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钙芒硝和盐镁芒硝在我国首次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东,高丹丹,边绍菊,李武,董亚萍[1](2021)在《Na+,K+,Mg2+,Ca2+//Cl-,SO42--H2O六元体系中杂卤石形成条件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海水体系(即Na+,K+,Mg2+,Ca2+//Cl-,SO42--H2O六元体系)中杂卤石的形成条件不仅有助于理解海相蒸发盐成因,对开发杂卤石钾资源利用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杂卤石以及其他含有硫酸钙矿物(如二水石膏、半水石膏、无水石膏、钾石膏、多钙钾石膏、钙芒硝和水钙芒硝)的相平衡,无论是在实验研究方面还是在热力学模拟方面都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由于缺乏杂卤石在复杂水溶液体系中可靠的相平衡数据,使人们对认识杂卤石成因和利用杂卤石钾资源带来巨大障碍。本工作对海水体系中杂卤石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超过一年的长时间固液平衡实验表明25℃下Na+,K+,Mg2+,Ca2+//Cl-,SO42--H2O六元体系中杂卤石的形成区域极为可观,且较前人实验结果均大数倍;同时证实了热力学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这些结果为讨论盐矿床中杂卤石的形成条件提供了物理化学依据。25℃下可靠的热力学信息表明:杂卤石与其他盐类矿物的共生情况丰富多样,并且与前人看法不同,杂卤石的形成并不需要极高的钾、镁浓度。这给以杂卤石为指示寻找可溶性固体钾盐带来了挑战,但却指示了以杂卤石为线索更容易找到钾、镁盐未饱和的富钾卤水。
蔡剑辉[2](2021)在《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文中研究说明从195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开始至今,逾6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矿物达175种,其中142种为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委员会(IMA CNMNC)正式批准的有效独立矿物种。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尤为突出,已发现新矿物数量达60种,位列世界第六。特别是关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新矿物的发现位于世界前列,关于稀土新矿物和冲击变质超高压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数量和晶体化学类型以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对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矿物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启迪。
海擎宇[3](2018)在《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下镁钾硫酸盐形成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封闭型内陆盆地卤水在演化过程中受外界水体补给影响,盐湖水化学类型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其中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的形成对钾盐沉积和富钾硫酸盐矿物的形成至关重要。钾盐镁矾和软钾镁矾这两种镁钾硫酸盐矿物在硫酸镁亚型盐湖的盐类沉积中均有分布,但目前对其形成原因和沉积过程尚不明确。再者,在利用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资源生产钾肥过程中,镁钾硫酸盐矿物的出现对其生产操作产生影响,导致企业产品品位、收率下降和高温无法正常生产等问题,其影响行为悬而未解。本论文以相化学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化学模拟过程,采用XRD、SEM、FTIR、同位素D示踪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镁钾硫酸盐矿物形成过程机理研究。在硫酸镁亚型盐湖体系下,伴随着光卤石矿物的不一致溶解,MgSO4存在再结晶现象,表现在泻利盐矿物有着溶解结晶过程,SEM表征为细粒、菱形完整晶体形貌,FTIR结果显示D-O键(2500cm-1)特征峰明显。钾盐镁矾矿物是由光卤石、泻利盐和石盐等矿物在水介质参与下矿物之间的转化形成,且与形成条件与温度有关,高于20℃有利于形成,而低于10℃不会生成。钾盐镁矾矿物的形成受光卤石不一致溶解和泻利盐溶解结晶两方面的驱动影响,其形成过程为:(a)光卤石的分解产生细粒钾石盐和高MgCl2溶液,(b)MgSO4在高MgCl2溶液中再结晶,(c)细粒的钾石盐和重结晶泻利盐具有很高的活性,两者相遇发生反应转化生成钾盐镁矾矿物。SEM表征钾盐镁矾具有很好的粒状晶体形貌特征,FTIR结果显示D-O键(2500cm-1)特征峰明显。通过对企业盐田天然日晒蒸发矿微区分析形貌学和矿物学研究,认为泻利盐的失水行为影响分解溶液水平衡,使工艺水量计算产生误差,导致分解过程钾收率偏低。光卤石和泻利盐的粒度差异不利于分解溶液相平衡,造成杂质矿物(如泻利盐和石盐)在盐析作用下析出,与氯化钾产品颗粒团聚,继而降低钾产品品位。对企业生产得到的初级产品矿物学研究发现:(a)光卤石分解过程中,具有高活性特征的重结晶细粒泻利盐矿物与细粒氯化钾团聚,使浮选药剂用量增大甚至失效;(b)操作环境温度高时(高于20℃),细粒重结晶泻利盐与钾石盐反应转化生成钾盐镁矾,导致产品氯化钾品位和收率大幅降低。根据Na+,K+,Mg2+//Cl–,SO42--H2O五元体系25℃介稳相图,通过光卤石和无水芒硝在水介质条件下的化学模拟反应,证实了光卤石矿物与无水芒硝矿物在水体作用下转化为软钾镁矾矿物的形成过程。在过程I中,光卤石矿物在水介质作用下转化为钾石盐矿物;过程II中,无水芒硝矿物在高镁流体作用下转化为泻利盐矿物;过程III中,钾石盐矿物和泻利盐矿物在水流体作用下转化为软钾镁矾矿物。已有青海大浪滩盐湖XY-1沉积剖面研究显示,盐类沉积过程中伴随着碎屑沉积,尤其是软钾镁矾出现之前碎屑含量很高,并具韵律性变化。本论文依据软钾镁矾矿物经由光卤石和芒硝转化而来的形成过程,对大浪滩盐类沉积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后认为:镁钾硫酸盐不是从卤水中直接蒸发析出形成,而是在水体作用下矿物相之间的分步转化形成。大量的碎屑沉积指示有外来水体的补给,这个过程使得先前沉积的光卤石和芒硝遭受溶解,继而出现了钾石盐和泻利盐矿物,在水介质参与下部分钾石盐和泻利盐反应转化生成软钾镁矾。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地质背景下,钾石盐和泻利盐反应转化形成钾盐镁矾。这与XY-1沉积剖面盐类矿物组合分布相符合。本论文首次基于水盐体系的化学模拟过程,利用矿物相之间转化的定量关系,研究了镁钾硫酸盐矿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已有地质剖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柴达木盆地盐湖区镁钾硫酸盐矿物的形成机制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盐类沉积矿床开展相关地球化学模拟过程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李正山[4](2017)在《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一个标志性行业。