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型电路改造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平滑度的原理与设计

复旦型电路改造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平滑度的原理与设计

一、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兆经[1](1983)在《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数控线切割机问世以来,数控部分采用复旦型逻辑电路,尽管各厂家生产的型号和规格逐年不同,但该数控电路至今仍被采用。该电路的控制精度为±1μ,有间隙补偿后的控制精度降低到±2μ以上;而它的加工范围只有最大加工圆弧半径的一半。为了适应数控线切割机向中大型和高精度方向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数控电路逻辑功能——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改革复旦电路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式,使加工范围扩大1倍,使精度(包括间隙补偿时)提高到1μ,同时提高了圆弧或斜线加工表面光洁度,使最大加工效率达到原来的21/2倍。全文包括:1.对“复旦”加工范围和控制精度的分析;2.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途径;3.运算和进给方式的选择;4.逻辑电路设计;5.加工举例。

王兆经[2](1983)在《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数控线切割机问世以来,数控部分采用复旦型逻辑电路, 尽管各厂家生产的型号和规格逐年不同,但该数控电路至今仍被采用。该电路的控制精度为±1μ,有间隙补偿后的控制精度降低刭±2 μ以上;而它的加工范围只有最大加工园弧半径的一半。为了适应数控线切割机向中大型和高精度方向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数控电路逻辑功能——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改革复旦电路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式,使加工范围扩大1倍, 使精度(包括间隙补偿时)提两到1μ,同时提高了园弧或斜线加工表面光洁度,使最大加工效率达到原来的21/2倍。全文包括一.对“复旦”加工范围和控制精度的分析; 二.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途径; 三.运算和进给方式的选择; 四.逻辑电路设计; 五.加工举例。

岳翃[3](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陈根余[4](2006)在《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青铜金刚石砂轮具有异常优良的磨削性能,在难加工材料的磨削、精密磨削、高效磨削和磨削自动化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由于砂轮制造问题得以突破及陶瓷、玻璃等难加工材料应用增多,青铜金刚石砂轮应用急剧增加。由于金刚石硬度极高,传统的单一的“硬碰硬”修整方法不适应青铜金刚石砂轮的修整,严重影响了其优良磨削性能的充分发挥。青铜金刚石砂轮的修整是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和数控精密磨床中迄今未完全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青铜金刚石砂轮修整问题的修整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目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从青铜金刚石修整的本质出发,指出关键问题是:找到能有效直接微米级去除金刚石的方法;能实现选择性去除,能有效、高效提高修整精度;同时能突破传统概念,既能整形又同时实现修锐。传统的基于力和电的方法不能有效直接去除金刚石,较理想的方法是基于微区热作用的激光烧蚀微细加工激光修整。笔者从理论和试验上全面开展了研究。首先,提出声光调Q脉冲激光以其单脉冲功率密度高、脉宽窄、占空比小、易于控制等特点,是青铜金刚石砂轮修整的合适光源。自行试制了一台声光调Q Nd:YAG激光器,通过测量,该激光器输出的最大平均功率可达100W,最小脉宽约为170 ns,重复频率0.550kHz。其次,为了寻找合适的烧蚀去除金刚石磨粒和结合剂的激光参数,使得烧蚀后磨粒无微裂纹,变质层浅,烧蚀后仍具有良好的磨削性能,修整后可得到良好地形地貌,分别进行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结合剂和金刚石磨粒及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理论和试验研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在不同脉宽情况下青铜结合剂与金刚石磨粒单脉冲激光烧蚀功率密度阈值。表明声光调Q脉冲激光可有效去除金刚石和青铜,建立了脉冲激光烧蚀单晶金刚石颗粒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脉冲激光的脉宽和占空比是影响变质层厚度和表面微裂纹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通过试验,找到了合适的激光烧蚀参数。针对砂轮,建立了二维几何和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手段模拟烧蚀去除时情况,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当激光功率密度在1.41×107 W/cm2~2.85×108 W/cm2(f=1kHz)时,只可进行修锐;而当激光平功率密度达到2.85×108 W/cm2(f=1kHz)后,可进行整形,并可实现整形和修锐的合二为一。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了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的机理是在短脉冲高功率密度激光作用下,大部分能量用于气化去除材料,主要是通过浅层气化机制实现材料烧蚀去除。随后,针对目前尚无有效和高效纠正青铜金刚石砂轮圆跳动误差的方法,本文采用激光径向辐照,基于光学三角测量方法,测量光源与加工光源合二为一,研制了闭环控制电路控制脉冲激光,在线检测待加工表面相对于指定位置的偏移,当测量信号表明被测点高于预定位置时,发出巨脉冲激光对该点进行微量烧蚀,否则不发出巨脉冲激光,从而进行选择性烧蚀,可快速消除砂轮较大的圆跳动误差,达到10μm左右精度。试验证实激光整形同时可实现修锐。进一步研究了激光-机械复合精密修整技术,该技术适合于磨粒尺寸较大的青铜金刚石砂轮精密修整。最后,为了检验激光的修整效果和激光参数对修整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磨削氧化铝陶瓷磨削力和工件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表明合适的激光和工艺参数修整后,可进行有效磨削。并且激光修整法优于碳化硅滚轮修整法修整效果。本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采用声光调Q YAG脉冲激光径向辐照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实现金刚石磨粒的无损伤微量去除,为实现青铜金刚石砂轮精密修整奠定基础;2、突破传统概念,打破目前超硬磨料砂轮整形和修锐要分两道工序进行的模式。实现整形与修锐同时进行,两道工序合二为一;3、创造性地将光学三角测量及闭环控制系统与激光修整装置集成,自行研制了闭环测控系统;4、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选择合理的激光、运动参数,闭环控制激光径向辐照,实现了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精密修整;验证了激光修整后的砂轮的磨削性能。

