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书目理论观点与实践活动

梁启超书目理论观点与实践活动

一、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梁松涛[1](2005)在《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前人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以《饮冰室合集》为第一手资料,从文献学这一领域入手,力图将其在文献学领域里的一系列理论构建阐述清楚,并在学术史上予以恰当的评价。因这篇文章是文献学论文,所以在绪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梁启超作品的结集出版情况。在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以梁启超对传统文献的整理、对文献具体类型及在文献的搜集和传播方面的研究着手,具体论述了他在文献学上的巨大贡献。在第一方面,主要阐述了梁启超在目录学、辨伪学、辑佚和校勘四个方面的贡献,并对其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各个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吸收。第二个方面,分为方志研究和人物年谱理论研究。在方志学领域,上承章学诚方志理论体系,下启民国方志学渊源,明确提出了方志学这一科学概念。尤其在人物年谱的研究上,具体论述了人物年谱的编纂体例和方法。其理论独树一帜,开创新之先河。第三个方面,以梁启超的图书馆学研究和文献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阐明了他在近现代学术转型时期新的文献观念。他积极创办图书馆,参与图书馆活动,尤其在图书的分类方法上,既根据中国古籍的自身特点,又结合杜威的十分法,将图书类目分为学、政、教、杂四类,大大方便了读者。在文献的传播上更是不遗余力,开学会,办报纸,译书籍,编书目,扩大文献在民众中传播,真正达到了广科学、启民智、开风气的传播效果。总之,梁启超在文献学上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发展中的诸多领域都是发凡起例,既承前人之精微,又启后学之津梁。在文章的结尾,又分析了梁启超文献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在文献学研究上的不足。综观全文,主要论述了梁启超在文献学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其一系列文献学的思想和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和现代学术的起源。

彭树欣[2](2007)在《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梁启超文献学的研究大致从文献学的整体研究、目录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辨伪学研究、比较研究等五个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其文献学的内部研究上,缺乏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彭树欣[3](2007)在《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文中指出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献学家之一,其文献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对20世纪文献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了中国文献学的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综述了前人对梁启超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梁启超是“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学”这两个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其“文献学”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一方面与其一生良好的学术训练有关,另一方面则是20世纪初期文化思潮的产物。梁氏首次对“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并确立了“文献学”研究的五大原则和三个标准。梁启超“文献学”概念的提出和阐释,对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了郑鹤声兄弟和张舜徽的文献学观念以及他们的文献学学科建构,标志着“现代”文献学的萌芽。第二章: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目录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目录学研究是其“文献学”概念的具体展现。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导读书目的发展和影响。梁氏继承了过去导读书目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强化了其传播功能,使其成为近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了20世纪导读书目的繁荣。二是对佛教目录研究的开创性贡献。梁氏是佛教目录学史最早的梳理者,并提高了佛教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其研究对目录学家姚名达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三章:梁启超是现代辨伪学的开创性人物。辨伪学也是其“文献学”概念所包涵的具体内容。梁氏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辨伪学的成就,一方面受到20世纪疑古思潮的影响,既在辨伪学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进一步形成了系统的辨伪学理论,奠定了现代辨伪学的基础。他的辨伪学研究,促进了辨伪学从古代的重辨伪实践向现代的重理论建设的转型。第四章: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一批引进西学进行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西学方法的运用是梁氏“文献学”关于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他较为全面地运用了西学观念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从其西学运用的广度来看,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学者。其方法以及成果作为一种“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20世纪文献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第五章:梁启超首次提出了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普及化发展方向。这也是其“文献学”概念的重要内容。梁氏是近现代文化普及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这一运动促使他提出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普及化问题,并付诸实践。其普及化方向的探索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使文献学在重视专深研究的同时,出现了普及化的发展方向。

