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ISO3096—1974国际标准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波[1](2020)在《基于J电力公司和东京电力公司的中日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比较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刘可[2](2019)在《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草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化法》共增加了19条规定,并在原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中,新增了团体标准这一新的标准类型。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从旧的标准体系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的关键点,是我国的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团体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较短,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到团体标准的监管,系统的分析我国已经出现的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问题和尚未出现在我国但在国外已有实践经验的团体标准法律问题,完善我国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团体标准能够更好地发展保驾护航。研究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首先应厘清团体标准在我国的概念以及它区别于其他四种标准的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团体标准是具有规范性、自愿性、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由市场主导的、社会团体制定的一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的团体标准在制定、实施和监管中的法律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团体标准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对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法律问题的研究发现,本文认为除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以外,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相关的、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团体标准的原则与目的的市场主体,均可以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在制定时,可能会需使用他人专利,这就要求制定主体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如果专利权人拒绝许可,制定主体可以根据事实寻求反垄断法进行规制。团体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专利问题除了拒绝许可,还有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会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来较高的法律风险,因此,专利信息的披露需要更加明确和完善的程序加以保障。基于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团体标准在实施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方面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众多,具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潜力,团体标准的实施方式相对市场化,就可能会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需要反垄断机构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实施者可能会出现侵犯专利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司法机构根据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适用专利侵权禁令。在团体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上,除了专利权外,着作权与团体标准也密切相关,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能够有效保护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权益。此外,为鼓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应扩大团体标准的实施途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援引团体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从而鼓励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整体的发展。在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中,政府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机关应对团体标准进行全面的监管,包括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通过主动检查和接受社会投诉、举报等方式,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对于团体标准的监管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严格的内部章程可以保障社会团体依法顺利的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我国团体标准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团体标准化组织、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团体标准化组织要制定严谨的团体标准制定程序,保障专利信息的披露;制定具体的团体标准管理章程,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应明确团体标准中专利许可的相关要求;确立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司法部门应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降低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论文探讨了团体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程序和编号;其次,论文分析了在制定团体标准过程中,团体标准化组织会遇到哪些法律风险,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以保护自身权益不被侵害;第三,论文总结了在团体标准实施阶段,团体标准化组织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具体分析了各违法行为的表现方式和遭受不法侵害时的救济方式;最后,论文首次提出了我国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