何洁[5](2019)在《中职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现场生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教育大多仍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先进行课堂讲授、再进行实验、实习,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本项目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状况,以数控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为例,通过模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不仅可以获得成就感,还能提高学习兴趣,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现场工作,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的矛盾。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项目教学研究,未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法研究。同时对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亟待改革。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对《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的项目教学进行系统性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其中项目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部分。本项目内容中的原始模型为小型台虎钳,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在保留台虎钳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对台虎钳结构进行简化改装,改装后的台虎钳主要包含七个零件,形成七个独立的子项目,且子项目中的知识存在联系,学生通过完成各个子项目的工作任务掌握数控铣削编程指令知识和加工技能。按照设计的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将项目应用到《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7级数控专业1、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项目教学实验。项目教学实验包括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测验,选取前测成绩较低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在该班实施项目教学法,实验后测用《学生课程学习评价表》对两班学生进行评价。再收集、整理实验前后测数据,用EpiData、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职《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可行的。应用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职业素养都得到了较为明显地提升。

王鹏飞[6](2014)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越来越展示出其无所不在的特征,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设备,因此,集成电路被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动力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集成电路不仅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同时也会起到很明显的辐射效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集成电路产业1元的产值可以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产值,带来1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首先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其发展程度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工业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影响和推动了-系列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建立在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这就使得集成电路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自文件颁布以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着提升。此后十几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1倍,占全球产量近10%,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占全球产业比重达8.6%,已经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从产业链来看,在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步缩小,企业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及技术方面对中国仍然实行禁运政策,使中国对近邻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能与国际领先水平抗衡的国家队尚未形成,致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长期大量依靠进口,国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尚不足20%。集成电路产品高度对外依存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子整机产业以及经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中国要以新的面貌、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追赶和缩短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差距,走上自强、自立、自主地快速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广阔前景正在逐步实现。展望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征程开始之前,需要认真梳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抓住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集成电路产业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中国在全球信息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保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应用相关经济学理论,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在现有集成电路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论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分析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区域布局、商业模式、市场环境、人才激励、国际化等角度提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论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阐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对电子信息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与信息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客观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链、区域分布等角度评价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了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论文研究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论文重点从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国际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客观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分别从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以及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在全面分析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集成电路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等。

