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加强白血病的形态学、细胞化学的临床诊断基础工作的普及与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亮[1](2021)在《云南地区2014-2019年儿童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首次住院费用特征分析》文中提出
李娜[2](202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巨噬细胞和噬血细胞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韩欣欣[3](2021)在《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曼光谱是分子振动的指纹光谱,能够表征癌变细胞的生物分子变化,其无标、无损的特性使其在临床癌细胞识别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发拉曼光谱信号较弱,在临床癌细胞检测中容易受到多种谱线的干扰,严重影响了细胞指纹光谱的识别与分析。本文就临床癌细胞拉曼光谱中背景噪声、基底光谱、荧光背景的去除方法以及指纹光谱的分类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拉曼光谱实现了对临床急性白血病样本的识别。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临床样本拉曼光谱中存在的几种主要干扰谱线的物理机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针对于光谱中的尖峰,提出了基于形态学操作的尖峰去除方法,该方法不受噪声的影响,能够实现对任意光谱的尖峰去除;对于临床样本拉曼光谱中普遍存在的基底干扰光谱,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小波变换的特定尺度分析方法,实现了复合光谱中基底光谱的单独分离;荧光光谱普遍存在于生物样本的拉曼光谱中,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插值拟合的荧光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局部极小值点与零阶Savitzky-Golay滤波器结合的自动荧光估计方法,两种方法的处理误差较传统算法显着减小。(2)研究了拉曼光谱识别分类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对胃癌细胞系和白血病细胞系的光谱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分析,证明了前处理算法在光谱识别中的可靠性及重要意义。针对于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在复杂样本识别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光谱特征放大方法。该方法通过多个随机森林提取光谱参量特征,并根据提取的特征对原始光谱进行针对性的特征放大。采用特征放大后的光谱数据能够显着提高PCA-LDA算法在多样本非线性边界下的分类准确度,极大的扩展了PCA-LDA算法的适用范围。(3)对自发拉曼光谱在临床急性白血病的无标、快速分型检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临床白细胞样本拉曼光谱的处理与识别,实现了正常白细胞和两种急性白血病白细胞的准确区分,识别准确度为98.62%。通过对不同样本拉曼光谱特征谱峰的对比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中表征核酸的673 cm-1、728 cm-1、782 cm-1、1483 cm-1、1577 cm-1谱峰都强于正常细胞,而表征脂质的谱峰强度则低于正常白细胞。拉曼光谱对多种白血病的诊断分型结果表明,癌细胞拉曼指纹光谱识别技术对临床白血病的准确、快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倩[4](2021)在《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消化道肿瘤一直缺乏早期诊断、预警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免疫逃逸经常发生,机制不明,致使临床诊疗效果不佳。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迄今已历30余年;期间,有关消化道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高通量实验数据,对系统揭示消化道肿瘤恶性演进发展的分子机制,无疑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即通过高通量数据,识别并比较上述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及其转录调控环;预测MSS(Microsatellite stability)型结肠癌患者免疫逃逸发生的分子机制;以食管鳞癌为模型,在低通量实验中确证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作用;为寻觅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首先,从公共数据库中搜集结肠癌、胃癌和食管腺癌的组蛋白H3K27乙酰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数据(H3K27ac Ch IP-Seq);食管鳞癌及其相对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来自于本实验室。其次,对所有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去接头,序列比对和峰位识别,筛选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组织中H3K27ac特异性修饰位点。再次,利用ROSE方法,识别每个肿瘤组织样本中活化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并进一步获得其关键转录因子。再者,利用Coltron方法,识别肿瘤组织样本中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转录因子;然后利用TCGA中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其中上调的转录因子。另外,在结肠癌中,识别MSS患者中高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再根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样本进行分类,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下游通路,最终筛选出与免疫浸润相关的转录因子,推测MSS患者免疫逃逸机制。最后,基于TCGA基因表达数据,识别在食管鳞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SREBF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及其核心转录调控环,并通过细胞划痕和克隆形成等实验方法,确证SREB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作用。实验结果: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2)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相关生物学通路,主要涉及细胞代谢,同时还与肌动蛋白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3)ROSE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存在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如ZNF608和KLF5等。4)通过Coltron方法进一步的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既有共有的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如SOX9和HOXA13等,同时也有三者各自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ASCL2(Achaete-Scute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2)、FOXL1和ETS1等。5)食管腺癌中存在着较多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ETS1(ETS proto-oncogene 1)和SMAD3(SMAD family member 3)等。6)HOX13(Homeobox protein Hox-A13)是胃癌和食管腺癌中核心转录调控环中共有的转录因子,说明胃癌和食管腺癌间存在着相似的H3K27ac修饰位点。7)转录因子ASCL2在MSS型结肠癌患者中显着异常高表达,与IFNα和IFNγ信号负相关。8)转录因子SREBF1介导TP63转录激活,参与食管鳞癌脂肪酸代谢调节;而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激活Erb B和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主要研究结论:对应上述八个方面的实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的研究结论: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但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有明显差异。