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莹[1](2021)在《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性能优化匹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低纬度岛礁地区常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建筑空调降温需求极大,而当地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利用太阳能空调技术是低纬度孤立岛礁地区室内热环境营造的有效手段。同时,孤立岛礁地区处于重要军事战略位置,对太阳能空调设备的快速组装、灵活替换提出了特殊要求;然而现有太阳能空调系统多由传统模式空调改造而成,存在设备分散,组装、替换耗时长等问题,无法满足孤立岛礁战备设备特征需求。现如今集成模块化技术以其操作简便、组装灵活、施工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紧急事态建造、军事战略部署等方面。因此,考虑将模块化技术思路应用于光伏空调系统,开发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是岛礁战备特殊需求下有效解决人居建筑环境营造问题的适宜技术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基本原理及集成方式,揭示了机组内部设备运行及室外环境条件对机组内温度的影响关系,阐明了模块化机组内部各部件耦合传热过程,并建立了基于设备集成热堆积性能衰减的热力学过程模型;之后研制加工出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对机组实际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热堆积性能衰减模型进行了验证;针对不同类型空调建筑,在以屋顶光伏面积为约束的太阳能保证率要求下,提出了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与建筑匹配设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低纬度岛礁某科研楼建筑进行了匹配计算分析,明确了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在不同情况下的运行性能。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模块化集成光伏空调机组热力学机理。主要包括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内部的部件散热,以及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四周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散热两个过程;模块化机箱内部散热导致温度升高将影响机箱内各部件效率,基于此,最终建立了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内部热堆积性能衰减热力耦合模型。(2)通过实验测试对模块化机组堆积性能衰减模型进行校准。分析发现:逆变器逆变效率模型的可决系数R2=0.9022;蓄电池充电效率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8705;空调负载中耗电量修正系数模型的可决系数为R2=0.9100;太阳能光伏组件模型的可决系数为R2=0.9100;整体模型采用机箱内温度进行验证,整体模型的可决系数为R2=0.9440。(3)研制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并对系统进行实测得到COP及运行特性。分析发现:月性能测试中,交流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在光伏独立供电条件下,机组COP为:2.95-3.28;直流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在光伏独立供电条件下,机组COP为:2.93-3.13。此外,交流、直流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在晴天高效运行,独特的蓄电特性使其在短期阴天、雨天也能良好运行。(4)通过对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与极端热湿气候区某建筑匹配分析可得:对于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中有限蓄能条件下,办公房间、办公建筑比住宅房间、住宅建筑适用性更高;其中住宅房间对蓄电模块的容量要求更高。
钟烨[2](2019)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文中认为翻译科学是应用逻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文进行逻辑分析,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组织原文的推理结构。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小句复合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判断英语原文中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结合Energy Efficiency2018中出现的实例,研究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本文以小句复合体理论为指导,基于英语小句复合体和汉语复句的异同,提出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方法。英语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三种:语义详述、语义延展和语义增强。汉语中的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中V-ing非限定小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将V-ing非限定小句分别译为汉语中能体现相同语义逻辑关系的联合小句、偏正小句和其他小句,从而在译文中保留与原文相同的逻辑语义关系。研究发现,语义详述类V-ing非限定小句需增译主语“这”、“这些+名词”、增译范畴词,译为解说小句。语义延展类V-ing非限定小句有主语时,可保留主语或转化主语,译为并列小句;无主语时,如其主语与主句一致,可与主句共用一个主语,译为并列小句。语义增强类V-ing非限定小句从结果、目的、让步条件、时间和方式方面增强主句时,分别译为因果正句、目的正句、转折小句、时间状语小句和方式状语小句。通过采用以上方法,译者可忠实地在译文中保留原文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而使译文逻辑顺畅。
