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铁路与日本的华北经济入侵

满洲铁路与日本的华北经济入侵

一、满铁与日本的华北经济侵略(论文文献综述)

白鹏晓[1](2020)在《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政府在日俄战争后为“经营满洲”而设立的执行机构。“满铁的一切措施都秉承日本政府的意图,并受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的指挥。”(1)它具有殖民侵略机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双重性。在日本侵华期间,煤炭作为重要的军需资源,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这一时期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析满铁对华北煤矿的调查、掠夺及因此而产生的危害,并以井陉煤矿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具体探究满铁对资源的掠夺情况,揭露其侵华罪行。日本侵华期间,满铁作为日本侵华的急先锋,在九一八事变后加紧侵略华北。它不仅为日本政府与军部提供物资支持,还积极“接收”并经营中国华北重要的煤矿产业,巩固日本政府占领的“成果”,充当日本殖民渗透和势力扩张的工具,积极配合日军的侵略活动。此外,满铁投资多家大型矿业公司,与其它垄断资本一道“开发”并掠夺华北煤矿资源。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沉重打击了华北民族资本,制约了华北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摧残了华北人民,扼制了华北乃至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王占西[2](2017)在《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源自于军事因素的影响。在近代中国,铁路与政治、铁路与军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远远超出铁路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河南铁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河南境内的主要铁路,如平汉铁路、陇海铁路及道清铁路,都是在清末民初修建而成。平汉铁路、陇海铁路是为中国干线,交汇于河南,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有河南铁路既可绾毂中原,又可夺取丰厚的战略资源,铁路成为近代中国各方势力争夺的一个焦点。日本对于中国铁路的占领是由其大陆政策决定的,自甲午战后至抗战爆发,对铁路及沿线的殖民是其一贯的策略,只是在方法上稍有不同。铁路是日军侵华的重要工具,河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铁路成为日本觊觎的目标。抗战前的河南铁路,日本通过贷款以占有各种特权,通过设立特务机构攫取军事情报,并将控制河南铁路纳入其“华北自治”阴谋的一部分。“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华北铁路。日本占领河南铁路,目的在于在河南建立长期的殖民统治,奴役河南人民,掠夺河南资源。在战争初期,铁路处于日军军管时期,一切铁路运输均为其侵略中国服务。在日军占领河南铁路期间,迅速修复具有战略意义的沦陷区平汉铁路及陇海铁路,由于受到中国军民的抵抗,日军没能实现打通河南铁路的计划,继而修筑新开铁路。与此同时,日军侵华先锋宣抚班组建铁路沿线“爱路村”以防护铁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沦陷区内治安趋于稳定,为更加稳妥的控制沦陷区铁路,日伪首先从殖民机构上进一步完善。日本政府最初设立华北开发公司作为掠夺华北资源的工具,而日本军方以满铁北支事务局作为其统制华北铁路的代理机构,二者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沦陷区铁路上发生矛盾。同时鉴于中国民众的抵触情绪,日本决定成立以中国法人名义出现而实际由日本人控制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伪政权、满铁及华北开发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是华北开发公司的子公司,由满铁北支事务局直接演变而来。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成立加深了沦陷区铁路的殖民化程度,其手段有强化“爱护村”护路活动、成立伪开封铁路局作为控制河南铁路的最高代理机构、掠夺河南省物资及劳力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1944年以后,日本为摆脱战败的危机,重新置铁路于日军控制之下,停止一切商业营运。由此可见,日本对华北“军—政—军”的统制模式,完全是根据战时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控制途径。日本占领下的河南铁路具有明显的殖民特色,铁路运营亦非常态化。日伪占领河南铁路期间,首要的是保证军事运输,从政治上完全控制,而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侵蚀都是作为辅助手段出现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日本在河南的殖民政策是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并且经济掠夺的短视性与殖民占有的长期性也导致了日伪铁路殖民政策的失败。

