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数学高考题的一点启示

1989年数学高考题的一点启示

一、从1989年数学高考试题中获得的一点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黄真金[1](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李涛[2](2014)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千万学生的前途命运。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在国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异常重要,其招生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影响深远,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虽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角狭窄,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情况的挖掘很不深入,其观点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具体地说,本文除通过原始资料的梳理理清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外,将视野聚焦于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选拔途径、招生考试、录取、照顾政策、对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国立大学招生变迁的动因、问题、影响与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其启示。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八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问题。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分析国立大学概况是探讨国立大学招生的必要前提。国立大学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沿江大城市。国立大学数量从少到多,地域分布从偏于东部到相对均衡,学生数量波动上升,学科发展由文法科泛滥到文实科均衡。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考试权下放到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政权趋于稳定,自由招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开始控制招生的数量、科类,直到抗战时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务。尔后,战争环境恶化,以及控制招生带来的弊病,促使政府与大学分享招考权。招考权是招生的关键特征,它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上,对招生制度的所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根据国立大学招考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演进,本文将国立大学的招生发展变化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招生的组织主体是指招生由谁来组织,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大学;选拔途径是指考试还是保送、推荐。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经历了从大学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担的发展过程。选拔途径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保送等是重要的补充形式。招考权和文化传统对组织主体、选拔途径的影响最大,进而影响了国立大学招生的概貌。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考试。考试是招生的内核,尤其是在我国这种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度里,考试科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招生的成效。本章主要论述当时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舞弊等。考试科目变迁的趋势是由合科、分科并行,发展到合科、分科融合。当时考试的命题立意、试题编制、题型及题量等都有较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明显的弱点。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考试方式有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是单独考试是主流,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是其显着的特点。入学考试中新旧舞弊方式并存,媒体抨击之,大学和政府打压之,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之,甚至发展到追究刑事责任,这反映了舞弊背后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录取。民国时期招生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其他因素。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立大学在校生的区域分布、阶层分布,探讨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籍贯的分析,发现国立大学招生有本地化倾向,东西部省份入学机会差异极大。通过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分析,发现各阶层入学机会极端不平等。学、商、政、军界等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早已传为佳话,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明偏才怪才的入学机会。第五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基本形成了四大体系:侨生升学照顾体系,边疆少数民族升学照顾体系,国民党员、军人升学照顾体系,教职员子弟及公务员(包括官员)子弟升学照顾体系。这些照顾政策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国民党员、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照顾政策的实施也损害了国民政府的信誉,破坏了教育公平。第六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在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招生“市场失灵”表现为: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政府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健全招生规则,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净化招生环境。这些整顿措施有利于整齐新生程度,提高录取标准,规范入学资格,加强中高等教育的联系,平衡文实科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单独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运行。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并未发生大面积的腐败,值得深思。政府对大学招生的整顿导致了一些风波,如因整顿国立劳动大学的招生而发生纠纷,这一事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党派斗争、政治控制、青年失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等问题。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第八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梳理,本文认为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主要特点:招生的演进过程就是招考权的博弈过程;招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即从受科举影响的传统考试到受西方测验理论影响的现代考试的过渡。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基本经验:招生标准强调全面性、学术性;招生的考试追求科学化,考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招生的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招生的照顾政策以补偿性为主。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具有以下启示:政府宏观管理,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多样化;高考在文理分科基础上融合合科因素较为合理;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格录取偏才怪才;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王素彦[3](2020)在《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蔡玉书老师作为数学名师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蔡玉书老师名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或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涵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其次笔者利用见习之便,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蔡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工作.然后围绕研究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蔡老师的访谈深入了解蔡老师名师专业发展之路.