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等平衡对数图的由来

质子等平衡对数图的由来

一、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论文文献综述)

何伙林[1](1984)在《介绍一种处理酸碱平衡的图示法——浓度对数图法》文中研究指明 Brǒnsted酸碱质子理论认为: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得到质子的物质是碱。酸碱反应是质子的转移,且得失质子数相等,这种数量关系叫质子条件或质子等衡或质子平衡(怎样写质子条件可见本报1982年第一期P45—48)。质子条件是处理酸碱平衡的依据和出发点。

佘永桢,李海石[2](1998)在《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文中研究表明

李新华,郭永[3](1999)在《酸碱溶液pH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依照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把酸碱溶液pH计算的各种方法作一介绍.

钟国辉[4](1996)在《利用浓度对数图解法计算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文中指出从几个实例出发,介绍了一种计算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方法——对数图解法,该法避免了利用传统的代数法计算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时涉及的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而且其准确性能满足一般的分析要求

黄振泉[5](1983)在《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分析化学的发展,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实践的需求。分析对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测试水平不断向准确、灵敏、快速和微量方向发展。目前,分析化学的任务,不再限于测定物质的成分含量,而往往还要求结构、价态和状态等;分析信息不再限于样品浓度,发展到空间分布、微观分布和化学形式等。分析化学面临的发展趋势,是与整个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走上借用邻近科学方法的道路。诸如借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数学方法等,正在迅速地从纯化学学科转变为一门不限于利用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识别手段范围的科学。

丁明星[6](1995)在《论溶液中的PH计算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PH计算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计算溶液中PH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代数法计算溶液中的PH值;另一种是对数图解法。对数图解法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但误差大。若需精确计算时,一般采用代数法。若用代数法计算溶液PH值,公式繁多,条件难记。但只要抓住近似处理的方法就能迎刃而解。

黄振泉[7](1982)在《分析化学中的数学方法》文中提出简要地回顾了分析化学的发展,提出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与整个近代科学技术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试从方法论角度,联系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和一些研究新成果对分析化学中数学方法进行综述和研讨,包括分析化学理论概念的数学描述,数值运算和理论公式推导,以及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方法等方面。内容涉及数学方法中的代数法、图解法和计算机计算方法和统计学中的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分析结果表示方法,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控制,以及曲线拟合法等,并以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应用实例进行文献综述(引用文献129种)。由一些应用实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给予人们很大启示,也是本文目的之一。

任飞[8](2005)在《内蒙电气石特性、加工及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电气石是含硼的环状硅酸盐矿物,具有压电性和热释电性,而且还具有发射远红外线和释放负离子功能,在环保、保健、纺织、建材和农业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采用化学分析、岩矿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IR)、差热分析(DTA)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内蒙电气石矿石性质、电气石类型及结构特征、电气石相变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内蒙电气石类型。 研究了内蒙电气石及其电气石陶粒对酸碱溶液、去离子水、自来水的影响,用pH值、电导率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电气石具有改变水溶液pH值,并使之趋于7的功能,还可反复利用。提出了溶液的pH值的改变是受到矿物表面羟基化与电气石的电极反应的影响结果 首次确定了内蒙电气石磁选分离工艺流程和条件,使原矿品位(电气石含量)70%的电气石提纯到95%以上。 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内蒙电气石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且首次用晶体化学和溶液化学理论对电气石的可浮性原理进行了分析。用等电点法、Yoon-Salman-Donnay方程(YSD)和晶体化学法对电气石零电点进行了计算,并与用电泳法测得的电气石零电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计算了电气石晶体结构中的M—O键的键长、静电价强度、离子键成分、库仑力、相对键合强度、极性和键价。分析表明,电气石表面部分难溶的阳离子Fe2+、Mg2+、Al3+与油酸根离子发生了化学吸附;另一方面,电气石晶体表面与水发生接触时,表面Na+、Ca2+阳离子解离、矿物表面羟基化,电气石表面荷负电,又能与十二胺发生静电吸附;另外,提出电气石的浮选回收率的高低与捕收剂离子—分子缔合的浓度变化相关。 本文确定了采用搅拌磨制备内蒙电气石粉体的适宜工艺条件,并对电气石粉体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红外发射率、释放负离子浓度的测试及机理分析。 用硬脂酸、硅烷偶联剂、硅油和钛酸酯偶联剂作为改性剂对内蒙电气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改性效果;探讨了温度、时间和改性剂添加量等因素对内蒙电气石改性效果影响,用活化度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分析(IR)表明,改性机理为化学吸附。 研究了电气石/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对其发射远红外线及释放负离子的

