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品同义词一览表(一)

茅盾作品同义词一览表(一)

一、茅盾作品同文异名录(一)(论文文献综述)

陶海洋[1](2013)在《《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文中指出《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重要出版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又完全民办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于1904年创办、1948年终刊,共发行44卷、819号,先后经历8位主编,发表作品20000余篇。在经历清季、北洋政府、民国过程中,《东方杂志》不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历程,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大量述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努力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生长点。秉承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企业宗旨,《东方杂志》致力于介绍现代文化最新成果,以述评时事政治作为办刊特色,并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在长达44年的发展过程中,《东方杂志》可以分为主要五个时期,即早期杂志(1904—1910年)、杜亚泉时期(1911—1919年)、钱智修时期(1920—1931年)、王云五时期(1932—1941年)、苏继颀时期(1943—1948年)。为便于研究,钱智修时期可以分为具体的三个阶段,即钱智修时期(上)(1920—1923年)、钱智修时期(中)(1924—1927年)和钱智修时期(下)(1928—1931年),王云五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王云五等四人,不仅是《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而且是杂志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其中,杜亚泉以其独特的见解引发了中西文化论争,钱智修是主编时间最长者,胡愈之是作品最多的作者、又曾担任过杂志主编,而王云五则是挽救商务印书馆及《东方杂志》的核心人物。早期杂志《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有蛤笑、蕴照、孟森等人。主要内容以清末新政为重点,在立宪主旨下,多数作者主张保存传统文化,同时述评清廷政治腐败、主张发展实业,作品主要涉及教育、立宪、外交、实业等内容,同时还有大量转载文章。杜亚泉时期《东方杂志》的作者约计453人次,而重要作者有杜亚泉、胡愈之等10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文章来源大为拓展,其中来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报刊的译述文章更多。杂志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介绍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思潮。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作者,认真反思包括“一战”在内的现代文明的“时代错误”,述评民国建立后愈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努力寻找整合社会的新的精神动力。这批文化人,努力进行中西文化的鉴别、对比和“体合”,“随世运而俱进”,自觉承担起现代文化最为激烈的观念转变的时代使命。杜亚泉因引发东西文化论争,主编职务被无奈地撤换。事实上,文化分歧在《东方杂志》内部早就开始,主编的替换也经过一个微妙的过渡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当时的文化人不可能达成共识,注定了这场文化论争只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钱智修时期(上)的《东方杂志》的作者共约计510人次,重要作者有胡愈之、周建人等12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积极顺应时势变化,“注重于切实可行之具体问题”。作者队伍更为庞大,出现大量介绍西方社会发展的翻译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创作,理论视角更为开阔,同时出现更多的独立评论,又使这一杂志逐步摆脱了文化争论和思辨的色彩,进一步加大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力度。钱智修时期(中)的作者共约计340人次,重要作者有黄惟志、胡愈之等11人次。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以1926年为界,有一个从述评中西文化,转向重点述评国际时事政治的变化过程。在国际时政报导上,主要以欧洲为重点,并介绍苏联以及他国的政治发展。这一变化与钱智修等人的民间政治思想有关。同时,这一时期出现更多的文学创作,注重描述某类社会层面、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钱智修时期(下)的作者约有786人次,重要作者则为俞颂华、张明养等9人次,作者队伍进一步分化。在内容上,这一时期进一步注重国际时事的报导与述评,并进一步关注了国外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同时出现现代文学的创作高潮。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基层民众生活及心理状态,反映了基层社会民众在政治剧变与社会动荡中面临的生活压力。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是中国文化事业受日本侵华战争摧残、并努力抗争的一个见证,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东方杂志》三次停刊、四次搬迁的曲折。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上),作者总人数约计1340人次,重要作者有张明养、郑永恭等12人次,而来源于社会上的作者大为增加,可以说明商务印书馆在经历“一·二八”事变的劫难后,及时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新一代文化人成长并活跃于文化舞台,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与方式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新一轮的文化生成现象。《东方杂志》更多关注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的经济应对之策,国际社会新的战争危险,特别增强了经济体制理论的述评。同时,主要由于中日矛盾的上升,关注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成为文化人的深深的忧思,并由于环境的逼迫,出现新一轮的文化反思。