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盐源矿山梁子磁铁矿床磁铁矿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腾,鲁显松,周晓宁,刘文浩,王健,曾令高,范川[1](2021)在《攀西地区道坪子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道坪子铁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盐源—丽江逆冲带,矿体呈脉状赋存于大板山岩体辉长岩与志留系碳酸盐岩接触带。为查明矿床成因机制,开展了磁铁矿主量、微量元素及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磁铁矿在TiO2-Al2O3-MgO图解、(Ca+Al+Mn)-(Ti+V)图解、V/Ti-Fe图解中落入热液磁铁矿区域,Ni/Cr比值为2.08~3.33,指示其为热液交代成因;磁铁矿相对富集Th、Ta、Zr、Hf,∑REE含量低(1.5×10-6~1.9×10-6),具弱正Eu异常,与辉长岩中的磁铁矿具有近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铁可能主要源自于辉长岩磁铁矿;成矿热液为高温(300~400℃)富气热液,与形成矿山梁子铁矿床的铁矿浆同源,可能由低钛玄武质岩浆分离形成的富铁质岩浆演化而来。研究认为,道坪子铁矿床是源于低钛玄武质岩浆的高温富气热液与辉长岩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
宋元宝,王小刚,张伟,王丹,牟畇屹,侯从强,杨志军[2](2019)在《四川省铁矿床成矿类型及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四川铁矿资源十分丰富,铁矿地质勘查工作始于19世纪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重点勘查的主要矿种之一[1]。据2017年《四川省矿产资源年报》统计,截止2017年底,铁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9.99×108t,保有资源储量98.76×108t,居全国第二位,富铁矿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但是四川省关于铁矿的矿床类型分类不统一,经常造成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较混乱的情况,近年来以中国矿床学家陈毓川院士为代表的矿床届老专家的团队,组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将矿床成矿类型进行统一,本文就是根据该统一的分类方案,在四川省内铁矿资源叙述基础上,对其分类进行统一,希望能够在今后四川省铁矿床的成因分类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比阿伟[3](2019)在《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文中提出扬子陆块西缘是研究中国三大克拉通之一的华南克拉通的关键地区之一,广泛分布于其上的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是理解扬子陆块及华南克拉通前寒武纪时期构造—岩浆演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解剖窗口。同时,扬子陆块西缘在超大陆的聚合、裂解过程中形成了多期瞩目的成矿作用,在中段形成了会理岔河锡矿床、冕宁泸沽铁锡矿床等一系列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由于对扬子陆块西缘古老基底的组成、演化及相关成矿机理等一系列问题还不明朗,使得这一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论文在详细阅读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获得第一手地质资料,进而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出露的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体系等的研究,探讨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的时代、成因、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同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分析相关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阐释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在前寒武纪时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并进行了相关成矿远景区优选。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存在三期前寒武纪岩浆记录,时代分别为中元古代晚期(1055 Ma1006 Ma)、新元古代早期(842 Ma772 Ma)和新元古代中期(750 Ma728 Ma)。首次将摩挲营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划归为中元古代,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康定岩群中存在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变质地层。研究并获取了摩挲营花岗岩体和兴隆辉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等数据。认为中元古代摩挲营花岗岩形成于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引起地壳加厚的动力学背景,源岩为上地壳泥岩和其它碎屑岩。新元古代兴隆辉长岩形成于陆缘弧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是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早先存在的前寒武纪基底物质的结果。认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四堡/江南造山带西缘的碰撞拼合时限为中元古代晚期,时间上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一致。重新厘定了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将四川省冕宁—石棉交界处原认为陆陆碰撞形成的S型花岗岩识别为A型花岗岩。基于从地质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关联、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和系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识到这些A型花岗岩与―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并首次提出了用―洋脊俯冲‖和―板片窗‖的概念来解释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研究区内摩挲营花岗岩体和泸沽花岗岩体分别与会理岔河锡矿和冕宁泸沽铁矿紧密相关。本次研究对两个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类型、构造背景等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将岔河锡矿和泸沽式铁矿划分为分别在不同成矿时代,不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岩浆汽成—高中温热液型硫化物锡矿床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按照相关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结合本文对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取得的研究进展,对扬子陆块西缘锡钨铁花岗岩成矿带进行了划分。通过进一步对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的分析研究,圈定了―与中元古代陆陆碰撞背景下S型花岗岩有关的锡钨成矿区‖和―与新元古代洋脊俯冲背景下A型花岗岩有关的铁锡成矿区‖两个成矿远景区。
