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整体设计

企业形象整体设计

一、企业形象的整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绍勇[1](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李光耀[2](2015)在《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景观形象特色作为一个城市景观发展的驱动力,既是城市景观长远发展的坐标,支撑整个城市景观生存、竞争、变化,也是城市景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优质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突出城市的魅力,它蕴含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中,其形成有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等许多因素。为提高城市景观形象的识别性,本研究按照CIS原理,对于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结构延展成“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并细分为: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另(Mind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地缘识别(Geography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Human Identity)和城市景观形象视觉识另(Visual Identity)。在深入挖掘城市本身的地缘条件、人文历史的情况下,通过提炼城市景观营造理念为引导,用特色的城市景观视觉形象和行为活动表现将一个城市的景观形象与另一个城市区别开。全文分四部分,共十章。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前三章,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与本论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成果,从而获得关于国内外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发展的整体认知。对城市景观形象特色一些相关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厘清,并通过对城市景观形象导入CIS理论的可行性、策略等做了深入讨论,以便论题的展开。第二部分是核心研究部分,包括第四至第八章,主要对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进行详细的研讨,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内涵,研究了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的定位,其后依次将其他识别要素结合到CIS理论下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设计、城市滨水景观形象设计、城市色彩景观形象设计和城市人文景观形象设计等,具体论述如何营造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第三部分是结尾论述部分,包括第九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四部分是总结展望部分,分析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整篇论文进行理论总结,并展望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引入CIS理论的前景,提出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引入CIS理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通过宏观及微观的协调,按步完成,分层实施。通过分析、总结,论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创新性探索:1)探索了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过程中引入CIS理论的方法;2)结合CIS理论,将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的结构系统延展出城市景观形象识别五要素;3)提出了构建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的CIS策略;4)研究出当前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绍君[3](2013)在《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近百年的宏观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案例分析,结合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艺术设计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规律进行梳理,与此同时,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特点和商业艺术设计的成果与问题加以论述,希望能够对丰富我国近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内容有所助益。绪论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百年历史发展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析和说明。第一章回溯了中国古代原始品牌意识的萌生以及古代至近代中国商业标记的诞生和发展,述清了中国近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源流关系。第二章概述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萌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纵向的历史阶段划分和横向的设计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民国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述评,突出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第三章主要从建国后在政治语境下对商业美术进行的改造入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的艺术设计转型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影响,并着重以当时的标志设计为例进行了说明。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当代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对此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肯定与反思。同时也尝试从品牌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内专业品牌形象设计机构的发展等角度入手,挖掘品牌形象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从中寻找适合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路径。第五章则跳出历史发展的思路,在视觉文化发展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感悟中国百年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启示。结论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基于目前国内缺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整体、系统研究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侧重点设置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尝试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当下与未来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藉此从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其次,以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背景,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我国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切入,对自民国至今我国各历史阶段中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得失与意义加以思考。最后,站在视觉文化发展的高点,以整体性、多维度的视角来俯瞰视觉形象设计与品牌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形象设计在现代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总结出近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对于促进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刘花弟[4](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肖新平[5](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提出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林政男[6](2019)在《绿色营销中企业—环保事业契合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例如,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等。