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与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何杰平[1](2012)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是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尽快研究并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乃至适合于地区发展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体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有助于形成完整和系统的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体系,提出的各种途径都将具有针对性和鲜明的物理学科特点,为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可行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得出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5个基本途径,共有11个具体途径,它们是:自我引导(听课和专业阅读)、观察与评价(评判性诤友团队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参与发展与改进过程(参与课题进行教育科研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继续教育(上级教育部门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培训)、探究式(教学反思和教育行动研究)笔者再通过调查问卷对国内中学物理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五个基本途径的应用现状由好到差排序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探究式;继续教育式和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并排第二;第三是自我引导;观察与评价最后。除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外的10个具体专业发展途径的应用现状总共分为8个层次,由好到差依次排序为:教学反思;教育行动研究、上级教育部门短期培训和参与课题进行教育科研;听课;校本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专业阅读;参加批判性诤友团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8个背景中不同变量的中学物理教师对5个基本途径的应用现状,例如:任教年级背景对中学物理教师应用自我引导式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有显着影响,高中物理教师要优于初中物理教师。5个基本专业发展途径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大小排序为:探究式作用最大:自我引导作用次之;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作用第三;观察与评价作用第四;继续教育作用最小。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11个具体专业发展途径的作用大小总共分为7个层次,由好到差依次排序为:教学反思;听课、专业阅读;教育行动研究;参与课题进行教育科研;评判性诤友团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培训、上级教育部门短期培训、微格教学技能训练。5个基本途径对8个背景中不同变量的中学物理教师的促进作用大小,例如:任教年级背景对探究式途径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影响,探究式途径对高中物理教师的作用大于对初中物理教师的作用。接着,笔者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师所认为的5个基本途径和11个具体途径理论作用大小以及各个具体途径的外在客观因素调查结果结合八个背景逐一做出统计,从中寻找出导致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现状的具体原因。最后,笔者紧扣前面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5个基本途径及11个具体途径逐一提出自己的建议,例如:从整体上讲,应该大力推广和提倡自我引导式途径的应用;从自我引导式途径上讲,主要也是促进中学物理教师对该途径的应用,适当提出一定的改善和合理建议,提高该途径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陈曦[2](2019)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物理习题教学是指以解答物理习题为主要形式的一切课内、外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具有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等价值。当前,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发布,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带来了新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教育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及分析,寻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接着,针对调查结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探寻改进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习题教学的策略。其中,对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三个教学策略。对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四个教学策略。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教学策略。对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强化解题规范、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四个教学策略。随后,运用相关教学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分析指出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李鑫艳[3](2019)在《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施和推广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代名词,国内已涌现出一大批课改成功的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如今,教育改革已经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应该探究课程改革的症结所在,应该如何去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出更为完善的新模式出来,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只有改才能找出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很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课堂效率低、课外补课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其次,自从200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深化有效教学行动,但在各中小学的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只有建立一个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深化有效教学行动的具体实施。此外,课程改革的概念正在引领和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但从调查来看,许多一线物理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仍然与新的课程概念脱节。只有构建基于物理课程标准概念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理念。通过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和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更适合中学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中学物理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校创造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流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文献—调查当前的中学物理课堂现状—分析存在的原因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个人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结论与展望。笔者根据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对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流行的几大教学模式进行了整理,通过实地现状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得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本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对教师和学生新课改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在中学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和建议。接下来在笔者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学期的教学质量最终呈现的学习成绩比较,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有力地证明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传统的讲授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相比,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中学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中学物理的发展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解决了教学时间有限和教学任务艰巨的矛盾,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目前,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对实习学校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得到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本校正在以物理学科为起点,把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渗透辐射到其它学科。