张琥[3](2018)在《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文中指出液氨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冷剂,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化肥生产和食品生产等行业。氨泄漏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其中食品企业发生的氨泄漏事故较多。随着近年来冷库储量明显增加,新建冷库中氨制冷冷库占到70%左右。然而,食品企业并不属于化工企业的范畴,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以及监管等措施并未及时跟上冷库的大规模扩建的速度,这就导致了这一类泄漏事故的频发。因此,研究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原因及预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氨泄漏事故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的物态原因,对事故中人的行为原因研究甚少,而实际上,氨泄漏事故存在着大量的人的行为原因。事故致因“2-4”模型主要研究事故的人为因素,最早应用于煤矿事故的分析较多,目前已在多个领域的事故原因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因此,本文拟利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中的各类原因及其作用路径。本文以2007-2016年间我国发生的121起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作为事故样本。首先,以氨泄漏点出现位置作为液氨泄漏事故分类的标准,对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进行分类,可分为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28起)、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52起)和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41起)。其次,以事故致因“2-4”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对每一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不安全物态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和安全管理体系缺欠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不安全动作方面,经过分析得到了各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动作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不安全动作的违章情况。在不安全物态方面,与不安全动作分析类似,得到了不安全物态列表。在习惯性原因方面,通过对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原因与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对应关系,分析得到员工不安全习惯性行为,以及容易缺欠的主要安全知识。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从安全方针、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程序三方面分析,得出主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一种以“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具体分为以下8个步骤:(1)确定事故(2)切割组织(3)分析事故经过(4)组织内员工不安全动作原因的分析(5)不安全物态原因分析(6)探究习惯性行为原因(7)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分析(8)分析各原因对事故影响过程和作用路径。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我国2007-2016年发生的121起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分析结果见附表表一,证实了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2)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每年均有发生。2007-2012年事故发生起数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2年以后发生起数呈反弹上升趋势。事故死亡人数除2013年(由于2013年发生了四起死亡人数较多的氨泄漏事故,共造成147人死亡)外,在2007-2016年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氨中毒事故(111起)在发生起数上远高于氨爆炸事故(10起)。而在死亡人数上,氨爆炸事故(128人死亡)要比氨中毒事故(69人死亡)严重。此类事故中重特大事故和较大事故发生较少,一般事故发生较多。(3)利用信息扩散模型,对氨泄漏事故发生月份及省份的数据分别分析,得到每月及各省的此类事故风险概率。其中每年至少发生一起氨泄漏事故的概率在50%以上的有7个月份,分别是八月(81.1%)、七月(74.2%)、五月(71.7%)、四月(68.2%)、九月(63.8%)、六月(58.4%)和十月(52.1%),这些月份是展开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时期。每年至少发生一起以上氨泄漏事故风险最高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山东省(70.8%)、四川省(58.3%)、浙江省(49.2%)、安徽省(45.1%)和上海市(44.8%),这些省份应特别重视氨泄漏事故的预防工作。(4)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2类。其中,直接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未及时检查、控制槽车、储罐的液位和压力情况(7次)和装卸前未对各连接处密封性进行检查(7次)。日常作业中纵容、忽视工人违章行为和未组织相关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对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具有影响。未制定储运作业相关规程这一不安全动作导致安全管理体系出现缺欠。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5类,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泵与管道连接处密闭性差(8次),作业现场无防护设备(4次)这一不安全物态会导致事故损失的扩大。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出现最多的是安全意识不高(99次),其次是安全知识不足(96次)。员工缺失的安全知识点有17类,主要是安全培训的必要性(21次)和安全检查的重要性(18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9类,主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是未建立或未按要求执行安全培训相关制度(26次)和未建立或未按要求执行安全检查相关制度(24次)。(5)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6类。其中,引起事故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未对管道及其他部件进行定期检查(39次)。从不安全动作的作业性质来看,管道检修不安全动作和管道安装不安全动作引起的事故较多。这些不安全动作中,包括较多的违章操作(103次)和违章指挥(78次),分别占不安全动作总数的40.4%和30.6%。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0类,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安全物态是管道及其他部件过度损耗和老化(17次)和作业现场无液氨泄漏警报器(17次),后者会使作业员工无法及时意识到氨泄漏的发生,加重事故的危害程度。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安全知识不足(123次)和安全意识不高(145次)。