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锂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作为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矿业开发已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青海省一里坪盐湖是国内目前少有尚未被开发的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盐湖资源,其锂、硼、钾、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符合中国五矿集团的资源发展战略,能培育战略型商品,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了解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把握,阐述了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并针对青海省盐湖锂矿资源特性,具体研究了其开发技术和工艺,说明了青海锂矿资源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了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研究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盐湖锂矿资源产业开发与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对将本文所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用到青海省锂矿资源的可行性做了论证。并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提出了青海省可持续开发路径和具体构建机制,给出了青海省锂资源产业升级方法。在以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模式结合青海省区域发展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以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这一具体案例,从一里坪矿产资源条件、开发意义和前景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得出针对青海省锂矿资源可开发路径,需要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坚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多方位多维度来实现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5](2016)在《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分布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东部,主要分布在现代降水量<500mm/a的范围内。本文对中国盐湖科学技术60年来取得的若干进展进行初步梳理。1.在盐湖沉积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提出了各种盐类矿物的古气候转换指标。柴达木西部-塔里木东部氯化物型-硫酸盐型沉积区为我国第四纪以来干旱成盐中心,历经了6次以上的向外干旱(成盐)扩张期;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存在5次泛湖高湖面;2.在盐湖成矿与成盐成钾理论研究方面:首编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分带图(1/250万),揭示了青藏高原盐湖水化学类型由南往北、由碳酸盐-氯化物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应成盐成矿专属性;发现几个大型陆相钾盐矿床,提出了高山深盆成盐模式、链式多级中浅盐湖成矿模式、多级湖盆深盆成盐模式、砂砾型含钾卤水成矿模式以及"隔代承袭成钾"等新认识,建立和发展了"陆相成钾"理论认识;发现青海大柴旦湖钠硼解石-柱硼镁石矿床、西藏扎仓茶卡柱硼镁石-库水硼镁石矿床、聂尔错库水硼镁石矿床等新类型镁硼酸盐(锂)矿床,进而提出冷冻稀释成硼理论新认识。3.自主研发出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生产氯化钾自控系统,使察尔汗盐湖钾盐达到300万吨/年KCl产量,形成了名牌钾肥产品。成功研发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装置,2015年产量达160万吨,以上为我国钾肥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自主研发的"冬储卤-冷冻-日晒-分离-盐梯度太阳池积热沉锂"创新技术支撑下,在西藏高原海拔4421米的扎布耶盐湖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锂盐产业,也是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碳酸锂的盐湖提锂基地。4.根据盐水域发育大面积杜氏藻等嗜盐菌藻、盐沼带和盐碱地繁衍多种盐生植物的盐境生态特点,提出"盐湖农业"("盐土农业")农业新概念,发展盐境绿色产业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最后,为今后盐类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深绿科技与产业研发方向,随着盐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盐类学(Salinology)的发展和日臻完善。
常小娜[6](2014)在《中国地下盐矿特征及盐穴建库地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储备库建设是油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异军突起的可再生能源战略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盐穴储气库作为四大地下储气库类型之一,以其优良的物理特性、有利的地质条件、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大规模油气存储的首选。充分了解各盐矿分布状况以及盐穴建设的可行性,对未来能源储备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有很大的意义。目前该项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属于新的领域。本论文研究基于盐矿地质条件层面,着力于盐穴储库地质评价工作的第一环节目标筛选阶段,通过提炼总结已搜集到的我国盐矿结合顶板埋深(600-2500m)、盐层厚度(>80m)、不溶物含量(<20%)以及各盐矿目前开发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对我国主要盐盆(矿床)进行初步筛选,得出以下结论。①以地区为单元初步划分为7个靶区,苏北盆地、江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建议进行盐穴储气库的探索,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兰坪-思茅盆地建议进行核废料等的存储。②根据各盐矿地质条件,初步筛选出13个盐矿作为进一步勘探工作的重点,其中包括6个已选为库址的盐矿。③进一步完善和量化评价指标信息。目前虽然有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综合了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但是各盐矿研究程度不同,资料齐全度不一,尚无法作出最终评价。④利用旧溶腔。旧溶腔缩短建库时间、减少建库投资,缓解造腔卤水消化的优势被认为是建设盐穴储库最有效快捷的方式。⑤由于岩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民用为主,且我国海盐丰富,利用盐穴开发的东风,合理布局,有效开发,以带动经济增长。⑥利用风能、太阳能。盐穴被用来储氢的新构想;氢气由风能、太阳能转换的事实;我国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使得盐穴探索的道路更加宽广。最终得出在我国进行盐穴储库建设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结合盐穴发展优势合理开发我国盐矿为我国能源战略储备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孙小虹[7](2013)在《罗布泊盐湖盐类矿物特征、成因与成钾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罗布泊盐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是世界上最大的干盐湖之一。