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的生态型

海洋鱼类的生态型

一、海洋鱼类的生态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1](2019)在《洞头外侧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2018年4月(春季)和2018年10月(秋季)在洞头外侧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类型、资源密度、种类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聚类分析、ABC曲线、物种多样性及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等方法,分析洞头外侧海域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状况,以及该海域鱼类之间的生态关系。洞头外侧海域春、秋两季共鉴定鱼类53种,隶属10目29科47属,两季鱼类共有种为21种,更替率为60.4%。春季鱼类38种,隶属8目21科34属,秋季鱼类36种,隶属9目20科31属。春、秋两季尾数与生物量百分比最高的均是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该海域春季平均尾数资源密度为8270.3ind/km2,平均生物量资源密度为63667.5g/km2;秋季平均尾数资源密度为8087.4ind/km2,平均生物量资源密度为160555.9g/km2。鱼类资源密度平面分布特征,春、秋两季岛屿附近站位的资源密度相对较高,春季近岸海域站位资源密度远高于外侧海域站位,秋季近岸海域与外侧海域资源密度相差不大。该海域鱼类的生态类型基本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春、秋两季均是暖水性鱼类多于暖温性鱼类,暖水性鱼类占鱼类总种数均达到60%以上。春季优势种为龙头鱼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2种,重要种6种;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和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2种,重要种5种,龙头鱼为两季的共有优势种。春季20个站位根据CLUSTER聚类分析和NMDS(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排序分为2组,群落聚类胁迫系数为0.1,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2组鱼类群落存在极显着差异(R=0.932,P<0.01),运用SIMPER分析各站位中组内典型种和造成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及其贡献率,A组典型种包括龙头鱼、日本鯷(Engraulis japonicus)及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3种,贡献率累计达91.29%,B组典型种包括龙头鱼、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及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3种,贡献率累计达90.31%,A组和B组的组间相异性贡献率累计达90.22%,分歧种11种。秋季20个站位同样分为2组,群落聚类胁迫系数为0.14,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2组鱼类群落存在极显着差异(R=0.722,P<0.01),SIMPER分析显示C组典型种包括龙头鱼、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及尖头黄鳍牙?(Chrysochir aureus)3种,贡献率累计达93.74%,D组典型种仅龙头鱼1种,贡献率达90.47%,C组和D组的组间相异性贡献率累计达90.39%,分歧种9种。春、秋两季ABC曲线中W值均为正数,且接近于0。春季洞头外侧海域各站位鱼类根据其生物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171.753之间,平均值为0.987;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0250.906,平均值为0.474;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1202.166之间,平均值为1.105。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5041.676之间,平均值为1.031;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290.791,平均值为0.47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5872.133之间,平均值为1.066。春、秋两季的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春季生态位宽度值在3.160.02之间,龙头鱼生态位宽度值最高为3.16,皮氏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生态位宽度值最低为0.02;秋季生态位宽度值在4.410.02之间,龙头鱼生态宽度值最高为4.41,鯻鱼(Terapon theraps)生态位宽度值最低为0.02。两个季节生态位宽度值与相对重要性指数值基本呈相同变化趋势,即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经多种曲线拟合,对数方程拟合的效果最佳,即春季R2为0.7,秋季R2为0.9656。春季生态位重叠值在0.000.99之间,分布程度不均匀,变化幅度非常大,其中Oik>0.6的种对有47对,占总种对数的6.67%;秋季生态位重叠值在0.000.96之间,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其中Oik>0.6的种对有46对,占总种对数的7.3%。综上,洞头外侧海域鱼类季节更替较高,优势种单一,群落聚类明显,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龙头鱼、青鳞小沙丁鱼等低价值鱼类优势度明显,生态位宽度强势,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总体鱼类资源状况不乐观。

陈永俊[2](2014)在《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区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福建和台湾岛之间,其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其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并独具特色。为了研究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本文依据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的相关历史调查资料和文献,综述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历程和成果,分析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⑴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早期研究时期、研究起步时期、系统调查时期和综合研究时期4个阶段,从最初以新种描述为主的零星报道,到大规模系统性的综合调查和研究;⑵台湾海峡局部海区四个季节的有翼单囊底拖网定点调查结果显示,鱼类共计有246种,分别隶属于20目84科163属,以鲈形目种类数最多,达116种;各季节鱼类种类以秋季种类数最多,达147种,其次为冬季,为140种,再次为夏季,为124种,春季居末,为92种;鱼类优势种有日本带鱼、日本竹荚鱼等13种(将IRI大于100作为优势种的划分依据);平均资源密度指数的分布呈现闽中渔场>闽南渔场>闽东渔场的特征。⑶整理历史资料表明,台湾海峡共有鱼类1697种,分隶于40目206科740属,目级水平以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共978种;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最多,共1560种,占总鱼种数的91.9%,暖温性种类128种,占总鱼种数的7.5%,冷温性种类9种,仅占总鱼种数的0.6%,无冷水性种类;栖息地生态类型以大陆架砂泥质底层鱼类和岩礁性鱼类最多,共1192种,占总鱼种数的70.2%,大陆架中底层鱼类249种,占14.7%,大陆架中上层鱼类158种,占9.3%,大洋性鱼类最少,仅98种,占5.8%;具有明显的洄游性鱼类共有181种;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鱼类共735种;台湾海峡与南海共有种数最多,共1560种,占总鱼种数的91.9%,其次为东海,共有种1176种,占总鱼种数的69.3%,与黄海共有种329种,占19.4%,有288种广泛分布于上述三海区;此外,分布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种类有1093种,占总鱼种数的64.4%,仅在太平洋分布的种类有455种,占总鱼种数的26.8%,广分布种有133种,占总鱼种数的7.8%;⑷台湾海峡冬季海表面温度等温线沿着西南—东北走向,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温度较高,20℃和21℃等温线沿着台湾浅滩,穿过澎湖列岛海区,延伸至台湾海峡北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经澎湖列岛北部并沿澎湖水道止于台湾岛西部24°N的台湾岛西南部海区划分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印度—马来亚区,除该海区的台湾海峡其余海区划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日亚区,两亚区间的过渡区域即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至澎湖列岛北部海域,台湾海峡兼有热带与亚热带海区的特点。