员工缺失的安全知识点有16类,最主要安全知识点是安全检查的重要性(33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9类,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安全生产科未履行管道检修和管理职责(42次)。(6)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7类。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未对制冷设备定期检查(35次)。氨区作业未佩戴防护设备(27次)这一不安全动作会使事故伤亡的扩大。在这些不安全动作中,违章操作出现次数较多,占不安全动作总数的36.7%。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4类,存在质量问题制冷设备(19次)这一不安全物态出现次数最多,与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这些不安全物态中,包括违章物态和危险物态,分别占不安全物态总数的83.3%和16.7%。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安全意识不高(288次)和安全知识不足(238次)在此类事故中出现较多,存在较多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员工的安全知识缺失点有10类,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液氨制冷设备定期检查的必要性(38次)和制定并遵守作业指导书的必要性(37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10类,出现最多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为安全生产科未履行液氨储存设备检修和管理职责(37次)。安全管理程序这方面的缺欠问题在此类事故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中最为常见。(7)从事故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超过80%均为违章作业行为;不安全物态中,违章物态占70%以上;习惯性不安全动作中,出现最多的是安全知识不足和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意识不高多数也是由于安全知识不足导致;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中都涉及到了未建立或未按规定执行安全培训制度。因此,通过加强企业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减少员工的违章作业,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结合上述的事故分析结果,从安全培训的角度出发,在预防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对液氨运输司机、押运员、液氨装卸人员、安全生产科和相关工作的直接领导层员工等的安全知识培训,特别是与液氨装卸作业相关的指挥领导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主要应围绕液氨储运设备检修、维护及管理,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以及遵守作业指导书等安全知识点进行。在预防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对一线员工(制冷工、安装工和维修工等)的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主要包括遵守作业指导书、对液氨运输管道定期检查、作业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等内容。对作业相关的直接管理层员工,应重视对下属员工的安全培训。同时,加强生产安全监督力度,对一线员工出现的不安全动作及时制止改正,以免他们养成不安全的习惯性行为。在预防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制冷工的安全培训,主要涉及遵守作业指导书、对液氨制冷设备定期检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制冷设备的开停车等。另外,还要对制冷工在火灾等紧急状况发生时的紧急作业进行演练,加强员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制冷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等直接管理层员工,加强对制冷工的安全培训,安全监督检查方面的工作,帮助制冷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减少违章作业的发生。本文首次将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分析中,得到了导致此类事故发生各类原因及其作用路径,同时,提出了一些安全培训建议,可用于此类事故的预防工作。
张昌[4](1990)在《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线路的逻辑设计法的基本内容和步骤。笔者认为,在制冷技术方面经验尚不足的人员要把电路设计得较为合理,宜采用逻辑设计法。
张昌[5](1990)在《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一、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作用与组成制冷设备的电器控制线路一般有三个作用:1、电动机的起动与停转控制;2、压缩机与电动机的安全保护控制;3、自动化运行。制冷设备的电器控制根据运行的需要,由自动控制元件和常用控制电器组成各种型
张厚文[6](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空调设备监控及数据分析系统》文中认为
韩璐遥[7](2021)在《餐饮用具清洁设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维放[8](2021)在《压缩机专用电机驱动及节能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制冷制造大国,同时也是制冷产品的第一消费市场。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下,传统制冷行业产品的节能空间十分巨大。压缩机作为制冷系统的核心,是制冷系统节能控制关键所在。近年来压缩机采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已经成为趋势,但传统经典控制算法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势。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微控制器芯片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在驱动系统上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可以显着降低压缩机的能耗。因此研发高性能压缩机驱动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论文从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出发,讨论了不同结构电机的优缺点,其中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优良的功率密度和过载能力,适用于作为压缩机的驱动电机。