胡治宏[4](2012)在《利用DISLab完善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①。DISLab就是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题借助DISLab平台,从培养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的视角,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对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了系统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出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组织实验教学的技能。组织实验教学的技能包括:能根据物理教学情况恰当地选择实验类别;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进行物理实验资源开发。第二部分,各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网络、访谈等形式,对高师院校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作了客观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各高师院校均开设了中学物理实验训练相关课程,认识到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三部分,介绍数字化实验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软件系统等的介绍。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数字实验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第四部分,基于数字化实验系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分为: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基本训练、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比较教学训练、基于DisLab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训练、中学物理实验资源的研发训练。每个训练板块我们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思路、训练内容、训练示例等。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训练体系得到了较好的完善,表现在:培训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实验教学能力训练形式呈现多样化;师范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我们的实验教学培训之后,师范生的实验教学技能能较好地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给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广大一线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素材。
王佳伟[5](2019)在《基于STEAM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各个学科领域都在研究基于STEAM的教育改革,物理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科渗透STEAM理念势在必行。中学物理实验集仪器构造、原理理论、动手操作、数据分析为一体,比较容易渗透STEAM各个要素。通过实验过程训练学生的理解科学原理、掌握设计和操作技术、学会数学表达物理理论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拓展设计与实验原理相关的项目作品,分析生活、生产实际应用及科学前沿,由此达到物理和工程的整合,艺术之美也是可以渗透到实验的各个环节。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理论部分在STEAM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艺术素养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说明,并构建了基于STEAM的实验教学模式,归纳总结出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基于STEAM的教学形式:科技运动会、专题实验制作、项目渗透实验教学。实践研究部分针对目前中学物理课堂易于实施的基于STEAM的项目渗透实验教学形式,设计了两个案例在中学课堂进行了实践,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实验原理相关的小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设计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工程素养,学生亲自制作能够提升其技术素养,学生互相欣赏作品也训练了学生对实验作品的鉴赏力,但也发现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科学要素和数学要素渗透不足。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个能完整体现STEAM五要素的“基于STEAM的电磁铁及电磁继电器”案例,为对实施STEAM实验教学的教师提供借鉴。
丁珂[6](2020)在《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科学思维要素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物理电学基本知识是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习电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又蕴含着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丰富材料。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根据该部分知识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加以组织、编排并且进行教学实施,以更大限度得落实体现课程总目标,势必是物理教学研究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课程和教学研究。第一,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新近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各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与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围绕科学教育进行的长期、广泛的研究,确定了在高中物理基本内容与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思维要素分析与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为高中物理重要内容的选择、编排以及教学实施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对科学思维及其相关理论一般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近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科学思维方面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传统的以知识逻辑为主要分析视角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要素视角对高中物理电学基本知识进行整体分析,为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教学内容的选编打下基础。第三,在对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及相关研究,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相对应的代表性教科书和我国现行其他版本教科书中电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选择、编排以及体现科学思维要素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新理念下高中物理电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实施奠定基础。第四,在对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对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存在困难的研究,对这些案例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并且,以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凸显科学思维各要素为指导思想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为在新时期下高中物理电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途径或方法。