杨凡[3](2019)在《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SO管理体系尤其是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管理平台,是否建立并保持完善的ISO管理体系是衡量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H公司是一家成立于90年代中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在2000年初期先后建立了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要求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进步,已经运行近20年的ISO管理体系文件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司的管理需要和使用要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对ISO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优化,持续保持其对经营管理业务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ISO管理体系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H公司概况、ISO管理体系沿革和ISO管理体系文件的三个层级,论述各层级文件的作用并分析了程序文件在体系文件中的重要性,采用专家调查法论证了程序文件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件繁琐冗长造成可视化差、结构杂乱造成可执行性低、职责表述不清造成业务冲突等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程序文件优化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首先,针对H公司程序文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件优化的预期目标,在深入分析4S管理方法、流程理论、“小集团活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SPS优化方案。其次,运用4S方法用于程序文件的结构梳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需要重点优化的程序文件特性,以流程理论为基础设计流程化文件详细结构,根据“小集团活动”方法设计出程序文件优化流程并提出优化6步法。然后,为确保优化活动的顺利实施,提出建立新型组织机构、PDCA循环改进、设置审核环节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阐述了优化前的必要准备工作,编制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实施计划,以《设计开发控制程序》为例对SPS优化方案进行实施,并对程序文件优化结果进行了阐述,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证,以“小集团活动”方法和业务流程理论为基础,创新性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又具有实践意义的程序文件优化方案,为其他企业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大大提高了认证企业ISO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业务效率,改善部门业务职能,促进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ISO管理体制的建立。
李珊[4](2018)在《译员的显身意识 ——兰卡斯特中国催化剂项目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译的本质是一种交际活动,口译活动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译员在交际场景中直接现身,而译员如何看待自身角色能直接影响其翻译策略甚至最终交际结果。历史上,提倡译员应为“局外人”、“管道”或“非人之人”等隐形角色的论调俯拾皆是。近年来,相关学者和理论家对这类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口译员一直是口译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隐形人,并且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主动调整自身角色。本篇实践报告以笔者自身的一次为期三天的商务联络口译实践为基础,详述了实践背景、译前准备、口译活动和译后评估的全过程。通过摘选部分语料,本报告分析了在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自发采用的口译策略及过度发挥和缺乏译员显身意识的案例。通过该次翻译任务,作者发现译员在显身意识驱动下扮演的信息把关人、共同谈话者和协调者等三大角色及其相应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商务对接会的沟通效果,而过度发挥或缺乏译员显身意识则会导致不愉快甚至沟通失败。该报告的作用是增进对联络口译员显身意识的理解,为今后类似的商务联络口译提供借鉴意义。
刘锦云[5](2017)在《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对政府监管成效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对中国食品的恐慌和焦虑。而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加工环节有可能出现,但对食品企业来说最不可控的环节在原料。食品企业采购原料,如何确保所采购的原料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基于食品安全视角的采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及G公司的基本情况,叙述G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剖析在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存在问题:一、来料合格率不高;二、抬高了采购成本;三、食品安全无法100%保证;四、食品安全的不可控从而损害公司的核心利益。并从原料来源、采购管理、原料验收方式三个方面分析G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针对G公司的采购现状分析,从原料源头出发,在食品安全视角下提出G公司采购管理的改进策略——基地化采购模式。设想出从原料基地建设、原料基地控制、原料基地监督、原料基地检验等方面来进行基地化采购模式的运作。并以G公司四川某基地作为试点分析来验证所设想的基地化采购模式的可行性。G公司四川某基地从建设、控制、监督、检验进行将近一年的详细运作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基地化采购模式运作,基地提供的原料达到了100%合格,用该试点基地原料生产出的产品的食品安全达到了100%的保障。通过论述并试点验证分析,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的优化方向就是所有原料实现基地化采购模式,基地化采购模式在中国现有的大环境下是可以运作的,且是有效的从源头控制食品公司的食品安全的有效的原料采购方式之一
刘娟[6](2017)在《基于ISO 26000标准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研究 ——以中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我国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有关标准进行强制性的规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情况复杂混乱,信息披露随意性大,并且可比性差。《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ISO 26000,简称ISO 26000标准。ISO 26000标准的出现,意味着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进入更加标准化的阶段。我国积极参与ISO 26000标准的编制中去,为本国利益提出了要求。ISO 26000标准发布以后,我国组织本领域专家将其翻译为唯一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授权的标准中文版。将ISO 26000标准引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与信息披露,有利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ISO 26000标准的应用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IS0 26000标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声誉。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获得公开透明的信息,从而使其决策准确。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本文首先是引言部分,然后介绍了相关理论,目的是为了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对ISO 26000标准与别的同类标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研究。分析ISO26000标准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影响。从而明确其为我国社会责任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基于ISO 26000标准编制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由中国铝业公司编制。并将ISO 26000标准运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包括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相关制度的建设等等。