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群的遗传特性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诚[1](2021)在《《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年重要文献回顾》文中认为岁月荏苒,白驹过隙。2021年是《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本实验动物科学专业杂志,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业内专家们的关注和呵护,每有重大事件或逢重要时段,皆有前辈们撰文寄语[1-10]。《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当时以《上海畜牧兽医通讯·上海实验动物科学专辑》的形式内部发行;1983年12月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从1984年第1期起更名为《上海实验动物科学》,并独立内部发行;
郑晓宁[2](2018)在《狐狸TYRP1和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文中提出狐狸具有丰富多彩的毛色,是创制天然彩色毛皮的最佳材料,其颜色的变化对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狐狸酪氨酸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基因和前黑素小体蛋白(premelanosome protein,PMEL)基因是调控狐狸毛色的主要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狐狸毛色基因TYRP1和PMEL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狐狸毛皮品质分子育种和彩色毛皮新材料的创制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狐狸TYRP1和PMEL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下载EPD数据库中人和小鼠的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序列,与已知狐狸启动子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狐狸TYRP1基因已知序列-866/-512(355bp)区域和-866/-508(359bp)区域与人和小鼠TYRP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相似度较高,分别为82%和74%。发现EPD数据库中存在人的两种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分别比对上狐狸PMEL基因已知启动子序列A区域-1669/-684(986 bp)和B区域-1022/+37(1060 bp)。根据以上比对结果,结合在线启动子预测软件结果,以已知狐狸TYRP1基因和PMEL基因5’侧翼序列为模板,进行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到pGL3-Basic载体,构建不同长度缺失报告基因载体。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到A375和293T细胞并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狐狸TYRP1基因和PMEL基因的最高启动子活性片段分别为T4(-699/+35)和P1(-1162/+8),该结果和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序列在EPD数据库中的比对结果相一致。根据构建载体活性值从高到无的降低趋势,以及结合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线预测结果,提示狐狸TYRP1基因在-656/-646、-598/-589、-539/-530和-163/-154位置可能存在Sp1和CREB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狐狸PMEL基因在-966/-952、-912/-900、-750/-736、-712/-699和-682/-673位置可能存在Sp1和NF-1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以最高活性片段T4和P1为模板,利用点突变技术对上述位置进行点突变,构建点突变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突变载体的活性均降低。结论:狐狸TYRP1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为T4(-699/+35);狐狸PMEL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为P1(-1162/+8)。Sp1(-656/-646)、CREB(-598/-589)、Sp1(-539/-530)和Sp1(-163/-154)为狐狸TYRP1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Sp1(-966/-952)、Sp1(-912/-900)、Sp1(-750/-736)、NF-1(-712/-699)和NF-1(-682/-673)为狐狸PMEL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
秦彩华[3](2018)在《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筛选及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 L.)属于早熟禾亚科短柄草属,与大麦、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还具有一系列模式植物所具有的特点: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生长条件简单,自花授粉等。随着二穗短柄草Bd21全基因组测序完成,近年来对二穗短柄草的研究在飞速发展。二穗短柄草作为温带禾本科植物的模式研究材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为加快对二穗短柄草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突变体分析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产生突变体的方式主要有物理诱变、化学诱变(EMS诱变)、自发突变及插入突变。目前,转座子标签法获得突变体材料是最成功有效的突变方法。要想深入地对二穗短柄草进行基础研究,准确有效地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与位点,首先就要对二穗短柄草进行正向遗传学与反向遗传学研究,对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正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将会是推动二穗短柄草基因功能研究的关键。当转座子插入功能基因区域或者临近位点时会使插入点的基因失活或激活并诱导其产生突变表型,根据这个特性可以采用转座子标签法克隆得到相关功能基因。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筛选为了获得大量的二穗短柄草突变体,我们构建了高效的组成型Ac/Ds转座系统和乙醇诱导型Ac/Ds转座系统,农杆菌侵染获得转基因苗,对其后代进行表型观察及基因鉴定。在插入突变体中,寻找与开花以及农艺性状相关的突变体,研究突变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筛选结果如下:(1)利用Ac/Ds转座系统快速获得大量插入突变,我们已经获得了若干个颜色变化(黄化、白化、条纹斑)、畸变(穗畸变、叶片畸变)、矮化、发育迟缓、染病、种子变小、极度晚花等多种突变体。种植突变体至少3代,突变体表型稳定。利用PCR方法确定插入元件是T-DNA或Ds。利用Tail-PCR或反向PCR快速定位T-DNA或Ds插入的位置。(2)利用乙醇诱导型Ac/Ds系统转基因苗后代筛选,目前也获得了一些突变体表型,如:白化苗,穗畸变,矮化等。二穗短柄草中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植物抽穗时期的研究对作物的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筛选到了一个极度晚花的突变体株系,命名为bdlf2。经Tail-PCR分离边界,定位到T-DNA插入两个基因的间隔区,为找到出现晚花表型的原因,我们对两侧基因做了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观察突变体bdlf2的表型,发现极度晚花,多分枝,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半以上,小穗变长,每个小穗的小花数增多且小花排列紧密。(2)qRT-PCR结果表明左右两侧基因相对于野生型表达量明显上调。经比对发现左侧基因是一个己糖激酶同源基因,命名为BdHXK1。右侧基因的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IQ67保守结构域,IQ67结构域含有67个保守残基的中心基序,是植物特有的IQD基因家族的标志性特征,把右侧基因命名为BdIQD1。(3)BdIQDI在顶端分生组织和穗部表达量最高。BdIQDI在叶片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四叶期的顶端分生组织及七叶期的穗部表达量较高。(4)BdIQDI能影响穗长和育性。过表达BdIQDI表型为小穗变长,每穗小花数增多,雌蕊结构发育异常,转基因植株结实率显着下降。过表达BdIQDI的穗型结构与突变体bdlf2的穗型结构相似,这些证明突变体bdlf2的穗型结构变化可能是右侧基因BdIQDI表达上调造成的。结合BdIQDI在穗部的表达量较高,推测基因BdIQDI在控制穗型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5)开花关键基因FT及VRN1在突变体bdlf2中表达显着下降。bdlf2中开花促进因子FT及VRN1表达量显着下降,开花抑制因子BdODDSOC1和BdODDSOC2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变化。这些表明突变体bdlf2中一些开花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造成了植株晚花。
