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外资银行享受了许多超国民待遇(论文文献综述)
武睿[1](2020)在《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是中国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之年,我国相继推出多条银行业对外开放举措。2019年5月银保监会推出12条银行业对外开放相关政策,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公布新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关举措,11月国务院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可见,我国扩大与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正逐渐加快。积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加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银行业竞争力与市场活力。但银行业对外开放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欠缺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仍需重点关注,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建立起一个高效完备的监管体系是保障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关键。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银行业规模巨大,银行业监管体系改革历程悠久且效果显着,现已形成了成熟的监管体系。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及监管的改革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历史角度对美国的银行业外资准入及监管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从外资进入对本土银行的影响以及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原因这两方面对美国学术界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各阶段相关理论的整理可以看出,美国学者提出的相关经济理论是美国当局制定外资准入及监管政策的重要依据。其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的演变进行分析。根据美国银行业的标志性事件划分其银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介绍各阶段美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国针对外资银行的发展做出的政策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的经验形成总结。最后,本文纵向梳理了我国银行业外资引入与监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横向对比美国银行业的变革历程,总结得出我国在银行业外资准入法律体系、外资监管体系以及金融安全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再根据当前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借鉴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及监管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
李子林[2](2019)在《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外资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既可以为东道国吸引外国资本、提供优质的国际化金融服务,也有助于构建公平的银行业竞争环境,促进东道国本土银行、银行业甚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固有的跨国性质和业务牵涉资金规模的庞大,使得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经济有着风险传导性。因此,作为针对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第一环节的规制,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和设计具有重大意义。从2015年到2018年,为配合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我国当局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立法上不断作出改动,促进了银行业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同时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在监管与开放的平衡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难题,包括市场准入形式上法人化导向的矛盾与其他形式的立法空白、准入条件上软件条件考察制度的不足、国际监管合作制度的迟滞等。本文基于最新制度变化和立法目的,分析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并参考美国、新加坡的经验,提出完善建议。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意义,对学界现有理论成果做出总结,并且说明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对本文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的法律界定进行解读,并介绍国际上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主要的指导原则;第三部分为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制度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总结了美国、新加坡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制度设计经验,说明了选取这两个国家作为参考对象的原因,以及对其中值得借鉴之处进行整理;第五部分为基于以上内容提出的较为具体的完善建议,包括建立统一整体立法体系提高立法效力、针对具体的市场准入监管的形式和条件两方面内容提出的完善建议,以及加强母国并表监管制度建设以完善国际监管合作。
赵竞竞[3](2018)在《银行业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度比较——以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为视角》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资的准入采取较此前更为开放和宽松的态度,"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广泛适用恰好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然而,银行业自身特有的高风险性和高渗透性却使其成为了开放市场下的一个特例,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设置银行业的外资准入门槛时都十分严格谨慎。借着上海自贸区实行外资准入管理模式和金融开放试点的有利契机,我国应结合当前成熟的国际经验,探索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准入国民待遇制度。
陈炜[4](2017)在《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措施之一就是进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作为一个经济制度化的命题,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且有了很多成功的范例。研究自由贸易区必须和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并可以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开放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法制化进程提供借鉴。在特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区,牵涉到法律制度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对经济规制进行符合国际规则的改造,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虽然有地域的局限性,但是为中国彻底市场化经济改革与全球化经济开放提供制度范例,其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均不言而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自贸协定,一国政府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制度试验,是基于本国应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法律诉求,其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失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这种试点,是超越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范畴的经济法意义上的空间重构。