李博[4](2017)在《四川矿山梁子苦橄玢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与大规模玄武岩喷发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有关的磁铁矿床,平川铁矿也是攀西地区重要的铁矿床之一。但是,平川铁矿中苦橄玢岩成因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苦橄玢岩的形成以及与平川铁矿的成因联系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本人选择四川盐源平川铁矿的主矿区矿山梁子铁矿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地球化学及电子探针等方法,对矿山梁子铁矿床苦橄玢岩中的橄榄石进行深入研究。在岩相学镜下观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橄榄石、辉石等主要造岩矿物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揭示苦橄玢岩原始岩浆的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最终得出矿山梁子矿段苦橄玢岩中含有来源各异的橄榄石斑晶,根据其不同的镜下特征及地球化学数据分别定名为粗晶橄榄石、微晶橄榄石、包裹体橄榄石及“鬣刺”状橄榄石。不同类型橄榄石具有不同的成分特征及形成温度,微晶橄榄石的形成温度最高,为1335℃。粗晶橄榄石的初始结晶温度较低,为1295℃。包裹体橄榄石为1292℃,但橄榄石的结晶温度并未发生变化,说明了其相对稳定的特征。“鬣刺”状橄榄石的初始结晶温度相对较低,为1272℃,但随着橄榄石结晶的进行,温度持续降低,显示了其连续结晶的状态,说明了只有“鬣刺”状橄榄石才是苦橄玢岩原始岩浆结晶的产物。除包裹体橄榄石外,其他三类橄榄石边部的结晶温度相近,说明了其最终在固结成岩之前经过岩浆多期次混合形成我们现今所见的苦橄玢岩时的温度。运用CSD计算橄榄石斑晶的体积含量。剔除其他来源的橄榄石斑晶。即粗晶橄榄石、微晶橄榄石及包裹体橄榄石,另外保留“鬣刺”状橄榄石。剔除橄榄石后可以发现苦橄玢岩的SiO2含量为48.41%,故苦橄玢岩的原始岩浆并非苦橄质岩浆。由于存在有不同类型橄榄石,苦橄玢岩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开放环境。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整体未固结的原始岩浆熔体会发生组分的带入或带出,这时含矿流体的加入导致了岩浆房的活化并从其他岩浆房中带入了其他岩浆房中结晶出来的橄榄石晶体。之后侵入至近地表后固结成岩,形成我们现今所见的苦橄玢岩。其作为平川铁矿的致矿侵入体,且作为铁矿的屏蔽层更加有利于成矿。
潘振杰[5](2017)在《甘肃北山红山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北山造山带隶属中亚造山带南缘,从新元古代到早中生代经历了多期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红山铁矿作为北山成矿带典型的铁矿床,其矿床类型和成因的研究在后期找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红山铁矿的矿床地质构造背景、矿体形态特征、含矿岩系及其围岩特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红山铁矿属于Sedex型铁矿床,为热卤水喷流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赋矿层位为新元古代震旦纪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震旦纪。在早古生代到中生代又受到多期明显的热液变质作用,热事件年龄分别为429.4-448Ma、364.7-384Ma、237Ma和126Ma。其中,364.7-384Ma为本区主要的热事件年龄。2、红山铁矿的SiO2含量为21.5-68.4%(平均为43.68%),Fe2O3T含量为27.06-65.16%(平均值为41.77%),Al2O3含量为0.93-3.81%(平均为2.2%),MgO含量为1.08-8.99%(平均为5.6%),CaO含量为0.55-14.9%(平均为4.7%),Na2O含量为0.04-0.57%(平均为0.2%),K2O含量为0.03-0.83%(平均为0.4%),MnO含量为0.09-6.19%(平均为1.3%),TiO2为0.07-0.28%(平均为0.2%)。其中,SiO2和Fe2O3T的含量与国内海底火山成因(兼有部分陆源碎屑物质加入)的BIF铁矿的含量基本一致。微量元素Ba、Pb、Th、U、Nb、Ta相对富集,Sr表现出强烈亏损;轻稀土元素总量为9.19×10-6-60.21×10-6,重稀土元素总量为12.57×10-6-38.97×10-6,LREE/HREE为0.57-2.01,(La/Yb)PASS=0.1-0.5,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与镜铁山铁矿的特征基本一致。说明红山铁矿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3、红山铁矿中发现了薄层状铁碧玉岩和透镜状的铁碧玉岩以及凝灰岩夹层,其源岩为硅铁质的胶体化学沉积岩,说明红山铁矿的形成为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胶状沉积。其SiO2/Al2O3比值为7.69-56.53,平均值为23.34,Sr/Ba比值为0.01-2.66,平均值为0.44,Eu显示正异常,Y/Ho平均值为28.52,均显示红山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与火山作用和火山热液有关的富铁热卤水物质。其硫、氢、氧同位素显示其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变质热液。U和Th元素的正异常和Ce的无异常均显示红山铁矿的沉积环境为低氧的环境。4、红山铁矿分为Ⅰ、Ⅱ两个阶段,Ⅰ阶段为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阶段,是主成矿阶段,Ⅱ阶段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Ⅱ两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主要为液相H2O包裹体、气相H2O包裹体、富液二相H2O包裹体和富气二相H2O包裹,其中气液H2O包裹体是含量最多。Ⅰ阶段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350℃,平均值为245℃,盐度为0.53-19.68%NaCleqv,平均值为10.04%NaCleqv,流体密度为0.76-1.05g/cm3,平均值为0.95 g/cm3,具有中高温、中盐、中高密度流体特征,属H2O-CO2-NaCl体系;Ⅱ阶段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260℃,平均值为170℃,盐度为0.53-17.79%NaCleqv,平均值为9.16%NaCleqv,流体密度为0.86-1.05g/cm3,平均值为0.96g/cm3,具有中低温、中盐(盐度变化范围较Ⅰ阶段小)、中高密度流体特征,也属H2O-CO2-NaCl体系。Ⅰ阶段成矿压力为123.68×105-384.32×105Pa,平均值为254×105Pa,成矿深度为0.40-1.28km,平均成矿深度为0.84km;Ⅱ阶段成矿压力为22.60×105-311.92×105Pa,平均值为167.26×105Pa,成矿深度为0.08-1.04km,平均成矿深度为0.56km,均属浅成成矿深度。
李兴,肖自为,周炯,陈黎,卢珍松[6](2016)在《四川省凉山州金河-树河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与铁矿成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金河-树河地区位于四川省盐源县,是四川省重要高品位铁矿石产地之一。基于此,根据《四川盐源县金河-树河地区矿产地质调查》的调查成果,对本区玄武岩各段岩性等特征进行总结,结合本区火山口、断层等分布特征,推导玄武岩浆不同阶段的活动特征。通过对本区主要矿床地质及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综合玄武岩浆活动特征,认为华力西期岩浆喷发活动对本区主要类型铁矿成矿具有控制作用。
