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混凝土防水屋面板的耐久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栋,张泽宇,郭剑云,尚仁杰,孙小曦,杨志坚,龚超,蔡玉春[1](2021)在《钢结构建筑轻质环保围护体系产业化关键技术与产品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包括研发了基于金属板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保温装饰一体化轻质围护体系技术与产品,构建了能满足不同热工分区对外围护产品保温性能要求的围护系统方案。针对金属夹芯板外墙体系目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接缝进水、漏水等现象,针对金属夹芯板外墙、金属屋面风吸破坏以及北方金属屋面积雪危害等问题,从细部措施加强等角度展开研究。研发并总结多种建筑楼面板型式的节点构造和工艺,研发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包覆薄板包梁柱应用技术。针对钢结构建筑围护结构钢柱临近部位热桥、挑板式阳台和挑梁式阳台的保温节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温设计方法。围绕钢结构建筑高性能围护结构先进制造工艺、高效施工工法展开研究。最后介绍了示范技术在示范工程、示范生产线、示范产业园中的应用情况。
周铮[2](2021)在《新型节能材料及其在预制建筑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预制建筑是指现场组装有预制构件的建筑物,与传统结构相比,预制建筑的施工方式速度更快,施工过程中机械化程度更高,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新型节能材料主要材质是可回收材料和绿色环保材料。鉴于我国预制建筑发展现状,讨论了新型节能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势,介绍了预制建筑中的防水及保温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应用。
陈颢文[3](2021)在《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崔学宇,李军军,郭法成[4](2021)在《新首钢园区改造提升中的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新首钢园区的改造提升中,针对老旧工业建筑在保留修复和加固改造中的特点、难点及相应解决方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涉及到改造前的检测鉴定、设计指标,以及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管廊和通廊、围护结构等部分的加固改造和新增构件。综合运用了多种结构修补、加固、改造等技术手段,为类似工业遗存项目的改造提供了参考。
齐子航[5](2021)在《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当下乡村的生活生产所需,关中地区村民多采用轻钢结构结合常见建筑材料在既有砖混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加建。尽管目前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加建做法,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指导、系统的建构逻辑和良好的建造工艺,村民的自主加建实践中多出现加建部分风貌协调性不佳、功能实用性不高、居住舒适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村民自建的视角出发,以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加建调研实例为基础,结合建筑学科相关理论就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形态一体化设计进行研究,并尝试提出进一步优化。首先,本文以关中五市一区十三个村子基于既有砖混民居的自主加建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对该地区加建类型建立初步认知,明确包括采光天窗、储物棚、羊舍、防渗屋顶、遮阳雨棚在内的五种较为普遍的村民自主加建类型及其中应用的轻钢结构加建技术方法,并进一步归纳总结自主加建实践中存在的结构技术问题。其次,分别就以上五种加建类型中更能体现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矛盾的羊舍、储物棚和居住性能提升需求的采光天窗这三种加建类型作为典型展开研究。从村民和施工队这两种不同的施工主体出发,选取其中技法相对成熟的五个本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将不同加建类型中所应用的值得借鉴的轻钢构造做法及其结构形式表达手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就调研中普遍存在的加建建筑与既有民居建筑交接处的技术问题和由加建引发的加建建筑自身围护界面交接处的构造技术问题进行优化,针对前者,以屋面连接和墙面连接的构造做法为主;针对后者,以加建建筑与墙体交接和与地面交接处的构造做法为主。最后,结合文章第三章中提出的值得借鉴的构造技术及第四章中改良后的连接技术,以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中的储物棚、羊舍和采光天窗为例,从位置选择、功能空间优化和建筑性能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总结出一套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模式,以期对该地区村民自主加建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璐雅[6](2021)在《自监测金属屋面板加固结构静动力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轲[7](2021)在《云南省怒江州传统木楞房建筑适宜性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农业大国,乡村问题一直是围绕我国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乡村的居住问题与万千村民息息相关,是一个不断在探索解决的典型问题。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尤其是政策中对乡村宜居问题的强调,推动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与行动投入到广大的乡村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乡村建筑实践为解决乡村居住问题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越来越多异地搬迁或大拆大建的方式也使我们意识到对乡村的干预破坏了村民的场所记忆与乡村风貌,泯灭了乡村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尊重乡村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与地域风貌的基础上,对乡村建筑进行恰当的、适宜的更新改造具有其必要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怒江自治州的典型民居之一传统木楞房,通过分析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背景与人文社会背景,对传统木楞房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