苏亚云[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开始对其馆藏的抗日战争档案进行整理和编纂,出版了数百部优质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公布了大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历史沿革、编纂内容、编纂方法、编纂成就、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抗日战争档案和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将其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包括中日双方交战人员、战争活动、政务文件、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犯人供述和其他六个部分;第四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编纂选题、成果的命名、内容的加工和编排、辅文的撰写;第五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取得的成就、编纂特点、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将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理论化,还能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其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祝力新[4](2012)在《《满洲评论》及其时代》文中指出《满洲评论》是在伪满洲国活跃的日本文人们所创办的时事评论周刊。1931年8月15日于大连创刊,正值九一八事变勃发前夕;于1945年7月7日正式停刊,翌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时期上而言,几乎横亘伪满洲国的成立至灭亡的14年历史。《满洲评论》共刊行29卷总676期,每半年刊行合集为1卷。1979年至1981年间,前28卷经东京龙溪书舍整理翻印出版,作为珍贵文献在日本伪满学术界受到重视。《满洲评论》长期以来受到中日两国学界的关注,且不仅局限于伪满洲国问题研究领域,由于其史料价值意义重大,近年来更是逐渐受到来自东亚近代史、殖民地文学、移民问题及思想史研究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关注。但对《满洲评论》本身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研究的工作,尚不够完善。时至今日,伴随着中日两国伪满洲国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研究资料日益充实,学术研究氛围逐步自由开放,对《满洲评论》做出全面研究的外在环境以及内部理由已经形成。《满洲评论》14年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变得十分必要。论文首先着眼《满洲评论》创刊经历,论述了刊物两大灵魂人物橘朴与小山贞知的生平和刊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从殖民文化移植的角度,求证了刊物诞生初期的思想源泉。其次,以《满洲评论》的自身构成为核心,通过对时事评论栏目的分期研究,考证了刊物编撰人员的变迁历程,梳理了杂志在各时期的关注重点与主张。同时对刊物特辑进行了总体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附有《满洲评论》大事纪年及与之关联的伪满大事纪,以用作全篇论文的比照。除了作为刊物主体部分的时事评论之外,构成《满洲评论》的多元化要素同样极其重要。如佐藤大四郎主导的中国东北农村问题研究、山口慎一负责的文学专栏以及小山贞知一手操纵下的相关满洲青年联盟与协和会的报道等,均是刊物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最后一章,是将视线从《满洲评论》这一主体延伸开来,从周边研究来侧面评定该刊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是将中日两国学者的既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其中的不确切和不翔实的地方进行了考察与深入研究。其次谈到的是,围绕《满洲评论》翻印而引发的、在日本学术界知名的“龙溪书舍事件”,该刊的翻印经过跌宕起伏,绝不逊色于其创刊历程,同样使人饶有兴味。满洲评论社将刊物上登载过的重要文章进行整理出版,形成了《满洲评论丛书》,对这些出版物的发掘与研究,是考察《满洲评论》思想史的重要方面。本论文中对《满洲评论》本身及其周边所作出的研究,仅是挖掘了该刊及其时代中社会生活的一角,尚不敢妄称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其中对《满洲评论》的拆解与归类整理方式,较之传统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同时关注刊物中殖民与军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倾向两种力量的抗衡,并科学合理地将其进行区分对待;对满洲青年联盟和协和会与刊物之间的关联、刊物中的文学要素和移民问题报道等方面的整理与研究,为国内相关领域提供了补充;特别是对《满洲评论》特辑与单行本的挖掘、佐藤大四郎与中国东北农村运动的考察以及“龙溪书舍事件”的叙述,都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尚未完整开掘的部分。从充实伪满文献资源、丰富伪满报刊研究等意义上,希望能够贡献一份力量。《满洲评论》的相关研究,仅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中日两国学界对《满洲评论》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兴盛。