通过矩阵变换,将永磁同步电机在三相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变换到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实现对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立了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的矢量控制技术控制算法,确定了MTPA控制方式。论述了不同的无传感器控制技术,选定了状态观测器位置估算法无传感器技术,其后论述了SVPWM的技术。通过论述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压缩机转矩与转速特性,论证了压缩机制冷量与转速之间的线性关系。确定了以压缩机转速作为控制变量,以此设计了双模糊控制器,以校正PI控制器的参数。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无模糊、单模糊、双模糊控制方式三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模糊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波动与转速波动,双模糊控制方式启动时间比单模糊控制器缩短了32%,较无模糊控制启动时间缩短了68%。在同转速同负载条件下仿真了id=0算法与MTPA算法的电机输入功率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采用MTPA算法控制的电机定子绕组相电流幅值相对于id=0算法下降了约7.96%,系统的功率因数从0.86上升到0.97。论文以STM32控制芯片作为驱动系统核心,围绕其进行了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微控制器的外围电路设计,以及低压电源电路、信号采集电路、电源电路、通讯电路、IGBT功率模块及供电控制电路、IGBT驱动电路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首先进行了软件主程序的设计,而后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安全任务程序、状态处理程序、电机驱动程序、通讯程序等,同时采用图形化编程软件设计了上位机界面,并进行了实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压缩机驱动系统中,采用双模糊控制算法时,与不采用模糊算法相比,压缩机的节能效果得到了显着改善,证明了系统设计的优越性。
王常骐,李斌,信赢,盛超,宋萌[9](2021)在《高温超导直流限流器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快速有效的故障限流是直流系统控制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超导特性研制的超导直流限流器具有理想的限流性能,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持续发展。以超导模块呈现的限流效果为依据,归纳了现有高温超导直流限流器的主要类别和工作原理,阐述了超导材料对超导限流器限流性能和适用性的影响,梳理了超导限流器在直流系统中的接入方案,并结合超导直流限流器、换流器和直流断路器的配合关系,提炼了直流系统对配置超导直流限流器的性能要求,总结了超导直流限流器的演变规律,并指出其未来的应用趋势。
陈诗雨[10](2021)在《价值创造视角下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市场格局,拉近了企业、顾客、渠道商等市场主体之间的距离,开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打破了企业与顾客及渠道商之间的简单链状关联,大大削弱了传统经济的威力。在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下,企业传统价值创造模式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需要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商业模式本质其实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经营活动体现,商业模式转型是企业重构自身价值创造路径的重要途径。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因此成为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热点。同时,财务战略也与企业价值创造息息相关,财务战略为企业价值活动提供资金支撑。所以,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企业业务经营层面的价值创造,财务战略则是企业资金管理层面的价值创造,业务经营活动会影响资金管理活动,商业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研究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财务战略选择有其必要性。格力电器通过智能化升级、布局线上渠道、研发核心技术、多元化扩张等举措成功转型为轻资产商业模式,并采取了相匹配的财务战略来支撑其商业模式转型。因此,本文以格力电器为例,基于价值创造视角探索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之间内在逻辑,为其他处于商业模式转型阶段的企业提供有关财务战略选择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归纳法,基于价值创造视角分析了格力电器的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型过程,研究格力电器在转型过程中采取的投资、筹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并评价其对于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型的支持效果。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商业模式和财务战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为理论阐述部分,阐述了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相关概念,并构建了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的逻辑框架;第三部分为案例介绍部分,简要介绍了格力电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转型的经济背景与轻资产商业模式下的价值创造路径重构;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部分,分析了格力电器在轻资产商业模式的驱动下,采取的投资战略、筹资战略与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分析了格力电器投资战略、筹资战略与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施效果;第六部分为案例的结论与启示。在空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与互联网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格力电器开启商业模式转型之路,主要从“智能化、研发创新、渠道升级、多元化”四个方面进行转型。格力电器在转型过程中,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与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中高端领域升级,并通过多元化转型优化产品结构,同时建设线上销售渠道实现渠道升级,最终实现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全面升级。格力电器的商业模式转型呈现明显的轻资产化特征,并重构了其价值创造路径。