传统木楞房是沿着穴居文化的脉络,在多民族的影响下形成的,并对木楞房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传统木楞房的形态语言;其次通过现状调研与文献资料分析,对木楞房建筑现状与既有的更新实践进行评述,总结出建筑现状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村民自发更新中体现的对建筑更新的需求,从中总结提炼出更新源;通过对传统木楞房价值的分析以及木楞房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现代化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建筑适宜性更新的必要性;然后在前文基础上提出适宜性的更新原则以及协调风貌传承与居住环境更新的适宜性更新体系,并分别针对传统木楞房的功能空间、结构体系、室内环境、材料利用以及技术方式提出了原型调适的功能优化、体系融合的结构优化、宜居舒适的环境品质提升、适度使用的材料应用以及传承合作的更新技术五个方面相关的适宜性更新策略;最后以云南省怒江州雾里村的传统木楞房为例对其进行适宜性更新改造的具体实践,并通过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对更新的适宜性与否进行客观评测。现代化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人们在飞速发展和提升的现代生活意识下对居住环境品质和舒适性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同时留住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和居住观念,保护传统风貌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和更新中探寻一条适宜性的道路,通过适宜性更新方式达到保护与更新的平衡。
丁悦[8](2021)在《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类型及材料、构造做法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外墙引起的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绝大多数。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外墙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导致住宅能耗增大、室内热环境较差的问题,造成了建筑能源浪费,形成低效率高能耗的状态。因此,本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为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适合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以下简称呼包鄂)三个地区的垂直围护结构外墙节能形式。本文以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为研究对象。(1)分析呼包鄂地区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与测试,得到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门窗材料使用状况、门窗与节点部位传热性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热桥产生的部位与原因等;(2)通过对分析传热系数值与温度场分布,研究农村住宅中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实心砌筑方式下不同的承重材料、同一承重材料的不同厚度、以及保温体系的位置变化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出外贴40mm EPS保温板的200mm蒸压加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达到规范值要求的同时,其墙体的整体平均温度达到最高值,其保温性能最优越(3)分析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外窗型材、玻璃系统传热过程对保温性能的影响,探索热桥部位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与比较解决热桥的设计方法,得出加强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保温性能的措施有:外窗型材采用塑钢、玻璃系统选取三玻两腔玻璃LOW-E单块镀膜玻璃系统以及对热桥部位进行附加保温层可提高抗结露性能;(4)对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优化验证。首先运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原住宅节能方案下的能耗;然后选择合适的垂直围护结构构造体系,对比分析原住宅与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的单一因素、双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下对住宅能耗的影响,得出工况七(即改变综合因素)与原住宅能耗相比,工况七节能方案全年累计热负荷为4145.30k W·h,较原住宅较少11325.31k W·h,节能率达到最高值,为76.69%,节能效果十分明显,验证了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的正确性。本研究为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化及室内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的缺陷,促进了农村住宅节能、绿色、持续发展。
赵睿祺[9](2021)在《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为乡村民居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现有多数传统聚落更新改造盲目追求现代化空间模式与营建体系,忽视了传统民居自身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色,带来了村落原有风貌消逝、空间形制破坏和生态性能缺失等问题。为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居住体验、促进乡村发展,亟待建筑师加强对乡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关中乡村民居存量巨大,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新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而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王曲南堡寨村虽已荒废,但其基本格局和多数建筑尚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关中南堡寨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调查问卷、归纳分析等方法,梳理南堡寨村传统民居聚落和建筑空间模式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更新发展的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为该村更新设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性能提升”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各自影响因素下南堡寨村更新设计策略的作用肌理,分项凝练关中民居的更新设计策略。