曾慧慧[3](2012)在《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近岸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周年逐月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组成、优势种、相对资源量等方面分析胶州湾近岸鱼类种类组成及相对资源量的变化。应用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研究了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的月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胶州湾海域的历史调查资料,建立了胶州湾鱼类总名录,以此计算了胶州湾鱼类等级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及95%置信漏斗曲线,并研究了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的生态多样性与分类学多样性,分析比较了不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种类3种(占6.82%)。按适盐类型分,海洋性鱼类27种(占67.36%),河口性鱼类17种(占38.64%)。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月间更替率达74.8%。全年优势种主要以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为主,如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尖海龙Syngnathusacu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普氏缰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相对资源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8月份相对资源量达到最高值。鱼类种类组成与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0.5725.55℃,盐度变化范围为29.5831.57。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Marg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0.333.5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422.2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0.93。分类多样性指数(Δ)变化范围为15.9262.65,分类差异指数(Δ*)变化范围为51.2480.76,等级多样性指数(Δ+)变化范围为51.2478.96,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变化范围为0.00610.68。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不同鱼类种类组成的各月份样品可聚合为3个组分:水温较低的冬季组GⅠ(12月翌年4月)、水温次高的春秋季组GⅡ(56月、1011月)和水温最高的夏季组GⅢ(79月)。其中GⅠ的主要典型种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冷温性常栖类群种类,GⅡ的主要典型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尖海龙,GⅢ的主要典型种为鲐鱼(Scomberjaponicu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普氏缰虾虎鱼(Acentrogobiuspflaumii)等洄游性鱼类。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3个月份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着,不同月份组间两两差异均显着。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水温是影响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调查在胶州湾内近岸水域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Lizahaematocheilu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但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表明胶州湾的产卵、育幼功能有所下降,应加强胶州湾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徐后涛[4](2016)在《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地处东部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河道纵横,河网水系发达,全市自然或人工河道超过33000条(段),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643平方公里;全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上海因水而兴,上海的高度文明和区域内丰富的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上海市河道水质基本处于Ⅴ劣Ⅴ类(含总氮指标),被列为水质型缺水城市。为此,上海市开展了一些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研究和试点生态治理工程,建成了一些生态河道景观样板工程,但由于缺乏同步监测和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无法具体指导进一步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践。如何科学的评价河道生态治理成效对于指导河道水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上海市10个区县52条水质相对稳定、规模适宜、无通航功能的河道为研究对象,结合河道整治数据、历史环境质量数据,通过2011-2015年连续野外调查及现场生态监测,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组合技术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和分析上海市52条河道的生态本底数据资料,结合国内外河道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河道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比较好的7条河道建立了上海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模型;2)根据上海市河道的特点将上海市河道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区河道、新城新镇河道、农村河道),并利用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模型分别对三种类型共52条河道生态治理前的本底状况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分析和研究各类型河道的生态评价结果,制定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通过对上海市生态治理试点河道治理后效果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各类型河道适宜的生态治理组合技术。论文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上海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的建立在对上海市10区52条河道近200个监测位点连续生态监测的基础上(2011-2015年),筛选出友谊河等7条(6条原始河道,1条生态治理后河道)生态状况相对较好的河道作为河道生态性评价模型的参考点,构建包含水质、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3个方面18个指标的河道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邀请了上海及周边地区20位经验丰富的有关水生态、水务建设管理、水生态设计等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打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将每个指标的健康状况分为优、良、一般、差、极差5个级别,分别赋分值5-1分。采用模糊概率评价方法,计算评价指标隶属不同生态性等级的隶属度构建上海市河道生态性评价体系模型。结果表明,作为参考点河道的6条上海市原始生境条件相对较好的河道,其生态状况也处于一般的状态(分值3.25-3.59),相比而言,生态治理后的束家湾河道评价结果为4.82分,说明其生态建设效果较好,其生态状况改善明显。2、上海市河道生态健康的基本状况利用上海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模型,对徐家宅河等10个区县52条有代表性河道的生态性进行评价。根据河道的特点不同,52条评价河道分为3个类型,分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河道、新城新镇河道以及农村地区河道。对每条河道的各指标分别进行评价,分析优、良、一般、差、极差比例在三种类型河道分布情况,最后对各类型河道的生态性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分项指标的生态性分布状况在不同类型河道中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表现为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化河道差于新城新镇及农村地区河道;整体评价呈现相似的规律,上海市河道生态性平均值为2.95,其中,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化河道生态性评价数值范围为1.79-2.81,平均为2.50;新城新镇地区数值为2.43-3.48,平均为2.88;农村地区数值为2.61-3.59,平均为3.11,农村地区河道的生态性略高于新城新镇和农村地区。3、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上海市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本底状况相差较大,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化河道生态性多处于极差—一般之间,新城新镇河道生态性处于差—良之间,农村地区河道生态性亦处于差—良的状态。因此,上海市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目标及效果评价应该亦有所区别: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化河道消除极差状态,新城新镇及农村地区河道消除差状态的河道。各评价指标根据治理前后效果的变化情况均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评价标准,并分别赋予分值,最终根据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河道生态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4、应用实例——以上海市生态治理试点河道为例以上海市18条生态治理试点河道为研究对象,评价其生态建设的效果,18条河道中有5条城市河道,5条新城新镇河道,8条农村河道。结果表明,生态治理对改善河道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相对而言,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及农村地区河道生态治理效果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区河道生态治理效果一般,可能是因为中心城区周边条件已经较为成熟,截污难度大,由于截污不彻底影响了河道生态评价的整体,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截污是前提。河道总分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河道最终分值和溶解氧、氨氮、透明度、p-ibi、沉水植物覆盖率呈现极显着相关,与清水指示种、陆生植被恢复系数呈现显着相关,因此在河道快速评价河道生态治理效果时,可选择溶解氧、氨氮、透明度、P-IBI、沉水植物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论文最后,根据上海市河道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宜遵循河道现有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形构建、护岸改造、水质净化及生态绿化;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治理重点宜放在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水质净化、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景观营造;农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宜放在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绿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总结了适合上海市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组合技术。

