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论曹禺《雷雨》主题评论

回到原点——论曹禺《雷雨》主题评论

一、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宁[1](2017)在《“生命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用其一生致力于戏剧演出和话剧创作事业,写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着名的剧作,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诸如周繁漪、陈白露、仇虎等。曹禺的戏剧创作以建国之时为分界,可有较为明显的前后期之分,前期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等,后期作品如《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其后期创作与前期比较,无论在形式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方法、创作思想方面,都有着较为显着的区别,而前期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较后期略胜一筹。正因为此,评论界关于曹禺前期作品的关注远多于后期作品,而他们对其前期话剧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不一而足。究竟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作品真正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似乎从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复杂关系中难以解释清楚。如今,我们作为研究者来解读曹禺,只是为了走近这位大师,与他进行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本文拟从曹禺创作三部话剧的心理切入,分析其创作的原因,探析其创作的心路历程,寻求其剧作的独特性。本文认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创作是剧作家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的过程,话剧的创作是作家内心情感迫切表达的需要,是作家对现实需求的弥补。所以本文以作家创作时的心理为切入点,第一章分析了作家创作前的童年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创伤,作为其激情创作的重要原因,其中具体分为爱的缺席、归属的困惑、精神的压抑三小节,分别从生母离世、父亲形象、青年经历、个人气质等方面论述曹禺创作前苦闷的原因,表明其创作的动机;第二章通对话剧中的情节、人物等方面的详细解读,分析了作家创作时的心理变化和自我宣泄的过程,共分为三小节,每部话剧为一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了作家创作《雷雨》时的郁热性情与挣扎心理,主要包括郁热的性情、燃烧的情感、悲悯的情怀等三方面,第二小节论述的是作家创作《日出》时逃离与愤懑的心态,具体分为光怪陆离的社会、按捺不住的愤怒、呼之欲出的幸福等三小部分,第三小节论述了《原野》中作家郁热性情的回归和写作时狂欢的情绪,具体从“原野”的出场、蛮性的遗留、心灵的狂欢等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分析了作家通过话剧创作得到的自我确证以及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分别从自我性格的确认与超越、矛盾情感的体验与表达、生存困境的探寻与追问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节主要论述了作家通过三部话剧得到的对自我性格与精神状态的确证,第二节论述了曹禺对家庭和父亲形象的情感的确证,第三节写出了作家在剧作中展现的人类的三种生存状态:挣扎、凝固、解脱,论述了曹禺剧作中人生困境的表现形式以及试图逃离的方式。

陆颖[2](2014)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傅东华初译(1935)与重译(1959)《珍妮姑娘》为个案,探讨社会文化语境转变、译者主体成长和两者关系改变对重译《珍妮姑娘》的动机、目标、过程的影响,从而历史地评价译本,.归纳译者翻译风格和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究重译的本质特征和个案批评研究的模式。本研究首先以译本为起点,将两种译文置于三维立体的文本空间中,在细读比对基础上,探寻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和译文风格转变及傅东华翻译风格的独特性和时代性。而后以译家为主线,译史为背景,通过译者着述、译作序跋、出版广告、政策文件等大量一手史料再现傅东华初译和重译《珍妮姑娘》的历史现场,参照傅东华在整个翻译生涯中的成长和转变,从译者主体和社会文化语境两方面,点线面结合地勾勒语境差异与傅东华惯习转变对重译的影响,以及语境与译者的相互关系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从而全面、客观地评述两个历史语境中的译本、译家、译事、译史,多层次地审视译者和两个译本的历史地位,并归纳重译的独特性和个案研究的模式。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重译本和初译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不仅是版本演进和文本更新,更是语境转变、译者发展及两者关系变化的结果。重译本《珍妮姑娘》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接近工农大众需求,是新中国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重译的出版受国家赞助,与国家政策主张保持高度一致,服务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文学构建,参与汉语规范统一和文艺大众化。译者傅东华由左翼时期雄踞文坛中心,转为解放后在文坛边缘徘徊,翻译中更多表现出对国家意志的接受和顺应,也凝结着24年中对翻译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积极调和。这些变化最终铸就了重译本的“人民性”,使译本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文化历史性。第二,《珍妮姑娘》的两度翻译折射出傅东华翻译生涯发展的大致轨迹。他对翻译始终寄予极大期望,系读者于心,以高度使命感严肃对待,视忠实为翻译的终极追求,但他又直面现实,顺势而为,经历了从最初的形神兼弃,到20-30年代的舍神留形和40年代的求神胜形,最后到解放后的神形兼求的过程。第三,这一重译个案也体现了重译为异重译、因译而异、异中有重的本质特征,揭示出重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文化历史性,有力地驳斥了“重译复译假设”和重译“贵在超越”论。因而,研究和评价重译活动需将新旧译本更迭、语境异同及译者历时发展列入考察视野,在动态的历史中,以“译本-译事-译家-译史”的框架,情境化地加以评价。