其中,在建筑空间的更新策略中,剖析了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与辅助功能的模块化;在建筑结构的更新策略中,探析了承重结构的置换、适配与围护结构不同界面的优化组合形式;在性能提升策略中,解析了对光、热、雨的应答策略。最后,以南堡寨村南寨门片区为实践对象,吸取关中地区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以提出的更新设计策略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和运用,构建了一套“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结构、文化与绿色、性能与品质”有机融合的民居更新设计模式。在中国唐村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的大背景下,南堡寨村荒废传统民居的更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可实现乡村的重生与可持续发展,使传统民居的价值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为关中地区类似需要转型的乡村民居更新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司丽超[10](2021)在《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省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乏大量文物建筑。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太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古建筑的关注,而对大量继续使用中的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价值少有挖掘,目前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全面的指导办法,保护和利用近现代文物建筑的过程经常依靠经验直觉,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近现代文物的破坏。本文基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评价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的综合价值评价,以科学评价为手段解决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问题,以价值为核心促进近现代文物建筑评定与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合理化。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法律条例及制度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近现代文物建筑评价认定与保护利用方面的不足。然后,研究并总结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类型、分布、保护等级,依据调研数据归纳出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建筑特征及现状问题。以太原市近现代文物的特征为基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参考现行规范标准,结合专家问询建议进而提取筛选出重要指标,试构建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逐层包含一级指标3个(人文历史价值、建筑本体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二级指标8个(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建筑技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23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价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确定其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方向。论文最后总结适用于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提出关于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本体的修复技术和文物建筑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旧址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针对其评价结果总结其相对应的保护策略和技术措施。
二、关于混凝土防水屋面板的耐久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混凝土防水屋面板的耐久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钢结构建筑轻质环保围护体系产业化关键技术与产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金属板的保温装饰一体化围护体系技术与产品 |
1.1 建筑金属外墙系统 |
1.1.1 外墙体系方案 |
1.1.2 外墙密闭性能研究 |
1.1.3 外墙抗风性能研究 |
1.1.4 不同热工分区的建筑金属外墙系统 |
1.2 建筑金属隔墙系统 |
1.3 建筑金属屋面系统 |
1.3.1 抗风措施装置 |
1.3.2 金属屋面阻雪和融雪装置 |
1.4 建筑楼面系统 |
2 基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保温装饰一体化围护体系技术与产品 |
2.1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建筑外墙系统 |
2.1.1 蒸压加气混凝土岩棉保温一体化复合墙板隔声性能 |
2.1.2 蒸压加气混凝土岩棉保温一体化复合墙板保温性能 |
2.1.3 不同热工分区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外围护保温系统方案 |
2.2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建筑内隔墙板 |
2.3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建筑屋面板 |
2.4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建筑楼面板 |
2.5 蒸压加气混凝土包覆薄板包梁柱应用技术 |
3 基于新型材料的其他轻质环保围护体系技术与产品 |
4 钢结构热断桥节点构造和设计方法 |
5 钢结构建筑高性能围护结构制造工艺、施工工法研究 |
5.1 装配式超大规格金属围护单元组件制造和施工技术 |
5.2 围护-保温-装饰一体化蒸压加气混凝土大板生产和施工技术 |
6 产业化示范 |
6.1 示范工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示范内容 |
(1) 蒸压加气混凝土双墙应用技术体系应用 |
(2) 蒸压加气混凝土薄型板包梁、包柱应用技术 |
(3) 蒸压加气混凝土叠合楼板应用技术体系的应用 |
6.2 示范生产线 |
6.2.1 示范生产线一 |
(1) 基本信息 |
(2) 示范生产线内容 |
6.2.2 示范生产线二 |
6.3 示范产业园区 |
7 结论 |
(2)新型节能材料及其在预制建筑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节能材料的结构优势 |