沉积了十分罕见的巨量钙芒硝,其孔隙中赋存了超大规模卤水钾盐矿床,是我国继柴达木盆地之后发现的第二大钾盐成矿聚集区。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尚未完全查明,如:罗布泊盐湖巨量钙芒硝是如何形成的?卤水钾盐聚集与钙芒硝沉积有何种关系?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对丰富罗布泊成钾理论以及在该盐湖扩大寻找钾盐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罗北凹地LDK01孔781.5米岩芯进行系统的盐类矿物鉴定,阐述了主要盐类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卤水蒸发实验、铀系测年、钙芒硝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成矿环境与物质来源等研究,重点探讨了罗布泊盐湖钙芒硝的成因,以及钙芒硝巨量堆积对富钾卤水形成的控制作用。在罗北凹地共鉴定出29种盐类矿物,其分布特征反映了气候干湿交替变化过程中,湖泊水体由淡水向咸水转化,再向高盐度的卤水逐渐浓缩的过程。罗布泊地区首次发现硫锶钾石矿物,主要产于钙芒硝岩中,指示了该地区存在富锶的物质来源补给,对钙芒硝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质谱铀系测年发现,多数钙芒硝晶体受到过后期改造,有不同程度的铀丢失。指示了罗布泊多数钙芒硝矿物与卤水反应过程中,不断地结晶生长。推断罗布泊巨量钙芒硝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第一阶段,早期古湖水经蒸发作用析出石膏晶体。第二阶段,大量石膏析出之后,可能存在富“硫酸根”和富“钙”入流水的补给,与原先卤水混合,水型发生变化,一部分钙芒硝晶体直接从卤水中析出;一部分钙芒硝晶体系卤水中硫酸钠交代已形成的石膏而成。第三阶段,钙芒硝晶体与卤水发生反应,不断地结晶生长,最后形成由中粗晶及巨晶组成的蜂窝状钙芒硝岩。在国内首次将激光剥蚀ICP-MS测试方法应用于盐类矿物单个包裹体成分研究,成功打开并获得罗布泊主要盐类矿物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结果显示各种离子含量在石膏、钙芒硝、白钠镁矾和石盐流体包裹体中依次升高,变化规律与正常卤水演化趋势相吻合。钙芒硝包裹体钾离子的含量平均为5.85g/L,高于正常海水浓缩到石盐开始沉积时的钾离子含量(3g/L),表明罗布泊盐湖演化到钙芒硝沉积阶段时,卤水中钾离子已得到一定富集。综合研究后提出罗布泊钙芒硝巨量堆积对富钾卤水形成的控制作用:大量钙芒硝发生堆积,形成蜂窝状孔隙,初步富集钾离子的卤水赋存于孔隙中;然后因地表卤水蒸发作用,卤水存在上下对流运动,上部卤水比重增加而下沉,替换下部较轻的卤水,并与周围钙芒硝晶体发生反应。钙芒硝与晶间卤水均处于动态变化中,晶间卤水在不断地上下流动,同时钙芒硝晶体也在不断地结晶生长。在这种垂向对流系统中,蒸发浓缩作用导致钾离子不断富集,最后形成目前的钙芒硝晶间富钾卤水。
赵海彤[8](2013)在《罗布泊巨厚钙芒硝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文中研究指明罗布泊干盐湖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东端,为干旱环境,沉积的主要盐类矿物有钙芒硝、石膏、石盐、钙芒硝、白钠镁矾、杂卤石、钾盐镁矾等,其中钙芒硝沉积量巨大,并赋存了大量富钾卤水,这种模式前人总结为二段式成钾模式。钙芒硝是罗布泊干盐湖沉积的主要盐类矿物,是该区富钾卤水的储存载体并可能对富钾卤水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罗布泊干盐湖钙芒硝大量堆积,呈“杂乱状”产生蜂窝状孔隙,构成了主要储卤空间。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本文对罗布泊干盐湖钙芒硝相的特征形态进行研究,确定出钙芒硝单晶体主要有菱形Ⅰ、菱形Ⅱ及长板状三种特征形态。钙芒硝依据沉积环境不同有所差别,主要为浅水原生沉积和渗流交代作用两种。微晶-细晶体呈镰刀状、束状,为浅水沉积;中粗晶体为交代石膏,在镜下可以观察到非常明显的交代作用。根据钙芒硝晶体形态分布位置的差异,可将其作为温度变化的指标。罗北西部的钙芒硝晶体主要为洁净程度不高、颗粒粗大的菱形Ⅰ、Ⅱ,次为中晶长板状,其处于湖盆边界相对动荡的浅水环境下及受到强烈蒸发作用而快速结晶析出;罗北凹地内的钙芒硝晶体为洁净程度较高的中细晶长板状晶体,其沉积环境则被解释为位于湖盆中部的静水深水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通过对钙芒硝晶体形貌与沉积环境的条件研究认为,不同晶体形态及形态组合的钙芒硝是湖盆不同位置的湖水在干热气候条件下蒸发沉积的产物。该地区石盐的量很少,这本身与卤水化学类型有关,且形成巨量钙芒硝的原因,主要是卤水的由于富Na2SO4及富CaSO4水的混入,卤水的变质作用一直停留在硫酸盐阶段,并未大规模地向氯化物阶段演化,因干盐湖在形成过程中间歇性河水等水体补给中断到最后终止而停止蒸发析出钙芒硝,残余不可渗流的卤水最后在其层上继续在蒸发形成灰褐色的干盐壳。
王鑫[9](2013)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湖水成分反演 ——基于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文中研究表明罗布泊盐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是我国最大的硫酸盐型钾矿床,钾盐矿储集于钙芒硝岩中,是一种新类型钾矿,因此开展罗布泊古湖水成分的研究,对正确认识钾矿成因及未来找矿勘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测试包裹体成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国内首次对这一测试包裹体成分的详细流程进行了实践,确立了实验参数,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石膏样品流体包裹体成分的测定,共测定出K、Mg、Li、Rb、B等元素含量。前人通过室内蒸发模拟实验,证明罗布泊地区钙芒硝为次生盐类矿物,石膏是钙芒硝形成前的原生盐类矿物,因此本研究选择该区西台地ZK0615钻孔中的中更新统原生石膏样品,反演石膏析出阶段的古湖水成分,为罗布泊钾矿的成因研究提供依据。实验结果显示,石膏析出阶段古湖水的钾含量低于罗北凹地现代钙芒硝晶间卤水和青海大柴旦卤水、大浪滩卤水、昆特依卤水等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符合卤水蒸发、盐类析出规律;而与淡水、罗布泊地区主要河流水相比明显偏高,约为罗布泊干涸前北岸湖水中钾含量的12.6倍,说明此时湖水中钾元素已得到一定程度富集,但尚未达到工业品位。根据研究区野外剖面实测,通过对罗布泊西台地ZK0615钻孔岩芯描述和岩性化学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对罗布泊钾矿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成矿的主控因素包括:1.汇水盆地:罗布泊地区由塔里木大湖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为塔里木盆地的最终汇水区,形成了封闭的盆地,为钾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条件。2.干旱气候:塔里木盆地从中新世晚期开始,气候由湿润逐渐变为干旱,到晚更新世-全新世为极端干旱;罗布泊在第四纪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沉积环境逐渐由淡水湖-咸水湖-盐湖转变,最后演变为干盐湖。3.物源区的富钾岩石:周围富钾基岩的风化和新生界含盐地层提供了丰富的物源。4.深部富钙水补给:钙芒硝的形成需要富钙水的补给,富钙水通过断裂带补给古湖水,使得钾盐在硫酸盐阶段提前富集。
