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早期倡导的新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引入

论茅盾早期倡导的新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引入

一、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竞宇[1](2019)在《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茅盾1从译介外国文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从1917年到1949年,茅盾翻译了30个国家的200余篇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评论、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展现了他宽广的文学视野,实践了他“取精用宏”的文学建设主张。他的译介工作,是为建设新文学服务的。本研究在考察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时,没有单纯将茅盾作为一个翻译家来研究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风格、对原文的忠实程度、或者他的译作的影响和接受等,而是从他的译介思想入手,将他的翻译工作与新文学建设者、文学刊物主编、文化界领导人的身份联系起来,综合研究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依照此思路,本研究的第一章先大致梳理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这一简单的梳理显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作品的译介,还有文艺理论的译介;他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与他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和《译文》等刊物有密切的关系;他译介的重点是俄苏文学和小民族文学;他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社会改造、新文学建设有密切关系,他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提出了有关重译、复译、翻译标准等问题的重要观点等。接下来,本研究就与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有关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具体说来,茅盾在提倡外国文学译介时,有非常鲜明的流派意识和清晰的规划,以流派选择指导具体的翻译选材,因此第二章将依次梳理他对外国文艺流派——新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译介。事实上,茅盾译介的西方新浪漫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流派与日本文坛有密切关系。茅盾在介绍外国文艺理论时从不全盘照搬外国文艺思潮,而是依据他判定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目标对外国文艺理论进行改造,使之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在译介途径上,茅盾译介的国别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其掌握的唯一外语——英语展开的,除少量英语文学外的所有外国文学译介,均以英语为中介语。英语中介既助力茅盾扩大世界文学视野,成为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桥梁,也使他的译介带有英语世界种种印迹,如对象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这一部分将在第三章讨论。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高产时期是他主编二三十年代几本主要刊物的时期,建国后,他虽然没有再从事具体的翻译工作,但是他主编的《人民文学》、《译文》为新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的译介工作与刊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第四章将茅盾的译介活动与他主编刊物的经历结合起来讨论。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与他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三位一体的文学建设理念的关系是第五章将要探讨的。在结语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翻译之于茅盾的重要价值,并在坦陈本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吕荣春[2](1988)在《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述评》文中指出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评论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生活在"五四"以来东西方文化撞击和交汇的新时代,他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以宽广的视野,密切注视着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为介绍近现代外国文学流派,传播外国进步文学,实现"取精用宏"、"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

黎舟[3](1983)在《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文中研究说明一茅盾早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四年)对文学的基本主张是"为人生"。他认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社会背景的图画"①;不仅要"表现人生",而且还要进一步"指导人生"②。由此出发,他阐述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创作观点。但是,为什么他在这段时间内又一度提倡新浪漫主义,介绍自然主义?这两者与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问题涉及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评价,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我们认为,茅盾早期无论提倡新浪漫主义,还是介绍自然主义,都与他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紧密相联。只有扣紧"为人生"这一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的核心,才能正确

饶倩倩[4](2020)在《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文学大师,茅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发表了数量颇丰的文学评论、理论文章和研究论着。在茅盾的文艺观中隐含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理论观念。茅盾的文论文章为其短篇小说观的发掘和呈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发展演变,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建国前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完成了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转换,提倡的创作内容从题材、人物到主题都以多样化为主导,倡导的创作方法从外来的自然主义逐渐过渡到本土化的现实主义。建国后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则由为无产阶级转向为社会主义,提倡的创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鲜明的时代题材、人物和主题上,倡导的创作方法经历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复杂历程。茅盾建国前后短篇小说观的演变,其原因主要是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和茅盾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主要由构思观、结构观、人物观、语言观、风格观等理论要点构成。茅盾重视短篇小说写作前的选材、剪裁等构思过程,主张短篇小说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样式;强调短篇小说应以人物为主,人物可分为主次人物和典型人物,人物塑造可运用心理描写、言行刻画、环境渲染等多种方法。茅盾还提倡使用口语,重视风格创新。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茅盾短篇小说观产生的重要基础;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则是它的直接来源。茅盾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期刊编辑的身份成就了其短篇小说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的融合,批评家的身份促进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作家的身份则完成了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茅盾短篇小说观具有独特的价值。从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来说,茅盾的短篇小说观既指导了茅盾自身的短篇小说创作,同时也对其他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短篇小说理论方面来说,茅盾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推崇、对人物性格的重视和对作家个人文学风格的强调等理念无疑丰富了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理论。茅盾短篇小说观也存在政治化、单一化和理论意识缺乏等不足之处。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短篇小说创作无疑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对于中国化的短篇小说理论建设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黎舟[5](1989)在《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评论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五四”中西文化撞击和交汇的新时代,茅盾是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的.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既注意继承民族文学优良传统,又始终以宽广的视野,密切注视着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为介绍近现代文学流派,