本文将ISO 26000标准作为分析的依据,创新地以核心主题为视角,分为组织治理、人权、环境、劳工实践、消费者问题、公平运行实践、及社区参与和发展这七个部分,分别对中国铝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开展详细地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铝业公司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够完善、管理层的参与度不高、忽视人权风险状况等社会责任问题。本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鼓励管理层参与、判断和避免同谋问题、积极实行保护消费者信息的措施等。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汲取中国铝业公司经验,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提出了对策建议。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方面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法制建设、积极推动ISO 26000标准的应用普及、强化管理层意识、将社会责任融入服务和产品以及日常管理,强化管理层社会责任意识等。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建议包括政府促进企业披露、评估社会责任报告、统一披露标准等。本文通过对中国铝业公司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在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我国企业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该标准,更准确、高效地运用该标准进行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指导。
吕臣[7](2017)在《基于ISO26000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中国对外大型公共投资项目风险事件频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对于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研究主要从经济风险角度展开,对社会责任风险关注较少。并且国内对社会责任风险评价主要基于企业视角,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评价相对较少。根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乏系统的评价研究,依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六大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的定量分析更是几乎没有。本文依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中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六大主题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从国内外有关公共投资风险、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理论基础以及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文献归纳与理论梳理,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进行述评,为开展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奠定基础。第二,基于六大主题设计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问卷调查,开展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主要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中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六大主题围绕组织治理,通过OLS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三个模型,基于对189个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的调查问卷展开了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三,基于ISO26000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研究。基于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将显着或者比较显着的指标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构建了包括项目选择、项目实施、项目后续三个一级指标,国际协作共同开发,东道国国内政治环境,东道国地域政治环境等9个二级指标;人权风险指标、处理申诉指标、弱势群体指标、政治权利指标等21个三级指标的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一、二、三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第四,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双案例评价与比较研究。依据上一部分构建的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以三峡集团竞标巴西水电站与柬埔寨甘再水电站项目为例验证了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运用了OLS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三个模型验证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中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六大因素中21个变量显着的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的一致结论。第二,依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六大主题35个二级议题,构建了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项目选择指标(0.4777)、项目后续指标(0.3166)、项目实施指标(0.2057);三级指标权重前五位的依次是国际协作共同开发指标(0.1691)、东道国地域政治环境指标(0.1551)、东道国国内政治环境指标(0.1535)、争议处理指标(0.0759)、社区环境指标(0.0577)。第三,依据本文构建的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三峡集团竞标巴西水电站与柬埔寨甘再水电站项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基于多层次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双案例评价结论验证了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率先从国际社会责任角度探讨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问题。当前研究主要还是从传统的经济风险角度考察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问题,而本文从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的起始点视角展开研究,基于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选择风险、实施风险、后续风险等全过程的社会责任风险展开研究,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来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依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六大主题设计了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备包括:项目选择指标、项目实施指标、项目后续指标等3个一级指标;国际协作共同开发,东道国国内政治环境,东道国地域政治环境等9个二级指标;人权风险指标、处理申诉指标、弱势群体指标、政治权利指标等21个三级指标。第三,率先基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六大主题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综合评价定量分析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艾曼纽·奥西奥拉,米歇尔·贝南,刘星滟,徐承宇[8](2015)在《分散经济中的标准化》文中研究指明受进化博弈论的启发,本文呈现了一个关于标准和规范如何产生于分散经济的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结果取决于采纳者对不相容引起的问题的态度。如果个体对不相容表示厌恶,最终会导致标准化的发生,但是有时社会最后会选择次优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官方行动有利于迅速达成合理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当个体对不相容表示中立或容忍时,就不存在路径依赖或锁定的问题,并且规制似乎无法更好地替代自由放任。