荆德龙[7](2016)在《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火山岩型铁矿资源量巨大,并且常常形成富铁矿床,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对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勘查、研究工作的开展,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相继发现和重新评价了包括智博、查岗诺尔、松湖等一系列大-中型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床,使该带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富铁成矿带之一。同时,该带也成为研究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想研究对象,针对这些铁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提高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该成矿带乃至整个西天山地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找矿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研究区铁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程度较低,成矿动力学背景仍存在争议,整个成矿带成作用与成矿规律亟待总结。据此,本文选取成矿带内松湖、尼新塔格和敦德三个典型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床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探讨了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俯冲带岩浆作用与铁成矿物质的富集机制,探讨西天山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总结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型,为该类型铁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伊犁地块东北缘,成矿带内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预须开普台、松湖、尼新塔格、查岗诺尔、智博、敦德和备战7个大-中型铁矿床,以及若干小型铁矿床(点)。结合遥感地质解译与地球物理资料,在成矿带内圈定多个破火山口构造,各矿区均见火山集块岩出露,确定成矿带内各铁矿床除预须开普台(式可布台)铁矿外均赋存于破火山口内,铁矿化受火山机构的控制。预须开普台赤铁矿床亦受火山斜坡及火山机构旁沉积洼地控制。成矿带内7个典型铁矿床中,除预须开普台铁矿赋存于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外,其余6个铁矿床均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智博铁矿区矿体顶板紫红色安山岩的年龄为321.6±2.4Ma,敦德铁矿区Fe12号矿体顶部的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20.6±2.4Ma,备战铁矿区采坑内玄武安山岩的年龄为尼新塔格铁矿区顶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0.3±7Ma,松湖铁矿区矿体底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3.2±2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成岩、成矿时代集中于320Ma左右,热液成矿作用稍晚,集中于310 Ma316Ma。而成矿带西段,大规模磁铁矿化作用伴随火山作用发生,其时代集中于343 Ma340Ma左右。石炭纪期间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阿吾拉勒成矿带所处的伊犁地块东北缘即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该区铁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岩石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内矿石与围岩具有同源性,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松湖和查岗诺尔铁矿床成矿母岩浆为安山质岩浆,其源区为岛弧型地壳(岩浆弧地壳)根部。智博、敦德、备战以及尼新塔格4个铁矿床成矿母岩浆则为玄武质岩浆,其源区为俯冲板片之上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随着北天山洋不断向南俯冲,岩浆源区遭受流体交代程度增强而更加富铁,晚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更具有形成大型铁矿床的潜力。各矿区磁铁矿明显分为两类: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高,介于424℃520℃,与攀枝花地区岩浆结晶成因钒钛磁铁矿相似(410℃560℃),指示其为岩(矿)浆成因;另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低,介于343℃480℃,与平川地区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磁铁矿相似(365℃438℃),指示其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特征。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矿作用以矿(岩)浆成矿作用为主(富Ti、V、Ga,低Mg、Mn),晚期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增强而使得部分磁铁矿具有热液成因特征(富Al、Mg、Mn,低Ti、V)。磁铁矿的形成受到岩浆作用的控制。阿吾拉勒成矿带内铁矿床的形成与海相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均经历了富铁矿(岩)浆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富铁母岩浆喷溢成矿、矿浆熔离成矿、隐爆热液成矿和热液充填-交代成矿四个阶段。其中尼新塔格铁矿以矿浆成矿作用为主,而敦德与松湖铁矿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作用明显。三个铁矿床在成因类型上均属于海相火山岩型矿浆-热液复合成因磁铁矿床。阿吾拉勒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受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及破火山口构造双重控制,成矿母岩浆的强烈分异演化是导致氧化物熔离的基本因素,而火山机构既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综合性成矿条件也是矿床赋存的场所。西天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地层广泛分布,且火山机构发育,具有巨大的火山岩型铁矿找矿潜力。在今后应注意综合利用地、物、化、遥多种勘查手段,围绕火山机构开展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此外,本区亦具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矿床以及玢岩型铁矿找矿潜力。
曾令高,张均,孙腾,李斌,朱光辉,贾子超,方权,陈庚户[8](2016)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烂纸厂铁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找矿勘查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烂纸厂铁矿床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建造中查明的首例中型规模铁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玄武岩建造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矿体主要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下段致密块状玄武岩与玄武质角砾岩接触带附近,产出特征受矿山梁子破火山口构造控制,多层位产出,矿石发育草莓状结构、韵律结构和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组构,发育铁质结核和铁碧玉,同生沉积层控成矿特征明显。岩(矿)石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浆演化遵循Fenner分异趋势,成矿作用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火山喷发(溢)沉积型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烂纸厂铁矿床是我国在铁矿找矿勘探类型上的新突破和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实践取得的新进展,它的发现打破了在玄武岩建造中不具备寻找成型矿床的固有勘查模式的思想束缚,为相似地质环境寻找铁矿给予了诸多启迪和经验借鉴。
