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ptix可编程互连技术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陈[1](2021)在《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信道编译码算法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保证通信数据可靠传输的重要技术。在编译码算法研究过程中,使用仿真技术对编译码算法进行系统建模分析,是帮助研究人员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仿真受计算机性能影响,难以应对大数据量、高精度的仿真;大多基于实物仿真技术的验证模型开发难度大,系统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硬件在环和软件在环的方式,灵活性强,在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当前适用于信道编译码验证的半实物系统多基于Simulink可编程FPGA的机理实现,难以通用化适配用户开发的硬件算法性能验证。本文针对信道编译码硬件算法快速验证系统开发难、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半实物仿真思想,基于Xilinx推出的ZYNQ系列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具备远程共享性的嵌入式WEB架构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解决方案,解决面向硬件算法的研究人员实现编译码算法性能的快速验证问题。本文采用单芯片ZYNQ异构处理器部署系统软硬件功能,解决了低成本,小型化问题。该方案以FPGA作为硬件平台设计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为用户提供通用化开放式IO,支持快速接入硬件算法,构建验证模型;以ARM架构处理器作为验证系统的管控中心设计了WEB架构的嵌入式控制软件,实现用户对系统的远程共享及控制,管理验证模型的配置及验证流程的在线定制。本文设计了软硬件通信协议,以解决验证系统软硬件协同工作问题。分析了关键技术,对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本文给出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的详细设计,针对系统的远程配置问题,设计了远程在线重配置功能;为适配不同编译码算法的数据率和接口,设计了一种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本文设计了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以解决硬件算法的快速接入问题;本文设计了信道模型,构建系统验证环境。给出了系统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实现,为实现用户的远程共享访问,设计了嵌入式WEB服务器;为实现用户对系统的可视化控制,设计了可视化控制网页和程序。最后,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选用项目要求的RS码,卷积码接入验证系统完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接入不同信道编译码算法,快速构建验证模型,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在线配置,实现远程验证编译码算法的性能,系统可靠性高,可支持1e-9量级的误码率统计精度,满足系统指标要求,完成了项目交付。
陈延旭[2](2021)在《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信息行业迅猛发展使得对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需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的兴盛使得对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要求与日剧增。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种类、功能、规模、复杂程度等方面的不断增加,要求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适用性、灵活性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及元器件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也使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使用更为广泛。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智能制造、自动测试、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需求不断拓展。为满足课程及教学的要求,培养一批自动测试与分拣的从业者,依托于学院自动测试与控制的优势,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深入分析了分立器件、组件模块、集成电路和电子设备整机等四种被测设备的测试需求,并以具体被测设备及测试指标为例,研究并制定了测试方案,最终完成了整个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实验案例的测试,主要成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的教学需求和测试分拣需求,给出了教学平台的整体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测控计算机平台作为上位机,仪器平台、机械臂平台、现场控制平台作为下位机的总体方案,明确了各子平台的功能划分,和总体的自动测试与分拣流程。2)根据四种类型的被测设备,将各子平台的要求和功能具体化,确定本实验教学平台需提供:仪器平台的LXI硬件连接和基于VISA的SCPI或IVI等控制方式,射频信号发生器和混合域示波器的激励和测试方案;机械臂平台的机械臂控制方案、外部I/O组件的连接配置方案;现场控制的树莓派逻辑控制方案、FPGA信号激励和处理方案;上位机的UI界面、交互逻辑和业务逻辑的通用方案,以及整个平台的网络通信方案和流程同步方案。3)根据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硬件架构,设计并实现了转接板完成各子平台的互联,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四种类型的被测设备分别设计和实现了适配板和适配器,结合具体的测试方案,完成了对四种具体被测设备的测试与分拣。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教学平台可针对不同类型被测设备完成自动测试与分拣,各子平台间数据及信息传递可靠,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教学性。
