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生杨新品种——“中菏1号”(论文文献综述)
于晓燕,秦乃花,魏娟,舒秀阁,庄若楠,仲伟国,韩友吉,董玉峰[1](2021)在《两个杨树新品种(系)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相同生境条件下,以I-107、L35和中菏1号3个广泛栽培的杨树品种为对照,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A50、A69 2个杨树品种(系)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种(系)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A50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A50的Pn、gs、WUE日均值最大,并显着高于A69、I-107、L35和中菏1号,而Tr、胞间CO2浓度(Ci)日均值较小;A69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Pn日均值低于3个对照,但是水分利用效率(WUE)要高于3个对照。综上,在2个杨树供试品种(系)中,A50的光合能力较强且生长优势明显,可作为速生品种选育对象开展进一步的测试研究;A69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低于3个对照,但是水分利用效率高于3个对照,可以延长观测时间继续试验,进一步确定是否有推广应用价值。
冯德君,赵泾峰,陈卫华[2](2021)在《秦黑杨杂交新品种木材纤维形态及物理力学性质》文中指出对产于渭河试验站的秦黑卜杨、秦黑青杨1号和秦黑青杨2号3种秦黑杨杂交新品种对照陕林4号杨木进行木材纤维形态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秦黑卜杨、秦黑青杨1号、秦黑青杨2号和陕林4号杨木的纤维长度分别为987.5、1 064、1 087、935μm;木纤维长宽比分别为42.75、41.3、42.35、44.9;气干密度分别为0.44、0.42、0.42、0.49 g/cm3;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0.40%、0.33%、0.28%、0.26%;顺纹抗压强度分别为36.46、34.79、36.21、46.29 MPa;抗弯强度分别为63.18、60.52、61.89、81.34 MPa;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6 896.67、6 339.21、6 627.16、8 082.40 MPa;综合强度分别为99.64、95.31、98.10、127.63 MPa。结果表明,3种秦黑杨新品种的木纤维长度均大于陕林4号,木纤维长宽比略小于陕林4号;3种秦黑杨新品种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小于陕林4号,但干缩系数大于陕林4号。综合分析纤维形态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作为纤维工业用材,3种秦黑杨新品种优于陕林4号,3种秦黑杨新品种是较为理想的造纸和纤维工业用材;作为结构用木材,陕林4号优于3种秦黑杨杂交新品种。
孙佩[3](2020)在《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当前,大量杨树栽培种已经在不同杨树适生区推广种植,而准确鉴定不同杨树栽培种和解析杨树重要性状遗传与分子基础是杨树生产实践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收集的91份国内外杨树栽培种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构建指纹鉴定图谱并进行倍性检测,从中选取美洲黑杨丹红杨(Populus deltoides‘Danhong’)作为母本,天然种质小叶杨通辽1号杨(Populus simonii‘Tongliao1’)作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派间F1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SNP(Single nucletio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叶片、不定根及抗旱性状,进行QTLs定位分析,解析其遗传基础,挖掘目的性状相关联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杨树主体栽培种的指纹图谱构建、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杨树栽培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杨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18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91份来自杨属4大派[黑杨派(57)、青杨派(11)、白杨派(5)、胡杨派(2)及派间、派内杂种(16)]的指纹图谱。总计扩增222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2.3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和区分系数值分别为0.706和0.813。5对SSR标记(ORPM_103、ORPM_247、GCPM_1048、GCPM_1255和LG_X_19)筛选为参试栽培种核心引物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发现11个栽培种为三倍体,其中7个栽培种在多个标记位点扩增出3个等位基因,表明SSR标记可以辅助倍性检测。2.以起源于北美洲的美洲黑杨种内杂种丹红杨(母本)和我国天然种质小叶杨优树通辽1号杨(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建立F1群体,随机选择500个杂交子代个体,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分别构建母本、父本和整合3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母本遗传图谱含有3 474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686.63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7 c M;父本遗传图谱含有2 831个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388.21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 M;整合图谱包含5 796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遗传距离为2 683.80 c 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0.46 c M。共线性和热图分析表明遗传图谱构建质量较高。3.