本文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从竞争政策的视角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将市场准入与自贸区的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投资开放创新、离岸型功能创新及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等重点举措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借鉴中外竞争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设计和实践运用,为建构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政策和完善社会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综合考量,本文提出:第一,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自贸区的试点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制度化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对既有的行政性垄断予以颠覆;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采用则为国家利益、公共诉求的保留提供了有限度的保障。政府作为一个“中立”的调控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利益并不能以行政性垄断的方式予以保障,这是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自贸区在准入制度上的改革,在竞争法上的意义也在于此。第二,自贸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市场准入的创新,也是政府自身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现实回应,是对行政性垄断在制度上的改进。这种改革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法律架构和制度安排上融入世界投资和贸易规则,并在对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保障国家利益进行了探索。第三,在微观层次上,自贸区的竞争制度试验也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市场活动提供了制度框架。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标志的举措将使得中国的市场化与法治化改革真正触及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竞争政策为研究思路,从立法设计的角度研究市场竞争和反垄断规制在自贸区的建构和实施,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二是以利益分析来界定现实中的开放与规制、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对自贸区竞争制度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三是以规制来分析自贸区市场准入问题与风险规避等命题之间的政府机制。本文将经济学与法学概念之中的市场竞争予以再定位,并在自贸区的概念中予以重新分析,以期对我国市场开放和竞争倡导的现实改革提供法经济学视角下研究的新路径。
沈旭瑜[5](2016)在《加入WTO前后大陆外资政策变革及分析》文中认为在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上许多学者做了研究,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政策变化已经老旧过时,纯粹分析外资政策改变的背景,却对已经实施外资政策的调整效果缺乏实例探究;加入WTO符合国际规范化之后,外资政策调整不再是缺口因素而是国际规则问题,以及两税合一的全面国民待遇化,也多半在阐述中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对于外资政策调整的缺口动因较未着墨,更鲜少分析加入WTO前后外资政策调整的具体动态。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加入WTO前后外资政策开展的调整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制度分析”与“渐进决策”两理论来梳理大陆外资政策的变革,寻找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新的外资政策模式,具体分析中国加入WTO前后外资政策调整的动因,并针对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下一阶段外资政策调整提出些许建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昉芳[6](2011)在《我国外资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一方面自2006年底我国全面开放金融业,国务院修订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取消了一切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上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华区域布局。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各国为了保障本国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纷纷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以防止跨国银行风险跨国界传递。在这种全面开放和加强监管的国际趋势下,我国应在履行国际公约承诺的基础上,侧重保护金融安全,加强外资银行的法律监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界定相关概念确定本文的讨论范围,其次简述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分别介绍了安全与自由价值的理论基础,反思我国目前监管制度的价值导向,金融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问题,我国目前的政策导向应该在履行已签署的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尽可能保障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第三部分在这一章进一步探讨在具体制度设计时如何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具体分析外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中有代表性的具体制度:国民待遇原则,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制度。第四部分提出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提出应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外资银行监管法》,完善外资银行监管配套法律制度;协调本国外资监管机构:加强外资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旸[7](2011)在《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及其评价机制》文中认为本文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进行了分析介绍,并提出了我国适时建立市场化的承销业务的评价机制。
陈思[8](2010)在《WTO框架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待遇》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外资银行在华待遇的发展状况,入世前后外资银行在华待遇的比较以及现在外资银行待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希望能够对外资银行待遇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佩佩[9](2010)在《外资新政背后》文中指出日前,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意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纷纷猜测,此举或是外资在华"超国民待遇"终结的一个转折点。外资是否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