罗照华,周久龙,黑慧欣,刘翠,苏尚国[9](2014)在《超级喷发(超级侵入)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仿照超级喷发的概念定义了超级侵入,并将超级火山对应于大型岩基。文章聚焦于这样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紧接着超级喷发和超级侵入之后?为此,首先探讨了峨嵋山地幔柱系统的活动规律。尽管少数学者对玄武质岩浆大规模喷出之前的千米级地壳隆升提出了质疑,峨嵋山火山岩系第一旋回底部玄武岩直接覆盖在喀斯特之上的新观察支持千米级隆升的认识。这表明,峨嵋山地幔柱快速上涌之初期,岩石圈子系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作出伸展响应,尽管局部已经发生了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因此,岩浆通道形成之后,首先喷出了巨厚层玄武岩,并且后者裹挟了部分长英质岩浆。此后,岩浆喷发的规模振荡性减小,直至消失和地表沉降。斜长石巨斑玄武岩和苦橄岩中橄榄石斑晶与基质间的不平衡表明这些晶体属于循环晶,暗示岩浆曾经在深部岩浆房滞留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将导致岩石圈受热膨胀和再次隆升以及岩浆的冻结。因此,下一阶段岩浆活动的开始要求有一个冻结岩浆房的活化机制。依据野外地质学和岩相学观察,文章详细描述了流体活化机制,并强调了提出这种机制的必要性。虽然多数作者偏好升温活化机制,流体活化机制对长英质和镁铁质岩浆成矿系统都是必需的。进而,结合地幔名义无水矿物的H2O丰度及其对岩浆产生过程的贡献,提出岩浆产量与减压速率正相关而与流体产量反相关的观点。尽管水流体可以有效降低地幔橄榄岩的固相线温度从而有可能提高岩浆产量,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依然含有未分解的角闪石和云母且名义无水矿物依然含有较多的H2O,表明快速减压条件下含水暗色矿物的分解反应和名义无水矿物的脱水作用都是低效的。将这种认识与峨嵋山地幔柱系统的振荡性运动结合在一起,结合成矿作用的基本解是成矿金属从流体中析出的认识,可以得出超大型矿床必然形成于超级喷发和超级侵入之后。攀枝花式铁矿的观察表明,两类代表性矿床都具有铁矿浆侵位发生在成矿系统演化最后阶段的特点。因此得出结论: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取决于岩浆通道向流体通道的转换。如果岩浆通道在尚未完全封闭之前被含矿流体所利用,大规模流体快速上升将产生超大型矿床。含矿流体透过残留于通道中的熔体上升,不仅冲刷通道中的残留熔体并使其聚集在火山岩系之下或侵位于其下部形成含矿小岩体,而且持续注入于小岩浆体中的含矿流体可以导致岩浆强烈分异形成层状岩体。当通道中残留熔体被消耗殆尽,沿着通道上升的只有含矿流体。这些含矿流体充填在自生长裂隙中并强烈排气,最终可形成矿浆型富矿体。考虑到通道的规模与关闭速率的关系,推测超级喷发/侵入发生时的岩浆主通道更容易转换为含矿流体通道,因而是圈定找矿靶区的首选目标。该模型似乎与观察结果相吻合,并可与岩浆成矿系统的复杂性、小岩体成大矿理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和通道成矿假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合理解释了超级喷发/侵入后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过程。由于长英质和镁铁质岩浆系统中均可见岩基,我们建议将这类成矿作用统称为岩基后成矿作用。
江满容[10](2014)在《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芜盆地、庐枞盆地及攀西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此类矿床中的矿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矿过程演化而形成的,记录着成矿作用的相关信息。宁芜-庐枞地区铁矿床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次火山岩,其中以出露于地表-30m以下的宁芜梅山铁矿和地表-600m以下庐枞泥河铁矿为典型代表;而攀西地区平川铁矿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超基性的次火山岩,矿体出露地表。泥河→梅山→平川铁矿的赋矿次火山岩体依次为偏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三个矿床虽然都是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产出的地质背景、赋矿岩体、控矿构造、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及矿石组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以宁芜盆地梅山铁矿床、庐枞地区泥河铁矿床以及攀西地区平川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相学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矿石组构学研究,并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选择具代表性的标型矿物组合通过探寻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体性质及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成矿环境的指纹信息,反馈不同成矿地质作用对标型矿物形成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不同陆相火山岩系列的铁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本次研究对深入认识陆相火山岩铁矿成矿作用,总结完善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及推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矿石组构学梅山铁矿早阶段伴随有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矿化,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贫矿体,晚阶段发生富矿流体的充填,形成块状富矿体;中期蚀变作用阶段磁铁矿发生赤铁矿化等,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铁矿。典型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格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生长环边结构等。泥河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格状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等。平川铁矿矿山梁子矿段和道坪子矿段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总体来说,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泥河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梅山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为辅;平川地区道坪子-矿段梁子矿段以充填成矿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平川烂纸厂矿段为火山沉积-变质成矿。(2)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泥河铁矿和梅山铁矿都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包括晚期岩浆结晶分异期,气水-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泥河铁矿床的气水-热液成矿期可分为碱交代作用阶段、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化阶段、铁硫-钙充填交代阶段及硅化-泥化水热交代阶段。梅山铁矿在岩浆成矿期已经开始富集成矿物质,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结晶分异阶段、碱性长石化阶段及硬石膏-(磷灰石)-磁铁矿-透辉石/石榴石阶段;气水-热液成矿期划分为硬石膏-(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叠加作用阶段、硬石膏-黄铁矿化阶段及硅化-泥化-碳酸盐化阶段。平川铁矿在不同矿段表现出不同的成矿类型。基本上,成矿期可划分为岩浆分异期(大杉树矿段)、火山喷发-沉积期(烂纸厂)、次火山热液期(矿山梁子、道坪子矿段)和后生改造期。