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余娟[1](2013)在《机车轮箍弛缓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轮箍弛缓是机车走行部常见故障之一,若未及时发现,将造成机车脱轨甚至颠覆的重大安全事故,给铁路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因此预防机车轮箍弛缓故障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车轮箍弛缓报警系统是一种使用电子检测技术来预防机车轮箍弛缓的手段,而电子检测技术的关键是找到一种能有效监测弛缓故障的方法。本课题从分析导致SS4G型机车轮箍弛缓发生的原因入手,首先分析和确定了系统的3个检测对象,即机车制动信号、制动装置箱体与闸瓦托间的位移及闸瓦托的温度,并为检测对象选择了适宜的位移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析了二者的检测原理;然后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了系统的整体架构,明确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由制动信号检测模块、制动回位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报警模块、通讯模块、时钟和显示模块、电源模块等8大单元构成;接下来对系统各单元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针对系统应实现的功能分别进行了主程序设计及按键检测与功能切换子程序、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程序、声光报警子程序、主从机通讯子程序等设计;最后在明确系统试验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试验平台,并进行了位移测试、温度测试及系统可靠性等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系统能实时监测SS4G型机车制动装置回位状态和轮箍温度,报警功能正常,测量误差小,误报率低,并且具有能定期标定、操作简便、性能稳定、便于维护等特点,是一种实用的机车轮箍弛缓预警装置,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喜红,陈又专,黄勇明,陈国胜,陈清明[2](2010)在《国内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展望》文中认为回顾了国内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型转向架的主要结构和性能参数以及"和谐"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转向架上采用的最新技术,并得出了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趋势。
肖付辉[3](2006)在《SS3型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SS3型机车动轮弛缓故障,从司机操纵、作业纪律及设备本身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淡涛[4](2006)在《电力机车防驰缓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机车弛缓故障一直是困扰铁路安全部门的重要问题,而弛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为的也有机械方面的原因,预防弛缓故障的关键技术是必须找到一种能有效检测弛缓故障的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一种防止各类原因引起的弛缓故障。机车弛缓是指轮毂和轮箍之间发生的相对转动,由于机车车轮及刹车装置结构方面原因,机车弛缓故障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试验运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力机车弛缓故障的产生、检测及评判算法,实现了机车防弛缓报警装置,主要工作有: (1)分析机车弛缓产生的原因,探讨机车弛缓时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寻找出一种有效的弛缓故障检测方式。 (2)设计了一种有效检测各类故障导致弛缓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一方面要能有效检测各类原因(人为和机械)引起的弛缓故障,另一方面要满足铁路部门安装要求。 (3)找到一种可靠的电力机车弛缓评判算法。这种故障算法受环境影响较少,不管在冬天还是在夏天都应有效。 (4)实现了机车防弛缓报警装置的研发,该装置可靠性高、安装方便、便于检修,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铁玉鹏[5](2010)在《SS3型机车动轮弛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SS3型机车设备部件基础质量和乘务员操纵过程的分析,指出了SS3型机车发生动轮弛缓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动轮弛缓发生的具体预防措施。
冯长缨[6](2015)在《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轮箍弛缓是危及行车安全的一大隐患,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了轮箍弛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判断处理方法,针对轮箍弛缓的主要种类,结合现场工作情况及经验,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黄钡铭,吴成祖,陈庆燕[7](1996)在《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文中认为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福州铁路分局(福州350013)黄钡铭永安机务段(永安366000)吴成祖,陈庆燕1概况SS3型电力机车在我分局运用中,由于乘务人员未按标准化作业,已发生8起补机和附挂机车长时间抱间运行,导致轮对发热,直致轮箍松...