最后对以上所有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蔡老师的名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影响数学名师蔡玉书老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念;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③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④坚持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2)对青年教师有三点启示:①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②学会科研、合理科研;③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周云[4](2020)在《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考试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开发考试,还要证明对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也就是效度。效度是评价考试开发质量的核心指标。论文以美国SAT考试作为研究对象,以SAT历次改革与效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以2014年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为研究重点,通过凯恩(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对SAT考试开发进行效度验证。在总结SAT考试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效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心理测量标准和考试改革都有影响作用。通过对SAT历次改革分析发现,当SAT考试的效度验证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最新的效度理论时,SAT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就会引起质疑。2014年新一轮SAT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地高中毕业生没有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本研究介绍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形成路径和内涵,明确了对SAT考查目标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SAT考试的测量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论述SAT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问题。并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的解释论证框架,梳理要实现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目标,SAT考试要收集的证据。最后根据效度论证框架和SAT考试开发的逻辑过程,验证新一轮改革的SAT考试开发能否真正收集到考试分数预期解释的证据,也就是SAT考试能否有效测量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这一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开发总体上是有效的。SAT考试的基于证据的目标确立,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和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使得SAT考试从目标到结果呈现都有理有据,证据层层传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SAT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试,成本—效益的追求导致其考查形式单一,能测量的学术能力相对有限。相比于SAT考试,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设计多了一层价值引导,考查内容更丰富,考查方式也更加多样,这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考开发的难度。但是,考试效度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以此提高考试开发的效度。通过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高考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夏莲[5](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汤咏[6](2020)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表明高考是一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考试制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凝聚着太多的期许和推崇。当下,高中语文新课程不断推进,新课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便使得语文高考命题更为严苛。事实上,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对于语文高考试题而言至关重要。针对高考语文阅读试题进行相关研究,能够不断推动语文考试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对于新课改和语文阅读教学互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仅以1978-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测试内容为研究对象,对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的发展概况、命题特征、缺陷和展望做了相关研究,希望能够为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提供一点思考,位一线教师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建议。本文由六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思路以及方法做了概述,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做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现阶段国内外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从整体层面而言,在最近几年关于新课改高考试卷的研究中,当前我国学界对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研究尚有很大不足和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方面,目前多数文章对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亦或是文言文、古代诗歌、基础知识等进行单独的解析,未能进行总结整理,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准则,具体表现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科书。其次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维度,阅读测试要素的水平和阅读测试的形式表征。这两个方面也构成了对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两个关键要点:1.要测试什么(要素层级)2.什么形式来测(形式表征)第三部分介绍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从纵向概述了高考语文现代化阅读测试内容的演变历史,初步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探索以及改革阶段。就现代文阅读的三种体裁: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进行了介绍,得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选材类型多样化、要素层级丰富化、形式表征稳定化三大特点,同时四十年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本选择单一化、题型设置固定化、考察内容失真化和考察层级模糊化,根据以上特点与不足,提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展望,即选材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题型设置“碎片化”和“比较化”,命题突出“开放性”和“整体性”。第四部分介绍了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先概括了这一命题的发展历程,从1952年正式纳入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到探索期文言文阅读独领风骚,再到标准化试题定型与不断改革阶段。接着分析高考语文文言文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特点,包括选材出处,侧重史传、选材体裁,传记为主,重点考察理解能力、开始涉及鉴赏评价能力、形式表征稳定化,题型主客波动分值稳中求变几大特点。并总结了高考语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发展的问题,选文上忽视体裁多样性,题型上主观题缺乏创新,层级上鉴赏评价能力考察不够。最后提出高考语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发展的命题展望,选材出处发散化范围,选材来源新鲜化,文化常识丰富化,人文思想哲理化,鉴赏题型“多元化”,审美能力“综合化”。第五部分介绍了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先概括了这一命题的发展历程,同样经历了萌芽--探索--深入改革三个阶段。其次是对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的特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选材丰富、体裁稳定、题型稳定、侧重鉴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题型固定模式化、注释深奥难理解、鉴赏题型受限制、选材生活无联系。针对上述不足,提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发展的命题展望:扩大古诗文阅读选文范围、扩充古诗文阅读试题考察维度、注重选材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第六部分是对高考语文阅读命题趋势的展望和教学建议。主要探讨了1978-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试题总共经历的三大发展阶段:语文高考阅读改革恢复期(1977年一1983年)、语文高考阅读改革试验期(1984年一2006年)、语文高考阅读改革深化期一现在(2007年一现在)。提出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清晰的阅读命题框架,界定层次明晰的阅读能力,建立阅读文本材料数据库,开发区域性命题资源。最后提出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四大教学建议,贯彻语境理念,理解关键字词;体会文章内容,加强思维训练;积累文化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以教材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意义表现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理论上可以从教育评价的理论视角分析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促进我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科学化发展,为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奠定了基础。从实践层面而言,对阅读命题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不断提升了学生阅读以及教师教学方法,而后从一种全新视角分析高考语文阅读试题。

