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机数据流磁带机驱动接口和软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慧阳[1](2015)在《智能水电厂一体化管控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水电二次自动化系统逐渐显露出信息共享难度大、一体化程度低、技术标准差异大、源网协调能力不足、智能决策能力有限等问题,难以在发电环节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无法实现智能电网的理念。本文对水电厂现有自动化系统运行状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信息通信技术,并借鉴智能电网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水电厂各类运行生产数据进行整合,从软硬件基础平台、水电标准通信总线、水电厂CIM模型(水电公共信息模型,描述水电厂的所有主要对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一体化管控系统,实现水电厂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和安全运行。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现状。根据水电厂当前实际情况,分析了现有各个专业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证了一体化管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提出了基于IEC61850、IEC 61970标准的全厂生产运行设备及资源规范的统一模型标准——水电CIM模型规范,以及基于IEC61850、IEC 61970标准的水电标准通信总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以一体化管控平台为核心,高速光纤传输网络为物理基础,水电标准通信总线为标准,水电CIM模型为支撑的面向服务的水电厂一体化管控分布式体系结构,以此实现水电厂各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整合,支持经济运行、状态检修决策支持、安全防护多系统联动等智能应用,实现一体化管控的运行管理模式。3)通过对典型工程实施应用的分析,论证了水电厂一体化管控在自动完成各类生产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检测以及水电厂经济运行、大坝安全分析评估决策支持、防汛决策支持、状态检修决策支持、安全防护多系统联动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效益,表明了系统的领先性、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
倪薇[2](2014)在《云南福来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旅游酒店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过程中日常数据传送慢,错误率高,效率低,难以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给酒店管理者,大大影响了酒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带来了管理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同样给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酒店管理行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软件运行已经经过改进和创新,功能非常全面,但一方面,其操作语言是英语,加之价格不菲,在我国普及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我国酒店管理模式和方法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这样在具体操作和维护,二次开发方便存在很大困难;国内开发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大部分是专业设计人员而不是酒店人员参与开发设计,对于酒店管理的内部条例、管理和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也不适合酒店实际管理需要。该系统具有以下特性:系统采用三层数据架构设计,即数据层、业务规则层以及界面层,这种设计方式的好处是便欲系统日后的功能扩展和日常系统维护。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SQL Server 2008相对于SQL Server 2000功能更加强大,性能更加稳。该系统可实现对云南福来酒店的预定管理、接待管理、结账管理、问询管理、夜审管理、财务管理、客房中心管理、商房中心管理和系统管理的9项管理功能。经过试运行,证明能够满足对云南福来酒店包括前台客服管理到后台数据维护的一切需求,使云南福来酒店的管理效率大为提高。限于本人的技术水平,以及投入系统开发的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系统很多重要的功能模块如酒店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的集成等等还有待今后予以扩充。该系统的开发现在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相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新、更优秀的酒店管理软件会辈出,从而使云南福来酒店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陈春艳[3](2011)在《一种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多目标综合测量系统的检前记录数据采用软件方式进行事后回放,目的是应用不同算法多次回放,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外测精度。但是,记录数据的回放时间较长,使得任务数据处理周期大大延长,给试验任务保障造成较大压力;此外,事后回放数据有时质量较差,使得多目标综合测量系统的工作效率受到较为显着的影响。本文对检前记录数据回放耗时太长、任务保障难度大、回放数据质量较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检前记录器工作原理和任务要求,研究并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一块检前记录回放板和信号调理模块。其中,信号调理模块完成4路70MHz中频输入信号的AGC控制,记录回放板完成4路70MHz中频信号和1路B码信号的采集、记录与回放功能、4路70MHz中频输出信号的滤波、放大及电平调理功能,这样就使得记录回放功能自成一体,从而实现检前记录数据的记录和回放。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可以实现检前数据的1:1记录回放时间比,对提高靶场设备综合参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系统已经在靶场得到了应用,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实践中经受越来越多的任务考验。