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受战争影响最大,出现大批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但这种特殊政治动荡中出现的创作高潮,很快因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而中断。王云五时期(下)的《东方杂志》作者共计约317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郑允恭等18人次。这一时期述评欧洲相关事务的作品大为减少,而反映具体国家之间外交活动的作品比例大为上升,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在“二战”中重新组合的状态。其中,中日战争的相关报导大为增强,同时出现的经济类作品针对性更强,很多作品述评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具体应对之策,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及文艺作品的质量却开始下降。苏继癫时期的《东方杂志》作者总人数约计613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岑仲勉等8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尽管走出了抗日战争的阴影,却又因内战等影响而出现发展顿挫,并最终休刊。这一时期的作者队伍日益星散,办刊特色也逐步丧失。《东方杂志》忠实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变迁,成为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全备的资料库,全面述评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学术思想,成为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必需的思想库,大量培养人才,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同时,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保持长时段的持续发行,也成为世界杂志发行史上的典型的样本库。《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说明,现代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诸要素共同的现代化作为基础,更需要中国文化人努力实践现代学者品格。

彭丽熔[2](2009)在《世界书局文学出版情况研究(1917-1949)》文中认为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中国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曾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界最活跃的出版机构之一。自1917年成立至1949年间,世界书局共出版文学书籍515种,其中文学理论书籍71种,文学作品书籍444种。无论是文学理论书籍还是文学作品书籍出版数量,在我国现代出版机构中都名列前茅。此外,世界书局还先后创办了《快活》、《良晨》、《红杂志》、《侦探世界》、《红玫瑰》、《诗与散文》和《剧学月刊》等文艺杂志。其中,《红》、《红玫瑰》和《侦探世界》是1920年代我国颇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红玫瑰》,先后出版了7年,共出版了288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上寿命最长的文学期刊之一,也是抗战前中国通俗文学的代表性刊物。世界书局的文学出版亦以通俗文学出版为主要特色,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出版重镇。简言之,世界书局以其卓越的文学出版业绩,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当坚实的运作平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即对世界书局的文学出版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同时也就学术界过去对世界书局的某些误解与偏见,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文章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了世界书局的创办与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讨论世界书局的文学期刊出版情况,并对其中四种主要文学期刊的用稿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第三章则对世界书局文学书籍出版情况,包括文学理论书籍、文学创作书籍、翻译文学书籍和文学丛书出版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简要描述了世界书局文学书籍出版的历程。结语部分则概括了世界书局文学出版的基本特点,并择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张雪峰[3](2004)在《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文中认为包括报纸、期刊和图书在内的出版物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历经晚清、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福建近代出版业,为推动福建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形态,主要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文章以政治变迁为研究视角,对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规律予以详尽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内容包括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创始、调整、发展、繁荣和终结。历史经验表明,福建近代出版业发展形态最好之时,首先是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促成的;而福建近代出版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也与政治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历程至少予以我们两点启示:其一,政治变迁是决定福建近代出版业兴衰的首要因素;其二,民间出版主体的存在是近代福建乃至近代中国出版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田中初,李晓旭[4](2015)在《清末学生群体与报纸阅读——以江浙地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清末江浙社会,新式学堂的发展催发了学生群体的壮大,加之上海这一近代新闻出版中心的辐射,使得阅读报纸成为学生群体的一种风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阅读报纸,并以此增加对报纸的认知,增进对报纸的情感。