车兰兰[4](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研究表明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著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著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著“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著作,进而分析黄著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说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郜向荣[6](2006)在《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从研究论文年度分布、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1949-2004年有关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安学勇[7](2014)在《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余嘉锡是近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他治学秉承乾嘉历史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根本,立足于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等著作。余嘉锡在学术上的贡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目录学理论的总结,是余嘉锡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清末及至民国,西方目录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使民国时期的目录学流派纷呈。在此学术背景下,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对中国传统目录学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借以维系传统目录学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存在价值。余嘉锡不仅继承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传统,更为可贵的是,他尤其注重郑樵“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分类观的价值,在今天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关于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来源,向来学者多关注余嘉锡对章学诚的继承,实则余嘉锡对章学诚批评多于褒扬,余嘉锡的目录学理论是直接源自刘向、刘歆父子的,体现出强烈的“宗刘”倾向。从清末到民国,疑古成为近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思潮,上古时期的古史以及古书受到普遍的怀疑。余嘉锡的《古书通例》,是在地下文献没有大量出土之前,主要依据传世文献,对中国上古时期古书体例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余嘉锡论及汉魏以前之古书真伪、古书命名、作者时代、篇目编次、卷帙分合存佚、内容增删附益等种种问题。他对先秦古书体例的总结,是针对当时盛行的疑古学派辨伪方法的不周。但通过与疑古派学者的观念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余嘉锡更多的只是对“疑古”活动进行纠偏,而并非完全站在“疑古”的对立立场上。另外,余嘉锡学术思想中,抱有较为强烈的“崇汉”的学术倾向,这对他的古书体例研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余嘉锡最大的学术成就,当属《四库提要辨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传统学术遗产的总结性著作,但由于杂成众手、编纂时间仓促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文字出现了诸多纰漏。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专为纠《总目》之谬而作,全书八十余万字,对《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四百九十篇提要,从书籍作者、书籍内容、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辨。该文从四库学与史学史等视角,对《四库提要辨证》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进行发掘与阐释。余嘉锡以考据学名家,他的历史文献研究体现了立足考据学的治史方法,并能够摆脱清儒尊经的局限,将传统历史考据学与现代科学主义相融合,这与近代以来的新历史考据学发展大体趋同。