胡晓琦[7](2017)在《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炳昇先生是享誉中国中学物理教学与高等师范物理教育界的知名学者,为中国物理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小实验,大智慧”的物理实验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物理教育工作者,堪称当代“苏派物理”的领军人物。研究刘炳昇先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刘炳昇先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刘炳昇先生少年的成长经历入手,了解到刘先生在空间逻辑与操作实践方面天赋秉然,智能突出,初中到大学阶段参加航模小组的经历以及两位恩师都对刘先生在物理实验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兴趣的培养与专家的引领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重点研究了刘先生的文献、视频与教材资料,整理并分析出了刘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精髓:1.倡导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着力物理实验自制教具的设计与改进,全面提升中学物理实验品质;2.全面开发物理实验、物理玩具的教学功能,较早的提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的观点,积极推进科学实践训练活动在我国的发展;3.将“小实验,大智慧”思想特色融入新课程建设,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体现出继承、发展与摒弃、改革与辩证的科学态度,及时制止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错误走向。然后访谈了曾与刘先生有过接触的学生、同事以及刘先生本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刘先生多年来钟情于物理实验研究,将毕生奉献给物理实验教学,以及他善良正直,谦逊和蔼的性格特点,这些也都是他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成因。并且他对物理实验的执着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物理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物理教学工作者。基于对刘先生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他为人治学的经验,文章最后得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物理教师应将兴趣与工作相结合,同时锻造高尚的师德与人格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发现物理之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方法来促进物理学科的学习;通过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内涵,完善实验设施配备,开展物理课外科技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方法来增强中学物理课程建设。
翟小铭,郭玉英,陈颖[8](2015)在《中学物理核心能力要求的百年沿革与展望——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目标文本分析》文中指出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国家颁布的课程建设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石"。选择一百年来我国颁布的31份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基于其教学目标(目的)的表述,系统梳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对物理核心能力的认识和要求的发展脉络。发现:各时期对物理核心能力的要求由模糊、简单、概括趋于规范、丰富和具体,物理核心能力的要求由注重继承性向注重创新性发展,各时期物理核心能力要求的价值取向在变化中趋于相融一致。在分析基础上指出我国物理核心能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矫洪楠[9](2016)在《“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互联网+教育”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平板电脑教学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将“平板电脑+”理念与物理教学模式融合,进行“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平板电脑在国内外教学中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推广情况,分析发现国内在平板电脑物理教学上的研究很少,而涉及平板电脑物理教学模式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以此确定研究问题方向。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最后利用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对“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分析“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变化与问题反思,最后提出“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建议。本论文旨在建构“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国家改革的需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进一步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论文的结论有建构“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提出“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马文婧[10](2019)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越发提倡教育全球化,各国在教育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美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其课程改革的也处于发展的前沿,它的改革对于世界物理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美国的教育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本论文研究了中美两国教材的实验部分,分析两国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要求,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分类统计,对其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挖掘两国教材在实验部分的特色和优点,汲取二者长处,设计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论文的第一、二两章主要为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对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对比,通过分析两国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实验部分,两国都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和处理数据、评估数据、交流合作的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依据实验的栏目、类型、教学方式和使用仪器进行分类统计数量,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及类别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美国实验更注重探究性和生活化,中国实验更注重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论文第四章主要基于实验的内容——目录、插图、结构和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美国教材更具有规范性,注重细节,具有开放性。论文第五章是选取具体实验案例的分析对比,美国教材对实验过程叙述详细,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中美国情和教学内容都有差异,所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对美国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测试,通过实践发现美国教材的实验内容有助于中国学生的实验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论文第六章,设计符合中国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案例,并在高中进行实践,通过实验测试,使用改进后的实验案例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实验能力测试高于未使用的班级,所以基本认为改进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论文的最后根据所做研究进行总结及反思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展望。
二、“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与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与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教师专业发展 |
1.2.2 物理教师专业发展 |
1.2.3 途径 |
1.3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现状 |
1.3.1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
