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本,孙德宝[1](1976)在《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文中认为十几年来深井水源逐渐成为津沧地区供给生产和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这一带地区深井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5毫克/升),人们长期饮用,引起不同程度的氟中毒。如饮用沧州井水长大的十岁以下的儿童普遍患有斑釉齿症(牙生黄锈),有的成年人患有脚根痛、腰腿痛等症。塘沽人大部患有斑釉齿症。同时,这个地区的深井水碱度很大,
汤鸣皋[2](1987)在《对改水降氟工作的几点建议》文中认为 两年来,在地区水利局的协助下,我们武汉地质学院邯郸实习队对邯郸地区东部一些县地下水中氟的埋藏分布特征进行了调研,同时也发现了以往的改水降氟工作的一些问题,现
强福林,任万盛,史玉坤,王霞东,王彩生,汪华[3](2002)在《新型净水剂WS-F和MR在高氟区进行降氟改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WS -F净水剂和MR高分子絮凝剂在高氟区降氟改水的可行性。方法 :在有效容积为 3 5m3的反应沉淀池进行反应、絮凝、沉淀、生产性试验。结果 :投加不同剂量的WS -F和MR可以有效地控制处理出水的氟含量在所要求的范围内。结论 :本方法推广应用可行。
汤呜皋,沈照理[4](1987)在《改水降氟工程刍议——以邯郸东部一些县为例》文中提出 “氟病”在我国是分布面广、危害极大的一种地方病,仅河北省就有124个县市的570万人处于氟病的威胁之下,现患病人数达160余万,全国约有4500万人饮用高氟水,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20。邯郸东部平原也是高氟地下水分布区之一,地方性氟中毒涉及十二个县(图1)。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较为复杂。平面上,全淡区(按本区标准矿化度小于2g/1)地下水中F-有高有低,咸水区(矿化度大于2
范维利[5](2020)在《载锰活性氧化铝处理地下水中氟、铁离子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地质环境影响,一些地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存在氟和铁同时超标的现象。本文针对氟离子和铁离子同时超标的问题,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利用吸附法除氟和接触氧化法除铁原理,开展地下水中氟、铁离子去除效果研究。以出水氟离子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铁离子出水浓度显著下降为目标,为地下水同步除氟降铁提供参考和借鉴。载锰活性氧化铝可以实现除氟降铁,铁离子的存在不会抑制载锰活性氧化铝吸附效果,铁离子质量浓度从0增加到2mg/L时,含有2mg/L和5mg/L氟离子原水的出水氟离子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65mg/L和0.95mg/L,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8%和81%,与铁离子浓度为0mg/L时的除氟效果相当;同时铁离子去除效果随着原水中氟离子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氟离子质量浓度从2mg/L增加至5mg/L,铁离子去除率从57.5%升至67%。载锰活性氧化铝对氟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主要受颗粒内扩散的控制;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均可以描述吸附氟离子的过程,但Freundlich模型显著性更强,吸附过程主要以多层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pH值、温度、吸附时间对氟离子和铁离子去除效果影响的显著关系分别为AF(吸附时间)>BF(pH值)>CF(温度),BFe(pH值)>CFe(温度)>AFe(吸附时间)。pH值对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吸附时间8h,pH值为4,温度为25℃的条件下,原水中铁离子和氟离子质量浓度均为2mg/L时,氟离子和铁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68%和59.5%,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0.61mg/L和0.81mg/L。载锰活性氧化铝的除氟降铁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活性氧化铝。在原水氟离子和铁离子浓度分别为5mg/L和2mg/L,滤速为1m/h,滤柱高度为150mm时,载锰活性氧化铝滤柱除氟稳定达标运行时间是27h,其稳定运行时间是普通活性氧化铝的2.5倍,铁离子由普通活性氧化铝滤柱运行60h后稳定达标缩减至载锰活性氧化铝滤柱运行5h后达标。以2.5%碳酸钠作为再生剂,再生2h后出水氟离子和铁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96mg/L和0.74mg/L。与载锰活性氧化铝首次除氟降铁效果相比,氟离子去除率下降了0.2%,铁离子去除率下降了17.5%。经过3次再生后,载锰活性氧化铝滤柱的氟离子吸附量从0.7mg/g降低至0.61mg/g。再生后的载锰活性氧化铝吸附容量未出现明显衰减,可延长载锰活性氧化铝的使用寿命。