关云平[7](2014)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论述1920—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区分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来说,汽车是一种舶来品,192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自造汽车。在1949年之前,尽管中国未能发展出具有真正制造能力的汽车工业,但已能通过进口部件组装汽车,并形成了相关的零件配制产业,为1949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打下了基础。此外,民国时代中国工程界对自主汽车工业的构想,已经包含了向苏联学习的内容,这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移植苏联技术的汽车工业建设模式打下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汽车工业的创立就成为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的议题。起初,政府曾经制订过利用旧中国遗产发展汽车工业的计划,不久之后,随着苏联援华的展开,苏联对中国建设汽车工业的援助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较利用旧中国遗产为优,故旧方案被废止,代之以全面移植苏联体系的新方案,创立了一汽。一汽的建设可以被称为“苏式体系移植模式”。此后,在被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出于备战的目的创立了重庆重型汽车厂、二汽等企业。在二汽等企业的创办过程中,一汽起到了“包建”的作用,所以二汽的发展模式又可以称为“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与“苏式体系移植模式”和“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不同,以上海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并非直接由苏联大规模转移现代技术而来,而是以民国时代汽车修配业的基础嫁接现代技术而成。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该模式体现为渐进演化,而非整体转移。在1978年之前,上海汽车工业研制了三轮汽车、凤凰牌(上海牌)轿车、载重卡车等各种产品,最典型地展示了“土洋结合”技术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失败。除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一汽、二汽外,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区都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大跃进和“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大江南北,形成地理分布上的散布型格局。而这种“遍地开花”也直接造成此后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结构性弊病,负面影响至今犹在。但从另一方面说,尽管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汽车工业“遍地开花”,其发展模式却相对简单,绝大部分为本土渐进演化模式,一小部分为兼具本土渐进演化色彩的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本文表明,尽管国家对于汽车工业这一新兴产业采取了推动政策,但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各种模式恰恰与人口众多、购买力低下的国情相契合,故政策上以载重车和军车而非轿车为发展重点,是符合中国当时的资源比较优势的,并未出现日韩式赶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实际上的比较优势战略,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最重要的轿车制造业实质上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加之计划经济抑制了市场发育,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轿车根本无发展空间,遂导致中国汽车工业错失了最佳发展时机。因此,1978年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发展模式虽广受诟病,但实际上反而体现了政府发展汽车工业的更强烈的意志,而合资发展模式对于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在此前的历史模式中已然存在。

张程[8](2017)在《“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文中研究表明"超声波化"运动是"大跃进"期间发生的以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运动。论文把这场运动做为反映"大跃进"期间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技术史、政策史、技术与社会等角度开展了专题研究。论文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梳理了 1950年代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大跃进"给推广工作带来的变化。第二,系统梳理了"超声波化"运动从发端到兴起的过程,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大致估算了运动的规模,介绍了运动期间保密范围过宽的情况并分析了原因。第三,以典型案例方式分领域、分部门的考察了运动开展情况,并分析了这些领域和部门中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最后,介绍了运动期间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的主要种类,分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总体上评价了土超声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多角度地系统总结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了运动期间非理性行为存在的思想根源,考察了运动在生产、技术推广、科学研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表现。

刘颖[9](2019)在《风力驱动器叶轮轴的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变得愈发广泛,数控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数控装备使全球造业发生很多颠覆性的变化。数控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侧面反映这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依托于数控加工技术。传统的机加工作从设计机械零部件图纸开始,根据图纸设计合理的工序和工步,这个步骤需要耗费大量的智力和时间,极大的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原来的图纸分析、工序和工步的设计都由计算机来完成,这样比传统机械加工制造过程更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为出错的机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零件质量。现今,有许多机器使用叶轮来传递能量,例如发动机的叶轮、汽轮机的叶轮、风机的叶轮和压缩机的叶轮等。这些机器中的叶轮为便于输出扭矩,一般与短轴结合设计,结合后的零件被称为叶轮轴。叶轮轴作为这些机器的重要部件,它的加工精度对机器的空气动力性能和机械功率的转换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因此,研究叶轮轴的加工工艺对提高机器的使用性能存在着重大意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常见设备,它主要由轮毂、风轮、风力驱动器、发电机等构成。本论文研究的叶轮轴是风力驱动器的关键件。叶轮轴的加工方式属于三轴数控加工,通过对叶轮轴图纸的分析,可以明确叶轮轴的结构以及参数要求,辅以CAD/CAM技术,对叶轮轴进行模拟造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工序和工步,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和机床夹具,在自动编程的辅助下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鉴于叶轮轴的加工需求,拟利用CAXA制造工程师和UGNX的程序功能,并按照实际加工条件,选择使用数控车床CKD6150A和数控铣床AVL650e,数控系统分别选用华中818A型系统和华中818B型系统。本论文在深入研究参数化设计思想及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叶轮轴的加工工艺路线,提高叶轮轴加工精度。针对研究内容,要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如下:1、分析零件图,选择合理工艺,最优刀具加工路径,满足技术要求和时长。2、加工准备及工艺文件的编制。3、对叶轮轴进行了数学建模的优化设计,建立三维实体叶轮轴参数化模型,在CIMCOE软件的模块中编写一个叶轮轴优化设计程序。4、叶轮轴在UG的模块下完成刀具运动仿真。5、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分析叶轮轴叶片受力情况。6、选择合适刀具材料、装夹方式、切削用量,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加工精度。7、建立以最低生产成本和最高生产率的双目标优化函数。

