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

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孙静娟[1](2005)在《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GDP 进行研究为主线,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环境经济核算等进行理论方法分析、数据计算,指出现行核算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对GDP 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根据经济理论对GDP 的测算方法进行分析,指出GDP 并非全是新创造的价值,不应参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过程,而且提出GDP 中固定资产折旧这部分不能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新资本,因此GDP 虚夸最终使用的社会最终产品。由此提出GDP 不是最佳的社会生产总量指标,而NDP 是比GDP 能更好的反映社会生产总量的指标。进一步提出NDP 虽然比GDP 更佳,但只是一种狭义的核算,如果把环境资源因素,以及外部经济因素影响考虑进去,应建立绿色NDP 指标,并得出绿色NDP 指标的理论模式。对我国资金流量表进行改进。本文以GDP 不能作为分配的对象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现行的资金流量表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该表在指标设置、功能结构以及系统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及使用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本人根据社会收入分配过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渠道,对现行的资金流量表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出了新的资金流量表。对我国现行投入产出表进行改进。本文以GDP 虚夸最终使用的社会最终产品为依据,将投入产出表应该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分开来考虑,在不影响总产出的情况下,能更准确地表示社会生产总量; 而且在计算消耗系数时,对于物化劳动的单独考虑,能把所有的物化消耗在计算时都考虑进去,使计算的物化直接消耗系数、物化完全消耗系数在理论上概念清晰。运用UV 法原理,对“纯”产品和“纯”部门两种投入产出表相互转换的方法作了研究,总结出其相互转换的计算公式。对环境经济的绿色DNP 核算研究。指出EDP 应为绿色NDP。由于NDP 全部为新创造的价值,是与EDP 相对应的指标。本文通过对SEEA 核算的论述,进一步说明SNA 有关生产及资产核算应将NDP 作为核心指标。对文献资料中论述的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根据SEEA 的核算思想,在环境资源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提供生产消耗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

张祖英[2](1992)在《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分配核算理论方法的探讨》文中认为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条件、过程及其成果为对象的全面、系统的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成果和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

宋群,张祖英[3](1992)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文中认为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1985年开始研制,目前已形成较完整方案。在新体系中,核算社会总产品,特别是最终产品的生产及其使用成果,在整个核算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是社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之间的中间环节,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自然是联系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的纽带。由于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社会产品与现行核算体系、或说是与MPS体系中的社会产品范畴不一,

孙秋碧[4](2000)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主要探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表现形式。目标是建立中国化的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 论文第一章对业已形成的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任务重新思考。指出国民经济核算不仅要为政府宏观管理(目前实际上只是为极少数国民核算专业研究人员)服务,还要为企业、社会公众以及非核算专业研究人员服务。同时指出,国民经济核算及其表现形式,不仅是一种技术分析工具,也服从于制度安排,任何国际标准的简单套用对中国都不合适。有了目标定位,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本结构,从而表现核算内容的总体模式也就有所依从了。 第二章讨论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问题,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论文坚持第三产业活动应该完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的观点,对经济理论界在生产范围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做了澄清,同时阐述了社会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意义。这一部分还对公共产品的核算问题,剩余价值m中包含mc的研究观点有所阐发。 第三章特别关注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的重要基础意义。确立建帐对象,有赖于对核算对象(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的科学分类。论文对SNA推荐的分类标准予以剖析,放弃了某些明显不适合我国现行经济基础与核算基础的分类规范,并提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分类的思路。这一章对核算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对核算指标内容及其生成路径的考察和分析,对核算源头数据失范问题提出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第六章集中研究了所要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问题。 第四章对SNA模式作了全面剖解。SNA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颇具权威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内容完备、结构严谨、方法独到,但其表现模式亦日显庞杂、繁琐,绝大部分受众对核算成果无从阅读、分析和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效用。 第五章着力推介、评析简约直观、方便实用的美国NIPA模式。由五个基本帐户构成的“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体系,以国民收入的生产及其使用为主体,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最主要环节,使之成为研究美国经济首选的数据系统。同时美国模式自身也在不断完善,更便于国际比较。 第六章在肯定我国现行帐户体系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社会其他部分需求的简约“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帐户”框架:内容上,概括反映社会再生产基本经济流量;结构上,按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设立基本帐户,其指标设置既考虑国际通用标准,又兼顾我国现有经济背景与核算基础。同时,以福建省资料对新帐户作了试算,证明新帐户模式基本可行。