陈帅[6](2013)在《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现状,为湖南省农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质量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二者的定量反应关系。[方法]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在湖南省93个县、市(区)选取2007处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并对监测点枯水期、丰水期的水质进行监测。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指标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定性、定量反应关系。[结果]监测县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为29.50%,有消毒措施的集中式供水覆盖率为13.58%。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水质整体超标率为65.08%,主要超标指标是微生物指标。以深井、水库、江河、湖泊为水源的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水源类型(P<0.05)。全年监测的枯水期、丰水期的出厂水、末梢水四份水样全部合格的监测点仅占监测总数的17.89%。水质合格率总的趋势是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P<0.05);集中式供水规模愈大,水处理工艺愈完善,水质合格率愈高(P<0.05)。我省六种主要介水传染病中的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与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以及有消毒措施的集中式供水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伤寒发病率与水质总体合格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主要与有消毒措施的集中式供水覆盖率有关(P<0.05)。[结论]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低、水处理工艺普遍不完善、供水水质微生物超标严重,卫生状况亟待改善。根据此次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质量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相关性分析结果,改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对降低农村介水传染病发病率有积极的意义。
单悦[7](2014)在《改性颗粒天然菱铁矿吸附剂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氟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元素,但过量的摄入氟能导致氟中毒。在众多除氟技术中,吸附法一直被广泛关注。虽然有些吸附剂具有良好的除氟性能,但它们主要作为粉末状存在,大大限制了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论文研究一种以天然菱铁矿为骨架的新型颗粒状除氟吸附剂。本文研制了硫酸铝和铝溶胶联合改性天然菱铁矿(AMNS)。通过批实验,探讨了初始氟浓度、接触时间、共存阴离子和温度等因素对AMNS除氟性能的影响。AMNS的除氟容量是未改性天然菱铁矿的7.5倍,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速率方程。AMNS吸附氟是自发吸热反应。HCO3-或PO43-对氟吸附有明显的负面作用,而Cl-、SO42-和NO3-对氟吸附无显著抑制作用。通过优化天然菱铁矿、硫酸铝和铝溶胶的混合比、灼烧温度和时间,进一步优化吸附剂的除氟性能,得到最优除氟吸附剂(OMNS)。溶液pH值在3.5-10.0之间对氟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动力学结果表明,氟离子吸附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外扩散和内扩散同时促进了氟的吸附。柱实验表明,在进水氟浓度和流量较高的情况下,吸附柱的除氟容量较低。通过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氟离子吸附主要是由于改性材料中赤铁矿和γ-氧化铝的形成。此外,研制了硫酸铝、膨润土和可溶性淀粉联合改性天然菱铁矿(ABS-NS),并表征了其除氟性能。溶液pH值在5-7之间时,保持比较高的除氟容量。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速率的决定性因素。热力学数据表明,氟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反应。阴离子在溶液中与氟离子共存时,对ABS-NS吸附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PO43-> HCO3-> SO42-> Cl-> NO3-;As(V)、Ca2+和Mg2+的存在,对氟离子的吸附起促进作用。选取昌平小汤山苗圃高氟地下水为原水,利用灼烧-浸泡方法改性天然菱铁矿(CS-NS)进行中试除氟试验。结果表明,调节进水pH能显著提升CS-NS除氟容量。单柱运行,调节进水pH,合格出水量是未调节进水pH时的6.5倍;双柱串联运行,调节进水pH,处理的合格水量是两柱串联未调节进水pH时的6.7倍。吸附柱再生三次后,吸附柱仍有较高的除氟性能。
强福林,任万盛,史玉坤,王霞东,王彩生,汪华[8](2003)在《新型净水剂WS-F和MR实验室降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WS-F和MR高分子絮凝剂降氟改水的前景。方法 用自配高氟水和高氟区压把井中取来的高氟水进行室内混凝沉淀模拟试验。结果 用WS-F和MR对自配水(含氟量2.0~7.5 mg/L)和高氟区取来的天然井水(含氟量1.15~10.07 mg/L)进行降氟试验,都可使被处理的水氟含量控制在饮用水标准以内。结论 本方法降氟能控制处理水的氟含量,有应用前景。