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现出了对企业及产品的环保需求,同时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背景下,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绿色营销也成为了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战略。在绿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企业从绿色产品营销策略、绿色传播营销策略与绿色关系营销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多方面的绿色营销活动。例如,开发绿色产品、供应链绿色化、绿色广告宣传、参与环保事业等。企业通过上述方法无疑是在向消费者传递本企业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其中,企业与环保事业合作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在短时间促使消费者接触企业及产品信息并了解企业环保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企业可以选择并进行合作的环保事业众多,但并不是每一次企业与环保事业合作都会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认知。有些情况下,反而适得其反,使得消费者怀疑企业与环保事业合作的动机,同时也并不能够在二者合作的情况下清晰感知到产品的环保属性,而这种消极的认知最终会促使消费者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以何种理由选择哪项环保事业进行合作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绿色感知与信任,并最终提升绿色购买意愿,成为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学术界提出了契合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品牌延伸,并被广泛应用于品牌联盟、企业赞助、品牌衍生和慈善营销等领域。契合度这一概念的产生在于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理性认知的转移和基于形象的情感转移。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契合度越高,消费者购买意愿越强烈、消费者态度越积极、感知价值越高、消费者信任程度越高的结论,但是,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和契合的理论研究中,却出现了与以往研究成果不一致的结论。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文中提出的问题,本研究深挖契合度的理论根源,进一步提出了从契合类划分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慈善营销的以往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基于企业与慈善事业合作的着力点不同,以及消费者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知的特点,将契合度具体划分为功能契合和形象契合。功能契合产生的基础在于企业及产品的属性和功能与慈善事业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形象契合产生的基础在于企业形象、企业使命与慈善事业的整体形象具有一致性。尽管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契合类型,但是这一观点在绿色营销中却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广泛的应用。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企业与环保事业合作情境下,消费者反应存在差异性的问题,本研究引入了功能契合与形象契合这一契合类型划分标准,以考察在不同契合类型下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的差异性。此外,在企业实际的绿色营销互动中,面对企业与环保事业的合作,不少消费者对此呈现出质疑的状态,或者并不能够从中感知到足够的产品绿色价值,进而购买产品的意愿有所降低。因此,本研究在以企业与环保事业的契合类型为研究起点,以期考察不同契合类型下,消费者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的差异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充足的产品信息是消费者进行感知价值判断与信任判断的前提。而消费者接触到的信息多少及信息性质都会使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与信任产生差异性。当企业与环保事业通过功能契合展开合作时,为消费者传递的信息都是具体的,这些信息是关于产品功能、核心属性以及环保事业目的的信息。而企业与环保事业通过形象契合展开合作时,为消费者传递的信息都是抽象的,这些信息是关于企业形象、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以往参与的环保活动以及环保事业的整体形象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面对功能契合信息与形象契合信息时,消费者对功能契合信息的感知要强于形象契合信息。基于此,本研究以企业与环保事业的不同契合类型为研究起点,以期考察不同契合类型下,消费者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在不同契合类型与绿色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有学者注意到消费者认知因素在契合对购买意愿之间的作用。然而,当消费者接触到企业与环保事业合作的信息时,消费者的认知因素也同样会影响到其对信息的感知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功能契合传递的信息呈现具体性,描述的均是与具体的功能属性、环保事业的目的相关的信息。形象契合传递的信息呈现出整体性,描述的均是与企业形象、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以及环保事业的整体形象相关的信息。因此,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会促使消费者选择自身更容易理解的契合类型信息。鉴于此,本研究引入解释水平理论来具体考察这一问题。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客观事物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表征。高解释水平个体的心理表征更倾向于抽象性,更关注事物的整体、本质与核心。低解释水平个体的心理表征更倾向于具体性,更关注事物的具体、细节与表层。鉴于此,本研究将进一步考察消费者不同解释水平与不同契合类型匹配后,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绿色感知价值、绿色信任的差异性,以及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在解释水平与契合类型的交互对绿色购买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针对上述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企业与环保事业的不同契合类型为自变量,以消费者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为中介变量,以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为因变量,以消费者解释水平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相关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以期通过实验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验证不同契合类型下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绿色感知价值、绿色信任的差异性、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在不同契合类型与绿色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消费者解释水平在直接路径与中介路径上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预实验选择了正式实验中所用到的产品与环保事业,并且在预实验中检验了产品与环保事业的功能契合与形象契合的可操纵性。同时,本研究在实验一中验证了企业与环保事业不同契合类型对绿色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在实验二中再次验证了企业与环保事业不同契合类型对绿色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并且还验证了不同契合类型对绿色信任与绿色感知价值的影响,以及绿色信任与绿色感知价值在不同契合类型与绿色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在实验三中首先验证了不同契合类型与消费者解释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其次验证了在这种交互作用下绿色购买意愿、绿色信任与绿色感知价值的差异性,以及绿色信任与绿色感知价值在这种交互对绿色购买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实验四为了提升实验外部性,在更换实验材料再次验证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上述实验,本研究得出了具体结论。当企业与环保事业通过功能契合展开合作时,相比于形象契合,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愿程度、绿色感知价值程度和绿色信任程度更强烈。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在不同契合类型与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之间起着显着的中介作用。当企业与环保事业存在功能契合时,相比于高解释水平消费者,低解释水平消费者呈现出更高程度的绿色购买意愿、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当企业与环保事业存在形象契合时,相比于低解释水平消费者,高解释水平消费者呈现出更高程度的绿色购买意愿、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同时,绿色感知价值与绿色信任在契合类型与解释水平的交互对绿色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绿色营销中建设绿色公共关系的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丰富了理论界对绿色营销的研究成果。完善了契合类型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调和了契合现有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同时,本研究在绿色营销背景下,将契合类型与解释水平相匹配,进一步扩展了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范围。此外,本研究对于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在企业选择与环保事业进行合作时,应当以功能契合为主,尽量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企业主营业务信息、产品功能属性信息以及环保事业目的信息。在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时,企业要注意信息的传播策略与信息呈现方式,以达到与消费者解释水平相匹配的状态,以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感知价值、绿色信任与绿色购买意愿。