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22个F1子代的13个叶面积、叶周长、净光合作用速率等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亲本间差异显着,F1群体中均为正态分布且同一类型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要高于不同类型间性状。定位分析发现调控叶片形态性状的109个QTL位点分布于18个连锁群,55个调控叶片生理性状QTL位点分布于14个连锁群。叶片性状QTL位点区域包含180个候选基因,共表达和GO富集分析证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叶片光合作用。定量PCR表明基因CYCLIN(Potri.015G112200)和RED CHLOROPHYLL REDUCTASE(Potri.007G043600)在亲本间显着差异表达,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叶片发育。4.对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35个F1子代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不定根数量、最大根长和叶片数等12个不定根和茎相关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广泛分离,受到高度遗传调控,性状间显着相关。150个QTLs位点调控不定根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6.1%,83个QTLs位点调控茎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19.8%。存在25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和40个QTLs重组热点,其中10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共同调控不定根和茎生长。对亲本及强弱生根能力各3个基因型个体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1 0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3个基因是QTL区域重叠基因。K-means聚类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编码氨基酸膜转运蛋白的基因Pt AAAP19(Potri.004G111400)与不定根性状显着相关,亲本间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通辽1号杨缺失一段153bp编码区序列,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缺少一个转膜结构域,可能引起不定根生根能力变化。5.在正常水分和中等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146个F1子代的株高、基径、落叶数等5个抗旱性状,在F1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遗传调控。抗旱性状存在区组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其中株高相对生长量和比叶面积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和不同水分梯度间互作效应。定位分析发现208个QTL位点,在正常水分条件、中等程度干旱胁迫及抗旱系数条件下分别发现92、63和53个QTL位点,有26个共同QTLs位点,182个特异QTLs位点以及2个一因多效位点,初步开发了一个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共同QTL位点q DLRWC-LG10-1相关联的抗旱性分子鉴定标记np2841。抗旱性特异QTLs位点区域挖掘出187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基因Potri.003G171300和Potri.012G123900参与干旱胁迫响应。本文以适生于中国的杨树栽培种及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指纹图谱和高密度遗传图谱、解析重要性状遗传基础和挖掘关键候选基因,为准确区分不同杨树栽培种、解析杨树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杨树新品种保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荀守华,姜岳忠,乔玉玲,董玉峰,秦光华,王卫东,王月海[4](2016)在《无絮黑杨‘鲁林9号杨’、‘鲁林16号杨’新品种选育》文中研究说明选择黑杨派5个母本和7个父本组成杂交组合,采用花枝室内水培、人工控制授粉方法开展杂交育种研究。通过对杂交子代无性系苗期测定和选择,选用21个无性系加7个对照品种开展表型测定和区域化造林试验。通过多点多年栽培试验、观测调查和统计分析,筛选出‘鲁林9号杨’、‘鲁林16号杨’2个雄性新品种。在莒县7年生试验林中,‘鲁林9号杨’平均胸径生长量达25.0cm,平均树高生长量达20.8m,平均材积生长量达0.38833m3,超过对照I-107杨34.6%,超过L35杨49.3%。‘鲁林16号杨’平均胸径生长量达24.1cm,平均树高生长量达20.8m,平均材积生长量达0.35949m3,超过对照I-107杨24.6%,超过L35杨40.2%。2个新品种树干通直挺拔,顶端优势强,分枝均匀,层轮明显,树姿优美;且为雄性美洲黑杨,不结实,无飞絮,无环境污染,适宜培育纸浆材和胶合板材。
刘培红,王晓英,王明奎[5](2015)在《2个杨树新无性系的繁殖、生长和形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综合评价A50、A69杨树无性系的造林学特性,从无性繁殖特性、生长特性和形质特性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无性系A50和A69的育苗成活率和造林成活率均较高,具有很强的扦插生根能力。通过对各无性系的对比结果表明,6年生A50和A69杨树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显着优于I-69杨树无性系,也优于中菏1号。就形质指标而言,A50和A69具有树干尖削度小、相对削度大等较优的形质特征,表明其出材率较高。