2)与正常的组织样本相比,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肿瘤特异性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3)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分别存在着各自特异的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所调控的生物学通路。4)在MSS型结肠癌中,ASCL2过表达能抑制IFN信号的激活,影响T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招募,可能参与MSS型结肠癌患者的免疫逃逸。5)在食管鳞癌中,SREBF1、TP63和KLF5之间存在着共调控环,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移动。总之,本文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表观基因组高通量序列数据出发,探究了这些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表观基因组上的共性和特性,不仅识别了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同时也识别了这些恶性肿瘤中潜在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针对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差的问题,发现ASCL2作为相关核心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IFN信号,抑制免疫细胞浸润,进而影响免疫治疗疗效,为后续开发增敏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疗法提供了新靶点;针对食管鳞癌,鉴定出重要转录因子SREBF1与TP63和KLF5存在共同调控,所形成的核心转录调控环,通过调控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的侵袭和转移,可为食管鳞癌诊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因此,对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言,本文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亚伟[5](2021)在《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乳腺癌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先决条件。Ring1b是真核生物中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的核心亚基。依赖于Ring1b的E3泛素化连接酶活性,PRC1能够通过单泛素化组蛋白H2A第119位赖氨酸(H2AK119ub),诱导染色质重塑,抑制基因转录,继而决定细胞命运。目前研究发现,Ring1b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Ring1b及其依赖的表观重塑在乳腺癌EMT及转移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论文研究发现,在TGF-β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EMT模型中,Ring1b及其介导的表观重塑标志分子H2AK119ub表达可被上调;在体内、外模型中,Ring1b能够通过下调EMT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表达,减弱细胞-细胞间黏附作用,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发生EMT,维持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对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解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发现,Ring1b能够被ATP依赖的RNA解旋酶家族(ATP-dependent DEAD-box RNA helicases,DDXs)成员DDX3X/DDX5和(或)EMT转录因子家族(EMT transcription factors,EMT TFs)成员Snail1/Twist2选择性募集,形成多种PRC1依赖的E-cadherin基因转录抑制复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DDX3X/DDX5-Ring1b复合物能够通过与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远端区域结合,抑制E-cadherin基因转录,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及上皮样乳腺癌细胞EMT起始;结合在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近端的Snail1/Twist2-Ring1b复合物能够协同DDX3X/DDX5-Ring1b复合物,进一步沉默间质样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表达,维持其高转移能力;Ring1b复合物还能够介导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发生多种表观标志分子重排。临床样本单/多因素分析证明,Ring1b复合物表达与乳腺癌组织E-cadherin缺失、转移行为及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等具有显着相关性。本论文研究从H2AK119u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角度阐明了Ring1b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其在E-cadherin基因多层次转录调控中的复杂分子机制。本研究有望为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以Ring1b及其复合物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设计及临床分子诊治方案提供参考。
吴其晶[6](2021)在《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的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增多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CKD成为临床医师亟需面对的问题。药物治疗是延缓CKD进展的主要手段,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KD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可选择的保护肾脏、延缓CKD进展药物的种类较为局限,且多数造价昂贵,亟需寻找更多廉价高效的CKD治疗药物。中医药在CKD的传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老中医经验为我们寻找CKD治疗药物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名中医、知名肾病专家孙伟教授投身临床实践40余载,在治疗CKD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其用药经验是寻找CKD治疗药物的重要潜在宝库。本项目立足孙伟教授治疗CKD的临证经验,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疗效及用药规律,寻找潜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中药,通过构建CKD药理学疾病模型对潜在有效药物的作用进行验证,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探索,运用网络药理数据库对有效活性成分及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科学高效地寻找中医药中潜在的CKD治疗药物,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统一标准对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实时记录的孙伟教授门诊CKD诊治病案及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筛选出孙伟教授延缓CKD进展最常使用的药物。使用盐酸阿霉素(DOX)体外干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构建阿霉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中药提取物进行干预,观察不同中药对DOX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色TUNEL染色和蛋白印迹法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活性氧(ROS)/超氧化物(O2-)荧光探针评价细胞内氧化应激损伤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中药对阿霉素诱导的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另外,给予雄性Balb/c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DOX(10mg/kg),构建体内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分别使用相应不同浓度中药提取物灌胃治疗两周后,收集尿液、血清和组织标本。