为了满足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型的财务需求,格力电器对其财务战略也进行了变革,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多元化投资和线上销售渠道布局等投资措施来推动企业智能化和多元化转型;通过供应链类金融模式和留存收益结合的方式筹集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型所需资金;通过去库存管理和完善渠道资金管理持续深化轻资产转型。格力电器经过多年的探索,根据商业模式的转型需求,采取相匹配的财务战略,获得了技术价值创造、产品价值提升、渠道价值增值、多元价值来源、筹资成本降低、经营风险降低、自由现金充沛等成效,为轻资产商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功推动了商业模式发挥经济效益,协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期,实现了单一主体价值创造到价值共创模式的转变。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格力电器的商业模式转型之路能为其他处于商业模式转型时期的传统制造企业提供很多启示。投资战略要与商业模式的资源配置相匹配,聚焦于关键业务与能力;筹资战略要与商业模式的资本成本与风险要求相匹配,综合考虑资金需求及相应的风险控制,合理规划融资方式;营运资本管理战略要与商业模式的运营特征相匹配,优化营运资本的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二、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性能优化匹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流光伏制冷系统设计及研究 |
1.2.2 直流光伏制冷系统设计及研究 |
1.2.3 光伏制冷系统模型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模块化光伏空调原理及集成热力过程 |
2.1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工作原理 |
2.1.1 交流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 |
2.1.2 直流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 |
2.2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构成 |
2.2.1 制冷模块 |
2.2.2 蓄电模块 |
2.2.3 控制逆变模块 |
2.3 模块化光伏空调热力耦合过程分析及建模 |
2.3.1 模块化空调机组机箱箱体壁面传热 |
2.3.2 模块化空调机组内部传热过程 |
2.4 系统设备集成热堆积性能衰减模型 |
2.4.1 太阳能电池组件模型 |
2.4.2 空调负载热干扰模型 |
2.4.3 蓄电池热干扰模型 |
2.4.4 控制器模型 |
2.4.5 逆变器效率 |
2.4.6 光伏系统热干扰能量平衡数学模型 |
2.5 模块化光伏空调热力耦合模型仿真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关键部件设计及模型实验校准 |
3.1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关键部件参数设计 |
3.1.1 制冷系统热力学计算 |
3.1.2 模块化机组功率确定 |
3.1.3 控制逆变一体机容量确定 |
3.1.4 蓄电池容量参数确定 |
3.2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实验分析 |
3.2.1 实验系统构成 |
3.2.2 测点的布置及仪器 |
3.2.3 实验结果 |
3.3 系统设备集成热堆积性能衰减模型校正 |
3.3.1 逆变器逆变效率校正 |
3.3.2 蓄电池充电效率校正 |
3.3.3 空调负载热干扰模型校正 |
3.3.4 光伏发电量校正 |
3.3.5 整体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研制加工及运行特性研究 |
4.1 模块化机组的设计调试及加工 |
4.1.1 结构设计 |
4.1.2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设计加工参数 |
4.1.3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制作与调试运行 |
4.2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实验测试 |
4.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与建筑匹配优化设计 |
5.1 模块化光伏空调建筑匹配设计基本原理 |
5.2 光伏建筑模块化机组集成匹配设计方法 |
5.2.1 建筑各房间负荷的计算 |
5.2.2 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选择 |
5.2.3 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光伏板的确定 |
5.2.4 屋顶面积和光伏面积的校核 |
5.3 极端热湿区科研楼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匹配案例计算 |
5.3.1 科研楼简介与负荷计算 |
5.3.2 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光伏板的确定 |
5.3.3 科研楼各房间太阳能保证率和光伏板块数的确定 |
5.3.4 模块化光伏空调运行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目录 |
致谢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二部分 翻译稿 |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V-ing非限定小句的传统语法研究 |
2.2 V-ing非限定小句的认知语法研究 |
2.3 V-ing非限定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
2.4 V-ing的翻译研究 |
2.5 V-ing非限定小句翻译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小句复合体 |
3.2 逻辑翻译 |
3.3 小结 |
第4章 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
4.1 语义详述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
4.2 语义延展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
4.3 语义增强类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 |
4.3.1 译为因果正句 |
4.3.2 译为目的正句 |
4.3.3 译为转折小句 |
4.3.4 译为时间状语小句 |
4.3.5 译为方式状语小句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事故致因“2-4”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
1.2.2 氨泄漏事故的研究综述 |
1.2.3 现状评述及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 |
2.1 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 |
2.1.1 分析思路 |
2.1.2 分析步骤 |
2.2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样本确定及选择标准 |
