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Ⅰ号泵泵体损坏(论文文献综述)
苏安良[1](2022)在《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文中指出迅速诊断液压系统故障,关键在于弄清故障原因,建立数据库,为智能诊断提供保障。笔者从液压系统材料出发,归纳故障类属,对故障进行溯本追源,提高识别精度,进而达到快速检测和维修目的。结果显示:立足系统材料因素分析产生的故障,能及时反馈设备不足及缺陷,便于对液压系统更新改良,使液压系统设备、运转、故障排除科学化、智能化,缩短迭代周期。
钟亮,戚得新,周豪[2](2022)在《离心泵的汽蚀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汽蚀是离心泵失效的重要方面,对离心泵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离心泵图中发生水泵汽蚀的各种原因、汽蚀发生现象的各种分类、汽蚀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提出了实际工业生产中用于预防发生汽蚀的各种措施,如尽量降低离心泵的整体安装量和高度,减少空气吸入泵和管道的空气阻力等等该方法可用来有效抑制高压离心泵的发生汽蚀。
杨金威[3](2021)在《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一条陆上跨国原油进口管道,设计进口能力为2000万吨/年,具有“油源多、长距离、大落差、泵到泵工艺、低输量”五大特点,截止目前,已累计向我国供应原油1.46亿吨,年输量约占我国陆上原油进口量的20%,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平衡以及能源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管道在实际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大落差管段会在某些翻越高点后产生不满流现象、长期低输量运行使得系统能耗逐年升高、主要耗能的输油泵机组缺少科学的节能监测评价与分析体系、计划期内输油任务分配与方案制定仅凭经验以及事故工况引起的非稳态水击危害难以完全避免等等,严重影响到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针对中哈原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AA管道),在进行油品物性测试基础上,构建了密度、比热容、粘度等参数预测模型,通过分别修正总传热系数和水力摩阻系数对管道热力与水力分析模型进行了校正,使其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考虑到管线起伏较大可能产生的不满流现象,提出了临界压力控制法,即通过调控管道末端压力高于不满流产生的临界压力,避免管道翻越高点时不满流现象的产生。按此方法编制了中哈原油管道不满流控制测算程序,运用SPS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二者相对误差在0.3%以内,并将其与现场SCADA、ESD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了不同输量、不同油品物性条件下,管道末端压力的自动测算、自动调节,从而确保管道安全运行。构建了中哈原油管道系统多层次的能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判定输油泵站或泵机组应是系统节能监测与技术改造的重点单元;对中哈原油管道沿途四个泵站内16台泵机组的实测数据点进行了稳态数据初筛选以及二次精确剔除,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图像平移法回归、校正了泵特性曲线,使得泵效及扬程相对误差均在3%范围内;根据GB/T31453-2015《油田生产系统节能监测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给出了管道输油泵机组能耗指标的测试与计算方法,可用于评价管道系统用能水平及持续跟踪泵机组性能变化;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泵机组状态与理想状态的贴近程度,从而对输油系统泵机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以便有针对性地辨识薄弱机组设备;分析了关联度排序靠后输油泵机组未达到合格限定值要求的原因,提出了适应性较强的切削叶轮改造与永磁调速技术,可分别达到提高泵效率8.1%和7%的节能效果。基于动态规划思想,以运行电费为目标函数,结合中哈原油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考虑进站压力约束、出站压力约束、全线水力约束、泵功率约束,建立了管道系统运行优化数学模型,将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利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逐个求解;利用VB语言开发了中哈原油管道稳态优化运行软件,软件包括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日均输量优化模块、月输量优化模块。日均输量优化可以生成不同月份、不同输量、不同地温条件下的最优开泵方案及最优运行参数,对典型工况进行优化前后能耗及费用对比,最高可节约用电41424k Wh/天,节省电费2.69万元/天;月输量优化模块可以给出当月最优分输量及分输天数,以月总输量100万吨为例,月度优化较日均输送每月可以节约电费1.6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综合考虑泵站运行方案、管道运行压力及事故发生后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筛选了中哈原油管道水击模拟工况,利用SPS仿真软件对泵站停电、ESD阀和BVS隔离阀紧急关闭等17种事故工况引起的水击过程分别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到了管道从非稳态过渡到稳态的全线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在数值预测水击波到达管道的具体位置和经历时间基础上,制定了增压波和减压波在管道不同位置的抵消策略,形成了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针对中哈原油管道模拟工况水击超前保护逻辑触发后的14种可能再启动过程,同样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再启动工况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严格按此控制再启动过程中开泵顺序与全线压力变化,可实现管道系统水击控制后全生产周期安全运行。