张茜[10](2010)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五年的过渡期后,我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开放的阶段。由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法律制度对于保证东道国金融安全和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与过去相比,我国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立法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鉴于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研究现有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方面的相关理论,借鉴别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了完成一篇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文献收集、调查研究等方法完成了资料的积累;综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完成文章本体的写作,探讨了如何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详细介绍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方面的基础理论,包括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内涵界定和必要性分析。第二部分比较研究了各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制度,包括对准入形式、准入条件和准入范围方面的要求。第三部分回顾了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我国目前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立法现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
二、当前外资银行享受了许多超国民待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外资银行享受了许多超国民待遇(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的理论依据 |
2.1 外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产生影响的相关理论 |
2.1.1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相关理论 |
2.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相关理论 |
2.2 政府对银行业中外资进行监管的相关理论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3章 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的政府监管问题剖析 |
3.1 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的演变分析 |
3.1.1 自由发展阶段(1818-1977年) |
3.1.2 加强管制阶段(1978-1994年) |
3.1.3 严格监管阶段(1995年-至今) |
3.2 美国对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的经验 |
3.2.1 建立高效完善的法制监管体系 |
3.2.2 实行充分监管下的“金融开放” |
3.2.3 确定“美国优先”的监管原则 |
第4章 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4.1 我国银行业外资引进和监管的历史与现状 |
4.2 中美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比较 |
4.2.1 银行业外资准入法律体系 |
4.2.2 银行业外资监管体系 |
4.2.3 金融安全保障体系 |
4.3 我国完善银行业外资准入监管体系的基本路径 |
4.3.1 健全银行业外资准入法律体系 |
4.3.2 提高银行业整体监管水平 |
4.3.3 重点关注国家经济安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外资银行准入法律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的相关概念 |
2.1.1 外资银行的概念 |
2.1.2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及其监管的含义 |
2.2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概述 |
2.2.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
2.2.2 外资银行的准入类型及其所具有法律地位 |
2.2.3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中母国的监管责任 |
2.3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的指导原则 |
2.3.1 保护主义原则 |
2.3.2 对等互惠主义原则 |
2.3.3 国民待遇原则 |
2.3.4 最惠国待遇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
3.1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及相应开放政策现状 |
3.1.1 我国外资银行开放的经济背景 |
3.1.2 我国外资银行开放的政策趋势 |
3.2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
3.2.1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立法历程 |
3.2.2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内容 |
3.2.3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特征 |
3.3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当前问题分析 |
3.3.1 法人导向制度设计存在矛盾 |
3.3.2 外资银行准入形式立法存在空白和缺陷 |
3.3.3 外资银行准入软件条件考核不够全面 |
3.3.4 外资银行准入国际监管合作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设计经验 |
4.1 美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设计经验 |
4.1.1 美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背景 |
4.1.2 美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4.2 新加坡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设计经验 |
4.2.1 新加坡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背景 |
4.2.2 新加坡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内容 |
4.3 外域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
4.3.1 基于国情的国内外外资银行监管政策背景分析 |
4.3.2 有借鉴意义的经验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5.1 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内容 |
5.1.1 提升外资银行准入立法效力等级 |
5.1.2 继续推进和完善“法人导向”监管模式 |
5.1.3 细化并严格定义外资银行分行市场准入形式 |
5.1.4 完善参股或并购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形式监管立法 |
5.1.5 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监管立法 |
5.2 进一步推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国际监管合作 |
5.2.1 加强与母国监管当局监督信息交流制度 |
5.2.2 加强母国并表监管制度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银行业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度比较——以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上海自贸区的银行业外资准入“国民待遇”制度 |
(一) 银行业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内涵 |
1.“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内涵。 |
2. 银行市场外资准入的内涵。 |
(二) 准入“国民待遇”在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的适用 |
三、“准入前国民待遇”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的适用 |
(一) “准入前国民待遇”在银行业的适用思路 |
1. 以美国为代表的严格受限的银行业外资准入“国民待遇”。 |
2. 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等较为彻底的银行业“准入前国民待遇”。 |
(二) “准入前国民待遇”在银行业的适用限制 |
(三) “准入前国民待遇”在银行业适用的风险防范 |
1. 保留对关键领域的准入禁止。 |
2. 对某些行业或企业给予特别保护。 |
3. 为地方政府保留更多自主权。 |
四、国际比较对上海自贸区外资银行准入规则构建的启示 |
(一) 国际经验带来的启示 |
(二) 推动上海自贸区银行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规则构建的几点建议 |
(4)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现实层面 |
二、理论层面 |
三、研究的切入点 |
第二节 市场竞争的制度化脉络 |
一、市场准入制度与竞争倡导的协调 |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沿革和理论分析 |
三、政府和市场:竞争政策中的规制问题 |
四、关于自贸区“市场准入”的研究与实践 |
第三节 分析路径和方法 |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本议题: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总体设计思路 |