2.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实例展示 |
2.3.1 一起重大食品企业氨泄漏中毒事故 |
2.3.2 一起特别重大食品企业氨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 |
3.1 氨的理化性质及其危害性 |
3.1.1 氨对人体的危害及表现症状 |
3.1.2 氨泄漏爆炸机理 |
3.2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分类 |
3.2.1 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 |
3.2.2 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 |
3.2.3 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 |
3.3 2007 -2016年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规律分析 |
3.3.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模型方法 |
3.3.2 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
3.3.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分类规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4.1 液氨运输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4.1.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4.1.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4.1.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4.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4.2 液氨装卸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4.2.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4.2.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4.2.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4.2.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4.3 液氨储存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4.3.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4.3.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4.3.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4.3.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5 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5.1 管段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5.1.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5.1.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5.1.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5.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5.2 法兰泄露事故原因分析 |
5.2.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5.2.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5.2.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5.2.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5.3 阀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5.3.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5.3.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5.3.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5.3.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6 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
6.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
6.2 不安全物态原因分析 |
6.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6.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压缩机专用电机驱动及节能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永磁同步电机及驱动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 |
1.2.1 永磁同步电机发展状况与趋势 |
1.2.2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数学模型与矢量控制原理 |
2.1 压缩机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与坐标变换 |
2.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
2.1.2 永磁同步电机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1.3 永磁同步电机坐标变换 |
2.1.4 永磁同步电机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2.3 无传感器技术基本原理与实现 |
2.3.1 主要无传感器算法 |
2.3.2 状态观测器位置估算算法技术实现 |
2.4 SVPWM技术及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双模糊算法压缩机转速控制 |
3.1 变频制冷设备 |
3.2 压缩机驱动特性 |
3.2.1 压缩机转矩特性 |
3.2.2 压缩机转速特性 |
3.3 双模糊速度环控制方案 |
3.3.1 PI控制器基本原理 |
3.3.2 双模糊控制算法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缩机电机控制策略仿真 |
4.1 仿真模块的搭建 |
4.1.1 坐标变换模块搭建 |
4.1.2 PI控制器仿真模块搭建 |
4.1.3 PI模糊控制器仿真模块搭建 |
4.1.4 SVPWM模块搭建 |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1 压缩机启动仿真 |
4.2.2 压缩机停机仿真 |
4.2.3 MTPA与i_d=0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压缩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1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1 驱动硬件总体架构 |