杨莹[5](2019)在《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新时代以来,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凸显善治思维,社会建设整套改革举措渐次落地,慈善公益法制进程迎来突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在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组织数量、就业人数等指标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组织不仅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却一直被忽视,政府、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十分模糊,甚至学术界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讨论。从政府统计的情况来看,反映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统计数据十分不足,仅有的能够反映经济规模的增加值数据又因不断受到慈善界和学者关于数据准确性的质疑而停止发布。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入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是很有必要的,以经济学视角评价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维度,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该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长远意义,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逻辑主线是“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被忽视——测量结果显示了值得重视的经济力量——应优化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政府和学界普遍缺乏对该类组织真实经济贡献的认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研究视角和引导,阐述了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比较分析了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做法,调研考察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进行社会组织经济指标测算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获得结果主要包括: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重要的就业部门、提供服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者报酬构成支出主体、增速超过整体经济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本测算研究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组织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梳理和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经济贡献情况及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深化认识理念、构建核算体系、强化制度供给、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优化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杨仲山[6](2001)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文中提出93年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的颁布,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与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93SNA文本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相应地,93年以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或工作步入到一个“实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围绕93年SNA核算标准与世界各国的实际融合,和对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注,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工作侧重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的体系研究或方法研究,多少就有点单薄了。93年SNA出台之后至今,世界范围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方法研究基本没有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文稿,是我近些年来学习和工作的一点心得。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我对国民经济核算有关问题的思考,可以用“为什么这样”来表述。我希望思考的结果,能对SNA的发展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文章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章的形式给出。 在第1章中,我主要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一种统计滤波器的内在方法和相应的理论。本章的工作包括两个互相衔接的部分:第一部分,信息混淆与滤波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信息混淆对微观和宏观经济生活的干扰日益严重,人们对此没有意识到,而目前的理论是缺乏的。在对信息混淆概念的理论界定基础上,我尝试对经济生活中信息混淆的原因进行信息系统内和信息系统外分析,并进一步将研究延伸到解决信息混淆现象的滤波理论。通过对信息通讯科学的滤波理论的整理,我将这一理论由自然科学领域联系、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将已有的但零散的研究成果置于一个经济滤波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和说明。最后,提出功能强大却富于实际操作的SNA滤波理论,并从性质上解释这种统计滤波,以及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从技术上全面考察SNA滤波。SNA滤波从体系上包括两个层次的滤波界面,一是基本滤波,二是具体滤波。基本滤波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有的核算规则和记录,对信息混淆现象进行滤除,它是SNA滤波理论中最基本的滤波处理技术,该滤波相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言具有公理性质。具体滤波是针对特殊的信息混淆现象所做出的处理,本文主要考察了法律性质与经济性质不符的交易、价格变化带来的货币幻觉两类混淆现象。对法律性质与经济性质不符的交易,一般采用的滤 2 内 容 担 要 一 波技术有交易重新安排和虚拟交易两种,对货币幻觉所采用的是分解技术。 第2章是对福利外溢问题的考察。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对经济总量 指标GDP的计算,遵循三方等价原则,从而有所谓的三种最基本的GDP计算 方法:生产法、收人法(分配法)和支出法。根据常识性的理解,最终得到的 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会出现数值上的不等,但这应属于“统计误差”的 范围了。因此,在总量分析中,这个统计误差是可以被忽略的。本章分析对“统 计误差”传统处理方式表示质疑,这样忽略处理的后果,一些重大的国民经济 核算内容被视而不见了—一这导致了本文对“福利外溢”问题的提出。根据笔 者的研究,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产出的核算并不是完整的。比如说,当一 国(或一地区)非市场生产行为占有产出中的较大比例时,忽略非市场产出的 重要性,显然会严重扭曲国民经济产出核算的质量。