本文提出的大落差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泵机组熵权-灰色关联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密闭长输原油管道动态规划优化运行建模与求解方法及水击工况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可为管道企业科学制定输送方案、提高输送效率及降低运行风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赵思鹏[4](2020)在《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控制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使得ECMO的应用作为一种挽救呼吸衰竭和重症心脏疾病的一种手段广泛进入大众视野,救治效果明显,但运行费用高是广泛认知的显着特点。ECMO全部依赖进口,研发ECMO意义重大。本论文针对导师前期研发的磁悬浮离心式血泵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实验。论文从分析ECMO的动力部件—体外循环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运行性能入手,运用LABVIEW及其配套组件研制了一套控制系统,并就相关功能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对体外循环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运行性能进行分析,包括无接触磁耦合传动以及永磁体的布置方式;对血泵的功率及所需力矩进行计算,通过MAXWELL仿真确定了主动永磁体和从动永磁体的尺寸,并对其进行了验证。(2)通过与现有血泵控制系统的对比,确定了本系统的功能,提出了设计路线和方案;设计了硬件电路,实现了 PWM方波对流量、进出口压强、电机温度等运行参数的采集和实时显示。(3)根据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研究了血泵的转速监测及控制方法,基于LABVIEW平台进行了控制程序的研发;使用LABVIEW平台的DLL文件配置方式对数据采集卡进行了配置,使其与电机驱动器、各传感器进行接口适配。(4)进行了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流体特性试验,血泵在转速范围为0-5000rpm时,进出口压强差最高为750mmHg(Q=2L/min),具有较宽的工况范围。实验表明:控制系统在转速、进出口压强、压强差、流量等参数的采集及转速的控制方面稳定可靠。最后,对体外循环磁悬浮离心式血泵进行了可靠性实验。论文完成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正确性;通过对接口配置与总结,方便维护人员进行维护和进一步开发。该系统为后续进行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发平台。
车明阳[5](2020)在《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外啮合齿轮泵是一种液压动力元件,凭借其结构简单、抗油液污染能力强、自吸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车辆运输、石油化工等领域,随着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外啮合齿轮泵的缺点得到改善,在航空液压系统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也对齿轮泵有了高速化、轻量化等更为严苛的性能要求。本论文以研制一款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为目的,针对题目给出的性能指标,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此为基础,进行零件的参数计算、结构设计、静力学特性分析,对摩擦副的摩擦性能和流场特性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并进行样机性能试验。运用渐开线理论得出齿轮啮合曲线,根据性能要求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并对齿形进行修正,分析齿轮啮合情况,得到机械效率与出口压力对齿轮啮合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对重要零件浮动轴套进行结构设计,提出抑制空化现象、平衡径向力、改善轴承润滑的措施。通过Solid Works软件建立齿轮泵零件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强度校核和模态分析。对齿轮泵中存在的四处主要摩擦副进行研究。利用流体动压润滑原理分析齿轮副的转速与所受载荷对状态参数的影响,理论分析额定工况下齿轮啮合的弹流润滑状态和油膜厚度;根据泄漏造成的功率损失得到最佳径向间隙和最佳轴向间隙,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对比选取端面摩擦副摩擦性能较优材料;选取轴承类型并对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滑动轴承承载能力进行校核。建立齿轮泵的三维模型装配体,进行干涉检查,可得到齿轮泵内流道三维模型。利用Pump Linx软件对流道进行分析,研究进油口尺寸、轴向间隙、转速和出口压力对泵内流场压力分布、流量、容积效率、液压力和空化程度等特性的影响。进行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样机试验,加工各零件并进行装配,设计搭建齿轮泵性能试验台,验证理论设计和软件仿真的可行性,证明齿轮泵样机可以达到性能要求,并得到齿轮泵的实际工作性能。