(3)磁铁矿的成因特征①磁铁矿至少可分为三个世代:早期为细粒它形磁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赋矿次火山岩体中;中期为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梅山、泥河)或(金云母)(蛇纹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平川)以浸染状-块状构造产出的磁铁矿石,磁铁矿呈细粒它形粒状结构:晚期为以硬石膏-石英/碳酸盐-磷灰石-磁铁矿阶段脉状-网脉状构造产出的粗粒-伟晶状磁铁矿(泥河)、致密块状磁铁矿(梅山)或细粒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以梳状构造(矿山梁子)产出的中粗粒磁铁矿。根据其产出组构特征,一般早期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中期为次火山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为主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晚期为热液充填成矿。②磁铁矿晶胞参数:梅山及泥河铁矿床的晶胞参数(ao为8.38892-8.39057nm和8.38630-8.38965nm)分布在接触交代和热液交代型磁铁矿范围内,应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平川铁矿(包括矿山梁子和道坪子)磁铁矿的晶格常数ao分别为8.392-8.395nm和8.391-8.398nm,显示磁铁矿主体为热液交代成因,部分可能为岩浆作用形成。③梅山铁矿早期深部辉长闪长玢岩中的磁铁矿属于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而后期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磁铁矿属于低钛富镁型-低钛富钒型。泥河铁矿早期磁铁矿颗粒为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泥河铁矿中期浸染状磁铁矿为低钛低镁型-低钛富钒型;晚期粗粒脉状磁铁矿Ti02含量在1%左右波动,比较偏过渡类型。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石矿山梁子以低钛、低铝、高镁含量为特征。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由泥河→梅山→平川,磁铁矿的TFeO、Fe2O3含量及Fe2O3/FeO值明显增加,FeO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成矿溶液中铁质含量、成矿作用形式及矿质沉淀的空间位置有关。④梅山铁矿磁铁矿TiO2、Al2O3、MgO和MnO的对数分布图显示,A1203略负向偏倚分布,MgO、TiO2和MnO均呈较明显的负向偏倚特征,与岩浆型磁铁矿相似,可能为该区后期磁铁矿继承了部分岩浆结晶分异期的元素。泥河铁矿磁铁矿MnO、MgO略具对数负向偏倚分布,整体与火山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平川铁矿道坪子矿段整体与矽卡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可能与成矿期后大量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有关。⑤磁铁矿TiO2-Al2O3-MgO, 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显示,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具明显的热液交代和接触交代作用特征,而烂纸厂为沉积变质作用而成;泥河铁矿特征值分布集中,为与中性岩浆有关的火山岩型-热液型过渡类型;梅山铁矿特征值分布非常分散,为明显的过渡性成矿。⑥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石结构和构造产出的磁铁矿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梅山铁矿磁铁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成矿,脉状矿石为岩浆期后矿质充填形成,以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为特征;角砾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则是早期热液交代萃取围岩中的铁质,晚期矿质大规模沉淀而成,该作用过程中发育区内最广泛的浸染状磁铁矿化,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被交代溶蚀呈残余结构。泥河铁矿磁铁矿主要分布于Ⅱ、Ⅲ、Ⅳ区的过渡区间,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伟晶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由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逐渐过渡,但浸染状磁铁矿石、伟晶状磁铁矿石及块状磁铁矿石受热液交代混染分布略分散。从磁铁矿产出结构特征来看,细粒它形结构与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主要为火山岩型,粗粒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磁铁矿偏向于热液成因,与区内以次火山岩-热液成矿特征较为一致。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矿段磁铁矿几乎都分布于矽卡岩型区域内,仅道坪子矿段发育的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石受地层混染而有向热液型过渡的趋势,矿山梁子矿段应该为富铁质矿浆沿本区火山机构及区内构造薄弱面充填成矿,受区内碳酸盐围岩影响。烂纸厂矿段磁铁矿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类型。⑦磁铁矿H-O稳定同位素:梅山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总体显示岩浆水(5DH2O=-73-84%o,δ18OH2O=6.68-8.9‰)的特征,大气降水混入不明显。泥河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则主要为天水。平川磁铁矿δ18OMt介于5.6-10.3‰之间,明显区别于岩浆型磁铁矿和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辉长质岩浆(δ180=5.5~7.4‰)相近,说明形成磁铁矿的氧与深部岩浆源具有亲缘关系。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体系,和区内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因碳酸盐脱碳作用而具有低δD和高δ180特征。(4)蚀变-矿化分带规律梅山铁矿围岩蚀变空间上,自下而上,分为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和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浅色蚀变带,磁铁矿化开始于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在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富集。泥河铁矿床矿体,自下而上分为①下部浅色蚀变带、②深色蚀变带、③叠加蚀变带及④上部浅色蚀变带。分别对应钠长石化、紫色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含石英-赤铁矿-(菱铁矿)-浅色硬石膏-黄铁矿化及硅化-泥化。次生石英岩化是磁铁矿化的远程指示性蚀变,膏辉岩化出现在近矿和容矿蚀变带,钠长石化大规模发育标志铁矿化作用的开始,亦即深部找矿勘探的终止。平川铁矿的道坪子矿段V号矿体产于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具充填交代成因,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①蛇纹石化大理岩带、②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化带、③金云母-透闪石化带、及④绿帘石-阳起石-透辉石化带。各蚀变带渐变过渡,向接触带两侧蚀变程度逐渐减弱。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带是主要赋矿部位,主要发育在细粒辉绿辉长岩中,金云母和蛇纹石是近矿围岩蚀变标志。(5)蚀变-矿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本次研究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中泥河铁矿具有保存最完整及最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因此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蚀变-矿化作用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元素迁移规律。