李明峰[3](2020)在《基于SOPC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图像采集与图像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涉及到的数据量大,对带宽需求高,普通的MCU难以胜任。为此,通常采用带有摄像头接口的高主频的MCU方案来实现图像的采集与处理。由于系统主频高,硬件设计的复杂度将大大提高,另外研发的时间成本和系统的功耗也将显着的增加。若是采用纯粹的FPGA方案,虽然可以采用硬件的IP核去实现图像的采集,但是如果要用硬件的方法去实现复杂算法显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利于算法的优化和扩展,而且对产品今后的维护也带来诸多不便,维护成本高。与传统的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相比,本设计采用了SOPC软硬件协同技术,充分利用了硬件的并行性以及软件的灵活性,从本质上改善了图像处理的速度,使图像处理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利用硬件的高速性及并行性来实现对时序要求较高的图像采集部分以及运算量大、重复性强的预处理算法;而针对各个外设的初始化配置参数多,以及外设工作参数需要频繁调整的难点,则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使其得以解决,也可以通过软件输出的控制信号协调各个硬件模块的工作,保证系统各个模块相互配合,有序高效的运作,同时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图像处理算法提供了可能。本文研究了一个基于SOPC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架构,该架构只采用了一片DDR2存储器芯片,便同时实现了三方共享,分别是作为摄像头模块的存储内存、TFT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内存以及Nios II软核的运行内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整个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在Intel公司AX515的FPGA硬件开发平台上搭建,硬件部分实现系统的图像采集、中值滤波以及TFT显示等功能,而软件部分则实现了对摄像头模块的初始化配置以及工作参数的调整、Avalon-MM master读写IP核的基地址和存储深度的分配以及输出用于协调各个硬件模块的控制信号。本文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和SOPC开发流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对时钟域进行了分析与划分,并对缓存单元和寄存器配置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对SOPC系统各个模块的仿真验证与板级测试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架构是具有可行性的,基于该架构所集成的系统成本更低,且便于维护,具有良好的可升级性、可拓展性和可移植性。
李鑫维[4](2020)在《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5G技术相比目前4G(4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技术,其峰值速率将增长数十倍,同时将端到端的延时从4G时代的十几毫秒缩短至5G时代的几毫秒以内。正是因为有了超强的通讯和带宽能力,当前仍然停留于构想阶段的车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机网络等概念将在5G网络的应用中变为现实。本硬件设计和实现的研究主体为5G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基带处理板卡。自5G移动通信的特点来看,对于基站而言,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站中的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e)是处理基带业务数据的核心,核心中承担该功能的即为本设计与实现的基带处理板卡。该板卡需要功能强大的芯片以支撑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需要具备高速链路传输避免出现较大延时,需要良好的逻辑控制保证正常运行,同时兼顾降低成本以便满足板卡的可量产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完成板卡需求梳理以及制定板卡硬件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可支持3个100MHz 64TR小区能力,基带板卡需要1片FPGA协同处理下行数据,需要2片MPSOC和2片FPGA协同处理上行数据。在此FPGA选取XILINX公司的VU7P芯片,MPSOC选取XILINX公司的ZU15EG芯片,板卡对外光接口选取100Gbps数据率光模块连接,逻辑控制选用CPLD实现。(2)完成板卡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以及PCB设计。硬件电路设计需要基于仿真,尤其是整板的DDR4存储单元和100Gbps光口电路layout设计。(3)完成板卡逻辑控制代码实现。基于CPLD芯片,使用Diamond工具,采用VHDL语言实现功能。(4)完成板卡回板调试测试工作、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可靠性验证工作。本设计完成的硬件板卡满足数据处理能力强、传输数据快的需求,系统高可靠性运行正常。为后续的5G基站升级提供基础与借鉴。