从另一方面讲,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在非市场生产等方面核算的薄弱,也是有待突破的。产出存在遗漏计 算,在支出统计不变的条件下,产值与消费值之间的差额就不会局限在“统计 误差”无意义的认识上了。换言之,若不改进现有核算体系的产出核算方法, GDP生产法与支出法结果的不相等,三方等价在实际核算中的不平衡,在现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恒成立的—一国民福利就会存在核算意义上的外溢现 象。解决福利外溢问题,目前的方法都还处于帕累托改进状态。目前较为可行 的方案有两种:一是非市场产出核算向直接核算方法的改进;二是在0m总量 核算中,保持生产核算与支出核算的独立体系,并侧重从支出角度来衡量。 第3章从制度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 确切讲,它是方法论制度。对这一观点的展开,会有两个后续的研究内容,而 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制度内 容,我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论是作为政府行为的结果,还是作为一项具 体的制度安排,它都是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或思想共同的结晶。从核算方法及 处理核算内容的技术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的是市场化的方法,以市场为 基准去考察一切经济活动,从核算的供给和目的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政 府千预理论实施的

赵彦云,姚众志,马岚,高锁兰[7](1994)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生产核算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中国即将全面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相对于过去实行的MPS体系是一场革命,而且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也作出了重大发展。采用全面生产核算理论是这场变革的基石。本文集中论述了这一理论变革的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指出,采用全面生产核算,不仅是我国生产理论的变革与发展,而且它将带来收入分配核算、消费与投资核算等的巨大变革,从而对我国收入分配、消费与投资等领域的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以及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安蕾[8](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李晶[9](2015)在《知识产权产品核算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国力”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11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美国专利商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的报告显示,“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知识产权的授予和保护是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的关键,是企业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知识产权产品的相关问题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理论和测算方法体系则成为了所有问题研究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是准确分析知识经济环境下各知识产权产品要素在生产和交易环节的经济贡献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均需对各产品的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的测算及投入产出的核算,最后再运用国民账户将其合理的记录并呈现出来,以了解知识产权产品这一无形资本价值增值后GDP的真实面貌,从而更好的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008年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2008)的颁布,将有助于我们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知识产权产品进行核算。美国根据SNA(2008)修订后的口径所进行的测算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的比重从9.6%上升到了22.9%,其中软件和研发投资的比重上升较快,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4%和9.5%,娱乐与文艺创作的比重较小且相对稳定。相比较下,我国在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统计实践中存在困难,其一在于中国现行统计的基础数据的不完全,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不包含研发、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矿藏资源勘探支出、文学艺术品原件等无形资产①的统计,尽管现在已常规发布研发经费支出等基础性数据,但在统计规范、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技术手段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导致有些基础性数据无法收集。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知识产权产品分类体系框架,以对知识产权产品进行正确的统计归类。其二由于知识产权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所具备的特殊性,通常无法直接测算其资产的价值,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对其资产进行估价,但我国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产品的估价方法尚不明确,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其三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产品的完备核算框架,无法使得知识产权产品相关经济数据能够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程式予以编制和表述,因此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账户进行研究,如美国建构的R&D卫星账户,其目的在于将资本测算与国民账户建立对应关系,原则上要保证账户间的不重复不遗漏,以完整的展示出知识产权产品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相关理论知识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修订为背景,在对知识产权产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际标准分类手册和我国相关分类标准,设计了我国知识产权产品分类体系框架,依据OECD最新版本的资本测算手册和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手册,在对已有物质资本测算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建立资本测算与国民账户的联系,真实记录知识产权产品在整个经济体的价值增值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交待了知识产权产品核算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主要创新与局限。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对知识产权产品核算概念的辨析。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基础性问题。本部分首先对知识产权产品、资产和资本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关关系作了辨析,并从核算需要的角度出发,对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包括对目前还不明确的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和资本服务这两个概念作进一步解释,同时也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消耗的概念作进一步拓展和分解。