对肾脏组织进行H&E、Masson、PAS等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使用试剂盒检测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观察中药在体内对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等方法获取有效中药的单体活性成分,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图谱,寻找不同药物间的交叉活性成分,运用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对中药单体疗效及机制进行探索,具体方法同前。结果运用数据挖掘及统计学方法对导师治疗CKD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孙伟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CKD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的总体有效率为66.52%,中医整体症候改善有效率为79.96%,且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蛋白尿、尿隐血等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遣方用药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利活血中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最常使用的清利活血中药包括石韦、虎杖、郁金、川芎、当归、土茯苓、穿山龙、白花蛇舌草、茵陈、鸡血藤、积雪草、六月雪、玉米须、泽兰、鬼箭羽等。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体内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坏死以及肾间质纤维化。同时,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在体内与体外均能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体外抑制阿霉素引起的ROS及超氧化物的过度生成及细胞凋亡,作用与抗氧化剂NAC的作用相似,且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体内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减轻阿霉素诱导的组织病理损伤,抑制阿霉素引起的SOD活性下降、GSH含量降低以及MDA水平增加。清利活血中药重要的活性成分Apigenin在体内与体外均能够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减轻阿霉素诱导的ROS过度生成,改善体内SOD活性,恢复GSH水平,抑制MDA的生成,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还能够抑制肾脏NLRP3,IL6,IL1β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①孙伟教授运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CKD疗效显着;②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阿霉素肾损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④清利活血中药重要活性成分Apigenin能够通过抗氧化、抗凋亡、抑制MAPK通路以及抗炎作用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
张楚楚[7](2021)在《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不同前处理在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病原菌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估不同方法前处理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后,联合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可行性。评价不同方法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定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随机收集2020年6月-10月苏北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瓶,分别使用分离胶法和5%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对样本进行前处理后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病原菌,对比传统血培养细菌鉴定法,评估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质谱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准确性。结果:共收集16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胶法、5%SDS法与传统血培养鉴定法的符合率分别为83.23%、72.67%,两种前处理鉴定细菌的准确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其中,分离胶法对革兰氏阳性菌鉴定的准确率为82.54%,显着高于5%SDS法(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分离胶法、5%SDS法对革兰氏阴性菌鉴定的准确率分别为83.67%和76.53%,无统计学差异(χ2=1.57,P>0.05);两种方法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鉴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χ2=1.87,P>0.05);分离胶法对需氧血培养瓶病原菌的鉴定准确率显着高于5%SDS法,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98,P<0.05)。结论:通过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MALDI-TOF MS可以快速准确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鉴定时间在3h内,相比传统细菌鉴定流程可显着缩短鉴定时间,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及需氧血培养瓶细菌的鉴定,分离胶法前处理法要优于5%SDS法。第二部分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感染特点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并探寻分析影响血流感染患者转归的因素。方法:培养鉴定我院临床分离出的132株病原菌,收集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科室、CRP值、PCT值、侵入性操作等),根据30d的生存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回顾性分析132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因素等。结果:1.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81株占约61.36%,革兰氏阳性菌50株占约37.88%,真菌1株占约0.76%,病原菌大多分离自ICU、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等;2.革兰氏阴性菌的TTP(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中位数为12.3h,革兰氏阳性菌TTP中位数为24.0h,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者TTP具有统计学差异(Z=-5.434,P<0.001),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菌属间TTP有统计学差异(H=32.539,P<0.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PCT对TTP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继发性BSI(χ2=6.188,P=0.013)、CRP(χ2=10.406,P=0.001)、气管插管(χ2=19.579,P<0.001)、置入导尿管或胃管(χ2=16.674,P<0.001)、CVP(χ2=10.110,P=0.001)、动脉血压监测(χ2=5.134,P=0.023)、PICCO(χ2=6.125,P=0.013)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变量进一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继发性BSI(OR=4.056,95%CI=1.04615.725,P=0.043)、CRP(OR=4.152,95%CI=1.32712.988,P=0.014)、气管插管(OR=3.834,95%CI=1.26911.586,P=0.017),置入导尿管或胃管(OR=6.777,95%CI=2.12421.618,P=0.001)是导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继发性BSI、CRP、气管管及置入导尿管或胃管预测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ROC曲线显示,AUC=0.861,95%CI=0.7810.941,灵敏度为82.80%,特异度为75.30%。结论:不同种类细菌TTP存在差异,继发性BSI、部分侵入性操作、CRP是导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预警信息。
