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推诿越来越少?

为什么过去的推诿越来越少?

一、为何过去那种推诿散漫现象少了?(论文文献综述)

王璟淳[1](2019)在《转型时期俄罗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及借鉴》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的转型同社会转型具有一致性,建立混合所有制与促进土地流转是转型时期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的两个重要节点,映射在法律上的权利也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名义落到实际。俄罗斯土地所有制结构直接影响了土地市场的良好运行,研究转型时期俄罗斯土地流转制度,必须从俄罗斯农村土地所有制谈起。而俄罗斯农村土地所有制无论如何流变,背后都能追寻到自古罗斯以来属于斯拉夫民族性所特有的印记。罗马法、东正教、村社传统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俄罗斯对于农村土地的价值取向,左右了俄罗斯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从沙俄帝俄时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到资产阶级改革后对个人土地私有的承认,再演变成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最终重塑为私权理念指导下、以流转为核心的农地权利体系。漫长的土地史中蕴含的斯拉夫民族的思想文化脉络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其中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意义。从古视今,一目了然。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在转型初期历经了有始无终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激进的叶利钦“休克疗法”,土地混合所有制的建立可谓跌跌撞撞、一波三折。其后,当代俄罗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便成为俄罗斯农地制度转型的重头戏。《农用土地流转法》详细规定了农用土地及共有土地份额的流转方式,“债权——限制物权”二元土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使土地价值得以重新激活。同时,俄罗斯把农地流转置于有约束的土地市场及保护社会利益原则之下,将国家调控同农村及农地市场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社会实效。农地流转是影响一国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随着生产要素不断激活,我国二元土地所有制下的农村承包地流转与利用呈现出新态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理论在学术研究、政策立法和实践效果上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俄两国无论在自然条件还是社会历史上都存在许多交汇点,尤其在用法学智慧激发农地功效上面临共同的调整必要。把握转型时期俄罗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流变的内在轨迹,有利于构建当前我国在“三权分置”思路下承包地流转的新框架。俄罗斯对土地资源“先保护后使用”等原则具有可鉴性,我们应注重土地差异性,坚持土地保障性,促进承包地流转的资本化,保障农民利益,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蓝图的实现。

胡喜如[2](2019)在《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前进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执着奋斗、砥砺前行,从历史和现实需要出发,高度突出党的领导及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强调在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并矢志认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由此基础上,习近平登高望远、守正出新,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出台了一系列新方针、新举措,形成了系统完善、具有科学理论价值和强大实践威力的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关于管党治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全新局面。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回溯研究方法对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是习近平在对我党历史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中形成的。自古以来,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陕北农村艰苦的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深刻和零距离地感受并体会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激励和促使他在未来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以及强烈责任使命的担当意识,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而且,作为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的家庭、学习和工作背景使其谙熟马列主义经典着作,这些思想中关于管党治党的相关理论,为习近平管党治党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支撑,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管党治党的丰富实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内长期积累和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的尖锐倒逼,急切呼唤我党以新的理论新的举措来回应和化解这些矛盾危机,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涵盖和涉及到了管党治党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层面,习近平着眼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着眼于党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能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内容层面,习近平立足于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立足于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立足于以基层为重点推进组织建设,立足于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立足于把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治本之策,立足于构柱架梁推进制度建设,立足于把打赢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照耀我党前行的火炬,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使命担当、诚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新的务实风格。并伴随有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完备的实践支撑。作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就其理论价值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格局的新突破。就其现实意义而言,推动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新转变,实现了党风政风社风的根本好转和党的生机活力的新呈现,而且还为贯彻践行“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提供了行动的新指南。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刻学习、用心领会、坚定贯彻好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使其对全体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我们强党兴党伟业的茁壮向前发展。