但余嘉锡却反对新考据学派学者贬低宋学,并提出“清儒之学不胜宋儒”的说法,推崇宋代理学,这是他与胡适等近代新历史考据学派在文化价值关怀上的重大区别。余嘉锡于汉宋学术并重,可以归纳为“讲宋学、做汉学”一语,兼重“道问学”与“尊德性”。他作学问能够发扬考据学的实证学风,而安身立命则采取宋学家的态度,体现出余嘉锡身处晚清民国时势丕变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中国传统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维护。在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下,余嘉锡藉历史文献的考证以申明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与国家复仇之义,以达到正人心,励士气,贬奸佞的目的。由于现实政治环境的刺激,尤其是日本侵华之后所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促使余嘉锡在学术研究中蕴藏着强烈的当下关怀,有以学术经世致用之义。总体而言,余嘉锡与清末民初的旧学者以及五四以后的新学人皆有一定程度的区别。他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对传统历史考据学的继承,又吸收近代以来的新材料与新方法,与新旧学术皆有深刻牵连而又有所区别,在民国时期的学术界,也具备了一种典型意义。对余嘉锡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对我们更加全面认识民国学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金霞[8](2016)在《《少室山房笔丛》研究》文中认为《少室山房笔丛》是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著学术笔记。胡应麟,字元瑞,尝自号少室山人、石羊生、芙蓉峰客、壁观子。浙江兰溪(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的学者、诗人、藏书家。他屡试不第,遂筑室藏书,以读书治学为念。他藏书四万两千三百八十四卷,著述有近五十种、一千余卷,是有明一代堪称博洽的大学者。胡应麟以丰富的藏书为基础,潜心研阅数十载。他学贯四部、淹通经史。《少室山房笔丛》乃胡应麟平生治学心得之总汇,所论列范围亦相当广泛。《少室山房笔丛》依所论内容分十二种、四十八卷,即《经籍会通》四卷、《丹铅新录》八卷、《史书占毕》六卷、《艺林学山》八卷、《九流绪论》三卷、《四部正讹》三卷、《三坟补逸》两卷、《二酉缀遗》三卷、《华阳博议》两卷、《庄岳委谈》两卷、《玉壶遐览》四卷、《双树幻钞》三卷。《经籍会通》四卷主要考论历代典籍之聚散存佚及历代目录之损益沿革。《丹铅新录》八卷与《艺林学山》八卷则是对杨慎考据学著作的考辨。《史书占毕》六卷既有对具体人物、史实的考辨亦有胡应麟史学思想的阐发。《九流绪论》三卷是胡应麟子学思想的展现。《四部正讹》为辨伪学专著,既有具体的辨伪实践,又不乏对辨伪学理论的系统总结。《三坟补逸》两卷是对汲冢书的考论。《二酉缀遗》记胡应麟读书有心得者。《双树幻钞》与《玉壶遐览》论佛、道二教。《华阳博议》杂论古今人物故事、《庄岳委谈》散议社会俗谈杂闻。后四种,多丛钞旧籍、罗列逸事,在系统性及论述的深度上不及前八种。故本文着重考论《少室山房笔丛》中的《经籍会通》、《丹铅新录》、《史书占毕》、《艺林学山》、《九流绪论》、《四部正讹》、《三坟补逸》、《二酉缀遗》八种笔记。通过对胡应麟这些笔记中所考论诸学术问题的梳理、研索,揭橥胡应麟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胡应麟生平的考索。主要关注胡应麟的生平、著述、藏书等。第二章《少室山房笔丛》的目录学史研究。本章梳理了胡应麟对古代图书事业史及目录学史的研究。首先梳理了胡应麟对历代公私藏书及历代书厄的论述,对胡应麟考辨不详及纰缪之处作了详细考证。接下来考论胡应麟的目录学史研究。着重探讨胡应麟对历代目录类型、历代目录类例沿革、各类典籍之关系等问题的梳理、考证。然后关注了胡应麟的编目实践,对他的私家书目《二酉山房书目》相关情况进行了探究。最后关注胡应麟的印刷出版史研究。第三章《少室山房笔丛》的考据学研究。第四章《少室山房笔丛》的史学研究,主要关注《史书占毕》与胡应麟的史学研究。着重阐述了胡应麟“史才五长”说、“史有别才”说等史家修养论及梳理了胡应麟对具体史书、史实的评论。第五章《少室山房笔丛》的辨伪学研究,主要关注胡应麟的辨伪学专著《四部正讹》,总结了胡应麟在辨伪学方面的成就,着重论述了胡应麟对伪书类型的划分及对辨伪方法的总结。第六章《少室山房笔丛》的汲冢遗书研究。主要关注了《三坟补逸》与胡应麟的汲冢书研究。梳理了胡应麟对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三书相关问题的考证研究。第七章《少室山房笔丛》的子学思想研究,主要梳理了《九流绪论》、《二酉缀遗》等书中的子学思想与小说思想。《少室山房笔丛》中胡应麟所论诸多问题都是学术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如胡应麟关于历代“书厄”的论述、四部分类法始于何时、伪书的类型等。《少室山房笔丛》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关注并论析了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在我国古代目录学、考据学、史学、辨伪学、子学等领域贡献颇巨。本文对《少室山房笔丛》做了较为全面的观照,对胡应麟的学术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亦有细部的考索。