芮孝[4](2018)在《鲤、鲫复制Sox10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化研究》文中提出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隶属鲤形目、鲤科、鲤属,为鲤的变种,是人们对自然鱼种进行杂交选育而形成的。因其姿态雍容华贵、色彩绚丽,而风靡全球。红白锦鲤作为体色鱼类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以红白锦鲤和红白彩鲫为研究材料,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对复制Sox10基因在红白体色的表达和功能分化进行研究为探明锦鲤复制Sox10基因在红白体色的表达和功能分化,采用PCR技术获得Sox10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ox10a和Sox10b。Sox10a基因c DNA总长度为3221 bp,其中5’UTR 310 bp、3’UTR 1432 bp,开放阅读框1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Sox10b基因c DNA总长度为3167 bp。其中5’UTR为308 bp、3’UTR为1346 bp,开放阅读框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红白锦鲤Sox10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部分物种的相似性在43%--94%之间。RT-PCR分析显示,Sox10a、Sox10b基因在红白锦鲤皮肤、眼和脑表达量最高,鳞、鳍、鳃、肌、肠、心次之,肝和肾几乎不表达。在皮、脑、眼、鳞、鳍、鳃、肌、肠、心、肝、肾中Sox10a、Sox0b表达量依次降低,且Sox10a的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高于Sox10b。在红皮、白皮、红鳞、白鳞中,Sox10a的表达量高于Sox10b。Sox10a、Sox10b在白皮、红皮、白鳞、红鳞中的表达量分别是白皮高于红皮,白鳞高于红鳞。结果发现,锦鲤存在复制复制Sox10基因,二者序列发生变化,并且在红白体色有差异。为探明彩鲫(Carassius auratus)复制Sox10基因在红白体色的表达和功能分化,采用PCR技术获得Sox10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ox10a和Sox10b。Sox10a基因c DNA总长度为3450 bp。其中5’UTR为282 bp和3’UTR为1728 bp,开放阅读框为1440 bp(编码480个氨基酸)。Sox10b基因c DNA总长度为3109 bp。5’UTR为295 bp和3’UTR为1365 bp,开放阅读框为1449 bp(编码483个氨基酸)。红白彩鲫的复制Sox10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部分物种的相似性在43%--92%之间。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Sox10a、Sox10b基因在红白彩鲫脑和肌表达量最高,眼、皮、鳞、鳍、鳃、心、肠、次之,肝和肾几乎不表达。在脑、肌、眼、皮、鳞、鳍、鳃、心、肠、心、肝、肾中Sox10a、Sox0b表达量依次降低,且Sox10a的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高于Sox10b。在红皮、白皮、红鳞、白鳞中,Sox10a的表达量高于Sox10b。Sox10a、Sox10b在白皮、红皮、白鳞、红鳞中的表达量分别是白皮高于红皮,白鳞高于红鳞。结果发现,彩鲫的Sox10基因存在两份拷贝,并且在红白彩鲫的红白体色有表达和变化。
栗俐萍[5](2018)在《TSH-Dio2/Dio3-TH系统启动子甲基化对黑线仓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机制》文中提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型啮齿动物,其繁殖力强,具有春季和秋季两个繁殖高峰期,是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动物。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活动受光周期调控,褪黑激素的分泌和GnRH合成释放是光周期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活动的主要因素,PT-TSH-TSHR-Dio2/Dio3-TH-GnRH通路在褪黑激素(MEL)介导光周期调控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光周期调控TSH-Dio2/Dio3-TH系统表达的机制及效应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克隆得到黑线仓鼠TSHB启动子区序列1772 bp(MH005827);TSHR启动子区序列2054 bp(MH005826);Dio2 1479 bp(MH005824);Dio3 1550 bp(MH005825);TH 974 bp(MH005828)。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核心启动子区并成功预测CpG岛,根据分析结果,预测得到后续CpG岛基因甲基化分析序列:TSHB基因序列299 bp,包含4处CpG位点;TSHR基因序列233 bp,包含12处CpG位点;Dio2基因序列216 bp,包含11处CpG位点;Dio3基因序列159 bp,包含11处CpG位点;TH基因序列216 bp,包含11处CpG位点。随后,选取高繁殖季节(秋季)以及低繁殖季节(冬季)雌雄黑线仓鼠为动物材料,取其下丘脑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e,BSP),检测TSHB、TSHR、Dio2、Dio3、TH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利用Biq Analyzer2.0以及QUMA分析启动子甲基化结果,得到甲基化点状图,分别统计分析了不同基因、不同季节,不同性别间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并探究了基因甲基化与相对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其中TSHB与Dio2基因启动子呈高甲基化状态(80%左右),TSHR、Dio3基因启动子呈低甲基化状态(10%左右),而TH基因启动子,则呈中度甲基化状态(50%左右)。结果提示TSH-Dio2/Dio3-TH系统通过各基因不同程度甲基化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进而影响繁殖活动,并且通过比较分析各基因启动子区序列结构,发现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基因启动子的序列结构特征及CpG岛在启动子中所处位置有关。(2)将高繁殖季节与低繁殖季节黑线仓鼠下丘脑TSHB启动子甲基化率和TSHB 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相关系数r=-0.649,P=0.022,进一步说明了TSHB mRNA的表达量和TSHB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5)。同样的,对TSHR、Dio2、Dio3 mRNA表达量与对应启动子甲基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均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P=0.000)、-0.583(P=0.047)以及-0.849(P=0.000),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调控基因转录表达,启动子高度甲基化会降低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从而参与影响黑线仓鼠的季节性繁殖活动。(3)各基因在不同季节间表达的差异水平不一致:在高、低繁殖季节间Dio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另外对TSHR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间甲基化水平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01),然而对于Dio3、TSHB以及TH启动子甲基化状况进一步分析研究后发现不同季节间甲基化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黑线仓鼠季节性繁殖可能与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尤其是Dio2以及TSHR的甲基化的季节性变化相关。(4)Dio3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在性别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2,P<0.05),其中雄性个体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雌性,提示可能与黑线仓鼠的繁殖活动相关;而不同性别间,Dio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P=0.226),另外,不同性别间TSHB、TSHR以及TH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对黑线仓鼠下丘脑的Dio2、Dio3、TSHB、TSHR以及TH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进行季节以及性别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五个基因中仅在Dio3启动子甲基化分析中发现交互作用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季节取样和亚硫酸盐测序法(BSP),首次探讨TSH-Dio2/Dio3-TH系统启动子区高繁殖季节与低繁殖季节甲基化在其繁殖活动的作用机制,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揭示TSH-Dio2/Dio3-TH系统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存在季节差异并参与调控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节律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实验依据。
田娜[6](2017)在《TSHB/TSHR系统对黑线仓鼠繁殖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复杂的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β-subunit,TSHB)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stimula 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在其逆向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TSHB/TSHR能够调节下丘脑二型脱碘酶(Type 2 iodothyronine deiodinase,DIO2)和三型脱碘酶(Type 3 iodothyronine deiodinase,DIO3)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甲状腺激素(T2,T3,T4,rT3等)的动态平衡,从而调控与繁殖相关的关键基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基因的表达。黑线仓鼠是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动物,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克隆黑线仓鼠繁殖候选基因TSHB/TSHR,对其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和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对TSHB/TSHR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探究TSHB/TSHR在垂体和性腺中的季节性表达模式、光周期表达模式及褪黑激素处理对两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c hormone,TSH)、TSHR激素浓度并对四季黑线仓鼠血清中四种激素浓度及TSHB/TSHR基因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究黑线仓鼠种群年际波动的分子机制。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获得TSHB cDNA序列470bp,包括全部CDS编码区468bp和部分3’非编码区,共编码155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X756570;TSHR cDNA序列2480bp,包括全部CDS编码区2295bp和部分5’和3’非编码区,共编码76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X756569。