冯胜磊[5](2020)在《基于ZYNQ的LDPC译码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日趋完善,通信系统不仅要求较高的可靠性,而且在有效性方面的需求也逐渐苛刻。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码作为第三代前向纠错技术(FEC)的代表,大规模用于卫星通信领域,其误码性能逼近香农极限,编译码算法灵活且均可完成并行操作,硬件实现简单易行,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对于大多导航信号而言,传输距离较远导致信号落地时的功耗较大,且受复杂的自然噪声干扰严重,使得导航电文不能正常解调。因此,为适应恶劣多变的环境,通常采用纠错编码的方式来设计导航电文,有效地提高了编码增益,从而提升解调性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中导航电文采用多进制LDPC编码,精准且高效地提供了一种性能更高的LDPC译码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首先对三种经典的译码算法进行分析及比较,针对经典算法计算量大、硬件实现较困难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和译码算法改进的扩展最小和译码算法。在对扩展最小和译码算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Python对该算法的设计流程进行仿真测试,确定了相关的译码参数并验证了该算法的译码性能。硬件实现方面,采用可扩展异构处理芯片Zynq7100作为硬件实现平台,探究了译码器的软硬协同设计思路与方案。之后,详细地梳理了软件控制流程及译码器各个核心模块并重点阐释了各模块的构造原理。最后,在Vivado2019.1的开发环境下,明确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逻辑,并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对其进行电路描述,同时,采用C语言对软件进行设计,再利用仿真文件对各模块进行功能验证,使结果满足译码要求。
尹静洁[6](2020)在《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GDP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其原因之一是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国家也加大对工业自动化装备研究领域的投入。本文以亚龙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装置为硬件平台,主要研究生产线上各种技术的使用和编程方法,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寻求最优的设计和编程方法。生产线上传送带的速度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对传送带速度控制问题的改进措施。通过Matlab仿真效果图,对传统的PID控制和现代模糊PID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选择用模糊PID控制对传送带的速度控制问题进行改善研究,在传送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和编程。原亚龙YL-335B型装配站机械结构复杂,本文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简化,并根据新机械结构设计了新控制系统,达到较好的简化效果。原输送站机械手的工作效率低,本文对自动化生产线输送站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编程改进,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为了增强S7-200的PLC与其他外设的通信能力,本文改进生产线的通信系统,增加以太网通信模块,提高PLC的通信传输速率,并可以与不同厂家的外部设备兼容和互联。对生产线的研究改进有利于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进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洋洋[7](2020)在《轨道接触网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轨道接触网作业车是作为专用高空作业设备,而作为接触网检修和养护的专用车辆,接触网作业车在电气化线路的使用极其广泛【1】。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是轨道运维车运行及作业的核心,它既要保证作业车在区间的正常运行,又要保证在作业时准确地控制和精密地操作。而传统的控制与检测系统有着部分控制检测功能难以实现、监控检测不到位且不能及时反应给操作员等问题,所以对电气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研究和优化是很必要的。论文以JW-4型轨道高空作业机车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PLC技术进行机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研究。本系统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上位机控制部分的开发和下位机执行部分的开发。上位机控制部分由工业计算机结合Win CC组态软件来开发监控画面,使用博途TIA Portal V14软件设计PLC控制程序;下位机执行部分采用西门子S7-1500为主控制器,ET200SP为分布式I/O扩展单元,对作业内容进行控制,对检测对象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S7-1500与Win CC之间利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2-3】。采用顺序控制、PID控制等策略实现动作控制、远程管理及精确监视,使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安全。本论文研究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论文首先对高空作业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整车组成及原理进行介绍。第二,论文对检测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检测系统对原理、针对该高空作业车的检测对象、故障的检测方式等。第三,论文对控制与检测系统对软硬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对硬件组态介绍了各个系统模块,通过明确控制对象对部分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第四,论文介绍了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通过现场信号的数据实时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然后在服务器上显示。最后,论文对设计好的系统进行了调试。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基于PLC控制的轨道高空作业车控制检测系统,提出相应的控制检测方案和策略,实现控制要求。远程管理系统的实现不但为作业人员建立了更加方便良好的控制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和经济价值。