丁红兵[9](2014)在《音速喷嘴边界层发展及凝结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音速喷嘴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节能、环保、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可直接用于天然气、氢气、蒸汽、空气等气体的流量测量,亦可作为气体流量的传递标准。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迫切地需要音速喷嘴在更宽的雷诺数和压力范围上保持较高精度和稳定性,本文以音速喷嘴最为重要的性能参数——流出系数Cd为研究对象,围绕喷嘴边界层发展以及凝结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推动音速喷嘴计量水平的提高。主要研究工作与所形成的成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真实气体的实际临界流函数Cr*。以标准氢为例,提出了基于焓熵关系及Helmholtz自由能的真实氢气Cr*解析模型。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并以数据表的形式给出在150 K≤T0≤600 K和p0≤100 MPa范围内的Cr*值。提出了基于进化思想的回归算法,获得了Cr*回归模型。再结合多维特性和边界层理论,给出了真实氢气的质量流量理论公式,并用Morioka高压氢气实验数据加以验证,成功地将音速喷嘴应用到氢能领域。2.在高雷诺数区,提出了考虑粗糙度的流出系数近似解法。建立了基于K-ε湍流模型以及壁面函数法的CFD模型。综合分析了粗糙度对流出系数的作用规律。发现在粗糙过渡区流出系数Cd开始逐渐降低,而在完全粗糙区,Cd不再随雷诺Red发生变化。此外,还发现粗糙度影响与喷嘴曲率半径Rc和气体比热容比γ呈正相关。最后建立了真实气体CFD模型,分析了高压条件下粗糙度对Cd的影响,发现真实气体粗糙度规律明显偏离于理想条件,并用比热容比劝口以解释。3.在低雷诺数区,从非粘性多维流动和层流边界层角度,证明了扩散段影响喷嘴流量的内在原因是边界层与核心流场的相互作用,并给出了扩散段对喷嘴流场及流出系数的影响趋势。结合CFD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分析了扩散段影响。发现扩散段的影响区域主要在低雷诺数区,当扩散角θ=-1°、2.5°和6°时,流出系数受影响的雷诺数上限Reθ分别为2.0×104、1.1×104和2.8×103。最后提出了“等效临界流”的概念,用来提取真实喉部的状态信息。4.在低雷诺数区,分析了“热效应”现象的产生机理。利用热电偶测量了喷嘴管壁温度动态变化,证明了壁面温降真实存在,实验最大温降达13℃。提出了喷嘴层流热边界层相似性解,并与CFD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流出系数与气体比热容比γ、喷嘴管壁和入口温度之比Tw/T0以及雷诺数Red有关。利用相似性解获得了当γ=1.4时管壁温度变化造成的流出系数变化率。实验对比发现:管壁温度每降低10 K,流出系数变化超过0.2%,需要引起重视。5.提出了适用于低压和高压条件的音速喷嘴白发凝结流动的Wilson点解析表达式。只需用户提供喷嘴的几何尺寸、入口温度T0、压力po和相对湿度Φ0,即可快速准确地获得Wilson点位置及相应状态。对比解析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了该解析方法的精确度及可靠性。研究发现:随着喷嘴喉径d和曲率半径Rc的增大,虽然Wilson点绝对位置X变大,但对应的无量纲截面积A0却逐渐变小,因此Wilson点的膨胀率系数kp、过冷度△T口马赫数M等参数均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入口过热度DT的增大,Wilson点向出口移动,无论是X还是A0均增大。6.从“瑞利流”角度出发,分析喷嘴凝结流动出现“热阻塞”和“非稳态自激振荡”的条件与原因。建立了音速喷嘴中含湿气体自发和非自发凝结流动的Eulerian双流体多维模型,从定常流动角度分析凝结对ISO类音速喷嘴流量的影响。CFD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Φ0=95%时,自发凝结引起流量变化为-0.275%,这与实验一致。另外,当Φ0。较小时,可以从非自发凝结角度加以解释。分析了凝结非稳态“自激振荡”各振荡模式的形成机理。发现白激振荡频率f随着进口过冷度ATo的增大先降低再升高。而振荡幅值△p则与之相反。建立了动态温度预测模型和温度传感器补偿方法,提高了系统动态温度跟踪能力。建立了喷嘴沿程动态压力传感器,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讨论。
张禄林[10](2013)在《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石化行业高速旋转机械的安全运行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为关注。高速旋转机械受物料的影响较大,冲击、腐蚀、磨损、结焦都会对机器的转子系统造成不平衡故障。而旋转机械的振动故障有70%来源于转子系统的不平衡。通常,维护人员对于振动较大的转子,进行拆除处理,直接更换叶轮等,重新安装后运行,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然而,由于旋转部件原始不平衡量的存在,导致机器运转后,有时振动依然超过标准的允许值。为防止毁机,威胁现场人员的安全与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需进行动平衡校正。动平衡校正分为三种方法:平衡机平衡校正、现场动平衡校正、在线动平衡校正。三种动平衡技术,其中平衡机平衡技术起源较早,也最为成熟。但校正步骤较为烦琐,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较大;在线动平衡技术实现了机器在不停机的状况下,通过传感器测试,诊断后直接平衡校正。然而,这种技术需要精确的平衡校正执行机构,对于众多机器来说又受操作空间的限制及成本的限制;现阶段,现场动平衡技术对于石化企业旋转机械的平衡校正优势最大。一方面,现场动平衡技术解决了转子拆装的麻烦;通过实地工况的检测,得到转子的实际振动情况,便于精确解决故障;该技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故障处理,恢复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安全运行风险与损失。另一方面,该技术较其它两种技术的应用成本都要低,更符合现阶段石化企业的需求。但目前,现场动平衡技术一般需要测试转子系统的原始振动情况以及加试重后的振动情况,来诊断原始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位,再进行平衡校正,从而实现降低振动的目的。该法试重的过程不仅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由此导致多次开、停机。这给企业生产正常、连续运转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对于大型设备来说,每次开、停机的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条件不允许的。为解决这个难题,本文对现场动平衡技术提出了无试重的动平衡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实现该目的。本文依据多年来实验室对动平衡技术的研究,设计了两个平衡盘作为平衡机构,以两平面动平衡的方法,通过加平衡配重的方式,探索了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这种方法的提出,无需试重过程,实现了仅一次停机加平衡配重,达到平衡校正的效果。避免了现场动平衡校正过程中,需要试重找原始不平衡量的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探索,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平衡盘上平衡孔的大小以及平衡盘安装的位置对平衡校正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平衡孔太小,无法校正大不平衡量;平衡孔太大,无法在不平衡量较低的情况下,继续校正。两个平衡盘的安装距离大,较易实现平衡校正。2.平衡配重的布置方式对动平衡校正效果影响不大,比较而言,对称布置的方式校正效果好一些。3.在转子系统的支撑机构刚度较大的情况下,许多振动参量表现出的线性不好,而水平方向的平均值表现出较好的线性。4.转速的变化对不同大小平衡配重的校正效果影响不大。5.依据推导所得不平衡量与平衡配重的关系式以及两平面动平衡原理,通过在转子系统上加平衡机构,可实现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该技术经实践检验后,效果良好。对进一步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关于ISO3096—1974国际标准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ISO3096—1974国际标准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团体标准的概念与特征 |
第一节 团体标准的定义 |
一、我国《标准化法》中定义的团体标准 |
二、团体标准的法律属性 |
第二节 团体标准的特征 |
一、团体标准的具体特征 |