针对泥河铁矿床蚀变矿化带对蚀变岩主量元素分析,以早期蚀变岩石为原岩与稍晚期蚀变岩石的不活动元素拟合最佳等浓度方程,采用改良后的等浓度图法(The Isocon Diagram)来定量探讨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早期碱交代作用阶段以Na质富集为主,代表着铁矿化作用的开始。Fe质迁移与Na质富集为负相关,与P富集呈正相关关系。深色蚀变带以铁、镁、钙交代作用为主,膏辉岩以强烈富集Ca、Mg,弱富集Fe、Si为特征,为磁铁矿化过程富集Fe、P提供物质基础。叠加蚀变带以铁、硫、钙充填交代作用为主,早期赤铁矿-(菱铁矿)-硬石膏-黄铁矿化过程伴随强烈的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水解,富集Fe、P、S和LOI,强烈亏损Ca、Mg;黄铁矿-硬石膏化蚀变岩以强烈富集Ca、Sr和Ba,强烈亏损Al、Si、K、Mg和Na,较亏损P为特征,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与硬石膏大规模沉淀有关。上部浅色蚀变带以硅、钾、铝水热交代作用为主,水云母-高岭土带富集K、Al,而早期蚀变迁移出的Si质则在次生石英岩化带沉淀形成硅质岩壳,磁铁矿化强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内硅质的大规模沉淀标志着铁矿成矿作用过程全部结束。在整个矿化作用过程中Ti仅在磁铁矿大规模沉淀时发生类质同象置换而迁移,在其它蚀变过程中均以不活动组分存在。钠长石化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铁矿化的开始;膏辉岩化是近矿和容矿蚀变;次生石英岩化是远程指示性蚀变。泥河铁矿床早期发育于辉石粗安玢岩体中的蚀变矿化过程微量稀土元素未发生明显的迁移。由辉石粗安玢岩内带至砖桥组粗安岩,微量-稀土元素逐渐降低,指示着稀土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运移,亦指明了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综上所述,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磁铁矿成因标型特征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显示,铁质来源与岩浆岩密切相关。中性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系列铁矿床产出于火山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部位,铁矿体以交代充填成矿为主,均发育浸染状矿化、块状矿化及脉状-网脉状矿化,局部发育角砾状矿化。由于矿体产出位置及成矿环境差异导致产出不同类型矿石组构特征及磁铁矿类型。磁铁矿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浸染状细粒它形磁铁矿颗粒具有火山岩型或岩浆型-热液型过渡特征,说明其对火山岩中的铁质具有继承性特征。通过研究泥河铁矿各蚀变矿化带的元素迁移规律结合区内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形成机制,并建立了蚀变-矿化模型。
二、四川盐源矿山梁子磁铁矿床磁铁矿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盐源矿山梁子磁铁矿床磁铁矿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攀西地区道坪子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 矿体地质特征 |
2.3 围岩蚀变 |
2.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3 样品测试与分析结果 |
3.1 采样及测试方法 |
3.2 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磁铁矿成因 |
4.2 铁质来源 |
4.3 成矿流体来源 |
4.4 成矿过程 |
5 结论 |
专家点评 |
(2)四川省铁矿床成矿类型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产地数量及分布 |
2 矿床成因类型 |
2.1 铁矿矿床类型划分 |
2.2 各类型矿产地数量 |
2.3 各类型主要特征 |
3 资源特点 |
3.1 铁矿分布 |
3.2 矿床规模 |
3.3 铁矿石特征 |
3.4 资源总量大,但品位低 |
3.5 分布集中,共(伴)生矿产多 |
4 勘查工作程度和开发利用现状 |
5 结论 |
(3)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会理群 |
3.1.2 登相营群 |
3.1.3 康定群(Qb_2K) |
3.1.4 苏雄组(Qb_2s) |
3.1.5 开建桥组(Nh_2k) |
3.1.6 列古六组(Nh_3lg) |
3.1.7 观音崖组(Z_(1-2)g)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3.1 中元古代岩浆岩 |
3.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
3.4 变质岩 |
3.4.1 区域动力变质岩 |
3.4.2 区域动热变质岩 |
3.5 矿产 |
第4章 采样地质体及样品岩相学特征 |
4.1 摩挲营岩体 |
4.2 会理群天宝山组火山岩 |
4.3 兴隆岩体 |
4.4 苏雄组 |
4.5 康定岩群 |
4.6 泸沽岩体 |
4.7 石棉岩体 |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5.1 概述 |
5.2 分析方法 |
5.2.1 样品靶制作和阴极发光(CL)图像 |
5.2.2 锆石U-Pb定年 |
5.3 分析结果 |
5.3.1 摩挲营岩体 |
5.3.2 会理群天宝山组 |
5.3.3 兴隆岩体 |
5.3.4 苏雄组 |
5.3.5 康定岩群 |
5.3.6 泸沽岩体 |
5.3.7 石棉岩体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中—新元古代成岩构造动力学背景 |
6.1 概述 |
6.2 地质背景 |
6.3 分析方法 |
6.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6.3.2 Sm-Nd同位素分析 |
6.4 分析结果 |
6.4.1 主量元素 |
6.4.2 微量元素 |
6.4.3 Sm-Nd同位素体系 |
6.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5 讨论 |
6.5.1 岩石成因 |
6.5.2 构造环境 |
6.5.3 中—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 |
6.6 小结 |
第7章 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的重新厘定 |
7.1 概述 |
7.2 地质特征及样品描述 |
7.3 分析结果 |
7.3.1 主量元素 |
7.3.2 微量元素 |
7.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7.4 讨论 |
7.4.1 岩石成因 |
7.4.2 构造意义 |
7.5 小结 |
第8章 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过程及成矿预测 |
8.1 概述 |
8.2 扬子陆块西缘锡钨花岗岩成矿带 |
8.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8.3.1 岔河锡矿床 |
8.3.2 泸沽式铁矿床 |
8.4 成岩成矿动力学 |
8.5 成矿远景区预测 |
8.5.1 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 |
8.5.2 成矿远景区优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4)四川矿山梁子苦橄玢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矿山梁子铁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新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第4章 四号岩床苦橄玢岩特征 |
4.1 样品采集 |
4.2 手标本特征 |
4.3 岩相学特征 |
4.4 矿物学特征 |
4.2.1 橄榄石 |
4.2.2 辉石 |
第5章 橄榄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 橄榄石Fo含量特征 |
5.2 橄榄石与基质的平衡关系 |
5.3 橄榄石电子探针剖面 |
5.4 橄榄石结晶温度 |