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SHB含有糖蛋白激素家族标签序列,TSHR是一种七次跨膜蛋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糖蛋白激素亚家族,且两者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对TSHB和TSHR的四季表达模式研究发现,雄性个体垂体中TSHB和TSHR的季节性表达模式一致,在春季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雄性个体下丘脑中DIO2表达量和血清中TSH、TSHR、FSH、LH的浓度在春季较高相一致,而TSHB和TSHR在冬季表达量较其它三个季节显着降低(P<0.05),推测与黑线仓鼠下丘脑中RFRP-3 mRNA在冬季表达量最高联系密切,TSHB/TSHR对GnRH有促进作用,而RFRP-3是GnRH的抑制因子;雌性个体垂体中TSHB和TSHR都表现出春秋季节显着高于夏冬季节(P<0.05),与雌性个体血清中FSH/LH的浓度在春秋季节高于夏冬季节和LH/FSH的浓度在秋季最高相一致,并且与下丘脑中DIO2的表达模式完全一致,从而验证了TSHB/TSHR与脱碘酶系统的密切联系。睾丸和卵巢中TSHB和TSHR的表达趋势整体表现出春秋季节高于夏冬季节,与两者垂体中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与血清中TSH和TSHR的浓度在春秋季节高于夏冬季节相一致。此结果与GnRH的季节性表达模式和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秋两季相一致,因此推测黑线仓鼠垂体和性腺中TSHB/TSHR的表达对繁殖活动都有促进作用。雌性个体夏季卵巢中TSHB和TSHR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推测与RFRP-3基因在夏季的表达量增加有关。对四季黑线仓鼠血清FSH、LH、TSH、TSHR激素浓度进行测定,发现四种激素浓度都受到季节的影响,垂体中TSHB的相对表达量与血清四种激素浓度显着正相关,TSHR的相对表达量与血清LH和TSHR显着正相关。对TSHB和TSHR的光周期表达模式研究发现,雄性个体垂体和睾丸中两基因在长光照的相对表达量都显着高于短光照的表达量(P<0.05),与下丘脑和性腺中DIO2的表达趋势一致。血清中TSHR、FSH、LH含量也表现出长光照显着高于短光照,提示雄性黑线仓鼠在长光照条件下的繁殖活动高于短光照。雌性个体垂体和卵巢中TSHB在中光照条件下表达量最高,与下丘脑中DIO2在长光照下表达量最高不一致,但与下丘脑中DIO3表达量和雌性个体血清中TSH的含量在中光照时最高相一致,推测雌性个体TSHB的表达可能对中光照条件比较敏感。雌性个体血清中TSHR的浓度表现出中光照条件最高,与垂体TSHR表达趋势不一致,但与卵巢中TSHR的表达模式相一致。对黑线仓鼠注射外源褪黑激素,探究其对垂体和性腺中TSHB/TSHR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褪黑激素处理组雄性个体垂体及睾丸中TSHB和TSHR的相对表达量、雌性个体垂体中TSHR的相对表达量、雌性个体垂体及卵巢中TSHB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提示褪黑激素能够抑制TSHB和TSHR基因的表达。雄性个体血清中LH、FSH、TSH、TSHR和雌性个体血清中LH、FSH、TSH浓度在褪黑激素处理组显着降低(P<0.05),而雌性个体血清中TSHR浓度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雌性个体垂体中TSHR的表达量受褪黑激素影响规律不一致,但与卵巢中TSHR的表达量受褪黑激素影响规律一致,暗示了褪黑激素对黑线仓鼠繁殖有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自然季节取样、光周期处理、褪黑激素处理三种方法证实了黑线仓鼠TSHB、TSHR在动物季节性繁殖过程中的正调控作用,暗示了黑线仓鼠季节性繁殖可能存在“光周期-Mel-TSH-TSHR-DIO2/DIO3-TH-GnRH”逆向调控通路。
宋兴超[7](2016)在《水貂被毛色素沉积机理及基于高通量RNA-seq皮肤转录组注释研究》文中提出水貂(Neovison vison),是一种珍贵毛皮动物,其毛皮主要用于制裘,因此,被毛颜色是决定貂皮质量与价值的一种重要经济性状,深入解析水貂被毛色素沉积机理在新型毛色品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了更好地明确水貂被毛颜色表型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具有显着毛色差异的金州黑水貂(黑色)、吉林白水貂(白色)、银蓝水貂(灰色)、咖啡水貂(棕褐色)和珍珠水貂(珍珠色)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高通量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系统开展了水貂被毛黑色素含量差异分析、成熟黑色素细胞组织学定位检测、毛色关联基因克隆及其遗传变异位点筛查、毛色基因mRNA差异表达分析与基于高通量RNA-seq皮肤转录组挖掘色素沉积相关基因等六个相互关联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换毛期和毛皮成熟期金州黑水貂、银蓝水貂和吉林白水貂被毛黑色素含量,比较3种不同被毛颜色水貂毛纤维中总黑色素(Total melanin,TM)、真黑色素(Eumelanin,EM)及褐黑色素(Pheomelanin,PM)含量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时期被毛黑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换毛期和毛皮成熟期,黑色水貂被毛TM、EM和PM含量均最高,随着被毛颜色变浅,3种黑色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黑色水貂中,毛皮成熟期被毛TM和PM含量分别是换毛期的1.17和1.20倍(P<0.01),EM含量显着高于换毛期(P<0.05);白色水貂毛皮成熟期被毛TM和PM含量分别是换毛期的1.27和1.22倍(P<0.05),EM含量略高于换毛期,差异不显着(P>0.05);银蓝水貂被毛TM、EM和PM含量在毛皮成熟期和换毛期差异不显着(P>0.05)。PM含量决定了水貂灰色和白色被毛表型的发生,EM含量可能与黑色被毛表型存在关联,在水貂换毛过程中,存在于皮肤黑色素小体中的黑色素由毛囊定向转移到毛干。2.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多巴氧化酶法(dopa)及dopa-甲苯胺蓝联合染色三种方法,分析黑色、灰色和白色被毛水貂皮肤组织中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分布特性。甲苯胺蓝染色结果表明,3种毛色水貂皮肤、毛囊及其附属物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其中有核细胞的细胞核被染成蓝色,毛皮成熟期水貂表皮相对真皮较薄,毛根下端形成杵状毛(club hair),未见明显凹陷的毛乳头,推断水貂毛囊处于退行期(catagen)后期。dopa染色与dopa-甲苯胺蓝复染镜检结果均显示,黑色水貂表皮多巴阳性着色较灰色水貂深,且黑色素颗粒呈连续分布,灰色水貂表皮阳性着色区域颜色较浅,呈间断分布。多巴阳性呈“团状”大量聚集于黑色被毛水貂皮肤毛囊顶端,毛囊外根鞘和毛根的髓质中有少量着色带,沿毛干方向,颜色逐渐变淡;灰色被毛毛囊顶端多巴阳性着色带较少,呈“稀疏颗粒”分布,毛囊外根鞘阳性着色较黑色被毛弱。白色被毛水貂皮肤组织中未见明显多巴阳性着色区域。毛囊顶端的成熟黑色素细胞是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主要细胞学基础,该部位成熟黑色素细胞数量及酪氨酸酶活性是决定其毛色差异的直接因素,表皮中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并不参与水貂被毛色素沉积。3.采用PCR、克隆测序技术获得水貂MC1R、TYR和Agouti基因核苷酸序列,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3个基因进行了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水貂MC1R基因长度为1324 bp(GenBank登录号:KJ152766),编码序列长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MC1R蛋白多肽链存在1个低复杂度结构域和7个典型跨膜区,具有细胞膜受体典型结构。水貂TYR基因(Gen Bank登录号:KJ716783)5个完整的外显子长度分别为:819 bp(外显子1)、217 bp(外显子2)、148 bp(外显子3)、182 bp(外显子4)和230 bp(外显子5),编码区全长1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由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513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水貂Agouti基因长度为4231 bp,包括部分内含子1(424 bp)、完整外显子2(160 bp)、外显子3(62 bp)、内含子2(1256 bp)和部分内含子3(2329 bp)。4.采集金州黑水貂、银蓝水貂、吉林白水貂、咖啡水貂和珍珠色水貂共计430份血液,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MC1R、TYR和Agouti基因编码区及非编码区开展SNPs检测,将不同基因突变位点形成的基因型与水貂毛色表型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水貂MC1R基因编码区不存在多态性,编码区上游存在缺失突变位点:g.132135delAGTG,银蓝水貂在该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268,属中度多态,暗示该突变位点可能影响银蓝水貂的被毛颜色,或者与调控银蓝水貂灰色被毛表型的主效基因连锁。TYR基因外显子4和5不具有多态性,外显子1无义SNPs(g.138T>A)与吉林白水貂白色被毛表型极显着相关(P<0.0001)。Agouti基因内含子2中g.1189C>T位点的CT基因型与吉林白水貂白色被毛表型存在关联;内含子3上g.252C>T位点CT基因型与珍珠水貂的毛色存在关联,5个SNPs(g.290A>C、g.298G>C、g.340A>G、g.343T>C和g.379T>C)与2个缺失突变位点(g.472473delCA和g.974977delCTCT)在不同毛色水貂群体内分别处于紧密连锁状态且可能与水貂浅色被毛表型相关。5.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金州黑水貂、银蓝水貂和吉林白水貂毛皮成熟期背部皮肤组织MC1R、TYR和Agouti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毛皮成熟期,3个基因在3种毛色水貂皮肤中均有表达。在MC1R基因mRNA表达上,白色与黑色、灰色差异极显着(P<0.01),黑色与灰色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表达量顺序为:白色>灰色>黑色。黑色、灰色被毛水貂TYR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是白色被毛水貂的3.2535和1.8933倍,黑色与灰色、白色被毛水貂差异极显着(P<0.01),相对表达量顺序为:黑色>灰色>白色。黑色、灰色被毛水貂Agouti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是白色被毛水貂的1.2515和0.9501倍,但三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表达量顺序为:黑色>白色>灰色。6.基于高通量RNA-seq技术测定了金州黑水貂、银蓝水貂和吉林白水貂皮肤组织转录组,利用qRT-PCR技术对可能影响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关键基因进行了mRNA定量表达验证。结果表明,获得毛皮成熟期水貂皮肤转录组原始数据约33.19 G,403,725个Unigene成功注释到7个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BLMS vs WHMS(黑色vs白色)、BLMS vs SBMS(黑色vs灰色)和WHMS vs SBMS(白色vs灰色)组合中分别存在12,557、4,334和10,643个差异表达基因,3个组合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735个。3个组合中分别存在20、10和17个参与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差异表达基因,KITLG、LEF1、DCT、TYRP1、PMEL、TYR、Myo5a、Rab27a和SLC7A11基因可能从黑色素细胞发育、黑素小体成分及其前体、黑素小体转运和真黑色素与褐黑色素合成转变开关这4个生物学过程调控水貂毛色表型。