陈云喆[8](2020)在《AB中国公司核酸质谱仪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酸质谱仪是对核酸DNA进行测序分析的基因检测仪器平台,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已经在遗传病筛查、法医学个体识别、大众健康、药物基因组学、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分子诊断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健康问题将逐渐步入“3P”时代: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以及个体化(personal)医学。2015年美国和中国政府几乎同时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准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全面考虑每个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提高疾病防治和治疗的有效性。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对于个体化基因检测的需求日益强烈。AB中国公司如何把握机遇,及时研究市场趋势,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营销策略,尽快占领新兴市场,在竞争中获得长期优势,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AB公司核酸质谱仪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综述阐述该领域产品应用的市场现状,深度分析中国基因检测仪器的市场特点,并阐述国内外基因检测市场的现状趋势特点。其次,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及核酸质谱仪的用户群体分析,并借助SWOT分析工具总结出其营销组合战略。借助STP和4P营销组合梳理AB中国公司现存的营销策略问题及其原因,最终给出符合AB中国公司的市场营销改进策略。
缪菊菊[9](2020)在《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人类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的细胞分化与起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耐药型肿瘤,而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是CRPC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亚型。目前临床上对于CRPC采用靶向治疗药如恩杂鲁胺来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于NEPC,临床上只能采用放化疗等治疗方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然而NEPC患者生存期依然比较短,虽然已有较多针对于NEPC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探索,但科学家们尚未找到一种新的有效的靶向药能显着提高NEPC生存率。并且NEPC的细胞来源目前也未有定论,而单细胞测序技术带来的高精度的分析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野和线索来探索NEPC的细胞来源,从而指导以后NEPC的靶向治疗。目的:首先通过研究分析肿瘤单细胞表达谱揭示NEPC瘤内和瘤间异质性,并获得NEPC细胞全面的分子表型;其次采用不同的分析算法和病人群体对NEPC细胞来源进行探索,锁定可能的祖细胞类型并找出这些细胞的特征基因;最后研究NEPC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NEPC治疗寻找更多新的潜在药物靶点。材料和方法:获得CRPC和NEPC肿瘤穿刺活检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后进行单细胞测序。然后再利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测到的NEPC细胞进行细胞分化轨迹推断,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分析等,同时利用大样本前列腺癌组织微芯片(PC TMA)对细胞表型进行验证。结果:我们在对细胞进行质控筛选后,获得60942个高质量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首先对这些细胞进行了细胞特征描绘,明确细胞身份,找到在4例患者中存在恶性的神经内分泌分化(NED)细胞并阐述了这些细胞的瘤内及瘤间异质性。然后通过对其中两例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细胞进行细胞谱系间相关性分析和拟时分析发现NED起源于luminal样腺癌细胞,同时我们还利用由297例患者肿瘤和癌旁正常组织构成的组织微芯片三标染色结果侧面印证了该结论。最后,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和基因调控网络分析获得NEPC中潜在的新的标志基因,并且这些基因进一步在已发表的bulk表达谱数据中经验证与NED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基因可以为以后探索新的NEPC靶向治疗方案提供线索。结论:通过对NEPC肿瘤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NED起源于luminal细胞而不是basal细胞,并对这些细胞分子特征做了更详尽的描绘,取得了一些NEPC潜在驱动基因或新的NED标志基因,为以后NEPC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线索。
焦贺静[10](2020)在《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鸡痛风病是一种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常是由于鸡体内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导致在血液中过量蓄积,而使尿酸盐在体内大量沉积。在临床上主要以病鸡出现消瘦、衰弱、关节肿大、运动障碍和排石灰色粪便为特征。目前鸡痛风病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为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双氯芬酸钠药物建立成年蛋鸡的痛风病理模型,确定发生鸡痛风时的尿酸临界值,借助人痛风病快速诊断原理,进而通过尿酸干化学试验,研发出可以快速准确诊断鸡痛风病的尿酸干化学试纸条,并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蛋鸡痛风病理模型的建立为建立蛋鸡痛风的病理模型,第1、2、3组蛋鸡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双氯芬酸钠,第4组为对照组,连续饲喂7天。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与血清尿酸含量的变化,确定发生痛风时的尿酸临界值。结果显示:第4组鸡只精神、食欲、粪便、产蛋等临床表现正常,各器官未出现病理变化,血清尿酸含量为127.83183.06μmol/L;而第1、2、3组在试验的第1天的尿酸的含量在>211μmol/L时,就开始表现出轻微的痛风症状,随用药剂量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排出水样或石灰色稀粪,体重减轻,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肾脏、肝脏、心脏、心包、肠系膜以及腹腔脂肪上有肉眼可见的尿酸盐沉积,出现明显的内脏型痛风病变,其中以第3组最为严重。故将发生鸡痛风病时的尿酸临界值定为200μmol/L。2.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研制根据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反应原理,配制了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确定其试剂的适宜比例为1:1,在48℃条件下可以存放3个月,在505600μmol/L之间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重复性良好。确定了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结构,分为两层:一层是支持层(塑料硬底板:5.8×0.5cm),另一层为试剂反应层(经处理过的且固定了与样本反应所需的全部试剂的杂交定量吸附滤纸:1.8×0.5 cm)。