张伟[6](2019)在《VVER机组主给水泵安装工序及振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核电的高速发展,我国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核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主给水泵是核电站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回路重要的动力设备之一,它把从除氧器出来的水输送到蒸汽发生器中。目前主给水泵制造才开始国产化,国内的设计和制造经验尚不成熟。主给水泵的振动不仅产生大的噪音,而且还会影响主给水泵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核电站的安全。主给水泵由泵体、泵盖、叶轮、轴等零件构成。本文以VVER核电机组的弹簧基础电动主给水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给水泵安装工序和质量风险的应对措施;开展水封试验研究了管系振动的原因,找到再循环管道产生气阻是导致管道振动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再循环管道变更,将阀门降低到除氧器下方,有效解决了管道振动问题;通过对主给水泵、电机、管道进行振动、位移、应力等监测,分析导致主给水泵振动超标的因素,发现泵轴2倍频与泵体水平方向二阶固有频率接近引起“共振”是导致主给水泵振动超标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基础采取加固的方案,有效解决了主给水泵振动超标的问题,为后续国内主给水泵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周凯迪[7](2018)在《基于实验井测振的潜油电泵振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潜油电泵是一种重要的旋转机械采油设备,其振动及温度信号中包含非常丰富的与机械故障或装配质量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实验井上采集到的振动信号的特性分析和振动信号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可实现其装配质量与故障类型的判断。而流量作为一种性能参数,研究电泵流量与振动的关系,对于延长电泵寿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井下振动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振动信号特性分析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设计了低功耗的测量井下潜油电机和电泵壳体振动及温度的井下振动采集硬件系统,以单片机STM32L051C6T6、三维加速度传感器MMA7361、温度传感器MAX6608为核心设计了硬件电路,实现在实验井的液面下对潜油电泵、电机壳体的振动及温度参数的测量。(2)利用C#与Matlab混合编程设计了振动及温度处理软件,实现了历史数据的显示、振动参数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温度数据分析等,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直观的分析结果。(3)在实验井进行了振动与流量关系的实验,从时域和频域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振动与流量的关系。通过对振动有效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额定流量附近一定范围内存在三维合成振动有效值最小的流量比。良好泵的振动频谱的主要成分为基频,利用CZT对不同流量下的振动信号分析,基频幅值的变化结论与时域分析结果相一致时,得到电泵工作时的振动最优流量值,从而减小电泵的振动,延长电泵使用寿命。(4)对潜油电泵的振动信号的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定义了稳定指数来定量评价振动信号稳定性。首先利用滑动叠加平均法获得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振动信号的周期性特征的窗信号;然后将该窗信号在振动信号上平移并进行自相关分析,从而获得自相关系数序列;最后对自相关系数序列进行处理得到稳定指数。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稳定指数可有效地评判信号是否存在振动幅度不稳定或振动周期不稳定的现象,能够及时地检验出具有潜在故障的电泵,避免劣质泵下井。仿真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证明该方法在评价振动信号稳定性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
李凯[8](2016)在《大排量高压往复泵监控系统研发》文中提出为了弥补原油被采出后造成压力损失,油田普遍利用注水系统把高压水流注入油层,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地下油层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注水系统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大迟滞、时变等特性。因此,实时监控注水系统的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到采油效率、经济效益、注水系统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开发一套智能可靠的监控系统,对于大排量高压往复泵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胜利油田某注水站的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注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得出了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系统数学模型。研究了变频调速技术恒压注水工作原理、节能原理,依次分析了注水系统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恒压注水系统的数学模型。(2)设计了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算法。针对注水过程非线性、强耦合特性,首先搭建了一套恒压注水监控系统,得到了恒压控制耦合规律,以注水干压误差及其变化率作为输入变量,设计了模糊增益调整PID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和恒压注水控制试验得出,模糊增益调整PID算法可保证干压控制误差小于0.1MPa。(3)开发了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了注水系统关键部件多测点的监控方案,基于S7-200 PLC、组态王设计了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注水系统无人巡回且可视化监控的要求。(4)研究了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注水系统的通信。分析了监控系统通信的工作原理及技术,设计了主从PLC之间、人机交互界面与下位机之间不同的通信。并实现了声光报警和WEB发送,达到了异常报警停泵和监控界面网络共享的目的。