张武宁[3](2017)在《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共领导下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有着特殊重要的政治地位,该时期的审计作为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边区财政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边区的审计工作,在时间线路上具有连续性,内容上体现出完整性,且上承中国审计传统,又与近代世界审计事业相联系,其影响范围远远触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发展。在全国范围的审计工作中,它主要通过对各革命根据地(后称解放区)的审计进行长时段示范、指导,将近代审计理念、机构、制度及人员培养等先进模式扩散到各革命根据地,为建国后我国的监察事业及改革开放后的审计“重生”奠定了重要基础。革命年代的经济、财政、审计是维持边区部队及行政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三者间相互影响并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陕甘宁边区是中共领导下的地方性政权,偏居西北一隅,既处于全国战争的大背景下,但同时又保有相对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因此,在战争与和平交织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边区审计,不仅服务于战时需要,又为和平时期的审计事业积累了经验,是适应环境、迎合时代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审计走向近代化、科学化的滥觞。从组织机构上看,边区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系统化过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县市,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审计组织架构,并设立了基层的审计组织,体现其民主性。从时间范围上说,以1941年、1945年、1948年为时间节点,在不同阶段审计表现出了不同特征:大生产运动时期暴露的诸多财经问题,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加强及细化;抗战胜利以后,伴随人民群众心理的反复落差,边区财政又产生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为确保解放战争的胜利,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凸显出来;接收延安时期中共面临着由“地方”上升到“国家”的重大角色转换,同时对审计在新中国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不仅是对边区审计工作的“清算”,也是审计前景的展望。本文力图突破传统的制度、机构史研究路径,从边区审计产生的基础入手,对审计机构沿革、工作内容与方法以及审计各要素的深入分析,研究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产生及发展样态,以期呈现出一部与前人研究略有差异的边区审计史。除此之外,边区审计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审计理论由应用型转向抽象型奠定了经验基础,其凸显出的审计独立性、专业化、理论与哲学研究空间的扩展,都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王维勤[4](2017)在《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以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上市公司作为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开发行和交易其股票及其衍生品的公众公司,一般是企业中较优秀的群体。根据当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最坚实的微观基础;上市公司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扩大了资本的来源,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上市公司能够调节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上市公司能够提高社会财富的使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公司的创立、成长、改革再到上市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都起着指导、教育和调控的作用,同样也是上市公司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对上市公司培育企业文化,培育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推动公司科学管理以及公司和员工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公司党政领导的重视。但是,在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上市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服务、保证和协调的作用。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动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实现其与优化公司各个方面管理工作的共融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教育性和科学性。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笔者从上市公司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在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实践中存在着工作组织能力较弱、内容不够完善、方法过于陈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各方面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实际操作性不强和宏观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在加强认识、以及提高管理和教育的针对性上还应多做建设,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实践中积极创新,认真做到及时地、科学地、全面地以及合理连贯地解决问题。

范拥军[5](2016)在《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政之道以农为先,农村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厚重的内涵,是民族存续根脉、国家发展根基、人类衣食之源。郡县治则天下安,乡级政权机关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具有基础性、直接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特征。乡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没有乡级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基础,吸收当代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在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扬弃的基础上,结合对“百村千户”(263个村2617户)农民的调查和对一些乡镇干部的调查访谈,深入剖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对乡级治理的诉求,结合中国乡级政治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现状,从四个维度对乡级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乡级治理的历史变迁。任何治理创新都不能脱离历史文化和已有的治理路径。在传统社会,乡级治理经历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演变。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孕育了皇权、族权和绅权三权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乡村治理特质。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从清末乡镇自治制度创设到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实践,其虽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的有益尝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成功开展乡级民主治理。苏区民主治理从选举法创设到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抗日根据地乡级民主选举富有特色,创造了画圈法、投豆法等选举办法。建国初期普选产生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由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级人民政府,乡级政府有效地开展土改和社会经济文化管理。从1958年到1983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这一治理模式超越了生产力,违背农民的意愿,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乡政府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文化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历史性变革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大农业的历史性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在农村较为广泛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要求政府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农村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企业主、职业农民、农民工、村干部、传统农民等社会阶层,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新兴阶层参政愿望较强;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农村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深深地影响着乡级治理;农民的民主素养、法律素养、文化素养显着提高,对乡级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整体讲,农村生产力、生产方式、人口结构、社会阶层、农民素养等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乡级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级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要求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生成民主化、权力运行法治化、利益表达制度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培育建设现代农村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现代治理能力。