蔡盈芳[10](2011)在《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根据当前我国在知识管理领域和知识工程领域对知识表示、获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于当前我国航空工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和知识管理现状,研究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Aviation Product Lifecycle Knowledge Base简称APLKB)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APLKB的框架、内容和功能等进行了论述,就APLKB中知识的表示、获取、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知识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有关理论为基础,针对航空产品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理论,对该理论的主要体系框架进行了设计,明确APLKB定位、特征和功能。(2)在研究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分类的来源原则和主题原则,运用上述原则设计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内容框架模型和主题框架模型。(3)对APLKB中知识表示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分析几种知识表示技术的优缺点,其中特别对本体用于知识表示的优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就如何利用本体进行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表示进行了论证。设计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的本体表示模型,提出了基于四层架构的航空产品知识表示法。(4)对航空领域本体构建理论进行研究,利用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方法,提出了基于《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零件明细表的航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该本体构建方法领域专家参与少,效率高。利用该方法构建了典型的航空领域本体。在本体语义映射算法中返回语义关系而非相似性系数。(5)知识获取一直是知识管理的瓶颈,本文对APLKB中的知识获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于规则的文本挖掘算法的改进,提出了以企业业务系统数据为来源的基于多层规则和文本挖掘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并对知识获取技术中的语义标注进行了改进。(6)对APLKB中知识检索利用进行了研究。即如何通过本体论的运用,检索出知识库的知识,实现航空产品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与制造。论述了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的原理,重点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和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进行系统论述,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中的实例检索技术算法进行改进,并根据经验,总结了基于实例的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方法。为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设计了某航空某研究所的航空产品知识库系统软件原型。

二、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一、石碑文学说
        二、哥特体学说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二、装饰艺术风格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三、传统装饰图案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一、字样的来源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一、字面率测试
        二、字体灰度测试
        三、横竖比
        四、重心位置
        五、中宫位置
        六、阅读速度分析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超硬磨料砂轮及其修整概述
        1.1.1 超硬磨料砂轮的分类和特点
        1.1.2 超硬磨料砂轮修整方法
        1.1.3 青铜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应用和修整
    1.2 激光加工概述
    1.3 国内外激光修整砂轮研究现状
        1.3.1 激光修整的特点
        1.3.2 激光修整砂轮的研究现状
        1.3.3 现阶段激光修整砂轮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声光调Q Nd:YAG 激光器试制
    2.1 声光调 Q Nd:YAG 激光器原理与试制
        2.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2.1.2 Nd:YAG 激光棒
        2.1.3 连续氪灯
        2.1.4 聚光腔
        2.1.5 冷却系统
        2.1.6 声光调 Q 开关
        2.1.7 光学谐振腔
        2.1.8 声光调 Q Nd:YAG 激光器的总装和调试
    2.2 声光调Q Nd:YAG 激光器测试
        2.2.1 激光平均功率的测量
        2.2.2 聚焦光斑的测量
        2.2.3 脉宽的测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结合剂与金刚石磨粒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3.1 单脉冲激光烧蚀试验装置
    3.2 单脉冲激光烧蚀功率密度阈值理论计算
    3.3 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结合剂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参数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单脉冲烧蚀金刚石磨粒及其变质层与微裂纹数值分析
        3.4.1 金刚石磨粒物理性质
        3.4.2 单脉冲烧蚀金刚石磨粒数值模拟计算
    3.5 单脉冲激光烧蚀金刚石磨粒试验与分析
        3.5.1 激光烧蚀金刚石磨粒功率密度阈值的确定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光调Q 脉冲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的数学模型和机理分析
    4.1 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的数学模型
        4.1.1 假设条件
        4.1.2 二维瞬态传热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4.1.3 求解方法
        4.1.4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差分方程
