2.5.1 温度对苯扎溴铵碘杀菌效果影响 |
2.5.2 pH对苯扎溴铵碘杀菌效果影响 |
2.5.3 有机物对苯扎溴铵碘杀菌效果影响 |
2.6 能量试验 |
2.7 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 |
2.7.1 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
2.7.2 现场消毒试验 |
2.8 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的测定 |
2.8.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2.8.2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试验结果 |
1 中和剂试验结果 |
1.1 苯扎溴铵碘的中和剂试验结果 |
1.2 碘伏的中和剂试验结果 |
2 悬液定性杀菌试验结果 |
3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
3.1 悬液定量杀灭大肠杆菌试验结果 |
3.2 悬液定量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结果 |
3.3 悬液定量杀灭巴氏杆菌试验结果 |
3.4 悬液定量杀灭链球菌试验结果 |
3.5 悬液定量杀灭蜡样芽胞杆菌试验结果 |
3.6 悬液定量杀灭白色念珠菌试验结果 |
4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4.1 温度的影响 |
4.2 pH的影响 |
4.3 有机物的影响 |
5 能量试验结果 |
5.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量试验 |
5.2 大肠杆菌的能量试验 |
6 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及现场消毒试验结果 |
6.1 模拟现场消毒试验结果 |
6.2 现场消毒试验结果 |
7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和最小杀菌浓度试验结果 |
7.1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 |
7.2 最小杀菌浓度试验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和剂鉴定试验 |
2 悬液定性和定量杀菌试验 |
3 影响因素试验 |
4 能量试验 |
5 苯扎溴铵碘的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 |
6 消毒剂苯扎溴铵碘的MIC和MBC测定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7)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及消毒防控 |
1.1 规模化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卫生处理 |
1.1.1 常见细菌性病原的卫生处理 |
1.1.2 猪场常见病毒性病原及其卫生处理 |
1.2 消毒在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
1.2.1 消毒重要意义 |
1.2.2 猪场常用的消毒方法 |
1.2.3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与选择 |
1.3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
1.3.1 不同种类的消毒机剂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1.3.2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
1.3.3 消毒效果的检测 |
1.3.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陕西省某规模化猪场致仔猪腹泻病原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病情与检测样品采集 |
2.1.2 毒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样品中TGEV和PEDV的RT-PCR检测 |
2.2.1.1 引物设计和合成 |
2.2.1.2 病料总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
2.2.1.3 TGEV和PEDV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2.2.2 样品中细菌分离鉴定 |
2.2.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
2.2.2.2 分离菌的生化鉴定 |
2.2.2.3 16s rRNA引物设计 |
2.2.2.4 细菌DNA的提取 |
2.2.2.5 细菌 16s rRNA的PCR的检测 |
2.2.2.6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 |
2.2.2.7 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
2.3 结果 |
2.3.1 病料中TGEV和PEDV的RT-PCR检测 |
2.3.2 细菌分离鉴定 |
2.3.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
2.3.2.2 分离菌株的生化 |
2.3.2.3 分离菌基因组 16s rRNA分析 |
2.3.2.4 分离菌的药敏试验 |
2.4 治疗效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化学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菌的杀菌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3.1.3 主要仪器 |
3.1.4 消毒剂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菌株的复苏 |
3.2.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2.3 菌悬液的制备 |
3.2.4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 |
3.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
3.2.6 有机物对四种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的影响 |
3.3 结果 |
3.3.1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
3.3.2 中和剂使用量的确定 |
3.3.3 悬液定量杀菌结果 |
3.3.3.1 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
3.3.3.2 戊二醛--癸甲溴胺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
3.3.3.3 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
3.3.3.4 次氯酸钠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
3.3.4 有机物存在情况下四种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
3.3.4.1 存在有机干扰物时四种消毒剂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 |
3.3.4.2 存在有机干扰物时四种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戊二醛-癸甲溴铵对猪伪狂病病毒的杀灭作用 |
4.1 材料 |
4.1.1 细胞、毒株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3 中和剂 |
4.1.4 PRV引物设计和合成 |
4.2 方法 |
4.2.1 细胞的复苏及病毒的增殖 |
4.2.2 伪狂犬病病毒滴度的测定 |
4.2.3 用于伪狂犬病病毒杀灭的消毒剂的中和剂的选择 |
4.2.4 消毒剂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杀灭作用 |
4.3 结果 |
4.3.1 伪狂犬病病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
4.3.2 中和剂的选择与最佳中和剂量确定 |
4.3.3 复合消毒剂对伪狂犬病病毒杀灭作用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壳聚糖在几种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壳聚糖膜 |
1.2.1 壳聚糖结构和性质 |
1.2.2 壳聚糖抗菌膜的制备 |
1.2.3 壳聚糖膜理化和机械性能 |
1.3 壳聚糖涂膜 |
1.3.1 直接涂膜 |
1.3.2 双层涂膜(间接涂膜) |
1.4 壳聚糖膜/涂膜的抗菌特性 |
1.4.1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纳米复合膜 |
1.4.2 壳聚糖膜的抗菌活性(模拟体系) |
1.5 应用 |
1.5.1 水果/蔬菜 |
1.5.2 海鲜/肉类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壳聚糖抗菌涂膜液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方法 |
2.3.2 菌种制备 |
2.3.3 抑菌处理 |
2.3.4 微生物分析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抗菌涂膜对虾表面天然细菌的抑菌效果 |
2.4.2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抑菌涂膜对虾表面高菌落数天然细菌的抑菌效果 |
2.4.3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抗菌涂膜对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 |
2.4.4 抗菌涂膜和低温冷冻处理对即食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 |