田宝剑[6](2001)在《茅盾文艺理论批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无论就实际成就还是就社会影响而言,茅盾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家之一。茅盾的文艺理论批评在其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茅盾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有一个逐步发展、深化的过程。特别是自80年代始,此项研究越来越成为茅盾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近几年有一些关于茅盾研究的综述性论文见诸报刊,甚至有专门的研究史出版①,但对于茅盾文艺理论研究的详细综述却至今未见。因此,有对此作一总结的必要。

杨克敏[7](2014)在《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说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其学术史的追溯。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界对自身学术史的梳理工作明显是缓慢而滞后的。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学术史论着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没有进入有些学者的学术视野。有的将其从外国文学学术史中一笔抹杀,有的将其作为附件并入该时期的翻译活动中。对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学术史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待于完善。基于此,本文将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西洋文学》、《民族文学》、《时与潮文艺》为经线,以中国现代社会的话语嬗变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呈现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以梁启超、林纾、王国维为例,梳理外国文学研究在晚清的原初状态,以此作为引入本论题的铺垫。在晚清科学救国的国家话语下,梁启超在《清议报》上以日本政治小说为依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标志着外国文学作为话语对象在中国学界的首次登场,这预示着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功利色彩。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既代表了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中的传记研究模式,也体现了独立于国家话语之外的个人美学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其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延续,尤以民初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最为明显。第二章分析一九一○年代中后期,在启蒙思想话语下,《新青年》对于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从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文章可以看出,《新青年》将外国文学作为批评话语,在外国文学中寻求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的突破点。由此,进化文学史观、写实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成为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调。其中,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观念,使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话语向“人”的话语转变。由此,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研究,因为“人”的话语获得生机。所以,本章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策源地。第三章主要以《小说月报》为例,梳理一九二○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在文学革命话语下,《小说月报》直承《新青年》的衣钵,成为继《新青年》之后该时段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小说月报》将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作为文学“为人生”的主要支撑,进一步落实了“人”的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由此,形成了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中心、以俄国与弱小民族为代表的被压迫民族文学为主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模式。此种研究模式代表着一九二○年代中国主流学界的外国文学观,成为建国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称为之“鲁迅方向”。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的认识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第四章主要以《文学》、《现代》等刊物为例,梳理在多元话语并置下,一九三○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文学界的话语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环境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发生断裂,战后新兴文学与尖端文学构建了此时外国文学研究的秩序。其中,《拓荒者》、《萌芽》等左翼刊物将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此相对,李健吾之于福楼拜、叶公超之于艾略特等经典作家研究的出现,则显示了一九三○年代革命阶级视角之外,学理层面上外国文学研究的实绩。《现代》这份具有左翼与自由主义双重视角的“非同人”刊物,以“现代”意识绘制了世界文学的图景。此外,《文学》关于“文学遗产”的争论,使莎士比亚成为研究热点。第五章主要以《西洋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为例,梳理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的不同话语背景下,一九四○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周立波在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的外国文学讲稿,预示了出《讲话》精神的要领;《西洋文学》在沦陷区的刊发,成为战争年代处于孤岛上人们重要的精神慰藉;国统区的《战国策》、《民族文学》力主战时文化重建,以叔本华、尼采学说为主要话语,倾力易卜生、歌德等的研究,则凸显了国统区另类的外国文学研究;《时与潮文艺》展示了学院派研究的特征,是此时段外国文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集中的一个刊物。第六章主要从总体上分析民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研究探讨。在民国文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学者不但对外国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外国文学研究本体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九二○年代,茅盾与郭沫若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使外国文学研究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总的看来,此时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普及外国文学常识的启蒙阶段,而且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层面。