李申宁[8](2014)在《黑线仓鼠KiSS-1/GPR54系统在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类多,且分布广。农作物所遭受到的生物灾害复杂多样,危害严重,如鼠害的发生已对农牧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治理鼠害,需使用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或生态平衡等措施,更便捷、更具有针对性的防治鼠害。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我国华北地区典型的害鼠之一,其繁殖方式具有伴随季节周期性转变的特点,实验以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既是研究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的良好材料,又为治理鼠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研究与繁殖相关的中枢调控基因KiSS-1及其受体GPR54的表达模式,以揭示KiSS-1/GPR54调控通路在连接光照等季节性因素和繁殖机制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首先,采用RT-PCR方法克隆黑线仓鼠GPR54基因全部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与其配体KiSS-1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探究,以便通过两者的结合作用模式了解KiSS-1/GPR54调控通路的功能位点。克隆获得黑线仓鼠GPR54基因序列1102bp,其中包括全部编码区序列939bp(GenBank登录号:KF006323)。对GPR5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可知,翻译共获得213个氨基酸,对二级结构进行分析表明整体疏水性较强。将所获得的GPR54氨基酸序列与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norvegicus)、人(Homo sapiens)等相应序列相比对,发现存在240bp左右的片段缺失,使用PredictProtein工具预测跨膜结构,仅能预测出黑线仓鼠GPR54氨基酸序列的6次跨膜结构,不具有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7次跨膜,推测可能是由于缺失片段造成了跨膜区域的中断,并与其配体KiSS-1的特异性识别位点结合有关。使用MEGA5.0软件对所获得的GPR54mRNA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所获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结果一致。其次,检测外源褪黑激素对黑线仓鼠中枢神经和外周性腺KiSS-1/GPR54系统以及GnRH的表达模式,验证KiSS-1/GPR54系统在生殖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外源褪黑激素注射(15天)的方式,且注射期间对黑线仓鼠的体重进行跟踪监测。雌雄处理组的体重在进行褪黑激素注射后分别于第9日和第12日开始显着低于对照组。处死后对脏器系数进行检测,对照组与处理组黑线仓鼠的副性器官(子宫、附睾)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性腺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黑线仓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性腺KiSS-1、GPR54mRNA的表达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处理组下丘脑中KiSS-1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雌雄黑线仓鼠的性腺KiSS-1及其受体GPR54表达量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对KiSS-1/GPR54系统的抑制从而进一步抑制黑线仓鼠的繁殖活性,此系统可能是介导光照和黑线仓鼠繁殖的重要调控通路。对下丘脑GnRH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表明,对照组与处理组的GnRH的表达量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均于下丘脑KiSS-1mRNA表达趋势相一致。推测,KiSS-1、GPR54以及GnRH都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而调控繁殖活性的重要因子。最后,对自然季节黑线仓鼠KiSS-1、GPR54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并使用激素含量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两种方式,验证了黑线仓鼠KiSS-1/GPR54系统对繁殖活动的季节性调控及生殖发育的作用。其中,对血清中褪黑激素和Kisspeptin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光周期作为调节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枢神经下丘脑KiSS-1基因的表达量检测发现雌雄黑线仓鼠均为夏季表达量最高,GPR54的表达则有性别差异,雌性为冬季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季节(p<0.05),雄性则表现为夏季显着性低表达(p<0.05)。对外周性腺检测发现,卵巢KiSS-1和GPR54表达量均呈现出春季显着高表达(p<0.05),睾丸中则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模式,即春、秋季节KiSS-1表达量显着高于夏、冬季(p<0.05),而GPR54的表达量为春、秋季低于夏、冬季,表现一种对其配体KiSS-1代偿性的增加。综合推断,下丘脑的表达模式可能更趋向于受到外界环境因子调控,性腺的表达则更多的与黑线仓鼠的繁殖活动的季节循环周期相一致,而雌雄性腺KiSS-1mRNA所呈现的不同的表达模式,推测是由于下丘脑不同核区对性激素的正负反馈机制存在性别差异,使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不同信号对机体的繁殖调控产生了雌雄表达模式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自然季节取样和褪黑激素处理两种方法证实了KiSS-1/GPR54系统在介导季节性繁殖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褪黑激素介导光周期对黑线仓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繁殖活性的调控。更深入的从分子水平验证了黑线仓鼠的季节性繁殖机制,从基因水平为更好的防治鼠害提供理论依据。
徐晓飞[9](2013)在《黑线仓鼠Ghrelin及其在不同限食条件下表达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我国北方农田害鼠的优势种之一,控制黑线仓鼠种群数量迫在眉睫。影响鼠类种群数量的众多因素中,食物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而且黑线仓鼠主要以作物种子为食,因此食物对其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更为重要。食物不足会导致黑线仓鼠的生理生化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Ghrein(胃饥饿素)基因是联系动物的生长、生殖、能量代谢等功能的特殊基因,而GH(生长素)、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OB(瘦素)等基因是在动物生长、生殖、能量代谢方面的主要调节基因。本研究以Ghrelin为主要基因,旨在探究Ghrelin的生物学功能及限食情况下黑线仓鼠行为、生理等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为研究Ghrelin的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解释Ghrelin与GH、 GnRH、OB的关系提供证据;为研究限食对黑线仓鼠生理生化状态的影响及黑线仓鼠的种群调节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鼠类种群调节机制的研究,为鼠害防治创造新思路。首先,本研究以黑线仓鼠为材料,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Ghrelin cDNA序列。本研究得到黑线仓鼠Ghrelin序列361bp,Genbank登录号:KC633618。用生物学软件对其跨膜螺旋,信号肽、二级结构、疏水性等进行预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在第4-24个氨基酸之间可能存在1个跨膜螺旋,其N端的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信号肽的基本结构包含一个α螺旋,由此可见二者结果基本吻合。对二级结构的预测发现,二级结构中Alpha螺旋较多,亲水性较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黑线仓鼠与仓鼠科的金仓鼠(Mesocricetus)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等其它啮齿类次之;啮齿类中与长爪沙鼠亲缘关系较远;与牛(Bos Taurus)、羊(Ovis aries)等偶蹄目亲缘关系最远。本实验初步了解Ghrelin的结构与功能,并为后续试验的引物筛选奠定基础。其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Ghrelin在黑线仓鼠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研究发现:在雌性(雄性)黑线仓鼠的下丘脑和卵巢(睾丸)内,均呈现亚成年期和老年期表达量高于成年期的特点,且对于雌性个体发情间期表达量高于发情期。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与Ghrelin在下丘脑水平抑制生殖和抑制黄体生成素和睾酮等激素分泌的功能相适应。不同时期的雌性(雄性)黑线仓鼠,均是卵巢(睾丸)内Ghrelin的表达量高于下丘脑内。Ghrelin在下丘脑中表达是在中枢水平来实现对机体的调控,在睾丸和卵巢中表达是直接发挥其对生殖系统的调节作用。并推测Ghrelin对黑线仓鼠的生殖器官的影响较大。本实验体现了Ghrelin功能的多样性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并为下一步实验选材提供依据。最后,从体重相近的成年雄性黑线仓鼠中随机选取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限食组和禁食组3组。对照组正常饲养;限食组给食日食量的70%,水正常,饲养15天;禁食组禁食不禁水饲养36h。检测限食状态下黑线仓鼠体重、代谢率、开场行为、血清中激素含量及下丘脑内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限食后黑线仓鼠的体重降低,探究行为被抑制,对环境的认知能减弱,这些反应不利于其生存;但是,Ghrelin、GH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量升高和GnRH、OB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量降低,改变了黑线仓鼠的能量代谢和分配,将能量主要用于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需求,抑制生殖系统的功能,有利于黑线仓鼠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存。血清中Ghrelin的量与GH的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瘦素的量呈显着负相关。Ghrelin表达量与GH的表达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GnRH和OB的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因此推测Ghrelin能促进GH的分泌,抑制GnRH、OB的分泌。