同时,就清末社会而言,阅报行为对学生群体革命意识的生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刘枫[5](2014)在《湖湘园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考古实证及民间传说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对湖湘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剖析,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揭示湖湘园林从起源到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本来面目,总结湖湘园林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湖湘园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澧县城头山“中国第一城”考古发现的祭坛、稻种、墓葬等遗迹,证明湖湘园林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祭祀活动及其附属设施。(2)对湖湘园林发展各历史时期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湖湘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①秦统一以前,为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城头山遗址的城门、护城河、祭坛、墓葬、稻田等遗迹齐全,具备了园林的基本要件。②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该时期,王室园林、陵园园林、衙署园林形成基本格局,塔、庙、宫、观等园林建筑悄然兴起。③隋唐五代时期,为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宗教园林、贬官园林及马楚时期兴建的王室园林,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④宋元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书院园林兴起,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潇湘八景的出现,丰富了湖湘园林的文化内涵。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园林文化的发展。⑤明清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宗教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王室园林、会馆园林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湖湘园林,数量多、门类全、品位高,是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主要标志。⑥近现代(1840-1949),为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交流,对湖湘园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园林的相继兴起,各类型园林全面发展。(3)通过对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园林类型及特点:①祭祀园林:起源早,生命力强,园林布局大多中轴对称,较大规模的建有亭台楼阁。②王室园林:择地于权力中心,集王宫、园苑为一体,楼阁殿堂、廊榭亭台与自然山水景观互为衬托。③陵园园林:大多选址风水宝地,园林布局规整,广植树木,隐蔽性强。④衙署园林:一般设在所辖中心区域,园林空间布局以前衙门后庭苑为主,园林绿化程度较高,古树名木也很常见。⑤湘西园林:以湖湘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营建的园林为主。依山面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其主要特征。⑥寺观园林:多择名山胜地,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古树名木多有栽植。⑦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灵活多样,占地面积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山水植物等园林要素依园主的意愿营建。⑧庄园园林:常建于城郊,规模宏大,园林布局以田园式风格为主,常凿池、建亭廊等。⑨贬官园林:多在贬官活动区域内选址营造,以祠、庙、阁、楼等园林建筑形式为主,园林文化内涵丰富。⑩书院园林:一般在环境清静、自然景观秀美的地方修建。园林布局以讲堂为中心展开,中轴对称,多重院落组合。天井、连廊及四周常设有园林小品。⑩会馆园林:是集聚会、商谈、食宿、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园林。大院高墙,门楼宏伟,园林建筑装饰精美。选址多在繁华商业重镇交通便利之处。⑩公共园林: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具有公共游览性,兼收传统与现代不同的造园风格和造园理念。(4)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贬官园林”这一概念,即指被流放、贬谪、罢黜的官员,亲身设计并营造,以及后人营造的,与流贬官员关系密切的文化氛围厚重的各类型园林。

姚柏舟[6](2013)在《“中”的“标的”、“时空”类义引申脉络 ——以《汉语大词典》涉“中”条目为考察范围》文中研究表明"中"是古今汉语中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语词,其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引申系统亦纷繁复杂。本文对"中"的本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本指兼有测日、候风之用的表竿。在此基础上又对"中"引申系统内部变化最为繁复的"标的"、"时空"两大类义进行了梳理,厘清了其发展脉络。本文主要以《汉语大词典》所收1300余条涉"中"语词为考察范围,在研究过程中凡发现其在义项归纳及词条解释方面存在问题者,均尽可能地进行了刊谬补缺。

王毅[7](2011)在《事物异名考索》文中研究说明一物多名,在修辞学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学。我国古代诗文常以颇具特色、富于变化的事物异名,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事物异名,类型远不只一个,其中代名型的事物异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代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以部分代全体而形成的事物异名、拟人化的事物异名、以真实人名代物名、以传说故事中的人名代物名等等。在研究事物异名时,鄙视方言异名固然不对,但反过来重方言异名而轻视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就更不对了。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既要看重方言异名,更要看重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