刘振阳[6](2015)在《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对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抗病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Lonsdalea quercina subsp.populi)自2005年发生以来严重威胁着以‘107杨’为主的欧美杨速生林的发展。目前尚缺少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品种抗病性利用是病害防治的选择之一。为此,本文对10个杨树品种一年生幼苗进行了抗病性的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抗性杨树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后0 h~120 h病斑周围韧皮部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抗性的4个杨树品种(‘河南毛白杨’、‘中菏1号’、‘健杨’和‘107杨’)在接种溃疡病菌9d后韧皮部中内源水杨酸(SA)、茉莉酸(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的变化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健杨’在接种溃疡病菌后不同时间段(1 d、3 d、6 d和9 d)与SA、JA信号转导相关的17个基因的表达动态差异,并分析了12个具代表性的基因成员在不同抗性品种(‘河南毛白杨’和‘中菏1号’)的表达差异,以期为抗病品种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室内外接种溃疡病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毛白杨’表现为高抗,‘107杨’表现为中抗。‘313杨’、‘天演杨’、‘599杨’表现为高感。‘中菏1号’、‘健杨’、‘01号杨’、‘中林2001’、‘N-179’抗性表现在室内外有所不同。溃疡病菌诱导了不同抗性的2个品种POD、SOD和PAL活性的增加,随接种时间推移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较感病品种POD、SOD和PAL活性达到高峰要早于较抗病品种,但较抗病品种3种酶的活性高峰要高于较感病品种。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9天后,‘河南毛白杨’内源IAA含量显着升高,溃疡病菌侵染降低了‘107杨’和‘健杨’内源IAA含量水平,而‘中菏1号’的IAA水平则无明显变化。‘中菏1号’与‘107杨’内源ABA含量不显着地降低,‘健杨’ABA升高幅度高于‘河南毛白杨’。‘中菏1号’、‘河南毛白杨’和‘107杨’内源GA含量显着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107杨’,‘健杨’内源GA高于对照组一倍多。‘健杨’和‘107杨’内源SA水平显着升高,而‘中菏1号’和‘河南毛白杨’内源SA含量并无显着变化。‘107杨’内源JA升高量高于‘健杨’和‘河南毛白杨’;而‘中菏1号’内源JA含量显着下降。5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杨树品种的抗性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健杨’接种溃疡病菌9d内,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1、PR1-2、PR1-3和PR1-4皆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随接种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增强;基因TGA2和MYC2-1-直处于上调表达状态。基因NPR1-3和MYC2-2一直处于下调表达状态。基因JAZ2、CoI1-1、NPR1-1、NPR1-2和MYC2-3表现为先下调再上调表达;TGA1、JAZ1、COI1-2的表达量在‘健杨’接种后9d内无显着变化。溃疡病菌诱导了基因PR1-1、PR1-2、NPR1-1、NPR1-2、TGA1、TGA2、MYC2-1和MYC2-2在抗病品种‘河南毛白杨’中更高的表达,尤其是基因PR1-1、MYC2-1和MYC2-2在‘河南毛白杨’和感病品种‘中菏1号’中表达差异极显着;基因JAZ1、CoI1-1和COI1-2在溃疡病菌胁迫前期均处于下调表达状态,且在抗病品种中下调表达更为显着;基因JAZ2在接种前后的差异表达则不明显。
翟洋[7](2014)在《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主要以选育出高产优质杨树无性系为试验目的,以杂交育种和收集得到的无性系为材料,通过苗期选择及无性系区域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病虫害情况、生理指标、木材材性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3个优良无性系,并通过苗期生长节律观测说明3个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量情况:3片区域试验林4年生杨树无性系的胸径分布分别为9.4—16.35cm、7.72—12.99cm、11.49—18.91cm;树高分布分别为9.82—14.33m、7.72—12.99cm、13.67-17.13m;材积生长量分布分别为0.00402—0.01136m3、0.00122—0.00499m3、0.00609—0.02067m3。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试验林最终生长量的不同,从平均水平来看生长最好的试验林是莒县试验林,最差的是宁阳试验林。2、连年生长量情况从各无性系两年生长量的情况来看,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年的生长量最大;树高生长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材积的生长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胸径、树高、材积3各指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逐年增大,表示各无性系间的差异性逐年加大。3、形质指标通过对各无性系树形、树冠的描述,得到的结果是形态特征较好的系号有03-04-171、03-02-13、03-02-15、03-05-156、03-05-206和03-19-99等6个系号。4、病虫害情况对各区域试验林进行调查,发现杨树无性系的病虫害比较严重,相对较好的系号有03-02-13、03-02-15、03-05-16、03-05-206和03-19-99。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是03-05-194和02-05-50,分别有大面积的叶锈病和叶斑病,02-05-50还受到杨雪毒蛾的虫害影响。5、生理特性对初选的几个系号进行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有两个峰值,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度相关。光和速率平均值最大的系号是03-19-99,其次是03-02-15和03-02-13;叶绿素含量日平均值最大的是03-02-13。6、木材物理性质对初选无性系的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是基本密度最大的系号是03-19-99,达到了0.443g/cm2;抗弯强度表现最大的是03-02-15,达到了78N/cm2;对硬度的测试表明3个面的硬度大小规律为端面硬度>径面硬度>弦面硬度,在端面硬度中,最大的是03-02-15,径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弦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7、综合评价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各无性系进行评价,最终选择出综合评分最高的3个无性系,分别是:03-02-13、03-02-15和03-19-99。8、苗期生长节律对最终选择出来的3各无性系进行苗期生长节律观测,从物候期来看生长季节最长的是03-02-13;从生长速度来看03-02-13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03-02-15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03-19-99的速生期为6月下旬到7月下旬。