5.1.2 微控制器 |
5.1.3 电源电路 |
5.1.4 通讯接口电路 |
5.1.5 IGBT功率模块供电及控制部分 |
5.1.6 电流采样电路 |
5.1.7 IGBT驱动单元电路 |
5.2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2.1 软件主程序设计 |
5.2.2 安全任务程序 |
5.2.3 状态处理程序 |
5.2.4 电流环驱动程序 |
5.2.5 通讯程序 |
5.2.6 上位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数据与节能效果分析 |
6.1 试验装置介绍 |
6.2 电流波形分析 |
6.3 转速波形分析 |
6.4 节能效果分析 |
6.4.1 恒转速变负载调节 |
6.4.2 恒负载变速调节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高温超导直流限流器的研究与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导限流器应用现状 |
2 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分类与原理 |
2.1R-SFCL |
2.2 I-SFCL |
3 超导材料对限流性能的影响 |
4 高压直流系统对超导直流限流器的要求 |
4.1 共性要求 |
4.2 特性要求 |
5 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发展历史 |
5.1 电阻型 |
5.2 电感型 |
6 超导直流限流器的应用展望 |
6.1 超导直流限流断路器 |
6.2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应用 |
7 结语 |
(10)价值创造视角下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战略选择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2 价值创造视角下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的理论概述 |
2.1 商业模式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
2.1.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2.1.2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2.1.3 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路径 |
2.2 财务战略的定义与类型 |
2.2.1 财务战略的定义 |
2.2.2 财务战略的类型 |
2.3 价值创造视角下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的内在逻辑 |
2.3.1 基于资产配置原则的投资战略选择 |
2.3.2 基于资本匹配原则的筹资战略选择 |
2.3.3 基于资产资本匹配原则的营运资本管理战略选择 |
2.4 财务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
2.4.1 价值创造理论 |
2.4.2 资源基础理论 |
2.4.3 微笑曲线理论 |
3 格力电器商业模式介绍 |
3.1 格力电器公司概况 |
3.1.1 格力电器公司简介 |
3.1.2 格力电器战略布局演变过程 |
3.2 格力电器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型的背景 |
3.2.1 整体经济下行,空调行业低迷 |
3.2.2 线下销售市场增长乏力,家居企业纷纷开拓线上渠道 |
3.2.3 “互联网+制造业”势头迅猛,智能家居前景可观 |
3.2.4 空调市场头部竞争激烈,格力业绩不佳 |
3.3 格力电器轻资产商业模式下的价值创造路径重构 |
3.3.1 聚焦顾客价值主张,布局智能化战略 |
3.3.2 加强自主研发创新,建立渐进式价值增值机制 |
3.3.3 建设线上销售渠道和加强供应链关系,实现价值传递路径创新 |
3.3.4 多元化业务布局,拓宽价值获取渠道 |
4 格力电器商业模式驱动下的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
4.1 格力电器财务战略选择的总体分析 |
4.1.1 轻资产商业模式下的资产配置分析 |
4.1.2 轻资产商业模式下的资本配置分析 |
4.1.3 轻资产商业模式下的资产资本匹配分析 |
4.2 基于智能化及多元化的投资战略 |
4.2.1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推动技术价值创造 |
4.2.2 实施多元化投资,促进品牌优势和产品价值提升 |
4.2.3 线上销售渠道布局,实现渠道价值增值 |
4.3 以供应链类金融为核心的筹资战略 |
4.3.1 倚重供应链类金融模式,促进良好的供应链关系 |
4.3.2 充足的留存收益,满足轻资产转型的资金需求 |
4.3.3 引入战略投资者,助力拓宽线上渠道 |
4.4 匹配轻资产化的营运资本管理战略 |
4.4.1 渠道去库存管理,深化轻资产发展 |
4.4.2 加快渠道资金周转速度,加强内源性现金创造 |
5 格力电器财务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
5.1 格力电器投资战略的实施效果 |
5.1.1 持续的研发投入构建了卓越的技术创新体系 |
5.1.2 多元化产品布局实现了多元价值来源 |
5.1.3 线上收入来源的增加优化了收入结构 |
5.2 格力电器筹资战略的实施效果 |
5.2.1 类金融模式降低了筹资成本和风险 |
5.2.2 合理的筹资安排保证了充沛的现金流 |
5.3 格力电器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施效果 |
5.3.1 渠道去库存管理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
5.3.2 高额现金储备的盈利性尚有提升空间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蓄电型模块化光伏空调机组性能优化匹配设计研究[D]. 肖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V-ing非限定小句的翻译[D]. 钟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D]. 张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4]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J]. 张昌. 电工技术, 1990(12)
- [5]制冷设备电器线路的逻辑设计方法[J]. 张昌. 制冷, 1990(03)
- [6]基于云平台的空调设备监控及数据分析系统[D]. 张厚文.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7]餐饮用具清洁设备设计研究[D]. 韩璐遥.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8]压缩机专用电机驱动及节能控制系统[D]. 于维放.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9]高温超导直流限流器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 王常骐,李斌,信赢,盛超,宋萌.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18)
- [10]价值创造视角下商业模式驱动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D]. 陈诗雨.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