二、茅盾作品同文异名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茅盾作品同文异名录(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研究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简述
        一、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创办者
        二、 张元济对“商务”的主要贡献
        三、 《东方杂志》是“商务”最重要的杂志
    第二节 关于《东方杂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东方杂志》的创办
        二、 《东方杂志》的主编
        三、 《东方杂志》的栏目与用稿
        四、 《东方杂志》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杜亚泉的生平及社会评价
        一、 杜亚泉生平简介
        二、 杜亚泉晚年生活拮据原因
        三、 杜亚泉去世后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杜亚泉研究概述
        一、 “科学普及家和教育家”(1993年以前)
        二、 “杜亚泉热”(1993年以来)
    第三节 杜亚泉的思想
        一、 述评大战前后的国际政局
        二、 介绍边疆危机与中外关系
        三、 关注日本舆论及对华政策
        四、 述评辛亥革命及社会变化
        五、 介绍世界新学说与思想
        六、 中西文化异同与调和论
        七、 道德接续与精神救国论
        八、 思想启蒙中的文化论争
        九、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第三章 钱智修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钱智修对《东方杂志》的改革
        一、 钱智修的生平简介
        二、 钱智修的改革主张
    第二节 钱智修对国外政治发展的介绍(1911—1919年)
        一、 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寡头政治的压迫
        二、 劳动问题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钱智修对平民政治思想的述评(1920—1924年)
        一、 平民政治需要现代公共政策
        二、 平民政治需要进化社会道德
        三、 实行自治是平民政治的关键
        四、 平民政治要求改造知识阶层
第四章 胡愈之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胡愈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胡愈之的生平及其在《东方杂志》的经历
        二、 对胡愈之本人回忆有关内容的剖析
        三、 胡愈之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胡愈之介绍国外新知识(1915—1919年)
        一、 关注中国等落后国家
        二、 传播新科技与新知识
    第三节 胡愈之的各类述评(1920—1927年)
        一、 1920年代的作品概述
        二、 介绍欧美的政治发展
        三、 述评中国政治及道路
        四、 述评俄国革命及问题
        五、 关注弱国与政治运动
        六、 现代文学及文艺批评
第五章 王云五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概述
        一、 王云五生平简介
        二、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
    第二节 “一·二八”事变与王云五的举措
        一、 “一·二八”事变与商务印书馆的损失
        二、 王云五为恢复商务印书馆所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王云五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一、 长期担任发行负责人
        二、 努力调整栏目与内容
        三、 成功渡过搬迁曲折
    第四节 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一、 当事人对王云五的评价
        二、 台湾对王云五的评价
        三、 大陆学界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第六章 早期《东方杂志》(1904—1910年)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社会思潮的激荡
        一、 清末新政简介
        二、 现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主编和主要栏目
        一、 主编及其思想倾向
        二、 主要栏目等介绍
    第三节 主要内容概述
        一、 发展教育论
        二、 振兴实业论
        三、 改革政治论
        四、 传统文化论
        五、 外交形势论
第七章 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1911—1919年)
    第一节 时代动荡与思想纷争
        一、 动荡时代与国内政局
        二、 文化乱象与思潮涌动
    第二节 杂志的稳定发展
        一、 栏目和内容根本变化
        二、 稳定的作者队伍形成
    第三节 杂志的内容与特色
        一、 记录各类社会动荡
        二、 关注日本军国主义
        三、 介绍现代社会思潮
        四、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
        五、 杂志的内容特色
    第四节 文化分歧与主编调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无奈的抉择
        三、 冷静的纠偏
        四、 未尽的结局
第八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上)(1920-1923年)
    第一节 政局变化与主义纷呈
        一、 世界政局变化
        二、 国内军阀混战
        三、 各类主义纷呈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一、 作者队伍概况