宋洪治[4](2011)在《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文中指出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息息相关,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需要减少我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需要建立自己的石油勘探产业链。而石油勘探仪器是这个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地震勘探仪器为了满足高分辨率勘探的需求,普遍具有大道数、小道间距、单站单道的特点,其数据传输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运行的操作系统、使用的网络协议,以及网络内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都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而且传感器网络负责感知的实际物理世界也将一定的不确定性引入运行的网络。所以对于传感器网络,需要对实际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使用的操作系统以及协议栈。通常单纯模拟算法或协议是不够的。因为算法往往在网络仿真平台中实现,使用的都是特定的网络仿真平台提供的特性,并没有考虑到运行节点的实际硬件特性和节点上运行的操作系统的特性。由于忽略了这些与应用紧密相关的因素,在网络仿真平台中很难模拟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紧密相关的特性,尤其是中断处理、任务调度、内存管理这些基本的底层功能,而这些基本功能极大地影响了节点的行为与效率。所以,有时候网络平台上行得通的算法或协议,在实际节点中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整个系统仿真的完整性与逼真度。而且由于网络仿真平台本身和实际系统的差异性,导致了算法或协议在仿真研究过程结束之后,必须结合实际的应用重新实现,不利于代码的重用,加长了开发周期与代码维护的工作量。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对算法或协议进行改动之后,在不同的平台上都实施一次同样的改动。受到实际节点的软硬件平台的限制,同样的目的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尤其对于传感器网络协议跨层设计的应用,要求可以直接操作底层硬件,以便高效率地完成数据的传输。这使得与硬件平台紧密相关的部分除了算法思想,具体实现几乎与网络仿真器中的实现完全不同,不利于代码的复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使用多线程模拟多任务,信号模拟硬件中断的方法实现了FreeRTOS模拟器,并将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器集成,构成了网络仿真平台。在兼顾网络仿真器本身具有的扩展性的基础上,弥补了单纯使用网络仿真器的不足,对传统网络仿真平台的完整性、逼真度以及代码的复用性方面进行了增强。本论文以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研究和实现为核心,总体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地震传感器网络、多任务嵌入式OS模拟器的实现、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平台的集成、总结与展望。第1章作为绪论,介绍了油气勘探的方法,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地震勘探仪器用于数据传输的几种拓扑结构。结合当前第五代和第六代地震勘探仪器使用的网络结构,给出了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并简要讨论了网络的研究方法,以及采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时,网络仿真器应该满足的特性。为了克服当前网络仿真的不足,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章从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地震分辨率的概念,不同的分辨率标准,分辨率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分辨率和地震传感器网络规模的因素。本章也简要介绍了一些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方法,并定量计算了这些方法对道间距的需求。最后,讨论了这些地震勘探方法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影响,以及地震勘探仪器的平均道数和数据传输方式的发展趋势。第3章讨论了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已经存在的很多用于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和协议的跨层设计方法。本章还讨论了目前第五代和第六代地震仪器系统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并给出了使用这些数据传输方式的代表仪器实例。在现有无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全无线地震勘探系统需要满足的特性,讨论了一种可能的全无线地震勘探仪器,即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使用的技术路线。最后指出,适用于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算法或协议的研究,以及地震传感器网络新结构的研究,都需要结合网络仿真的方法。第4章主要研究用于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本章在讨论了适用于仿真平台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适用于仿真平台的FreeRTOS系统,及FreeRTOS模拟器在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在比较了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模拟的实现方式之后,选择了使用进程模拟的方式。采用线程模拟任务,信号模拟中断实现了FreeRTOS核心的模拟。采用异步I/O和层次化的设计实现了硬件外设的模拟。这种设计方法还适用于其它轻量级多任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模拟。最终实现的FreeRTOS模拟器基本系统只消耗了120KB的内存,平均每个测试任务消耗了10KB左右的内存。这样对一个代表地震传感器网络节点运行的FreeRTOS模拟器,若运行有4个用户任务,只需要消耗不到200KB的内存。第5章主要讨论将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器集成的方法。在比较了不同的网络仿真器后,综合考虑了网络仿真器应具有的特性,选择ns-3作为仿真平台的网络仿真器。使用了同步点完成ns-3与FreeRTOS模拟器的同步和数据交换,并给出了真实仿真系统的三个基本条件。采用了网格状的拓扑结构,泛洪的方式对仿真平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运行FreeRTOS模拟器的仿真网络,仿真1000个节点时,大约使用了170MB的内存。第6章是整篇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归纳总结了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工作成果,阐述了论文的创新点,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目标。