使用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样品时,加样量为15μL,1020 min内读数最为准确,通过稳定性试验表明,得知其在48℃条件下可以保存33天,有较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并根据蛋鸡痛风病理模型中尿酸的检测结果以及505600μmol/L浓度的尿酸标准贮备液的检测结果,确定了尿酸标准比色卡,设定尿酸值为0,200,500,1000,2000umol/L 5个梯度。3.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效果评价为了评价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临床检测效果,本研究将通过对鸡痛风病理模型中采集的60份血清样本与临床收集的能引起肾脏肿大症状的病死鸡的38份血清样本,分别使用酶标仪检测和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两个比对试验检测结果分别为r2=0.9998和r2=0.9830,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证明尿酸干化学试纸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二、切实加强白血病的形态学、细胞化学的临床诊断基础工作的普及与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实加强白血病的形态学、细胞化学的临床诊断基础工作的普及与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3)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拉曼光谱诊断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优势 |
1.3 拉曼光谱技术发展现状 |
1.3.1 自发拉曼光谱技术 |
1.3.2 相干拉曼光谱技术 |
1.4 拉曼光谱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4.1 拉曼光谱去噪 |
1.4.2 荧光抑制 |
1.5 癌细胞样本拉曼光谱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6 自发拉曼癌细胞指纹光谱识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 章 拉曼散射原理与细胞光谱采集 |
2.1 引言 |
2.2 拉曼散射理论基础 |
2.2.1 拉曼散射经典理论 |
2.2.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
2.3 显微拉曼光谱系统 |
2.3.1 激发光源对信号及背景的影响 |
2.3.2 拉曼光谱的采集 |
2.3.3 拉曼光谱仪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 章 拉曼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尖峰的去除 |
3.2.1 基于形态学的基线去除算法 |
3.2.2 尖峰处理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噪声的去除 |
3.3.1 常见的噪声处理方法 |
3.3.2 算法参数对去噪的影响 |
3.3.3 不同去噪方法性能比较 |
3.4 样品承载基底光谱的去除 |
3.4.1 特定尺度分析算法 |
3.4.2 特定尺度分析算法参数分析 |
3.4.3 与传统算法的仿真分析对比 |
3.5 荧光背景的去除 |
3.5.1 等间隔三次样条曲线插值拟合算法 |
3.5.2 结合局部极小值的零阶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 |
3.5.3 临床生物样本指纹光谱的提取分离 |
3.6 本章小结 |
第4 章 拉曼光谱识别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拉曼光谱线性分类方法 |
4.2.1 主成分分析 |
4.2.2 线性判别分析 |
4.2.3 光谱前处理对分类的影响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拉曼光谱鉴别 |
4.4 拉曼光谱分类特征提取 |
4.4.1 谱峰差异的直接对比分析 |
4.4.2 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 |
4.4.3 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放大 |
4.5 本章小结 |
第5 章 基于拉曼光谱的白血病诊断与分型 |
5.1 引言 |
5.2 光谱的采集 |
5.3 急性白血病光谱的鉴别 |
5.4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系白血病的鉴别 |
5.5 多种类型白细胞的鉴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性成果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消化道肿瘤的分类 |
1.3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标志物 |
1.4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的转录因子 |
1.5 消化道肿瘤的表观基因组特征 |
1.6 消化道肿瘤中的超级增强子和核心转录调控环 |
1.7 研究意义和基金来源 |
1.7.1 研究意义 |
1.7.2 基金来源 |
第二章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转录因子的鉴定与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3 数据与方法 |
2.3.1 实验数据 |
2.3.2 ChIP-Seq测序技术 |
2.3.3 ChIP-Seq数据预处理 |
2.3.4 序列比对方法 |
2.3.5 标记重复序列 |
2.3.6 去除异常和非结构化序列 |
2.3.7 H3K27ac绑定位点识别 |
2.3.8 差异peaks和样本聚类分析 |
2.3.9 H3K27ac可视化峰值 |
2.3.10 转录因子motifs识别 |
2.3.11 peaks注释 |
2.3.12 通路富集分析 |
2.4 结果 |
2.4.1 消化道肿瘤存在异常H3K27ac信号 |
2.4.2 消化道肿瘤中转录因子motifs的鉴定 |
2.4.3 三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生物学通路 |
2.5 讨论 |
第三章 消化道肿瘤中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与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3.3 数据与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构建.gff文件 |
3.3.3 识别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3.4 识别核心转录调控环 |
3.3.5 计算转录因子富集得分 |
3.4 结果 |
3.4.1 结直肠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2 胃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3 食管腺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4 食管鳞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5 结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6 胃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7 食管腺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8 不同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因子中共有或特异的转录因子 |
3.4.9 不同消化道肿瘤中异常的生物学过程 |
3.5 讨论 |
第四章 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与免疫逃逸关联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案 |
4.3 数据与方法 |
4.3.1 实验数据 |
4.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
4.3.3 筛选差异表达的超级增强子 |
4.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
4.3.5 相关性分析 |
4.3.6 关键转录因子在TCGA多种癌症样本中的突变 |
4.3.7 消化道肿瘤中ASCL2的表观修饰 |
4.4 结果 |
4.4.1 微卫星稳定型结肠癌中异常的master TFs |
4.4.2 ASCL2和ETV4 抑制免疫相关生物学功能 |
4.4.3 ASCL2和ETV4 高表达抑制T细胞浸润特征基因表达 |
4.4.4 ASCL2和ETV4与T细胞浸润程度相关 |
4.4.5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
4.4.6 ASCL2表达与干扰素应答信号负相关 |
4.4.7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引发的免疫逃逸机制 |
4.5 讨论 |