第三部分:剖析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逐渐凸显,在农村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路径依赖,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而创新,乡级治理仍然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乡级治理体系缺乏现代化特质。一是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新型社会组织处于被治理状态,缺乏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乡级治理权力分割为“七站八所”,碎片化严重,缺乏整体性、协调性。二是考评体制不科学,治理客体评价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群众监督缺乏平台和制度保障。三是农民利益表达非制度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四是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法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扭曲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五是县乡关系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呈现“随意性”“人治化”。六是乡级官员权力产生机制存在缺陷。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形式上是由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产生,实际上是由上级党政领导任命,造成了一些乡镇领导唯上级领导命令是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乡级现代治理能力弱化。一是部分乡镇干部素质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有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够,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甚至少数乡镇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二是乡级治理主体在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能力不强。三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政治权益能力有待提升。四是供给公共产品能力不足,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家园能力较差。五是保护农村环境,建设美丽村镇,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不够。第四部分:从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推进乡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构建多元治理机制,为农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参与乡级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平台和制度保障;科学界定乡级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和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能力;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备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让群众成为考评乡镇干部的主体;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民主恳谈制度,维护群众的话语权和正常利益诉求;依法界定县乡政府间权责,实现权责法定;理顺乡级政权机关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构建现代国家和社会关系。乡级治理的中枢是乡级党委政府,推进乡级党政领导干部权力生成体制改革,是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以下路径:提升乡级干部的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治理的能力;提升乡级治理主体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具有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体系的美丽特色村镇的能力;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的能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涵养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精神家园的能力;维护乡村治安、化解乡村矛盾,应对乡村突发事件,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的能力;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综上所述,要通过创新乡级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现代化乡级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美丽村镇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得益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孙明磊[6](2014)在《精益生产在H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H企业是一家汽车零配件企业,生产汽车排气系统用波纹管,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本企业具有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的优势条件,但是H企业目前远没有达到精益生产管理所能达到的管理水平。公司内部库存过多、物流不畅、浪费严重、消极怠工、5S管理混乱、文化制度不健全等。本论文运用工业工程中的布局、流程和作业法,对H企业生产进行全面分析,并与精益生产案例公司进行对比。运用流式生产法、看板信息管理系统对H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使物流信息流顺畅;运用快速换模与节拍对生产作业进行优化,实现均衡生产;对各工位人员的再分配加强在制品的检查,降低不良率;运用5S理论对作业环境进行优化,便于可视化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另外本论文也论述了企业精益文化建立。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案例很多,失败的也很多。有些失败原因是公司只关注了精益生产管理工具,只看到了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没有分析精益文化和对精益文化培训的投入;模仿了精益生产的形,漠视了精益生产的神。精益文化的培育是做到精益生产管理成功实施,并持续保持的关键因素。笔者借鉴和比对了案例企业的文化,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精益文化基础。精益文化包含健康、节约、和谐等理念,将影响每一个人,精益文化将改变生活。

秦基伟[7](2013)在《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九三九年8月5日自一九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一年的过程中,虽然文化上有些进步,但我认为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感觉到对工作有一些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继续日常工作日记,它的作用不仅是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且可以每天对自己思想意识上进行检查,并希望诸同志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崔玉敏[8](2013)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保甲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控制民众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保甲制度一直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用。保甲制度所具备的“管教养卫”四大职能也被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源于此,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统治山东的各个政权,无论是国民党地方当权派、日伪政权或是国民党政府皆大力推行保甲。这一时段保甲的推行,无论是范围,或是系统性、严格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历史的实证主义为指导,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将宏观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以图明晰山东三四十年代的保甲实施状况。在这其中,对保甲的职能进行辩证的看待,即哪些是有利于国家、民众的,而哪些又是剥削、压迫民众,阻碍社会发展的。此外,本文还将大量利用图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能准确地了解保甲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后果。本文以山东地区为个案,研究该地区的保甲实行情况,梳理保甲制度推行的过程及特点。三四十年代占据山东的各个政权,无论是日伪与国民党政府,或是日伪与中共政权,再或是国共之间,它们之间的争斗都是贯穿始终的。为维护己方政权的统治,国民党地方当权派、日伪以及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皆行保甲,而且它们在山东地区的基层保甲建设,也是各有特色,堪称历代保甲之大成。与之相反,中共政权却没有采用这种基层控制手段,而是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法,在不占优势的时期或地区,对敌方的保甲组织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而在解放区,则是彻底摧毁保甲,建立自己的民主基层政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部分,在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等问题的基础上,从区域史的视角出发,对山东地区几个政权的保甲实施状况、特点进行研究。