第6章 苦橄玢岩原生岩浆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7.1 橄榄石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
7.2 苦橄玢岩的成因及意义 |
7.3 苦橄玢岩岩床与矿山梁子矿段成矿关系 |
7.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甘肃北山红山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矿床类型研究现状 |
1.2.2 Sedex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 红山铁矿研究现状 |
1.3.1 交通位置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工作量 |
1.6 拟解决的问题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2.1 太古宇-元古宇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岩浆岩 |
2.3.1 基性-超基性岩体 |
2.3.2 中酸性岩体 |
2.4 构造演化过程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类型和矿物组合 |
3.2.3 矿石结构构造 |
3.3 矿体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时代 |
4.1 分析方法 |
4.1.1 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
4.1.2 Ar-Ar同位素年龄测试方法 |
4.1.3 锆石U-Pb测年方法 |
4.1.4 H、O、S同位素测试方法 |
4.1.5 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成分测试方法 |
4.2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主量元素特征 |
4.2.2 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稀土元素特征 |
4.3 成矿时代 |
4.3.1 矿石角闪石Ar-Ar和锆石U-Pb测年 |
4.3.2 矿床成矿时代 |
第五章 矿床类型和成因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1 实验方法介绍 |
5.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特征 |
5.1.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5.1.5 成矿压力和深度特征 |
5.1.6 流体沸腾作用 |
5.1.7 成矿流体性质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同位素来源 |
5.2.2 氢氧同位素来源 |
5.2.3 成矿物质来源 |
5.3 沉积环境 |
5.4 与镜铁山铁矿和卡瓦铁矿的对比研究 |
5.4.1 与镜铁山铁矿的对比 |
5.4.2 与卡瓦铁矿的对比 |
5.5 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探讨 |
5.5.1 矿床类型 |
5.5.2 成矿机制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四川省凉山州金河-树河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与铁矿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1.4 矿产 |
1.4.1 矿山梁子铁矿。 |
1.4.2 大沟铁矿。 |
1.4.4 道坪子铁矿。 |
2 玄武岩浆活动特征 |
3 玄武岩浆活动对铁矿形成的控制作用 |
4 实际找矿运用 |
4.1 牛场南C3异常 |
4.2 大沟C6异常 |
(7)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铁矿床分类及资源现状 |
1.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3 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4 西天山铁矿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4 论文进展与创新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概况 |
2.3.1 地层 |
2.3.2 侵入岩 |
2.3.3 构造 |
2.4 区域遥感解译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地层磁性特征 |
2.5.2 重力场特征 |
2.5.3 磁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敦德铁矿床 |
3.1.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1.2 矿区侵入岩 |
3.1.3 矿区构造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矿化蚀变特征 |
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3.2.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2.2 矿区侵入岩 |
3.2.3 矿区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矿化蚀变特征 |
3.3 松湖铁矿床 |
3.3.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3.2 矿区侵入岩 |
3.3.3 矿区构造 |
3.3.4 矿体特征 |
3.3.5 矿石特征 |
3.3.6 矿化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火山岩年代学及成矿时代 |
4.1 样品与测试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分析方法 |
4.2 火山岩年代学 |
4.3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
4.4 成矿时代限定 |
第五章 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
5.2.2 火山岩Sr、Nd同位素 |
5.3 同化混染与源区性质 |
5.4 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
5.5 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第六章 成因矿物学特征 |
6.1 分析方法 |
6.2 磁铁矿标型特征 |
6.3 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6.3.1 敦德铁矿床 |
6.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6.3.3 松湖铁矿床 |
6.4 磁铁矿成因探讨 |
6.4.1 敦德铁矿床 |
6.4.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6.4.3 松湖铁矿床 |
6.5 辉石 |
6.5.1 矿物成分特征 |
6.5.2 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 |
7.1 矿石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7.1.1 敦德铁矿床 |
7.1.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7.1.3 松湖铁矿 |
7.2 磁铁矿氧同位素特征 |
7.3 磁铁矿Pb同位素特征 |
7.4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
7.5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8.1 成矿物质来源 |
8.1.1 成矿母岩浆 |
8.1.2 磁铁矿成因 |
8.1.3 同位素示踪 |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
8.3 火山作用与成矿 |
8.3.1 时间联系 |
8.3.2 空间联系 |
8.3.3 成因联系 |
8.4 成因类型 |
8.5 岩浆演化与铁的富集机理 |
8.5.1 岩(矿)浆成矿 |
8.5.2 热液成矿 |
8.6 成矿模型 |
第九章 区域铁矿成矿规律 |
9.1 主要铁矿床地质特征 |
9.2 铁成矿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