武芳竹,曾江宁,徐晓群,王有基,刘强,徐旭丹,黄伟[5](2019)在《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张琳琳[6](2020)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秋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指出基于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2017年4月、11月和2018年4月、11月)的鱼卵、仔稚鱼调查的数据。运用生态类型、相对重要性指数、种类更替率、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分析了浙江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现状,同时探讨了鱼卵、仔稚鱼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浙江南部近岸海域两年4个航次共捕获鱼卵、仔稚鱼72种,隶属9目32科,捕获到鱼卵有28种、仔稚鱼有48种,已鉴定出的种类皆属硬骨鱼纲,生态类型以底层、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为主。春季鱼卵优势种为鮻(Liza haematocheilus)、仔稚鱼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秋季仔稚鱼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调查发现的重要经济种主要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等,表明浙江南部近岸水域仍然是东海主要经济种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之一。2.主要种类分布及类群:资源密度空间分布表明,春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沿岸海域湾口及河口,秋季鱼卵、仔稚鱼大多分布于外侧深水海域。聚类分析研究表明,2017年和2018年春季均可将48个站位划分4个群组,而秋季均可划分3个群组,通过NMDS排序检验得出,胁强系数均小于0.2,表明排序效果有一定的可信度。群组内特征种及群组间分歧种均以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主要为鮻、矛尾虾虎鱼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秋季主要为龙头鱼和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等。3.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2017-2018年春季的物种多样性均大于秋季,这与调查的季节、海域面积有关,春季大多数鱼类洄游至沿岸海域繁殖、栖息,秋季水温降低鱼类洄游至深水区域。环境因子分析表明,鱼卵、仔稚鱼空间分布受水深、温度和盐度影响较大。本研究表明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秋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底层、低质的饵料性鱼类为主,大个体、高营养级的鱼类很少,这表明原有的鱼类群落结构遭受损害严重。因此,合理的保护、有效的修复、科学的养护和管理是今后浙江渔业乃至全国渔业的发展重心。

史成琳[7](2020)在《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现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这一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寻求自然与城市这一人工环境共存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已是每个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逐渐被全球范围内各学者、专家所关注,甚至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也已经普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相关理论,为东营市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方式,从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现状分析发现,东营市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乡土及野生植物种类少,植被类型单一且以草甸、沼泽植被为主体;鸟类和水生动物种类丰富、动物均具有明显的湿地特征;湿地景观面积广阔且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特点与问题,本文从规划总论、空间布局、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六个部分着手制定了保护规划方案。在规划总论方面,提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列举规划依据,制定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期限;在空间布局方面,划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制定乡土植物、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城市绿地植物、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古树名木相关保护规划;在动物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鸟类、鱼类从栖息地保护修复角度制定保护规划,提出了两栖爬行类、兽类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在遗传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提出了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措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制定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提升规划,制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基于盐碱地分级的树种规划,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希望本文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所做的研究和保护规划,能为东营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

张晓妆,王晶,徐宾铎,张崇良,薛莹,任一平[8](2019)在《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功能多样性是联系物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从功能多样性的角度研究群落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根据2011—2017年(除2012年外)春、秋季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反映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特征的13个功能性状,利用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功能离散度指数和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CWM),研究了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年际和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具有显着的季节差异,其中秋季功能丰富度指数显着高于春季,春季功能离散度指数显着高于秋季,鱼类洄游是造成功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CWM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优势种为营养级较高、运动能力较强、生长系数、恢复力和脆弱性较高的冷/暖温性鱼类,秋季则相反,春、秋季鱼类群落均以产浮性卵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呈现一定的年际变化,其中春、秋季各功能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年际均呈波动趋势,表明海州湾鱼类群落稳定性较低;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其中20 m以深远岸水域功能离散度指数较高.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鱼类生态位与其对资源的利用均随季节、年际和空间而变化.