2 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防水应用 |
3 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保温应用 |
4 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应用效果与展望 |
4.1 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
4.2 新型节能材料在预制建筑中的应用展望 |
5 结束语 |
(5)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 |
1.5.2 实地调研 |
1.5.3 归纳演绎 |
1.6 研究框架 |
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关中地区及其民居建筑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民居建筑概况 |
2.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动因 |
2.2.1 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
2.2.2 建筑材料的变化 |
2.2.3 结构体系的变化 |
2.3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基础调研 |
2.3.1 调研简述 |
2.3.2 加建类型 |
2.3.3 加建实例 |
2.3.4 现状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典型实例研究 |
3.1 案例一:采光天窗——帅家村村民自建实例 |
3.1.1 位置选择 |
3.1.2 遮阳构造 |
3.1.3 形式与结构 |
3.2 案例二:采光天窗——解放村施工队建造实例 |
3.2.1 位置选择 |
3.2.2 保温隔热构造 |
3.2.3 形式与结构 |
3.3 案例三:储物棚——韦庄村村民自建实例 |
3.3.1 位置选择 |
3.3.2 加固构造 |
3.3.3 形式与结构 |
3.4 案例四:储物棚——槐花村施工队建造实例 |
3.4.1 位置选择 |
3.4.2 排水构造 |
3.4.3 形式与结构 |
3.5 案例五:羊舍——南寨村村民自建实例 |
3.5.1 位置选择 |
3.5.2 漏粪构造 |
3.5.3 形式与结构 |
3.6 小结 |
4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中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
4.1 承重结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
4.1.1 钢材与钢材的连接 |
4.1.2 钢材与地面的连接 |
4.2 围护结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
4.2.1 屋脊连接 |
4.2.2 屋面板连接 |
4.2.3 墙面板连接 |
4.2.4 墙角包边连接 |
4.3 与既有民居建筑墙体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
4.3.1 钢材与墙面连接 |
4.3.2 加建建筑屋面与既有建筑墙面连接 |
4.3.3 加建建筑屋脊与既有建筑墙顶连接 |
4.3.4 加建建筑墙面与既有建筑墙顶连接 |
4.4 小结 |
5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优化设计 |
5.1 典型户基本情况及加建设计思路 |
5.1.1 选取典型户 |
5.1.2 加建设计目标 |
5.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设计 |
5.2.1 采光天窗设计 |
5.2.2 储物棚设计 |
5.2.3 羊舍设计 |
5.3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一: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案例调研 |
致谢 |
(7)云南省怒江州传统木楞房建筑适宜性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传统木楞房 |
1.4.2 适宜性更新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怒江州民居的相关研究 |
1.5.2 建筑适宜性更新的相关研究 |
1.5.3 传统木楞房的相关研究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云南省怒江州传统木楞房的形成与特征 |
2.1 云南省怒江州自然及社会环境分析 |
2.1.1 云南省区域自然环境分析 |
2.1.2 怒江州地域自然环境分析 |
2.1.3 怒江州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2.2 传统木楞房建筑形制的来源 |
2.2.1 穴居文化的脉络延续 |
2.2.2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变迁 |
2.2.3 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
2.3 传统木楞房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
2.3.1 木楞房的原始形态 |
2.3.2 横向空间的拓展 |
2.3.3 纵向空间的拓展 |
2.3.4 传统木楞房的形态语言 |
2.4 传统木楞房的基本特征 |
2.4.1 灵活高效的建筑布局 |
2.4.2 高度适应性的接地关系 |
2.4.3 融于自然的色彩风貌 |
2.4.4 .简单原始的建造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怒江州木楞房现状与适宜性更新基础 |
3.1 现状调研 |
3.1.1 调研对象与调研方法 |
3.1.2 调研目的与调研内容 |
3.2 传统木楞房建筑现状 |
3.2.1 功能空间 |
3.2.2 结构体系 |
3.2.3 居住环境 |
3.2.4 材料利用 |
3.3 现有更新实践 |
3.3.1 自发性更新 |
3.3.2 颠覆性更新 |
3.3.3 既有更新实践评述 |
3.4 建筑现状总结及其背后的成因分析 |
3.4.1 建筑现状总结 |
3.4.2 现状问题背后的成因 |
3.5 传统木楞房适宜性更新的必要性及内涵 |
3.5.1 适宜性更新的必要性 |
3.5.2 适宜性更新的内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统木楞房适宜性更新策略 |
4.1 适宜性更新原则及更新体系 |
4.1.1 更新原则 |
4.1.2 更新体系 |
4.2 原型调适的功能优化策略 |
4.2.1 以堂屋为核心的功能置换与重组 |
4.2.2 以空间单元为基础的功能扩展 |
4.3 体系融合的结构优化策略 |
4.3.1 围护结构优化 |
4.3.2 承重结构优化 |
4.3.3 重型屋架结构优化 |
4.3.4 节点构造优化 |
4.4 宜居舒适的室内环境提升策略 |
4.4.1 优化室内排烟方式 |
4.4.3 增设家具设施 |
4.5 适度使用的材料应用策略 |
4.5.1 墙体 |
4.5.2 门窗 |
4.5.3 屋顶 |
4.5.5 承重结构 |
4.6 传承合作的更新技术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南省怒江州木楞房适宜性更新设计 |
5.1 建筑概况 |
5.1.1 基本信息 |
5.1.2 现存问题分析 |
5.2 适宜性更新措施 |
5.2.1 功能空间优化 |
5.2.2 结构体系更新 |
5.2.3 构造节点优化 |
5.2.4 室内环境提升 |
5.2.5 更新措施总结 |
5.3 更新效果模拟分析 |
5.3.1 基础及优化模型建立 |
5.3.2 软件模拟数据验证 |
5.3.3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世界资源、能源问题凸显 |