郭志云[8](2010)在《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 ——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之关系研究是茅盾研究走向全面与纵深的一个必要突破口。西方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伴随着民主与科学传入闭塞的中国,作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译介和批评的文人,茅盾的文学视野同西方现代主义出现了一种高度遇合的态势。伴随着现实主义文艺观的逐步确立,作为文艺思潮的西方现代主义逐步退出了茅盾个人的文学高地。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多年来积极提倡的现代主义。相反,创作主体面对现实的艰涩,巧妙地吸收了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实现了“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的跨越。该文侧重于对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关系进行细致的考察、解析与透视。围绕茅盾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三个现代主义重要思潮之间的关系来展开,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缜密梳理和类似研究材料的大量翻阅,突破学界原有的接受——影响的研究模式,力图做到客观叙述,呈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在具体的论述中,本着茅盾与象征主义的关系已经获得较多的研究的事实,立足于新的视角与方法,提出新的有见地的结论。而对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这两个分支的探讨则建立在对史料的整理与阐发上。通过三条线索的深入挖掘,提供一些普泛性的结论,以期借此来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轨迹。

罗滋池[9](2010)在《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 ——以鲁迅、郁达夫、蒋光慈和茅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现代性视野出发,通过体验、分析五四新文学家们的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还原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生期的初始状况,并发掘这一时期留下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资源,以进一步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入研究。论文采取“1920年代”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概念,指涉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生期。它向上回溯至“五四”前,向下可延续到1930年代初,大致横跨“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换阶段。建立这一研究框架的理由是:虽然中国现代性的文化发生期是在晚清,现实主义在清末民初的文学实践中已有所萌芽,但是现实主义形成相对自主和成熟的文学表现形式,还是在“五四”以后;正是在1920年代,出于对现代中国的不同理解、想像和诉求,作家们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重新诠释了外来的“写实主义”,并分别选择不同向度的叙事实践,且取得了示范性的文学实绩;因此,在整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史上,“五四”以后的1920年代,可视为现代性语境下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生期。本文认为,在这一发生期,因为现代性多层次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时代语境,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呈现了极为复杂的面貌。大量文学史事实表明,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开始即具有多种维度、多种指向、多种可能性。可以说,论文所提炼的诸种面向,大致可代表现实主义中国化初期的主要探索,同时也预示着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可能路径。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从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角度,探讨现实主义何以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以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生期即形成多种面向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缘由。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主干,依次以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蒋光慈、茅盾为例展开具体论述,旨在揭示现实主义多面向之间的叙事差异和不同的文学追求如何生成了1920年代的文学现实,并潜在地介入了其后现实主义不同面向的隐匿、消长和变化过程。其要点为:1、鲁迅/寓言面向。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常借助寓言化的艺术手段,充满了隐喻的张力。尤在《呐喊》、《彷徨》中,寓言性思维与现实意识的紧密勾联,泛时间状态、非情节化、反讽、集体心理刻划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广泛运用,往往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言此意彼、别有寄托,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寓言;2、郁达夫/抒情面向。郁达夫颇主观的具有抒情风格的写实,曾打动“五四”后无数青年的心。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努力地向所谓的客观写实靠拢,甚至于受革命的感召企图再现重大的社会现实,但离革命文学家们要求的“本质写实”依然很远,并遭到严厉批判。为此,郁达夫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见解——“有情的写实”,这充分显示了他拓展现实主义的卓越目光;3、蒋光慈/理想面向。蒋光慈的实践也许说明,“写实”加“浪漫”是可行的。他在写实中坚持理想的做法,至少就文学史的事实来看,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源头所在,也可以说是“两结合”的雏形。值得关注的是,蒋光慈初步建构了一套“革命文学”的叙事成规,1950、6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集体主义、英雄人格、乐观精神等都可以溯源到他那里;4、茅盾/史诗面向。茅盾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辗转追求,集中表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希望小说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存在,并能展示历史的进化运动,这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他所寻求的总体性真实,把一种宏大的、全景式的、史诗性的写作带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结语部分指出,用不同修辞术语将中国现实主义初期多面向共时存在的状况所作出的区分,并不能取消各面向之间的相互转换、补充甚至递进关系。在鲁迅的集体心理刻划、郁达夫的个体心理发掘、蒋光慈的“个性解放”和“阶级革命”两结合、茅盾的总体性社会关系之间,现实主义就不同需求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充分展示了现实主义本身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王中忱[10](1985)在《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文中提出在茅盾的文学观念中,新浪漫主义的内涵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其冲击波的强弱与茅盾自己的自觉反馈,呈伸张收缩的运动状态的。茅盾从现实主义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出发提倡新浪漫主义,同时又在不断否定、扬弃新浪漫主义过程中找到理想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但是扬弃并不等于抛弃,茅盾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广阔开放性。