王恩辰[9](2015)在《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海洋渔业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从海洋牧场建设的现实需求来看,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呈现显着减少的趋势,海水养殖业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一列副作用,不仅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单纯依靠以往的传统海水养殖业已无法保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养殖方式,建设海洋牧场成为解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生境不断恶化的重要方案之一,也得到了包括政府与企业在内社会各界的认可。从海洋牧场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近10年来我国在海洋牧场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并在促进渔业产量提高、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仍处在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等海洋牧场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对海洋牧场建设的顶层设计缺位,缺乏针对性地海域流转、税收扶持政策等客观情况,导致海洋牧场建设布局散乱,已建海洋牧场大多规模较小,甚至实际建设中出现了骗取政府政策补贴、擅自变更建设规划以增加投礁密度等情况。此外,由于对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重视不够,将投放人工鱼礁等同于建设海洋牧场,片面追求海洋牧场的渔业增养殖效应等情况导致海洋牧场在改善海底生境、拉动沿海地区的失海渔民再就业等方面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由于盲目建设对海底生境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以及片面追求海珍品底播养殖而造成部分海域生态系统改变等情况。改进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海洋牧场优越性,成为海洋牧场建设实践中日益紧迫的课题。从海洋牧场建设的研究现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对于海洋牧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阐述、意义论证等纯理论的阐释,或人工海洋生态培育技术、水生物行为控制技术及环境监控技术等指导具体建设行为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尚未有系统的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对海洋牧场建设中各影响因素以及各主要参与方的决策行为的深入剖析不足,忽视了对当前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的总结分析,影响了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和案例研究,在审慎阐明海洋牧场内涵特征、组成结构、属性和作用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海洋牧场建设相关理论经验,对海洋牧场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在对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三个主要参与方进行利益相关分析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海洋牧场建设中政府、企业、渔民的决策选择,为进一步改进海洋牧场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结合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对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我国发展海洋牧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海洋牧场建设模式进行了改进创新,并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海洋牧场未来的升级形态—智慧海洋牧场;最后基于前述研究对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海洋牧场的基本理论研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海洋牧场的基础理论,对海洋牧场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对海洋牧场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其作用意义及属性进行剖析,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海洋牧场建设理论框架。2、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对海洋牧场建设过程进行总结研究,对其选址、建设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系统归纳海洋牧场建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对海洋牧场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体系,探究各相关代表因素对海洋牧场建设的影响情况,以对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提供有益参考。3、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利益博弈分析。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海洋牧场建设中政府、企业和渔民三个主要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建立博弈模型,利用博弈论对海洋牧场建设中三个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决策选址进行分析,探索海洋牧场建设中各参与者的最优决策选择。4、海洋牧场建设现状分析。对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情况及国内不同区域海洋牧场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吸取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有益经验,找出目前国内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指导后续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的改进。5、海洋牧场升级创新战略研究。在前文海洋牧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一是结合前文探讨的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公益性海洋牧场与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建设各自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的创新方向;二是结合当前各个产业发展中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提出智慧海洋牧场的概念,构建智慧海洋牧场的特征及其组成结构。并结合SWOT—AHP分析方法,对智慧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沉淀成本理论对智慧海洋牧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投资回报达不到预期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更好地促进智慧海洋牧场升级建设。通过各章节分析,本文提出了推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四方面对策建议:一是完善海洋牧场建设政策环境。具体包括:(1)设立针对海洋牧场的专业管理机构;(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完善陆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海洋牧场生产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等;(3)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例如完善财政与信贷政策、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改善投融资环境等;(4)创新海域流转政策;(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健全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市场准入政策、建设海洋牧场投资产权保护制度等。二是夯实海洋牧场建设市场化基础。具体包括:(1)整合海域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资源整合能力;(2)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在公益性海洋牧场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对海洋牧场建设企业鼓励其综合运营直接融资、项目融资、发型债券等方式,提高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3)发挥科研支撑作用等。三是提高海洋牧场建设产业化组织成度。具体包括:(1)优化配置海域资源;(2)加强对海洋牧场龙头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利用其资金、技术等综合优势带动周围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的蓬勃发展。四是探索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具体包括:(1)完善政策保障能力,在海域审批、税费收取等方面向智慧海洋牧场建设适度予以倾斜,科学制定智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加强政府管理服务力度,为智慧海洋牧场的起步建设保驾护航;(2)提高信息化技术保障能力;(3)拓展智慧海洋牧场建设融资渠道等。