张耀文[8](2006)在《机车闸瓦测温原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尽管红外测温技术已应用于机车弛缓现象的监测报警装置中,但是红外测温本身要受到物体发射率、大气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导致监测效果不甚理想。本文提出了应用机车闸瓦测温来判断机车制动故障,并对其原理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论文首先论述了产生轮箍弛缓的各种原因,了解了国内外各种轮箍检测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制动状态检测方法,充分考虑了机车运用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通过检测闸瓦的温度来直接判断机车制动故障的解决方案。确定了测温对象和测温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温度传感器,找到了传感器合适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对机车12个轮对的闸瓦,进行了实时温度监测、数据记录、数据通讯、显示、语音报警以及USB转储等方面原理分析,并给出了系统相应的软、硬件设计。 其次,为了寻求解决机车闸瓦温度数据的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制动故障的误报、漏报,根据模糊推理技术的特性,并结合机车制动故障诊断系统的实际特点,论文采用了模糊专家系统判断故障的处理方法,并对其理论模型和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论文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本方案进行了展望。
韩斗[9](2017)在《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列车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以其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经济性,成为民众出行首选方式。因此如何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机车质量特别是机车走行部、制动机质量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重要因素,即便是在新型机车和新型客车的大量投用的今天,机车走行部质量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当前分体轮机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轮毂弛缓原因分析,结合现场实际,研制一套能够有效防止机车轮箍弛缓的车载监测报警装置,能够实时采集机车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显示、及时报警的检测装置,提醒乘务员能够及时处理轮箍弛缓非正常状况,提前防止机车轮箍弛缓的发生,有效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深入考察、研究机车轮箍弛缓发生的机理,深入挖掘可能造成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并参考目前已在使用的各种报警装置,提出了更为全面、有效的机车在线轮箍弛缓报警装置。2.以单片机为处理核心,设计了轮箍温度检测电路、制动缸活塞杆位移检测电路、制动缸压力检测电路、速度检测电路,并内置存储器对有效数据进行存储,通过U盘转储数据,并采用液晶屏和键盘实现人机对话。3.采用C sharp语言开发地面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查询方便快捷,图形显示直观。对异常数据及对应的时间进行另色标注,并提供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故障原因分析判断。4.经过长时间的试验、检测,并进行模拟测试,以考核装置数据采集、报警功能是否正常。经过装车试验证明,该装置性能良好,检测准确、灵敏度高,没有出现装置部件故障现象,更没有发生机车轮箍弛缓故障。5.通过实验对比目前已在使用的各种报警装置各种性能,得出结论:该装置弥补了现有机车轮箍检测装置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高了预防机车轮箍弛缓的准确度,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刘喜生[10](1995)在《SS4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SS4型电力机车DK-1型制动系统重联部分的故障分析,对171风动阀门及电气线路进行合理的改造,对轮箍的过盈量进行复查和调整,有效地解决了我段52台SS4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严重问题,减少了轮对不正常的检修量,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二、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机车轮箍弛缓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机车轮箍弛缓原因及其检测 |
2.1 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 |
2.2 预防轮箍弛缓的措施 |
2.3 检测对象的分析与确定 |
2.3.1 检测对象的分析 |
2.3.2 检测对象的确定 |
2.4 传感器检测原理 |
2.4.1 位移传感器检测原理 |
2.4.2 温度传感器检测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与硬件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特征信号的采集 |
3.1.2 功能需求 |
3.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
3.4 系统单元硬件电路方案选择 |
3.4.1 主控制器模块 |
3.4.2 制动信号检测模块 |
3.4.3 制动回位检测模块 |
3.4.4 温度检测模块 |
3.4.5 报警模块 |
3.4.6 通讯模块 |
3.4.7 辅助功能模块 |
3.4.8 电源模块 |
3.4.9 硬件电路组成框图 |