1.1.3 我国农村住宅对能耗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
1.3.1 垂直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传热过程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外墙承重材料、构造做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3 传统农村住宅外墙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
1.3.4 门窗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5 热桥对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
2.1 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
2.1.1 我国建筑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 |
2.1.2 呼包鄂地区气象特征 |
2.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调研概况 |
2.2.1 调研对象 |
2.2.2 调研方法 |
2.2.3 测量仪器及内容 |
2.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
2.3.1 住宅院落布局形态与朝向 |
2.3.2 住宅功能布局与朝向 |
2.3.3 住宅建筑屋顶 |
2.3.4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材料与构造方式 |
2.3.5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门窗材料 |
2.4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实测结果分析 |
2.4.1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逐时壁面温度差异 |
2.4.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及门窗传热系数差异 |
2.4.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热桥测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研究 |
3.1 围护结构传热相关理论基础 |
3.1.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3.1.2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评价指标 |
3.2 常用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相关参数设定 |
3.2.1 常用外墙承重材料相关参数设定 |
3.2.2 常用外墙砌筑方式 |
3.2.3 常用外墙保温体系参数 |
3.3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模拟研究 |
3.3.1 模拟工具 |
3.3.2 模型模拟条件设置 |
3.3.3 模型建立 |
3.4 承重结构砌筑方式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
3.5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
3.5.1 同一材料、不同厚度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
3.5.2 不同承重材料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
3.6 保温体系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
3.6.1 不同位置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
3.6.2 外保温层厚度变化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热工性能研究 |
4.1 农村住宅门窗部位传热相关理论研究 |
4.1.1 门窗传热性能计算方式 |
4.1.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软件分析 |
4.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
4.2.1 窗型材传热性能模拟分析 |
4.2.2 窗玻璃系统太阳得热比较研究 |
4.3 节点部位的热工性能分析 |
4.4 整窗热工性能比较研究 |
4.5 热桥部位热工性能分析 |
4.5.1 热桥形式 |
4.5.2 热桥构造形式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 |
4.5.3 解决热桥的基本措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验证 |
5.1 软件模拟介绍 |
5.2 选取住宅简介 |
5.2.1 住宅基本概况 |
5.2.2 原住宅节能现状分析 |
5.3 原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
5.3.1 建立模型 |
5.3.2 相关参数设置 |
5.3.3 模拟结果分析 |
5.4 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和特殊部位构造体系选择 |
5.4.1 外墙构造体系选择 |
5.4.2 外门窗构造体系选择 |
5.4.3 节点部位保温处理 |
5.4.4 热桥部位处理方式 |
5.5 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能耗模拟分析 |
5.5.1 改变单一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
5.5.2 改变双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
5.5.3 综合改变因素模拟分析 |
5.5.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件 |
(9)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地域特色的逐渐消逝 |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3 南堡寨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实态调研 |
2.1 南堡寨村的基本概况 |
2.1.1 区位优势 |
2.1.2 历史沿革 |
2.1.3 文化资源 |
2.2 南堡寨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
2.2.1 村落选址 |
2.2.2 形态特征 |
2.2.3 空间要素 |
2.3 南堡寨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 |
2.3.1 民居现状 |
2.3.2 院落布局 |
2.3.3 功能构成 |
2.4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营建特征 |
2.4.1 结构特征 |
2.4.2 材料特征 |
2.4.3 细部装饰 |
2.5 本章小结 |
3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空间模式提取与更新现状分析 |
3.1 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式 |
3.1.1 边界空间 |
3.1.2 街巷空间 |
3.1.3 宅基地空间 |