董玉峰[8](2014)在《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造纸纤维原料自给率严重不足,杨木作为重要的纸浆原料来源,在造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用杨树优良无性系,实行纸浆林定向培育,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世界各国解决造纸原料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引进的24个杨树无性系,探索其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杨树纸浆林优良无性系选择,并对入选无性系与当前主栽杨树无性系同时从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建立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开展了杨树纸浆林高效群体结构研究,分析不同群体配置对杨树纸浆林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上述影响规律产生的生态、生理学机制,旨为高效群体结构配置的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5~6年4个地点的无性系区域测定,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由24个参试无性系中初选出4个杨树无性系B1、B33、B40和B53,并结合抗病虫性、制浆造纸性能等综合评价,选出纸浆林优良无性系B1。无性系B1木材基本密度为0.377g/cm3,纤维长度为1.153mm,纤维长宽比为49.5,其化学组分中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和戊聚糖等含量较低,浆料白度及强度性能各项指标优良,适合配抄各种中高档文化用纸。2、性状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参试杨树无性系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在0.75以上,遗传变异系数分布于6.8537.86%之间;入选无性系B1的5-6年生树高、胸径、材积与群体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21.2%、14.7%、66.8%,与对照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1.6%、6.0%、10.8%。3、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23个杨树无性系进行扩增分析,扩增谱带共有1183条,其中多态带921条,多态性带的比例为77.85%。每对引物组合对扩增的产物不同。每对引物所产生的总谱带数为131~212,其中多态带为97~183,多态带的比例为72.1~86.32%。多态性比例相对最高的为引物E-AAG/M-CAA,相对最低的为引物E-AAG/M-CTG。利用AFLP分子标记结果,通过比较各无性系间的特异带或特征带的差异进行无性系鉴别和测定,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23个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为杨树无性系鉴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4、在群体配置2m×3m、2m×4m、2m×5m和2m×6m林分中,树高生长虽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不显着。密度越大,冠幅越小。林分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不同群体配置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未达显着水平。5、不同群体配置方式间生物量在地上树干、分枝和叶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基本一致,各生物量指标间及其与胸径和树高间均呈正相关性。枝条的数量、分枝角、枝长度、枝基径和枝生物量在4种参试密度下存在差异,其中分枝数量差异性达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总体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相关。
郑茜[9](2014)在《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是非常重要的栽培树种,也是重要的林木分子生物学物种,在世界上广泛栽培。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已进行了几十年,新品种不断涌现,但表现突出的并不多。系统分析杨树杂交育种状况,对加深对杨树育种基础、育种思路、育种效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所育成的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系谱关系、生长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杨树育种的理念,同时用分子标记探讨了我们现保有的表现良好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佐证我们分析的结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杨树虽然推出不少品种,但育种的种质基础相对比较狭窄,使我国今后选育出突破性杂交种困难度提高。90年代以前的品种主要是小叶杨和钻天杨的后代,90年代后主要是I-69、I-63的后代,遗传背景相对单一。2.杨树栽培区扩大,从原来的黄河以北地区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3.杨树的轮伐期变短,主要从原来的6-10年到目前的5-7年。杨树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有变长变宽的趋势。4.随机选用48个样本DNA对56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有53对引物的PCR产物能扩增出条带,且多态性引物比率较高,表明了SSR分子标记技术是杨树遗传结构的一种高效检测手段。5.从56对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用于SSR分析,共扩增出79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75个,多态性水平为94.9%,引物对扩增带数为2-9之间,平均每对5.64条带。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具有存在广泛变异。6.根据对材料遗传相似性聚类,遗传相似系数在0.54360.977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604,可在遗传距离为0.5830处将供试杨树材料分成三大类群,支持育种基础狭窄的结论。分类结果与形态学性状与系谱演化情况基本一致,说明SSR能比较准确的检测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关系。