刘楚楚[5](2019)在《1942年“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以来,“满洲”在日本举办或主导的各种展览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东北沦陷时期关于“满洲”的展览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境外展示与本土展示两个部分。境外展示主要集中在日本本土,通过设置“满洲馆”、“关东州馆”等东北地区特色展馆来增进时人对东北的了解。东北境内的展示活动主要由日伪机关主导,是日本实行殖民宣传教化的载体。作为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在各种展览活动中所被赋予的意象随着日本的殖民需要不断变化。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颓势渐显,适逢伪满洲建国十周年契机,“满洲建国十周年记念大东亚建设博览会”应运而生。1942年的“满洲建国十周年记念大东亚建设博览会”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东北沦陷区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活动。主办方是伪满境内的康德新闻社、满洲新闻社、满洲日日新闻社,伪满政府及关东军等关系机关则作为后援,共同负责本次博览会的筹备及相关事项。“满洲建国十周年记念大东亚建设博览会”作为一项大型节庆纪念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支持和民间赞助。在会场选择上,策展者充分利用了沦陷时期的长春市内(当时被称为“新京”)的现代化设施和城市机能,将会场设在大同公园及周围地带。在展示内容方面,除了展示日本对伪满的开发与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者”地位,并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为战争掠夺资源。在宣传上,策展者充分利用强权,在整个日伪控制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宣传与动员。从“满洲建国十周年记念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的举办意义上看,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内举办的一场至为重要的庆典,兼具“节庆”和“时局宣传”的性质。在这场政治秀中,伪满洲国在日本扶植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成为日本其他殖民地区观摩和学习的对象。但从博览会的规模和观众的参与度上进行考量,日伪试图通过这场博览会来扩大战事宣传、争取沦陷区民众支持战争的目的并未实现。

张佳音[6](2019)在《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沉重的劫难和无法忘记的耻辱。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战争的荼毒。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更加拖入战争漩涡,生产、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经济资源为其提供侵略战争资源。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城,殖民统治到1945年8月中旬。日本占领时期,为了能够把“大同地区”的经济完全纳入到其战争经济体制中,最大化地掠夺“大同地区”经济资源,殖民统治“大同地区”的人民,故而在“大同地区”实行残酷的经济统制政策,建立了完全符合自己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经济资源供应基地。因为,“大同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等多种资源。当时,作为伪“蒙疆政权”的重要管辖区域,对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军国主义觊觎已久的经济资源侵略重要的目地之一。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对“大同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占领后更是通过成立一系列的侵华“国策”公司、伪政权以及日本财阀出资等手段,对“大同地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剥削,并对其煤炭业等诸多国民经济领域实施全面的统制,控制“大同地区”的金融、财税、邮电、交通等产业。日本军国主义在“大同地区”进行的种种经济资源掠夺行径,严重破坏“大同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破坏“大同地区”经济秩序,使“大同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给“大同地区”带来持久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在充分占有日本侵华档案等丰富的一手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严肃认真的史料整理和分析,从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统制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危害后果以及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为进一步揭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罪行,批驳当今日本军国主义美化侵华战争、推卸侵华战争责任的逆历史发展的行径提供充分的历史依据。

解学诗[7](2010)在《满铁研究的价值与满铁遗存史料编纂问题——大型系列档案史料集《满铁档案资料》总序》文中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交相侵略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作为侵华的主力军,通过在华设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为其侵略战争提供全方位服务。满铁的相关资料对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作为大型系列档案史料集的《满铁档案资料》的编纂,有其自身的编纂规律和原则,而满铁的相关研究则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美化和粉饰其侵略战争的宣传。

周晓萌[8](2014)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文中研究指明铁道爱护村是日伪统治时期,由关东军控制,满铁组织实施的将铁道沿线两侧五千米范围内的全部农村改造成以维护东北铁道安全,保证军事、经济运输,为日本提供情报为目的,具有军事性、经济性和思想奴化性的特殊基层行政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并通过伪满政权攫取了东北铁路修筑权与经营权。日本利用铁路修筑权,拓宽侵略范围,深入东北农村腹地,利用铁路经营权掠夺所需的经济资源和运送军事物资。铁路运输不仅帮助日本强化在东北的政治殖民统治,铁路部门本身也直接参与军事殖民活动。东北抗日军民展开破坏铁路的斗争。尽管日伪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措施,阻碍、镇压东北军民的破路斗争,但收效甚微。日伪政府为了维护通过铁路进行的经济掠夺与军事扩张,1933年6月,关东军决议通过满铁铁路总局对铁路沿线居民推广铁道爱护村运动。1935年,从日本内地迁移而来的日本村民与东北退役的日本军人在铁道沿线两侧两千米范围内设立的铁道自警村也属于铁道爱护村范畴。纵观铁道爱护村发展的整个历程,满铁铁路总局力图将铁道爱护村这一形式扩展到其掌控的所有东北铁路沿线乃至整个伪满洲国。其在铁道爱护村发展过程中,打破原有农村以血缘和家庭关系维系的“户”的家庭模式,按年龄和性别将铁道爱护村划分为若干组织。1938年铁道爱护村改称铁道爱护团,其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铁道爱护村的发展过程亦是走向组织化的过程。铁道爱护村一经建立,满铁铁路总局便将爱路警备工作确定为铁道爱护村发展的核心宗旨,在将原有村屯农业性质弱化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作为警备铁道的村屯性质,企图将村民从对土地的依附状态转向对铁路的依附状态,使之彻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道爱护村”,铁道爱护村呈现出“警主农次”的特有村屯形态。宣传工作与警备工作并重,其贯穿铁道爱护村发展始终,成为满铁铁路总局引导铁道爱护村发展的重要舆论导向,并通过这种逐步渗透宣传的“软侵略”奴化铁道爱护村村民。日伪通过铁道爱护村运动,达到了政治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军事运输和思想奴化的目的,铁道爱护村所在地成为日本获取抗日信息的“情报站”和宣扬殖民思想的“讲授地”。这些行为大大加深了铁道爱护村的殖民特征,使铁道爱护村成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殖民特性于一体的特殊村屯。