田志英[9](1997)在《降氟改水 造福于民》文中研究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卫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高氟水地区分布极其广泛,饮用高氟水的居民达到4500百多万人口,因而造成地方性氟中毒。所以,对氟中毒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课题。那么,何为"氟",何为"氟中毒"呢?"氟中毒"对人体又会造成何种危害呢? 氟是一种离子,因为是极为活泼的化学元素,能与其它化学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正常情况下,氟只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里。高氟地区也就是
黄志良[10](2002)在《磷灰石(AP)的制备及其成分比较晶体化学与吸F~-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磷灰石(AP)一价阴离子占据结构‘通道’,且阳离子在Ca(1),Ca(2)位存在两种不同的晶体化学环境,这种特殊结构造成对不同价态的外界阴离子有显著的吸附和交换作用。利用这一功能。将其制成除氟滤料后不受废水条件(温度、压力、pH值、浓度、流量)限制,应用范围广,成本低,能产生固化作用,无毒,无二次污染,是现代除氟领域的一个最具前途的绿色环保材料。本文首次采用成分比较晶体化学的研究方法,利用XRD、FT—IR、TEM、DTA/TG等手段,研究磷灰石的合成及其晶体化学特征与除氟行为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采用隋性气体保护下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较纯的端员阳离子磷灰石(AP)、同价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M-M′AP]、端员阴离子氟磷灰石(FAP)及氯磷灰石(ClAP)、同价通道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X1-X2AP];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异价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M-NAP]、不同Ca/P摩尔比(R值)羟基磷灰石(HAP)及不同CO32-掺量的等粒——短柱状碳羟磷灰石(CHAP);‘采用两步控温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平均长宽比可控的CHAP晶须;用胶原蛋白为模板,采用‘仿生合成法’制备了片状CHAP。 利用XRD、FT-IR等手段,研究了阳离子位置与通道位置的端员及中间组分变化、对磷灰石的晶格常数、晶格缺陷度、多面体畸变指数等晶体化学特征的影响。 对不同Ca/P摩尔比HAP来说,在1.2≤R≤2.3范围内,随R值偏离正常配比程度的增大,其比表面积(As)增大、晶粒尺寸(ΓA,Γ(221),ΓR)减小、晶形指数(MI)降低、结晶度(CD)减小、晶格缺陷度(Tr)增大;当R=2.5时,晶粒尺寸和结晶度反而增大,出现反常,但晶格缺陷度却保持有规律增加。提出了R值的HAP的晶格缺陷模型:①对于Ca亏HAP(R<1.67),其缺陷类型为空位缺陷;②对于Ca盈HAP(R>1.67),其缺陷类型为填隙缺陷;③当R=2.5时,其缺陷类型为复合缺陷。该模型得到平均晶粒密度测定结果及相变机理分析的证实。 煅烧温度(Tc)在800℃以下时,所有R值的HAP都稳定;当Tc在800℃以上时,Ca亏HAP不稳定且脱羟相变分解为Ca3(PO)2(TCP相),而Ca盈和正常配比的HAP热稳定性好,即使是Tc在1500℃时仍稳定。从Schottky-Frenker本征扩散理论出发,导出了HAP在相变时的本征扩散系数表达式:D=γ0(3a02+2c02)exp(-(ΔG)/RT),据此,论证了导致不同R的HAP相变差异的实质就是缺陷结构的不同造成的。在150~800℃范围内,CHAP中CO32-的脱除是非平衡态的连续周溶体分解,同时其结晶度增加且晶粒重结晶长大;由于CHAP替换缺陷结构和通道位羟基含量不同,CO32-含量小于3.34%时,在776℃时脱羟相变,7.52%≥CO32-含量≥3.34%时,在150~1500℃范围内不发生脱羟相变。 采用高斯函数法拟合,利用替换指数(SD的测定,建立了CHAP中CO32-的AB混合型替换模型:B型替换CHAP的替换方式是[CO3·OH]四面体替换[PO4]四面体;A型替换CHAP的替换方式是[CO3]三角形配位体替换通道位置的OH-;AB混合型替换CHAP的FT-IR谱中非对称伸缩振动ψ3分裂为ψ3-1、ψ3F、ψ3-4,ψ3F峰是A型替换的ψ3-2与B型替换的ψ3-3的叠合。当WC伪z一态3.3钱时,随cosZ一含量增加,A型替换盘增大,替换指数(动增大,且当辉O护一=3 .34%时,sI达最大值,当3.3钱<犯O广乏7.52%时,随Coa忽一含量增加,sI减小,B型替换童增大,且当犷CoaZ一=7.52%时总固溶量饱和. 提出了晶形指数(刃)的概念来定量描述C川护晶体形态。根据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建立了C川护的晶体结构基元生长模型,用该模型研究了Cl认P的结晶习性:不加晶向诱导剂情况下,C川甲的晶形为等粒-短柱状{当Coa二一掺量簇3 .3钱时,C扭护的晶形为短柱状,2<盯夺10,,{10丁O}面和口伙叮1}面发育,其它晶面不显露;当coa,一掺量>3 .3钱时,为等粒状,0.1<盯袭2,斌10丁O}、。{0001}和0{ 10了l}三面几乎等同发育=.加晶向诱导剂情况下,。认P为晶须状【盆刀60,主要发育面为,{10了0},而口{10丁l}发育较差,日。oolJ几乎不发育〕.用胶原蛋白为模板时,OIAP的晶形为片状〔川落0.01,主要发育面为cIOO01}宜而,{10了。}和口{1。了1}几乎不发育].根据如ye洲ernst扩散层理论和Fick扩散第一定律,建立了其结晶过程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得其晶体生长速率r的表达式:厂=l/p.血/dt二q/p·(c--动.此表达式能很好地解释C扭评的晶体生长规律. 固相反应法合成的磷灰石均生成粗大晶粒(r> 100.),比表面积小,结晶度高,因此;吸附活性差(平衡吸厂量口仅有112。岁g)。sel一gel法制备的以P,其尸值向钙亏或钙盈方向偏离正常配比越大,口越大;随Tc的增加,口减小;当尸”2.3,Tc二105℃时,口达.最大值为18m岁小对掺Coa二一的C日护来说,原始Ca/P摩尔比为2,乐呱:节量为7.52%的C刊印可作为最佳吸F-材料;最佳工艺条件是:PH值为58、C川企用量1.59/L、体系温度2040℃、P-初始浓度小于30。呱/L、吸F一时间150毗n、成型温度为105℃;在以上工艺条件下,口高达33.88。岁g,去除率达到96傲以上,机械强度P达2.ZKg/粒,处理后的含厂水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G