李乐星[5](2009)在《基于ARM的喷浆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论文分析了国内对喷浆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阐述了国内外喷浆机器人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自行研制的小型喷浆机器人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并以小型喷浆机器人为应用载体,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S3C2410的小型喷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操作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此系统融合了嵌入式系统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控制技术。根据操作器和控制器要实现的功能,分别对操作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并详细描述了两部分的硬件组成结构。此系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型喷浆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对操作器的设计中,使用了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论文简单的介绍了Windows CE系统的特点、广泛应用、组成架构和移植过程;另外针对驱动程序的编写特点,简单地介绍了Windows CE下的本机驱动程序,详细介绍了流接口驱动程序,包括流接口驱动的入口点、单访问和多访问方法以及流接口驱动的接口函数;并针对操作器的特点和功能完成了流接口驱动程序,其关键在于UART驱动程序的开发,并详细介绍了各驱动接口函数实现的功能,另外完成了满足喷浆机器人控制需求的应用软件。在对控制器的设计中,使用了嵌入式Linux系统作为软件平台。论文简单介绍了Linux系统的特点和未来的前景,详细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步骤和系统的建立过程,包括bootloader、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移植。然后针对Linux下驱动程序的编写特点,介绍了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原理、设备驱动和文件系统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字符设备驱动的框架和字符设备驱动的接口函数以及字符设备的注册和卸载过程,并针对控制器的特点和功能完成了字符设备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其关键在于开关量输出驱动程序和PWM驱动程序的开发,并详细介绍了各字符驱动接口函数实现的功能。
朱庆双[6](2008)在《一种应用于数控系统的USB主从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总线和接口技术的发展,在数控加工车间如何更加可靠、快速、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成为数控制造领域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USB技术以其高速、可靠、通用性强等特点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发展迅猛,而USB主从接口芯片的出现,使得USB总线通信在没有PC参与的情况下成为可能。课题针对普遍使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只能通过传统RS232串行口与PC机交换数据的现状,设计了USB主从机系统。通过对USB主机和从机接口技术的深入研究,根据实现功能和设计要求,选用CH375A作为USB主从接口芯片,采用STC89C516RD+作为核心处理器搭建了系统硬件平台。系统的软件体系包括系统工作在主机模式下的单片机固件程序和工作在从机模式下的固件程序以及相应的PC端软件。系统工作在主机模式下时能以FAT文件格式访问USB存储设备,并通过RS232总线与数控系统进行串口通信,经济型数控系统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该系统可以读写USB存储设备。工作在从机模式下时,经济型数控系统通过RS232接口连接主从机系统,利用主从机的USB接口作为USB设备连接至PC的USB接口,此时系统作为DNC接口模块,在PC机上安装上主从机的USB驱动程序后,通过PC端的USB总线通讯软件,实现PC与经济型数控系统的基于USB总线的DNC通讯。系统具有液晶显示功能,其工作模式、数据处理方式等可通过按键以级联菜单方式进行选择操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由51单片机STC89C516RD+和USB接口芯片CH375A组成的USB主从机系统,将计算机的USB总线管理机制和传输机制引入到数控加工领域,通过对RS232接口的功能扩充,经济型数控系统不仅可以读写USB存储设备,而且可以通过由USB总线构成的小规模集中控制网络来实现分散的数控系统集中控制,实现低端数控系统的功能升级。单片机固件程序具有很好的结构可以很容易的移植到中高档数控系统的32位处理器中,同时,数控系统的USB接口取代RS232串行口成为趋势,课题通过主从机扩展了经济型数控系统的RS232接口功能,实现计算机与数控系统间的USB总线通讯,为后续开发USB接口积累了技术经验。
陈伟[7](2007)在《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振动是影响汽车性能的重要因素,会严重影响汽车的平顺性以及其他性能。因此对汽车振动的测试、信号处理以及平顺性的分析是汽车测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传统的测试方法所需的测试仪器繁多复杂,导致测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虚拟仪器正在逐渐成为测试领域的发展方向。本课题就是充分利用了虚拟仪器的优点开发了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本文研究开发了一套以PC机为硬件平台、以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开发的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配合必要的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和数据采集卡组成的便携式振动和平顺性测试和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结果显示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汽车的振动信号进行模块化的操作,信号采集模块包括自由采集和触发采集两种,分别适用于连续随机信号和冲击信号的采集。软件的处理功能主要有时域分析、幅值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联合分析和平顺性分析五个模块组成,可以对振动信号信号进行自相关与互相关处理、均值和方差计算、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统计、自功率谱、互功率谱、频率响应函数、相干函数、倒频谱分析、短时傅立叶分析以及平顺性分析。经过可行性与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功能全面,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较高的性价比。