    4.2 激光烧蚀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4.2.1 MATLAB 软件简介
        4.2.2 烧蚀数学模型模拟分析和计算方法
        4.2.3 求解结果及讨论
    4.3 激光修整砂轮机理分析
        4.3.1 激光烧蚀原理
        4.3.2 激光修整砂轮的可行性
        4.3.3 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闭环测控系统研制
    5.1 测控系统结构和基本原理
    5.2 检测原理与设计
        5.2.1 位置传感器
        5.2.2 三角测量原理
        5.2.3 三角测量装置
    5.3 测控系统分析
        5.3.1 控制原理
        5.3.2 系统实时性分析
    5.4 控制电路设计
        5.4.1 滤波电路
        5.4.2 放大电路
        5.4.3 非线性校正
        5.4.4 输出电压幅值调整
        5.4.5 电压比较、输出
        5.4.6 控制脉冲对声光调Q 电源巨脉冲输出的控制
        5.4.7 系统抗干扰处理
        5.4.8 电路调试、制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光修整试验与精密修整技术研究
    6.1 试验条件
        6.1.1 试验装置
        6.1.2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内容和步骤
        6.2.3 试验参数的确定
    6.3 声光调Q Nd:YAG 脉冲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试验结果分析
        6.3.1 机械法修整结果
        6.3.2 激光修锐结果
        6.3.3 激光修整结果
        6.3.4 激光修整和机械法整形复合修整的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测试
    7.1 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磨削力试验
        7.1.1 磨削力及其测量概述
        7.1.2 试验装置和条件
        7.1.3 试验方案
        7.1.4 试验结果分析
    7.2 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磨削试件表面粗糙度试验
        7.2.1 表面粗糙度概述
        7.2.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7.2.3 试件表面粗糙度测试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附录 E (程序部分源代码)
致谢

(5)中职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1.1.2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1.1.3 项目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项目”的内涵
        2.1.2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2.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2.2.1 以项目构建知识网络
        2.2.2 以成果激发学习动力
        2.2.3 教学情境真实而开放
        2.2.4 教学目标注重过程传授
        2.2.5 学习方式自主又协作
    2.3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流程
        2.3.1 项目学习目标的提出
        2.3.2 项目主题与内容的确定
        2.3.3 任务与实施方案的设计
        2.3.4 项目的实施
        2.3.5 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分享
        2.3.6 项目教学的评估和反思
    2.4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4.1 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2.4.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4.3 多元智能理论
3 中职《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5 调查结论
        3.5.1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5.2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4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4.1 项目教学法设计理念与原则
        4.1.1 设计理念
        4.1.2 设计原则
    4.2 基于《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
        4.2.1 项目设计的依据
        4.2.2 项目类型的选择
        4.2.3 项目选取与改造
        4.2.4 项目修正与分解
        4.2.5 项目内容的确定
    4.3 项目教学实施计划
        4.3.1 项目活动学习方案的设计
        4.3.2 项目教学实施条件的准备
    4.4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5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5.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5.1.1 客观性原则
        5.1.2 操作性原则
        5.1.3 可行性原则
    5.2 实验目的
    5.3 实验假设
    5.4 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5.4.1 实验对象
        5.4.2 实验设计模式的选择
        5.4.3 实验变量的控制
    5.5 实验准备阶段
        5.5.1 实验组织的准备
        5.5.2 实验场所和物资的准备
        5.5.3 实验测验工具的准备
    5.6 实验实施阶段
        5.6.1 实验实施步骤
        5.6.2 实验过程的调控及资料的收集
        5.6.3 实验数据的处理
    5.7 实验总结阶段
        5.7.1 考试答卷情况的分析
        5.7.2 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5.7.3 铣削加工能力的分析
        5.7.4 项目评价分析
        5.7.5 实施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
        6.1.2 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
    6.2 展望
        6.2.1 优化项目
        6.2.2 开发项目式教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第一节 集成电路
        一、集成电路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技术
        三、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四、集成电路分类
    第二节 集成电路产业
        一、集成电路产业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产业的特征
        三、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状况
    第三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三、集成电路产业对国防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趋势
        三、集成电路产业芯片、整机联动的发展趋势
        四、集成电路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发展趋势
        五、集成电路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共服务现状
        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现状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