二、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5)载锰活性氧化铝处理地下水中氟、铁离子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除氟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2 地下水除铁技术及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水质 |
2.1.2 试验药剂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装置 |
2.2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2.2.1 材料学表征方法 |
2.2.2 指标检测方法及标准 |
2.3 试验方案 |
2.3.1 载锰活性氧化铝制备 |
2.3.2 除氟降铁静态试验 |
2.3.3 除氟降铁动态试验 |
2.3.4 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试验 |
2.4 数学模型及基本参数表达 |
2.4.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2.4.2 吸附热力学模型 |
2.4.3 吸附热力学参数 |
3 载锰活性氧化铝表征及除氟降铁特性研究 |
3.1 载锰活性氧化铝表征和除氟效果分析 |
3.1.1 载锰活性氧化铝表面形貌分析 |
3.1.2 载锰活性氧化铝物相组成分析 |
3.1.3 改性前后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对比分析 |
3.2 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分析 |
3.3 载锰活性氧化铝对氟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3.3.1 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分析 |
3.3.2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分析 |
3.4 载锰活性氧化铝对氟离子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
3.4.1 载锰活性氧化铝对氟离子的吸附等温曲线分析 |
3.4.2 热力学参数计算 |
3.5 小结 |
4 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4.1 载锰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吸附剂投加量对载锰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2 吸附时间对载锰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 |
4.1.3 pH值对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的影响 |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分析 |
4.2.1 响应曲面法模型的建立 |
4.2.2 响应曲面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4.2.3 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
4.2.4 工艺参数优化与验证 |
4.3 小结 |
5 活性氧化铝滤柱动态除氟降铁效能研究 |
5.1 载锰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分析 |
5.1.1 除氟效果分析 |
5.1.2 除铁效果分析 |
5.2 普通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分析 |
5.2.1 除氟效果分析 |
5.2.2 除铁效果分析 |
5.3 载锰活性氧化铝与普通活性氧化铝除氟降铁效果对比分析 |
5.4 小结 |
6 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效果试验研究 |
6.1 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再生剂种类对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效果的影响 |
6.1.2 再生剂浓度对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效果的影响 |
6.1.3 再生时间对载锰活性氧化铝再生效果的影响 |
6.2 载锰活性氧化铝动态再生效果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监测县和监测点基本情况 |
2.2.2 水质卫生监测 |
2.2.3 监测县主要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 |
2.2.4 统计分析 |
2.3 质量控制 |
2.3.1 统一监测方法 |
2.3.2 人员培训 |
2.3.3 实验室计量认证 |
2.3.4 实验室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监测县基本情况与集中式供水覆盖率 |