3.5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3.5.1 STC89C52主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5.2 制动信号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5.3 制动回位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5.4 温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5.5 声光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
3.5.6 RS-485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3.5.7 辅助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3.5.8 开关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按键检测与功能切换子程序设计 |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程序设计 |
4.4 声光报警子程序设计 |
4.5 主从机通讯子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试验及数据分析 |
5.1 试验的基本要求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条件 |
5.1.3 试验内容 |
5.2 试验平台的构建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位移测试与分析 |
5.3.2 温度测试与分析 |
5.3.3 系统可靠性的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国内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历程 |
2 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发展及展望 |
2.1 车轮 |
2.2 车轴 |
2.3 一系悬挂系统 |
2.4 二系悬挂系统 |
2.5 牵引装置 |
2.6 构架 |
2.7 驱动电机的轻量化和悬挂方式的转变 |
2.8 其他 |
3 结束语 |
(3)SS3型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车动轮发生弛缓的原因 |
1.1 司机操纵原因 |
1.2 作业纪律的原因 |
1.3 设备本身的原因 |
2 防止机车轮箍弛缓的措施 |
(4)电力机车防驰缓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防弛缓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机车弛缓故障的研究 |
2.1 电力机车弛缓的原因 |
2.1.1 引言 |
2.1.2 轮箍弛缓原因分析 |
2.2 弛缓产生时各物理量的研究 |
2.3 小结 |
3 弛缓检测传感器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otc-236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研究 |
3.3 NTC线性温度传感器研究 |
3.3.1 NTC线性温度传感器 |
3.3.2 NTC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 |
3.3.3 基于NTC的温度传感器 |
4 电力机车防弛缓系统研究 |
4.1 系统硬件组成 |
4.1.1 概述 |
4.1.2 主控模块 |
4.1.3 传感器及其转换电路 |
4.1.4 模数转换电路 |
4.1.5 LED数码显示 |
4.1.6 语音电路 |
4.2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4.2.1 概述 |
4.2.2 一般性的可靠性设计 |
4.2.3 针对性抗干扰设计 |
4.2.4 系统加固 |
4.3 弛缓判别算法 |
4.4 软件流程 |
5 电力机车防弛缓装置现场试验 |
5.1 安装 |
5.2 试验内容及数据 |
5.2.1 试验内容 |
5.2.2 试验数据 |
5.3 试验结果 |
6 结论 |
6.1 研究成果和成果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设想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2 部分原程序清单 |
3 查新报告 |
4 专利证书 |
5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5)SS3型机车动轮弛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原因分析 |
2.1 设备部件基础质量原因 |
2.2 乘务员操纵原因 |
3 预防及改进措施 |
4 结束语 |
(6)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案例 |
1. 1 冷弛缓案例 |
1. 2 热弛缓案例 |
2 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 |
2. 1 冷弛缓的判定及原因分析 |
2. 2 热弛缓的判定及原因分析 |
3 弛缓轮对的处理 |
4 预防措施及建议 |
4. 1 冷弛缓 |
4. 2 热弛缓 |
(8)机车闸瓦测温原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轮箍弛缓检测方法概述 |
1.2.1 测制动缸的压强 |
1.2.2 测闸瓦的压力 |
1.2.3 测轮箍和环境的温度差 |
1.3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其特点 |
第2章 测温原理及传感器设计 |
2.1 机车弛缓 |
2.1.1 机车弛缓 |
2.1.2 轮箍弛缓原因分析 |
2.2 测量原理 |
2.2.1 弛缓的产生及表征 |
2.2.2 弛缓的检测原理 |
2.2.3 弛缓检测元件的安装 |
2.3 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
2.3.1 温度传感器概述 |
2.3.2 温度敏感元件的选取 |
2.4 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接口设计 |
2.4.1 电路设计 |
2.4.2 测温误差分析 |
2.4.3 测温实验结果 |
2.5 机车试验测试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3.1.1 系统总的原理框图及功能 |
3.1.2 电路的设计特点 |
3.2 主机及副机系统 |
3.2.1 主机系统原理及功能 |
3.2.2 USB转储卡设计 |
3.2.3 副机电路 |
3.3 数据采集模块 |
3.3.1 A/D转换器与放大器的选择 |
3.3.2 前向通道电路设计 |