杨颖,何峰,杨长乐,陈钢,秦磊[9](2016)在《深井泵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综述》文中提出针对朗江水电站检修渗漏排水系统改造期间深井泵出现流量不足、振动偏大等问题,全面总结了深井泵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详细检查和分析改造期间出现的若干故障,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成功排除故障,保证深井泵安全稳定的运行。以期为深井泵故障处理及检修提供参考。
李风伟[10](2014)在《乳化液泵的可靠性分析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化液泵是液压支架系统的动力源,是现代化煤矿井下保障高产高效综采安全的重要环节。为适应综采工艺的不断创新,乳化液泵也逐渐向高压大流量方向发展。这种快速的发展趋势,加之泵本身的工作特性,工作环境恶劣,维护维修不到位,这些因素让减少泵故障发生,提高乳化液泵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乳化液泵现阶段在设计、生产方面技术较为成熟,但是由于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低,维修技术不过硬,维护策略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泵的使用可靠性较低,并由此引发的故障所占比例较高,所以提高泵的使用可靠性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BRW400/31.5型乳化液泵为例,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应用可靠性增长模型(AMSAA)中的变母体非独立同分布样本的可靠性模型对乳化液泵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可靠性度量指标。通过故障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工作时间和环境不同的泵的故障特点进行探讨。总结BRW400/31.5型乳化液泵的多发故障,提出防治措施,并分析使用条件对可靠性的影响。从日常使用维护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为出发点对煤矿企业在泵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管理方面给出参考意见和方法,进而达到指导单位实践,节约资源,提高乳化液泵使用可靠性的目的。
二、防止Ⅰ号泵泵体损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Ⅰ号泵泵体损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 |
1.1 液压油引起的故障分析 |
1.1.1油黏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2油温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3油面高低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4油污染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5油气泡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2 油管引起的故障分析 |
1.2.1油管漏气引起的故障 |
1.2.2油管接错引起的故障 |
1.2.3油管规格引起的故障 |
1.2.4与油管有关的其他原因引起的故障 |
1.3 密封不良引起的故障分析 |
1.3.1外漏故障 |
1.3.2内漏故障 |
1.3.3其他密封不良故障 |
1.4 系统弹簧引起的故障分析 |
1.5 马达引起的故障分析 |
1.6 材料造成的爬行故障 |
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
2.1 液压材料因素引起的故障归属是智能诊测的基础 |
2.2 几种智能诊断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
3 结束语 |
(2)离心泵的汽蚀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汽蚀现象的产生机理 |
1.1 燃油泵输油系统工作原理 |
1.2 汽蚀现象的产生机理 |
2 汽蚀理论和汽蚀参数 |
2.1 汽蚀理论 |
2.2 汽蚀参数 |
3 离心泵出现汽蚀的常见原因及其危害 |
3.1 汽蚀的原因 |
3.2 离心泵汽蚀的危害 |
3.2.1 汽蚀产生噪声和振动 |
3.2.2 汽蚀降低泵的性能 |
4 提高离心泵抗汽蚀能力的措施 |
4.1 提高离心泵的自身抗汽蚀性能 |
4.1.1 合理改善优化叶轮几何形状整体结构 |
4.1.2 新材料技术大大提高过流汽蚀防护能力 |
4.1.3 叶轮可以采用一种抗压和汽蚀铸铁材料 |
4.2 优化离心泵安装、使用和运行参数 |
4.3 CFD技术改善离心泵汽蚀性能 |
5 处理汽蚀问题实例 |
6 结语 |
(3)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落差管段不满流现象研究现状 |
1.2.2 泵特性及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管道优化运行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水击基本理论及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输油管道系统运行特性及不满流应对控制 |
2.1 管道基本运行情况 |
2.2 原油物性测定及分析 |
2.2.1 测定方法 |
2.2.2 结果分析 |
2.3 管道热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3.1 热力分析理论模型 |
2.3.2 热力分析模型修正 |
2.4 管道水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4.1 水力分析理论模型 |
2.4.2 水力分析模型修正 |
2.5 不满流工况分析与应对控制 |
2.5.1 翻越点位置确定 |
2.5.2 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 |
2.5.3 不满流控制智能集成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油管道系统能效评价及节能技术应用 |
3.1 管道系统节能重点单元识别 |
3.2 输油泵特性曲线 |
3.2.1 泵扬程与效率特性方程 |
3.2.2 数据来源及筛选 |