3.2 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基本情况 |
3.2.1 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的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和规模大小 |
3.2.2 农村集中式供水消毒设施配备情况及使用情况 |
3.3 水质监测结果 |
3.3.1 水样超标率 |
3.3.2 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的水质合格率 |
3.3.3 农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源类型水质合格率比较 |
3.3.4 农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处理工艺水质合格率比较 |
3.3.5 不同规模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 |
3.4 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的关系研究 |
3.4.1 监测县2011年主要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 |
3.4.2 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指标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4.2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4.2.1 水质监测主要超标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造成原因 |
4.2.2 水质监测结果季节性差异 |
4.2.3 不同水源类型集中式供水水质结果比较 |
4.2.4 不同水处理工艺集中式供水水质结果比较 |
4.2.5 不同规模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结果比较 |
4.3 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4.3.1 感染性腹泻 |
4.3.2 细菌性痢疾 |
4.3.3 伤寒 |
4.3.4 甲肝 |
4.4 建议 |
4.4.1 加大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
4.4.2 完善农村集中式供水水处理工艺、强化饮用水消毒意识 |
4.4.3 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监测 |
4.4.4 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保障卫生行政部门职责落实 |
4.4.5 建议实行农村联网或区域供水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
附件2 监测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3 监测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及供水方式调查表 |
附件4 监测点情况和水质结果报告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完成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7)改性颗粒天然菱铁矿吸附剂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氟的性质与危害 |
1.1.2 世界地方性氟中毒与分布 |
1.1.3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与分布 |
1.1.4 常用的高氟水处理技术和方法 |
1.1.5 膜分离法 |
1.1.6 常用除氟吸附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铝盐-造粒改性天然菱铁矿及除氟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铝盐-造粒改性天然菱铁矿的制备 |
2.2.3 氟离子的测定方法 |
2.2.4 除氟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吸附剂表面特性研究 |
2.3.2 不同初始 pH 下接触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2.3.3 吸附动力学 |
2.3.4 吸附等温线 |
2.3.5 吸附热力学 |
2.3.6 共存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2.3.7 吸附柱除氟性能 |
2.4 小结 |
第3章 铝盐-造粒改性天然菱铁矿的优化及除氟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氟离子的测定方法 |
3.2.3 除氟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铝盐-造粒改性天然菱铁矿最优条件确定 |
3.3.2 吸附动力学 |
3.3.3 吸附等温线 |
3.3.4 吸附热力学 |
3.3.5 pH 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3.3.6 共存阴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3.3.7 吸附剂表面特性及吸附机理 |
3.3.8 固定床吸附除氟性能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铝盐-膨润土-可溶性淀粉改性天然菱铁矿及除氟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铝盐-膨润土-可溶性淀粉改性天然菱铁矿制备 |