冯俊琪[7](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提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覃雨思[8](2020)在《基于科学实践视角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分析 ——以2017-2019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科学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中的热点词汇,在我国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一项主要维度。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获得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其重要性为大众所认可,但在教学实施中的可行性存在争议。依据现存的教育问题,美国在2013年发布的《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中,用“科学实践”替代“科学探究”成为核心概念。科学实践并不否认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而是基于学生发展与教学可行性对科学探究的深化。高考是我国重要的人才选拔性考试,分析生物学高考对于科学实践类试题的考察内容、形式,有利于满足教育改革需要,促进师生科学实践能力发展,为生物学高考试题命题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研究选取科学实践视角对生物学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基于科学实践的内涵,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将科学实践类试题分为四大类: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数图分析类、考察实践要素类、设计与改善方案类。分析2017-2019三年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发现科学实践类试题占比大多介于40%-60%之间,试题多以生物学实验、生物科学技术实践与调查为背景,覆盖知识面较广,对学生科学素养要求较高。结合分布情况和具体例题,总结各类高考生物学科学实践类试题的特点: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类注重根据实验现象和资料建构解释;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数图分析类常与遗传题结合,注重对坐标图模型的考察,设题背景体现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考察实践要素类以教材实验为本,同时重视与生物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对各要素的考察细致全面;设计与改善方案类重视学生的方案呈现能力、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并行。根据研究结果,对高中生物学科学实践教学与高考生物学复习提出建议:教师可合理安排PBL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跨学科教学意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关注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建议学生围绕核心概念进行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重视表达与交流,科学表述观点;手脑并用,实现有意义学习。

凌国亮[9](2019)在《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关键依据。近年来,高中生升学的物理考试形成了高考、物理竞赛、自主招生三大层次,物理竞赛也逐渐成为备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喜爱的特长教育。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灵活的科学思维、强大的探究能力、严谨的科研精神,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能力。为了促进物理竞赛教学和备考,基于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试题的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内容、解题方法着手,分析试题和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数学核心素养以及体现这些素养的内容,最后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归纳试题特点。另外,选取经典试题案例,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依次对试题及其解答过程进行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析与评定,为考试命题提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考题在创设情境和考查内容方面与物理竞赛有很高的相似度;高考试题,尤其是计算题压轴题常常是以物理竞赛试题为原型创新或改编而成;高考压轴题的求解过程会涉及一些高中物理竞赛常用的解题方法。2.近五年的预赛试卷在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试卷满分为200分,由5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组成。其中,力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五分之二,是预赛最主要考查的知识板块。电磁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四分之一,也是预赛重点考查的知识板块。光学、热学、近代物理部分所占分值不多。3.近五年预赛的所有题目都对物理观念有所考查,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推理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推理手段解决问题,更要学会用已知的物理模型探究未知的物理情境。学生需要在理解物理学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试题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考查以科技时事、物理学史、社会责任、科研精神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科技时事呈现的频率最高。4.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预赛对数学运算有着较强的要求,更需要学生具备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基于数理核心素养对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进行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预赛试题的特点、命题规律及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更能促使物理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董玉成[10](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着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着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二、从1989年数学高考试题中获得的一点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1989年数学高考试题中获得的一点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2)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
    第一节 国立大学发展概况
        一、国立大学的数量、区域分布、学生及学科
        二、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发展的反思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概况
        一、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
        二、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
        三、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
    第一节 组织主体
        一、大学作为单独主体
        二、政府作为单独主体
        三、大学与政府作为复合主体
    第二节 选拔途径
        一、考试占据主导地位
        二、保送是重要的补充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考试
    第一节 考试科目的变迁——以文理分合科发展变化历程为例
        一、初创期:1912-1926年三种文理分合模式的鼎立
        二、调试期:1927-1937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并行发展
        三、成熟期:1938-1949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融合
    第二节 考试内容的初步科学化
        一、入学试题的特点
        二、入学试题的缺陷引发部分教育问题
        三、对入学试题的评价
    第三节 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一、统一、联合与单独考试
        二、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
    第四节 招生考试舞弊及其防控