陶轶[8](2007)在《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在军事、工业和民用等多个领域多种场合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多个与国防预研项目和民用监控项目相关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中,如何在简化系统硬件结构的情况下保持图像数据的高速传输性;如何解决实时采集过程中的丢帧问题和存储空间不够的问题;如何提高系统硬件可扩展性和适应多场合的便携性是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该系统选用连接简单传输速率达到480Mbps的USB2.0接口,采用SRAM的乒乓缓冲操作,以及通过简化电路等方式保证高速传输性;以160GB以上容量的IDE笔记本硬盘为数据大容量存储介质,采用FPGA+USB的核心构架进行控制,单进程工作的脱机模式下可解决多进程因素导致的丢帧问题;该系统提供红外和电视图像信号通道,具有实时显示和处理后显示功能,能够在联机和脱机两种模式下进行存储,提供独立电源模块以增加系统的便携性,该系统还能通过接口扩展图像处理和视频压缩等功能。本文将从系统功能需求,相关关键技术,总体方案设计,软硬件设计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全面的介绍。本课题所设计的系统已经实现主体部分并已经应用到多个课题和研究项目中。随着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功能的不断更新,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程志强[9](2007)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机电系统的振动测试及模态分析设计一套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能够完成多通道信号的实时数据采集、测试的控制与实时显示、数据存储与分析等功能。传统的测试系统由分立的测量仪器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性能的增强,以及各种专业软件的产生,虚拟仪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课题选用以PC和数据采集卡为硬件平台、以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配合必要的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和数据采集卡组成的多通道振动测试分析系统。本文对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原理、组成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作了简要阐述,对振动测试和分析技术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模态分析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对随机子空间法辨识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其在模态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接下来对虚拟仪器技术以及LabVIEW软件作了简要介绍,最后详细说明了振动测试硬件平台及其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并进行了测试验证。实验证明:该系统利用LabVIEW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调用具有丰富数学运算功能的Matlab函数,实现了数据采集、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回放测量、模态分析、输出打印等功能。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测试系统方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较高的性价比,并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界面友好的特点,适合于工程人员和实验室使用。
汪小平[10](2007)在《基于PC开放式数控鞋楦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鞋楦数字化加工系统的体系结构正产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由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向开放式体系结构发展。在鞋楦的加工精度、光滑度、款式、生产效率上,传统的制楦加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鞋楦生产的需求,因此研制加工高档鞋楦的高速高精度数控鞋楦机具有现实意义。论文以广东佛山狮玛科技有限公司“数控鞋楦机系统的研制”为背景,从参考国外中高档数控系统整体设计结构入手,分析了几种开放式经济型数控鞋楦机系统的实现方案。通过比较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后采用了基于MECHATROLINK高速现场总线、“NC嵌入P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鞋楦机系统的设计方案。在硬件上,首次采用日本安川公司的MP2100运动控制卡、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进行了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在软件上,采用运动控制卡附带的运动控制接口函数Motion API结合MPE720、梯形程序、运动程序进行了上层管理软件和数控驱动程序的编制,特别是在鞋楦数据实时更新程序的实现中,巧妙的运用虚拟轴的设计思想,解决了数控鞋楦机加工过程中四轴实时同步的技术难题。本文是关于开放式经济型数控鞋楦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实现,对国内开放式经济型数控系统的研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微机数据流磁带机驱动接口和软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数据流磁带机驱动接口和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水电厂一体化管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IEC61850在控制设备的应用 |
1.2.2 计算机监控技术 |
1.2.3 水情测报技术 |
1.2.4 水电厂主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结构与功能 |
2.1 基本结构 |
2.2 设计原则 |
2.2.1 平台一体化 |
2.2.2 标准化与规范性 |
2.2.3 开放性与易维护性 |
2.2.4 可靠性与安全性 |
2.2.5 可管理和可配置性 |
2.3 信息流程与处理 |
2.4 基础数据平台 |
2.4.1 实时数据库 |
2.4.2 关系数据库 |
2.4.3 文件数据库 |
2.4.4 数据中间件 |
2.4.5 水电厂数据模型研究 |
2.5 基础服务平台 |
2.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5.2 系统服务 |
2.5.3 系统监视与管理 |
2.5.4 人机界面展示 |
2.5.5 GIS展示 |
2.5.6 对外信息发布 |
2.5.7 二次开发接口支持 |
2.6 基础应用平台 |
2.6.1 运行监控 |
2.6.2 经济运行 |
2.6.3 生产管理 |
2.6.4 大坝安全信息管理 |
2.6.5 安全防护 |
2.6.6 状态监测与状态检修 |
2.6.7 多系统联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体化管控平台的实现 |