1.3.2 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
1.3.3 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比较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4.1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分类 |
1.4.2 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
1.4.3 各种途径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程度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2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分类 |
2.1 自我引导式途径 |
2.1.1 概念 |
2.1.2 理论研究 |
2.1.3 具体途径 |
2.2 观察与评价式途径 |
2.2.1 概念 |
2.2.2 理论研究 |
2.2.3 具体途径 |
2.3 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途径 |
2.3.1 概念 |
2.3.2 理论研究 |
2.3.3 具体途径 |
2.4 继续教育式途径 |
2.4.1 概念 |
2.4.2 理论研究 |
2.4.3 具体途径 |
2.5 探究式途径 |
2.5.1 概念 |
2.5.2 理论研究 |
2.5.3 具体途径 |
3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调查研究 |
3.1 前期工作 |
3.1.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3.1.2 调查实施 |
3.1.3 数据的输入和整理 |
3.1.4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1.5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
3.2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应用现状 |
3.2.1 自我引导式途径现状 |
3.2.2 观察与评价式途径现状 |
3.2.3 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途径现状 |
3.2.4 继续教育式途径现状 |
3.2.5 探究式途径现状 |
3.2.6 专业发展途径应用现状小结 |
3.3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作用 |
3.3.1 自我引导式途径作用 |
3.3.2 观察与评价式途径作用 |
3.3.3 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途径作用 |
3.3.4 继续教育式途径作用 |
3.3.5 探究式途径作用 |
3.3.6 专业发展途径作用小结 |
4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
4.1 对自我引导式途径的分析 |
4.1.1 对整体中学物理教师的分析 |
4.1.2 对任教年级背景的分析 |
4.1.3 对学校所在省份背景的分析 |
4.1.4 对学校性质背景的分析 |
4.2 对观察与评价式途径的分析 |
4.2.1 对整体中学物理教师的分析 |
4.2.2 对性别背景的分析 |
4.2.3 对任教年级背景的分析 |
4.2.4 对学校所在省份背景的分析 |
4.2.5 对学校性质背景的分析 |
4.2.6 对职称背景的分析 |
4.3 对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途径的分析 |
4.3.1 对整体中学物理教师的分析 |
4.3.2 对性别背景的分析 |
4.3.3 对任教年级背景的分析 |
4.3.4 对学校所在省份背景的分析 |
4.3.5 对学校所在位置背景的分析 |
4.3.6 对学校性质背景的分析 |
4.3.7 对职称背景的分析 |
4.3.8 对任教年限背景的分析 |
4.4 对继续教育式途径的分析 |
4.4.1 对整体中学物理教师的分析 |
4.4.2 对任教年级背景的分析 |
4.4.3 对职称背景的分析 |
4.4.4 对任教年限背景的分析 |
4.5 对探究式途径的分析 |
4.5.1 对整体中学物理教师的分析 |
4.5.2 对性别背景的分析 |
4.5.3 对任教年级背景的分析 |
4.5.4 对学校所在省份背景的分析 |
4.5.5 对学校所在位置背景的分析 |
4.5.6 对学校性质背景的分析 |
4.5.7 对职称背景的分析 |
4.5.8 对任教年限背景的分析 |
5 建议 |
5.1 探究式途径 |
5.1.1 教学反思 |
5.1.2 教育行动研究 |
5.2 继续教育式途径 |
5.2.1 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短期培训 |
5.2.2 校本培训 |
5.2.3 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
5.3 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途径 |
5.3.1 参与课题进行教育科研 |
5.3.2 参与校本课题开发 |
5.4 自我引导式途径 |
5.4.1 听课 |
5.4.2 专业阅读 |
5.5 观察与评价式途径 |
5.5.1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 |
5.5.2 评判性诤友团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合问卷 |
附录二: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物理习题 |
2.1.4 物理习题教学 |
2.1.5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2.2.2 物理习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问卷的数据分析 |
3.2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3.2.1 访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
4.1.2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 |
4.1.3 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 |
4.2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2.1 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 |
4.2.2 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 |
4.2.3 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 |
4.2.4 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 |
4.3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3.1 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 |
4.3.2 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 |
4.3.3 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
4.3.4 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 |
4.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强化解题规范 |
4.4.2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
4.4.3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
4.4.4 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 |
第5章 教学案例 |
5.1 《共点力的平衡》习题教学设计 |
5.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2.1 存在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高效课堂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大模式 |
第2章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
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第3章 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设计和实施 |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1.2 问卷调查样本的选取 |
3.1.3 问卷的内容 |
3.2 问卷的调查结果的呈现与解释 |
3.2.1 对教师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2 对学生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第4章 构建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与建议 |
4.1 构建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
4.1.1 运用有效预习辅助课堂教学 |
4.1.2 运用情景创设辅助课堂教学 |
4.1.3 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
4.1.4 运用物理实验辅助课堂教学 |
4.1.5 运用“探究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辅助课堂教学 |
4.2 构建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议 |
4.2.1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
4.2.2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生动多彩的教师语言 |
第5章 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
5.2 教学实践的时间 |
5.3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物理教学 |
5.3.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新授课教学案例 |
5.3.2 教学实践效果反馈 |
5.3.3 教学反思 |