二、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比较 |
三、团体标准的作用 |
第三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
一、团体标准的形成背景 |
二、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 |
三、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我国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概况 |
一、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 |
二、团体标准的制定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构成要素 |
一、制定团体标准的三原则 |
二、构成团体标准的四要素 |
第三节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范围探讨 |
一、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资格要求 |
二、社会团体作为制定团体标准的主体资格问题 |
三、参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相关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问题 |
第四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拒绝许可 |
一、制定主体被拒绝许可的问题 |
二、拒绝许可的行为 |
三、拒绝许可的救济方式 |
第五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专利隐瞒 |
一、制定程序中隐瞒专利的问题 |
二、信息披露环节中隐瞒专利的行为分析 |
三、专利权人隐瞒专利行为的规制 |
第三章 我国团体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实施概况 |
一、团体标准实施的意义与途径 |
二、团体标准实施的现状与成效 |
第二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反垄断问题 |
一、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行为 |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
三、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协议问题 |
第三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专利侵权禁令适用问题 |
一、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 |
二、美国“eBay案”的启示 |
三、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 |
第四节 团体标准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
一、团体标准着作权的一般规则 |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 |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节 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问题 |
一、团体标准援引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
三、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域外规则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关对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
一、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一般规则 |
二、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现状 |
三、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监管 |
四、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实施团体标准的监管 |
五、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奖罚机制 |
第二节 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 |
一、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理论基础 |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机制的规则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团体标准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团体标准的制定程序 |
一、明确团体标准专利许可相关要求 |
二、细化团体标准专利信息披露制度 |
第二节 降低实施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 |
一、确立团体标准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 |
二、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 |
第三节 完善团体标准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建设 |
一、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 |
二、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 |
三、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保护政策 |
四、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政策引导与法律规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H公司ISO管理体系概况及程序文件存在问题 |
2.1 H公司ISO管理体系概况 |
2.1.1 H公司概况 |
2.1.2 H公司ISO管理体系历史沿革 |
2.1.3 H公司ISO管理体系文件的三个层级 |
2.2 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在体系文件中的重要性 |
2.2.1 程序文件在文件系统中的作用 |
2.2.2 程序文件问题需要优先解决 |
2.3 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主要问题 |
2.3.1 文件繁琐冗长造成可视化差 |
2.3.2 文件结构杂乱造成可执行性低 |
2.3.3 职责表述不清造成业务冲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的方案设计 |
3.1 程序文件优化的目标 |
3.2 程序文件的优化方法 |
3.2.1 4S管理方法 |
3.2.2 流程管理理论 |
3.2.3 “小集团活动”方法 |
3.2.4 SPS优化方案的提出 |
3.3 SPS优化方案的设计 |
3.3.1 用4S管理方法进行文件系统的结构设计 |
3.3.2 以流程化进行详细设计 |
3.3.3 以“小集团活动”设计实施优化的流程 |
3.4 程序文件优化的保障措施 |
3.4.1 建立新型组织机构提升组织能力 |
3.4.2 通过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
3.4.3 设置审核环节保障优化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公司程序文件优化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4.1 SPS优化方案在H公司的实施过程 |
4.1.1 优化准备工作 |
4.1.2 制定实施计划 |
4.1.3 优化的实施过程 |
4.2 程序文件优化完成情况及效果评价 |
4.2.1 程序文件优化完成情况 |
4.2.2 效果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译员的显身意识 ——兰卡斯特中国催化剂项目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An Introduction to LCCP |
1.2 Purpose of the Event |
1.3 Profile of the Client |
1.4 Profile of the Interpreter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ask Preparation |
2.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2.1.2 Glossary Preparation |
2.1.3 Emergency Plan |
2.2 On-Spot Practice |
2.2.1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