詹志伟[7](2013)在《基于CIS策略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策略是现代工业设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幼儿园出现了集团化、连锁化、特色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引起人们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的新的变化和思考。以教育市场化为历史导向的CIS策略,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塑造个性化幼儿园环境,树立品牌形象,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带来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论文以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为研究对象,从CIS策略中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方面,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研究,希望找到一种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整体形象的室内外环境设计方法。论文从CIS的起源开始,简要回顾了CIS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幼儿园CIS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重点阐述了CIS策略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关系。接着,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分析了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现状、问题和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然后,根据理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整体形象的环境因素和设计原则,并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主题风格的塑造、行为空间的组织、视觉形象的统一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表现方法。最后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上述理论成果进行检验,提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第2章CIS策略运用的理论基础;第3章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第4章CIS策略引导下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第5章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实践;第6章结论。

黄艳华[8](2014)在《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上海是我国近现代设计的发祥地,最早的报纸广告、霓虹灯广告、广播广告以及中国首个广告业同业公会均诞生于上海。在众多的设计类别中,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实践尤为突出,多样化的设计题材、瑰丽多姿的设计图式,勇于革新的设计先驱,具有混合特质的设计风格等,都成了本文意欲展现的风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并不局限于对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具体个案的分析、梳理,而是将设计所处的时代、都市、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变迁和历史事件相联系起来考察和分析。在探寻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历史的逻辑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同时,有重点地展开不同的平面设计品类特征和演变规律的追查,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试图找出其发展的关键点、矛盾点,尽可能的呈现出平面设计发展的前后更迭、起承转合以及突出的阶段性标志。将设计行为放置到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展现出上海近代平面设计从形态、元素、结构到价值取向上与西方设计的不同,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上海视觉形式提供了从设计到文化的途径。俯瞰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版图,不难发现每一次平面设计的重要历史转折点都伴随着相应的城市的演进,如近代上海出版业的辉煌造就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繁荣;近代商战的博弈诱发了报刊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及包装设计的大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行业的兴盛促进了海报设计的昌兴等。基于上述发展态势,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全文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萌芽状态,包括“大上海的崛起”、“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的风行”、“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生的,必要的经济环境的形成、大众平面媒体环境的形成,以及近代上海设计格局初步形成三方面因素,从中寻找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肇因。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体,用详实、丰富的资料,展示出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主要形态。分别是“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图案字设计”、“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共计五个部分。运用从一般到个别这一研究方法,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包含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某一主要门类的整体情况,同时也兼顾到具体典型个案的叙述,每一部分的叙述都力求既展现出这一类别设计在近代时期的主要样貌,同时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个案,呈现出这一设计类别在近代时期的独特性。最后一个阶段,尝试着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风格演进中,进一步总结出近代上海的“上海样”设计风格的形成。全文论述紧紧围绕着近代上海平面设计这一主题而展开,从发展原因到设计形式、内容、风格形成的探究;从近代都市环境到人与设计的互动关系的探寻。有层次的论述了上海近代时期,都市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与推动。最后,本文着重于探讨“海派设计美论”的经验与影响。主要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实践中所取得成果总结出,近代平面设计的拓荒性、实践性、先驱性等意义,以及由其奠定的上海独具的“海派”设计风格。并进一步指出,这一风格对于现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的重要意义。