3.1 平台技术框架与规范 |
3.1.1 水电厂数据模型规范与命名规范 |
3.1.2 数据访问层框架 |
3.1.3 数据采集通信框架 |
3.1.4 应用服务框架 |
3.1.5 任务维护框架 |
3.1.6 消息框架 |
3.1.7 通信接口与规范 |
3.1.8 企业级服务总线与消息总线框架 |
3.1.9 人机界面标准规范 |
3.1.10 人机界面框架 |
3.2 数据访问层 |
3.2.1 功能划分 |
3.2.2 数据库建模 |
3.2.3 数据库实现 |
3.2.4 数据访问实现 |
3.2.5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转移 |
3.2.6 数据跨区同步方案 |
3.2.7 数据采集 |
3.2.8 数据通信 |
3.3 服务层 |
3.3.1 后台服务系统结构 |
3.3.2 后台服务实现 |
3.4 界面展示层 |
3.4.1 画面编辑工具 |
3.4.2 人机界面 |
3.4.3 图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应用 |
4.1 电站概况 |
4.2 系统结构 |
4.3 硬件组成 |
4.4 系统功能 |
4.5 总体运行情况 |
4.6 经济效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云南福来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
1.1.1 系统开发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软件建模工具UML |
2.2 开发技术 |
2.2.1 PowerBuilder简介 |
2.2.2 SQL SERVER技术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云南福来酒店组织结构图 |
3.3 系统业务分析 |
3.3.1 系统业务描述 |
3.3.2 系统业务数据描述 |
3.4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5 系统功能需求用例分析 |
3.6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架构概要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4.4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 |
4.5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6 网络管理体系设计 |
4.7 网络设备配置与选型 |
4.8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
5.1 系统建模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5.2.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开发工具及环境配置 |
6.2 系统功能实现 |
6.2.1 登录界面功能实现 |
6.2.2 系统主界面实现 |
6.2.3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实现 |
6.3 系统测试 |
6.3.1 测试步骤 |
6.3.2 测试环境 |
6.3.3 功能测试方法 |
6.3.4 功能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一种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检前记录回放系统 |
1.2 检前记录回放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必要性分析 |
1.2.1 目前事后回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2 实现后可为调频遥测数据的事后回放提供支持 |
1.2.3 检前记录数据事后回放模式需要改造 |
1.3 本系统的研究方向 |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构 |
第二章 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研究方案及技术途径 |
2.1 新型回放系统技术方案 |
2.2 记录回放板的研制 |
2.3 信号调理模块的研制 |
2.4 系统功能 |
2.4.1 自检功能 |
2.4.2 参数设置功能 |
2.4.3 记录功能 |
2.4.4 回放功能 |
2.4.5 实时状态监测功能 |
2.4.6 系统操作控制与远程监控功能 |
2.4.7 数据处理功能 |
2.4.8 数据交换功能 |
2.5 技术指标 |
2.5.1 信号记录指标 |
2.5.2 信号回放 |
2.5.3 工作方式 |
2.5.4 设备供电条件 |
2.5.5 环境条件 |
2.5.6 系统可靠性 |
第三章 记录分系统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 |
3.1 基本原理 |
3.2 带通采样 |
3.3 数据存储 |
3.4 高速持续大容量数据存储 |
3.5 数据备份与恢复 |
3.6 记录回放原理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组成与接口关系 |
4.1.1 硬件组成 |
4.1.2 接口关系 |
4.2 硬件电路 |
4.2.1 信号调理模块 |
4.2.2 记录回放板 |
4.2.3 数据处理与控制在 FPGA 中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控制软件 |
5.1 软件组成 |
5.2 运行环境 |
5.3 软件结构 |
5.4 软件工作流程 |
5.4.1 开机模块 |
5.4.2 关机模块 |
5.4.3 系统总控模块 |
5.4.4 参数设置模块 |
5.4.5 记录模块 |
5.4.6 回放模块 |
5.4.7 备份模块 |
5.4.8 恢复模块 |
5.4.9 远程监控 |
5.5 系统控制软件主界面 |
5.5.1 预览功能 |
5.5.2 记录功能 |
5.5.3 回放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气勘探方法 |
1.2.1 勘探方法 |
1.2.1.1 地质法 |
1.2.1.2 物探方法 |
1.2.1.3 钻探法 |
1.2.2 地震勘探方法 |
1.3 油气勘探仪器发展历史 |
1.3.1 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 |
1.3.2 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
1.3.3 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
1.3.4 早期遥测地震仪 |
1.3.5 24 位遥测地震仪 |
1.3.6 全数字遥测地震仪 |
1.4 地震勘探仪器的拓扑结构 |
1.4.1 流水线结构 |
1.4.2 总线结构 |
1.4.3 网络结构 |
1.5 地震传感器网络 |
1.5.1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结构 |
1.5.2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法 |
1.5.2.1 分析法 |
1.5.2.2 实验法 |
1.5.2.3 仿真法 |
1.5.3 网络仿真工具应满足的特性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
2.1 地震分辨率 |
2.1.1 地震分辨率定义 |
2.1.2 横向分辨率 |
2.1.3 纵向分辨率 |
2.1.3.1 Widess 准则 |
2.1.3.2 Rayleigh 准则 |
2.1.3.3 Ricker 准则 |
2.1.4 纵向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公式 |