徐斌,刘莉[9](2000)在《浓度对数图解法中的校正值》文中研究说明系统讨论了浓度对数图解法中校正线的作图方法及校正原则 ;求得了不同斜率校正线的校正值 ,并给出了校正值表。

董均贵[10](2020)在《干湿循环影响下膨胀土孔隙结构的核磁共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土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着广泛的分布。由于对水分变化的高敏感性,干湿循环影响下的膨胀土路基力学性能大幅衰减,极易导致沉陷、裂隙等路基病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土体的力学性质变化是诸多微观因素的宏观表现。研究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对膨胀土区路基病害防治和养护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多次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孔隙结构及孔隙水分布特征,探究孔隙结构变化对土体变形、渗透性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路基病害处置提供理论参考。文章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研究不同荷载下(0 k Pa、5 k Pa、15 k Pa、30 k Pa)的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探究不同干密度(ρd=1.4 g/cm3、1.6 g/cm3、1.8 g/cm3)试样在0~3次干湿循环过程中的裂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荷载下,土体粘聚力都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但衰减率不同。竖向荷载可有效阻碍裂隙发展、抑制粘聚力衰减,但抑制程度并不与荷载值成正比。(2)土体裂隙率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相同含水率点,脱湿路径裂隙率低于吸湿路径裂隙率,土体裂隙率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呈先增后减趋势。2.测定了3种孔径(r=0.25 mm、0.5 mm、2.0 mm)毛细管模型的核磁共振T2曲线,分析孔径、孔隙数量对T2曲线的影响。测定0~1400 k Pa吸力下土体T2曲线,确定T2与孔径r的换算系数。研究结果显示:(1)T2曲线积分面积与毛细管含水量成正比,T2值与孔径r成正比。(2)采用“饱和-吸力联测”法得到T2与孔径r的换算关系为ri=1.39T2i。采用T2换算的孔隙结构信息与压汞试验结果符合良好。3.对孔隙水分布进行定量化分析,引入孔隙水分布特征对VG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显示:(1)相同含水率点,土体吸湿、脱湿路径下T2曲线基本重合。(2)提出孔隙水分布曲线(PWDC)来描述土体中水的分布特征。(3)提出孔隙水损伤势、总损伤势、相对损伤度等指标对给定吸力下孔径大于临界孔径rc的PWDC进行定量化,发现孔隙水损伤势与吸力之间具有良好的函数关系。(4)引入孔隙水损伤势,得到了可表示孔隙水分布信息的修正VG模型。4.测定了0~4次干湿循环土体T2曲线,分析孔隙结构变化与土体宏观变形的关系。研究显示:(1)土体变形时程曲线是非线性的,用指数函数模型可很好的拟合(式(5-3)、式(5-6)),该模型对干密度、荷载、循环次数等影响的土体变形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2)土体孔隙被划分为大孔(r>10μm)、中孔(3.2<r≤10μm)、小孔(1.0<r≤3.2μm)、微孔(r≤1.0μm)。土体吸湿过程,4类孔隙储水量与土体含水率之间可用“S”型曲线拟合。当含水率ω>19%时,大孔隙才开始充水并迅速吸水饱和。(3)不同尺寸的孔隙在干湿循环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团粒内孔隙(小、微孔)几乎不受干湿循环作用的影响,中、大孔隙的是土体宏观变形的主要贡献者。(4)孔隙指数(H)与土样总孔隙增量之间存在可靠的线性关系,可作为反映中孔隙、大孔隙贡献差异的土体变形预测模型。5.研究了干湿循环过程中孔隙水形态、平均孔径变化规律,分析它们对土体渗透性的影响。研究显示:(1)将孔隙水分为束缚水(T2≤0.37 ms)和可动水(T2>0.37 ms),束缚水量不受循环次数影响,而可动水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而线性增大。(2)由基于孔隙水形态的修正Coope渗透模型可知,土体渗透率与循环次数N的6次方成正比。(3)土体平均孔径随循环次数增加而线性增大。由Poiseille方程可知孔隙单位流量Q与干湿循环次数N的4次方成正比。6.测定不同循环次数土体固-液接触角、微观结构、矿物成分、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土体细观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干湿循环作用不会改变土体的亲水性(接触角<90°),循环次数与固-液接触角之间未见统一规律。1次循环后,接触角大幅提高(平均增大约33.32%),之后接触角在10.11°范围内上下波动。(2)随循环次数增加,土体面-边排列、边-边排列的粘土片占比增大,土体宏观力学性质趋向各向同性。(3)有限次干湿循环未能改变土体矿物组成,但多次循环后(30次)矿物主要特征衍射峰强度有所减弱。