胡彦蓉[9](2013)在《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与构成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已经成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品牌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也认识到品牌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于是开始着手研究品牌无形资产的管理。然而,从目前看,顾客心智视角下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与测量方面,对于品牌资产形成的驱动因素和产品市场产出方面的研究尚不足。鉴于此,本文从顾客心智的视角,研究影响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及构成维度。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顾客心智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Customer mind-based brand equity, CBBE)形成的整体分析模型。在理论模型中,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包括企业营销策略、品牌效用和品牌形象;构成维度包括感知质量、感知风险、感知价值、品牌意识/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而品牌资产形成后,顾客则会对品牌形成溢价支付的意愿。其后,基于整合分析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法,构建了三个子模型,分别是品牌资产驱动因素概念模型、整合范式下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模型以及品牌资产市场产出模型。并根据三个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和测量量表,通过小规模访谈进一步修正和调整了初始的量表,进而形成了初始问卷。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针对初始问卷进行了小规模预调查。传统的预调查往往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问卷的处理,因此,常常会出现误删测量题项和过多保留测量题项的问题,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整合项目分析被应用到预调查中,然后结合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提高了预调查的有效性。对于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研究,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营销策略、品牌效用和品牌形象对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价格、广告开支、促销等营销策略会积极影响品牌资产的形成,而渠道密度则影响不显着;在品牌效用中,产品象征性效用对品牌资产形成具有显着性影响,而品牌象征性效用对品牌资产维度的影响不显着;在品牌形象中,企业形象、使用者形象都会显着的影响品牌资产的形成;同时产品象征性效用、企业形象、使用者形象在企业营销策略与品牌资产间起到积极的中介效应。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范式:认知心理学范式下的品牌资产维度和信息经济学范式下的品牌资产维度,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整合范式下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多样本结构方程(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并以手机、运动鞋、牙膏为研究对象,从多维的视角证实了整合范式下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所有研究假设的成立。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会对顾客的购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最主要的特征即是顾客对品牌的溢价支付意愿。本文通过构建累积Logistic随机系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维度对产品市场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知质量、感知风险、感知价值、品牌忠诚对溢价支付意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品牌意识/品牌联想则影响不显着。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品牌资产理论研究构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参考,丰富了品牌资产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品牌资产的研究领域。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的完成,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推进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提供思路。

李玲慧[10](2020)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都必须与时俱进的发展,不然将面临淘汰。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也必将顺应潮流。2019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和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分不清经营主体、品牌严重同质化、定位不清晰、市场不精准,同时不注重农特产品品牌视觉设计和品牌推广等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农特产品品牌的构建方式、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方法、如何增加消费者信赖度等问题。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信息数量之多,传播之快,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在这一情况下,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凸显,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问题更加显着。农产品品牌是供需环节中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基于这一因素,本文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结合品牌构建思维与方法,形成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方法策略。整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相关内涵进行解构,从案例中获得启示,得到影响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因素。首先,通过对品牌及农产品品牌及品牌形象视觉设计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本论文的品牌定义,并将其延伸到农产品品牌上;其次,从对国外农产品品牌构建的分析中获得对国内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启示,并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农特产品品牌构建及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可取之处和问题存在,为后续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策略提供依据;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模型,并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小金苹果”品牌设计实践为例,结合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需求的分析,作出相应的视觉设计方案。

二、企业形象的整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形象的整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
        1.2.3 从系统角度研究城市景观
        1.2.4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相关研究
        1.2.5 关于城市景观美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
2 城市景观形象基本知识
    2.1 城市景观的界定
        2.1.1 城市景观的定义
        2.1.2 城市景观元素分类
        2.1.3 城市景观的内涵
        2.1.4 城市景观的属性特点和分类
    2.2 城市景观形象
        2.2.1 城市景观形象概念
        2.2.2 城市景观形象的构成与特征
        2.2.3 城市景观形象定位
    2.3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形态理论
        2.3.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3.3 景观规划学理论
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CIS战略基础
    3.1 CIS理论概述
        3.1.1 CIS理论含义
        3.1.2 CIS的普适性与专有性
    3.2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研究
        3.2.1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概述
        3.2.2 组织CIS与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比较
        3.2.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效果
        3.2.4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构成要素
        3.2.5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特征
    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
        3.3.1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内涵解析
        3.3.2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形成基础