二、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对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早期零星提及和旁涉
        (二)建国后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发展
        (三)新世纪的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
    三、本研究的意义
        (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对翻译学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概述
    一、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
    二、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思想
第二章 茅盾对外国文艺理论的接受与改造
    一、舶来自日本的“西方新浪漫主义”
    二、经由日本中转的法国自然主义
    三、无产阶级文学观与英语中介
    四、茅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导
第三章 英语转译对茅盾外国文学译介活动的影响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转译现象
    二、20世纪之交英语国家翻译外国文学情况
    三、英语转译对茅盾译介视野的扩展
    四、英语转译与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
第四章 编辑事业与外国文学译介
    一、《小说月报》与外国文学译介
    二、意识形态影响和审查制度下的《文学》
    三、第一本翻译专刊《译文》
    四、建国后的《人民文学》和《译文》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五章 茅盾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与其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理念
    一、茅盾提出的“人的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三个概念的辩证统一
    二、茅盾外国文学译介与其民族文学构想的关系
    三、茅盾外国文学译介实践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篇目
附录二 茅盾有关翻译的论述文章

(4)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
    第一节 茅盾建国前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
        二、创作内容:提倡多样的社会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现实主义
    第二节 茅盾建国后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无产阶级”到“为社会主义”
        二、创作内容:提倡鲜明的时代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本土化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缘由
        一、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二、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
第二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要点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构思观、结构观
        一、短篇小说构思观
        二、短篇小说结构观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人物观
        一、短篇小说人物设定观
        二、短篇小说人物塑造观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语言观、风格观及其他观念
        一、短篇小说语言观
        二、短篇小说风格观
        三、其他短篇小说观念
第三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
        二、古典文学的知识积累与理论训练
        三、传统文化新变带来的视野拓展
    第二节 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
        一、外国文学文化的思想摄取
        二、外国短篇小说的艺术借鉴
    第三节 多重身份对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促成
        一、政治活动家——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
        二、期刊编辑——短篇小说的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
        三、批评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
        四、作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
第四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创作指导价值
        一、对自身短篇小说创作的指导
        二、对其他作家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促进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与不足
        一、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
        二、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外国文学学”的提出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以文学期刊为切入点
第一章 晚清:外国文学研究的滥觞
    第一节 外国文学的引入与思想维度
    第二节 译作序跋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节 《教育世界》上的外国作家传记研究
第二章 《新青年》:启蒙思想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与进化论文学史观
        一、文学思潮研究范式的确立
        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烙印
        三、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思考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与写实主义
        一、外国文学:思想大于艺术
        二、《易卜生主义》:只是一个写实主义
        三、只抓问题,不看戏剧
    第三节 《人的文学》与“人”的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人性论”研究范式的凸显
        二、人道主义思想:被压迫民族文学研究的建构
        三、关于欧洲中心主义
第三章 《小说月报》:文学革命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前期:外国文学的感知和想象
        二、后期:外国文学地图的绘制
    第二节 “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确立