2.2 影响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因素 |
2.2.1 覆盖次数的选择 |
2.2.2 道间距的选择 |
2.2.2.1 最小道间距 |
2.2.2.2 最大道间距 |
2.2.3 排列长度 |
2.2.4 仪器的道数 |
2.3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 |
2.3.1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 |
2.3.2 AVO 技术 |
2.3.3 宽方位角三维地震技术 |
2.3.4 广角反射波勘探技术 |
2.3.5 横波地震勘探 |
2.3.6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 |
2.4 高密度采集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地震传感器网络 |
3.1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3.2 地震传感器网络需要注意的问题 |
3.2.1 高效、可靠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
3.2.2 可靠的路由算法 |
3.2.3 跨层优化设计 |
3.2.4 能量问题 |
3.3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 |
3.3.1 有线数据传输方式 |
3.3.2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 |
3.3.3 有线/无线混合传输 |
3.3.4 存储式数据回收 |
3.4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 |
3.4.1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需要满足的的特性 |
3.4.2 短程无线传输技术 |
3.4.3 远程无线传输技术 |
3.4.4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混合结构 |
3.4.4.1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对物理层的要求 |
3.4.4.2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对MAC 层的要求 |
3.4.4.3 用于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修改的WiMedia MAC |
3.5 小结 |
第4章 多任务嵌入式 OS 模拟器的实现 |
4.1 OS 的模拟方法 |
4.1.1 虚拟机技术 |
4.1.1.1 进程级虚拟机 |
4.1.1.2 系统级虚拟机 |
4.1.2 调试技术 |
4.2 用于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嵌入式OS 的特点及需求 |
4.3 FreeRTOS 简介 |
4.3.1 任务管理 |
4.3.2 任务间通讯和同步 |
4.3.3 内存管理 |
4.4 嵌入式OS 模拟器的层次 |
4.5 嵌入式OS 多任务的模拟 |
4.5.1 用户空间单进程模拟多任务 |
4.5.2 POSIX 线程模拟多任务 |
4.5.3 任务模拟方法的比较 |
4.6 FreeRTOS 模拟器的基本策略 |
4.6.1 任务模拟策略 |
4.6.2 中断模拟策略 |
4.6.3 原子性、顺序性保证策略 |
4.6.4 模拟器内部请求处理方式 |
4.6.4.1 基本请求 |
4.6.4.2 管理请求 |
4.7 FreeRTOS 模拟器的中断管理 |
4.8 FreeRTOS 模拟器中断底半部请求和任务请求的同步 |
4.9 FreeRTOS 模拟器的管理线程 |
4.10 FreeRTOS 模拟器的任务管理 |
4.10.1 任务的挂起与激活 |
4.10.2 任务的创建 |
4.10.3 任务的销毁 |
4.11 FreeRTOS 模拟器外设的模拟 |
4.11.1 FreeRTOS 模拟器的系统时钟 |
4.11.2 FreeRTOS 模拟器的其它外设 |
4.11.2.1 支持异步消息通知的方式 |
4.11.2.2 AIO 层 |
4.11.2.3 AIO Unix 套接字层 |
4.11.2.4 设备层 |
4.11.2.5 网络设备 |
4.12 FreeRTOS 模拟器的结构 |
4.13 FreeRTOS 模拟器的测试 |
4.14 小结 |
第5章 FreeRTOS 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平台的集成 |
5.1 网络仿真平台需满足的特性 |
5.2 相关工作 |
5.3 网络仿真器的比较 |
5.3.1 ns-2 |
5.3.2 ns-3 |
5.3.3 OMNeT++ |
5.3.4 JiST |
5.3.5 SimPy |
5.3.6 网络仿真器性能的比较 |
5.3.6.1 测试方法 |
5.3.6.2 一致性测试 |
5.3.6.3 性能比较 |
5.3.6.4 网络仿真器的选择 |
5.4 ns-3 简介 |
5.4.1 ns-3 的特点 |
5.4.2 ns-3 中关键的抽象 |
5.5 FreeRTOS 与ns-3 的集成 |
5.5.1 基本策略 |
5.5.2 ns-3 和FreeRTOS 模拟器的同步 |
5.5.2.1 同步信号 |
5.5.2.2 同步点 |
5.5.3 ns-3 和FreeRTOS 模拟器间的数据传输 |
5.5.4 节点的启动 |
5.5.5 节点的销毁 |
5.6 仿真平台的测试 |
5.7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基于ARM的喷浆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喷浆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
2 喷浆机器人及嵌入式技术的介绍 |
2.1 喷浆机器人的介绍 |
2.2 嵌入式技术的介绍 |
3 小型喷浆机器人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3.1 系统平台整体设计 |
3.2 S3C2410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
4 小型喷浆机器人操作器软件实现 |
4.1 Windows CE系统简介 |
4.2 Windows CE的移植过程 |
4.3 基于Windows CE系统下的软件实现 |
5 小型喷浆机器人控制器软件实现 |
5.1 Linux系统简介 |
5.2 嵌入式Linux开发步骤 |
5.3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建立 |
5.4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下的软件实现 |
5.5 小型喷浆机器人调试结果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操作器电路原理图 |
附录 B 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
(6)一种应用于数控系统的USB主从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控系统接口技术 |
1.1.2 USB技术的产生和特点 |
1.2 研究意义 |
1.3 USB主从机功能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USB接口技术与数控系统DNC接口技术研究 |
2.1 USB接口的主机和从机功能分析 |
2.1.1 USB主机接口 |
2.1.2 USB从机接口 |
2.2 数控系统DNC接口技术 |
2.2.1 数控系统DNC接口功能分类 |
2.2.2 数控系统DNC基本功能 |
2.2.3 分布式数控系统集成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SB主从机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USB主从机系统硬件框架 |