        3.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构成要素
        3.3.4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特点
        3.3.5 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特色
        3.3.6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构建原则
    3.4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实现模式
        3.4.1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结构模式
        3.4.2 确定城市特色要素和展示方法
    3.5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3.5.1 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
        3.5.2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3.5.3 城市环境条件的影响
        3.5.4 城市文化环境的影响
        3.5.5 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
    3.6 小结
4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
    4.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概述
        4.1.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定义
        4.1.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内涵
        4.1.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功能
        4.1.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构成要素
        4.1.5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性及相关性分析
    4.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
        4.2.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原则
        4.2.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维度
        4.2.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的定位步骤
    4.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
        4.3.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的总体原则
        4.3.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设计的导入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CIS理论下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设计
    5.1 城市植物景观的概述
        5.1.1 基本概念
        5.1.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中植物类型
        5.1.3 植物景观的特点
    5.2 城市植物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
        5.2.1 植物景观的形成原理
        5.2.2 植物景观表现时序变化
        5.2.3 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5.2.4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5.2.5 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小品
        5.2.6 植物景观的营造意境
    5.3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特色营造
        5.3.1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影响因素
        5.3.2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种植原则
        5.3.3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方法
    5.4 构建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的CIS策略
        5.4.1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识别与城市景观形象理念
        5.4.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视觉识别体系
        5.4.3 城市植物景观视觉识别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CIS理论下城市滨水景观形象设计
    6.1 城市滨水景观的概述
        6.1.1 基本概念
        6.1.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
        6.1.3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
        6.1.4 城市滨水景现设计的空间类型
        6.1.5 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特征
    6.2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
        6.2.1 滨水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
        6.2.2 滨水空间秩序的可识别性
        6.2.3 滨水空间感知系统的可识别性
        6.2.4 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
        6.2.5 滨水空间物质要素的可识别性
    6.3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主题的构建
        6.3.1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研究
        6.3.2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理论基础
        6.3.3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途径
    6.4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6.4.1 整体性原则
        6.4.2 系统与区域原则
        6.4.3 人文性原则
        6.4.4 连续性原则
        6.4.5 形象与生态并重原则
    6.5 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营建方法
        6.5.1 修缮与保留
        6.5.2 借鉴与转化
        6.5.3 重现与象征
    6.6 构建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CIS策略
        6.6.1 滨水区驳岸景观设计
        6.6.2 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6.6.3 滨水道路景观设计
        6.6.4 滨水区文化景观设计
        6.6.5 滨水区夜景景观设计
        6.6.6 滨水公共基础设施景观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CIS理论下的城市色彩景观形象规划
    7.1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
        7.1.1 城市色彩景观形象系统构成
        7.1.2 城市景观色彩的特性
        7.1.3 城市景观色彩的主体
    7.2 影响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设计的因素
        7.2.1 自然环境因素
        7.2.2 人文环境因素
    7.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的层次
        7.3.1 道路
        7.3.2 区域
        7.3.3 城市
        7.3.4 三层次的关联
    7.4 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规划CIS方法论
        7.4.1 规划原则
        7.4.2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模式
        7.4.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步骤
    7.5 CIS理论下的城市景观整体色彩设计
        7.5.1 定位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
        7.5.2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定位
        7.5.3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实现
    7.6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分区色彩设计
        7.6.1 分层次城市景观色彩设计与引导
        7.6.2 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地段的色彩引导的必要性