顾金保[10](2012)在《蚊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及重组蚊浓核病毒的杀虫效果测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蚊媒传染病是以蚊虫为媒介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丝虫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等。蚊媒病流行范围广,传播力强,发病率高,全球每年有上亿人感染疟疾、登革热等蚊媒病,死亡人数过百万。媒介蚊虫防制是控制蚊媒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目前,对于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病毒病等蚊媒性病毒传染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或特异性预防手段,而疟原虫对传统药物抗药性也逐渐凸显,媒介控制在预防其发生和流行方面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则成为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媒介化学防制由于其突出的效果在蚊媒防制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是化学农药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易引起蚊虫药物抗性产生等弊端日益显现,蚊虫的生物防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生物防制主要应用蚊虫病原体、寄生物、捕食物来达到防治效果,对非目标生物和有益生物无害,不污染环境,蚊虫对其不易产生抗性。近年,苏云金芽孢杆菌、杆状病毒,虹彩病毒等多种蚊虫病原体相继直接或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加强其致病性和毒力后应用于蚊虫防制实验中,而近来随着一系列新的蚊类特有病毒蚊浓核病毒(Mosquito densoviruses,MDV)在国内外不断被发现与深入研究,其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使其具有蚊虫防制的潜在价值以及其它种类病原不能比拟的优势,发展MDV为新型蚊类生物杀虫剂将为蚊媒传染病生物防制提供了一个崭新方向。MDVs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nae),可特异性感染蚊类的病原,感染蚊类后引起宿主特征性的细胞核致密增生病变(Densonucleosis),严重时导致宿主发病甚至死亡。人们相继从多种实验室蚊细胞系/实验室株以及自然界中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微小按蚊等蚊类中相继分离到该类病毒。MDVs为单链DNA病毒,基因组长大约4000nt左右,目前多种MDVs的全病毒基因组已克隆入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得以扩增,从而简化了病毒的亚克隆改造过程。病毒质粒转化蚊类细胞如C6/36后,表达非结构蛋白可以特异识别病毒基因组两端IRS序列并将基因组从质粒上切割下,进而大量复制与包装,完全恢复野生型性状而达到病毒的自我拯救作用。MDV的病原学特点吸引人们利用野生病毒作为杀虫剂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暴露出一些野生病毒的常见问题,例如:杀虫活性低,作用速度慢等。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病原体使之表达影响昆虫正常生理代谢的酶、激素或作用于昆虫的毒素蛋白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是一类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有毒杀作用的蛋白类神经毒素,由蝎子、蜘蛛、胡蜂、蚂蚁等捕食性动物毒腺分泌的毒液纯化而来。已有多种蝎毒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并用于害虫防制,在昆虫杆状病毒、绿僵菌等病原体中表达后有效地增加了杀伤效果。目的:本研究拟以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edes aegypti densovirus,AeDNV)为载体,表达昆蝎类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BmK IT,通过实验室测试重组病毒的杀伤效果,从而为新型蚊类特异性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Buthus martensii Karsch insect toxin,BmK IT)的cDNA序列合成全长cDNA(包括其N端信号肽序列与末尾终止序列)。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eDNV全基因组已克隆入载体质粒pUC19构建成质粒pUCA,将蝎毒基因BmK IT克隆到pUCA质粒AeaDNA非结构蛋白启动子p7之后,与非结构蛋白NS1融合表达,从而构建质粒pUCA-AIT。载体pUCA-AIT与pUCA共转染蚊C6/36细胞系。获得重组病毒颗粒后感染白纹伊蚊幼虫,RT-PCR检测蝎毒基因是否在C6/36细胞和白纹伊蚊中转录。Western-blot验证蝎毒基因是否表达。将实验室不同发育阶段的白纹伊蚊幼虫暴露在不同浓度的重组病毒颗粒下,以野生病毒颗粒为对照。于不同时段记录各组幼虫死亡情况,对比评价各种重组病毒的杀虫效果。结果:RT-PCR与Western-blot结果证实蝎毒基因可在C6/36细胞和白纹伊蚊活体内转录和表达。可表达蝎毒蛋白的重组蚊浓核病毒对白纹伊蚊致死率明显高于野生病毒,其半数致死量LD50低于野生病毒,半数致死时间LT50短于野生型,此外其对蚊虫的亚致死效应也优于野生病毒。结论:畜安全、高效、选择性强是生物杀虫剂开发的目标,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作为生物害虫杀虫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埃及伊蚊浓核病毒AeaDNV为载体系统,表达蝎类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BmK IT有效的强化病毒杀伤效果,为发展重组蚊浓核病毒生物杀虫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群的遗传特性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群的遗传特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年重要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和高等级实验动物 |
2 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
2.1 狨猴 |
2.2 仓鼠、沙鼠和小家鼠 |
2.3 鼠兔 |
2.4 旱獭 |
2.5 东方田鼠 |
2.6 树鼩 |
2.7 长爪沙鼠 |
2.8 裸鼹鼠 |
(2)狐狸TYRP1和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影响哺乳动物黑色素形成的基因研究现状 |
1.2 TYRP1基因与毛色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 PMEL基因与毛色关系的研究现状 |
1.4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与毛色关系的研究现状 |
1.5 启动子研究方法 |
1.5.1 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特征 |
1.5.2 真核生物启动子研究方法 |
1.6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研究方法 |
1.6.1 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研究 |
1.6.2 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研究方法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狐狸样品采集 |
2.1.2 试验菌株来源 |
2.1.3 载体和细胞种类 |
2.1.4 数据分析工具 |
2.1.5 主要试验试剂及来源 |
2.1.6 试验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狐狸样品DNA提取 |
2.2.2 狐狸TYRP1基因引物设计 |
2.2.3 狐狸PMEL基因引物设计 |
2.2.4 基因5’侧翼区的PCR扩增 |
2.2.5 PCR扩增产物检测和纯化 |
2.2.6 PCR扩增产物克隆载体的构建 |
2.2.7 连接产物转化和阳性克隆载体的筛选 |
2.2.8 阳性质粒的小量提取 |
2.2.9 阳性质粒和pGL3-Basic质粒的双酶切和片段回收 |
2.2.10 酶切目的片段的表达载体构建 |
2.2.11 无内毒素阳性目的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
2.2.12 转染细胞的培养 |
2.2.13 细胞的瞬时转染 |
2.2.14 重组质粒活性检测与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上游序列同源性分析 |
3.1.1 狐狸TYRP1基因已知上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3.1.2 狐狸PMEL基因已知上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3.2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上游序列与EPD数据库比对分析 |
3.2.1 狐狸TYRP1基因已知上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
3.2.2 狐狸PMEL基因已知上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
3.3 狐狸TYRP1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预测 |
3.3.1 狐狸TYRP1基因上游序列Promoter2.0预测结果 |
3.3.2 狐狸TYRP1基因上游序列Neural Network Promoter Prediction预测结果 |
3.3.3 狐狸TYRP1基因上游序列GPMiner预测结果 |