3.2.3 泵出厂特性曲线回归 |
3.2.4 泵实际特性曲线校正 |
3.3 输油泵机组能耗监测 |
3.3.1 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
3.3.2 节能监测实例分析 |
3.4 输油泵机组多指标综合用能评价 |
3.4.1 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 |
3.4.2 熵权-灰色关联法综合评价模型 |
3.4.3 实例分析 |
3.5 输油泵机组节能技术措施 |
3.5.1 存在问题 |
3.5.2 节能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系统优化运行模型求解与应用 |
4.1 最优化算法 |
4.1.1 动态规划算法 |
4.1.2 动态规划模型 |
4.2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
4.2.1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2.2 最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
4.3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软件 |
4.3.1 软件编制环境与主界面 |
4.3.2 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 |
4.3.3 中哈管道稳态运行优化模块 |
4.4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方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油管道系统水击工况分析与超前保护策略 |
5.1 水击工况产生原因及过程描述 |
5.2 水击工况压力与波速计算公式 |
5.3 水击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3.1 管道系统仿真计算模型 |
5.3.2 管道水击工况分析选取 |
5.3.3 事故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 |
5.4 再启动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控制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ECMO简介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虚拟仪器 |
1.4.1 虚拟仪器简介 |
1.4.2 虚拟仪器的发展历史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基础研究 |
2.1 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组成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传动结构的计算 |
2.2.1 参数要求 |
2.2.2 输入功率与转矩计算 |
2.3 基于MAXWELL的传动结构仿真 |
2.3.1 基于MAXWELL的2D仿真 |
2.3.2 基于MAXWELL的3D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与硬件设计 |
3.1 现有系统对比分析 |
3.2 控制系统的设计框图 |
3.3 硬件配置需求 |
3.3.1 电机转速控制 |
3.3.2 电机转速监测 |
3.3.4 进出口压强监测 |
3.3.5 流量监测 |
3.3.6 电机温度监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4.1 开发平台介绍 |
4.1.1 开发环境介绍 |
4.1.2 LabVIEW平台介绍 |
4.2 数据采集卡的性能与配置 |
4.2.1 数据采集卡的性能 |
4.2.2 信号采集卡的配置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4.3.1 PWM信号的产生 |
4.3.2 模拟信号的采集 |
4.3.3 信号的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血泵流体特性试验与可靠性试验分析 |
5.1 流体特性试验 |
5.1.1 试验器材配置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过程 |
5.1.4 试验结果 |
5.2 可靠性试验 |
5.2.1 试验器材配置 |
5.2.2 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啮合齿轮泵理论分析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性能要求分析与解决措施 |
2.3 齿轮齿廓方程建立 |
2.4 外啮合齿轮泵基本参数的设计 |
2.4.1 外齿轮泵的排量计算 |
2.4.2 齿轮的设计 |
2.4.3 齿轮的齿形修正 |
2.5 齿轮啮合最大接触应力研究 |
2.6 浮动轴套的结构设计 |
2.6.1 卸荷槽的设计 |
2.6.2 减轻径向力的措施 |
2.6.3 改善轴承润滑的措施 |
2.7 静力学仿真分析 |
2.7.1 仅受驱动力作用下的齿轮静力学分析 |
2.7.2 径向力作用下的齿轮及泵体静力学分析 |
2.7.3 轴向力作用下的齿轮静力学分析 |
2.7.4 齿轮模态分析 |
2.7.5 泵体零件质量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啮合齿轮泵泄漏及摩擦副分析 |
3.1 引言 |
3.2 齿轮啮合摩擦副 |
3.3 径向泄漏与径向摩擦副研究 |
3.3.1 齿轮泵的扫膛跑合 |
3.3.2 径向最优间隙 |
3.4 轴向泄漏与端面摩擦副研究 |
3.4.1 轴向最优间隙 |
3.4.2 齿轮端面与浮动轴套摩擦副摩擦磨损试验 |
3.5 齿轮轴与轴承摩擦状态研究 |
3.5.1 轴承类型的选取 |
3.5.2 滑动轴承承载能力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齿轮泵流场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流场模型建立 |
4.3 泵内流场仿真分析 |
4.3.1 进油口尺寸对流场的影响 |
4.3.2 轴向泄漏对流场的影响 |
4.3.3 转速对流场对流场的影响 |
4.3.4 出口压力对流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外啮合齿轮泵零件加工制造 |
5.3 试验台设计与搭建 |
5.3.1 机械系统 |
5.3.2 数据采集系统 |
5.4 性能试验 |
5.4.1 效率试验 |