3.2 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 |
3.2.1 民居单体空间 |
3.2.2 院落单元空间 |
3.2.3 院落单元组合模式 |
3.3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 |
3.3.1 风环境的适应性 |
3.3.2 热环境的适应性 |
3.4 更新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更新定位与总体架构 |
3.4.2 聚落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
3.4.3 民居功能转换类型与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功能转换下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
4.1 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
4.1.1 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 |
4.1.2 辅助功能空间的模块化 |
4.1.3 空间的优化组合形式 |
4.2 建筑结构更新策略 |
4.2.1 承重结构的置换与适配 |
4.2.2 围护结构的改善与革新 |
4.2.3 结构的优化组合模式 |
4.3 建筑性能提升策略 |
4.3.1 自然采光与遮阳策略 |
4.3.2 保温设计与自然通风 |
4.3.3 集水与排水 |
4.4 建筑风貌传承策略 |
4.4.1 形式语言 |
4.4.2 材料表现 |
4.4.3 细部装饰 |
4.5 小结 |
5 乡村民居更新案例评析与南寨门片区更新设计 |
5.1 相关实践案例评析 |
5.1.1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
5.1.2 西安市蓝田县玉山石柴 |
5.1.3 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的建议 |
5.2 南寨门东侧片区总体规划设计 |
5.2.1 现状分析 |
5.2.2 总体设计 |
5.3 民宿型民居的更新设计 |
5.3.1 空间优化 |
5.3.2 结构选型 |
5.3.3 性能提升 |
5.3.4 风貌传承 |
5.4 商业型民居更新设计 |
5.4.1 空间优化 |
5.4.2 结构选型 |
5.4.3 性能提升 |
5.4.4 风貌传承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6.1.2 各影响因素下的关中民居更新策略 |
6.1.3 风貌传承与实践案例佐证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工作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竞赛 |
附录二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原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南堡寨村原居民房屋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2.2 国内相关制度及理论研究 |
2.2.1 国内相关法律条例与制度标准 |
2.2.2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
2.3 借鉴与总结 |
第3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特征及现状研究 |
3.1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概况 |
3.2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及问题研究 |
3.2.1 建筑本体现状调研 |
3.2.2 文物价值现状调研 |
3.3 小结 |
第4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
4.1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3 评价指标解释 |
4.1.4 评价结果等级的确定 |
4.2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
4.2.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2.2 确定权重的步骤 |
4.2.3 确定权重的结果 |
4.3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 评价结果说明 |
4.5 小结 |
第5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和修复技术研究 |
5.1 保护原则 |
5.1.1 真实性原则 |
5.1.2 “修旧如旧”原则 |
5.1.3 可识别性原则 |
5.2 建筑本体修复技术 |
5.2.1 室内外环境改造措施 |
5.2.2 建筑结构修复技术 |
5.2.3 设备设施修缮技术 |
5.3 政策性保护措施 |
5.4 小结 |
第6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评价与保护案例研究 |
6.1 山西大学堂概况及现状分析 |
6.1.1 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 |
6.1.2 建筑形制 |
6.2 山西大学堂综合价值评价 |
6.2.1 数据的获得与指标评分 |
6.2.2 评价计算过程 |
6.2.3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
6.3 山西大学堂的评价结果分析与保护措施 |
6.3.1 山西大学堂人文历史价值分析 |
6.3.2 山西大学堂建筑本体价值分析 |
6.3.3 山西大学堂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汇总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混凝土防水屋面板的耐久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结构建筑轻质环保围护体系产业化关键技术与产品应用研究[J]. 王月栋,张泽宇,郭剑云,尚仁杰,孙小曦,杨志坚,龚超,蔡玉春.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1(10)
- [2]新型节能材料及其在预制建筑中应用[J]. 周铮. 建筑技术开发, 2021(13)
- [3]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D]. 陈颢文.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4]新首钢园区改造提升中的结构设计[J]. 崔学宇,李军军,郭法成. 建筑结构, 2021(S1)
- [5]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D]. 齐子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自监测金属屋面板加固结构静动力性能分析[D]. 张璐雅. 济南大学, 2021
- [7]云南省怒江州传统木楞房建筑适宜性更新设计研究[D]. 刘轲.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8]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D]. 丁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 赵睿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D]. 司丽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