二、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8)内蒙电气石特性、加工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授权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1.2 电气石的功能
    1.3 电气石的应用
    1.4 电气石矿床分布及成因
    1.5 国内外电气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5.1 电气石研究的历史
        1.5.2 电气石研究现状
        1.5.2.1 电气石提纯加工研究
        1.5.2.2 电气石超细粉碎及分级研究
        1.5.2.3 电气石表面改性研究
        1.5.2.4 电气石理化性质研究
        1.5.2.5 电气石应用开发研究
    1.6 电气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及检测方法
    2.1 矿石矿物组成
        2.1.1 原矿化学多项分析
        2.1.2 原矿XRD分析
        2.1.3 晶体化学式及其计算
    2.2 红外光谱分析
        2.2.1 试样红外光谱(FTIR)特征
        2.2.2 晶体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关系
    2.3 差热分析(DTA)
    2.4 相变分析
    2.5 岩矿鉴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电气石物化特性研究
    3.1 电气石的晶体形态特征
    3.2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及种类
    3.3 电气石的物理特性
        3.3.1 电气石的密度和硬度
        3.3.2 电气石的压缩性
        3.3.3 电气石的磁性
        3.3.4 电气石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3.3.5 电气石的热释电性
        3.3.6 电气石的压电性
    3.4 电气石对水溶液特性的影响研究
        3.4.1 引言
        3.4.2 电气石对酸碱溶液的影响
        3.4.2.1 试验方法
        3.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3 电气石对水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3.4.3.1 试验方法
        3.4.3.2 电气石对去离子水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3.4.3.3 电气石对自来水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3.4.3.4 电气石对水分子团的影响
        3.4.3.5 电气石对自来水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电气石的磁选分离与电气石可浮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电气石的磁选提纯
        4.2.1 试验样品的制备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3.1 磨矿细度试验
        4.2.3.2 粗选磁场强度试验
        4.2.3.3 精选再磨细度试验
        4.2.3.4 扫选磨矿细度试验
        4.2.3.5 开路试验
        4.2.3.6 闭路试验
        4.2.3.7 精矿质量分析
    4.3 电气石的可浮性研究
        4.3.1 电气石的可浮性研究现状
        4.3.2 电气石矿物表面电荷平衡
        4.3.2.1 矿物表面荷电机理
        4.3.2.2 电气石矿物表面零电点的计算
        4.3.2.3 电气石表面电性的测定
        4.3.3 电气石的可浮性试验
        4.3.3.1 试验样品、药剂及测试方法
        4.3.3.2 油酸钠浮选试验
        4.3.3.3 十二胺浮选试验
        4.3.4 电气石的可浮性与晶体化学分析
        4.3.4.1 电气石的晶体化学键的计算
        4.3.4.2 电气石可浮性原理分析
        4.3.5 电气石的浮选溶液化学分析
        4.3.5.1 阴离子捕收剂油酸钠的溶液平衡
        4.3.5.2 油酸钠浮选电气石的机理
        4.3.5.3 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的溶液平衡
        4.3.5.4 十二胺浮选电气石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石粉体及应用研究
    5.1 电气石粉体制备
        5.1.1 引言
        5.1.2 试样和试验设备、测试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电气石红外辐射功能研究
        5.2.1 引言
        5.2.2 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
        5.2.3 电气石比辐射率的测试
        5.2.4 电气石红外辐射机理分析
        5.2.5 黑色电气石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
    5.3 电气石释放负离子功能研究
        5.3.1 试样、测试仪器和测试条件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3 电气石释放负离子机理分析
    5.4 电气石表面改性研究
        5.4.1 引言
        5.4.2 试验部分
        5.4.3 结果与讨论
        5.4.3.1 硬脂酸改性
        5.4.3.2 硅烷偶联剂改性
        5.4.3.3 硅油改性
        5.4.3.4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
    5.5 电气石/HDPE复合材料研究
        5.5.1 引言
        5.5.2 试验方法
        5.5.2.1 试验原料
        5.5.2.2 高密度聚乙烯的性能和用途
        5.5.2.3 试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5.5.2.4 试验配方和工艺路线
        5.5.2.5 力学性能测试
        5.5.3 结果与讨论
        5.5.3.1 冲击强度
        5.5.3.2 熔融指数
        5.5.3.3 SEM分析
        5.5.3.4 差动热分析(DSC)
        5.5.3.5 拉伸强度
        5.5.4 功能测试
        5.5.4.1 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5.5.4.2 负离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浓度对数图解法中的校正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种均为弱质点授受物质对时的校正线及校正值
2 强授受物质对存在时的校正线和校正值
3 结论