5.4.2 其他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VVER机组主给水泵安装工序及振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VVER核电站常规岛给水系统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振动检测设备及方法 |
2.1 检验、检测设备 |
2.1.1 给水系统安装检验设备 |
2.1.2 给水系统振动治理试验设备 |
2.2 检测、研究方法 |
2.2.1 管道安装检验 |
2.2.2 主给水泵安装检验方法 |
2.2.3 振动、位移监测方法 |
第三章 主给水泵安装方案 |
3.1 主给水泵安装方案 |
3.1.1 工程概况 |
3.1.2 主给水泵安装难点 |
3.1.3 主要作业程序 |
3.1.4 施工工器具选择 |
3.1.5 主要作业程序检查控制的要点 |
3.1.6 质量因素控制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给水泵振动分析 |
4.1 主给水泵设备布置 |
4.2 主给水泵振动超标问题描述 |
4.3 再循环管道水封试验 |
4.4 模态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给水泵减振与管网改进措施 |
5.1 管网改进措施 |
5.2 主给水泵减振措施 |
5.3 其它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实验井测振的潜油电泵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潜油电泵机组系统概述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井下参数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3.2 潜油电泵机组状态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3 旋转机械的振动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方案设计及实现 |
2.1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2.1 核心芯片的选取及外围电路设计 |
2.2.2 稳压电路设计 |
2.2.3 井下振动及温度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2.2.4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2.3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潜油电泵振动与流量关系研究 |
3.1 电泵的振动与流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
3.2 基于有效值的振动与流量关系分析 |
3.2.1 不同测试维度的振动与流量关系分析 |
3.2.2 不同测试位置的振动与流量关系分析 |
3.2.3 不同额定流量泵的振动与流量关系分析 |
3.3 基于频谱的振动与流量关系分析 |
3.3.1 CZT变换的频域分析方法介绍 |
3.3.2 不同流量下的振动频域特性分析 |
3.3.3 不同测试位置的振动频域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潜油电泵振动稳定性分析 |
4.1 潜油电泵偏磨时的振动特性分析 |
4.2 振动信号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介绍 |
4.2.1 时域方法介绍 |
4.2.2 滑动叠加平均法求取窗信号 |
4.2.3 基于平移窗信号自相关分析方法 |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实测数据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软件设计的整体架构 |
5.2 潜油电泵机组性能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
5.2.1 潜油电机性能实验历史数据界面设计 |
5.2.2 潜油电泵性能实验历史数据界面设计 |
5.3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温度数据分析界面设计 |
5.3.1 不同测试位置的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
5.3.2 基于有理函数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函数 |
5.3.3 温度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
5.4 井下振动采集系统振动数据分析界面设计 |
5.4.1 振动信号时域分析界面设计 |
5.4.2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大排量高压往复泵监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油田注水系统概况 |
1.2.1 国内外恒压注水系统工作效率分析 |
1.2.2 注水系统高压往复泵的使用 |
1.3 注水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注水系统能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注水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系统数学模型 |
2.1 恒压注水特性分析与节能原理 |
2.1.1 恒压注水特性分析 |
2.1.2 恒压注水节能原理 |
2.2 恒压注水变频调速技术 |
2.2.1 恒压注水变频调速条件与方法 |
2.2.2 恒压注水变频调速工作原理 |
2.3 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3.1 电动机数学模型 |
2.3.2 注水管网、变频器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算法设计 |
3.1 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系统任务及特点 |
3.2 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算法选择 |
3.3 高压往复泵恒压注水控制算法设计 |
3.3.1 模糊增益调整PID控制器原理 |
3.3.2 模糊增益调整PID算法设计 |
3.4 恒压注水系统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