        一、招生考试舞弊乱象
        二、各方对招生考试舞弊的防控
        三、招生考试舞弊的深层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标准
        一、单独招生的录取标准
        二、统一招生的录取标准
        三、国立大学录取标准的特点
    第二节 所录取学生的地域分布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籍贯分布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籍贯分布
    第三节 所录取学生的阶层分布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家庭出身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家庭出身
        三、国立学院、省立学院在校生家庭出身的对比
    第四节 破格录取
        一、破格录取历史真相的考察
        二、破格录取的深层探析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
    第一节 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一、北洋政府时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二、国民政府前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三、国民政府后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
    第二节 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
        一、管理机构与总体规划
        二、保送、蒙藏班与经济补助
    第三节 对国民党党员、军人、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
        一、对国民党党员、军人的照顾政策
        二、对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
    小结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单独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
    第一节 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
        一、混乱的招生标准及其整顿
        二、与中学教学的脱节及其调整
    第二节 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
        一、模糊的入学资格及其调整
        二、失衡的文实科及其调整
    第三节 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一、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中的“腐败”现象
        二、博弈论视角下的单独招生:权利与利益
        三、人情关系文化的制约:超越利益之争
    第四节 整顿招生引发风波——以国立劳动大学为例
        一、劳大“停招”风波发生的背景
        二、劳大“停招”引发的争斗
        三、对劳大“停招”风波的反思
    小结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
    第一节 废考运动
        一、废考运动爆发的原因
        二、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危害的讨论
        三、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功能的讨论
        四、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五、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权归属的讨论
        六、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合理选拔人才的讨论
        七、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废除的讨论
    第二节 新法考试运动
        一、新法考试概况
        二、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试程序的讨论
        三、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题型、题量、覆盖面的讨论
        四、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查内容的讨论
        五、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记分方式的讨论
    第三节 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
        一、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考试存废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二、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统独问题”的讨论
        三、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科学性问题”的讨论
        四、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多样化问题”的讨论
        五、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录取标准问题”的讨论
        六、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资料保存与研究问题”的讨论
    小结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主要特点
        一、大学与政府博弈招考权
        二、当时的招生面临诸多两难问题
        三、当时的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基本经验
        一、招生标准突出全面性、学术性
        二、考试具有科学性、多样性、选择性
        三、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
        四、照顾政策强调补偿性
    第三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启示
        一、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依法自主招生相结合
        二、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多样化
        三、高考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融合合科要素较为合理
        四、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五、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六、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破格录取偏才怪才
        八、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腐败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师专业发展
        2.1.2 名师教师
        2.1.3 正高级教师
        2.1.4 特级教师
        2.1.5 数学名师——蔡玉书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2 名师相关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框架
    3.3 研究问题
    3.4 研究重点和难点
        3.4.1 研究重点
        3.4.2 研究难点
第4章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数学教育理念
        4.1.1 数学观
        4.1.2 数学教学观
    4.2 数学教学工作
        4.2.1 专业基础
        4.2.2 教学能力
        4.2.3 教学设计
        4.2.4 教学特色
    4.3 科研工作
        4.3.1 论文与专着
        4.3.2 课题与项目
        4.3.3 名师工作室
    4.4 竞赛工作
        4.4.1 教练工作
        4.4.2 学生成绩
    4.5 小结
        4.5.1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4.5.2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5章 访谈结果及分析
    5.1 访谈目的及提纲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5.2.1 访谈结果
        5.2.2 归纳与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1.1 崇高的教育理念
        6.1.2 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6.1.3 坚定的科研信念
        6.1.4 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
    6.2 对青年教师的启示
        6.2.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
        6.2.2 学会科研,合理科研
        6.2.3 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蔡玉书老师大事记
附录B 蔡玉书老师的科研论着汇总
致谢

(4)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拓展高考研究者的国际视野
        1.1.2.2 了解SAT考试开发的流程和质量
        1.1.2.3 关照本土实践,为我国高考评价提供借鉴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何为SAT
        1.2.2 考试开发
        1.2.2.1 考试开发的定义和流程
        1.2.2.2 考试开发的测量学指标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检索说明
        1.3.2 国内高考效度研究现状
        1.3.3 国内对SAT考试的研究现状
        1.3.4 国外对SAT考试发展及效度验证研究的现状
        1.3.4.1 SAT考试发展研究
        1.3.4.2 不同模式下的SAT效度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研究价值