        7.6.3 城市典型景观地段的色彩分析与引导
    7.7 本章小结
8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构建
    8.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概述
        8.1.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的含义
        8.1.2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元素
        8.1.3 人文历史文脉要素在城市景观形象中应用的分类
    8.2 城市景观形象与人文历史文脉的关系
        8.2.1 传统城市景观形象特点
        8.2.2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
        8.2.3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时空文脉环境的联系
        8.2.4 城市景观形象与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关系
    8.3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传承的运用方法
        8.3.1 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的传承途径
        8.3.2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方法
        8.3.3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原则
    8.4 城市景观形象的人文识别营建的CIS策略
        8.4.1 人文历史文脉显性要素的应用
        8.4.2 人文历史文脉隐性要素的应用
    8.5 本章小结
9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1.1 城市政府对城市景观形象CIS的认识存在偏差
        9.1.2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9.1.3 城市景观形象缺乏其他组织及公民的参与
        9.1.4 城市景观形象规划、建设和管理相脱节
    9.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9.2.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政府因素分析
        9.2.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市场因素分析
        9.2.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社会因素分析
    9.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对策研究
        9.3.1 城市政府在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塑造中的转变
        9.3.2 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城市景观形象建设
        9.3.3 城市政府明确城市景观形象定位
        9.3.4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9.4 本章小结
10 结语
参考文献

(3)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选题研究的意义
    三、 选题研究的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相关概念的厘定
    六、 对于研究资料的说明
第一章 中国古代标记设计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标记意识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古代商业标记设计与视觉传达体系
        一、 古代商业标记的设计
        三、 古代商业活动中的标记视觉传达体系
    第三节 近代西方商标与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萌生
        一、 近代西方商标与中国传统商业标记的比较
        二、 “洋货”的渗透与近代中国商标、广告的萌生
        三、 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图像传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第一节 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外部环境逐渐成熟
        一、 近代商业城市的崛起和品牌传播媒介的发展
        二、 商标管理的法制化和广告行业的发展
        三、 民族工商业的勃兴与民族企业品牌意识的建立
    第二节 民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初期
        二、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繁盛期
        三、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衰败期
    第三节 民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一、 多样化的内容题材
        二、 中西融通背景下的多元设计风格
        三、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形式分析
        四、 设计机构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支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商业美术改造
        一、 从月份牌画到新年画的改造
        二、 宣传画的创作与流行
    第二节 倍受抑制的广告业与产品品牌的缩减
        一、 广告业的衰退
        二、 品牌数量的缩减
    第三节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产品标志设计
        一、 产品标志设计的内容题材
        二、 产品标志设计的风格形式
        三、 代表性产品标志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第一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恢复与探索
        一、 政策方针的革新、实施与社会经济的起飞
        二、 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复兴
    第二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与成长
        一、 稳定社会环境下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浪潮
        二、 企业 CI 战略下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三、 国内品牌形象构建的要素与问题
    第三节 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走向成熟
        一、 数字、信息时代的设计变革
        二、 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成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演变对审美趋向的影响
        一、 视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释读
        二、 视觉文化的发展对审美需求的满足
        三、 视觉文化的繁盛对审美趋向的影响
        四、 视觉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审美趋向转变
    第二节 品牌形象的视觉化构建
        一、 商业社会中的视觉消费与品牌形象
        二、 品牌形象视觉化构建的必然性
    第三节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反思
        一、 对中国品牌文化的思考
        二、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历程的思考
        三、 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影响力的归纳与思考
        四、 对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结论
征引书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附录
    附录一·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相关大事(1912——2012)
    附录二·民国至今中国品牌标志设计演变典型案例图汇
致谢

(4)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绿色营销中企业—环保事业契合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营销
    2.2 绿色购买行为
    2.3 企业与环保事业的契合类型
    2.4 绿色信任
    2.5 绿色感知价值
    2.6 解释水平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框架
    3.2 研究假设
第4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相关量表与分析工具
    4.2 预实验
    4.3 实验一:验证不同契合类型对绿色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
    4.4 实验二:验证绿色信任和绿色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
    4.5 实验三:验证解释水平与契合类型的交互效应
    4.6 实验四:再次验证不同契合类型对绿色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营销启示