赵佩,曹帮华,吴丽云,周传庆,杨德菊[10](2013)在《2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比较》文中指出本文以目前引种较多的20个优良杨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栽植对比试验,借助林分全面调查和树干解析等方法,研究各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特性,以期获得各无性系的生长特性表现差异,为试验区杨树栽培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驻6号为最适于试验地区推广栽植的无性系,50杨、桑迪、NL351表现也较好,可供选择;I-107和中洛759不宜在试验区栽植。无性系中树干饱满度最高的为无性系2001,饱满度最低的为无性系102。
二、速生杨新品种——“中菏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生杨新品种——“中菏1号”(论文提纲范文)
(1)两个杨树新品种(系)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杨树品种(系)的光合特性 |
2.2 不同杨树品种(系)的水分利用效率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2)秦黑杨杂交新品种木材纤维形态及物理力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秦黑杨杂交新品种木材纤维形态 |
2.2 秦黑杨杂交新品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 |
2.2.1 密度 |
2.2.2 木材干缩性能 |
2.2.3 顺纹抗压强度 |
2.2.4 横纹(全部)抗压强度 |
2.2.5 抗弯强度 |
2.2.6 抗弯弹性模量 |
2.2.7 木材综合强度 |
3 结论 |
(3)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杨树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
1.2.2 分子标记在杨树中的应用 |
1.2.3 杨树重要性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关键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2 杨树栽培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组DNA质量 |
2.2.2 多态性SSR标记 |
2.2.3 杨树栽培种遗传关系 |
2.2.4 指纹图谱构建 |
2.2.5 SSR标记和流式细胞分析倍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丹红杨×通辽1 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F_1群体构建 |
3.1.2 F_1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
3.1.3 建库测序及数据过滤 |
3.1.4 SNP位点识别和分型 |
3.1.5 遗传图谱构建 |
3.2 结果分析 |
3.2.1 重测序及标记分型 |
3.2.2 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
3.2.3 遗传图谱质量评估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杨树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QTLs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测定 |
4.1.3 数据分析 |
4.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F_1群体叶片性状分析 |
4.2.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QTLs |
4.2.3 QTL区域候选基因 |
4.2.4 共表达调控网络和功能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杨树插穗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QTLs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测定 |
5.1.3 数据分析 |
5.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
5.1.5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
5.1.6 差异表达基因和K-means聚类分析 |
5.1.7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5.1.9 基因克隆和蛋白结构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F_1群体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分析 |
5.2.2 不定根与茎相关性状QTL位点 |
5.2.3 一因多效位点和重组热点 |
5.2.4 测序数据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5 不同样本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5.2.6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2.7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杨树抗旱性状QTLs分析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F_1群体抗旱性状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富集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抗旱性状表型变异 |
6.2.2 QTL 定位分析 |