陈智贤[10](2011)在《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大气降尘颗粒物,因此对作为污染物之一的大气降尘进行一系列矿物学的分析,弄清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从而用以指导大气降尘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且对提高防治大气污染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和工业城市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及端元样品进行取样分析,对所采集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其粒度大小,研究大气降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确定大气降尘和尘源中的矿物种类;应用扫描电镜对大气降尘和尘源样品的矿物微形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样品的微形貌特征;通过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的矿物成分与矿物微形貌特征特征的分析,从矿物学角度出发,利用矿物成分及微形貌特征受体样品进行矿物种类及微形貌特征上的分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降尘及尘源的来源解析,定性的判断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所研究的两地区今后大气降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信息和资料。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对大气降尘粒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大气降尘不同粒径含量组成基本相似,均以1050μm降尘粒径为主,2.55μm的降尘粒径次之。对大气降尘粒径空间分布图进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大气降尘具有小粒径集中于市区内,而向城区四周粒径显着增大的特点;唐山大气降尘不同级别粒径多呈面扩散状分布。由于大气降尘的粒径可表征尘源的迁移距离,据此可知,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输送模式为近距离迁移,主要的污染源为本地源。2.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从检测结果可知:相同端元样品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不同城市在大气降尘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城市的工业结构与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石家庄大气降尘样品中,石英和粘土矿物含量最高,分别达29.1%和25.1%,其次是斜长石(15.2%)、方解石(10.9%)、无水钙芒硝(13.9%)、石膏(8.0%)、白云石(7.6%)、钾长石(7.0%)、钙芒硝(6.9%)、赤铁矿(6.6%)和黄铁矿(5.4%);另外还含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和重晶石等;在唐山大气降尘样品中,主要矿物组分是石英、粘土和方解石,三者的平均值占到总数的57.8%,次为赤铁矿、石膏、白云石及长石类矿物,四类矿物的平均含量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其它的矿物还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钙芒硝和无水芒硝等。3.结合XRD和SEM的检测结果,并配以EDX等手段,对两市区大气降尘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为近距源,其中有些为次生矿物,是在后天的大气环境中经过化学作用而重新结晶生成,如石膏、方解石和石盐等;有些则为地表的矿物颗粒,但其来源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标识物所代表的矿物进行分析,结果为:赤铁矿主要来自工业燃烧尘,方解石、白云石主要来自建筑尘,石英、长石类矿物及粘土矿物则主要来自土壤风沙尘或地表扬尘。
二、水钙芒硝和盐镁芒硝在我国首次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钙芒硝和盐镁芒硝在我国首次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Na+,K+,Mg2+,Ca2+//Cl-,SO42--H2O六元体系中杂卤石形成条件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杂卤石形成区域热力学模型预测 |
2.2 相平衡实验方法 |
2.3 相平衡样品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杂卤石形成区域热力学模型预测结果 |
3.2 相平衡实验结果 |
4 杂卤石成矿的热力学约束 |
(1)杂卤石与其他盐类矿物共生情况 |
(2)杂卤石形成的物质来源 |
(3)温度对杂卤石形成的影响 |
5 结论 |
(2)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 |
2 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 |
2.1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数量 |
2.2 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晶体化学类型 |
2.3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产地和产状特征 |
3 中国新矿物研究展望 |
(3)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下镁钾硫酸盐形成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形成的地球化学模型 |
1.2.2 硫酸镁亚型盐湖水盐体系相图 |
1.2.3 硫酸镁亚型盐湖盐类沉积特征及矿物组合 |
1.2.4 镁钾硫酸盐矿物结构特征 |
1.2.5 钾盐镁矾矿物形成机理 |
1.2.6 软钾镁矾矿物形成机理 |
1.2.7 镁钾硫酸盐矿物成因化学模拟过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硫酸镁溶解结晶及钾盐镁矾形成过程 |
2.1 实验基础条件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1.3 分析方法与仪器 |
2.2 人工合成光卤石实验 |
2.2.1 光卤石合成实验过程与步骤 |
2.2.2 光卤石合成实验结果 |
2.3 H同位素示踪技术背景及验证实验 |
2.3.1 H同位素示踪技术背景 |
2.3.2 H同位素示踪验证实验过程 |
2.3.3 H同位素示踪验证实验结果 |
2.4 硫酸镁溶解结晶实验 |
2.4.1 硫酸镁溶解结晶实验过程与步骤 |
2.4.2 硫酸镁溶解结晶实验化学分析 |
2.4.3 硫酸镁溶解结晶实验矿物组合分析 |
2.4.4 硫酸镁溶解结晶实验FTIR分析 |
2.5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 |
2.5.1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过程与步骤 |
2.5.2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粒度特征 |
2.5.3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化学分析 |
2.5.4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矿物组合分析 |
2.5.5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SEM分析 |
2.5.6 钾盐镁矾形成实验FTIR分析 |
2.5.7 钾盐镁矾形成机理 |
2.6 硫酸镁溶解结晶特性——驱动力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氯化钾生产过程中镁钾硫酸盐矿物的形成机理 |
3.1 前言 |
3.2 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分析方法与仪器 |
3.2.4 实验过程与步骤 |