2.2.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Interpreting |
2.3 Post-Task Summary |
2.3.1 Client Feedback |
2.3.2 Self-Assessment |
3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3.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3.2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4 CASE STUDY |
4.1 Strategies Adop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4.1.1 Gatekeeper |
4.1.2 Co-Constructor |
4.1.3 Mediator |
4.2 Manifestation of Inappropriate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4.3 Manifestation of Lack of Interpreter’s Visibility Consciousness |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terpreting Practice |
5.3 Limitations |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5)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
1.1.2 中国政府“供给侧改革”对食品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理论 |
2.2 采购与采购管理理论 |
2.3 食品安全的相关理论 |
2.3.1 国际组织对食品安全的界定 |
2.3.2 我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文献对食品安全的定义 |
2.4 “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
2.5 HACCP体系 |
2.6 GMP认证 |
第3章 G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G公司及行业介绍 |
3.1.1 G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基本情况 |
3.1.3 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特点 |
3.2 采购在G公司供应链的地位和作用 |
3.2.1 G公司供应链情况介绍 |
3.2.2 采购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 |
3.3 G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 |
3.4 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 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
3.5.1 原辅料来源方面 |
3.5.2 采购管理方面 |
3.5.3 原辅料验收方面 |
第4章 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改进策略 |
4.1 G公司采购管理改进策略 |
4.2 G公司原料基地化采购模式的运作 |
4.2.1 原料基地的建设 |
4.2.2 原辅料基地的控制 |
4.2.3 原辅料基地的监督 |
4.2.4 原辅料基地的检验 |
4.3 G公司四川某原料基地试点分析 |
4.3.1 G公司四川某原料基地的建设 |
4.3.2 G公司四川某原料基地的控制 |
4.3.3 G公司四川某原料基地的监督 |
4.3.4 G公司四川某原料基地的检验 |
4.3.5 G公司四川某基地采购管理模式试点分析结论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基于ISO 26000标准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研究 ——以中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企业社会责任 |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
一、社会契约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ISO 26000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与其它社会责任标准 |
第一节 ISO 26000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
一、制定背景及过程 |
二、主要内容 |
三、核心主题 |
第二节 社会责任国家标准 |
一、社会责任国家标准 |
二、ISO 26000 标准与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联系 |
三、ISO 26000 标准与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区别 |
第三节 SA 8000 社会责任标准 |
一、SA 8000 社会责任标准 |
二、ISO 26000 标准与SA 8000 标准的联系 |
三、ISO 26000 标准与SA 8000 标准的区别 |
第四章 ISO 26000 标准对我国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影响 |
第一节 ISO 26000 标准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影响 |
一、具体指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开展 |
二、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形成新挑战 |
三、有助于我国企业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 |
四、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制定 |
第二节 ISO 26000 标准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作用 |
第五章 中国铝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铝业概况 |
第二节 基于ISO 26000 标准的中国铝业社会责任实践分析 |
一、中国铝业的社会责任理念 |
二、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机构的建立 |
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试点工作 |
四、开展年度社会责任实践十大优秀案例评选工作 |
五、社会责任融入管理 |
第三节 基于ISO 26000 标准的中国铝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
一、中国铝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 |
二、中国铝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 |
第四节 中国铝业社会责任实践和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及建议 |
一、基于ISO 26000 标准的中铝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问题 |
二、基于ISO 26000 标准的中铝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六章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建议 |
一、积极推动ISO 26000 标准的引用 |
二、加强社会责任法制建设 |
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
五、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意识 |
六、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 |
七、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管理 |
八、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产品和服务 |
第二节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
一、政府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
二、评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三、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性 |
四、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
五、统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标准 |