陈微,谭春娇,唐玉华,吴明飞,王志英[8](2020)在《边学边干的数字系统课程教学》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数字系统课程的地位与特点,针对数字系统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详细介绍现阶段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实验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魏君莹[9](2020)在《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文中指出制动系统是动车组车辆关键的组成部分,动车组的制动性能是动车组运输能力和运营安全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动车组进行传统的制动性能测试过程中会存在装置成本高、布置空间要求大、安全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如果能在动车组静止的情况下,研发一套能够针对各种类型的制动系统进行检测的试验台,这样势必会节省更多人力和物力。首先,本次研究根据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制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策略。试验台的硬件组成主要有速度信号模拟单元、车辆空簧载荷信号模拟单元、再生制动信号模拟单元、信号采集和分析单元等。在对试验台的输入、输出模块进行设计的同时实现了对系统的控制和检测功能。通过对系统硬件设备及PLC合理选型,完成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控制器的设计。其次,试验台的软件部分包括系统配置模块、自检模块、测试功能模块、系统维护模块。利用PLC控制程序以及人机界面组态实现试验台的常用制动性能测试、紧急制动性能测试和空气制动缸压力测试等功能,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参数,显示制动力需求、动车制动力、拖车制动力等曲线情况。最后,对试验台进行相关调试和试验,对传感器零点测试以及空气制动缸压力测试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对常用制动性能、紧急制动性能的检测,得出试验数据,经过分析对比,得出试验数据在标准期望值的范围内,检测结果可靠性高,满足了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功能需求。
李妍静[10](2020)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光缆表远程培训考核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在科研与生产中越来越多精密、智能的专用仪器设备被投入使用。其中,一些贵重仪器如ANT-20光缆表不便移动,且价格昂贵,驻地分散,如何对此类仪表进行学习和培训成为一大难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虚拟培训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基于虚拟仪器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对真实仪表的远程控制相结合,构建一个高效且面向对象广的培训考核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培训受时间,空间以及实验设备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实现快捷、经济和高效的培训。本文通过对ANT-20网络分析仪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一套基于C/S模式的培训考核平台,使用者可通过在软件上的学习和培训考核,掌握使用ANT-20等仪表的方法,且实现了异地远程操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虚拟培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进行需求分析,将整个系统分为登录管理模块,培训考核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其中登录管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钥匙,用户登录进入系统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考核操作,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可以对用户信息以及仪器信息进行编辑;培训考核模块模拟了ANT-20仪表的光帧结构的搭建测量功能以及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误码仪的功能,初学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培训和考核;远程控制模块通过TCP/IP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NI的GPIB板卡将服务器和ANT-20相连接,使得服务器端可通过VISA控制ANT-20。该系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别在培训者操作水平差异较大而且专业知识不强的状况下优点尤为显着。经测试和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且模块化的处理使得系统的可扩展性强并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二、Aptix可编程互连技术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tix可编程互连技术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总体方案 |