3.3.4 狐狸TYRP1基因上游序列MethPrimer预测结果 |
3.4 狐狸PMEL基因上游序列启动子预测 |
3.4.1 狐狸PMEL基因上游序列Promoter2.0预测结果 |
3.4.2 狐狸PMEL基因上游序列Neural Network Promoter Prediction预测结果 |
3.4.3 狐狸PMEL基因上游序列GPMiner预测结果 |
3.4.4 狐狸PMEL基因上游序列MethPrimer预测结果 |
3.5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的载体构建 |
3.5.1 狐狸DNA的提取 |
3.5.2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的PCR扩增 |
3.5.3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克隆载体的构建 |
3.5.4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3.5.5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报告基因载体的测序鉴定 |
3.6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活性验证 |
3.6.1 瞬时转染的细胞培养 |
3.6.2 瞬时转染的最佳条件确定 |
3.6.3 狐狸TYRP1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细胞转染活性分析 |
3.6.4 狐狸PMEL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细胞转染活性分析 |
3.7 狐狸TYRP1和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 |
3.7.1 狐狸TYRP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
3.7.2 狐狸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
3.7.3 狐狸TYRP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突变载体的构建与活性验证 |
3.7.4 狐狸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突变载体的构建与活性验证 |
4 讨论 |
4.1 启动子片段扩增分析 |
4.2 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 细胞培养和转染的影响因素 |
4.4 狐狸TYRP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分析 |
4.5 狐狸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分析 |
4.6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筛选及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开花时间调控 |
1.1.1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花时间调控 |
1.1.1.1 春化途径 |
1.1.1.2 光周期途径 |
1.1.1.3 自主途径 |
1.1.1.4 赤霉素途径 |
1.1.1.5 年龄途径 |
1.1.1.6 环境温度途径 |
1.2 植物IQD蛋白的功能分析 |
1.2.1 植物IQD蛋白的结构特点 |
1.2.2 植物IQD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 |
1.2.3 IQD蛋白的组织表达特性 |
1.2.4 植物IQD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2.4.1 IQD蛋白调控植物对环境和胁迫的响应 |
1.2.4.2 IQD蛋白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及其他方面的调控 |
1.3 Ac/Ds转座子 |
1.3.1 Ac/Ds转座特点 |
1.3.2 转座子标签在建立突变体库的应用 |
1.3.3 CRISPR/Cas9技术 |
1.4 温带禾本科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以及生长环境 |
2.1.2 菌株和质粒 |
2.1.3 酶和生化试剂 |
2.2 方法 |
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2.2.2 反转录 |
2.2.3 荧光定量PCR |
2.2.4 半定量 |
2.2.5 构建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
2.2.5.1 基因的克隆 |
2.2.5.2 PCR产物胶回收 |
2.2.5.3 TA克隆 |
2.2.5.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5.5 大肠杆菌转化 |
2.2.5.6 菌落PCR |
2.2.5.7 试剂盒法提取质粒 |
2.2.5.8 DNA序列测定 |
2.2.5.9 酶切以及连接反应 |
2.2.6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质粒转化过程 |
2.2.6.1 制备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 |
2.2.6.2 根癌农杆菌EHA105的质粒转化 |
2.2.7 二穗短柄草的遗传转化过程 |
2.2.7.1 诱导愈伤组织 |
2.2.7.2 二穗短柄草的侵染 |
2.2.7.3 二穗短柄草的共培养 |
2.2.7.4 二穗短柄草的筛选 |
2.2.7.5 二穗短柄草生芽 |
2.2.7.6 二穗短柄草生根 |
2.2.7.7 二穗短柄草移栽 |
2.2.8 PCR鉴定转基因苗 |
2.2.8.1 CTAB法提取基因组 |
2.2.8.2 PCR检测 |
2.2.8.3 分离边界 |
2.2.9 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2.9.1 载体构建 |
2.2.9.2 突变体的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筛选 |
3.1.1 Ac/Ds转座子标签载体 |
3.1.2 突变体筛选 |
3.2 二穗短柄草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 |
3.2.1 晚花突变体bdlf2表型分析 |
3.2.2 T-DNA定位和开花基因分析 |
3.2.3 二穗短柄草IQD家族的功能分析 |
3.2.3.1 二穗短柄草BdIQD1基因进化树分析 |
3.2.3.2 BdIQD1中IQ67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3.2.3.3 二穗短柄草BdIQD1基因的不同表达模式分析 |
3.2.3.4 二穗短柄草中过表达BdIQD1基因影响穗发育 |
3.2.3.5 CRISPR/Cas9技术敲除二穗短柄草BdIQD1基因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鲤、鲫复制Sox10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锦鲤的起源和介绍 |
1.2 鱼类体色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体色细胞的分类 |
1.2.2 体色的影响因素 |
1.2.3 鱼类体色基因研究进展 |
1.3 Sox基因概述 |
1.3.1 Sox10基因功能与体色形成的关系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红白锦鲤复制Sox1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2.1 材料、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
2.2.1 样本总RNA提取和定量 |
2.2.2 逆转录合成cDNA |
2.2.3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 |
2.3 实验结果 |
2.4 生物学信息分析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6 结果分析 |
2.6.1 锦鲤复制Sox10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和测序 |
2.6.2 同源序列的比较分析 |
2.6.3 Sox10基因结构比较 |
2.7 Sox10a和Sox10b的组织表达和红白皮肤之间的表达差异 |
2.7.1 复制Sox10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差异 |
2.7.2 Sox10a和Sox10b在红、白体色间的表达差异 |
2.8 讨论 |
第三章 彩鲫复制Sox10基因在红白体色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主要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RNA提取 |
3.4.2 逆转录合成cDNA |
3.4.3 目的基因序列保守区克隆 |
3.5 生物学信息分析 |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7 结果分析 |
3.7.1 复制Sox10基因cDNA序列克隆和测序 |
3.7.2 红白彩鲫复制Sox10基因的同源比较 |
3.7.3 不同体色间的表达差异 |
3.8 讨论 |
第四章 其他研究内容(大理裂腹鱼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 |
引言 |
4.1 大理裂腹鱼简介 |
4.2 线粒体 |
4.2.1 鱼类线粒体结构和特征 |
4.2.2 鱼类mtDNA应用 |
4.2.2.1 线粒体DNA与种群的关系 |
4.2.2.2 线粒体DNA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关系 |
4.3 大理裂腹鱼线粒体基因组的扩增 |
4.3.1 DNA提取 |
4.3.2 引物设计 |
4.3.3 片段扩增 |
4.3.4 测序结果处理及分析 |
4.4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4.4.1 基因序列下载 |
4.4.2 建立系统发育树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TSH-Dio2/Dio3-TH系统启动子甲基化对黑线仓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黑线仓鼠的研究概况 |
1.2 黑线仓鼠的季节性繁殖 |
1.3 TSH-Dio2/Dio3-TH系统的研究进展 |
1.4 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实验用品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3 实验试剂配置 |
4 黑线仓鼠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序列克隆分析 |
4.1 研究材料 |
4.2 研究方法 |
4.2.1 基因组DNA的获取 |
4.2.2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克隆引物设计 |
4.2.3 PCR扩增 |
4.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PCR产物回收 |
4.2.5 连接 |
4.2.6 制备感受态细胞 |
4.2.7 转化 |
4.2.8 筛选阳性克隆及保种测序 |
4.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4.3.2 PCR扩增电泳图及测序峰图 |
4.3.3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5 黑线仓鼠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分析 |