5.4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效果的比较 |
5.4.2 实验班在教学实践前后效果的对比 |
第6章 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2.1 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6.2.2 研究时间较短 |
6.2.3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 B 新课改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
致谢 |
(4)利用DISLab完善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0章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要求 |
0.1.2 新课程对物理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要求 |
0.1.3 数字化实验研究现状 |
0.1.4 高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训练 |
0.2 选题意义 |
0.3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技能要求 |
1.1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物理实验技能的要求 |
1.2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组织实验教学技能的要求 |
1.2.1 能根据物理教学情况恰当地选择实验类别 |
1.2.2 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
1.2.3 掌握物理实验资源研发的技能 |
第二章 高师物理教学法实验的开设现状调查研究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2.3 问卷及网络调查与分析 |
2.3.1 问卷及网络调查 |
2.3.2 问卷及网络调查结果分析 |
2.4 访谈调查与分析 |
2.4.1 访谈调查 |
2.4.2 访谈结果分析 |
2.5 总的调查结论及建议 |
2.5.1 总的调查结论 |
2.5.2 建议 |
第三章 Dislab组成及其特点 |
3.1 DIS实验系统介绍 |
3.2 DisLab功能介绍及示例 |
第四章 DisLab平台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训练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思路 |
4.1.1 实践研究的目标、出发点和工具 |
4.1.2 实践研究的思路 |
4.2 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基本训练 |
4.2.1 训练的设计思路 |
4.2.2 训练目标 |
4.2.3 训练内容 |
4.2.4 示例 |
4.3 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比较教学训练 |
4.3.1 训练目标及设计思路 |
4.3.2 训练内容 |
4.3.3 示例 |
4.4 基于DisLab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训练 |
4.4.1 基于数字化实验平台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可行性 |
4.4.2 训练设计思路及训练模式的确定 |
4.4.3 训练内容 |
4.4.4 探究示例 |
4.5 中学物理实验资源的研发 |
4.5.1 中学物理实验资源概述 |
4.5.2 培训思路 |
4.5.3 基于DisLab的物理实验资源开发案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反思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于STEAM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解决中学生学习兴趣匮乏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1.2.2 丰富我国STEAM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定义 |
2.1.2 STEAM教育定义 |
2.1.3 STEAM教育的特征 |
2.1.4 创新素养定义 |
2.1.5 创新实验课程模式 |
2.1.6 与传统实验的区别 |
2.2 STEAM教育理念应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及内容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从做中学”理论 |
2.2.4 人本主义理论 |
2.2.5 实验宗旨和应用价值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
3.1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可行性分析及优势 |
3.1.1 从中学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现状出发的课程改革需要 |
3.1.2 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可以满足STEAM的渗透 |
3.1.3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也能方便实施STEAM物理实验 |
3.2 中学物理实验中STEAM要素分析 |
3.3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
3.3.1 模式构建的依据 |
3.3.2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
3.3.3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程序 |
3.3.4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辅助因素 |
3.3.5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分类及案例设计 |
4.1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的类别 |
4.1.1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科技运动会 |
4.1.2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专题实验设计 |
4.1.3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项目渗透实验设计 |
4.2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实验案例设计 |
4.2.1 基于STEAM的“纸上电路”项目渗透实验设计 |
4.2.2 基于STEAM的“不听话的气球”项目渗透实验设计 |
4.2.3 基于STEAM的“水位报警器”项目渗透实验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TEAM的初中物理实验案例实践和分析 |
5.1 实验案例分析 |
5.1.1 实验案例设计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内容及安排 |
5.1.4 实验效果分析 |
5.2 基于STEAM的中学物理项目渗透实验结果反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科学思维要素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高中物理基本内容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 |
第二节 高中物理基本内容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思维要素的要求和方法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特点及其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特点及要素分析方法 |
第二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中的“模型建构”要素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中的“科学推理”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中的“科学论证”要素分析 |
第五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中的“质疑创新”要素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科学思维要素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案例选择及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库仑定律”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三节 “电场电场强度”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四节 “电势能和电势”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五节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六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七节 “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中科学思维要素分析 |
第八节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案例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库仑定律”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二节 “电场电场强度”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三节 “电势能和电势”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四节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五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六节 “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一节内容分析和教学研究 |