2.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1.2 系统关键芯片选型 |
2.1.3 系统软硬件功能解耦 |
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 |
2.2.1 寄存器地址空间划分 |
2.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
2.3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3.1 系统远程在线重配置技术分析 |
2.3.2 系统硬件架构通用化数据调度分析 |
2.3.3 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设计 |
3.1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分析 |
3.1.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3.1.2 系统时钟域分析 |
3.2 验证系统硬件远程在线重配置设计 |
3.3 通用化硬件架构数据调度设计 |
3.3.1 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实现结构 |
3.3.2 基于Box_Muller算法的高斯白噪声发生器设计 |
3.3.3 系统中控设计 |
3.3.4 双通道DDR读写控制器设计 |
3.3.5 基于DDR控制器的系统数据调度设计 |
3.4 通用化硬件架构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设计 |
3.4.1 编译码性能模型通用化数据链路设计 |
3.4.2 编译码性能验证管理模块设计 |
3.5 通用化硬件架构信道模型设计 |
3.5.1 QPSK映射模块设计 |
3.5.2 加噪信道分析设计 |
3.5.3 量化器分析设计 |
3.6 验证系统软硬件片内通信接口设计 |
3.6.1 PS和PL的接口技术分析 |
3.6.2 片内接口电路控制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平台架构分析 |
4.2 系统软件运行环境构建 |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的搭建 |
4.2.2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 |
4.2.3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测试 |
4.3 基于WEB架构的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
4.3.1 嵌入式WEB服务器设计 |
4.3.2 WEB交互网页设计 |
4.3.3 嵌入式后端交互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1.1 测试系统结构 |
5.1.2 系统测试流程 |
5.1.3 测试结果验证方法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测试结论 |
5.3.1 测试结果分析 |
5.3.2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1 自动测试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1.2.2 分拣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1.2.3 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系统方案设计 |
2.1 教学平台总体需求设计 |
2.2 教学平台硬件架构设计 |
2.3 教学平台软件架构设计及实现技术 |
2.3.1 网络协议和Socket |
2.3.2 线程同步及线程安全 |
2.3.3 仪器平台架构 |
第三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
3.1 机械臂平台设计 |
3.1.1 六轴机械臂系统 |
3.1.2 机械臂平台I/O组件设计 |
3.2 测试适配连接设计 |
3.3 转接板设计 |
3.3.1 信号通路及交互 |
3.3.2 FPGA及外围组件 |
3.3.3 阻抗匹配设计 |
3.4 适配板和适配器设计 |
3.5 平台仪器选型 |
第四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软件系统设计 |
4.1 上位机平台设计 |
4.1.1 通用测试方案 |
4.1.2 上位机面板设计 |
4.1.3 通信方案设计 |
4.1.4 仪器平台程控设计 |
4.2 机械臂平台控制软件系统设计 |
4.2.1 机械臂平台架构 |
4.2.2 机械臂运动控制设计 |
4.2.3 机械臂I/O控制设计 |
4.3 现场控制平台设计 |
4.3.1 现场控制平台总体设计 |
4.3.2 通信和控制功能设计 |
4.3.3 时钟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教学平台的实验案例设计与验证 |
5.1 分立器件测试案例 |
5.2 组件模块测试案例 |
5.3 集成电路测试案例 |
5.4 电子设备整机测试案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SOPC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FPGA与 SOPC基础 |
2.1 FPGA技术 |
2.1.1 FPGA技术概述 |
2.1.2 Cyclone IV器件简介 |
2.1.3 FPGA开发流程 |
2.1.4 Verilog HDL概述 |
2.2 SOPC技术 |
2.2.1 SOPC技术概述 |
2.2.2 SOPC开发流程 |
2.2.3 Nios II软核处理器 |
2.2.4 Avalon总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模块设计 |
3.1 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整体设计 |
3.1.1 系统组成 |
3.1.2 系统的数据流走向 |
3.1.3 系统的时钟域规划 |
3.2 图像采集模块 |
3.2.1 图像传感器 |
3.2.2 MT9V034性能介绍 |
3.2.3 图像数据输出时序 |
3.2.4 IIC配置总线 |
3.3 图像数据存储模块(DDR2 SDRAM) |
3.4 中值滤波模块 |
3.4.1 中值滤波技术原理简介 |
3.4.2 快速中值滤波原理 |
3.5 图像显示模块 |
3.5.1 TFT显示屏简介 |
3.5.2 TFT屏的扫描方式 |