4.2.3 氟离子的测定方法 |
4.2.4 除氟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初始浓度接触时间的影响 |
4.3.2 pH 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3 吸附动力学 |
4.3.4 吸附等温线 |
4.3.5 吸附热力学 |
4.3.6 共存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4.3.7 吸附剂表面特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5章 改性天然菱铁矿去除地下水氟的中试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2 氟离子的测定方法 |
5.2.3 除氟实验方法 |
5.3 改性天然菱铁矿石制备 |
5.3.1 灼烧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3.2 铝盐浸泡-灼烧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3.3 灼烧-铝盐浸泡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3.4 灼烧-碱浸泡-铝盐浸泡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4 改性天然菱铁矿石最优条件确定 |
5.4.1 灼烧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4.2 铝盐浸泡-灼烧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4.3 灼烧-浸泡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4.4 灼烧-碱浸泡-铝盐浸泡改性天然菱铁矿石 |
5.5 中试试验吸附剂选择 |
5.6 中试地点选择及中试设备 |
5.7 改性天然菱铁矿石吸附柱中试研究 |
5.7.1 单柱运行结果 |
5.7.2 双柱串联运行结果 |
5.8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磷灰石(AP)的制备及其成分比较晶体化学与吸F~-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磷灰石矿物的特性和功能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1.2 磷灰石矿物比较晶体化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1.2.1 非常温常压条件(高温、低温及高压)下的比较晶体化学 |
1.2.2 常温常压条件下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 |
1.2.3 磷灰石成分比较晶体化学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除氟方法与除氟机理研究 |
1.3.1 除氟方法及其除氟效果 |
1.3.2 除氟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3 磷灰石除氟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 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研究 |
2.1 不同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2.2 不同阳离子替换固溶体磷灰石的结构 |
2.3 端员二价阳离子磷灰石结晶常数的变化 |
2.4 同价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 |
2.5 异价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 |
2.6 ‘铅异常’成分比较晶体化学的XRD分析 |
2.7 不同阳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FT-IR结构表征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道位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 |
3.1 不同通道位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的制备 |
3.2 通道位离子替换固溶体磷灰石的结构 |
3.3 OH-CIAP、F-OHAP、F-CIAP三系列固溶体的晶胞参数的变化 |
3.4 OH-CIAP、F-OHAP、F-CIAP三系列固溶体XRD特征峰研究 |
3.5 OH-CIAP、F-OHAP、F-CIAP三系列固溶体晶体化学的FT-IR谱表征 |
3.5.1 F-OHAP的FT-IR谱 |
3.5.2 F-CIAP的FT-IR谱 |
3.5.3 OH-CIAP的FT-IR谱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Ca/P摩尔比羟基磷灰石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 |
4.1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合成与表征方法 |
4.2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晶粒大小与晶形 |
4.3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结晶度 |
4.4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晶格缺陷度 |
4.5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晶格缺陷模型 |
4.6 不同Ca/P摩尔比HAP的相变(热稳定性) |
4.6.1 相变特征 |