第三章是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范围的界定。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本文根据SNA(2008)所提出的,将知识产权产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的建议,对经济理论界在知识产权产品生产范围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并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范围、消费范围、分配范围、资产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社会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意义。第四章主要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建帐对象的确立,有赖于对核算对象的科学分类。本文对SNA推荐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其他国际标准分类手册,包括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 Rev.4),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 2010),国际收支服务扩展分类(EBOPS 2010),产品总分类(CPC Ver.2)对知识产权产品分别从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进行分类,最后对应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统计用产品目录,放弃了某些明显不适合我国现行经济基础与核算基础的分类规范,设计了我国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框架。第五章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这是核算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在参考资本测算手册和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重点对研究与开发(R&D)、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资产价格指数的编制以及资本服务测算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第六章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的核算账户处理。这是核算问题研究的落脚点。由于SNA(2008)对知识产权产品定义的重新解读,以及对其存量测算和资本服务的引入,带来了与此有关的生产核算、资本形成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核算处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知识产权产品与国民账户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靖[10](2013)在《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投入产出理论自Leontief于1936年提出以来,便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经过各个国家多年在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与经济账户比较,投入产出核算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结构,从而便于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被普遍用于经济预测、政策模拟、经济规划等方面,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经济领域扩展到了人口、劳动、资源、环境等诸多领域,是对经济社会分析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是投入产出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核算矩阵(SAM)的组成部分,表式结构与供给使用表一致,即“产品×部门”表,包含了中间流量矩阵、产出矩阵、最终使用矩阵和增加值矩阵四个子矩阵,从本质上来说,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就是经济账户的矩阵表现形式,由产品账户、产业部门账户、增加值账户所构成。综合经济账户只包含重要经济总量,而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中则能够对生产活动和产品做出划分,从而便于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从投入产出核算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将经济理论和数学方法结合的最为融洽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将“投入”和“产出”放在一起,在全球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竞争、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分工的深化、以及更多复杂和多样的产品,中间交换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近些年来,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渐丰富,如乘数分析、线性规划分析、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等等,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我国对于投入产出的研究虽说成果丰富,但与国外当前研究水平之间差距依然存在。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投入产出研究成果进行大量查阅基础上,主要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连续年度编制、延长表编制、分析模型三个方面对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进行研究。主要思路是:1、将我国公布的“产品×产品”表调整为“产品×部门”表形式,并以我国GDP核算数据口径为准,将“产品×部门”表数据调整到与GDP核算数据口径一致,编制已公布数据年度投入产出核算矩阵;2、以我国各种来源的公开数据为基础,通过逐项衔接的方法对不平衡数据进行处理,采用“RAS法”、“修正的RAS法”、“固定比例法”、“可变比例法”、“分项平衡等方法,推算部分中间年份未知数据,形成1992-2007年连续年度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3、在连续年度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方法,对2008-2011年延长表进行编制,并运用联合国在SNA中倡导的推导法编制我国1992-2011年连续年度“部门×部门”表;4、利用前文编制和推算的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和“部门×部门”表时间序列作为数据基础,采用基本分析、乘数模型分析、动态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第一章对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矩阵理论进行了介绍,具体为投入产出核算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概念、原理、特点等方面,并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创新点及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方法理论、更新方法以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理论及前人使用过的相关编制和分析方法做出了清晰的说明,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的整体思路以及详细的编制方法。