第五章 食管鳞癌中SREBF1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功能鉴定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案 |
5.3 数据与方法 |
5.3.1 实验数据 |
5.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
5.3.3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5.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
5.3.5 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处理 |
5.3.6 4C与H3K27ac重叠区域的motifs分析 |
5.3.7 表观基因组基因共定位分析 |
5.3.8 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 |
5.3.9 功能实验方法 |
5.4 结果 |
5.4.1 SREBF1介导TP63调控脂肪酸代谢通路 |
5.4.2 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 |
5.4.3 SREBF1 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 |
5.4.4 SREBF1、TP63和KLF5协同调控的食管鳞癌转录组 |
5.4.5 SREBF1、TP63和KLF5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协同激活ErbB/m TOR信号通路 |
5.5 讨论 |
研究结论与问题展望 |
研究结论 |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核心转录调控环的研究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样本结果信息 |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3 本人简历 |
致谢 |
(5)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一、前言 |
1.乳腺癌研究进展 |
1.1 乳腺癌概况 |
1.2 乳腺癌的病理特征简介 |
1.3 乳腺癌的诊疗进展简介 |
1.4 乳腺癌转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Polycomb Group(PcG)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
2.1 PcG蛋白家族概况 |
2.2 PcG蛋白的募集机制研究进展 |
2.3 PcG蛋白抑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4 Ring1b的结构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5 Ring1b对细胞命运的调控简介 |
2.6 Ring1b与肿瘤研究进展 |
3.DEAD-box RNA解旋酶(DDX)家族研究进展 |
3.1 DDX家族概况 |
3.2 DDX3X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
3.3 DDX5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
4.上皮-间质转化转录因子(EMT TF)家族研究进展 |
4.1 EMT简介 |
4.2 EMT标志分子与肿瘤转移简介 |
4.3 E-cadherin与肿瘤EMT研究进展 |
4.4 EMT TFs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
5.本研究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5.1 立题依据 |
5.2 研究内容 |
二、实验材料及仪器 |
1.实验材料 |
1.1 乳腺癌组织芯片 |
1.2 实验动物 |
1.3 细胞系 |
1.4 质粒 |
1.5 抗体 |
1.6 试剂 |
1.7 耗材 |
2.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1.细胞培养 |
1.1 培养条件 |
1.2 细胞复苏 |
1.3 细胞传代 |
1.4 细胞冻存 |
2.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3.cDNA文库构建 |
4.普通PRC及产物纯化 |
4.1 PCR反应 |
4.2 PCR产物纯化 |
5.凝胶DNA回收 |
6.重组质粒构建 |
6.1 pcDNA3.1(+)重组质粒构建 |
6.2 p LVTHM重组质粒构建 |
6.3 p WPXLD重组质粒构建 |
7.质粒转化 |
8.质粒小量提取 |
9.重组质粒鉴定 |
9.1 PCR验证 |
9.2 质粒测序 |
10.质粒大量提取 |
11.质粒瞬时转染 |
11.1 293T细胞转染 |
11.2 其他细胞转染 |
12.慢病毒制备及感染 |
13.si-RNA转染 |
14.实时荧光定量PCR |
15.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16.免疫印迹 |
17.蛋白银染及质谱分析 |
18.细胞免疫荧光 |
19.细胞周期分析 |
20.细胞增殖分析 |
21.细胞迁移及侵袭 |
21.1 细胞迁移 |
21.2 细胞侵袭 |
22.免疫共沉淀 |
23.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23.1 DNA-蛋白交联 |
23.2 细胞核提取及染色质消化 |
23.3 染色质消化及浓度分析 |
23.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23.5 DNA-染色质解交联 |
23.6 DNA纯化及定量分析 |
24.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 |
24.1 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构建 |
24.2 肺转移GFP~+肿瘤细胞分析 |
25.石蜡包埋及切片 |
26.H&E染色 |
27.IHC染色及分析 |
27.1 IHC染色 |
27.2 IHC阳性率分析 |
28.图像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1.乳腺癌细胞转移伴随着Ring1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 |
1.1 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伴随着Ring1b表达激活及H2AK119ub依赖的染色质重塑 |
1.2 Ring1b是介导乳腺癌细胞转移过程中H2AK119ub依赖的染色质重塑的关键因子 |
1.3 Ring1b及 H2AK119ub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2.Ring1b通过调控EMT相关基因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 |
2.1 Ring1b是 TGF-β诱导和维持的乳腺癌细胞EMT的必要条件 |
2.2 Ring1b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体内远端转移 |
2.3 Ring1b能够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相关基因表达 |
3.Ring1b在乳腺癌细胞中能够形成多种E-cadherin转录抑制复合物 |
3.1 Ring1b能够与多种转录因子相结合 |
3.2 Ring1b复合物能够选择性地表达于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中 |
3.3 Ring1b复合物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 |
3.4 Ring1b复合物组分的高表达可能是募集Ring1b的必要条件 |
4.Ring1b介导的染色质重塑能够抑制进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转录 |
4.1 Ring1b复合物能被选择性地募集至E-cadherin基因启动区 |
4.2 Ring1b复合物能抑制乳腺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转录 |
4.3 Ring1b蛋白复合物能够通过其介导染色质重塑抑制E-cadherin基因转录 |
4.4 结合于E-cadherin 基因启动子不同位点的Ring1b复合物能够协同抑制E-cadherin 基因转录 |
5.Ring1b复合物是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5.1 Ring1b复合物能够预示乳腺癌转移 |
5.2 Ring1b复合物的表达能够预示乳腺癌组织E-cadherin的表达缺失 |
5.3 Ring1b复合物组分之间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协同性 |
5.4 Ring1b复合物的表达能够预示乳腺癌不良预后 |
5.5 Ring1b复合物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其他临床意义 |
6.Ring1b复合物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6.1 Ring1b复合物是肺腺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6.2 Ring1b复合物是肝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6.3 Ring1b复合物是肾癌不良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6.4 Ring1b复合物不能预示头颈部癌、胃癌及宫颈癌等肿瘤的不良预后 |