        二、 记录世界时局的根本变化
        三、 关注中国外交与国内乱政
        四、 述评社会主义等现代思潮
        五、 介绍现代学科与科学知识
        六、 杂志内容特色
第九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中)(1924—1927年)
    第一节 国共合作与民族主义的高涨
        一、 门户开放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二、 国内矛盾与国民革命的顺利发展
    第二节 主要作者及栏目概述
        一、 主要作者及其特点
        二、 栏目变化分析
    第三节 主要作品及其内容概述
        一、 述评欧美主要强国矛盾
        二、 关注国际联盟相关会议
        三、 介绍世界各国政治动荡
        四、 批评列强强占特殊利益
        五、 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
        六、 南北斗争中的政治变动
        七、 现代文学作者及其作品
        八、 中外文化关系与新成果
第十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下)(1928—1931年)
    第一节 国家统一与中日冲突
        一、 国家统一与中外矛盾
        二、 日本扩张与中日冲突
        三、 作者队伍及内容变化
    第二节 主要内容概述
        一、 欧美冲突与国际政治失序
        二、 经济危机与不同发展道路
        三、 民族独立与中国国家建设
        四、 改订新约与中国外交环境
        五、 民族危机与日俄侵略满蒙
        六、 时代变迁与各类社会文化
        七、 国家统一与民族文化重构
        八、 文学创作与民众艰辛生活
第十一章 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1932—1941年)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战争
        二、 中国应对危机之策与全面抗战
        三、 《东方杂志》作者队伍概述
    第二节 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威胁
        二、 美国新政与统制经济问题
        三、 法西斯崛起与国联的软弱
        四、 内忧外患与中国国家建设
        五、 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战兴起
        六、 反思传统与新型文化构建
        七、 民众苦难与现实主义文学
        八、 时代变迁与杂志内容特色
    第三节 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
        一、 作者队伍和内容特色概述
        二、 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三、 “东亚新秩序”与日本的窘境
        四、 中国坚持抗日与战时经济
        五、 社会知识传播与文化偏向
第十二章 苏继庼时期的《东方杂志》(1943—1948年)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与杂志的衰败
        一、 抗日战争前后的政治分裂
        二、 作者队伍概况与杂志衰败
    第二节 杂志的主要内容
        一、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冷战”开始
        二、 “永久和平”的期盼与新战争威胁
        三、 中国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爆发
        四、 文史类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反思
        五、 大学教育发展与现代学科知识
结语:《东方杂志》对现代文化的贡献
    一、 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外社会发展
    二、 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
    三、 滋养了大批现代人才
    四、 启示
附表十五
参考文献
后记

(2)世界书局文学出版情况研究(1917-1949)(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世界书局:民国时期三大书局之一
    一、创办经过:从皮包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
    二、发展历程:五个阶段
    三、总体评价:被曲解的世界书局
第二章 文学期刊出版情况
    一、文学期刊:世界书局初期的出版重心之一
    二、开篇之作:《快活》旬刊
    三、创牌之作:《红杂志》周刊
    四、尝试之作:《侦探世界》半月刊
    五、顶峰之作:《红玫瑰》周刊
第三章 文学书籍出版情况
    一、文学书籍出版历程
    二、文学理论书籍出版情况
    三、文学创作书籍出版情况
    四、翻译文学书籍出版情况
    五、文学丛书出版情况
结语
附录一 世界书局主要文学期刊篇目汇录
附录二 世界书局文学书籍出版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一章 晚清时期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创始
    第一节 传教士与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发端
        一、 传教士在1860年以前的出版活动
        二、 福州美华印书局及其他图书出版机构
        三、 传教士的报刊出版活动
        四、 传教士出版活动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近代国人自营出版业的兴起
        一、 近代国人自营印刷出版业的概况
        二、 民间报刊出版业的兴起
        三、 官办出版业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福报》:民间报刊出版业的个案分析
        一、 黄乃裳与《福报》的创刊
        二、 《福报》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报刊与清末革命思潮的传播
        一、 革命报刊的兴起
        二、 《建言报》
        三、 《民心》月刊
第二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近代出版业的调整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福建出版业
        一、 报刊出版业的起落
        二、 图书出版业的概况
    第二节 各军阀政权对报刊出版业的迫害
    第三节 《福建劝业杂志》与经济报刊的发展
        一、 提倡实业救国
        二、 主张实业治闽