首先,对本文所要编制的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具体表式结构进行了说明,并根据我国公布投入产出表的实际情况,将编制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是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设计,第二是中间未公布数据年度矩阵推算方法设计,第三是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预测模型设计。尔后在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基础上,运用“推导法”编制出“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第四章则是根据第三章中所设计的编制方法,对中国1992-2011年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以及“部门×部门”表进行实际编制。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以1992-2011年的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以及“部门×部门”表为数据基础,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基本分析,也就是非常直观的对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中的总量以及结构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是部门间流量关系分析,是在“部门×部门”序列表的基础上,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最初投入系数矩阵、分配系数矩阵对部门间的流量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是静态乘数模型分析,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乘数模型,对最终需求变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与分析,结合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序列表以及必要的经济变量,构建中国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2012-2015年的主要经济变量进行了预测及规划。最后的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我国投入产出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展望。

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2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进程
    2.1 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2.2 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发展
    2.3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2.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与思考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指标核算
    3.1 现行GDP 的测算方法
    3.2 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对GDP 的分析
    3.3 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对GDP 的分析
    3.4 从经济福利理论对GDP 的分析
    3.5 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的缺陷
    3.6 对社会最终成果核算的探索
    3.7 我对社会最终产品核算的思考
    3.8 本章小结
4 以净增加值为分配对象的新资金流量表
    4.1 中国现行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内容
    4.2 中国资金流量核算的理论依据
    4.3 资金流量表的核算功能
    4.4 对我国资金流量表的改进
    4.5 新资金流量表中基本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4.6 改进的新资金流量表的特点
    4.7 本章小结
5 对投入产出方法的改进
    5.1 我国现行投入产出核算
    5.2 对投入产出表的改进
    5.3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UV 表法
    5.4 “产品×产品”与“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互转换
    5.5 本章小结
6 环境经济绿色NDP 核算与国民经济综合效益评价
    6.1 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
    6.2 环境经济核算
    6.3 对环境经济核算的认识
    6.4 绿色GDP 与绿色NDP
    6.5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6.6 对国民经济综合效益的正确评价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核算总体模式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核算体系考察
        一、 国民经济核算与核算体系沿革考察
        二、 国民经济核算目标、任务的重新思考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核算总体模式
        一、 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演进评析
        二、 基于核算目标的总体模式选择
    第三节、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范围考察
    第一节、 核算范围扩大所引致的理论是非
        一、 经济理论界对核算范围的争议
        二、 关于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三、 “三要素”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核算范围扩大的实质内涵
        一、 生产劳动理论与生产范围界定
        二、 社会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核算范围扩大所引致的实践问题探讨
        一、 政府公共产品界定及其核算
        二、 剩余价值m中的m_c问题
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基础研究
    第一节、 核算对象与核算方法的理论探讨
        一、 对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和方法的重新认识
        二、 核算对象研究与核算指标选择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核算对象及其构成研究
        一、 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分类的国际范式剖析
        二、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分类问题的重新探讨
    第三节、 核算指标的深层考察
        一、 核算指标的理论阐释及其效用
        二、 核算指标的生成路径及其规范
第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SNA模式
    第一节、 SNA模式考察
        一、 SNA基本帐户模式评析
        二、 SNA帐户中心框架研究
    第二节、 SNA总体模式主要问题剖解
        一、 产业部门分类的取舍
        二、 SNA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简约模式
    第一节、 美国模式研究
        一、 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模式
        二、 美国的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
        三、 NIPA基本帐户与配套核算
    第二节、 美国模式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第三节、 具有简约特征的其他核算模式