第七章 结论与局限性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ISO26000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 |
1.2.2 研究内容内在逻辑关系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对外公共投资项目 |
1.3.2 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 |
1.3.3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体系 |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演绎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法 |
1.4.4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1.6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有关公共投资项目风险的研究动态 |
2.1.1 公共投资项目风险的定义研究 |
2.1.2 公共投资项目风险因素分类与识别方法研究 |
2.1.3 公共投资项目风险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
2.1.4 公共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
2.1.5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 |
2.1.6 ISO26000标准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研究 |
2.2 国内外有关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理论基础的研究动态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外部不经济理论 |
2.2.3 社会责任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国内外有关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动态 |
2.3.1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三重底线”模式 |
2.3.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金字塔”模式 |
2.3.3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利益相关方”模式 |
2.3.4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主要议题”模式 |
2.3.5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交叉复合”模式 |
2.3.6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单一代替”模式 |
2.4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2.4.1 关于国内外对外公共投资项目风险研究与发展动态的述评 |
2.4.2 关于国内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理论基础研究与发展动态的述评 |
2.4.3 关于国内外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与发展动态的述评 |
2.4.4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3章 基于ISO2600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六大因素实证研究 |
3.1 引言 |
3.2 ISO6000社会责任风险六大因素基本理论概述 |
3.2.1 人权因素的研究 |
3.2.2 劳工实践因素的研究 |
3.2.3 环境因素的研究 |
3.2.4 公平运行实践因素的研究 |
3.2.5 消费者因素的研究 |
3.2.6 社区参与和发展因素的研究 |
3.3 研究设计 |
3.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3.3.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3.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4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
3.4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六大因素识别结果 |
3.4.1 人权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4.2 劳工实践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4.3 环境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4.4 公平运行实践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4.5 消费者问题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4.6 社区参与和发展因素对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影响分析 |
3.5 结论与启示 |
3.5.1 结论 |
3.5.2 启示 |
第4章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4.1 引言 |
4.2 评价原则与理论分析 |
4.1.1 科学系统性 |
4.1.2 全面完整性 |
4.1.3 可衡量性 |
4.1.4 可获得性 |
4.1.5 可比较性 |
4.1.6 可持续性 |
4.1.7 可前瞻性 |
4.3 样本来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4.3.1 样本来源 |
4.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4.4 综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与赋值规则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综合评价指标赋值规则 |
4.4.3 综合评价指标赋值过程 |
4.5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 |
4.6 结论与启示 |
4.6.1 结论 |
4.6.2 启示 |
第5章 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双案例评价与比较研究——以三峡集团竞标巴西水电站项目与柬埔寨甘再水电项目为例 |
5.1 引言 |
5.2 案例选择与案例背景 |
5.2.1 案例选择依据 |
5.2.2 案例背景 |
5.3 三峡集团竞标巴西水电站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 |
5.3.1 评价方法与评价 |
5.3.2 评价结果 |
5.4 柬埔寨甘再水电站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评价 |
5.4.1 评价方法与评价 |
5.4.2 评价结果 |
5.5 两个案例社会责任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5.6 结论与启示 |
5.6.1 结论 |
5.6.2 启示 |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6.3.1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6.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问卷信度检验 |
附录3 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因素描述统计及变量相关系数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分散经济中的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型 |
二、宏观结构的产生:一个(路径依赖的)强法律定理 |
三、均衡 |
四、福利分析 |
五、结论 |
(9)音速喷嘴边界层发展及凝结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音速喷嘴法装置发展现状 |
1.3 流出系数研究现状 |
1.3.1 高雷诺数条件下的研究 |
1.3.2 低雷诺数条件下的研究 |
1.3.3 湿度对流出系数的修正 |
1.4 含湿气体在喷嘴中凝结流动发展现状 |
1.4.1 凝结理论 |
1.4.2 数值模拟 |
1.4.3 实验研究 |
1.5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构架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1.7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音速喷嘴计量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音速喷嘴计量基本原理 |
2.1.1 节流原理 |
2.1.2 临界流质量流量 |