3.3 盐田蒸发矿粒度分布特征及矿物组成 |
3.3.1 盐田蒸发矿粒度分布特征 |
3.3.2 盐田蒸发矿各粒级矿物XRD分析 |
3.3.3 盐田蒸发矿SEM分析 |
3.4 生产企业产品和尾矿分析 |
3.4.1 产品和尾矿粒度分布特征 |
3.4.2 产品和尾矿化学组分特征 |
3.4.3 产品和尾矿XRD特征 |
3.5 分解转化矿粒度分布结果与讨论 |
3.5.1 分解转化矿的粒度分布特征 |
3.5.2 分解转化矿及各粒级矿物化学组分 |
3.5.3 分解转化矿SEM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下软钾镁矾形成实验 |
4.1 前言 |
4.2 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下软钾镁矾形成实验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2.3 分析方法与仪器 |
4.2.4 实验过程与步骤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理论分析及过程模拟 |
4.3.2 转化实验化学分析 |
4.3.3 转化实验XRD分析 |
4.3.4 转化实验SEM分析 |
4.3.5 M6-M7 |
4.4 小结 |
第5章 青海大浪滩天然镁钾硫酸盐沉积形成的相化学过程分析 |
5.1 青海大浪滩盐湖区域概述 |
5.2 青海大浪滩矿物沉积特征 |
5.3 青海大浪滩XY-1剖面盐类矿物特征 |
5.4 青海大浪滩天然镁钾硫酸盐形成的相化学过程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盐类矿物名称及其缩写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锂资源的需求及应用前景 |
1.1.1.1 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
1.1.1.2 非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
1.1.2 锂资源的分布情况 |
1.1.2.1 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
1.1.2.2 中国锂资源分布情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3.1 盐湖资源的开发方法概述 |
1.3.2 青海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
1.3.4 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
1.3.4.1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
1.3.4.2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2 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矿产资源 |
2.1.2 区域经济 |
2.2 锂矿资源的特点 |
2.2.1 矿产资源特征 |
2.2.2 锂矿资源禀赋特点 |
2.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及典型案例 |
2.3.1 锂矿资源供需分析 |
2.3.1.1 锂电需求 |
2.3.1.2 工业需求 |
2.3.1.3 市场供应及增长前景 |
2.3.1.4 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
2.3.2 我国锂矿资源供给端分析 |
2.3.2.1 我国锂产量概述 |
2.3.2.2 锂加工原料为进口依赖型 |
2.3.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
2.3.3.1 智利阿塔卡玛盐湖 |
2.3.3.2 美国银峰盐湖 |
2.3.3.3 阿根廷霍姆布雷托盐湖 |
2.3.3.4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 |
2.3.3.5 美国大盐湖 |
2.3.3.6 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 |
2.3.3.7 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 |
2.3.3.8 青海察尔汗盐湖 |
2.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 |
2.4.1 资源稀缺理论 |
2.4.2 效率利用理论 |
2.4.2.1 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2.4.2.2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2.4.2.3 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
2.4.3 增长极限理论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锂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2.5.1 区域经济政策与锂资源可持续开发 |
2.5.1.1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
2.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
2.5.2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2.5.2.1 锂矿资源禀赋影响区域分工 |
2.5.2.2 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2.5.2.3 锂矿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2.5.2.4 锂矿资源开发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 |
2.5.3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
2.5.3.1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
2.5.3.2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
2.5.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分析 |
3.1 盐湖锂矿资源提锂技术 |
3.1.1 分步沉淀法 |
3.1.2 吸附法 |
3.1.3 煅烧法 |
3.1.4 盐梯度太阳池提锂法 |
3.1.5 电渗析膜法 |
3.1.6 纳滤膜法 |
3.1.7 萃取法 |
3.2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工艺 |
3.2.1 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3.2.2 中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3.2.3 高镁锂比硫酸盐型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
3.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
3.3.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
3.3.2 盐湖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
3.3.3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 |
3.3.4 地质勘查综合评价低 |
3.3.5 盐湖采卤和盐田初级分离工艺落后 |
3.4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低产能的原因 |
3.4.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
3.4.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
3.4.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