        一、 日本国民经济核算及其表现形式
        二、 加拿大国民经济核算特色分析
第六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的结合运用
        一、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模式评析
        二、 美国模式帐户项目的改造
    第二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建设思路
        一、 简约帐户模式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二、 我国产业部门分类帐户问题
    第三节、 简约核算模式的验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组织经济功能研究
        二、社会组织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目标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范畴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支持
        一、社会经济理论的启示
        二、资源配置理论的要义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范畴
        一、政策文件的演变发展
        二、学界研究的观点探讨
        三、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机制分析
        一、社会组织直接经济贡献
        二、社会组织间接经济影响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经验做法
        一、SNA体系中的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
        二、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手册》的倡议
        三、非营利部门核算方法的持续改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现状
        一、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情况
        二、第三产业经济核算存在短板
        三、社会组织经济核算仍在起步
        四、社会组织经济核算评价
第四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测算方法设计
        一、测算思路和样本选择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测算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四、测算方法的不足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
        二、重要的就业部门之一
        三、富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四、较高的经济增速
        五、有待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特点分析
        一、主要优势
        二、问题短板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研究思路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六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情况
    第一节 美国非营利部门经济图景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美国特色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日本非营利组织经济面貌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日本实践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德国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经济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澳大利亚特征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经验启示
        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三、宽严并济的法律规制
        四、卫星账户具有核算优势
第七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结论分析和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因素
        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深化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认识理念
        二、构建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体系
        三、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供给
        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 论
    0.1 通过统计的快乐时代
    0.2 选题说明
    0.3 本文结构安排
第1章 信息混淆与SNA滤波处理
    1.1 从信息混淆到SNA的滤波处理
        1.1.1 信息混淆与滤波概念的界定
        1.1.2 信息混淆的系统分析
        1.1.3 滤波理论的发展
        1.1.4 信息混淆与滤波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1.1.5 SNA经济滤波的提出
        1.1.6 SNA滤波处理的三个具体例子
        1.1.7 统计滤波:宏观信息滤波与微观数据挖掘
    1.2 SNA滤波处理
        1.2.1 SNA滤波处理内在的逻辑关系
        1.2.2 基本滤波的公理性
        1.2.3 SNA具体滤波处理的范围
        1.2.4 具体滤波的处理方法
    附录1: 信息混淆的一般数学模型
第2章 福利外溢核算
    2.1 国民经济产出核算问题
        2.1.1 SNA核算的基础
        2.1.2 市场产出与非市场产出的划分
        2.1.3 产出的衡量
        2.1.4 产出的估价
        2.1.5 成本估价问题
        2.1.6 进一步的判断
        2.1.7 结论
    2.2 福利外溢的初步考察
        2.2.1 三方等价基本理论
        2.2.2 福利外溢概念的提出
        2.2.3 福利外溢核算研究的意义
    2.3 非市场产出方法的改进
        2.3.1 非市场服务漏算的不利方面
        2.3.2 如何看待政府产出?
        2.3.3 英国非市场服务产出的估算
        2.3.4 意大利非市场产出的方法和应用
        2.3.5 非市场产出现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2.4 福利外溢的进一步考察
        2.4.1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福利
        2.4.2 支出法能够有效涵盖生产活动创造的福利吗?
        2.4.3 福利外溢统计性质的判断
        2.4.4 方法的帕累托改进
        2.4.5 三点建议
第3章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分析
    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3.1.1 制度主义
        3.1.2 制度的逻辑:是一种规范
        3.1.3 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两种传统观点
        3.1.4 为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
        3.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3.1.6 必要的前瞻
    3.2 国民经济核算与制度分析
        3.2.1 制度功能及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面的表述