3.5.3 TFT屏的显示时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模块仿真 |
4.1 应用IP设计功能模块 |
4.1.1 Nios II系统构建 |
4.1.2 IP核配置之Nios II处理器 |
4.1.3 IP核配置之锁相环 |
4.1.4 IP核配置之DDR2 SDRAM Controller |
4.1.5 IP核配置之Avalon-MM master |
4.1.6 IP核配置之PIO |
4.2 摄像头捕获模块设计与验证 |
4.2.1 摄像头捕获模块的实现 |
4.2.2 摄像头捕获模块的仿真验证 |
4.3 图像显示模块的设计与验证 |
4.3.1 TFT控制器模块的接口设计 |
4.3.2 TFT工作时序的具体实现 |
4.3.3 TFT驱动时序仿真 |
4.3.4 TFT控制器的上板验证 |
4.4 中值滤波模块的实现 |
4.4.1 3 *3方形窗的实现 |
4.4.2 中值滤波模块的仿真测试 |
4.4.3 中值滤波模块的上板测试 |
4.5 基于Eclipse的软件开发 |
4.5.1 对Avalon_MM_WR/RD的基地址和长度进行设置 |
4.5.2 设置MT9V034的寄存器的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4)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
1.2.1 基带处理单元发展历史 |
1.2.2 处理器发展历史 |
1.2.3 内存发展历史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5G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硬件架构与需求分析 |
2.2 BBU单元系统需求分析 |
2.3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 |
2.3.1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架构 |
2.3.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梳理 |
2.4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设计 |
2.4.1 基带处理板卡主芯片选型 |
2.4.1.1 XILINX UltraScale+ FPGA介绍 |
2.4.1.2 AURORA协议介绍 |
2.4.1.3 FPGA芯片选型 |
2.4.1.4 ARM芯片选型 |
2.4.1.5 PCIe交换芯片与CPLD芯片选型 |
2.4.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以及框图 |
2.5 基带处理板卡可靠性要求 |
2.6 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
3.1 VU7P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3.2 ZU15EG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3.2.1 ZU15E GPS侧接口电路设计 |
3.2.2 ZU15EG PL侧接口电路设计 |
3.3 PCIe交换小系统电路设计 |
3.4 CPLD小系统电路设计 |
3.5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
3.5.1 时钟需求 |
3.5.2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
3.5.2.1 25M时钟域电路设计 |
3.5.2.2 100M和33.333M时钟域电路设计 |
3.5.2.3 61.44M时钟域电路设计 |
3.6 电源小系统电路设计 |
3.6.1 电源需求 |
3.6.1.1 数字功耗评估 |
3.6.1.2 电源网络拓扑 |
3.6.2 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6.2.1 开关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6.2.2 LDO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6.2.3 模块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7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8 小结 |
第4章 硬件PCB设计与可靠性设计 |
4.1 硬件PCB设计 |
4.1.1 PCB板材选择 |
4.1.1.1 板材的选择 |
4.1.1.2 铜箔的选择 |
4.1.1.3 半固化片的选择 |
4.1.1.4 板材可靠性 |
4.1.2 PCB布局叠层设计 |
4.1.2.1 板卡PCB布局设计 |
4.1.2.2 PCB叠层设计 |
4.1.3 PCB布线设计 |
4.1.3.1 布线规则设置 |
4.1.3.2 仿真指导布线 |
4.1.3.3 layout设计 |
4.2 可靠性设计 |
4.2.1 板卡散热设计 |
4.2.2 板卡可靠性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板卡硬件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时钟测试 |
5.1.3 启动测试 |
5.1.4 接口测试 |
5.2 CPLD编程和功能测试 |
5.3 硬件可靠性验证 |
5.3.1 单板可靠性测试 |
5.3.2 整机可靠性测试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ZYNQ的LDPC译码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信道编码的发展历程 |
1.2.2 LDPC码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LDPC码相关理论 |
2.1 LDPC码基本知识 |
2.1.1 线性分组码 |
2.1.2 有限域的相关概念 |
2.1.3 二元LDPC码的定义 |
2.1.4 多元LDPC码相关定义 |
2.2 多进制LDPC码的构造方法 |
2.2.1 随机构造法 |
2.2.2 高斯消元构造法 |
2.2.3 近似下三角矩阵构造法 |
2.2.4 系统的编码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元LDPC码译码算法研究 |
3.1 经典的BP译码算法 |
3.1.1 概率域BP译码算法 |
3.1.2 对数域BP译码算法 |
3.1.3 最小和译码算法 |
3.2 扩展最小和译码算法 |
3.3 Python算法仿真及译码参数的确定 |
3.3.1 Python算法仿真平台搭建 |