张震[10](2015)在《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速,休闲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具发展潜力。因此,休闲渔业持续开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休闲渔业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却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约束。无论是渔业资源数量还是质量,我国沿海地区渔业资源日益衰退,而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休闲渔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休闲渔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来寻求休闲渔业发展的新途径,主要以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学矛盾学说、旅游系统开发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休闲渔业开发相关理论、海洋功能区划理论以及渔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内涵解析—开发基础—形成机理—系统构建—综合评价—路径探索”为研究思路,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自然基础条件、渔业发展、滨海旅游发展环境。根据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对近海海域的功能定位,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对近海海域自然环境的要求,结合我国渔业资源现状、传统渔场变化以及渔业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的发展,综合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发展状况。第二,阐释利用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的原因。提出休闲渔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发展”矛盾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公地悲剧”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相对剥夺理论分析矛盾的形成。通过海洋捕捞、传统养殖、增殖放流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验证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之间的高相关性。并从渔业资源供给角度,将休闲渔业划分为自然供给休闲渔业、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比较分析了海洋牧场在渔业资源供给、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休闲渔业体验性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因此,海洋牧场通过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矛盾,进而削弱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为休闲渔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第三,建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过程。结合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与机理分析,构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由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构成。其中开发环境为其它三个子系统提供开发基础与环境,海洋牧场则通过集成技术使渔业资源增殖,进而满足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生物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环境由海域自然环境、渔业基础环境以及滨海旅游环境构成;休闲渔业子系统是通过旅游开发系统思想,由休闲渔业旅游资源、休闲渔业旅游市场、休闲渔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旅游产业因素构成:渔业资源子系统则根据渔业资源生物量变动模型,分别由渔业资源渔获量和渔业资源补充量因素构成;海洋牧场子系统则通过对技术的归类为依据,由渔场造成技术与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因素构成。通过对各子系统综合分析,理清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点,为定量分析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依据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分析,构建指标体系,提取各层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情况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类。分别从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四个角度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状况。综合四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划分。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整体发展状况划分为三个类型:Ⅰ类地区分别为山东省、辽宁省、广东省与福建省;Ⅱ类地区分别为浙江省与江苏省;Ⅲ类地区分别为广西省、海南省、上海市、河北省与天津市,并结合三个类型的地区数量的分布、综合指数值以及空间格局分布对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对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出不同的开发路径的相关建议。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协调与融合发展。通过建立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关联系数矩阵,判断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核心因素与关联因素。将关联因素与开发环境、渔业资源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索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类地区的开发路径包括海洋牧场休闲渔业逐渐取代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增加休闲渔业渔业资源量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品质,吸引滨海旅游游客带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市场,注重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经济效益发挥;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通过改善近海水域水质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与经营环境,通过减低海洋捕捞规模保证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利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融合开展,合理利用渔村空问对海洋牧场休闲渔业进行开发;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提高近海水域适游度增加休闲渔业游憩机会,从而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品质,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融合开发等,为我国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二、海洋鱼类的生态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鱼类的生态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洞头外侧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站位分布
    2.2 采样方法与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生态类型
        2.3.2 相对资源密度
        2.3.3 种类更替率指数
        2.3.4 相对重要性指数
        2.3.5 群落聚类分析
        2.3.6 ABC曲线
        2.3.7 物种多样性
        2.3.8 生态位与生态位重叠
第三章 鱼类种类组成及生态类型
    3.1 结果
        3.1.1 鱼类种类组成
        3.1.2 鱼类相对资源密度
        3.1.3 鱼类生态类型
        3.1.4 相对重要性指数
    3.2 讨论
        3.2.1 鱼类种类组成及资源密度特征
        3.2.2 鱼类生态类型组成特征
        3.2.3 优势种及重要种更替特征
第四章 鱼类群落聚类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4.1 结果
        4.1.1 鱼类群落聚类分析
        4.1.2 鱼类群落ABC曲线
        4.1.3 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
    4.2 讨论
        4.2.1 鱼类群落聚类特征
        4.2.2 鱼类群落受干扰状况
        4.2.3 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
第五章 鱼类生态位分析
    5.1 结果
        5.1.1 生态位宽度
        5.1.2 生态位重叠
    5.2 讨论
        5.2.1 生态位宽度分析
        5.2.2 生态位重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区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言
    1.1 海洋生物多样性
    1.2 鱼类生态区系
    1.3 台湾海峡环境特征
    1.4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简介
        1.4.2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回顾
        1.4.3 台湾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1.4.4 对于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展望
    1.5 基于卫星资料的海表面温度反演研究
    1.6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台湾海峡鱼类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分析
    2.2 种类组成
    2.3 渔业资源数量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
        2.3.1 平面分布
        2.3.2 季节变化
    2.4 优势种
        2.4.1 季节变化
第三章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分析及依据
        3.1.3 海区海表面温度反演
    3.2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数据处理
        3.2.1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数据获取
        3.2.2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学名的规范化处理