武向平[9](2017)在《满铁与关东军的“华北自治”阴谋》文中研究指明满铁作为近代日本设在中国东北最大的"国策会社",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几乎全部参与了日本的侵华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满铁不但积极地配合关东军策划"华北自治"阴谋,还对关东军炮制的塘沽"停战协定"作出"解释",在对华北的侵略政策上主张采取渐进的蚕食政策,并提出了"日满经济华北集团论",其目的是为了垄断华北经济,为日本进一步侵略华北提供基础保障。

石嘉,程涛[10](2020)在《七七事变前后满铁对华北农业资源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绝不是一个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铁路公司,而是按照日本官方要求在中国长期进行侵略和渗透活动,逐渐发展成为能够影响日本高层决策的"国策会社"。九一八事变以后,满铁紧随日军侵略步伐,谋划在华北成立各种调查机构,至七七事变前后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情报机构体系。日本当局利用满铁情报机构,深入华北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全面刺探华北农业资源情报,然后制定详细的"开发方策",以便充分开发、掠夺华北农业资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战略资源准备和支持,进而完成"国策会社使命"。

二、满铁与日本的华北经济侵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铁与日本的华北经济侵略(论文提纲范文)

(1)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调查
    第一节 满铁对华北调查的背景
        一 抚顺煤矿后劲不足
        二 华北煤矿资源丰富
        三 华北煤矿企业处于劣势
        四 满铁调查理论
    第二节 满铁调查机构的设置
    第三节 满铁对华北的调查实施
        一 初步调查阶段
        二 深入调查阶段
第二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的控制
    第一节 满铁控制华北煤矿
        一 满铁控制交通
        二 兴中公司控制华北煤矿
    第二节 满铁投资多家公司
第三章 个案分析——满铁对井陉煤矿的掠夺
    第一节 井陉煤矿曲折发展
    第二节 满铁对井陉煤矿的掠夺
        一 满铁攫取井陉煤矿利权
        二 满铁调查井陉煤矿
        三 满铁经营井陉煤矿
    第三节 满铁对井陉矿工的剥削
        一 矿工来源
        二 矿工收入
        三 矿难频发
        四 矿工生活
第四章 满铁对华北煤矿资源掠夺的危害
    一 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 沉重打击华北民族资本
    三 严重破坏华北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 满铁对华北人民的摧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铁路殖民化的含义
        (二)沦陷区华北地区与沦陷区河南省行政区划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七七事变”爆发前之河南铁路形势
    一、河南铁路的建设与扩展概况
    二、河南铁路的战略地位
    三、日本对华北铁路的渗透
        (一)日本对华北铁路渗透之活动
        (二)国民政府之应对
第二章 战时日军对铁路之军事统制
    一、修复旧路
    二、修筑新路
    三、日军宣抚班与“爱护村”的组建
    四、日军铁道司令部控制下的河南铁路
第三章 日伪铁路殖民机构之演变
    一、华北开发公司的成立
    二、战争初期的满铁北支事务局
    三、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成立
    四、华北伪组织与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第四章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对河南铁路之控制
    一、整理路务
    二、成立铁道警备队
    三、强化“爱护村”护路活动
    四、构筑铁路“防护带”
    五、成立伪开封铁路局
    六、物资与铁路殖民:日伪对河南省物资的掠夺
    七、掠夺河南省劳工
第五章 铁路殖民化模式之比较探析
    一、日本早期的对华铁路殖民策略
    二、日本对东北铁路的控制
    三、日本对华北铁路的控制
        (一)铁路殖民化的目的
        (二)铁路殖民化的“军—政—军”统制模式
结论 沦陷区河南铁路殖民化与地方社会
    一、日伪对河南铁路的殖民化
    二、铁路殖民化对河南地方社会经济的破坏
        (一)对农业经济的破坏
        (二)对社会组织的破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0.1.1 抗日战争档案
        0.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和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
    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萌芽期(1978-1985)
        1.1.1 革命根据地档案编纂成果居多
        1.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较弱
    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成长期(1986-1999)
        1.2.1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明确
        1.2.2 国家级档案馆积极发挥其带头作用
        1.2.3 重视日本侵华档案的编纂
        1.2.4 政府公务档案编纂成果涌现
    1.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发展期(2000-2014)
        1.3.1 省市级档案馆逐渐重视抗战档案的编纂
        1.3.2 台湾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3.3 抗战损失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繁荣期(2015-至今)
        1.4.1 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1.4.2 编纂主体更为广泛
        1.4.3 编纂内容更为丰富
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
    2.1 中日双方交战人员
        2.1.1 中国抗日军民
        2.1.2 日本侵华军民
    2.2 战争活动
        2.2.1 中国抗日活动
        2.2.2 日本侵华行径