3.3.2 扩展最小和译码算法纠错性能分析 |
3.3.3 译码参数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ZYNQ的译码器设计 |
4.1 ZYNQ的相关介绍 |
4.1.1 ZYNQ芯片简介 |
4.1.2 ZYNQ芯片的优势 |
4.2 软硬件协同工作的接口设计 |
4.2.1 协议转换通道的设计 |
4.2.2 PS和PL通信接口的设计 |
4.2.3 寄存器模块的设计 |
4.3 译码器结构 |
4.3.1 串行译码器结构 |
4.3.2 全并行译码器结构 |
4.3.3 部分并行译码器结构 |
4.4 基于PL的硬件设计 |
4.4.1 硬件设计整体结构 |
4.4.2 总体控制模块的设计 |
4.4.3 初始信道似然比存储模块的设计 |
4.4.4 变量节点处理模块的设计 |
4.4.5 检验节点处理模块的设计 |
4.4.6 置信度信息存储模块的设计 |
4.4.7 判决信息存储模块的设计 |
4.4.8 校验模块的设计 |
4.4.9 输出存储模块的设计 |
4.4.10 中断模块的设计 |
4.5 基于PS的译码控制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译码器的功能验证及仿真测试 |
5.1 PS和PL通信接口功能测试 |
5.2 PL各模块功能测试 |
5.2.1 控制模块功能测试 |
5.2.2 初始化模块功能测试 |
5.2.3 变量节点更新模块功能测试 |
5.2.4 校验节点更新模块功能测试 |
5.2.5 检验模块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趋势 |
1.3 PID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
1.3.1 PID控制的研究状况 |
1.3.2 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 |
1.5.1 自动化生产线构成 |
1.5.2 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流程 |
1.5.3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 |
1.5.4 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特点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拣站控制部分改进分析与设计 |
2.1 自动化生产线分拣站控制系统问题提出 |
2.2 基于PID和模糊PID的传送带电机控制方案分析与仿真 |
2.2.1 PID控制方案 |
2.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
2.2.3 传送带传递函数模型建立 |
2.2.4 PID控制MATLAB实现 |
2.2.5 模糊PID控制MATLAB实现 |
2.2.6 两种方案的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
2.3 分拣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2.4 分拣站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L-335B型装配站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
3.1 原装配站结构功能介绍 |
3.2 新装配站改进方案分析 |
3.3 新装配站机械结构设计 |
3.4 新装配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
3.4.1 新装配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3.4.2 新装配站部分重要程序仿真 |
3.5 改进后的装配站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送站控制部分及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
4.1 输送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
4.1.1 输送站的结构 |
4.1.2 输送站的伺服控制 |
4.1.3 输送站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
4.1.4 输送站机械臂减速停止改进 |
4.2 自动化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
4.2.1 PPI通信 |
4.2.2 YL-335B型生产线通信改进方案 |
4.2.3 YL-335B型生产线以太网通信设计 |
4.2.4 通信改进后的优势 |
4.3 生产线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7)轨道接触网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接触网作业车的的组成及原理分析 |
1.2.1 组成 |
1.2.2 工作原理 |
1.3 国内外接触网作业车电气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技术发展水平及现状 |
1.3.2 国内技术发展水平及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组成 |
2.1 检测系统概述 |
2.1.1 检测系统的组成 |
2.1.2 检测对象 |
2.2 控制方案的选择 |
2.2.1 计算机控制系统 |
2.2.2 PLC控制系统 |
2.2.3 控制系统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
2.3 故障检测方式 |
2.4 PID控制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框架设计 |
3.2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 |
3.2.1 CPU模块 |
3.2.2 开关量输入模块 |
3.2.3 模拟量输入模块 |
3.2.4 电源模块 |
3.3 人机界面 |
3.4 PLC的数据通讯 |
3.4.1 西门子S7-1500支持的通讯网络 |
3.4.2 通信功能的选择 |
3.5 监控信号的数据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程序设计概述 |
4.2 各检测对象程序的设计 |
4.2.1 PLC变量表 |
4.2.2 部分程序的设计 |
4.3 故障诊断 |
4.3.1 故障的诊断原理 |
4.3.2 报警 |
4.3.3 系统诊断 |
4.4 显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管理系统的实现与调试 |