4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盐湖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
4.1 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4.1.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概述 |
4.1.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
4.1.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
4.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
4.2.1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 |
4.2.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的主要特征 |
4.2.3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容(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5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分析 |
5.1 锂资源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
5.1.1 青海省的经济构成 |
5.1.2 青海省锂矿资源赋存及产业优势 |
5.1.2.1 资源储量情况 |
5.1.2.2 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性质 |
5.1.2.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发展有契机 |
5.1.3 锂资源对青海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与贡献力 |
5.1.3.1 产业前景广阔 |
5.1.3.2 产能正在提升 |
5.1.3.3 潜力仍待释放 |
5.2 青海经济发展对锂资源需求及可供性预测分析 |
5.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5.3.1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5.3.2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
5.4 青海省锂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的构建 |
5.4.1 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
5.4.2 构建产业共生机制 |
5.4.3 构建产业间联动机制 |
5.4.4 完善政府的作用机制 |
5.4.5 打造中国锂产业战略联盟 |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海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方法 |
5.5.1 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5.5.2 产业链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
5.5.3 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
6 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实例 |
6.1 锂矿资源条件 |
6.1.1 柴达木锂矿资源的概况 |
6.1.2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特点 |
6.2 综合区位条件 |
6.3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意义及前景 |
6.4 一里坪锂资源的创新方案设计 |
6.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
6.4.2 开发设计方案 |
6.4.3 创新盐田工艺 |
6.4.4 优化工艺流程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地下盐矿特征及盐穴建库地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 |
第二章 盐穴储库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以及在中国建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盐穴储库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2.2 中国建库的必要性 |
2.3 中国建库的可行性分析 |
2.3.1 中国石盐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
2.3.2 中国石盐矿床的类型及主要地质特征 |
2.3.3 对比国内外盐矿特征进行我国盐穴建库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盐穴储库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主要盐盆盐类沉积特征 |
4.1 塔里木盆地 |
4.2 四川盆地 |
4.3 鄂尔多斯盆地 |
4.4 渤海湾盆地 |
4.5 苏北盆地 |
4.6 江汉盆地 |
4.7 兰坪-思茅盆地 |
第五章 符合盐穴建造盐矿特征分析 |
5.1 金坛盆地-金坛盐矿 |
5.1.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1.2 构造与地层 |
5.1.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1.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1.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2 南华北盆地-叶舞盐矿 |
5.2.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2.2 构造与地层 |
5.2.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2.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2.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3 苏北盆地-赵集盐矿 |
5.3.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3.2 构造与地层 |
5.3.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3.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3.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4 江汉盆地-黄场盐矿 |
5.4.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4.2 构造与地层 |
5.4.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4.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4.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5 江汉盆地-云应盐矿 |
5.5.1 自然地理和历史地震 |
5.5.2 构造与地层 |
5.5.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5.4 对该矿区建库条件评价 |
5.5.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6 安宁盆地-安宁盐矿 |
5.6.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6.2 构造与地层 |