5.1 研究材料 |
5.2 研究方法 |
5.2.1 基因组DNA重亚硫酸盐修饰 |
5.2.2 CpG岛甲基化引物设计 |
5.2.3 修饰后DNAPCR扩增 |
5.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PCR产物回收 |
5.2.5 连接转化筛选阳性克隆及保种测序 |
5.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5.3.2 PCR扩增电泳图及测序峰图 |
5.3.3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测序结果 |
5.3.4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对应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5.3.5 不同季节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较分析 |
5.3.6 不同性别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较分析 |
6 讨论 |
6.1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6.1.1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结构与功能分析 |
6.1.2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亚硫酸盐转化序列分析 |
6.2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参与季节性繁殖 |
6.2.1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对应基因表达的关系 |
6.2.2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季节、光照的关系 |
6.2.3 TSH-Dio2/Dio3-TH系统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性别的关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TSHB/TSHR系统对黑线仓鼠繁殖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季节性繁殖与黑线仓鼠 |
1.2 黑线仓鼠的研究现状 |
1.3 糖蛋白激素与G蛋白偶联受体 |
1.4 促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与繁殖的关系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章 实验用品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药品 |
3.3 实验药品配制 |
第4章 黑线仓鼠TSHB/TSHR cDNA克隆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组织总RNA的提取 |
4.2.2 cDNA的合成 |
4.2.3 TSHB、TSHR序列克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黑线仓鼠垂体总RNA的提取结果 |
4.3.2 TSHB、TSHR扩增电泳图及峰图 |
4.3.3 黑线仓鼠基因TSHB、TSHR序列分析 |
第5章 黑线仓鼠TSHB/TSHR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鉴定发情周期 |
5.2.2 测定脏器系数 |
5.2.3 体重跟踪监测 |
5.2.4 测定血清激素浓度 |
5.2.5 荧光定量引物的筛选 |
5.2.6 RT-PCR法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筛选黑线仓鼠TSHB,TSHR荧光定量引物 |
5.3.2 黑线仓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季节性变化 |
5.3.3 光周期处理对黑线仓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4 注射褪黑激素对黑线仓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章 讨论 |
6.1 糖蛋白激素及G蛋白偶联受体 |
6.2 TSHB/TSHR系统与繁殖的关系 |
6.2.1 TSHB/TSHR逆向调控系统 |
6.2.2 TSHB/TSHR系统季节表达差异分析 |
6.2.3 TSHB/TSHR系统光周期表达差异分析 |
6.2.4 TSHB/TSHR系统褪黑激素处理组与对照组表达差异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水貂被毛色素沉积机理及基于高通量RNA-seq皮肤转录组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家养水貂不同色型遗传资源 |
1.1.1 银蓝色水貂(pp) |
1.1.2 漆黑色水貂(JJ) |
1.1.3 红眼白水貂(bbcc) |
1.1.4 咖啡色水貂(bb) |
1.1.5 米黄色水貂(bpbp) |
1.1.6 珍珠色水貂(pp bpbp) |
1.1.7 阿留申水貂(aa) |
1.2 水貂毛色遗传特性 |
1.2.1 定位水貂毛色基因的染色体研究 |
1.2.2 水貂被毛颜色表型特征 |
1.2.3 常规育种中水貂毛色特殊遗传规律 |
1.3 水貂毛色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
1.3.1 MLPH基因 |
1.3.2 TYR基因 |
1.3.3 LYST基因 |
1.3.4 TYRP1基因 |
1.3.5 MITF基因 |
1.4 畜禽毛色主要调控基因遗传学效应 |
1.4.1 MC1R基因与畜禽毛色 |
1.4.2 TYR基因与畜禽毛色 |
1.4.3 Agouti基因与畜禽毛色 |
1.5 RNA-seq技术及其在毛色遗传学中的应用进展 |
1.5.1 转录组介绍 |
1.5.2 RNA-seq技术及应用领域 |
1.5.3 RNA-seq技术鉴定色素沉积差异表达基因的基础研究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毛色水貂被毛黑色素含量测定及差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被毛采集 |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1.4 被毛处理及黑色素标准曲线制作 |
2.1.5 被毛黑色素含量测定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黑色素标准曲线绘制 |
2.2.2 不同颜色被毛黑色素含量测定及差异分析 |
2.3 讨论 |
2.3.1 关于毛纤维黑色素定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
2.3.2 水貂被毛黑色素含量与毛色的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毛色水貂皮肤成熟黑色素细胞组织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皮肤样本采集 |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3.1.3 组织包埋与染色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
3.2.2 多巴染色结果 |
3.2.3 多巴-甲苯胺蓝复染结果 |
3.3 讨论 |
3.3.1 不同染色方法研究水貂皮肤组织学结构特性的可行性 |
3.3.2 皮肤成熟黑色素细胞分布与水貂毛色相关性的探讨 |
3.4 结论 |
第四章 水貂MC1R、TYR和Agouti基因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样品采集及保存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1.4 试剂配制 |
4.1.5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4.1.6 引物设计、合成与稀释 |
4.1.7 PCR扩增最优反应体系及参数的建立 |
4.1.8 PCR产物纯化与克隆测序 |
4.1.9 MC1R、TYR和Agouti基因序列拼接与鉴定 |
4.1.10 MC1R、TYR和Agouti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4.2.2 MC1R基因扩增结果 |
4.2.3 TYR基因扩增结果 |
4.2.4 Agouti基因扩增结果 |
4.2.5 水貂MC1R、TYR和Agouti基因序列鉴定 |
4.2.6 水貂MC1R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7 水貂TYR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8 水貂Agouti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讨论 |
4.3.1 美洲水貂MC1R基因结构特性 |
4.3.2 MC1R基因分子进化及其氨基酸变异位点与水貂毛色相关性分析 |
4.3.3 以TYR基因作为美洲水貂毛色性状相关基因的可行性 |
4.3.4 利用TYR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探讨物种的遗传进化关系 |
4.3.5 不同物种Agouti基因序列结构 |
4.4 结论 |
第五章 MC1R、TYR和Agouti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水貂毛色表型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样品采集及保存 |
5.1.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及配置方法 |
5.1.3 不同毛色水貂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5.1.4 SNPs筛查用引物设计、合成与稀释 |
5.1.5 PCR扩增及测序 |
5.1.6 SNPs位点识别与基因型判定 |
5.1.7 不同SNPs位点群体遗传学分析 |
5.1.8 SNPs位点与水貂毛色表型的关联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C1R基因在不同毛色水貂群体中遗传变异 |
5.2.2 TYR基因在不同毛色水貂群体中遗传变异 |
5.2.3 Agouti基因在不同毛色水貂群体中遗传变异 |
5.3 讨论 |
5.3.1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查水貂色素合成相关基因SNPs的可行性 |
5.3.2 MC1R基因多态性分析 |
5.3.3 TYR基因多态性与脊椎动物皮毛颜色的相关性 |
5.3.4 Agouti基因多态性在5个毛色水貂群体中的分布 |
5.4 结论 |
第六章 不同毛色水貂皮肤组织MC1R、TYR和Agouti基因mRNA差异表达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皮肤样本采集 |
6.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6.1.3 皮肤组织总RNA提取 |
6.1.4 总RNA质量检测 |
6.1.5 反转录 |
6.1.6 MC1R、TYR和Agouti基因引物设计、合成与稀释 |
6.1.7 MC1R、TYR、Agouti和 β-actin基因RT-PCR |
6.1.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6.1.9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毛色水貂皮肤组织总RNA提取 |
6.2.2 MC1R、TYR和Agouti基因及内参 β-actin基因PCR扩增 |
6.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 |