        1.5.1 学术价值
        1.5.2 应用价值
第2章 效度理论的发展及对SAT改革的影响
    2.1 效度及效度验证
        2.1.1 效度验证对象
        2.1.2 效度验证模式
    2.2 效度概念的演化
        2.2.1 效标效度发展时期
        2.2.2 分类效度发展时期
        2.2.2.1 内容效度
        2.2.2.2 构念效度
        2.2.3 整体效度发展时期
        2.2.4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时期
    2.3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的效度思想
        2.3.1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2.3.2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效度概念的发展
    2.4 效度理论的发展对SAT改革的影响
        2.4.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考试机构的诞生
        2.4.2 SAT考试诞生:天资可以测量
        2.4.2.1 SAT考试的诞生
        2.4.2.2 哈佛大学奖学金项目的证据
        2.4.2.3 有效的大学预测补充工具
        2.4.3 SAT第一次改革:增加学业测试作为补充
        2.4.3.1 SAT考试的发展和完善
        2.4.3.2 触发事件:哈佛评论的质疑
        2.4.3.3 改革举措:考试一分为二
        2.4.4 SAT第二次改革:增强内容一致性
        2.4.4.1 分类效度理论的出现
        2.4.4.2 触发事件:阿特金森的发难
        2.4.4.3 改革举措:考试、课程和教学相一致
        2.4.5 SAT第三次改革:重新设计满足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考试
        2.4.5.1 与新的教育目标相匹配
        2.4.5.2 关键人物:科尔曼
        2.4.5.3 改革举措:证据收集
    2.5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2.5.1 新一轮SAT的效度检验模式
        2.5.2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第3章 SAT考查目标: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
    3.1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定义
    3.2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形成的路径
        3.2.1 成功标准项目:大学学习准备标准
        3.2.2 文凭项目:高中毕业基准
        3.2.2.1 文凭项目发起的背景
        3.2.2.2 高中毕业基准的研制过程
        3.2.2.3 文凭项目发起的行动议程
        3.2.3 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
        3.2.3.1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行动的背景
        3.2.3.2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采用
        3.2.3.3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特点和内容
        3.2.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锚标准
    3.3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提升为国家教育目标
    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内涵
    3.5 构成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四个“关键”维度
第4章 SAT收集的证据:考试内容和形式
    4.1 SAT的测量目标
    4.2 SAT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4.2.1 SAT考试内容结构
        4.2.2 SAT各部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4.2.2.1 SAT阅读考试
        4.2.2.2 SAT语法考试
        4.2.2.3 作文考试(可选)
        4.2.2.4 SAT数学考试
        4.2.3 SAT考试的总体框架
    4.3 SAT考试的分数报告
        4.3.1 SAT考试分数报告构成
        4.3.2 SAT考试分数合成方式
        4.3.3 SAT分数报告的呈现方式
        4.3.4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和预期用途
        4.3.4.1 评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情况
        4.3.4.2 大学入学决定和大学课程安排
    4.4 SAT收集的证据
        4.4.1 SAT考试分数解释的逻辑过程
        4.4.2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框架
        4.4.3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
        4.4.3.1 设计推断证据
        4.4.3.2 评分推断证据
        4.4.3.3 概化推断证据
        4.4.3.4 外延推断证据
        4.4.3.5 内涵推断证据
        4.4.4 SAT效度论证框架:SAT要收集的证据
第5章 SAT证据收集的有效性:考试开发效度验证
    5.1 SAT考试开发过程
        5.1.1 SAT考试开发指导原则
        5.1.2 SAT考试开发流程
    5.2 设计推断的效度论证
        5.2.1 假设1:考试内容规范与考试测量目标一致
        5.2.1.1 SAT考试设计关键特征与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5.2.1.2 考试内容规范与SAT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5.2.2 假设2:考试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一致
        5.2.2.1 阅读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2.2 语法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2.3 数学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5.2.3 假设3:试题内容规范与考试内容规范一致
        5.2.3.1 SAT考试试题开发
        5.2.3.2 SAT考试内容评审
        5.2.4 假设4:试题质量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5.3 评分推断的效度论证
        5.3.1 假设5:评分规则是适当的
        5.3.1.1 SAT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
        5.3.1.2 SAT考试的评分方式
        5.3.2 假设6:原始分转化为量表分数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拟合的
        5.3.2.1 量表的设计
        5.3.2.2 量表的研究
    5.4 概化推断的效度论证
        5.4.1 假设7:试题是样本的有效单元
        5.4.1.1 SAT考试试题编码
        5.4.1.2 试题考查的内容领域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5.4.1.3 试题考查的关键特征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5.5 外延推断的效度论证
        5.5.1 假设8:概化全域覆盖的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相一致
        5.5.1.1 概化全域的内容种类与目标领域一致
        5.5.1.2 概化全域的内容覆盖范围与目标领域一致
    5.6 内涵推断的效度论证
        5.6.1 假设9:考生分数结构能够反映考试要求考查的结构内涵
        5.6.1.1 考试考查的子维度分数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5.6.1.2 考试考查的跨学科主题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6.1 SAT考试开发效度验证结论
    6.2 SAT考试主要特征
        6.2.1 基于证据的考试目标的确立
        6.2.1.1 美国的证据文化
        6.2.1.2 SAT考试目标确立的证据基础
        6.2.2 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
        6.2.2.1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程序
        6.2.2.2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规范
        6.2.3 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方式
    6.3 SAT考试与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比较
        6.3.1 为什么考:“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一核”
        6.3.2 考什么:“七个子维度”和“四层”
        6.3.3 怎么考:“一级”和“四翼”
        6.3.4 考查载体:情境确定和不确定
        6.3.5 比较结论
    6.4 SAT考试改革和开发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
        6.4.1 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6.4.2 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
        6.4.3 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SAT阅读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B SAT阅读考试内容领域
    附录 C SAT语法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D SAT语法考试的内容领域