5.6.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6.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6.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7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矿 |
5.7.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7.2 构造与地层 |
5.7.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7.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7.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8 渤海湾盆地-濮阳盐矿 |
5.8.1 自然地理和开发现状 |
5.8.2 构造与地层 |
5.8.3 盐矿体地质特征 |
5.8.4 对该区建库条件评价 |
5.8.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9 汶蒙盆地-大汶口盐矿 |
5.9.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9.2 构造与地层 |
5.9.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9.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9.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10 渤海湾盆地-辛集-宁晋盐矿 |
5.10.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10.2 构造与地层 |
5.10.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10.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10.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11 清江盆地--清江盐矿 |
5.11.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11.2 构造与地层 |
5.11.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11.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11.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12 汶蒙盆地-丰县盐矿 |
5.12.1 自然地理与开发现状 |
5.12.2 构造与地层 |
5.12.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12.4 对该区建库条件简单评价 |
5.12.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5.13 六盘山盆地-固原硝口盐矿 |
5.13.1 自然地理与历史地震 |
5.13.2 构造与地层 |
5.13.3 盐矿基本地质特征 |
5.13.4 矿床特征总结 |
5.13.5 矿床特征一览表 |
第六章 结论 |
6.1 盐盆(区域)靶区总结 |
6.2 盐矿靶区特征初步评价 |
6.3 思考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罗布泊盐湖盐类矿物特征、成因与成钾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盐类矿物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
一、盐类矿物的研究 |
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及论文工作量 |
一、技术路线 |
二、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一、地形地貌 |
二、气候 |
三、水文 |
第二节 区域地质背景 |
一、地层 |
二、构造 |
三、罗布泊的形成和演化 |
第三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钻探取芯和岩性描述 |
第二节 地层划分 |
第三节 盐类矿物鉴定方法 |
第四节 盐类矿物单个包裹体成份激光剥蚀ICP-MS测定方法 |
一、引言 |
二、实验部分 |
1、仪器及石盐激光剥蚀条件 |
2、分析方法流程 |
3、校准方法 |
4、人工流体包裹体标准建立校准曲线 |
三、结果和讨论 |
1、石盐激光剥蚀条件的优化 |
2、校准曲线分析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章 盐类矿物特征及其成因 |
第一节 罗布泊盐类矿物特征 |
一、盐类矿物种类 |
二、盐类矿物分布特征 |
第二节 卤水蒸发析盐实验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验部分 |
1、实验原料 |
2、实验方法 |
3、野外自然蒸发气候特征 |
4、分析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室内等温蒸发实验 |
2、野外自然蒸发实验 |
四、EQL/EVP模型模拟卤水析盐规律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三节 主要盐类矿物成因 |
一、硫锶钾石成因 |
1、硫锶钾石分布特征 |
2、硫锶钾石成因分析 |
二、钙芒硝成因 |
1、钙芒硝结晶实验 |
2、巨量钙芒硝沉积条件及成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盐类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一节 石膏包裹体 |
第二节 钙芒硝包裹体 |
第三节 白钠镁矾包裹体 |
第四节 石盐包裹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富钾卤水成因 |
第一节 成矿环境研究 |
第二节 物质来源研究 |
一、罗布泊蒸发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 |
1、蒸发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及赋存特征 |
2、晶间卤水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
3、重金属元素来源及富集机理 |
二、硼、氯同位素组成 |
1、硼同位素组成 |
2、氯同位素组成 |
第三节 钙芒硝巨量堆积对富钾卤水形成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罗布泊巨厚钙芒硝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罗布泊钙芒硝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背景特征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气候 |
第3章 罗布泊第四纪盐湖盐类矿物沉积序列 |
3.1 罗布泊干盐湖蒸发岩一般析出序列 |
3.2 罗布泊干盐湖沉积物(岩石) |
3.3 罗布泊盐湖盐类矿物种类及其特征 |
3.3.1 盐类矿物种类 |
3.3.2 盐类矿物的分布特征 |
第4章 罗布泊第四纪盐湖钙芒硝沉积 |
4.1 罗布泊干盐湖钙芒硝沉积环境 |
4.2 钙芒硝晶体单晶体形态及特征分布 |
4.2.1 钙芒硝晶体单晶体形态 |
4.2.1.1 菱形Ⅰ—菱形板状 |
4.2.1.2 菱形Ⅱ—菱形片状 |
4.2.1.3 长板状晶体 |
4.2.2 钙芒硝单晶体微形貌特征 |
4.2.2.1 晶面条纹 |
4.2.2.2 蚀像 |
4.2.3 不同晶体类型晶体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 |
4.3 钙芒硝相集合体特征 |
4.4 钙芒硝相物性特征 |
4.4.1 孔隙度 |
4.4.2 渗透率 |
第5章 钙芒硝矿物成因 |
5.1 钙芒硝的结晶蒸发实验 |
5.2 不同类型钙芒硝晶体的形成机理 |
5.3 钙芒硝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5.3.1 浅水盐湖环境 |