    2.3 政务文件
        2.3.1 共产党文件
        2.3.2 国民政府文件
        2.3.3 伪满政府文件
    2.4 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
        2.4.1 人口和财产损失情况
        2.4.2 财政状况
    2.5 犯人供述
        2.5.1 日本战犯自供
        2.5.2 汉奸自供
    2.6 其他
        2.6.1 历史事变
        2.6.2 战区受降
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
    3.1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纂选题
        3.1.1 选题依据
        3.1.2 选题特点
    3.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的命名
        3.2.1 题名的命名
        3.2.2 标题的命名
    3.3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的加工
        3.3.1 文字的校勘
        3.3.2 数字的着录形式
        3.3.3 档案内容的删减
        3.3.4 “错误”信息的处理
    3.4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排
        3.4.1 时间顺序排列法
        3.4.2 “主题+时间”排列法
        3.4.3 “主题+文种+时间”排列法
        3.4.4 “机构+时间”排列法
        3.4.5 “地域+时间”排列法
    3.5 辅文的撰写
        3.5.1 评述性辅文
        3.5.2 查考性辅文
        3.5.3 检索性辅文
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总结与展望
    4.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与特点
        4.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
        4.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特点
    4.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不足与对策
        4.2.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存在的不足
        4.2.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解决对策
    4.3 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展望
        4.3.1 编纂选材更加注重多馆合作
        4.3.2 编纂内容更广、更深、更精
        4.3.3 编纂队伍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满洲评论》及其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章
    一、 《满洲评论》的认知价值
    二、 先行研究概述
    三、 关于伪满期刊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
    第一节 《满洲评论》的创刊
        一、 办刊方针与文化倾向
        二、 初期面貌与主编橘朴
        三、 小山贞知其人
        四、 与史实相关的其他介质
    第二节 日本文化人的“满洲”模式
        一、 橘朴在华的主要文化活动
        二、 橘朴早期的“中国研究”实绩
        三、 主编《满洲评论》与“方向转换”
        四、 晚年的橘朴与《满洲评论》
    第三节 “公使”的殖民文化践行
        一、 小山贞知的生平与时代因素
        二、 小山贞知的刊物话语权
        三、 小山贞知的政治主张与历史作用
第二章 《满洲评论》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伪满期刊谱系中的《满洲评论》
        一、 同时期的日文报刊鸟瞰
        二、 文化投入的方式与效果
        三、 《满洲评论》的个性与品位
    第二节 《满洲评论》的相关语境
        一、 《满洲评论》的撰稿群体
        二、 《满洲评论》与鲁迅
        三、 《满洲评论》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四、 《满洲评论》的国家意识形态
    第三节 《满洲评论》的历史分期
        一、 中日两国伪满历史分期异同
        二、 山本秀夫的期刊分期法
        三、 笔者的一得之见
        四、 历史分期法与《满洲评论》
第三章 《满洲评论》的主要内容解读
    第一节 时评栏目的构成要素
        一、 内容的分类整理
        二、 不同时期的关注焦点
        三、 伪满洲国的社会百科
    第二节 时评栏的分期研究
        一、 初期的探索性努力
        二、 中期的规模与发展态势
        三、 “重建运动”时期的建树
        四、 后期的衰落与变数
    第三节 《特辑》的声响与色彩
        一、 杂志史定位
        二、 思想史意义
        三、 内容与形式
第四章 《满洲评论》的多元因素
    第一节 山口慎一与文艺专栏
        一、 文艺栏目面面观
        二、 山口慎一的左翼色彩
        三、 文艺栏目与左翼文化势力
        四、 《满洲评论》与“满洲文坛”
    第二节 佐藤大四郎的《满洲评论》生涯
        一、 “新重农主义”的吹鼓手
        二、 合作社运动的倡导者
        三、 一个左翼文化人的归宿
    第三节 《满洲评论》与“协和会”
        一、 从“满青联”到“协和会”的四次改组
        二、 “满青联”时期的文字遗存
        三、 改组过程中的互动态势
        四、 殖民教化功能的个案
    第四节 《满洲评论》的国际视野
        一、 殖民实践的原生态记载
        二、 殖民主义的世界性目光
        三、 两种关注与一个落脚点
第五章 《满洲评论》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力
    第一节 中日两国学界的大抵认定框架
        一、 《满洲评论》的中国认定
        二、 《满洲评论》的日本认定
        三、 相关语境中的《满洲评论》
    第二节 龙溪书舍事件始末
        一、 战后日本出版界的一个异常
        二、 杂志翻印的隐性价值
        三、 事件始末及历史内涵
        四、 与伪满洲国问题研究的关联
    第三节 《满洲评论》单行本研究
        一、 单行本的问世
        二、 关于《满评宣传册》
        三、 关于《满评丛书》
        四、 其他独立刊行本
        五、 单行本的分类考察
终章
    一、 属于时代的杂志性格
    二、 历史梳理的艰辛与可能