        三、 对劝业会进行介绍与推广
        四、 关于福建物产和出口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出版传播
        一、 新思想新文化的输入
        二、 《闽星》的创办
        三、 马克思主义在福州的传播
        四、 《岩声》与马克思主义在闽西的传播
        五、 集美学校的出版活动
第三章 土地革命时期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统区报刊出版业的发展
        一、 国民党党部创办的报刊
        二、 政府部门创办的报刊
        三、 民间人士及华侨创办的报刊
    第二节 福建协和大学的出版活动
        一、 福建协和大学创办的报刊
        二、 福建协和大学出版的图书
    第三节 闽西等革命根据地的出版业
        一、 闽西列宁书局与苏区的图书出版活动
        二、 闽西苏区出版的革命报刊
    第四节 十九路军在闽期间的出版活动
        一、 《国光日报》
        二、 《挺进》杂志
        三、 福建人民政府与《人民日报》的创刊
        四、 福建人民政府出版的图书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近代出版业的繁荣
    第一节 永安战时出版业的繁荣
        一、 战时永安的出版环境分析
        二、 进步图书出版业
        三、 进步报刊出版活动
    第二节 改进出版社与东南出版社
        一、 改进出版社
        二、 东南出版社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永安进步报刊出版业
        一、 董秋芳与《新语》副刊
        二、 羊枣与《国际时事研究》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的战时出版检查与“永安大狱”
        一、 福建省图书杂志审查处
        二、 “永安大狱”
    第五节 闽西、闽北的战时报刊出版业
        一、 闽西地区的抗战报刊出版活动
        二、 闽北地区的抗战报刊出版活动
    第六节 沿海地区的战时报刊出版业
        一、 厦门、漳州的抗战报刊出版活动
        二、 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抗战报刊出版活动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福建近代出版业的终结
    第一节 抗战胜利初期的福建出版业
        一、 报刊出版业的发展
        二、 《星闽日报》的创刊
        三、 图书出版业的概况
    第二节 革命出版力量的壮大
        一、 革命报刊出版概况
        二、 《骆驼月刊》
        三、 《大众报》
    第三节 福建近代出版业的衰亡
        一、 众多出版人才和作者资源的流失
        二、 国民党政府的灭亡与福建近代出版业的终结
    余论: 对历史经验的两点思考
        一、 政治变迁是决定福建近代出版业兴衰的首要因素
        二、 民间出版主体的存在是近代福建乃至近代中国出版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福建近代出版业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清末学生群体与报纸阅读——以江浙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阅报之可能
二、学生阅报之途径
三、学生阅报之态度
四、学生阅报与革命
五、结语

(5)湖湘园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亘古钩沉
    2.1 新石器时代
    2.2 图腾信仰崇拜
        2.2.1 盘瓠传说
        2.2.2 梅王传说
        2.2.3 龙凤人物帛画
        2.2.4 人物御龙帛画
    2.3 先贤陵园
        2.3.1 炎帝陵
        2.3.2 舜帝陵
    2.4 考古发现
        2.4.1 城头山——中国第一城
        2.4.2 炭河里古遗址
        2.4.3 不二门遗址
        2.4.4 采菱城古城遗址
    2.5 楚国时期——湖湘园林的萌动
        2.5.1 群雄割据
        2.5.2 诸城建立
        2.5.3 罗子国城
        2.5.4 章华台——湖湘园林萌动标志
        2.5.5 里耶古城及干栏式建筑
        2.5.6 屈原墓
        2.5.7 屈原及楚国古典园林
        2.5.8 宋玉筑城澧水南岸
    2.6 小结
3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3.1 概述
        3.1.1 秦代
        3.1.2 两汉
        3.1.3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3.2 湖湘园林发展概况
    3.3 湖湘主要园林
        3.3.1 吴芮——长沙王
        3.3.2 贾谊故居
        3.3.3 定王台、蓼园
        3.3.4 岳阳楼
        3.3.5 祠庙园林
        3.3.6 庄园园林
    3.4 湖湘主要墓葬
        3.4.1 马王堆帛画
        3.4.2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
    3.5 湖湘寺观园林
        3.5.1 古麓山寺——最早寺庙
        3.5.2 陶公庙——千年古庙
    3.6 桃花源园林
        3.6.1 桃川宫——桃花源最早的园林建筑
        3.6.2 桃花观
        3.6.3 菊圃
        3.6.4 桃花源内其他园林
    3.7 小结
4 隋唐五代时期
    4.1 概述
    4.2 湖湘园林概况
    4.3 湖湘主要园林
        4.3.1 黄庭观
        4.3.2 龙兴讲寺
        4.3.3 凤凰古城
        4.3.4 黄丝桥古城
        4.3.5 南岳大庙
        4.3.6 祝圣寺
        4.3.7 夹山寺
        4.3.8 道教圣地——五雷山
    4.4 马楚国时代
        4.4.1 概述
        4.4.2 楚王马殷与开福寺
        4.4.3 文昭王马希范与长沙城园林
        4.4.4 衙署园林——老司城
        4.4.5 祖师殿
        4.4.6 马楚后期
    4.5 贬官园林
        4.5.1 张说贬岳州
        4.5.2 贬官王昌龄与芙蓉楼
        4.5.3 元结复任道州刺史
        4.5.4 杜甫病卒湖南
        4.5.5 贬官福神阳城
        4.5.6 贬官柳宗元到永州
        4.5.7 贬官刘禹锡与司马楼
        4.5.8 韩愈滞湖湘
    4.6 书院园林——石鼓书院
    4.7 小结
5 宋元时期
    5.1 概述
    5.2 湖湘文化与湖湘园林
    5.3 湖湘文庙园林