第二章,就保甲制度的产生、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加以阐述,并就民国时期地方的基层政治制度及保甲在此时期的兴废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就保甲的重新推行及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第三章,则对韩复榘统治时期和抗战时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推行的保甲,进行研究。除保甲以外,对于此时期一些类似保甲的机构,如联庄会与民团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第四章,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推行的保甲则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论述。就此时期保甲的编组、户籍清查、连坐切结书、保民大会以及保甲人员的任命、职责、调训、辞退和抚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就保甲编组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还以济南等地为个案,了解其保甲特点,以收管中窥豹之效。第五章,则就日伪统治时期的山东保甲进行阐发。就日伪保甲实施概况,如保甲人员的任用、保甲经费的来源等等,进行分析。第六章,则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对保甲的利用、改造以及彻底摧毁,其中就中国共产党对“两面政权”的政策、实践以及失误进行分析。本章还就保甲训练班进行了大幅度的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剖析。第七章,从山东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入手,从而引申出保甲强加给农民的负担以及保甲人员的贪污、剥削,就几个政权对农民的压迫进行评析、对比,初步探究因政权的负担而导致农民对保甲的反感以及憎恶。本文认为,无论在户籍的清查,户口的统计,还是保甲的编组、划分方面,几个政权都做的极尽完备,而且还用连坐切结以及各种证件将民众死死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连乡、镇长及保、甲长都不例外。但如此完备的体系却没有起到他们所期望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的非正义性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对人民肆无忌惮的掠夺、剥削,使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以及日伪政权对民众残酷的压迫、剥削,而保甲制度则是压迫与剥削的直接行使机构,故而民众对其敢怒不敢言。而且保甲推行过程中,其本身也有很多问题。虽然保甲施行极为严密,但由于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统治者是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每个角落的,而且保甲人员对政府政令的执行总是不那么彻底,这都影响了保甲推行的效果。此外,中国共产党灵活、务实的斗争方式,不但发展了大批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而且还将大量的保甲人员成功的改造,为己服务,使得各种保甲组织成了摆设。直到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彻底废除保甲,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村政。

李伟[9](2013)在《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分化的加速演进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接连爆发。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乌坎事件、江苏启东事件,一幅幅暴力冲突的画面犹如烙铁一般灼烧着我们的视觉神经。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日益激烈、后果愈发严重,不断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党和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传播体系,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拓宽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为负面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依托新媒体平台,大量虚假消息进入公众视野,扰乱人们的视线、煽动人们的情绪,对群体性事件急转直下的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成为群体性事件恶化升级的“助推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面对阵阵袭来的舆论风暴,本应承担起引导重任的政府部门却显得有些慌乱,有意封锁消息、刻意回避媒体,主动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和主导权,致使谣言传播,人们躁动不安的情绪相互感染,本应遏制在萌芽状态的一些小的矛盾纠纷最终演化成为一起起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就是着眼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而提出的重大课题。该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沟通意见、利益协调的作用,彰显它思想安抚、心理救助的功能,化对抗为对话,变无序为有序,使已经脱轨的社会秩序尽快恢复常态,使紧张对立的社会局面早日得以平息。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按照以下思路铺陈展开:以大量案例为基础,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概括凝练,探索出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客观规律;以上述规律为指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制度体系,为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内容。正文部分共分五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础理论。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谁来引导?引导谁?通过什么来引导?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目标和原则?这是本章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理论是我们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必要前提。第二章,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意蕴。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舆论引导的地位、作用及其紧迫性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章,概括总结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长期实践中,党和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留下了很多血的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概括总结,有利于我们少走弯路,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第四章,探索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客观规律。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不是一种盲目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适应超越律、多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只有遵循以上规律,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才会跳脱随意化的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章,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分析制度、应急信息发布制度、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社会自我调节制度、媒体对外传播制度,筑牢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多重防线,有利于实现舆论引导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用。结语部分阐述了从事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的几点体会,并且指出该项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绍平[10](2013)在《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并要求“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内和谐”的命题,也是第一次把建设“党内和谐”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新任务,更是第一次指明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党组织,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和谐。