3.4.1 控制算法仿真结构设计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工业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排量高压往复泵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
4.1 往复泵智能监控技术要求及总体方案 |
4.1.1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监控参数 |
4.1.3 监控系统I/O点数统计 |
4.1.4 监控系统总体目标与方案 |
4.2 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下位机开发 |
4.2.1 监控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
4.2.2 泵体接杆、柱塞脱扣监控方案 |
4.2.3 视频与声光报警系统设计 |
4.2.4 注水系统下位机程序设计 |
4.3 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上位机开发 |
4.3.1 监控系统上位机设计思路 |
4.3.2 人机交互控制界面设计 |
4.4 智能监控系统通信研究 |
4.4.1 主、从PLC间通信设计 |
4.4.2 PC机与主PLC之间的通信设计 |
4.4.3 注水系统智能监控主界面WEB发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9)深井泵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深井泵结构 |
3 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
3.1 流量不足 |
3.2 电流过高 |
3.3 振动偏大 |
(1)径向轴承问题 |
(2)传动轴弯曲变形 |
(3)动静间隙问题 |
(4)外部因素 |
3.4 填料函处泄露 |
3.5 逆止器碰撞声音过大 |
4 结语 |
(10)乳化液泵的可靠性分析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述 |
1.2.1 机械可靠性研究发展概述 |
1.2.2 液压可靠性发展概述 |
1.2.3 乳化液泵的维修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乳化液泵可靠性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可靠性基本概念 |
2.1.1 可靠性的定义 |
2.1.2 可靠性分类 |
2.2 可靠性主要度量指标 |
2.3 可靠性分析方法 |
2.4 乳化液泵故障特性及分布规律 |
2.4.1 乳化液泵的故障特性 |
2.4.2 乳化液泵故障率曲线 |
2.4.3 故障率分布规律 |
2.5 非独立同分布的样本可靠性分析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乳化液泵的可靠性分析 |
3.1 BRW400/31.5 型乳化液泵可靠性分析 |
3.1.1 乳化液泵的故障数据统计 |
3.1.2 可靠性分析 |
3.2 乳化液泵的常见故障及防治措施 |
3.2.1 滑块失效 |
3.2.2 曲轴故障 |
3.2.3 吸排液阀损坏 |
3.2.4 柱塞磨损 |
3.2.5 缸套组件损坏 |
3.2.6 泄漏 |
3.2.7 噪声 |
3.2.8 乳化液泵发热 |
3.3 乳化液泵使用条件对其可靠性的影响 |
3.3.1 曲轴转速的影响 |
3.3.2 润滑油的影响 |
3.3.3 使用环境的影响 |
3.3.4 人为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化液泵使用和维护管理 |
4.1 乳化液泵的使用 |
4.2 乳化液泵的维护和保养 |
4.2.1 注重润滑油的选择和防止润滑油失效 |
4.2.2 加强养护防止零部件失效 |
4.2.3 其它维护事项 |
4.3 乳化液泵操作和维护维修人员的管理 |
4.3.1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责任心的建立 |
4.3.2 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
4.3.3 严格监督维护人员的工作 |
4.3.4 加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
4.3.5 制定合理的维护维修制度 |
4.4 本章小结 |
5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
5.1 乳化液泵维修方式的改变 |
5.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 |
5.3 乳化液泵维修周期的优化 |
5.3.1 根据维修经验和检测状态合理优化维修周期 |
5.3.2 根据维修费用优化维修周期 |
5.3.3 根据主要零部件的允许磨损时间制定维修周期 |
5.3.4 大修时间的掌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防止Ⅰ号泵泵体损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J]. 苏安良. 南方农机, 2022(02)
- [2]离心泵的汽蚀及预防措施[J]. 钟亮,戚得新,周豪.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3)
- [3]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D]. 杨金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体外离心式磁悬浮血泵的控制与试验研究[D]. 赵思鹏. 山东大学, 2020(11)
- [5]微小型外啮合齿轮泵的研制[D]. 车明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VVER机组主给水泵安装工序及振动问题研究[D]. 张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基于实验井测振的潜油电泵振动特性研究[D]. 周凯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大排量高压往复泵监控系统研发[D]. 李凯.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4)
- [9]深井泵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综述[J]. 杨颖,何峰,杨长乐,陈钢,秦磊.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6(04)
- [10]乳化液泵的可靠性分析及管理研究[D]. 李风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