2.4.5 不同接种水平对抗菌涂膜和低温冷冻处理对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抗菌聚乳酸膜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种制备 |
3.3.2 涂膜溶液的制备 |
3.3.3 抗菌聚乳酸膜的制备 |
3.3.4 壳聚糖抗菌聚乳酸膜微观结构测定 |
3.3.5 抗菌聚乳酸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的生长和抑制效果影响 |
3.3.6 聚乳酸膜表面处理 |
3.3.7 抑菌剂与聚乳酸膜结合能力和贮藏稳定性 |
3.3.8 抗菌聚乳酸膜对即食火鸡肉表面L. innocua和Salmonella的生长和抑制效果影响 |
3.3.9 蒸汽瞬时巴氏杀菌 |
3.3.10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抗菌聚乳酸膜的表观形态和结构 |
3.4.2 不同壳聚糖浓度的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3 CHI-LAE-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4 CHI-NaL-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5 CHI-LAE-Na L-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6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L. innocu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7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L. monocytogenes的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8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 |
3.4.9 壳聚糖涂膜和抗菌聚乳酸膜处理对L. innocua抑菌效果 |
3.4.10 壳聚糖涂膜及抗菌聚乳酸膜处理与蒸汽瞬时巴氏杀菌复合抑菌效果 |
3.4.11 抗菌聚乳酸膜形态结构 |
3.4.12 贮藏和包装条件对抗菌溶液与聚乳酸膜结合能力影响 |
3.4.13 电晕处理时间和抗菌层第一层配方与聚乳酸膜粘附性影响 |
3.4.14 电晕处理时间和抗菌层第二层配方与聚乳酸膜粘附性影响 |
3.4.15 电晕处理对抗菌聚乳酸膜在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L. innocua生长抑制效果影响 |
3.4.16 电晕处理对抗菌聚乳酸膜在即食肉表面接种L. innocua生长抑制效果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复合膜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麦秸秆阿拉伯木聚糖的制备 |
4.3.2 微乳液和复合膜的制备 |
4.3.3 菌种制备 |
4.3.4 乳液和薄膜的微观形态测定 |
4.3.5 复合膜在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的抑菌效果 |
4.3.6 复合膜在即食肉表面的抑菌活性 |
4.3.7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和分析 |
4.4.1 微乳液和膜的微观结构 |
4.4.2 高压均质处理对复合膜杀菌效果影响 |
4.4.3 成膜组分对抑菌效果影响 |
4.4.4 初始接种菌落数对复合膜杀菌效果影响 |
4.4.5 膜大小与TSB比例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4.4.6 复合膜在即食肉表面的抑菌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抗菌涂膜液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设备 |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大麦秸秆阿拉伯木聚糖的制备 |
5.3.2 菌种制备 |
5.3.3 微乳液和复合膜的制备 |
5.3.4 微乳液形态结构测定 |
5.3.5 复合膜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抑菌效果 |
5.3.6 微乳液微观结构检测 |
5.3.7 草莓表面消毒清洗和涂膜处理 |
5.3.8 品质分析 |
5.4 数据统计分析 |
5.5 结果和讨论 |
5.5.1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
5.5.2 壳聚糖复合膜对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 |
5.5.3 壳聚糖涂膜对草莓表面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 |
5.5.4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表面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 |
5.5.5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表面天然细菌和霉菌与酵母菌的杀菌效果 |
5.5.6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处理后草莓表观形态 |
5.5.7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
5.5.8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
5.5.9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色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消毒方法对硅橡胶表面质量影响及早期真菌粘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一 消毒方法对硅橡胶表面形态的影响(SEM)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硅橡胶的概述 |
3.2 SEM的概述 |
3.3 消毒灭菌的方法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实验二 消毒方法对硅橡胶表面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表面粗糙度 |
3.2 表面润湿度 |
3.3 表面自由能 |
3.4 粗糙度对润湿角的影响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实验三 不同消毒处理后硅橡胶表面早期真菌粘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微生物粘附 |
3.2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理 |
3.3 微生物粘附对机体和硅橡胶的影响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过氧乙酸结合钙处理对青种枇杷的保鲜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3.1 失重率与腐烂指数统计 |
1.3.3 呼吸强度测定 |
1.3.4 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13] |
1.3.5 果实细胞膜渗透性/相对电导率测定[14] |
1.3.6 果肉出汁率测定 |
1.3.7 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PAA结合钙处理对枇杷失重率和腐烂指数的影响 |
2.2不同浓度PAA结合钙处理对青种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和硬度的影响 |
2.3不同浓度PAA结合钙处理对枇杷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4不同浓度PAA结合钙处理对枇杷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PAA结合钙处理对枇杷出汁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过氧乙酸对六号病毒的杀灭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消毒药实验室筛选及其非洲猪瘟复产前空猪舍临床消毒使用效果评价[J]. 王亚超,胡茂,何健,李元凤,陈宇晨,蒋立. 养猪, 2021(06)
- [2]复方癸甲氯铵消毒剂杀菌作用的影响因素及现场消毒试验研究[D]. 郭长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D]. 吴伯梅. 贵州大学, 2020(02)
- [4]两种消毒剂对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的消毒效果研究[D]. 孔志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D]. 张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6]苯扎溴铵碘对畜禽细菌的杀灭效果试验[D]. 任利军.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6)
- [7]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D]. 王爱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8]壳聚糖在几种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研究[D]. 郭鸣鸣. 江南大学, 2015(11)
- [9]消毒方法对硅橡胶表面质量影响及早期真菌粘附的研究[D]. 高红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10]过氧乙酸结合钙处理对青种枇杷的保鲜效应[J]. 宋虎卫,张瑞越,李文卉,郑永华,袁卫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