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从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出发,界定了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内涵,概述了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渊源,考察了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历史,概括了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原则,探讨了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途径。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要归纳了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理由,最后简要介绍了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难点重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界定了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关联概念、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内涵。第三章主要概述了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渊源,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蕴涵的相关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第四章主要考察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并简要总结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概括了十七大以来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提出了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原则。第七章系统探讨了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一是加强基层党内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和谐理念;二是巩固基层组织凝聚和谐力量;三是夯实基层党内制度提供和谐保障;四是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和谐机体;五是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构建和谐机制;六是强化基层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规范和谐行为;七是优化基层党内文化营造和谐环境;八是妥善处理基层党内利益矛盾巩固和谐关系。总之,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神圣使命,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有待党的建设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为何过去那种推诿散漫现象少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何过去那种推诿散漫现象少了?(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时期俄罗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价值
        1.论文的研究背景
        2.论文的实践意义及学术价值
    (二)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历史分析法
        2.价值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二、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流变之思想文化溯源
    (一)古罗马法律文化的内在影响
        1.罗马法成文法传统的继受
        2.宗教政治传统的渗透
        3.村社制度的生命力
    (二)国家主义视阀下俄罗斯农地制度特征
        1.俄罗斯封建农地所有制的稳定性
        2.形式的西方化与实质的俄罗斯化
    (三) 马克思主义农村土地制度理论的确立与摒弃
        1.马克思主义农地制度思想的确立
        2.斯大林对土地所有制理论的调整与发展
        3.过渡时期私法理念的重塑
三、转型时期俄罗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完善
    (一)苏联后期的土地所有制改革
        1.改革背景与困境
        2.有始无终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3.立法沿革与总体评价
    (二) 联邦建立后的土地所有制改革
        1.“休克疗法”对土地私有化的失败探索
        2.当代俄罗斯土地混合所有制的确立
四、俄罗斯土地流转制度变革——以市场化为核心
    (一)土地市场化的起点——《农用土地流转法》
        1.《农用土地流转法》的基本原则
        2.农用土地的流转
        3.共有土地份额的流转
        4.俄罗斯农地流转的新发展
    (二)俄罗斯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1.“债权——限制物权”二元土地使用权流转体系
        2.有约束的土地市场
        3.保护社会利益原则的贯彻
    (三)俄罗斯农地制度流变规律之归纳
        1.土地所有制不是土地能否流转的决定因素
        2.土地立法要因时而动、稳步推进
        3.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应具渐进性
五、完善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制度的思考——来自俄罗斯的启示
    (一) 我国农村承包地的流转——由“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1.“三权分置”实践的有益探索
        2.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制度的核心权能——土地经营权
        3.对当前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的反思
    (二) 从俄罗斯经验看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构建
        1.注重农村土地差异性
        2.促进承包地流转的资本化和市场化与保持土地性质相结合
        3.完善土地保障功能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相结合
        4.土地资源的前置性立法保护与加重土地违法责任相结合
        5.保障农民利益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概况
        1.2.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现状述评
    1.3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重点
        1.5.2 论文研究难点
        1.5.3 论文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辨析
        1.6.1 管党治党的内涵
        1.6.2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第2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基础条件
    2.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面临的国际背景
        2.1.2 中国面临的国内背景
        2.1.3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党情状况
    2.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2.2.1 马列经典作家的管党治党思想
        2.2.2 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管党治党思想
        2.2.3 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
    2.3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个体条件
        2.3.1 革命家庭的严格熏陶
        2.3.2 优秀显着的个人品格
        2.3.3 知青岁月的艰苦锤炼
        2.3.4 从政经历的长期磨砺
第3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
    3.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具有清晰的战略目标
        3.1.1 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3.1.2 努力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3.1.3 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3.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具有明确的主旨内容
        3.2.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3.2.2 持之以恒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
        3.2.3 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3.2.4 锲而不舍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狠抓作风精神
        3.2.5 坚定不移地把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治本之策
        3.2.6 以立柱架梁的战略勇气深入推进制度建设
        3.2.7 把打赢反腐败斗争作为全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4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支撑