        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二、集成电路制造产业
        三、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
        四、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产业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一、环渤海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三、珠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四、西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严重依赖进口
        二、缺乏高端领军企业
        三、工艺水平差距较大
        四、基础技术积累不足
        五、配套技术发展滞后
        六、产业布局尚需优化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政策支持不能持续
        四、商业模式创新不够
        五、资本投入运作欠缺
第四章 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 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宏观环境
        二、市场环境
        三、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国家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五、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
        三、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
        四、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
第六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一、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助力
        二、产业发展新的突破需要更强力的政策扶持
    第二节 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是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源泉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节 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一、资源整合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节 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
        一、集成电路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二、增强区域聚焦,强化产业协同
    第五节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市场多元化与服务化趋势提供新契机
        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第六节 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
        一、改善产业投融资环境,增强市场活力
        二、引导市场规范运作,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第七节 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
        一、国际竞争需要一流的高端人才
        二、健全激励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第八节 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一、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形成产业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7)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前史
    二、理论平议
    三、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构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第一节 近代中国创立汽车工业的构想
        一、创立汽车工业构想的历史脉络
        二、民国工程界鼓吹创立汽车工业的动因
        三、各种构想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一、近代中国创办汽车工业的计划与实践
        二、近代中国汽车修理业与配件制造业的兴起
    小结
第二章 苏式体系移植模式:一汽的创建与成长
    第一节 自主创建汽车工业的方案
        一、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的成立
        二、《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述论
    第二节 苏联对华援助与一汽的创立
        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创立
        二、一汽对苏联技术体系的移植
        三、一汽建成初期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一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运营
        一、外部因素对一汽早期发展的影响
        二、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发展绩效
        三、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产品研发
    小结
第三章 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二汽的创建
    第一节 自行设计汽车厂的最初尝试
        一、援建古巴汽车配件厂的流产
        二、自主建设重庆重型汽车厂
    第二节 苏式体系本土化与二汽的创建
        一、二汽的早期创建计划及其夭折
        二、二汽的正式上马及其选址问题
        三、二汽建设与苏式体系的本土化
    第三节 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发展
        一、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生产状况
        二、文化大革命对二汽的冲击
    小结
第四章 渐进演化模式: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渐进演化
        一、建国初期上海汽车修配业的改造
        二、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土洋结合”
        一、中国汽车工业“土洋结合”运动的兴起
        二、上海汽车工业“土洋结合”技术模式概观
    第三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产品研发
        一、三轮汽车研发:“土洋结合”的典范
        二、轿车研发:“土洋结合”的不完全成功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散布型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的“遍地开花”
        一、大跃进时期的“遍地开花”
        二、“三五”期间的“遍地开花”
    第二节 几处略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基地
        一、起步较早的南京汽车工业
        二、北京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三、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分散发展
    小结
结论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启示
    一、国家嵌入产业的演化路径
    二、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发展
    三、比较优势战略而非赶超道路