    三、 《满洲评论》研究的未来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满洲评论》暨伪满洲国大事纪年、战后《满洲评论》的善后处理
    附录(二) 橘朴生平及主要着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5)1942年“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 沦陷区博览会史研究综述
        (二) 关于伪满洲国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资料和方法
    五 相关词语界定
第一章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的背景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发展态势
    第二节 近代日本殖民博览会的历史渊源
        (一) 日本国内早期殖民性质的博览会活动
        (二) 伪满洲国的博览会活动
第二章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之筹备
    第一节 博览会之旨趣
        (一) 伪满宣传建国十年之伟绩
        (二) 日本鼓吹“大东亚圣战”
    第二节 博览会之筹备
        (一) 前期造势
        (二) 主办方的确定
        (三) 经费筹措
        (四) 选定会址
    第三节 展品征集与保管
第三章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盛况
    第一节 盛况空前的开幕式
    第二节 博览会的会场规模及展馆设置
        (一) 第一会场
        (二) 第二会场
        (三) 兴农开拓共进会
        (四) 第三会场(“观客之游览场”)
    第三节 展品分析
        (一) 日本帝国实力的展示
        (二) 殖民成果的宣扬
第四章 博览会的宣传与动员
    第一节 博览会的宣传
        (一) 新闻机关宣传
        (二) 演艺宣传
    第二节 博览会的动员
        (一) 参展者动员
        (二) 观览者的动员
    第三节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中的群众认识
第五章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与“大东亚”
    第一节 “大东亚建设博览会”中的殖民意涵
        (一) 鼓吹“战争”的殖民宣传
        (二) 对东北的掠夺和压迫
        (三) 对中国民众的奴化教育
    第二节 博览会中的“大东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况
        1.国外学者的研究
        2.国内学者的研究
    (三)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拟创新点
一、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背景
        1.20世纪初国际社会动荡与日本战时经济统制思想
        2.日本战争经济体制与“大同地区”的经济资源
        3.“华北自治运动”的形成
        4.“华北自治运动”方案与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演变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构成体系
        1.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的政策体系结构
        2.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决策机构
        3.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法律体系
        4.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运营体系
二、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电交通业的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电业的统制
        1.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政业的统制
        2.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电讯业的统制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统制
        1.“满铁”向“大同地区”扩张势力
        2.铁路交通的统制
        3.公路交通的统制
三、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金融财税的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的金融统制
        1.建立伪蒙疆银行
        2.实施对“大同地区”的金融统制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的鸦片专卖统制政策
        1.颁行鸦片专卖的法规
        2.大同地区鸦片专卖的施行
四、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统制政策的形成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开发”机关的设立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资源的掠夺与统制
五、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危害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本质
        1.经济殖民统治特殊政策
        2.日本战时统制经济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
        1.“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殖民性
        2.“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掠夺性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危害
        1.对“大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破坏
        2.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满铁研究的价值与满铁遗存史料编纂问题——大型系列档案史料集《满铁档案资料》总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铁是近代中国的“国中国”
二、满铁研究的史学价值
三、满铁遗存文献资料编纂原则
    1. 满铁档案文书
    2. 满铁资料
    3. 满铁图书
    4. 个人文书
结语