    4.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品格
        4.1.1 强烈的忧患意识
        4.1.2 高度的使命担当
        4.1.3 诚挚的为民情怀
        4.1.4 鲜明的问题导向
        4.1.5 清新的务实风格
    4.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完备实践支撑
        4.2.1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4.2.2 八项规定的重磅推出
        4.2.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启动
        4.2.4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
        4.2.5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全面铺开
第5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1 理论价值
        5.1.1 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理论的新发展
        5.1.2 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5.1.3 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格局的新突破
    5.2 现实意义
        5.2.1 推动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新转变
        5.2.2 实现了党风、政风、社风的根本好转和党的生机活力的新呈现
        5.2.3 提供了“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科学贯彻的行动新指南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中国近代审计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 陕甘宁边区审计史研究的相关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历史概览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区域
        一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 陕甘宁边区的区域范围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早期的财政、经济
        一 边区的财政
        二 边区的经济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性
        一 战时环境与边区财政、经济建设
        二 边区审计工作产生的基础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机构沿革
    第一节 边区审计机构的初设
    第二节 审计机构、组织的系统化过程
    第三节 审计的阶段性特征
        一 从“边缘”走向“核心”: 大生产运动时期审计工作的细化(1941-1945)
        二 亟变形势下审计的独立性争议(1945年8月—1948年7月)
        三 审计清算: 从“地方”到“国家”(1948年6月—1949年12月)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工作内容、方式及方法
    第一节 审计工作内容
        一 审计与贪污、浪费
        二 军事审计
    第二节 审计工作形式与方法
        一 审计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查统计
        二 作为第三方审计的民众监督
    第三节 审计问题的产生与处理
        一 财政与审计
        二 权力分散与各自为政: “中央”与“地方”审计
        三 地方本位主义对审计的影响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评析
    第一节 审计法规与制度化
    第二节 “经验式”的审计常态
        一 “重前线、轻后方”的思想负担
        二 审计人员的缺乏及“专业化”困境
        三 执行力弱化的结果与影响
    第三节 边区审计工作的优越性及局限
        一 边区审计工作的优越性
        二 边区审计工作的局限
第五章 承前启后: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历史性影响
    第一节 边区、地方革命根据地及国民政府审计
        一 各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二 国民政府的审计工作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审计概论
    第三节 启示: 审计的“现代性”与学科争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以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创新之处
第2章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上市公司员工构成特点与思想状况
    2.2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2.1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2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3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2.3.1 政治观教育
        2.3.2 法制观教育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3.4 企业文化教育
        2.3.5 安全教育
    2.4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载体
        2.4.1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2.4.2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4.3 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3章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3.2.1 公司比较重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2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3.2.3 重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2.4 重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3 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能力较弱
        3.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完善
        3.3.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陈旧
        3.3.4 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缺失
    3.4 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改善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上市公司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
        4.1.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4.1.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市公司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上市公司员工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4.2 加强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
        4.2.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
        4.2.2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4.2.3 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3 提高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3.1 强化思想引导
        4.3.2 强化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
        4.3.3 优化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4.3.4 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
        (二) 乡级治理、乡村治理、农村城镇化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理论
        (三) 国外基层治理理论
第一章 乡级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传统社会农村乡级治理及其特征
        (一) 夏商至隋唐乡官治理模式
        (二) 唐宋至清末的职役制模式
        (三) 传统社会乡级治理的特征
    二、清末至民国的乡级自治
        (一) 清末乡级自治的尝试
        (二) 民国时期的乡级治理
    三、中国共产党乡级治理的发展
        (一) 革命根据地的乡级治理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级治理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级治理
第二章 当前农村社会变革对乡级治理的影响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一)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二) 非农产业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影响