    四、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8)“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50年代超声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科学规划中的超声技术推广
        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中的超声技术引进
        三、超声技术的科普宣传
    第二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果
        一、国产超声设备的制造
        二、超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大跃进"前期超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变化
        一、跃进式的超声研究和应用规划
        二、"技术革新"运动与群众自制超声设备
    小结
第二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发明与北京市的推广活动
        一、北京市化工局的超声应用规划
        二、兴华染料厂发明土超声波发生器
        三、对机织印染厂和兴华染料厂制造的超声发生器的分析
        四、北京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和"新发现"的出现
        五、北京市委举办超声应用成果展览会
        六、从落后到先进的机织印染厂
    第二节 上海市推广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活动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传入上海
        二、上海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
    第三节 中央和各部委对推广活动的推动
        一、北京、上海的两份报告与中央的批示
        二、国家各部委对"超声波化"运动的推动
    第四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和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一、"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
        二、"超声波化"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小结
第三章 工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化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化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化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冶金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冶金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冶金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机械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陕西、江苏、吉林、上海等地机械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机械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四节 纺织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纺织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纺织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五节 轻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上海、陕西、四川等地轻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轻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小结
第四章 农业、医疗卫生、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农业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医疗卫生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医疗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三、卫生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吉林分院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科研机构在运动期间的重大"发现"
    小结
第五章 运动期间的土超声器与"超声理论"研究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和典型分析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
        二、对若干典型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分析
    第二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
        一、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性能的综合分析
        二、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所起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 运动期间的"超声理论"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超声波对物质作用的机理探讨报告》
        二、中国科学院《关于超声波应用问题的报告》
        三、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0年年会会议纪要
    小结
第六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失败原因与影响
    第一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
    第二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失败原因
        一、技术推广政策失误
        二、群众运动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三、过分依靠"以土为主"方法
        四、所追求的"超声波化"目标过高
        五、如何理解运动期间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影响
        一、"超声波化"运动对生产的影响
        二、"超声波化"运动对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三、"超声波化"运动对科教领域的影响
        四、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风力驱动器叶轮轴的数控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数控加工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叶轮轴的工艺设计分析
    2.1 零件图分析
    2.2 毛坯的选用
    2.3 定位基准的选择
    2.4 机床的选择
    2.5 装夹方案的确定
    2.6 确定工艺路线
    2.7 刀具材料的选择
    2.8 切削用量的选择
    2.9 冷却方式的选择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叶轮轴工艺改进及叶片加工误差分析
    3.1 叶轮轴的工艺问题分析
    3.2 加工方法改进
    3.3 三维模型的建立
    3.4 建立坐标系和刀具轨迹生成
    3.5 数控编程
    3.6 叶轮轴车序手动编程
    3.7 叶轮轴铣序自动编程
    3.8 叶片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叶轮轴的结构静力学分析及霍尔测速实验
    4.1 静力学分析软件
    4.2 不同加工工艺的静力学分析过程
    4.3 叶轮轴强度的静力学分析
    4.4 霍尔元件测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叶轮轴叶片数控加工数学模型与优化