第一节 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一、国际贸易投资谈判 |
二、亚太经济合作 |
三、地缘政治关系 |
第二节 措施: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 |
一、自贸区准入的制度目标 |
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
第三节 路径: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体系的设计 |
一、市场竞争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二、结构性改革的案例分析 |
三、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二章 制度架构:基于市场准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市场准入的一般分析 |
一、市场准入概述 |
二、基于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设计 |
第二节 市场准入的国际规则 |
第三节 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 |
一、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
二、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基于现实问题的自贸区准入改革 |
一、国际规则在自贸区实现的要求 |
二、国内准入制度现有障碍和规则出路 |
第三章 制度比较:各国的市场准入实践 |
第一节 国际竞争视域的“负面清单” |
一、负面清单的竞争性特征 |
二、负面清单的法理梳理 |
第二节 各国准入制度的竞争性分析 |
一、各国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安排 |
二、自贸区准入制度比较 |
三、市场准入与市场行为的双重规制 |
第三节 投资准入的中国实践 |
一、历史沿革 |
二、以负面清单为对象的分析 |
第四章 竞争中立:自贸区竞争体系的制度展开 |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总体思路 |
第二节 竞争中立的价值内核 |
一、竞争中立的界定 |
二、竞争中立的内容范畴 |
三、自由公平市场的制度基础 |
四、竞争中立框架下的国有企业 |
第三节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构建 |
一、完善法律规制,弱化行政管制 |
二、建立社会化综合监管体系 |
三、拓宽优化监管途径 |
第五章 竞争倡导:自贸区竞争政策的价值选择 |
第一节 竞争倡导与反垄断规制 |
一、行政性垄断的外部性分析 |
二、自贸区反垄断的法理基础 |
三、竞争倡导的建构原则 |
第二节 竞争倡导与市场准入框架 |
一、扩大开放制度 |
二、深化政府改革制度 |
三、功能制度突破 |
四、法律制度创新 |
五、探索涉外税制改革 |
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
第三节 开放与限制性措施的法律授权 |
一、 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基本框架 |
二、上海自贸区贸易管理基本框架 |
三、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基本框架 |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管理基本框架 |
五、上海自贸区重点服务业基本框架 |
六、以风险防范、规范运作为中心的法制架构 |
七、上海自贸区税收管理基本制度 |
八、上海自贸区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
第六章 风险管控:制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规制 |
第一节 制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竞争风险管控 |
一、以开放为目标的竞争风险管控 |
二、上海自贸区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 |
三、法律冲突限制下的竞争体系建设 |
第二节 竞争风险管制的法律维度 |
一、基于“行政法定”的风险规制 |
二、基于“私法自治”的风险规制 |
三、基于“平衡和谐”的风险规制 |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机制 |
一、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例外的内核 |
二、美国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
三、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 |
第七章 结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竞争政策 |
第一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设定 |
第二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界限 |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的制度建议 |
一、竞争政策的制度化路径 |
二、竞争政策的执行路径 |
三、竞争政策的司法规制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加入WTO前后大陆外资政策变革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调查法 |
1.2.3 案例分析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外资政策调整的文献综述 |
1.3.2 加入WTO对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变化的文献综述 |
1.3.3 缺口理论与外资政策结合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2.1.1 制度分析理论 |
2.1.2 渐进决策理论 |
2.2 缺口理论及其应用 |
2.2.1 关于缺口理论的介绍 |
2.2.2 四缺口理论的应用 |
第三章 加入WTO前后大陆外资政策沿革变化 |
3.1 1949 -1979 年成立新中国华侨回国投资(未提国民待遇) |
3.1.1 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厂 |
3.1.2 政府开始制定外资投资条例 |
3.1.3 社会主义改造外资成为国有 |
3.1.4 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3.2 1979 -1990 年改革开放采取经济特区形式(超国民待遇) |
3.2.1 开始制定外资法规 |
3.2.2 对外商投资采取限制性措施 |
3.2.3 在特定开放区域实施优惠政策 |
3.2.4 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 |
3.3 1990 -2010 年外资规模扩大(加入WTO之后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
3.3.1 产生真正法律和经济意义上的外商投资企业。 |
3.3.2 1992 -1994 年利用外资的首要方式 |
3.3.3 1995 -1999 年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 |
3.3.4 2000 年后与WTO国际规则接轨 |
3.4 2010 -2015 年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全面国民待遇化之后) |
3.4.1 2010 年两税合一后全面国民待遇化 |
3.4.2 2011 年「十二五规划」“调经济”从税改着手。 |
3.4.3 2012 年引进外资开始注重「质」「量」 |
3.4.4 2013 年取消外资特殊税收优惠 |
3.4.5 2014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第四章 加入WTO之后的外资政策调整分析 |
4.1 外资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 |
4.1.1 外资政策发展的国际趋势是逐步限制外资优惠政策 |
4.1.2 外资政策本身不再是吸引国际企业投资的重点 |
4.1.3 跨国并购投资取代新建投资方式 |
4.1.4 国际企业开始将地区总部或全球制造基地迁至东道国 |
4.2 外资政策调整的国内背景 |
4.2.1 两税合一税收激励(资金缺口不复存在) |
4.2.2 财政补贴奖励优惠(造成“假外资”现象) |
4.2.3 限制性待遇,例如股权比例、投资领域等限定 |
4.2.4 专向性贷款补贴不公 |
4.2.5 由“市场换技术”转变为透过市场竞争诱导创新技术 |
4.3 外资相关政策调整方向 |
4.3.1 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投资环境 |
4.3.2 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加强竞争力 |
4.3.3 开创多元投资方式 |
4.3.4 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 |
4.3.5 放宽外资进入门坎,注重引入外资质量 |
第五章 从四缺口理论看入世后外资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
5.1 2000 年以后的外商投资状况 |
5.1.1 香港是内地外商投资最大和最稳定的来源地 |
5.1.2 东部地区是吸引外商主要投资地区 |
5.2 观察“各缺口”的现实状况 |
5.2.1 中国储蓄、外汇两缺口已被填满 |
5.2.2 涉外税收稳定占全国比重二成,回补缺口 |
5.2.3 制造业投资占比10 年来下降一半,技术缺口存在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加入WTO之后外资政策调整的现况 |
6.1.1 质量转变-追求外资数量到追求外资质量 |
6.1.2 区域分布-中西部利用外资规模逐渐扩大 |
6.1.3 弥补技术性缺口 |