        3.2.3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分类系统
        3.2.4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全球分布海区范围
        3.2.5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生态类型
    3.3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
        3.3.1 种类组成
        3.3.2 生态类型和栖息地特征
        3.3.3 鱼种洄游性与经济性特征
        3.3.4 与其他海区鱼类对比
第四章 台湾海峡鱼类生态区系研究
    4.1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反演
    4.2 鱼类生态区系
    4.3 气候变化对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1.1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回顾
        5.1.2 台湾海峡鱼类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5.1.3 台湾海峡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
        5.1.4 台湾海峡鱼类生态区系研究
    5.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5.3 深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台湾海峡局部海区鱼类调查种类组成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3)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绪论
    1.1 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内容概述
    1.2 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1.3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研究现状
2 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种类组成分析
        2.1.3 种类组成月间更替
        2.1.4 相对资源量变化分析
        2.1.5 优势种分析
    2.2 结果
        2.2.1 环境因子的月变化
        2.2.2 种类组成
        2.2.3 种类组成月间更替
        2.2.4 相对资源量变化
        2.2.5 优势种组成
    2.3 讨论
        2.3.1 种类组成
        2.3.2 鱼类生态类型组成
        2.3.3 种类更替及优势种变化
        2.3.4 相对资源量变化
        2.3.5 小结
3 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生态多样性指数
        3.1.3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
    3.2 结果
        3.2.1 胶州湾鱼类总名录等级多样性
        3.2.2 胶州湾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月变化
        3.2.3 分类学组成
    3.3 讨论
4 胶州湾近岸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4.2 结果
        4.2.1 多元分析
        4.2.2 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
    4.3 讨论
        4.3.1 群落结构的月间变化
        4.3.2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3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1.2.2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状况
        1.2.3 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4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3 上海地区区域概况
        1.3.1 自然地理概况
        1.3.2 社会经济概况
        1.3.3 水资源现状
        1.3.4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遴选
        2.1.1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2.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1.3 评价指标含义及评价方法
    2.2 评价指标的调查方法
        2.2.1 调查前准备
        2.2.2 水质理化指标调查检测
        2.2.3 生态指标调查
        2.2.4 生态景观指标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2.3.1 专家—层次分析法
        2.3.2 权重的确立
    2.4 评价方法的确立
    2.5 评价标准的建立
        2.5.1 总体标准
        2.5.2 评价标准的确立
    2.6 参考河段生态性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健康评估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评价指标的野外调查
        3.1.2 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3.2 上海市河道评价结果及分析
        3.2.1 水质指标评价
        3.2.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3 河道水质及生态的关系
        3.2.4 生态景观评价
    3.3 上海市河道生态性整体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4.1.1 河道水质改善
        4.1.2 生态系统健康
        4.1.3 生态景观适宜
        4.1.4 其它
    4.2 河道生态评价指标综合分析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指标值计算
        4.2.3 综合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实例研究——以上海市生态治理试点河道为例
    5.1 上海市河道的特征
    5.2 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
    5.3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思路
    5.4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措施
        5.4.1 污染控制技术
        5.4.2 河道生境改造技术
        5.4.3 河道生物强化修复技术
    5.5 上海市试点河道生态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5.5.1 上海市试点河道生态治理组合措施
        5.5.2 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微塑料及其来源与类型
2 海洋微塑料的分布规律
3 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影响
    3.1 微塑料进入海洋鱼类的途径
    3.2 微塑料在海洋鱼类的蓄积
    3.3 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1) 生殖与精卵发生:
        (2) 存活:
        (3) 生长、发育:
        (4) 行为:
        (5) 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
        (6) 代谢:
        (7) 神经系统:
        (8) 氧化应激:
        (9) 内分泌干扰:
4 展望

(6)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秋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鱼卵、仔稚鱼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与站位设置
        2.1.2 调查方法与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
        2.2.2 鱼卵、仔稚鱼的生态类型
        2.2.3 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和重要种
        2.2.4 鱼卵、仔稚鱼群落多样性
    2.3 讨论
        2.3.1 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特征及年度变化
        2.3.2 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和重要种变化及更替特征
        2.3.3 鱼卵、仔稚鱼群落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鱼卵、仔稚鱼群落空间分布及聚类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资源密度时空分布
        3.1.2 群落聚类、排序分析
    3.2 结果
        3.2.1 鱼卵、仔稚鱼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
        3.2.2 主要种的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空间分布
        3.2.3 鱼卵、仔稚鱼群落聚类分析
        3.2.4 鱼卵、仔稚鱼群落相似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3.3.2 鱼卵、仔稚鱼群落聚类特征
第四章 鱼卵、仔稚鱼群落及与环境因子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典范对应分析
    4.2 结果
        4.2.1 鱼卵、仔稚鱼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讨论
        4.3.1 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城市生物多样性
        1.2.3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2.4 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地理区位概况