五、讨论 |
1.Ring1b是TGF-β诱导乳腺癌细胞EMT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 |
1.1 Ring1b的表达激活及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可能在EMT发生中具有普遍性 |
1.2 Ring1b能在多个层面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EMT进程 |
2.Ring1b复合物的选择性结合与表达能够影响乳腺癌细胞转移 |
2.1 Ring1b复合物在细胞中的选择性结合可能与E-cadherin表达水平及EMT“能级跃迁”有关 |
2.2 不同Ring1b复合物对E-cadherin表达抑制具有协同性 |
3.Ring1b复合物介导的染色质重塑与多种表观遗传标志分子有关 |
4.Ring1b复合物的募集方式与其所属PRC1亚型密切相关 |
5.Ring1b复合物能够作为多种肿瘤诊治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
5.1 Ring1b复合物是乳腺癌转移潜在的临床标志性物 |
5.2 Ring1b复合物是多种肿瘤预后潜在的临床标志性物 |
5.3 Ring1b复合物不适用于预示综合性临床病理进程 |
5.4 Ring1b复合物组分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CKD的基本概念 |
1.1 现代医学中CKD的定义 |
1.2 祖国医学中CKD的含义 |
2 对CKD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CK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CKD的治疗 |
3.1 CKD的现代医学治疗 |
3.2 CKD的中医药治疗 |
4 清利活血法治疗CKD的理论基础 |
4.1 CKD的分子机制 |
4.2 CKD的常用研究模型 |
4.3 清利活血法在CKD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研究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案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案预处理 |
2.2 信息采集方法 |
2.3 信息处理方法 |
2.4 疗效评估方法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入选病例的疗效评价结果 |
3.3 辨证及方药统计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清利活血中药延缓CKD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物和试剂 |
2.2 药品制备 |
2.3 细胞 |
2.4 动物 |
2.5 血清和尿液检测 |
2.6 组织病理检测 |
2.7 蛋白质印迹检测 |
2.8 细胞活性检测 |
2.9 流式细胞分析 |
2.10 细胞凋亡检测 |
2.11 氧化损伤检测 |
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3.2 阿霉素体内引起肾损害 |
3.3 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是阿霉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
3.4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 |
3.5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鬼箭羽和六月雪体外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3.6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体内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 |
3.7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阿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 |
3.8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清利活血药延缓CKD进展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
引言 |
1. 泽兰、积雪草、鬼箭羽活性成分分析 |
2.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共有的活性成分分析 |
3. Apigenin延缓CKD进展的作用验证与机制探索 |
3.1 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问题与不足 |
2.解决方法 |
3.展望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不同前处理在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病原菌中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及研究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传统血培养细菌培养鉴定法 |
1.3.2 分离胶法 |
1.3.3 5%SDS沉淀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培养涂片镜检结果及传统血培养细菌鉴定结果 |
2.2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细菌的质谱评分结果 |
2.3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细菌的结果 |
2.4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对需氧瓶及厌氧瓶的病原菌鉴定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感染特点及预后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 |
2.1.1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
2.1.2 不同病原菌的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分析 |
2.1.3 影响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因素分析 |
2.2 患者预后分析 |
2.2.1 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分析 |
2.2.2 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临床血流感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AB中国公司核酸质谱仪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AB中国公司核酸质谱仪营销现状 |
2.1 AB公司发展历程概述 |
2.2 AB中国公司组织架构 |
2.3 核酸质谱仪及消耗品产品介绍 |
2.3.1 核酸质谱仪器产品介绍 |
2.3.2 消耗品介绍 |
2.4 核酸质谱仪营销现状 |
2.4.1 STP营销战略现状 |
2.4.2 4P营销组合策略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B中国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AB中国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AB中国公司业务内部能力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潜在进入核酸质谱仪行业的企业 |
3.3.2 现有企业的竞争力 |
3.3.3 核酸质谱仪替代品的威胁 |
3.3.4 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5 用户的议价能力 |
3.3.6 行业发展趋势 |
3.4 中国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5 AB中国公司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S) |
3.5.2 劣势分析(W) |
3.5.3 机会分析(O) |
3.5.4 威胁分析(T)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B中国公司现行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4.1 营销战略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问题分析 |
4.3 价格策略问题分析 |
4.4 渠道策略问题分析 |
4.5 促销策略问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B中国公司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 |
5.1 AB中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
5.1.1 市场细分增加单一专业应用领域 |
5.1.2 目标市场的选择扩大到农业分子育种应用领域 |