3.3.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4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3.4.1 供电电源的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2 印制板的抗干扰设计 |
3.4.3 模块的功耗 |
第4章 测温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4.1 系统分析 |
4.1.1 系统存在问题 |
4.1.2 设计目的 |
4.1.3 设计依据 |
4.2 模糊处理技术 |
4.2.1 模糊专家系统 |
4.2.2 模糊推理的实现 |
4.2.3 模糊规则表的生成 |
4.3 模糊知识库和数据库 |
4.3.1 模糊知识库 |
4.3.2 模糊数据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机系统程序设计 |
5.2 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5.3 模糊专家系统的诊断实现 |
5.3.1 模糊专家系统软件设计 |
5.3.2 模糊知识库的建立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轮箍弛缓原因分析 |
1.3 相关防治措施 |
1.4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4.1 国外研究分析 |
1.4.2 国内研究分析 |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 |
第2章 技术方案设计 |
2.1 机车轮箍弛缓原理 |
2.2 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研制方案 |
2.3 车载监测装置研制方案 |
2.3.1 信号采集处理 |
2.3.2 红外测温原理 |
2.3.3 电源模块的选择及滤波 |
2.3.4 CAN总线通信技术 |
2.4 地面分析软件设计 |
第3章 轮箍监测报警装置电路设计与分析 |
3.1 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电路组成 |
3.1.1 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组成 |
3.1.2 地面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3.2 主机电路工作原理 |
3.2.1 电源电路 |
3.2.2 显示电路 |
3.2.3 检测电路 |
3.2.4 存储电路 |
3.2.5 CPU控制电路 |
3.3 报警条件的确立 |
3.3.1 轮箍弛缓临界温度的确定 |
3.3.2 压力检测技术 |
3.3.3 CAN通讯技术 |
3.3.4 电源滤波技术 |
3.4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章 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
4.1 装置安装固定 |
4.1.1 主机、副机 |
4.1.2 红外温度传感器 |
4.1.3 制动缸活塞杆位移传感器 |
4.1.4 制动缸压力传感器 |
4.1.5 中继盒 |
4.1.6 线缆 |
4.2 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检查范围及标准 |
4.2.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2.2 技术要求 |
4.2.3 试验检查方法 |
4.2.4 报警特性 |
4.2.5 功耗 |
4.2.6 耐压试验 |
4.2.7 绝缘电阻试验(500V兆欧表) |
4.2.8 低温试验 |
4.2.9 高温试验 |
4.2.10 湿热试验 |
4.2.11 振动和冲击试验 |
4.3 元器件的检测与保存 |
4.4 电路板焊接工艺与检测 |
4.5 安装工序及安装要求 |
4.6 日常检查与性能试验 |
4.7 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故障应急处理方法 |
第5章 装车试验运行情况 |
5.1 日常运行质量监控 |
5.2 运行过程测试 |
5.3 修程测试与检查 |
5.4 实验结论 |
第6章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6.1 现场试验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
6.2 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
6.3 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轮箍弛缓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余娟. 湖南大学, 2013(01)
- [2]国内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展望[J]. 陈喜红,陈又专,黄勇明,陈国胜,陈清明.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0(05)
- [3]SS3型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 肖付辉.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6(01)
- [4]电力机车防驰缓装置的研究[D]. 淡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06(02)
- [5]SS3型机车动轮弛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铁玉鹏.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0(05)
- [6]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冯长缨.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5(03)
- [7]防止SS3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改进措施[J]. 黄钡铭,吴成祖,陈庆燕. 机车电传动, 1996(01)
- [8]机车闸瓦测温原理及应用研究[D]. 张耀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9]机车轮箍车载监测报警装置的研究[D]. 韩斗.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10]SS4型电力机车轮箍弛缓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J]. 刘喜生. 机车电传动, 1995(06)
标签:电力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