6.2.3 干旱处理下QTL区域候选基因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创新点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无絮黑杨‘鲁林9号杨’、‘鲁林16号杨’新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杂交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设计 |
1.2 花枝采集和室内培养 |
1.3 花粉收集与活力测定 |
1.4 人工控制授粉 |
1.5 杂交种胚离体培养 |
1.6 大棚炼苗和大田栽植 |
1.7 杂交子代苗期测定与选择 |
1.8 杂交无性系表型测定和区域试验 |
1.9 试验林观测指标和测定方法 |
1.1 0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交子代(F1)苗期测定和选择 |
2.2 不同杂交无性系生长量差异分析 |
2.2.1 莒县赵家廿里堡造林试验点 |
2.2.2 莱阳市沐浴店镇西朱兰村造林试验点 |
2.2.3 长清区文昌办事处窑头村造林试验点 |
2.2.4 莒县、莱阳、长清各点优良品系生长量 |
2.3 杂交无性系雌雄性别 |
2.4 杂交无性系综合评价和筛选 |
3 结论与讨论 |
(5)2个杨树新无性系的繁殖、生长和形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调查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性系的扦插繁殖特性 |
2.2 无性系生长特性 |
2.3 无性系的形质指标 |
3 结论 |
(6)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对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抗病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
1.2 防御酶活性与植物抗病性 |
1.3 内源植物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
1.3.1 水杨酸(SA)与植物抗病性 |
1.3.2 茉莉酸(JA)与植物抗病性 |
1.3.3 脱落酸(ABA)与植物抗病性 |
1.3.4 生长素(IAA)与植物抗病性 |
1.3.5 赤霉素(GA)与植物抗病性 |
1.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1.4.1 水杨酸(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1.4.2 茉莉酸(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1.4.3 荧光定量PCR简介 |
1.5 杨树溃疡病的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2 不同杨树品种、无性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杨树品种 |
2.1.2 供试病原菌 |
2.1.3 主要仪器和工具 |
2.1.4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2.1.5 接种测定方法 |
2.1.6 病害与杨树抗病性分级标准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3 防御酶活性与杨树品种抗性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杨树品种 |
3.1.2 供试病原菌 |
3.1.3 处理方法 |
3.1.4 酶活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OD活性变化 |
3.2.2 SOD活性变化 |
3.2.3 PAL活性变化 |
3.3 讨论 |
4 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SA含量的变化 |
4.2.2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JA含量的变化 |
4.2.3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ABA含量的变化 |
4.2.4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IAA含量的变化 |
4.2.5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GA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5 溃疡病菌胁迫下健杨SA、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主要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RNA检测 |
5.2.2 引物反应性确认和2~(-△△ct)方法确认 |
5.2.3 健杨接种溃疡菌后PR1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5.2.4 健杨接种溃疡病菌后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5.2.5 健杨接种溃疡病菌后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5.3 讨论 |
6 不同抗性杨树SA和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主要仪器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总RNA检测 |
6.2.2 引物反应性确认和2~(-△△ct)“方法确认 |
6.2.3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6.2.4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3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杨树的用材价值 |
1.1.2 杨树的生态意义 |
1.1.3 杨树的景观用途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杨树育种工作 |
1.2.2 我国的杨树育种工作 |
1.3 杨树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
1.4.2 无性系的扩繁 |
1.4.3 苗期初选 |
1.4.4 区域试验林营建 |
1.4.5 区域试验林观测 |
1.4.6 综合评价 |
1.4.7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观测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区域试验林 |
2.1.2 苗期生长节律观测 |
2.2 实验地概况 |
2.2.1 区域试验林 |
2.2.2 苗期初选实验苗圃 |
2.3 实验方法 |
2.3.1 苗期初选 |
2.3.2 造林测定 |
2.3.3 试验林生长观测 |
2.3.4 形态特征观察 |
2.3.5 病虫害情况 |
2.3.6 生理特性测定 |
2.3.7 木材材性测定 |