5.3.2 准同生—渗流交代 |
第6章 巨厚钙芒硝沉积与富钾卤水的赋存关系 |
6.1 二段式成钾与三段式成钾对比 |
6.2 巨厚钙芒硝沉积与卤水的演化—富钾卤水的形成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个人简历 |
(9)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湖水成分反演 ——基于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完成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水文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3 罗布泊湖的发展演化 |
第3章 技术方法 |
3.1 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方法 |
3.1.1 微钻 |
3.1.2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 |
3.1.3 扫描电镜-能谱法( SEM-EDS/ESEM-EDS) |
3.1.4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
3.2 LA-ICP-MS 方法 |
3.2.1 实验条件测试 |
3.2.2 配制标准溶液 |
3.2.3 建立校正曲线 |
3.2.4 校准方法-内标-外标结合法 |
第4章 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成分 |
4.1 样品采集和岩性特征 |
4.2 ZK0615 钻孔地层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
4.3 LA-ICP-MS 测定包裹体成份 |
4.3.1 实验条件 |
4.3.2 实验结果 |
第5章 古湖水成分及钾矿成因 |
5.1 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反演古湖水成分 |
5.1.1 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成分 |
5.1.2 反演古湖水钾含量的对比 |
5.2 富钾卤水成因 |
5.2.1 地形提供了水体的汇聚条件 |
5.2.2 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 |
5.2.3 周围基岩、含盐地层等物源条件 |
5.2.4 深部富钙水的补给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城市大气降尘颗粒物污染现状 |
1.1.2 大气降尘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
1.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来源 |
1.3 国内外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 |
1.3.1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粒径研究 |
1.3.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化学特征研究 |
1.3.3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 |
1.3.4 大气降尘的源解析研究 |
1.4 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石家庄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
2.1.1 区域位置 |
2.1.2 气候及水系分布 |
2.1.3 工业布局 |
2.1.4 社会经济 |
2.1.5 土壤分布 |
2.1.6 石家庄市区主要环境问题 |
2.2 唐山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
2.2.1 唐山市区概况 |
2.2.2 唐山市区生态环境概况 |
2.2.3 唐山城市环境环境概况 |
2.3 河北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概况 |
第三章 大气降尘样品采集处理与矿物学特征分析 |
3.1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样品分析试验的技术要求 |
3.2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与分析 |
3.2.1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实验 |
3.2.2 大气降尘粒径分析 |
3.3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与分析 |
3.3.1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实验 |
3.3.2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分析 |
3.4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与分析 |
3.4.1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实验 |
3.4.2 大气降尘微形貌貌特征分析 |
第四章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
4.1 源解析方法的选择 |
4.2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
4.2.1 大气降尘颗粒物迁移距离的确定 |
4.2.2 标识物的选定 |
4.2.3 大气降尘的受体模型源解析 |
4.3 城市大气降尘矿物研究的环境意义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四、水钙芒硝和盐镁芒硝在我国首次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Na+,K+,Mg2+,Ca2+//Cl-,SO42--H2O六元体系中杂卤石形成条件的再认识[J]. 李东东,高丹丹,边绍菊,李武,董亚萍. 地学前缘, 2021
- [2]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J]. 蔡剑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 [3]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下镁钾硫酸盐形成矿物学研究[D]. 海擎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12)
- [4]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D]. 李正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J].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 地质学报, 2016(09)
- [6]中国地下盐矿特征及盐穴建库地质评价[D]. 常小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7]罗布泊盐湖盐类矿物特征、成因与成钾作用[D]. 孙小虹.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0)
- [8]罗布泊巨厚钙芒硝沉积特征及其成因[D]. 赵海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S2)
- [9]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湖水成分反演 ——基于原生石膏流体包裹体[D]. 王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S2)
- [10]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D]. 陈智贤.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