2.2 音速喷嘴流出系数 |
2.2.1 量纲分析 |
2.2.2 理论流出系数 |
2.2.3 湿度修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际临界流函数的解析和回归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2 临界流动特性 |
3.3 求解实际临界流函数解析方法 |
3.3.1 真实气体热物理模型 |
3.3.2 解析模型的求解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回归算法及经验公式 |
3.4.1 基于进化算法的逐步回归 |
3.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3.5 验证解析方法的准确性 |
3.6 实际临界流函数相关规律及讨论 |
3.7 扩展应用举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壁面粗糙度对湍流边界层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粗糙壁面的速度分布及摩擦系数 |
4.3 理想气体粗糙区流出系数近似解 |
4.3.1 边界层位移厚度 |
4.3.2 壁面摩擦系数 |
4.4 近似解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 |
4.5 近似解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与分析 |
4.5.1 数值模型 |
4.5.2 数值方案 |
4.5.3 网格独立性 |
4.5.4 近似解与仿真结果对比 |
4.5.5 参数分析及讨论 |
4.6 真实气体的粗糙区流出系数 |
4.6.1 真实气体热物性模型 |
4.6.2 真实气体影响规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扩散段对边界层的作用机理 |
5.1 引言 |
5.2 非粘性多维跨音速流 |
5.2.1 定常可压流的Euler方程组 |
5.2.2 速度场分析 |
5.3 层流边界层 |
5.3.1 可压缩边界层方程 |
5.3.2 相似性变换 |
5.3.3 边界层速度分布相似解 |
5.3.4 边界层位移厚度 |
5.4 扩散段对核心流场的影响分析 |
5.4.1 一维特性 |
5.4.2 多维特性 |
5.5 CFD及实验数据验证 |
5.6 等效临界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音速喷嘴的“热效应”现象 |
6.1 引言 |
6.2“热效应”现象产生机理 |
6.2.1 气体膨胀降温过程 |
6.2.2 流固耦合换热 |
6.2.3“热效应”基本规律 |
6.3 管壁温度动态变化实验 |
6.3.1 实验传感器与条件 |
6.3.2 实验数据分析 |
6.4 音速喷嘴层流热边界层的相似解 |
6.4.1 可压缩热边界层 |
6.4.2 确定喷嘴相似参数m |
6.4.3 热边界层分布及壁面摩擦系数 |
6.4.4 位移厚度 |
6.5 相似解与CFD仿真、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水蒸汽非平衡凝结流动解析分析 |
7.1 引言 |
7.2 均质成核和生长过程 |
7.2.1 成核动力学 |
7.2.2 动量、能量和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 |
7.2.3 液滴生长模型 |
7.2.4 等熵流动参数 |
7.3 Wilson点解析方程 |
7.3.1 解析方程的一般形式 |
7.3.2 参数分析及简化 |
7.4 结果验证与讨论 |
7.4.1 实验数据对比验证 |
7.4.2 凝结新认识及讨论 |
7.5 高压条件下Wilson点模型 |
7.5.1 过冷态水蒸汽热物理性质 |
7.5.2 成核和生长修正模型 |
7.5.3 真实气体等熵流动参数 |
7.5.4 计算结果与实验验证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音速喷嘴中含湿气体凝结流动特性 |
8.1 引言 |
8.2 瑞利流与热阻塞 |
8.2.1 等截面传热管流 |
8.2.2 临界加热量与热阻塞 |
8.3 音速喷嘴含湿气体凝结稳态流动 |
8.3.1 含湿气体凝结流动Eulerian双流体多维模型 |
8.3.2 自发凝结CFD模型验证 |
8.3.3 非自发凝结CFD模型验证 |
8.3.4 凝结对ISO 9300音速喷嘴流出系数的影响 |
8.4 凝结非稳态与自激振荡模式 |
8.4.1 自激振荡凝结流场中的激波运动 |
8.4.2 振荡模式及分歧现象 |
8.5 动态温度理论预测模型及补偿方法 |
8.5.1 等效传热模型 |
8.5.2 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 |
8.5.3 预测温度与热电偶实验对比 |
8.5.4 动态温度补偿方法 |
8.6 湿空气跨音速凝结实验初探 |
8.6.1 测量传感器 |
8.6.2 引压管的优化设计 |
8.6.3 湿空气凝结振荡频率 |
8.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A 主要符号说明 |
附录B 热力学微分关系式 |
附录C 水蒸汽自发凝结过程气液参数计算 |
致谢 |
(10)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动平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动平衡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2 动平衡机器的发展历程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石油化工旋转机械的动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
2.1 石油化工旋转机械动不平衡的起因与分类 |
2.2 石油化工旋转机械动不平衡的危害 |
2.3 动不平衡的防护 |
2.4 石油化工旋转机械动不平衡的案例 |
2.4.1 原始不平衡的案例 |
2.4.2 突发性不平衡的案例 |
2.4.3 渐发性不平衡的案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平衡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 转子动平衡理论 |
3.1.1 基础知识及定义 |
3.1.2 动平衡技术 |
3.2 现场动平衡基本过程 |
3.3 平衡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试验装置的设计 |
4.1 试验装置的组成 |
4.2 试验装置的介绍 |
4.2.1 双支撑多级转子 |
4.2.2 平衡盘的设计及平衡配重的选用 |
4.2.3 HM3BU动平衡机 |
4.2.4 DH5901动态信号分析仪 |
4.3 信号线连接与振动测量点的布置的注意事项 |
4.4 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试验装置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试验的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2 试验过程 |
5.2.1 配重布置方式对动平衡效果的影响 |
5.2.2 转子振动情况与不平衡量关系的研究 |
5.2.3 平衡配重与平衡量对应关系的研究 |
5.3 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机理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ISO3096—1974国际标准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电力公司和东京电力公司的中日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比较与评价研究[D]. 王小波. 东南大学, 2020
- [2]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D]. 刘可.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3]H公司ISO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优化研究[D]. 杨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译员的显身意识 ——兰卡斯特中国催化剂项目口译实践报告[D]. 李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1)
- [5]食品安全视角下G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 刘锦云. 华侨大学, 2017(01)
- [6]基于ISO 26000标准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信息披露研究 ——以中铝为例[D]. 刘娟.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1)
- [7]基于ISO26000中国对外公共投资项目社会责任风险研究[D]. 吕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8]分散经济中的标准化[J]. 艾曼纽·奥西奥拉,米歇尔·贝南,刘星滟,徐承宇. 宏观质量研究, 2015(04)
- [9]音速喷嘴边界层发展及凝结现象研究[D]. 丁红兵. 天津大学, 2014(08)
- [10]无试重的现场动平衡技术研究[D]. 张禄林.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