2.3.8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苗期初选 |
3.2 区域试验林的生长量情况 |
3.2.1 生长量分析 |
3.2.2 连年生长量分析 |
3.2.3 各无性系的形态特征情况 |
3.2.4 病虫害描述 |
3.2.5 杨树无性系生理特性 |
3.2.6 各无性系的材性评价 |
3.2.7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 |
3.3 入选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 |
3.3.1 入选无性系的物候期观测 |
3.3.2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 |
4 讨论 |
4.1 变异性讨论 |
4.2 试验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5 结论 |
5.1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
5.1.1 区域试验林 4 年生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
5.1.2 连年生长量分析结果 |
5.2 杨树无性系生长质量 |
5.3 综合评价 |
5.4 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节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概述 |
2.1.1 国外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
2.1.2 国内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
2.2 杨树纸桨林群体结构研究概述 |
2.2.1 群体结构的内涵 |
2.2.2 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
3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
3.1 试验区概况 |
3.1.1 无性系区域测定试验地概况 |
3.1.2 群体结构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2.1 无性系区域测定材料 |
3.2.2 编制分子检索表的材料 |
3.2.3 高效群体结构试验材料 |
3.3 试验研究方案 |
3.3.1 无性系区域测定方案 |
3.3.2 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方案 |
3.4 试验测定方法 |
3.4.0 生长指标 |
3.4.1 形态及形质指标 |
3.4.2 树冠特性观测 |
3.4.3 无性繁殖能力 |
3.4.4 抗病虫性观测 |
3.4.5 生理生态因子观测 |
3.4.6 木材制浆造纸性能 |
3.4.7 分子标记方法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6 技术路线 |
3.6.1 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
3.6.2 纸浆材高效群体结构研究 |
4 杨树纸浆材林优良无性系选择 |
4.1 杨树无性系丰产性、适应性及稳定性评价 |
4.1.1 一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
4.1.2 多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
4.2 生长特性评价 |
4.3 繁殖能力评价 |
4.3.1 造林成活率调查 |
4.3.2 水培生根特性分析 |
4.4 抗病虫性评价 |
4.4.1 大田感病情况调查 |
4.4.2 树皮相对膨胀度分析 |
4.4.3 愈伤组织形成情况调查 |
4.4.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4.4.5 树皮内含物含量测定 |
4.4.6 抗病虫性综合评价 |
4.5 无性系形质特性评价 |
4.5.1 形质特性定性分析 |
4.5.2 形质特性定量分析 |
4.5.3 枝条性状的空间分布特性 |
4.5.4 分枝特性的聚类分析 |
4.6 无性系木材制浆性能评价 |
4.6.1 纤维形态测定 |
4.6.2 化学组分分析 |
4.6.3 浆料性能评价 |
4.6.4 纸张质量评价 |
4.7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
4.7.1 生长性状遗传特性分析 |
4.7.2 形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
4.8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
4.8.1 材积与木材密度、形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
4.8.2 材积与木材化学组分和纸张性能的遗传相关性 |
4.8.3 不同冠层分枝性状与生长和干形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
4.9 无性系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
4.9.1 主成分分析 |
4.9.2 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
4.10 杨树无性系的分子标记与指纹鉴别 |
4.10.1 AFLP 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
4.10.2 聚类分析 |
4.10.3 无性系分子鉴别 |
4.11 小结 |
5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研究 |
5.1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效应研究 |
5.1.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5.1.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5.1.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
5.1.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物量的影响 |
5.1.5 对生长性状与生物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
5.2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的生态生理机制研究 |
5.2.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一级枝生态特性的影响 |
5.2.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态特性的影响 |
5.2.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光辐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