3.2 USB主从机系统硬件实现方案 |
3.3 USB主从机系统硬件平台组成 |
3.3.1 系统控制芯片-STC89C516RD+ |
3.3.2 USB接口芯片-CH375A |
3.3.3 数据存储器(SRAM)芯片-HY62256 |
3.3.4 液晶显示模块-LCM1602 |
3.4 USB主从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4.1 USB主从接口电路设计 |
3.4.2 STC89C516RD+与HY62256连接电路设计 |
3.4.3 LCM1602液晶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4.4 串口电平转化电路及外部复位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SB主从机系统在主机模式下的软件设计 |
4.1 单片机读写USB存储设备的实现方案 |
4.2 数控系统通过主从机外扩USB主机接口 |
4.2.1 数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方式 |
4.2.2 数控系统读入U盘中指定加工文件的实现 |
4.2.3 数控系统以FAT文件格式写数据到U盘 |
4.3 主从机系统人机界面的程序设计 |
4.3.1 液晶驱动 |
4.3.2 三级操作菜单的编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SB主从机系统在从机模式下的软件设计 |
5.1 从机模式下的固件设计 |
5.1.1 计算机与CH375A端对端的USB通讯 |
5.1.2 固件程序的实现 |
5.2 主从机USB驱动程序设计 |
5.2.1 WDM驱动程序模型 |
5.2.2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3 基于USB主从机的DNC系统的设计 |
5.3.1 DNC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3.2 PC端软件设计 |
5.3.3 在线加工技术的实现 |
5.3.4 数控机床远程调用加工程序的实现 |
5.3.5 USB通讯软件界面功能说明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系统调试总结 |
6.1.1 系统硬件调试 |
6.1.2 系统软件调试 |
6.1.3 系统功能测试 |
6.2 系统待改进之处 |
6.3 USB技术展望 |
6.3.1 支持更多的设备类 |
6.3.2 USB OTG的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图 |
(7)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 振动测试技术与测试仪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与发展简介 |
2-1 虚拟仪器概述 |
2-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2-1-2 虚拟仪器的分类和发展方向 |
2-1-3 虚拟仪器的特点 |
2-2 虚拟仪器的构建技术 |
2-2-1 虚拟仪器的硬件组成 |
2-2-2 虚拟仪器的软件 |
2-3 图形化编程语言 LabVIEW |
第三章 振动测试技术及信号的分析与数字处理技术 |
3-1 振动测试技术 |
3-1-1 振动测试概述 |
3-1-2 振动测试分析仪及其发展 |
3-1-3 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组成 |
3-2 信号采样原理和实现 |
3-2-1 测试信号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步骤 |
3-2-2 采样定理和频率混叠 |
3-2-3 A/D 转换 |
3-2-4 量化与量化误差 |
3-3 信号的分析与处理技术 |
3-3-1 信号的时域分析 |
3-3-2 信号的幅值域分析与处理 |
3-3-3 信号的频域分析与处理 |
3-3-4 信号的时频域分析 |
3-3-5 信号的泄漏与加窗 |
3-4 汽车平顺性概述 |
3-5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指标 |
3-5-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3-5-2 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配置 |
4-1 概述 |
4-2 加速度传感器和电荷放大器 |
4-2-1 加速度传感器 |
4-2-2 电荷放大器 |
4-3 数据采集卡的选用 |
4-3-1 SC-2040 8 通道并行采样保持卡 |
4-3-2 DAQCARD-AI-16E-4 数据采集卡 |
第五章 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测试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 软件模块化设计 |
5-3 系统的主界面程序设计 |
5-4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的设计 |
5-5 文件操作模块设计 |
5-6 时域分析模块设计 |
5-7 幅值域分析模块设计 |
5-8 频域分析模块设计 |
5-8-1 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模块的编写 |
5-8-2 倒频谱分析模块的编写 |
5-8-3 频率响应函数和相干函数模块的编写 |
5-9 时频联合分析模块设计 |
5-10 平顺性分析模块的设计 |
第六章 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实验测试与验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系统功能和技术指标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USB2.0 技术 |
2.1 USB 规范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2.2 EZ-USB FX2 高速外设控制器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FPGA 和硬盘接口技术 |
3.1 FPGA 设计技术 |
3.2 硬盘接口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1 各种基于USB 的图像采集存储系统设计方案比较 |
4.2 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设计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硬件设计 |
5.1 电源模块设计 |
5.2 数据信号输入输出传输通道设计 |
5.3 A/D 和D/A 模块设计 |
5.4 图像传输存储主模块设计 |
5.5 印制板与可靠性设计 |
5.6 硬件调试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软件设计 |
6.1 FPGA 设计 |
6.2 IDE 控制设计 |
6.3 USB 软件设计 |
6.4 PC 软件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主体板 |
附录2 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扩展板 |
(9)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振动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基本理论 |
2.1 振动测试的研究内容 |
2.2 振动测试技术 |
2.2.1 振动测试技术概述 |
2.2.2 稳态正弦激励测试技术 |