(10)干湿循环影响下膨胀土孔隙结构的核磁共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体干湿循环研究
        1.2.2 核磁共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1.2.3 土体孔隙测试方法
    1.3 文章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用土主要特性
    2.1 土的基本物性
        2.1.1 粒径分布
        2.1.2 荷载下的膨胀率
        2.1.3 击实曲线
        2.1.4 矿物成分
        2.1.5 其它物性参数
    2.2 干湿循环对土体抗剪强度影响
        2.2.1 试验装置设计
        2.2.2 试验装置使用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裂隙发育规律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阈值确定
    3.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3.1.1 原子核的磁性
        3.1.2 极化
        3.1.3 脉冲翻转与自由感应衰减
        3.1.4 自旋回波及CPMG
        3.1.5 弛豫现象
        3.1.6 孔隙流体弛豫机制
        3.1.7 弛豫理论与机制
        3.1.8 多指数衰减
    3.2 毛细管模型核磁共振特性
        3.2.1 引言
        3.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3 试验结果
        3.2.4 讨论
    3.3 T_2阈值确定
        3.3.1 引言
        3.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饱和土孔隙水分布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吸力下土体孔隙水分布
        4.3.2 吸湿-脱湿过程土体孔隙水分布
        4.3.3 孔隙水损伤势
        4.3.4 基于孔隙水损伤势的VG修正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变形特性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用土基本特性
        5.2.2 试样准备
        5.2.3 土体变形试验
        5.2.4 核磁共振测试
    5.3 试验结果
        5.3.1 不同循环次数的变形时程曲线
        5.3.2 变形时程曲线各阶段膨胀速速率
        5.3.3 不同循环次数的总变形量
        5.3.4 变形时程曲线模型
        5.3.5 不同含水率土体孔隙结构
        5.3.6 不同循环次数土体孔隙结构
    5.4 讨论
        5.4.1 变形时程曲线的阶段性特征
        5.4.2 土体湿润过程孔隙结构变化
        5.4.3 累计变形量影响因素
        5.4.4 不同循环次数的PSDC
        5.4.5 土体结构简化模型
        5.4.6 吸力对土体变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渗流特性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样制备
        6.2.2 土体吸湿及干湿循环过程
        6.2.3 T_2阈值确定
        6.2.4 核磁共振测试
    6.3 试验结果
        6.3.1 阈值T_(2C)计算
        6.3.2 土体吸湿过程孔隙水形态
        6.3.3 不同干湿循环下孔隙水形态
        6.3.4 不同循环次数土体孔径分布
    6.4 讨论
        6.4.1 含水率与孔隙水形态关系
        6.4.2 循环次数与孔隙水形态
        6.4.3 孔隙水形态与土体渗透性
        6.4.4 孔隙结构与土体渗透性
        6.4.5 土体渗透性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干湿循环对土体细观参数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1 固-液接触角测试
        7.2.2 X衍射和SEM试验
    7.3 试验结果
        7.3.1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固-液接触角
        7.3.2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微孔隙结构
        7.3.3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矿物组成
        7.3.4 干湿循环影响下土体化学元素组成
    7.4 讨论
        7.4.1 固-液接触角
        7.4.2 微观孔隙、矿物组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介绍一种处理酸碱平衡的图示法——浓度对数图法[J]. 何伙林. 抚州师专学报, 1984(01)
  • [2]质子等衡对数图的由来[J]. 佘永桢,李海石.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3]酸碱溶液pH计算方法[J]. 李新华,郭永.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03)
  • [4]利用浓度对数图解法计算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J]. 钟国辉.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5)
  • [5]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J]. 黄振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3(S2)
  • [6]论溶液中的PH计算及其应用[J]. 丁明星. 西昌师专学报, 1995(04)
  • [7]分析化学中的数学方法[J]. 黄振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2(S1)
  • [8]内蒙电气石特性、加工及利用研究[D]. 任飞. 东北大学, 2005(11)
  • [9]浓度对数图解法中的校正值[J]. 徐斌,刘莉. 大学化学, 2000(05)
  • [10]干湿循环影响下膨胀土孔隙结构的核磁共振试验研究[D]. 董均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质子等平衡对数图的由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