童伟民[3](1994)在《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文中提出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话剧成热的标志,有的学者称它是“悲剧典范”。六十年来它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它深奥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但是,正像其它一些伟大作品一样,人们对它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分歧,这原本是学术界常有的情况,不足为奇;《雷雨》问世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观众)对它的理解又产生了矛盾,这种现在文学史上也并不罕见。令人难解的是曹禺本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所讲的有关

二、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童年体验与情感创伤
    第一节 母爱的缺席
    第二节 归属的困惑
    第三节 精神的压抑
第二章 激情写作与心灵展现
    第一节 《雷雨》:宣泄与挣扎
    第二节 《日出》:逃离与愤懑
    第三节 《原野》:回归与狂欢
第三章 自我确证与精神释放
    第一节 自我性格的确认与超越
    第二节 矛盾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第三节 生存困境的探寻与追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的评介综述
        2.1.1 评介观点:字真句确,忠实条畅
        2.1.2 译例选取:被割裂与孤立的重译
        2.1.3 评价视域:以原文为中心的视角
        2.1.4 小结
    2.2 傅东华翻译研究与批评述评
        2.2.1 翻译活动:以《飘》代全,研必论《飘》
        2.2.2 翻译风格:在《飘》光环下的行云流水
        2.2.3 翻译思想:“中国化”与不忠实的典型
        2.2.4 译史地位:《飘》留史册,译绩浮沉
        2.2.5 小结
    2.3 重译研究述评
        2.3.1 重译的定义与特性
        2.3.2 重译产生缘由述评
        2.3.3 重译个案研究述评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译随境迁 文从时变:傅东华翻译生涯的演变
    3.1 跌宕起伏:从文坛中心走向边缘
    3.2 顺势而为:傅东华的翻译活动变迁
        3.2.1 以中融西、形神兼弃的早期翻译实践(1913-1915)
        3.2.2 西译启智、以形役神的20-30年代翻译活动(1921-1939)
        3.2.3 消遣自娱,舍形求神的40年代翻译活动(1940-1949)
        3.2.4 译为新生,形神并求的解放后翻译活动(1949-1959)
        3.2.5 小结
    3.3 应时而变:傅东华的翻译思想发展
        3.3.1 收融结晶、译为艺术的翻译本质论
        3.3.2 译以启智、报国救文的翻译使命论
        3.3.3 忠实条畅、形神兼备的翻译标准论
        3.3.4 文白之变、译言载道的翻译语言观
        3.3.5 中西诗学、融汇抗衡的翻译审美论
        3.3.6 译之所始、译之所及的翻译读者观
        3.3.7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开二度 为异而译:左翼思潮下为革命初译,新政权中为人民重译
    4.1 《珍妮姑娘》的诞生与世界旅行
        4.1.1 原作创作好事多磨
        4.1.2 被柔化的作者本意
        4.1.3 应时而生的各国译介
    4.2 初译缘起:左翼思潮下,革新社会改革文学
        4.2.1 国际左翼思潮下的中国左翼运动和左翼编外成员傅东华
        4.2.2 左翼意识形态与傅东华政治立场的契合
        4.2.3 左翼文学主张与傅东华文学观念的共鸣
        4.2.4 大众语运动的倡导与傅东华语文主张的融合
        4.2.5 赞助人中华书局的出版主张与傅东华文学理想的耦合
        4.2.6 提高读者鉴赏力的时代需求与傅东华读者观的共振
    4.3 重译始末:建国之初,服务革命重塑文学
        4.3.1 无产阶级阵营中新中国的十七年和“问题作家”傅东华
        4.3.2 50年代新中国意识形态与傅东华政治立场的磨合
        4.3.3 50年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构建与傅东华文学观念的转变
        4.3.4 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展开与傅东华语文主张的谋和
        4.3.5 赞助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对傅东华创作计划的替代
        4.3.6 文艺化大众的时代需求与傅东华读者观的嬗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涅盘重生 因译而异:从左翼思潮下的革命性到新政权中人民性
    5.1 译例分析:从《真妮姑娘》到《珍妮姑娘》的变奏
        5.1.1 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走近作者到走近读者
        5.1.2 意识形态的操控:从真实体现到刻意塑造
        5.1.3 文学观念的显现:从写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1.4 语文规范的构建:从兼收杂糅大众语到规范一统普通话
        5.1.5 小结
    5.2 成因分析:译者与语境的冲突与妥协
        5.2.1 读者与作者的抉择:从与作者共谋到向读者顺从
        5.2.2 意识形态的操控:从弱势影响到强势支配
        5.2.3 文学观念的显现:从据实直录到融合改写
        5.2.4 汉语规范的构建:从主导探索到顺从大局
        5.2.5 小结
    5.3 理论探究:重译的再思考
        5.3.1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的独特性
        5.3.2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对重译研究的普遍性意义
        5.3.3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对重译个案评价的普遍性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傅东华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傅东华译事年表
附录三:傅东华着述年表
附录四:《珍妮姑娘》汉译本谱系图
附录五:Jennie Gerhardt翻译一览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D]. 张国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2]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D]. 陆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3]回到起点——谈曹禺对《雷雨》主题的解说[J]. 童伟民.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4(04)

标签:;  ;  ;  ;  ;  

回到原点——论曹禺《雷雨》主题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