        3.2.2 SNA制度案例分析
        3.2.3 相关结论
    3.3 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
        3.3.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化的考察
        3.3.3 结论:在市场与政府之间
    3.4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变迁
        3.4.1 初步认识
        3.4.2 MPS模式为何退出?——来自制度分析的一种解释
        3.4.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分析
        3.4.4 补充模型:从萨伊模型展开的分析
        3.4.5 结束语
第4章 网络经济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1 网络经济:另一类经济模式
        4.1.1 “网络经济”背景
        4.1.2 网络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
        4.1.3 对网络经济模式认识的三个误区
        4.1.4 网络经济的特点
        4.1.5 网络经济对经济分析理论的影响
    4.2 网络经济统计测度的必要说明
        4.2.1 网络经济统计测度的必要性
        4.2.2 经济技术基础的支持
        4.2.3 统计考察的三个可行性问题
        4.2.4 宏观信息滤波与微观数据挖掘
        4.2.5 小结:网络经济统计测度框架
    4.3 从产业角度对网络经济的考察
        4.3.1 第四产业论
        4.3.2 马克卢普—波拉特分析体系
        4.3.3 侧重于核算角度的比较:马克卢普与波拉特测度体系
        4.3.4 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考察
        4.3.5 作为方法论的总结
    4.4 从经济模式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的考察
        4.4.1 对经济活动的重新认识
        4.4.2 GDP指标的含义
        4.4.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的几点考虑
        4.4.4 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后 记

(8)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文章结构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平衡关系
        三、投入产出模型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一、理论基础
        二、数据情况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9)知识产权产品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核算概念研究
        1.2.2 相关核算范围研究
        1.2.3 相关核算分类研究
        1.2.4 相关资本测算方法研究
        1.2.5 相关核算账户研究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2.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概念的辨析
    2.1 知识产权产品概念辨析
        2.1.1 知识产权产品内涵
        2.1.2 知识产权产品外延
    2.2 知识产权产品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2.2.1 知识产权产品与一般产品
        2.2.2 知识产权产品与知识产权资产
        2.2.3 知识产权资产与知识产权资本
        2.2.4 知识产权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化
    2.3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相关概念
        2.3.1 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的理解
        2.3.2 资本服务的理解
        2.3.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再认识
        2.3.4 固定资本消耗的再认识
3.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范围的界定
    3.1 知识产权产品生产范围
        3.1.1 一般生产范围
        3.1.2 SNA生产范围
    3.2 知识产权产品分配范围
    3.3 知识产权产品消费范围
    3.4 知识产权产品资产范围
4.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
    4.1 基于ISIC Rev.4和EBOPS的活动分类
        4.1.1 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活动分类框架
        4.1.2 知识产权产品的交易活动分类框架
    4.2 基于CPC Ver.2的产品分类
        4.2.1 产品分类与活动分类的对应
        4.2.2 国际产品分类与我国产品分类的对应
5.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方法
    5.1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1.1 基于资本现实价值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1.2 基于资本潜在价值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2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动态指标的理论方法再论证
        5.2.1 基于现实价值的动态指标测算方法的论证
        5.2.2 基于潜在价值的动态指标测算方法的论证
    5.3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的关键指标理论方法新探讨
        5.3.1 知识产权产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5.3.2 资产价格指数的编制
        5.3.3 资本服务的测算
    5.4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的数据来源
        5.4.1 数据获取的途径
        5.4.2 数据调整
6. 知识产权产品的核算账户处理
    6.1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对中心账户的影响
        6.1.1 中心账户的结构和再分解
        6.1.2 资本测算指标的账户登录和处理
    6.2 中心账户的拓展
        6.2.1 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编制的现实基础
        6.2.2 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编制的探讨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投入产出核算理论
    1.1 投入产出核算概念及产生背景
        1.1.1 投入产出核算的概念
        1.1.2 投入产出核算技术的理论渊源
    1.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原理
        1.2.1 从生产账户到投入产出核算矩阵
        1.2.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账户)与 SAM 其他矩阵(账户)链接关系
    1.3 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背景
        1.3.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更新及应用方法综述
    2.1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方法理论
        2.1.1 直接分解法
        2.1.2 推导法