艾露[9](1999)在《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目录学家,在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近现代目录学史、恐怕不能不谈到他。本世纪,研究梁氏目录学思想的著述不少,但研究的角度、...

梁松涛,孙小超[10](2006)在《梁启超文献学研究状况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近年来学者们在梁启超文献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研究中的难点所在,为进一步对梁启超的文献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绪论
    第一节《饮冰室合集》的成书及版本
    第二节 梁启超文献学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 目录学研究
    第一节 目录学实践活动情况简述
    第二节 梁启超目录学理论研究
    第三节 梁启超对目录学分类的贡献
第二章 辨伪学研究
    第一节 辨伪学概述
    第二节 辨伪学理论的总结与开拓
第三章 辑佚、校勘学研究
    第一节 辑佚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校勘学思想
第四章 方志学、人物年谱研究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方志观
    第二节 在方志学上的贡献
    第三节 在人物年谱理论上的研究
第五章 图书馆学贡献
    第一节 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图书馆事业
    第二节 对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
第六章 文献传播活动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文献传播活动
    第二节 文献传播的作用、内容和方法
第七章 梁启超文献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及不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梁启超“文献学”概念的提出、阐释及其影响
    第一节 梁启超文献学产生的学术渊源和文化背景
        一、梁启超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训练
        二、梁启超文献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梁启超:“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阐释者
        一、“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提出
        二、梁启超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及研究意义
        三、梁启超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四、梁启超文献学研究的三个标准
    第三节 梁启超“文献学”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梁启超“文献学”概念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二、梁启超“文献学”概念对郑鹤声兄弟的影响
        三、梁启超“文献学”概念对张舜徽的影响
第二章 梁启超与中国目录学的发展
    第一节 梁启超对导读书目的发展和影响
        一、梁启超以前导读书目的发展概述
        二、文化传播与梁启超的导读书目
        三、梁启超导读书目的影响
    第二节 梁启超对佛教目录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一、佛教目录学史的最早梳理者
        二、梁启超对佛教目录理论的总结
        三、梁启超佛教目录研究的影响
第三章 梁启超与中国辨伪学的发展
    第一节 梁启超辨伪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一、梁启超以前辨伪学的发展概述
        二、疑古思潮的兴起与现代辨伪学的发展
    第二节 梁启超辨伪学的成就
        一、梁启超的辨伪实践的成就
        二、梁启超对前人辨伪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梁启超辨伪学理论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辨伪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二、梁启超对辨伪学史研究的影响
第四章 西学与梁启超对文献学的发展
    第一节 梁启超的西学接受、传播及其西学思想
        一、梁启超对西学的接受和传播
        二、梁启超的西学思想
    第二节 文献整理方法的改进——梁启超的文献整理对西学观念和方法的运用
        一、西式著述体例与梁启超的文献整理
        二、文化地理学与梁启超的文献整理
        三、逻辑学与梁启超的文献整理
        四、中西比较与梁启超的文献整理
        五、梁启超文献整理的其他西学观念和方法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献整理方法与中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一、西学的输入和引进与文献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梁启超的文献整理方法对中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转型的价值
第五章 梁启超对文献学发展方向的新探索
    第一节 古代文献学发展的两种主要走向
        一、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专精之路
        二、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博通之路
    第二节 文献整理和研究普及化方向的出现
        一、近现代的文化普及运动
        二、文化普及:文献整理和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梁启超对文献整理和研究普及化方向的探索及其意义
        一、梁启超的文化普及观念和活动
        二、梁启超对文献整理和研究普及化方向的探索
        三、梁启超的新探索对文献学发展的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舜徽对梁启超的著作或文章的引用情况表
附录二: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的整理问题
后记

(4)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著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著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著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分析
2 研究主体分析
3 研究方法分析
4 研究现状分析