    2.3 自然环境概况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1 植物多样性现状
        4.1.2 植物区系分布区型分析
        4.1.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4.1.4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现状
        4.1.5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析
        4.1.6 东营市植被现状及分析
    4.2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2.1 鸟类多样性现状
        4.2.2 鱼类多样性现状
        4.2.2.1 海洋鱼类
        4.2.2.2 淡水鱼类
        4.2.3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
        4.2.4 兽类多样性现状
    4.3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3.1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2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3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4 东营市景观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特点
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1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总论
        5.1.1 规划理念
        5.1.2 规划原则
        5.1.3 规划依据
        5.1.4 规划目标
        5.1.4.1 总体目标
        5.1.4.2 分期目标
        5.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5.2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
        5.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规划
        5.2.2 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规划
        5.2.2.1 斑块规划
        5.2.2.2 廊道规划
    5.3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3.1 乡土植物保护规划
        5.3.2 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种类及保护建议
        5.3.3 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规划
        5.3.3.1 城市绿地植物树种推荐
        5.3.4 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5.3.5 入侵植物防治
        5.3.6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3.6.1 保护范围
        5.3.6.2 保护措施
    5.4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 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1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
        5.4.1.2 东营市鸟类栖息地保护布局
        5.4.1.3 湿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1.4 林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2 鱼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2.1 鱼类栖息地保护
        5.4.2.2 鱼类栖息地修复和构建
        5.4.3 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4 兽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5 东营市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
        5.5.1 黄河三角洲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
    5.6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规划
        5.6.1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1.1 湿地自然植物群落保护规划
        5.6.1.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提升
        5.6.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3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功能性状
    1.3 功能多样性指数
    1.4 模拟分析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组成
    2.2 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3 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2.4 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空间变化
3 讨 论

(9)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创新
2 海洋牧场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
    2.1 海洋牧场的内涵
        2.1.1 海洋牧场的概念
        2.1.2 海洋牧场的特征
    2.2 海洋牧场的组成结构
        2.2.1 海洋牧场的核心要素
        2.2.2 海洋牧场的组成结构分析
    2.3 海洋牧场类型划分
    2.4 海洋牧场属性分析
        2.4.1 海洋牧场的生态属性
        2.4.2 海洋牧场的经济属性
        2.4.3 海洋牧场的社会属性
    2.5 海洋牧场的作用与意义
        2.5.1 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
        2.5.2 海洋牧场的实践作用
3 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海洋牧场的选址
        3.1.1 海洋牧场选址的基本原则
        3.1.2 海洋牧场选址的影响因素
        3.1.3 海洋牧场选址的步骤
    3.2 海洋牧场的建设及其影响研究
        3.2.1 海洋牧场的建设步骤
        3.2.2 海洋牧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2.3 海洋牧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3 海洋牧场建设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
        3.3.1 海洋牧场建设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
        3.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3.3 评价结果分析
4 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4.1.1 博弈论的定义
        4.1.2 博弈论分析的特征
    4.2 海洋牧场建设中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4.2.1 政府及其利益诉求
        4.2.2 企业、渔民及其利益诉求
        4.2.3 政府、企业和渔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4.3 海洋牧场建设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4.3.1 海洋牧场建设中政府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
        4.3.2 政府审批管理博弈分析
        4.3.3 政府监管博弈分析
    4.4 海洋牧场建设中企业与渔民的博弈分析
        4.4.1 海洋牧场建设中企业与渔民的博弈关系
        4.4.2 博弈模型的建立
        4.4.3 博弈结果分析
5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分析
    5.1 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5.1.1 日本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5.1.2 韩国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5.1.3 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特征分析
    5.2 国内牧场建设概况
        5.2.1 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5.2.2 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5.2.3 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概况
        5.2.4 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概况
        5.2.5 国内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特征
    5.3 国内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6 海洋牧场升级创新战略研究
    6.1 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6.1.1 公益性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6.1.2 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6.2 智慧海洋牧场及其建设研究
        6.2.1 智慧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其必然性
        6.2.2 智慧海洋牧场的体系架构
        6.2.3 智慧海洋牧场建设的SWOT—AHP分析