(8)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选题意义
    三、 探索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攫取东北铁路权
    一、 九一八事变前俄日瓜分东北铁路权
        (一) 沙俄修筑及霸占中东铁路权
        (二) 铁路权益下日俄间的对抗与“联合”
    二、 日本对东北路权的经营与侵蚀
        (一) “满铁”与关东都督府的建立
        (二) 日本对东北路权的侵蚀
    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垄断东北路权
        (一) 日本初步垄断东北路权
        (二) 日本全面垄断东北路权
第二章 铁道爱护村的创立及延展
    一、 东北抗日军民与日军的交通战
        (一) 东北抗日军民的破路斗争
        (二) 日伪政府“护利”目的下的防卫政策
    二、 铁道爱护村的设立与延展
        (一) 铁道爱护村的设立
        (二) 铁道爱护村的扩展
        (三) 铁道爱护团的强化
    三、 爱护村体系下的铁道自警村
        (一) 铁道自警村的设立
        (二) 爱护村体系下的自警村
第三章 家庭结构分化与模范铁道爱护村
    一、 家庭结构分化
        (一) 铁道爱护村系统内的家庭结构分化
        (二) 铁道爱护团成员融入“国民组织化”
    二、 “模范铁道爱护村”的“示范”作用
        (一) “模范铁道爱护村”的改造
        (二) “模范铁道爱护村”农业改良政策
第四章 铁道爱护村特征剖析
    一、 “警主农次”的村屯特征
        (一) 警备工作扩大化
        (二) 铁道爱护村军事警备性的强化
        (三) 农业主导地位的丧失
    二、 日伪政府“软侵略”式奴化宣传
        (一) 宣传方针及方式的设定
        (二) 无孔不入的奴化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满铁与关东军的“华北自治”阴谋(论文提纲范文)

一、《塘沽协定》善后交涉:大连、唐山和北平会议
二、满铁助力:酒井大佐谈话摘要与满铁对《塘沽协定》及相关协定的“解释”
三、满铁与“华北自治”阴谋

四、满铁与日本的华北经济侵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满铁对中国华北煤矿资源的掠夺研究(1931-1945)[D]. 白鹏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D]. 王占西. 河南大学, 2017(06)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D]. 苏亚云. 辽宁大学, 2019(01)
  • [4]《满洲评论》及其时代[D]. 祝力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1942年“大东亚建设博览会”研究[D]. 刘楚楚.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D]. 张佳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7]满铁研究的价值与满铁遗存史料编纂问题——大型系列档案史料集《满铁档案资料》总序[J]. 解学诗.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7)
  • [8]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D]. 周晓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1)
  • [9]满铁与关东军的“华北自治”阴谋[J]. 武向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七七事变前后满铁对华北农业资源的调查研究[J]. 石嘉,程涛.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满洲铁路与日本的华北经济入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