2.2.3 随机激励测试技术 |
2.2.4 脉冲激励测试技术 |
2.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
2.3.1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步骤 |
2.3.2 数字信号处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2.4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振动测试中的应用 |
2.4.1 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模态分析技术 |
3.1 模态分析技术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3.1.1 模态分析技术的概念 |
3.1.2 模态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
3.2 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 |
3.2.1 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3.2.2 随机子空间法(SSI)系统参数识别的过程与基本原理 |
3.2.3 模态分析 |
3.2.4 稳定图(stabilization diagram)在模态阶数估计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 |
4.1 振动测试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4.2 虚拟仪器技术 |
4.2.1 虚拟仪器概念 |
4.2.2 虚拟仪器的硬件构成 |
4.2.3 虚拟仪器的软件架构 |
4.3 虚拟测试 |
4.4 虚拟仪器技术在振动测试中的应用 |
4.4.1 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组成 |
4.4.2 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的硬件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5 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测试 |
5.1 LabVIEW开发环境 |
5.2 虚拟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 |
5.2.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5.2.2 主调用程序的设计 |
5.2.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5.3 系统的实验测试 |
5.3.1 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设计技术指标 |
5.3.2 实验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A.1 系统主界面及其部分程序框图 |
A.2 数据采集模块界面及其部分程序框图 |
A.3 数据管理模块界面和部分程序框图 |
5.5 A.3 模态分析模块界面及其部分程序框图 |
附录B 随机子空间法模态分析中主要子Ⅵ |
B.1 奇异值子Ⅵ |
B.2 SSI辨识A,C子Ⅵ |
B.3 模态分析子Ⅵ |
B.4 稳定图子Ⅵ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PC开放式数控鞋楦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鞋楦设计加工方法 |
1.3 现场控制总线 |
1.4 国内外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数控系统 |
2.1 引言 |
2.2 数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
2.3 数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4 基于PC 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
3 数控鞋楦机系统整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数控鞋楦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
3.3 数控鞋楦机系统设计方案 |
3.4 运动控制卡的选型 |
3.5 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的选型 |
4 数控鞋楦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
4.1 引言 |
4.2 数控鞋楦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
4.3 运动控制器MP2100 |
4.4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5 数控鞋楦机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3 软件系统解决方案 |
5.4 编程环境的选择 |
5.5 数控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5.6 系统软件设计 |
5.7 鞋楦数据的实时化处理 |
6 结论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特色及创新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微机数据流磁带机驱动接口和软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水电厂一体化管控技术的研究[D]. 冯慧阳. 东南大学, 2015(02)
- [2]云南福来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倪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一种新型检前记录回放系统的设计[D]. 陈春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4]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D]. 宋洪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5]基于ARM的喷浆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乐星.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
- [6]一种应用于数控系统的USB主从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庆双.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7]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研究[D]. 陈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8]便携式图像高速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D]. 陶轶.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平台的设计[D]. 程志强. 北方工业大学, 2007(03)
- [10]基于PC开放式数控鞋楦机的研究与设计[D]. 汪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