    5.1 确定优化设计变量
    5.2 建立目标函数
    5.3 约束条件
    5.4 数控铣削叶轮轴叶片切削用量优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1.2.2 航空工业信息化发展
        1.2.3 航空工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
        1.2.4 航空工业知识管理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1.4.2 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5.4 论文的创新点
        1.5.5 重要概念的界定
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框架
    2.1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2.1.1 知识工程
        2.1.2 知识管理
        2.1.3 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的方向与趋势
    2.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的需求
        2.2.1 航空产品知识内容特点
        2.2.2 航空产品知识表示、存储、获取、利用方式特点
    2.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框架(APLKB)
        2.3.1 APLKB的体系结构
        2.3.2 APLKB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2.4 本章总结
3 航空产品知识分类与建模
    3.1 产品知识分类
        3.1.1 知识分类理论
        3.1.2 产品知识分类
    3.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
        3.2.1 航空产品研制活动模型研究现状
        3.2.2 用于知识内容框架的航空产品研制活动过程模型
    3.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内容框架模型
        3.3.1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分类目的
        3.3.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知识分类
        3.3.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的主题分类
        3.3.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建模
    3.4 本章总结
4 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表示研究
    4.1 航空领域本体理论
        4.1.1 本体概述
        4.1.2 航空领域本体
    4.2 知识表示及本体知识表示技术
        4.2.1 知识表示研究现状
        4.2.2 基于本体的产品知识表示及研究现状
    4.3 航空产品知识表示需求分析
        4.3.1 知识表示方法评估
        4.3.2 航空产品知识库功能需求分析
        4.3.3 本体用于航空产品知识表示的优点
    4.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表示模型
    4.5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的本体表示
        4.5.1 本体层知识表示
        4.5.2 存储层知识表示
        4.5.3 产品结构的知识表示
    4.6 本章总结
5 航空本体构建研究
    5.1 本体构建
        5.1.1 本体构建方法概述
        5.1.2 航空本体构建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5.2 航空产品本体构建方法论
        5.2.1 本体构建方法选择的原则
        5.2.2 基于《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零件表的航空产品本体构建方法
        5.2.3 构建步骤
    5.3 本体映射
        5.3.1 定义
        5.3.2 相似性计算
        5.3.3 映射算法
    5.4 本章总结
6 航空产品知识库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6.1 知识获取
        6.1.1 概述
        6.1.2 研究现状
    6.2 航空产品知识获取过程模型及抽取技术选择
        6.2.1 航空产品知识获取过程模型
        6.2.2 航空产品知识抽取技术选择
    6.3 航空产品知识语义标注技术研究
        6.3.1 概述与有关工作
        6.3.2 基于语义环境的文本型文档语义标注
        6.3.3 图形文档语义标注
    6.4 航空产品知识元理论
        6.4.1 航空产品知识元定义
        6.4.2 航空产品知识元分类
    6.5 航空产品知识抽取技术研究
        6.5.1 基于规则的知识抽取技术
        6.5.2 基于本体和规则的知识抽取技术的改进
    6.6 本章总结
7 航空产品全命周期知识库的知识利用研究
    7.1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
    7.2 基于本体的知识发现与推理
        7.2.1 隶属关系
        7.2.2 概念—实例关系
        7.2.3 实例—实例关系
        7.2.4 抽象隶属关系
        7.2.5 领域本体推理规则的形式化描述
        7.2.6 特殊关系的推理
    7.3 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7.3.1 基于本体和实例的知识重用
        7.3.2 基于本体和相似度检索算法改进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7.3.3 基于本体的快速成型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7.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7.4.1 某研究所情况
        7.4.2 工作方法
        7.4.3 产品知识库构建内容
        7.4.4 系统结构
        7.4.5 APLKBS系统特点
        7.4.6 APLKBS系统原型
    7.5 本章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和展望
附录:某飞机零件高效切削加工实例知识owl语言描述举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J]. 王兆经. 电加工, 1983(05)
  • [2]改革复旦型电路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光洁度的原理与设计[A]. 王兆经. 第四届全国电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3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声光调Q Nd:YAG脉冲激光修整青铜金刚石砂轮机理及技术研究[D]. 陈根余. 湖南大学, 2006(05)
  • [5]中职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为例[D]. 何洁.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D]. 王鹏飞. 武汉大学, 2014(06)
  • [7]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D]. 关云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8]“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D]. 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9]风力驱动器叶轮轴的数控加工工艺研究[D]. 刘颖. 吉林大学, 2019(03)
  • [10]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D]. 蔡盈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复旦型电路改造的初步探索 扩大加工范围、提高精度和平滑度的原理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