        一、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为主导
        二、以俄国文学研究为中心
        三、弱小民族文学研究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认识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
第四章 左联期刊与《现代》:多元话语并置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革命、阶级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左联期刊与外国文学研究
        二、关于“普罗文学”的研究
        三、《文学》:文学遗产问题的言说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关于“马雅科夫斯基之死”的讨论
        二、艾略特与福楼拜研究
        三、莎士比亚研究
    第三节 《现代》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
        二、现代美国文学专号:现代意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
第五章 《西洋文学》、《民族文学》:多维视野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一、解放区的外国文学研究
        二、俄苏文学研究
        三、文学遗产问题的延续
    第二节 不同的现代旨趣:《西洋文学》、《战国策》与《民族文学》
        一、《西洋文学》的外国文学研究
        二、《近代西洋问题剧本》
        三、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四、陈铨的欧洲文学研究
    第三节 《时与潮文艺》:学院派研究的典范
        一、“女性”文学研究
        二、古典戏剧研究
        三、国别文学史研究
        四、作家研究
第六章 学人与话语: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讨论
        一、介绍: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存在方式之一
        二、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
        三、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思辨
    第二节 “怎样研究西洋文学”的讨论
        一、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本体的探讨
        二、关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三、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探讨
        四、关于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第三节 曾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
        一、以“文与质”为切入点
        二、“两希精神”在欧洲文学中的延续和发展
        三、东方佛教精神的注入
        四、关于文学流派的辨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 ——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关于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研究
    研究缘起
    研究回顾
    研究设想
第一章 茅盾与象征主义
    第一节 茅盾与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探本穷源"
    第二节 为什么偏偏是象征主义?
    第三节 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象征主义
第二章 茅盾与表现主义
    第一节 茅盾对表现主义的接受与误读
    第二节 现实的一种——表现主义对茅盾文学观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技巧
第三章 茅盾与未来主义
    第一节 茅盾对未来主义的接受与误读
    第二节 未来主义与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
    第三节 都市叙事的偏爱
结论 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 ——以鲁迅、郁达夫、蒋光慈和茅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现实主义研究的再检视
    第二节 现实主义作为现代文学之主体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学多面向的缘由
第一章 鲁迅:现实主义的“寓言”面向
    第一节 “立人”与“灵魂的写实主义”
    第二节 “铁屋子”和“黄金时代”
    第三节 “现实主义与寓言的交织”
第二章 郁达夫:现实主义的“抒情”面向
    第一节 “自叙传”与“有情的写实”
    第二节 “颓废”与“革命”
    第三节 “真情实感的启示”与“灵魂的生长”
第三章 蒋光慈:现实主义的“理想”面向
    第一节 “革命与罗曼蒂克”的诗人
    第二节 “革命加恋爱”的融合论
    第三节 “两结合”叙事的雏形
第四章 茅盾:现实主义的“史诗”面向
    第一节 反复探寻的“路”
    第二节 总体性与当代生活
    第三节 “真实的和乌托邦的”史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茅盾外国文学译介研究[D]. 陈竞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2]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述评[A]. 吕荣春. 茅盾研究(第五辑), 1988
  • [3]论茅盾早期提倡新浪漫主义与介绍自然主义[A]. 黎舟. 茅盾研究(第一辑), 1983
  • [4]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D]. 饶倩倩.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5]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述评[J]. 黎舟.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9(02)
  • [6]茅盾文艺理论批评研究综述[A]. 田宝剑. 茅盾研究(第八辑), 2001
  • [7]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切入点[D]. 杨克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 ——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研究[D]. 郭志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9]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 ——以鲁迅、郁达夫、蒋光慈和茅盾为例[D]. 罗滋池. 上海大学, 2010(01)
  • [10]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J]. 王中忱. 浙江学刊, 1985(04)

标签:;  ;  ;  ;  ;  

论茅盾早期倡导的新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引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