9.2.1 矿浆-火山热液复合型矿床的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
9.2.2 成矿带东西两段成矿条件差异 |
9.3 找矿前景 |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表 |
(8)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烂纸厂铁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找矿勘查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描述与分析测试 |
4 矿床成因及铁质赋存状态讨论 |
4.1 矿床成因探讨 |
4.1.1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2 成矿作用过程 |
4.1.3 矿床成因 |
4.2 铁质赋存状态讨论 |
5 找矿勘查启示 |
6 结论 |
(9)超级喷发(超级侵入)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峨嵋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
2.1 千米级地壳穹隆 |
2.2 脉动式火山喷发 |
3 冻结岩浆房的活化机制 |
3.1 升温活化机制 |
3.2 传导热活化机制 |
3.3 岩浆混合活化机制 |
3.3.1“镁铁质风”活化机制 |
3.3.2 流体活化机制 |
3.4 流体对岩浆黏度的影响 |
3.5 透岩浆流体与流体活化机制 |
3.6 峨嵋山地幔柱系统的活化晶粥 |
3.6.1 斜长石巨斑玄武岩 |
3.6.2 苦橄岩 |
4 岩浆产量与流体/熔体比值 |
4.1 地幔柱系统的部分熔融体制 |
4.2 岩浆产量与地幔柱系统的演化 |
4.3 地幔柱系统的流体产量 |
5 攀枝花式铁矿的分析模型 |
5.1 层状侵入体型铁矿床 |
5.2 脉状侵入体型铁矿床 |
5.3 攀枝花式铁矿的成矿模型 |
6 结论 |
(10)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宁芜“玢岩铁矿”研究现状 |
1.2.2 庐枞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攀西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矿石组构学研究现状 |
1.2.5 等浓度图法元素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6 存在的问题 |
1.2.7 拟解决的问题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宁芜盆地 |
§2.2 庐枞盆地 |
§2.3 攀西平川地区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梅山铁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泥河铁矿 |
§3.3 平川铁矿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4 成矿时限 |
3.4.1 火山岩年龄 |
3.4.2 次火山岩年龄 |
3.4.3 矿床成矿时代 |
第四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简介 |
§4.1 样品准备及处理 |
§4.2 分析方法 |
4.2.1 爆裂温度测试分析 |
4.2.2 成矿流体成分分析 |
4.2.3 电子探针分析(EMP) |
4.2.4 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
4.2.5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五章 矿石组构学特征 |
§5.1 梅山铁矿 |
5.1.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1.2 矿石结构 |
5.1.3 矿石构造 |
5.1.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1.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
§5.2 泥河铁矿 |
5.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2.2 矿石结构 |
5.2.3 矿石构造 |
5.2.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划分 |
§5.3 平川铁矿 |
5.3.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
5.3.2 矿石结构 |
5.3.3 矿石构造 |
5.3.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
5.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六章 典型矿物标型与蚀变-矿化模型 |
§6.1 典型矿物标型及矿石组构成因意义 |
6.1.1 磁铁矿 |
6.1.2 黄铁矿 |
6.1.3 菱铁矿 |
6.1.4 磷灰石 |
6.1.5 硬石膏 |
6.1.6 硅质岩 |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特征 |
6.2.1 泥河铁矿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6.2.2 梅山铁矿 |
6.2.3 平川铁矿 |
6.2.4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 |
§6.3 蚀变-矿化找矿模型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Ⅱ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图版Ⅲ 梅山铁矿床自下而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
图版Ⅳ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Ⅴ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图版Ⅵ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
图版Ⅶ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
四、四川盐源矿山梁子磁铁矿床磁铁矿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攀西地区道坪子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孙腾,鲁显松,周晓宁,刘文浩,王健,曾令高,范川.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3)
- [2]四川省铁矿床成矿类型及分布特征[J]. 宋元宝,王小刚,张伟,王丹,牟畇屹,侯从强,杨志军.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4)
- [3]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D]. 马比阿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四川矿山梁子苦橄玢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D]. 李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甘肃北山红山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潘振杰. 兰州大学, 2017(07)
- [6]四川省凉山州金河-树河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与铁矿成矿关系研究[J]. 李兴,肖自为,周炯,陈黎,卢珍松. 河南科技, 2016(17)
- [7]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荆德龙. 长安大学, 2016(02)
- [8]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烂纸厂铁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找矿勘查启示[J]. 曾令高,张均,孙腾,李斌,朱光辉,贾子超,方权,陈庚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2)
- [9]超级喷发(超级侵入)后成矿作用[J]. 罗照华,周久龙,黑慧欣,刘翠,苏尚国. 岩石学报, 2014(11)
- [10]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江满容.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