(7)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 研究状况回顾
    三 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 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余嘉锡生平及学术交游
    第一节 余嘉锡生平简述
    第二节 余嘉锡的学术交游
        一、与业师柯劭忞
        二、结识陈垣,任教辅仁
        三、结识湘籍学者杨树达
        四、与当时其他学人
第二章 余嘉锡与目录学研究
    第一节 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及地位
        一、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目录学
        二、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
        三、余嘉锡目录学思想评价
        四、如何认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二节 从版本比较看余嘉锡目录学观念的微变
        一、整齐篇章结构
        二、补充材料,充实文章中的论据
        三、文字删削,使表述更加严谨缜密
        四、少许观点略有变化
        五、版本比较看余嘉锡目录学思想中的崇汉倾向
    第三节 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批评
        一、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二、关于“校雠”与“目录”之别
        三、关于“别裁”
        四、“事”“理”先后与目录体例
        五、关于郑樵删削《崇文总目》
        六、关于《辑略》存亡问题
    第四节 宗刘: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探源
        一、关于“目录”释名
        二、目录书体制的阐释皆首举刘氏
        三、论“目录学源流”与“类例沿革”
第三章 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研究与古书辨伪
    第一节 《古书通例》撰写的学术背景
        一、疑古辨伪思潮的兴盛
        二、时人在古书体例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余嘉锡对清代学术的继承
    第二节 余嘉锡对古书通例的总结
        一、余嘉锡对古籍真伪考辨的重视
        二、《古书通例》的主体内容
        三、《四库提要辨证》中对《古书体例》思想应用举例
    第三节 余嘉锡与疑古派学者古籍辨伪思想比较
        一、梁启超、胡适与余嘉锡辨伪观念上的差异比较
        二、两派辨伪分歧举例
        三、与古史辨伪学者的相同之处
    第四节 余嘉锡古书体例研究的不足
        一、余嘉锡对于古书体例有过于泛用之嫌,或将不是“非一时一人”之书,而判为“非一时一人”之书
        二、余嘉锡考辨古书的理论与实际论证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三、余嘉锡过于崇汉的学术倾向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反对使用默证
第四章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研究
    第一节 《四库提要辨证》创作的学术背景
        一、留守北京
        二、晚清以来学者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
        三、新出文献的利用
        四、域外汉籍的发现及与其相关的学术成果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过程
    第三节 从《四库提要辨证》反观《总目》之失
        一、《总目》之失,贻误后学
        二、从《四库提要辨证》反观《总目》之失
    第四节 论余嘉锡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一、论史书体例
        二、论历史文学
        三、论史料
        四、结语
第五章 历史时代与余嘉锡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余嘉锡立足于考据学的学术特征
        一、余嘉锡以考据学名家
        二、清儒考据之不足
        三、余嘉锡的考据学方法
        四、余嘉锡考据学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持平于汉学与宋学之间
        一、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批评宋代理学家的驳正
        二、余嘉锡与新派学者在戴震评价上的分歧
        三、余嘉锡对民国时期考据学者专尚考据的批评
    第三节 学术求真基础上兼顾致用
        一、学术致用
        二、求真为致用之基础
余论
    一、传统考据学的继承发展
    二、折衷于汉宋的学术风气
    三、传统学术近代化的努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少室山房笔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少室山房笔丛》其书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胡应麟生平
    第一节 胡应麟生平著述
        一、胡应麟家世
        二、胡应麟生平
    第二节 二酉山房藏书
        一、“二酉山房”由来
        二、嗜书如命,倾囊致书
第二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目录学史研究
    第一节 《经籍会通》之成书
    第二节 《经籍会通》论历代公私藏书
        一、历代公藏
        二、历代私藏
        三、历代书厄
    第三节 《经籍会通》论历代目录
        一、目录类型与性质
        二、目录分类
        三、《二酉山房书目》类例探幽
    第四节 《经籍会通》论藏书
        一、“好”与“力”
        二、论惜书
第三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考据学研究
    第一节 《正杨》与正《正杨》
        一、正杨
        二、正正杨
    第二节 胡应麟对杨慎考据失误的批评
        一、引文讹误,不加考辨
        二、混淆史料,记事有误
        三、疏略失考,论断轻率
        四、评论太过,有失公允
        五、牵强附会,随意臆测
        六、释意乖谬,存在误解
        七、遗漏诸说,认识不深
第四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史学研究
    第一节 《史书占毕》的成书
    第二节 《史书占毕》的史学思想
        一、《史书占毕》的史才论
        二、《史书占毕》的史厄论
    第三节 《史书占毕》的史学评论
        一、史书评论
        二、史事评论
第五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辨伪学研究
    第一节 《四部正讹》成书前的古籍辨伪史略
    第二节 《四部正讹》成书的背景及条件
        一、《四部正讹》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明代的造伪
    第三节 《四部正讹》对伪书类型的归纳
        一、从辨伪者与辨别对象关系角度来判定的伪书
        二、从辨别对象(即造伪者与伪书)诸要素角度来判定的伪书
    第四节 《四部正讹》对辨伪方法的总结
        一、考察目录著录情况
        二、考察其他典籍称、引情况
        三、考察典籍内容
        四、考察撰者与传者
第六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汲冢遗书研究
    第一节 汲冢竹书考
        一、冢主问题
        二、存佚问题
    第二节 《竹书纪年》
        一、以《纪年》校《史记》之误
        二、以《纪年》为晋史之《乘》
        三、予《纪年》以注疏笺解
        四、其他
    第三节 《逸周书》
        一、存佚问题
        二、汲冢问题
        三、各篇年代
    第四节 《穆天子传》
        一、内容考论
        二、性质考论
第七章 《少室山房笔丛》的子学思想研究与小说思想
    第一节 胡应麟子学思想
        一、更定九流(子部九分法)
        二、东京以降几亡子矣
        三、唐无子书
        四、子有其体
        五、佛家教义战国诸子悉备
    第二节 胡应麟小说思想
        一、胡应麟的小说起源论
        二、胡应麟的小说功用论
        三、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
结语
附录:吴晗《胡应麟年谱》订误
    一、胡应麟家世系年订误
    二、胡应麟及其交游者著作成书时间订误
    三、明代相关史实订误
    四、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订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四、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D]. 梁松涛. 河北大学, 2005(05)
  • [2]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综述[J]. 彭树欣. 图书馆论坛, 2007(02)
  • [3]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 彭树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9)
  • [4]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J]. 郜向荣.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6(02)
  • [7]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D]. 安学勇. 南开大学, 2014(04)
  • [8]《少室山房笔丛》研究[D]. 高金霞. 山东大学, 2016(10)
  • [9]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J]. 艾露.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9(01)
  • [10]梁启超文献学研究状况述评[J]. 梁松涛,孙小超.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02)

标签:;  ;  ;  ;  ;  

梁启超书目理论观点与实践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