5.2.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5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态生理因子相互关系的影响 |
5.3 小结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杨树无性系抗病虫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6.1.2 杨树纸浆材无性系的理想冠型 |
6.2 结论 |
7 创新点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杨树杂交育种概述 |
1.1.1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
1.1.2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
1.1.3 我国杨树育种现存的问题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
1.2.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
1.2.3 杨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本研究立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
2 我国杨树主要杂交育成品种分析 |
2.1 资料收集 |
2.2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遗传组成 |
2.3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主要性状概述 |
2.3.1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适应性状 |
2.3.2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生长性状 |
2.3.3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品质性状 |
2.4 讨论 |
2.4.1 亲本选配重要性 |
2.4.2 产量的含义 |
2.4.3 杂交育种目的并非追求最大杂交优势 |
3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理念的变迁 |
3.1 杨树育种理念的变迁 |
3.1.1 50 年-60 年代的育种 |
3.1.2 60 年-70 年代间的育种 |
3.1.3 70 年代-80 年代间的育种 |
3.1.4 80 年-90 年代间的杨树育种 |
3.1.5 90 年-00 年代间的育种 |
3.1.6 2000 年以来的育种 |
3.2 培育品种重要性状的变化 |
3.2.1 丰产性状 |
3.2.2 品质性状 |
3.2.3 抗性 |
3.3 讨论-集约栽培对未来杨树育种理念的冲击 |
4 我国部分主栽优良品种遗传相似性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分子材料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 |
4.2.2 SSR-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及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结果 |
4.3.2 PCR 反应体系建立结果 |
4.3.3 引物筛选结果 |
4.3.4 SSR 引物扩增产物多态性 |
4.3.5 聚类分析 |
4.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56 对 SSR 引物信息 |
附录三 14 对引物具体序列信息 |
附录四 实验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致谢 |
(10)2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杨树无性系胸径生长量分析 |
2.1.1 不同杨树无性系带皮和去皮胸径生长量比较 |
2.1.2 不同杨树无性系胸径生长量比较 |
2.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树高生长分析 |
2.2.1 不同杨树无性系树高生长比较 |
2.2.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生长相关性比较 |
2.3 不同杨树无性系材积生长分析 |
2.3.1 不同杨树无性系材积生长量比较 |
2.3.2 不同杨树无性系材积生长曲线比较 |
2.3.3 不同杨树无性系材积连年生长量比较 |
2.3.4 不同杨树无性系带皮、去皮实验形数比较 |
3 结论 |
四、速生杨新品种——“中菏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个杨树新品种(系)光合特性研究[J]. 于晓燕,秦乃花,魏娟,舒秀阁,庄若楠,仲伟国,韩友吉,董玉峰. 山东林业科技, 2021(04)
- [2]秦黑杨杂交新品种木材纤维形态及物理力学性质[J]. 冯德君,赵泾峰,陈卫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2)
- [3]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D]. 孙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4]无絮黑杨‘鲁林9号杨’、‘鲁林16号杨’新品种选育[J]. 荀守华,姜岳忠,乔玉玲,董玉峰,秦光华,王卫东,王月海. 山东林业科技, 2016(06)
- [5]2个杨树新无性系的繁殖、生长和形质特性研究[J]. 刘培红,王晓英,王明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8)
- [6]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对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抗病性的初步研究[D]. 刘振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7]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D]. 翟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8]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D]. 董玉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9]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D]. 郑茜.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10]2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比较[J]. 赵佩,曹帮华,吴丽云,周传庆,杨德菊. 山东科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