5.1.3 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
5.2 AB中国公司的4P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价格策略优化 |
5.2.3 渠道策略优化 |
5.2.4 促销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人类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的细胞分化与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1.1 前列腺癌 |
1.1.1 前列腺癌现状 |
1.1.2 前列腺结构 |
1.1.3 前列腺癌的种类 |
1.2 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1.2.1 前列腺癌的诊断 |
1.2.2 前列腺癌的治疗 |
1.2.3 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1.3 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 |
1.3.1 NEPC的定义和分类 |
1.3.2 特定基因激活促进NEPC的发生 |
1.3.3 抑癌基因的突变促进NEPC的发生 |
1.3.4 NEPC中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来源 |
1.4 RNA测序技术 |
1.4.1 单细胞RNA测序 |
1.4.2 单细胞测序技术流程 |
1.4.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不同平台 |
1.4.4 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分析工具 |
1.4.5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主要流程 |
1.5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1 单细胞测序在免疫细胞研究方面的应用 |
1.5.2 单细胞测序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 |
1.5.3 单细胞测序在前列腺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二章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单细胞测序样本选择 |
3.1.2 前列腺癌组织微阵列样本选择 |
3.2 试剂与设备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细胞悬液制备 |
3.3.2 单细胞测序建库 |
3.3.3 单细胞实验上机测序 |
3.3.4 单细胞测序数据预处理和质量控制(QC) |
3.3.5 单细胞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 |
3.3.6 计算特征基因模块得分和细胞类型注释 |
3.3.7 多样本整合与批次效应矫正 |
3.3.8 通过转录组推断细胞基因组拷贝数变化 |
3.3.9 细胞轨迹推断 |
3.3.10 基因模块分析 |
3.3.11 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分析 |
3.3.12 Bulk RNA-Seq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3.3.13 石蜡切片和组织微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一节:九例CRPC患者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
4.1.1 样本临床信息 |
4.1.2 单细胞转录组质量控制 |
4.1.3 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获得的9 例CRPC患者的细胞图谱 |
4.1.4 本节小结 |
第二节:对已测序细胞进行身份验证 |
4.2.1 确定样本中NE细胞 |
4.2.2 神经内分泌肿瘤中NE细胞表现出恶性腔样细胞表型 |
4.2.3 本节小结 |
第三节:拟时分析 |
4.3.1 Patient#4 中上皮细胞谱系间关系 |
4.3.2 Patient#6中上皮细胞谱系间关系 |
4.3.3 通过前列腺癌组织微芯片验证NEPC细胞起源 |
4.3.4 本节小结 |
第四节:探索NEPC中高表达的基因模块 |
4.4.1 通过NMF将肿瘤细胞中的基因模块化 |
4.4.2 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获得NED潜在marker基因 |
4.4.3 本节小结 |
第五节:探索NED相关的转录因子调控网络 |
4.5.1 探索两种亚型NEPC的转录调控网络差异 |
4.5.2 探索两个NED分化过程中的转录因子调控差异 |
总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讨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 |
研究展望 |
附图/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禽痛风病研究进展 |
1.1 禽痛风病的概述 |
1.2 禽痛风的发病原因 |
1.2.1 营养性因素 |
1.2.2 传染性因素 |
1.2.3 中毒性因素 |
1.2.4 饲养管理性因素 |
1.3 禽痛风的临床症状 |
1.3.1 内脏型痛风 |
1.3.2 关节型痛风 |
1.4 禽痛风的病理变化 |
1.4.1 内脏型痛风 |
1.4.2 关节型痛风 |
1.5 禽痛风的诊断 |
1.6 禽痛风的防控措施 |
1.6.1 禽痛风的预防 |
1.6.2 禽痛风的治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蛋鸡痛风病理模型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日粮 |
2.1.3 试验试剂及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临床表现 |
2.2.3 病理学观察 |
2.2.4 血清中UA的检测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临床表现 |
2.3.2 病理剖检变化 |
2.3.3 血清UA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研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试剂及其配制 |
3.1.2 试验器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原理 |
3.2.2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反应条件的建立 |
3.2.3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制备及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2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制备及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效果评价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与血清样本 |
4.1.2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试验采集的成年蛋鸡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4.3.2 临床收集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切实加强白血病的形态学、细胞化学的临床诊断基础工作的普及与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地区2014-2019年儿童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首次住院费用特征分析[D]. 杜晓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巨噬细胞和噬血细胞的临床价值研究[D]. 李娜. 西安医学院, 2021
- [3]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D]. 韩欣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4]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D]. 杨倩. 汕头大学, 2021
- [5]Ring1b及其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王亚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D]. 张楚楚.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AB中国公司核酸质谱仪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陈云喆.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人类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的细胞分化与起源[D]. 缪菊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焦贺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2)