    附录 E SAT数学考试内容规范表
    附录 F SAT数学内容领域
    附录 G 分测验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H 子维度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I 主题分数转换量表
    附录 J SAT样卷
致谢

(5)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途径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3.2.1 教师问卷
        3.2.2 教师访谈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3.3.3 学习风格理论
        3.3.4 有效教学理论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4.3.2 处理数据
        4.3.3 调查数据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7.2.1 反思借鉴案例
        7.2.2 新授课案例
        7.2.3 复习课案例
    7.3 教学改革建议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结论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附录 D 卡方检验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研究重难点
一、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概况
    (一)高考语文测试内容的命题依据
    (二)高考语文测试内容的研究维度
二、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
    (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发展阶段
    (二)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特点分析
    (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问题分析
    (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展望
三、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发展阶段
    (二)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特点分析
    (三)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的问题分析
    (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展望
四、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研究
    (一)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的发展阶段
    (二)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的特点分析
    (三)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的问题分析
    (四)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展望
五、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走向与教学建议
    (一)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发展阶段
    (二)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的命题走向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科学实践视角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分析 ——以2017-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试卷分析法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 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2.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3. 为高考命题提供参考性意见
        4. 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
        1. 科学实践的前身:科学探究
        2.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
        3. 科学实践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于科学实践视角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分析
    (一) 2017-2019年生物学高考中科学实践类试题分类
        1. 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类
        2. 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数图分析类
        3. 考察实践要素类
        4. 设计与改善方案类
    (二) 2017-2019年生物学高考中科学实践类试题的总体分析
    (三) 2017-2019年生物学高考中科学实践类试题的类型分析
        1. 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类
        2. 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数图分析类
        3. 考察实践要素类
        4. 设计与改善方案类
四、2017-2019年生物学高考科学实践试题考查类型的特点及例题分析
    (一) 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类
        1. 根据实验现象建构解释
        2. 根据资料建构解释
    (二) 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数图分析类
        1. 常与遗传题结合进行考察
        2. 注重对坐标图模型的考察
        3. 设题背景体现对生态系统的关注
    (三) 考察实践要素类
        1. 以教材实验为本
        2. 重视与生物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3. 各要素考察细致全面
    (四) 设计与改善方案类
        1.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并行
        2. 重视学生的方案呈现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科学实践类试题占比较高,与全球人才培养趋势对齐
        2. 四类试题考察各有侧重,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二) 建议
        1. 对高中生物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2. 对高中生物学科学实践复习的建议
六、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素质教育理论
        1.5.2 多元智力理论
        1.5.3 教育评价理论
第二章 数理核心素养概述
    2.1 素养
    2.2 核心素养
    2.3 学科核心素养
    2.4 物理核心素养
    2.5 数学核心素养
第三章 高中物理竞赛概述
    3.1 物理竞赛的发展
    3.2 物理竞赛的考试范围
    3.3 物理竞赛与高考、自主招生之间的关系
    3.4 物理竞赛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关系
    3.5 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
第四章 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竞赛试题中的体现
    4.1 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考查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4.2 物理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1 物理观念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2 科学思维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3 科学探究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3 数学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部分预赛试题分析
    5.1 力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2 热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3 电磁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4 光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6.2.1 对教师的启示
        6.2.2 对学生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从1989年数学高考试题中获得的一点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2]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D]. 李涛. 西南大学, 2014(05)
  • [3]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D]. 王素彦. 苏州大学, 2020(02)
  • [4]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D]. 周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高考语文阅读测试内容研究(1978-2019)[D]. 汤咏.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科学实践视角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分析 ——以2017-2019年为例[D]. 覃雨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D]. 凌国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1989年数学高考题的一点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