4.6.2 相变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酸根替换磷灰石(CHAP)的成分比较晶体化学特征及其相变 |
5.1 不同CO_3~(2-)掺量CHAP的制备 |
5.2 不同原始Ca/P摩尔比与CHAP中CO_3~(2-)最大替换量的关系 |
5.3 CHAP中的CO_3~(2-)替换结构表征及替换结构模型 |
5.3.1 有关样品制备 |
5.3.2 表征方法 |
5.3.3 CHAP中的CO_3~(2-)替换结构表征 |
5.3.3.1 结构碳酸根(CO_3~(2-))FT-IR谱特征分析及Ψ_3峰分裂模型 |
5.3.3.2 均相沉淀法制备的CHAP的晶体化学FT-IR谱特征分析 |
5.3.3.3 sol-gel法制备的CHAP(R_0为钙盈系列)晶体化学FT-IR谱分析 |
5.3.3.4 固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HAP的晶体化学FT-IR谱特征分析 |
5.3.3.5 固相反应法制备的CFAP的晶体化学FT-IR谱特征分析 |
5.3.3.6 sol-gel法制备的CHAP(R_0为钙盈系列)晶体化学FT-IR谱分析 |
5.3.3.7 CHAP中的CO_3~(2-)替换结构的有关参数及替换结构模型 |
5.4 不同CO_3~(2-)掺量的CHAP的相变 |
5.4.1 CHAP相变的FT-IR和DTA/TG表征 |
5.4.2 CHAP相变的缺陷化学分析 |
5.4.3 CHAP相变的晶体化学参数分析 |
5.5 CHAP晶形控制、生长基元模型及其结晶动力学模型分析 |
5.5.1 粒状-短柱状晶形纳米CHAP的制备及其TEM形貌表征 |
5.5.2 CHAP晶须的制备、表征及其SEM形貌 |
5.5.3 片状纳米CHAP的制备、表征及其TEM形貌 |
5.5.4 碳羟磷灰石(CHAP)结晶习性的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分析 |
5.5.5 碳羟磷灰石(CHAP)结晶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合成磷灰石(AP)的吸F~-行为 |
6.1 实验方法 |
6.2 吸附理论 |
6.3 离子交换理论 |
6.4 固相反应法合成磷灰石的除F~-行为 |
6.4.1 平衡吸氟量与吸附机理 |
6.4.2 固相反应法合成碘灰石的除F~-行为与pH的关系--活化条件 |
6.5 sel-gel法合成的不同Ca/P摩尔比(R)羟基磷灰石(HAP)的除F~-行为 |
6.5.1 不同Ca/P摩尔比(R)HAP的结晶特征与静态吸附行为的关系 |
6.5.2 纳米尺寸效应吸附机理分析 |
6.5.3 不同Ca/P摩尔比(R)HAP的动态吸附持征 |
6.5.3.1 穿透曲线的理论模型与计算 |
6.5.3.2 HAP的穿透曲线测定 |
6.6 碳羟磷灰石(CHAP)的吸F~-行为 |
6.6.1 CHAP的成型温度与吸F~-容量的关系 |
6.6.2 CHAP的晶形与吸F~-容量的关系 |
6.6.2.1 CHAP的晶形指数MI与吸F~-容量Q的关系 |
6.6.2.2 CHAP晶面控制吸F~-容量Q的机理分析 |
6.6.3 CHAP的替换量与吸F~-容量的关系 |
6.6.3.1 CHAP的替换指数SI与吸F~-容量Q的关系 |
6.6.3.2 高、低CO_3~(2-)掺量的CHAP的不同吸F~-行为 |
6.6.3.3 替换指数SI与畸变指数DI、比面积A_s、结晶度C_D的关系 |
6.6.4 影响CHAP吸F~-效率的介质条件因素 |
6.6.4.1 F~-的初始浓度与吸F~-效率的关系 |
6.6.4.2 pH与吸F~-效率的关系 |
6.6.4.3 CHAP的用量与吸F~-效率的关系 |
6.6.4.4 体系温度与吸F~-效率的关系 |
5.6.4.5 正交实验 |
6.6.5 CHAP动态吸F~-实验 |
6.6.6 CHAP的吸F~-机理 |
6.6.6.1 纳米尺寸吸附效应:晶面溶解-沉淀与表面络合吸附机理 |
6.6.6.2 互扩散作用下,CHAP离子交换反应吸F~-机理 |
6.6.6.2.1 CHAP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 |
6.6.6.2.2 CHAP离子交换反应的互扩散机制模型 |
6.6.6.3 复合吸附机理实验论证-吸F~-等压线 |
6.6.6.4 复合吸附机理实验论证-吸F~-等温线 |
6.6.6.5 结晶度对吸F~-机理的影响 |
6.6.7 CHAP的吸F~-动力学 |
6.6.7.1 低浓度下CHAP的纳米尺度效应吸附动力学 |
6.6.7.2 高浓度下CHAP的离子交换动力学 |
6.7 天然磷灰石(MAP)除氟行为 |
6.8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井饮用水降氟降碱的分析和试验[J]. 刘光本,孙德宝.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7)
- [2]对改水降氟工作的几点建议[J]. 汤鸣皋. 海河水利, 1987(04)
- [3]新型净水剂WS-F和MR在高氟区进行降氟改水的试验研究[J]. 强福林,任万盛,史玉坤,王霞东,王彩生,汪华. 交通医学, 2002(05)
- [4]改水降氟工程刍议——以邯郸东部一些县为例[J]. 汤呜皋,沈照理. 地下水, 1987(02)
- [5]载锰活性氧化铝处理地下水中氟、铁离子效能研究[D]. 范维利.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相关性研究[D]. 陈帅. 中南大学, 2013(03)
- [7]改性颗粒天然菱铁矿吸附剂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D]. 单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8]新型净水剂WS-F和MR实验室降氟试验研究[J]. 强福林,任万盛,史玉坤,王霞东,王彩生,汪华.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3(03)
- [9]降氟改水 造福于民[J]. 田志英. 石油知识, 1997(04)
- [10]磷灰石(AP)的制备及其成分比较晶体化学与吸F~-行为的研究[D]. 黄志良. 中南大学,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