        (一)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二) 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的积极影响
        (三) 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的消极影响
    三、农村社会阶层变化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四、农民素质提升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一) 农民法律素养增强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二) 农民民主素质提升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三) 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第三章 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一、乡级治理体系缺乏现代化特质
        (一) 乡级治理结构单一化和碎片化
        (二) 乡级治理职权界定不够规范化
        (三) 乡级治理权力生成不够民主化
        (四) 利益表达回应机制缺乏制度化
        (五) 信息公开缺乏真实性和常态化
        (六) 乡级官员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化
        (七) 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行政化
        (八) 县乡治理主体关系有待法治化
    二、乡级现代治理能力弱化及其表征
        (一) 一些乡级干部素质差行为失范
        (二) 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不足
        (三) 建设农民精神文化家园能力低
        (四)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能力欠缺
        (五)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能力不够强
第四章 推进乡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
    一、构建农村乡级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
        (一) 构建乡级现代多元治理体制
        (二) 科学界定乡级治理主体职能
        (三) 健全乡级权力民主生成机制
        (四) 构建群众利益表达回应机制
        (五) 健全乡级政务信息公开机制
        (六) 完善乡级民主监督检查机制
        (七) 构建乡级多元并重考评机制
    二、构建治理主体层级间现代运行机制
        (一) 构建乡村之间良性互动机制
        (二) 构建县乡间法治化运行机制
第五章 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干部素质、培育现代治理能力
        (一) 提升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
        (二) 培养乡级干部现代治理能力
    二、培育建设农村特色小城镇能力
        (一) 打造现代特色宜居农村城镇
        (二) 构建农村城镇现代产业体系
        (三) 建设农村城镇现代服务体系
    三、培育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能力
        (一) 培育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二) 提升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能力
        (三) 建设农民精神文化家园能力
        (四) 培育建设现代美丽乡村能力
        (五)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六) 涵养乡级依法依规治理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精益生产在H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 公司简介
    1.2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选题目的
        1.2.3 选题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研究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精益生产的起源和基本理论
        2.1.1 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
        2.1.2 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
    2.2 国内外最新精益思想
        2.2.1 国内精益思想的最新研究
        2.2.2 国外精益思想的最新研究
第三章 H 公司目前状况
    3.1 公司组织结构
    3.2 布局与流程问题
    3.3 作业问题
    3.4 人员问题
第四章 H 公司问题分析与案例
    4.1 布局流程分析
        4.1.1 布局分析
        4.1.2 流程分析
    4.2 作业分析
        4.2.1 节拍、均衡生产分析
        4.2.2 换模动作分析
        4.2.3 检查作业分析
    4.3 精益文化分析
        4.3.1 管理文化现状
        4.3.2 日常管理制度
        4.3.3 利益分配制度
    4.4 案例公司精益生产
        4.4.1 案例公司 1 调查分析
        4.4.2 案例公司 2 调查分析
        4.4.3 与案例公司精益生产对比分析
    4.5 案例公司精益文化
        4.5.1 案例公司 1 调查分析
        4.5.2 案例公司 2 调查分析
        4.5.3 与案例公司文化对比分析
        4.5.4 科特 8 要素与案例
第五章 H 公司精益生产系统的建立
    5.1 组织结构重构
    5.2 生产流程优化
        5.2.1 生产物流优化
        5.2.2 信息流优化
    5.3 生产作业优化
        5.3.1 快速换模作业优化
        5.3.2 作业环境优化
        5.3.3 产量与不良率作业优化
    5.4 精益文化建立
        5.4.1 思想文化基垫建立
        5.4.2 利益捆绑关系设立
        5.4.3 剔除思想一致性的负因素
第六章 改善效果的评价
    6.1 流程改造后取得效果
    6.2 作业优化后取得的效果
        6.2.1 换模作业优化取得的效果
        6.2.2 作业环境优化取得效果
        6.2.3 产量作业取得的效果
        6.2.4 不良率优化作业取得的效果
    6.3 精益文化制度取得效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保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解放前有关保甲的着作
        1.2.2 解放后有关保甲的着作
        1.2.3 相关的论文
    1.3 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写作思路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难点
第2章 保甲制度的历史沿革
    2.1 保甲制度的产生、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
        2.1.1 保甲制度的产生及历史沿革
        2.1.2 保甲制度产生的原因、社会功能及探讨
    2.2 民国时期地方的基层政治制度及保甲制度的兴废
        2.2.1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基层政治制度及保甲的短暂复燃
        2.2.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基层政治制度、保甲的重新推行及原因探讨
        2.2.3 日伪政权统治区域保甲的推行
第3章 民国时期山东的保甲建设(1930——1945 年)
    3.1 韩复榘统治时期山东的保甲建设(1930——1937)
        3.1.1 韩复榘统治时期保甲实施的概况
        3.1.2 民团军和联庄会
    3.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保甲建设
第4章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保甲建设(1945——1949)
    4.1 国民政府的户籍清查与保甲编组
        4.1.1 抗战后保甲的重新编组
        4.1.2 清查户口与编组保甲事宜
        4.1.3 区、乡镇及保甲公所编制——以济南、青岛市及牟平县等个案研究
    4.2 保甲人员
        4.2.1 保甲人员的任命与辞退
        4.2.2 保甲人员的经济状况与抚恤、奖惩
        4.2.3 保甲人员的调训、组训与职责
    4.3 国民政府对于“两面政权”的应对
        4.3.1 国民政府对于“两面政权”的应对措施
        4.3.2 措施之“效果”
第5章 日伪时期保甲的推行
    5.1 日伪山东省公署的建立与保甲的重新推行
    5.2 “治安强化运动”与保甲
        5.2.1 “治安强化运动”实施概况
        5.2.2 “治运”与保甲的推行、强化及保甲自卫团
        5.2.3 山东地区保甲编组概况
        5.2.4 保甲编组后的社会状况
    5.3 日伪保甲实施概况
        5.3.1 日伪实行保甲的宣传
        5.3.2 保甲的责任系统
        5.3.3 保甲长及联保主任之责
        5.3.4 保甲经费及征收、使用
        5.3.5 保甲赏罚事宜
        5.3.6 保甲实施的因地制宜
        5.3.7 “治安”奠定后之保甲工作
        5.3.8 保甲人员及其训练计划
        5.3.9 保甲模范县
    5.4 日伪对“两面政权”的应对
第6章 中国共产党与保甲
    6.1 “两面政权”
        6.1.1 中国共产党对于“两面政权”的政策与实践
        6.1.2 中共对“两面政权”的失误以及反思
        6.1.3 成功利用“两面政权”后的局面