6.1.4 多样化引进外资扩大服务贸易领域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外资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外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监管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外资的内涵 |
二、外资银行的内涵和组织形式 |
第二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现状 |
第二章 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外资银行监管法律的安全价值 |
一、金融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二、强调金融安全监管的立法例 |
第二节 外资银行监管法律的自由价值 |
一、基于金融深化论的金融自由监管 |
二、强调金融自由监管的立法例 |
第三章 外资银行监管法律的具体制度 |
第一节 国民待遇原则 |
一、美国有关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立法例 |
二、欧盟有关国民待遇的立法例 |
三、日本有关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规定 |
四、我国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立法现状 |
第二节 存款保险制度 |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四章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制建设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坚持全面开放与保护并重的立法原则 |
第二节 完善外资银行监管立法体系 |
一、提高立法层次,制定《外资银行监管法》 |
二、完善外资银行监管配套法律制度 |
第二节 协调监管机构,强化监管力度 |
一、提高外资银行监管合力 |
二、强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联合监管力度 |
第三节 加强外资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合作 |
一、加强与母国监管当局的合作 |
二、建立监管信息获取和分享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及其评价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 |
(一)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是一种政策导向 |
(二)“超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 |
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国内法律环境 |
(一)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
(二)进一步完善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和制度 |
三、市场化的评价机制是“国民待遇”的一种体现 |
(一)外资银行参与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应做好充分准备 |
(二)体现“国民待遇”的市场化承销机构评价机制 |
(8)WTO框架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待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在入世前后给予外资银行的待遇分析比较 |
(一) 入世前我国关于外资银行的待遇制度简述 |
1.有限保护主意待遇: |
(1) 市场准入条件 |
(2) 经营业务 |
(3) 经营规模 |
2.单方优惠待遇: |
(1) 税收优惠 |
(2) 义务承担 |
3.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 (1) 和“低国民待遇” (2) 并存的问题 |
(二) 入世后外资银行待遇问题和策略 |
1.我国加入WTO后在银行服务方面的承诺中关于外资银行待遇的规定 |
2.外资银行单方优惠待遇、保护主义待遇的逐步取消, 履行“国民待遇” |
(1) 过渡期中的外资银行待遇的表现 |
(2) 过渡期后的外资银行待遇的表现 |
三、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待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法例体制上的缺陷及其解决 |
(二) 业务范围规定上的缺陷及其解决 |
(10)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含义及必要性分析 |
1.1.1 外资银行的基本内涵及法律界定 |
1.1.2 市场准入的基本内涵及法律界定 |
1.1.3 外资银行准入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1.2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的目标 |
1.2.1 价值目标——安全、公平、效率 |
1.2.2 国家主权理论 |
1.3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监管的原则 |
1.3.1 保护主义原则 |
1.3.2 对等互惠原则 |
1.3.3 国民待遇原则 |
1.3.4 最惠国待遇原则 |
2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
2.1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形式的比较研究 |
2.2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比较研究 |
2.2.1 对注册资本金和总资产的要求 |
2.2.2 对开办机构和从业年限的要求 |
2.2.3 对申请银行的资信要求 |
2.2.4 对管理人员的资格要求 |
2.2.5 对母国监管机制的要求 |
2.3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范围的比较研究 |
2.3.1 业务范围限制 |
2.3.2 地域范围的限制 |
3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及其完善措施 |
3.1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的历史沿革 |
3.1.1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基本状况 |
3.1.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 |
3.1.3 我国银行业开放立法的历史沿革 |
3.1.4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立法的特点 |
3.2 我国目前关于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规定 |
3.2.1 外资银行组织形式的规定 |
3.2.2 外资银行准入条件的规定 |
3.2.3 外资银行准入范围的规定 |
3.3 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立法层面与监管体系的欠缺 |
3.3.2 实体性法律制度的欠缺 |
3.3.3 程序性法律制度的欠缺 |
3.4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3.4.1 立法层面与监管体系的完善 |
3.4.2 实体性法律制度的完善 |
3.4.3 程序性法律制度的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当前外资银行享受了许多超国民待遇(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银行业外资准入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武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2]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 李子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银行业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度比较——以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为视角[J]. 赵竞竞. 国际经贸探索, 2018(02)
- [4]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D]. 陈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5]加入WTO前后大陆外资政策变革及分析[D]. 沈旭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6]我国外资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研究[D]. 李昉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7]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及其评价机制[J]. 金旸. 青海金融, 2011(02)
- [8]WTO框架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待遇[J]. 陈思. 传承, 2010(27)
- [9]外资新政背后[J]. 刘佩佩. 中国金融家, 2010(06)
- [10]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 张茜.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