5.1 远程管理系统概述 |
5.2 通讯设置 |
5.3 远程管理系统功能组态 |
5.4 调试 |
5.4.1 硬件调试 |
5.4.2 软件调试 |
5.4.3 联机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边学边干的数字系统课程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课程的地位与特点 |
2 课程教学设计 |
2.1 理论教学设计 |
2.2 实践教学设计 |
2.2.1 课堂实验 |
2.2.2 综合实验 |
2.2.3 实验平台 |
3 课程管理与考核 |
3.1 加强实验过程管理 |
3.2 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
4 教学效果 |
5 结语 |
(9)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
2.1 动车组制动系统概述 |
2.1.1 动车组制动系统组成 |
2.1.2 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功能 |
2.2 静态模拟动态制动试验台的总体系统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硬件设计 |
3.1 试验台硬件结构与系统设计 |
3.1.1 速度模拟单元设计 |
3.1.2 车辆空簧载荷模拟单元设计 |
3.1.3 再生制动模拟单元设计 |
3.1.4 信号采集和分析单元设计 |
3.2 系统硬线编码 |
3.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4 系统硬件相关器件的选型 |
3.4.1 压力传感器选型 |
3.4.2 比例阀选型 |
3.4.3 电源模块选型 |
3.4.4 触摸屏的选型 |
3.4.5 接线端子的选型 |
3.4.6 连接器的选型 |
3.5 PLC的选型 |
3.5.1 MAC系列PLC的硬件组成和基本结构 |
3.5.2 MAC系列主控器的基本工作方式 |
3.5.3 MAC系列PLC的冗余控制 |
3.6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控制器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软件实现 |
4.1 PLC的编程语言 |
4.2 编程软件参数设置与简介 |
4.2.1 参数设置 |
4.2.2 串口设置 |
4.3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 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配置模块 |
4.4.2 自检模块 |
4.4.3 测试功能模块 |
4.4.4 试验台装置程序设计 |
4.5 人机交互界面的制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调试 |
5.1 传感器零点、空气制动试验结果 |
5.2 制动试验台常用制动性能测试 |
5.2.1 纯空气不同级别制动 |
5.2.2 空电复合不同级别制动 |
5.3 制动试验台紧急制动性能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光缆表远程培训考核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虚拟仪器技术及仿真培训的研究现状 |
1.3.2 远程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体系结构 |
2.3.1 C/S结构 |
2.3.2 B/S结构 |
2.4 系统开发环境及技术 |
2.4.1 硬件环境及选型 |
2.4.2 软件环境及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登录管理功能实现 |
3.1 系统的安装部署 |
3.1.1 C/S结构的初步实现 |
3.1.2 系统硬件连接 |
3.2 登录管理功能的实现 |
3.2.1 利用DSN连接数据库 |
3.2.2 登录功能的实现 |
3.2.3 管理功能的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培训考核功能的实现 |
4.1 基于状态机的光缆表功能实现 |
4.2 光缆表测试原理 |
4.3 虚拟仪表界面 |
4.4 培训考核系统的实现 |
4.5 封装到客户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ANT-20仪器远程控制实现 |
5.1 ANT-20远程控制分析 |
5.1.1 ANT-20仪器对远程控制的支持情况 |
5.1.2 ANT-20 仪器SCPI指令集 |
5.2 ANT-20远程控制实现 |
5.2.1 基于Lab VIEW的 TCP/IP多机通信实现 |
5.2.2 基于VISA的 ANT-20 仪器程控实现 |
5.2.3 基于TCP/IP的远程控制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ptix可编程互连技术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D]. 李陈.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延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SOPC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D]. 李明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D]. 李鑫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5]基于ZYNQ的LDPC译码算法研究与实现[D]. 冯胜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D]. 尹静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轨道接触网作业车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研究[D]. 孙洋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8]边学边干的数字系统课程教学[J]. 陈微,谭春娇,唐玉华,吴明飞,王志英. 计算机教育, 2020(08)
- [9]静态模拟动车组动态制动试验台的研制[D]. 魏君莹.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光缆表远程培训考核系统的研究[D]. 李妍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