    5.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CIS策略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幼儿园的多元化发展
        1.1.2 幼儿园形象建设的提出
        1.1.3 室内外环境对幼儿园形象的影响
        1.1.4 CIS 在学校形象建设中的成功运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整体框架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CIS 策略运用的理论基础
    2.1 CIS 策略概述
        2.1.1 CIS 的简介及构成
        2.1.2 CIS 策略的发展概况
    2.2 幼儿园 CIS 的引入
        2.2.1 幼儿园 CIS 的内涵
        2.2.2 幼儿园 CIS 的特点
        2.2.3 幼儿园 CIS 的功能
    2.3 CIS 策略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2.3.1 理念识别(MI)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2.3.2 行为识别(BI)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2.3.3 视觉识别(VI)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2.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1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2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现状的特点和问题
        3.2.1 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特点的分析
        3.2.2 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问题的研究
    3.3 幼儿园环境导入 CIS 策略的成功案例
        3.3.1 优秀设计的实例解析
        3.3.2 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3.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CIS 策略引导下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4.1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形象的环境设计元素
        4.1.1 形态设计
        4.1.2 色彩选择
        4.1.3 材质经营
    4.2 CIS 策略引导下幼儿园环境的设计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差异性原则
        4.2.3 持续性原则
    4.3 基于理念识别(MI)下主题风格的塑造
        4.3.1 创作中的设计理念
        4.3.2 主题风格的挖掘
        4.3.3 主题风格的表现
    4.4 基于行为识别(BI)下行为空间的组织
        4.4.1 教学管理空间的环境设计
        4.4.2 宣传展示空间的环境设计
        4.4.3 应注意的问题
    4.5 基于视觉识别(VI)下视觉形象的统一
        4.5.1 视觉识别构成要素的运用
        4.5.2 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满足
    4.6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龙湖湾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与设计要求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要求
    5.2 设计定位与策略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策略
    5.3 主题风格的确定
        5.3.1 条件分析
        5.3.2 设计概念的展开
        5.3.3 可行性分析
    5.4 教学管理环境的组织
        5.4.1 功能空间的组织
        5.4.2 交通流线的组织
        5.4.3 宣传展示元素的组织
    5.5 视觉环境的塑造
        5.5.1 色彩与材质的选择
        5.5.2 视觉识别元素的运用
        5.5.3 室内外景观陈设的布置
    5.6 综合评价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贡献与不足
        6.2.1 研究贡献
        6.2.2 研究不足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项目设计图纸
附录3 标牌设计图纸
附录4 项目最终实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前人研究成果
    2、核心概念的界定
    3、研究意义与时间界定
    4、研究目的与方法
    5、基本研究框架
近代平面设计的启蒙(1843-1905)
    第一章 “大上海”的崛起
        1.1 大都会的诞生
        1.2 近代上海工商企业
        1.3 近代上海的商业市场环境
    第二章 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风行
        2.1 近代印刷术的变迁
        2.2 近代传媒重镇的形成
        2.3 视觉启蒙——图像的普及
    第三章 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
        3.1 近代设计观念的演进
        3.2 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3.3 广告公司与设计团体
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1905-1949)
    第四章 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
        4.1 月份牌解密
        4.2 月份牌分期
        4.3 作为广告招贴的月份牌画
        4.4 月份牌美女图像意象建构解析
        4.5 月份牌“摩登”效应——近代化的“助推剂”
        4.6 “圣化”到“世俗化”的审美趣味的转变
        4.7 月份牌的创作队伍
    第五章 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
        5.1 近代商标设计发展的背景
        5.2 商标图形设计
        5.3 文字商标设计
        5.4 爱国主义情怀下的商标设计
        5.5 包装设计与材料
    第六章 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
        6.1 消费主义狂潮的到来
        6.2 近代报刊广告设计的流变
        6.3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设计
        6.4 抗战前夕画黑白画的人
    第七章 “似字非图”的图案字设计
        7.1 “百变千面”的期刊名称字体设计
        7.2 广告设计中的图案字
        7.3 《良友》与图案字
    第八章 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
        8.1 近代装帧之美
        8.2 近代书刊的封面画
        8.3 人性化阅读的排版
        8.4 近代装帧设计先驱
        小结
    第九章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与影响
        9.1 平面设计观念的近代化
        9.2 平面设计风格的近代化
        9.3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方画报》标题设计演变图
附录二:《PostMercuryDirectory》广告公司信息抽查统计表
附录三:近代上海装帧设计家一览表
附录四: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史大事年表(1843--1949)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9)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与构成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品牌资产内涵的研究
        1.3.2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研究
        1.3.3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模型
        1.3.4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式
        1.3.5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形成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顾客心智
        2.1.2 顾客心智模型
    2.2 品牌资产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心理学理论
        2.2.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形成的动因
        2.3.1 企业因素
        2.3.2 顾客因素
        2.3.3 市场因素
    2.4 品牌资产形成的整合研究框架
        2.4.1 现有的品牌资产形成模型分析