        5.3.1 宁远文庙
        5.3.2 岳州文庙
    5.4 湖湘书院园林
        5.4.1 岳麓书院
        5.4.2 城南书院
    5.5 潇湘八景
    5.6 湖湘贬官园林——寇公楼
    5.7 小结
6 明清时期
    6.1 概述
    6.2 道观园林——云麓宫
    6.3 古建筑群——张谷英村
    6.4 长沙古城楼——天心阁
    6.5 王室园林——桂王府
    6.6 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
    6.7 湖湘古牌坊
        6.7.1 绣衣坊
        6.7.2 余家牌坊
    6.8 湘西园林
        6.8.1 马田鼓楼
        6.8.2 侗家风雨桥
        6.8.3 乾州文庙
    6.9 湖湘故居园林
        6.9.1 魏源故里
        6.9.2 湘西草堂
        6.9.3 刘少奇故居
    6.10 湖湘会馆园林
        6.10.1 湘潭鲁班殿
        6.10.2 关圣殿
        6.10.3 芷江天后宫——我国内陆最大妈祖庙
    6.11 湖湘宗教园林
        6.11.1 伊斯兰教园林
        6.11.2 天主教园林
    6.12 小结
7 近现代(1840-1949)
    7.1 概述
    7.2 湖湘故居园林
        7.2.1 胡耀邦故居
        7.2.2 齐白石故居
        7.2.3 富厚堂
        7.2.4 谭嗣同故居
        7.2.5 毛泽东故居
        7.2.6 沈从文故居
    7.3 湖湘公馆园林
        7.3.1 蔡锷公馆
        7.3.2 彭公馆
        7.3.3 萼园
        7.3.4 申公馆
    7.4 湖湘宗教园林
        7.4.1 天主教园林
        7.4.2 基督教园林
    7.5 湖湘纪念园林
        7.5.1 南岳忠烈祠
        7.5.2 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
    7.6 小结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8.1 概述
    8.2 湖湘园林恢复期
        8.2.1 湖南烈士公园
        8.2.2 衡阳岳屏公园
        8.2.3 橘洲公园
    8.3 湖湘园林灾难期
    8.4 湖湘园林发展期
    8.5 小结
9 湖湘园林发展史纲
    9.1 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
        9.1.1 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
        9.1.2 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
        9.1.3 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
        9.1.4 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
        9.1.5 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
        9.1.6 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
        9.1.7 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
    9.2 湖湘园林类型和特点
        9.2.1 祭祀园林及其特点
        9.2.2 王室园林及其特点
        9.2.3 陵园园林及其特点
        9.2.4 衙署园林及其特点
        9.2.5 湘西园林及其特点
        9.2.6 寺观园林及其特点
        9.2.7 私家园林及其特点
        9.2.8 庄园园林及其特点
        9.2.9 贬官园林及其特点
        9.2.10 书院园林及其特点
        9.2.11 会馆园林及其特点
        9.2.12 公共园林及其特点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与创新点
        10.1.1 主要研究结论
        10.1.2 创新点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湘园林概览表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的“标的”、“时空”类义引申脉络 ——以《汉语大词典》涉“中”条目为考察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2. "中"字的本义
    2.1. 各家关于"中"字本义的说解
    2.2. 从"立中"看"中"字的本义
3. "中"字的引申义(一)——"标的"类义
    3.1. "中"的"身"、"直"、"正"、"主"、"标准"、"恰当"诸义
    3.2. "中"的"合乎"、"能够"、"中的"、"获取"、"伤害"、"遭受"诸义
4. "中"字的引申义(二)——"时空"类义
    4.1. "中"的"中间"、"中时"、"中常"、"中和"、"中介"、"枢要"、"盛"、"次"、"均半"、"间隔"、"脾胃"、"丹田"诸义
    4.2. "中"的"内"、"内应"、"所在"、"期间"、"内脏"、"心"、"簿册"诸义
5.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事物异名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事物异名与事物代名
二、古代诗文中产生的事物异名
三、人的称谓异名
四、因时地差异而产生的事物异名
五、余论

四、茅盾作品同文异名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D]. 陶海洋. 南京大学, 2013(01)
  • [2]世界书局文学出版情况研究(1917-1949)[D]. 彭丽熔.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3]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D]. 张雪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4]清末学生群体与报纸阅读——以江浙地区为中心[J]. 田中初,李晓旭.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5]湖湘园林发展研究[D]. 刘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
  • [6]“中”的“标的”、“时空”类义引申脉络 ——以《汉语大词典》涉“中”条目为考察范围[D]. 姚柏舟. 浙江大学, 2013(07)
  • [7]事物异名考索[J]. 王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标签:;  ;  ;  ;  ;  

茅盾作品同义词一览表(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