第七节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 |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获奖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学生电学基础知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三 “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学设计 |
附录六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七 “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致谢 |
(7)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概况分析 |
2.1 建构主义与物理实验教学 |
2.2 物理实验教学价值 |
2.3 物理实验教学变革发展情况 |
2.4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
第3章 刘炳昇先生少年成长经历简述 |
3.1 科技兴趣小组经历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 |
3.2 航模小组经历奠定对物理实验的热爱与操作基础 |
3.3 两位恩师的重要影响 |
3.3.1 高中物理老师提供了个性发展的优渥土壤,激发对物理的热爱 |
3.3.2 大学老师朱正元先生言传身教,坚定物理实验研究的信念 |
第4章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内涵分析 |
4.1 文献资料分析 |
4.1.1 论文与书籍数量统计 |
4.1.2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思想发展史 |
4.2 低成本物理实验视频整理 |
4.2.1 实验视频内容整理 |
4.2.2 实验特点分析 |
4.3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特点分析 |
4.3.1 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
4.3.2 教材结构设计关注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 |
4.3.3 教材内容关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
4.3.4 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 |
4.3.5 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
第5章 访谈纪实——多方面深入了解刘炳昇先生 |
5.1 钟情创新物理实验,课堂生动有趣 |
5.2 为教学奉献毕生精力,孜孜不倦 |
5.3 实验特色鲜明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
5.4 师道的传承——“小实验、大智慧”思想影响几代人 |
5.5 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众人 |
第6章 刘炳昇先生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的启迪 |
6.1 对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迪 |
6.1.1 兴趣与工作结合,永葆好奇心 |
6.1.2 行为世范,人格魅力远胜一切 |
6.2 对莘莘学子学习物理的启迪 |
6.2.1 发现物理之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
6.2.2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
6.3 对中学物理课程建设的启迪 |
6.3.1 完善实验设施配备,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 |
6.3.2 关注课堂以外,大力开展物理课外科技活动 |
6.3.3 创新物理实验,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内涵 |
附录 |
附录Ⅰ 刘炳昇先生发表的论文一览表 |
附录Ⅱ 刘炳昇先生的低成本实验视频整理表 |
附录Ⅲ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学物理核心能力要求的百年沿革与展望——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目标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二、物理核心能力的沿革 |
(一)物理核心能力初入课程体系(1902年至新中国成立) |
(二)物理核心能力的丰富与“停滞”(1950—1977年) |
(三)物理核心能力的“复出”与具体化(1978—2000年) |
(四)物理核心能力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01年至今) |
(五)物理核心能力发展脉络特点 |
1.从课程文件术语表征看,主要特点如下: |
2.从物理核心能力分类来看,主要特点如下: |
3.从核心能力提出的价值维度来看,基本脉络是从注重学科需求逐渐关注到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再到三者需求的统一 |
三、未来物理核心能力研究展望 |
(一)物理核心能力的分类需要进一步明晰维度和层次 |
(二)物理核心能力研究需要对各阶段学生能力发展状况进行测查诊断 |
(三)物理核心能力应具体化到核心概念和核心活动中 |
(四)物理核心能力要求需用表现期望统整目标、教学与评价 |
(9)“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社会互动理论 |
三、“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建构 |
(一)模式建构背景 |
(二)模式基本含义 |
(三)模式建构原则 |
(四)实施条件与范围 |
(五)影响因素 |
(六)平板电脑应用方式 |
四、“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
(一)课前导学准备阶段 |
(二)课堂主题学习阶段 |
(三)课堂交流探究阶段 |
(四)课堂反馈总结阶段 |
(五)课外学习反思阶段 |
五、“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
(二)案例总结 |
(三)实地访谈调研 |
六、“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反思 |
(一)教学模式向“常态化”的反思 |
(二)导学案高效设计与完成的反思 |
(三)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分组的反思 |
(四)学生高级认知目标达成的反思 |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有效性反思 |
七、“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
(一)完善硬件配套设备 |
(二)“平板电脑+”恰当干预 |
(三)提高平板操作技巧 |
(四)合作开发软件资源 |
(五)合理限制无线网络 |
八、结论与不足 |
(一)结论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2.3 中美两国课程标准分析 |
第三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对比分析 |
3.1 中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
3.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
3.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分析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对比分析 |
4.1 目录对比 |
4.2 实验插图对比 |
4.3 实验结构对比 |
4.4 实验评价方式对比 |
4.5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案例对比及对中国学生适应性分析 |
5.1 中美教材“变压器线圈两端电压与匝数关系”实验对比 |
5.2 美国实验模式对中国学生的适用性研究实践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对比研究的教学改进案例及效果分析 |
6.1 实践对象的选取 |
6.2 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
6.3 教学案例实践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与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D]. 何杰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2]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D]. 陈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学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 李鑫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4]利用DISLab完善高师院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 胡治宏.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5]基于STEAM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实践[D]. 王佳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6]高中物理电学基本内容的科学思维要素分析及教学研究[D]. 丁珂.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7]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D]. 胡晓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学物理核心能力要求的百年沿革与展望——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目标文本分析[J]. 翟小铭,郭玉英,陈颖. 课程.教材.教法, 2015(09)
- [9]“平板电脑+”中学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D]. 矫洪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10]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D]. 马文婧.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