        6.2.4 智慧海洋牧场的投资行为分析
7 发展海洋牧场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环境
        7.1.1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
        7.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1.3 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1.4 创新海域流转政策
        7.1.5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7.2 夯实海洋牧场建设市场化基础
        7.2.1 整合海域资源
        7.2.2 选择资本运作模式
        7.2.3 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7.3 提高海洋牧场建设产业化组织程度
        7.3.1 优化配置海域资源
        7.3.2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
    7.4 推动智慧海洋牧场升级建设
        7.4.1 完善政策保障能力
        7.4.2 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7.4.3 拓展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

(10)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所用研究方法
        1.3.3 研究逻辑框架
2 相关理论解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休闲渔业的界定
        2.1.2 海洋牧场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2 休闲渔业相关理论
        2.2.3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
        2.2.4 渔业资源经济理论
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分析
    3.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环境条件分析
        3.1.1 海洋功能区划
        3.1.2 近海海域自然环境
        3.1.3 中国渔业发展
        3.1.4 我国滨海旅游环境
    3.2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3.2.1 人工鱼礁发展
        3.2.2 海洋牧场示范区
    3.3 休闲渔业发展阶段
    3.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现状
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形成机理
    4.1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分析
        4.1.1 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
        4.1.2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的理论分析
    4.2 休闲渔业与渔业资源相互关系
        4.2.1 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4.2.2 渔业资源是休闲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
        4.2.3 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
    4.3 渔业资源视角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4.3.1 自然供给休闲渔业
        4.3.2 传统养殖休闲渔业
        4.3.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
    4.4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发展矛盾
        4.4.1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4.4.2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5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与各子系统构建
    5.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构建原则
    5.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子系统选取
    5.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5.3.1 海域自然环境分析
        5.3.2 渔业基础环境分析
        5.3.3 滨海旅游环境分析
    5.4 休闲渔业子系统结构分析
        5.4.1 旅游资源分析
        5.4.2 旅游市场分析
        5.4.3 基础设施分析
        5.4.4 旅游接待产业分析
    5.5 渔业资源子系统结构分析
        5.5.1 渔获量分析
        5.5.2 补充量分析
    5.6 海洋牧场子系统结构分析
        5.6.1 渔场造成技术
        5.6.2 资源养护技术
6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
    6.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的原则
    6.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6.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综合测度
    6.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综合评价结果分类
        6.4.1 开发环境评价结果
        6.4.2 休闲渔业子系统评价结果
        6.4.3 渔业资源子系统评价结果
        6.4.4 海洋牧场子系统评价结果
        6.4.5 综合评价结果
7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依据
        7.1.1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交互耦合
        7.1.2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7.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方法与思路
        7.2.1 协调度理论模型
        7.2.2 灰色关联模型
        7.2.3 开发路径选取基本思路
    7.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3.1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3.2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3.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4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4.1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4.2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4.3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5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5.1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5.2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5.3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8 结语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海洋鱼类的生态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头外侧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 梁海.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2]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区系的研究[D]. 陈永俊.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4(04)
  • [3]胶州湾近岸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 曾慧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4]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治理效果研究[D]. 徐后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5]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J]. 武芳竹,曾江宁,徐晓群,王有基,刘强,徐旭丹,黄伟. 海洋学报, 2019(02)
  • [6]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秋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张琳琳. 浙江海洋大学, 2020
  • [7]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史成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海州湾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J]. 张晓妆,王晶,徐宾铎,张崇良,薛莹,任一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 [9]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升级问题研究[D]. 王恩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10]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D]. 张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海洋鱼类的生态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