    6.2 中共的保甲训练班
        6.2.1 解放战争爆发前的保甲训练班
        6.2.2 解放战争期间的保甲训练班
        6.2.3 解放战争末期的保甲训练班
        6.2.4 中共对于保甲的彻底推翻——解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
    6.3 建国前中共对保甲人员的政策、措施
第7章 农民与保甲
    7.1 农民的经济状况与统治者的赋税、摊派
        7.1.1 山东农民的经济生活情况
        7.1.2 统治者的赋税财政收入及摊派
    7.2 保甲经费及保甲人员的掠夺
    7.3 中共政权与其他政权的赋税对比及支持民众对保甲长的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本概念
        一、 舆论的概念界定
        二、 舆论引导的基本内涵
        三、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含义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结构要素
        一、 主体构成
        二、 载体应用
        三、 客体转变
        四、 环境变化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理念、目标和原则
        一、 实现舆论引导理念的转变
        二、 确定舆论引导的主要目标
        三、 遵循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 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期
        二、 群体性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三、 舆论引导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 舆论引导能力是重要执政能力
        二、 新时期舆论引导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三、 舆论引导能力助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三节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坚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
        二、 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导向
        三、 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概括
        一、 尊重群众利益是平息公众怒火的根本举措
        二、 畅通民意渠道是掌握舆情信息的有效方法
        三、 信息公开透明是阻止谣言传播的最佳选择
        四、 宣传思想工作是疏导公众情绪的强大武器
        五、 坚持依法行政是正确引导舆论的有力保障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教训总结
        一、 刻意封锁消息导致谣言四起
        二、 藐视舆论监督致使事件升级
        三、 随意动用警力造成矛盾激化
        四、 责任追究不力引发公众质疑
        五、 发言有失分寸招致舆论抨击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规律探究
    第一节 适应超越规律
        一、 适应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
        二、 超越是适应的目的和归宿
        三、 适应超越规律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多向互动规律
        一、 官方舆论场与媒体舆论场的双向互动
        二、 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双向互动
        三、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内化外化规律
        一、 教育:形成正确思想的基本方法
        二、 示范:促进行为转化的必要条件
        三、 实践:培养优良品性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协调控制规律
        一、 内容协调一致
        二、 过程连贯一致
        三、 形成教育合力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分析制度,掌握舆情动态
        一、 编制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
        二、 强化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三、 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成果
    第二节 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制度,主导舆论走向
        一、 设立专职新闻发布人员
        二、 制定新闻处置应急预案
        三、 聘请舆论危机公关顾问
    第三节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疏导不满情绪
        一、 统一规范被问责官员的复出程序
        二、 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包案调处机制
        三、 贯彻落实奖优罚劣的督查考核机制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自我调节制度,缓和矛盾冲突
        一、 培育壮大各种社会力量
        二、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三、 发挥“意见领袖”的独特作用
    第五节 建立健全媒体对外宣传制度,塑造开放形象
        一、 通过主流媒体向海外迅速发布权威消息
        二、 邀请境外媒体记者赴事发地点进行采访
        三、 采用“球土化”策略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第二章 和谐基层党组织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关联概念界定
    第二节 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内涵
第三章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蕴涵的相关和谐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第四章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探索历程
    第二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分析
    第一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成效
    第二节 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原则
    第一节 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加强和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加强基层党内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和谐理念
    第二节 巩固基层组织凝聚和谐力量
    第三节 夯实基层党内制度提供和谐保障
    第四节 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和谐机体
    第五节 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构建和谐机制
    第六节 强化基层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规范和谐行为
    第七节 优化基层党内文化营造和谐环境
    第八节 妥善处理基层党内利益矛盾巩固和谐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为何过去那种推诿散漫现象少了?(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时期俄罗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及借鉴[D]. 王璟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2)
  • [2]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D]. 胡喜如. 南昌大学, 2019(04)
  • [3]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D]. 张武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4]上市公司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以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王维勤. 信阳师范学院, 2017(10)
  • [5]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D]. 范拥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精益生产在H企业的应用研究[D]. 孙明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7]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J]. 秦基伟. 中国作家, 2013(16)
  • [8]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保甲制度研究[D]. 崔玉敏. 河北大学, 2013(12)
  • [9]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 李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建设和谐基层党组织研究[D]. 王绍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为什么过去的推诿越来越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