6.2.4 水貂皮肤组织中毛色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分析 |
6.3 讨论 |
6.3.1 MC1R基因mRNA表达量与水貂毛色的关系 |
6.3.2 TYR基因mRNA表达量与水貂毛色的关系 |
6.3.3 Agouti基因mRNA表达量与水貂毛色的关系 |
6.4 结论 |
第七章 基于RNA-seq水貂皮肤转录组注释及色素沉积相关基因挖掘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不同毛色水貂及皮肤采集 |
7.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7.1.3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与常用数据库 |
7.1.4 皮肤组织总RNA提取 |
7.1.5 总RNA质量检测 |
7.1.6 cDNA文库构建 |
7.1.7 Illumina HiSeq/MiSeq测序 |
7.1.8 RNA-seq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 |
7.1.9 色素沉积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水貂皮肤组织总RNA检测 |
7.2.2 水貂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7.2.3 水貂皮肤组织转录本的拼接及长度分布 |
7.2.4 水貂皮肤组织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
7.2.5 不同毛色水貂皮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7.2.6 不同毛色水貂皮肤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7.3 讨论 |
7.3.1 基于RNA-seq技术分析不同毛色水貂皮肤转录组数据 |
7.3.2 水貂被毛色素合成通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验证 |
7.4 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下一步研究重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黑线仓鼠KiSS-1/GPR54系统在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黑线仓鼠的研究概况 |
1.2 季节性繁殖 |
1.3 褪黑激素的研究进展 |
1.3.1 褪黑激素的发现 |
1.3.2 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
1.4 GPR54 的研究现状 |
1.4.1 G 蛋白偶联受体的介绍 |
1.4.2 GPR54 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分布 |
1.5 KiSS-1/GPR54 系统的研究进展 |
1.5.1 KiSS-1/GPR54 系统的功能介绍 |
1.5.2 KiSS-1/GPR54 系统在季节性繁殖中的作用机制 |
1.6 注射给药的介绍 |
1.7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介绍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2 实验药品配制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动物取样与处理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重指标跟踪监测 |
3.2.2 脏器系数检测 |
3.2.3 发情周期的鉴定 |
3.2.4 激素测定 |
3.2.5 分子生物学检测 |
3.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重监测数据分析 |
4.2 脏器系数检测 |
4.3 发情周期检测 |
4.4 激素的测定 |
4.5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
4.5.1 组织样品 RNA 提取结果 |
4.5.2 目的基因 RT-PCR 结果 |
4.5.3 GPR54 序列分析、结构预测和进化分析 |
4.5.4 荧光定量引物的选取 |
4.5.5 褪黑激素处理 |
4.5.6 自然季节 KiSS-1、GPR54 的表达量 |
5 讨论 |
5.1 GPR54 的跨膜区域结构分析 |
5.2 KiSS-1/GPR54 系统进化分析 |
5.3 褪黑激素处理对脏器系数、体重的影响 |
5.4 褪黑激素处理对 KiSS-1/GPR54 系统及相关基因 GnRH 表达量的调控分析 |
5.5 KiSS-1/GPR54 系统的季节性繁殖调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黑线仓鼠Ghrelin及其在不同限食条件下表达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黑线仓鼠研究现状 |
1.2 种群调节的食物假说 |
1.3 Ghrelin 的研究现状 |
1.3.1 Ghrelin 的发现 |
1.3.2 Ghrelin 的结构 |
1.3.3 Ghrelin 的合成与分泌 |
1.3.4 Ghrelin 的生物学功能 |
1.4 GH、GnRH、OB 的研究现状 |
1.4.1 GH |
1.4.2 GnRH |
1.4.3 OB |
1.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1.5.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简介 |
1.5.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采样、分组与取材 |
2.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静止代谢率的测量 |
2.2.2 开场试验 |
2.2.3 血清制备 |
2.2.4 血清中 Ghrelin、GH、GnRH、Leptin 的测定 |
2.2.5 RNA 的提取及检测 |
2.2.6 反转录 |
2.2.7 Ghrelin cDNA 的克隆 |
2.2.8 Ghrelin cDNA 的实时荧光定量 |
2.2.9 结果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总 RNA 的提取结果 |
3.2 Ghrelin cDNA 的扩增 |
3.3 Ghrelin cDNA 序列及分析 |
3.3.1 序列组成分析 |
3.3.2 信号肽预测 |
3.3.3 跨膜螺旋预测 |
3.3.4 二级结构预测 |
3.3.5 系统进化分析 |
3.4 荧光定量引物筛选 |
3.5 Ghrelin 在黑线仓鼠中的差异表达 |
3.6 限食和禁食对黑线仓鼠的影响 |
3.6.1 限食和禁食对黑线仓鼠体重影响 |
3.6.2 限食和禁食对黑线仓鼠静止代谢率影响 |
3.6.3 限食和禁食对黑线仓鼠开场行为影响 |
3.6.4 限食、禁食对血清中 Ghrelin、GH、GnRH、Leptin 的影响 |
3.6.5 限食和禁食对下丘脑 Ghrelin、GH、GnRH、OB 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Ghrelin 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构分析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4.2 Ghrelin 的差异表达 |
4.3 限食对黑线仓鼠的影响 |
4.4 Ghrelin 与 GH、GnRH、OB 的关系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蚊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及重组蚊浓核病毒的杀虫效果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重组蚊浓核病毒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重组病毒载体体外表达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病毒蚊体内感染途径与分布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实验室内重组病毒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伤效果测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蚊虫Transfonner2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tra基因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AsTtra2对dsx基因选择性拼接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An.stephensi TRA2蛋白对Fruitless与vitellogenin基因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汇表 |
博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四、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群的遗传特性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年重要文献回顾[J]. 高诚.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1)
- [2]狐狸TYRP1和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D]. 郑晓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18(12)
- [3]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筛选及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D]. 秦彩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4]鲤、鲫复制Sox10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化研究[D]. 芮孝.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8)
- [5]TSH-Dio2/Dio3-TH系统启动子甲基化对黑线仓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机制[D]. 栗俐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6]TSHB/TSHR系统对黑线仓鼠繁殖的调控机制[D]. 田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7]水貂被毛色素沉积机理及基于高通量RNA-seq皮肤转录组注释研究[D]. 宋兴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8]黑线仓鼠KiSS-1/GPR54系统在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作用机制[D]. 李申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1)
- [9]黑线仓鼠Ghrelin及其在不同限食条件下表达的遗传分析[D]. 徐晓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10]蚊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及重组蚊浓核病毒的杀虫效果测试[D]. 顾金保.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