        2.1.3 各国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实践
    2.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更新方法
        2.2.1 单变量法
        2.2.2 RAS 法及其扩展方法
        2.2.3 以熵方法为代表的优化方法
        2.2.4 宏观经济建模更新法
        2.2.5 各国更新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践
    2.3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应用
        2.3.1 静态乘数模型
        2.3.2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2.3.3 线性规划模型
        2.3.4 各国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的实践
    2.4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研究述评
3 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研究
    3.1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P-by-I”表式
        3.1.1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P-by-I”表式及符号
        3.1.2 产品/产业分类口径处理
    3.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的整体思路
        3.2.1 我国公布投入产出核算数据说明
        3.2.2 编制的整体思路
    3.3 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编制设计
        3.3.1 “P-by-P”表调整至“P-by-I”表
        3.3.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数据口径与 GDP 核算的衔接
    3.4 中间未公布数据年度矩阵推算方法设计
        3.4.1 编制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矩阵
        3.4.2 编制产业部门增加值矩阵
        3.4.3 推算产业部门总产出向量Q、产出子矩阵V
        3.4.4 编制中间流量矩阵U
    3.5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预测模型研究
        3.5.1 投入产出延长表的组合递推预测模型构建
        3.5.2 外生变量向量分解模型
        3.5.3 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平衡关系的内部变量推算模型
    3.6 “部门(I)×部门(I)”表的编制研究
        3.6.1 部门间“I-by-I”表的应用优势
        3.6.2 “I-by-I”表的推导方法及比较
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际编制
    4.1 已公布数据年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实际编制
        4.1.1 “P-by-P”表向“P-by-I”表的转换
        4.1.2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数据口径与 GDP 核算的衔接
        4.1.3 子矩阵内部的平衡与矩阵整体平衡的处理方法
    4.2 中间未公布投入产出表年度的矩阵实际编制
        4.2.1 编制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矩阵
        4.2.2 编制增加值矩阵N
        4.2.3 推算产业部门总产出Q、产出子矩阵V
        4.2.4 编制中间流量矩阵
    4.3 投入产出核算矩阵延长表的实际预测
        4.3.1 外生总量分解:状态空间模型
        4.3.2 内生子矩阵的实际编制
    4.4 部门间“I-by-I”投入产出表的实际编制
        4.4.1 中间流量子矩阵由“P-by-I”向“I-by-I”分类的转换
        4.4.2 最终使用子矩阵由产品分类向产业分类的转换
5 基于“P-by-I”表和“I-by-I”表的静态分析方法应用
    5.1 基于“P-by-I”表流量子矩阵的描述性分析功能
        5.1.1 总产出矩阵
        5.1.2 中间流量矩阵 U
        5.1.3 产业部门增加值矩阵 N
        5.1.4 产品部门的最终使用 Y 矩阵
    5.2 基于“I-by-I”表的部门间流量关系分析功能
        5.2.1 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I
        5.2.2 部门最初投入系数矩阵n ~I
        5.2.3 部门中间使用分配系数矩阵h ~I
        5.2.4 部门最终使用分配系数矩阵h F
    5.3 基于“P-by-I”表的静态乘数分析
        5.3.1 基于“P-by-I”表的行乘数模型分析设计
        5.3.2 基于“P-by-I”表的列乘数模型分析设计
    5.4 基于“I-by-I”表的中国关键产业部门的辨识
        5.4.1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构建
        5.4.2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改进
6 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
    6.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设计
        6.1.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6.1.2 模型中的参数类型及求解方法
    6.2 我国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求解与产业结构预测
        6.2.1 常数变量的确定
        6.2.2 外生变量总量的预测
        6.2.3 外生变量向量分解模型
        6.2.4 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及产业结构预测
    6.3 动态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2011 年“P-by-I”表
附录 2 2011 年“I-by-I”表
附录 3:资本系数矩阵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 孙静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2]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分配核算理论方法的探讨[J]. 张祖英.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1)
  • [3]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J]. 宋群,张祖英. 计划经济研究, 1992(01)
  • [4]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D]. 孙秋碧. 厦门大学, 2000(01)
  • [5]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D]. 杨莹.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 杨仲山. 东北财经大学, 2001(01)
  • [7]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生产核算及影响[J]. 赵彦云,姚众志,马岚,高锁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4(01)
  • [8]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知识产权产品核算问题研究[D]. 李晶.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
  • [10]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 张靖.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核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