        2.4.2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形成的总体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与构成维度实证研究设计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1 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2 品牌资产构成维度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3 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对产品市场产出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2 量表设计
        3.2.1 量表设计的原则
        3.2.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题项
        3.2.3 小规模访谈
        3.2.4 初始测量量表与调查问卷
    3.3 数据调研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与构成维度预调查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2 项目分析
        4.2.1 临界比值法
        4.2.2 相关性检验
        4.2.3 同质性信度检验
        4.2.4 同质性检验--共同性与因素负荷量法
        4.2.5 整合项目分析
    4.3 因素分析
        4.3.1 品牌效用的因素分析
        4.3.2 品牌形象的因素分析
        4.3.3 营销策略的因素分析
        4.3.4 品牌资产维度因素分析
    4.4 信度分析
    4.5 正式测量量表和调查问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研究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5.2 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5.3 同源性偏差检验
    5.4 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效度检验
    5.5 驱动因素结构维度的假设检验
        5.5.1 营销策略结构维度的假设检验
        5.5.2 品牌效用结构维度的假设检验
        5.5.3 品牌形象结构维度的假设检验
    5.6 结构模型的评价及其假设检验
        5.6.1 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与假设检验
        5.6.2 营销策略对品牌资产维度的直接影响研究
    5.7 中介效应分析
        5.7.1 中介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
        5.7.2 品牌效用和品牌形象的中介效应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及对产品市场产出的影响研究
    6.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6.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6.1.2 数据的收集
    6.2 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6.3 研究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品牌资产结构维度的假设检验
        6.4.1 探索性因素分析
        6.4.2 验证性因素分析
    6.5 品牌资产构成维度结构模型评价与假设检验
        6.5.1 整体结构模型的评价
        6.5.2 假设模型检验与分析
        6.5.3 不同类别产品间的结构模型分析
        6.5.4 结果分析
    6.6 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对产品市场产出的影响研究
        6.6.1 聚类分析
        6.6.2 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
        6.6.3 随机系数模型
        6.6.4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品牌概念界定
        2.1.1 品牌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2.1.2 品牌的特性及功能
    2.2 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相关理论
        2.2.1 品牌视觉设计的功能及原则
        2.2.2 品牌视觉设计的内容要素
        2.2.3 品牌视觉设计的风格
    2.3 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
        2.3.1 地方特色农产品内涵及特征
        2.3.2 农产品品牌的种类
        2.3.3 农产品品牌种类间的区别联系
        2.3.4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间的关系
    2.4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相关理论基础
        2.4.1 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要素
        2.4.2 消费者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4.3 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重难点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分析
        3.1.1 美国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3.1.2 日本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3.1.3 韩国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3.2 从国外农产品品牌发展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3.3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3.3.1 云南“褚橙”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3.3.2 攀枝花芒果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3.4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牌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3.5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策略研究
    4.1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维度分析
        4.1.1 特色农产品维度
        4.1.2 品牌经营主体维度
        4.1.3 消费者维度
        4.1.4 品牌内在核心维度
        4.1.5 品牌视觉形象维度
        4.1.6 品牌维度之间的关系
    4.2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原则
        4.2.1 农特产品品牌系统性
        4.2.2 农特产品品牌精准化
        4.2.3 农特产品品牌服务性
        4.2.4 农特产品品牌差异化
    4.3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模型下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实证研究
    5.1 品牌视觉设计流程
    5.2 小金县苹果品牌构建分析
        5.2.1 小金县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5.2.2 小金县苹果品牌发展现状
        5.2.3 针对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的消费者研究
        5.2.4 小金县苹果调研结果及分析
    5.3 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
        5.3.1 品牌标志设计
        5.3.2 品牌色彩选用
        5.3.3 辅助图形设计
        5.3.4 产品包装设计
    5.4 设计意义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用户访谈
附录B 小金县苹果购买体验测评的用户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企业形象的整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D]. 李光耀.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3]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孙绍君. 苏州大学, 2013(10)
  • [4]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绿色营销中企业—环保事业契合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林政男. 吉林大学, 2019(02)
  • [7]基于CIS策略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D]. 詹志伟. 南京工业大学, 2013(05)
  • [8]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D]. 黄艳华. 上海大学, 2014(02)
  • [9]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资产驱动因素与构成维度研究[D]. 胡彦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10]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D]. 李玲慧. 西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企业形象整体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